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标准信息化

企业标准信息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16:07: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标准信息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标准信息化

篇(1)

[关键词] 标准; 标准化; 信息化; 情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9. 043

[中图分类号] G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9- 0069- 02

1 引 言

所谓标准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而标准化则是围绕标准的实施和采用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制定标准、组织与实施标准、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修订标准的过程。所以,从标准化活动的最终目的可以看出,标准化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标准信息的获得和传递而展开。标准信息化在标准化工作中所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标准信息化在标准化实施过程中的历史性作用

自从有了人类以后,标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这一发展过程是漫长的,是从最初的无意识标准化行为到有意识的标准化活动不断渐进的过程。从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就能清晰地看出这一过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标准化的国家之一。其中,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也是最早的标准化成果,印刷术更是为世界所瞩目的采用标准化程度极高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成果。事实上,印刷术的发明及应用,为各种信息的存储和传播创造了规范性的标准,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和规范性的传播载体,而被世界公认和广泛采用,特别是对标准信息的传播和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大工业时代,所促成的技术与经济上的进步,使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规模、范围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新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生产秩序、技术秩序等,都迫切需要大量的标准来加以规范化,所以,制定大量的标准,建立相应的标准化组织,为大工业时代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秩序的规范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到了20世纪,标准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对标准文献情报进行收集、加工、整理、研究和利用。事实上“情报”本身就属于信息的范畴,也可以说情报就是信息。在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标准文献情报工作是这一时期标准化工作者从事标准信息化工作最为直观的见证、体验和实践。

3 标准信息化与标准化工作的关系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横看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标准与标准化的发展是通过标准信息化来实现其价值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标准信息的传递和传播,人类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的环境秩序就不可能规范地建立起来,社会进步就会迟缓,社会生产力水平就不能迅速地提高。所以,标准化实施的程度离不开标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事实上,标准化的三大工作要素,即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标准的修订,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一次所能完成的,是在应用中循环,在循环中完善,在完善后再应用的过程,是一个在渐进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信息的相互传递,没有有效的标准信息传递,就没有标准信息化;没有标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就不完整、不全面。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获得新兴产业的信息,进而制定先进的标准,可以抢占先机,引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所以,标准信息化活动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功不可没的。因此,标准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范畴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 标准信息化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价值运用

标准信息的价值属性,决定了标准及其相关的信息始终是在流通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标准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分类、著录、编目、更新、研究,以及标准的制定、修订、传播、推广、应用,是标准信息化活动的一系列内容。标准化工作的具体过程也是标准这一特殊产品的产生过程。标准作为一种产品,而且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特殊用途的技术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具有价值。标准是一种高度严谨和具有权威性的技术信息资源,需要通过信息传递检验其质量与价值。由于标准是综合性技术的体现,具有科学的严肃性、产生的权威性、广泛的应用性、重复的使用性,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

5 标准信息化是标准化工作及贸易壁垒的制衡要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传统的经济模式被打破,靠垄断占有市场已不可能。企业经营的简约性、生产的灵活性、运作的便捷性、成本的低廉性、成果的高效性、经济秩序的全球性,迫切需要标准和标准化来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了消除贸易壁垒,规范市场准入及经济秩序,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在一切需要有技术法规或标准的场合,凡是已经有了相应的国际标准或相应的国际标准即将制定出来时,参加国(地方)均应以这些国际标准为依据制定本国(地方)标准。这足以表明标准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标准信息化在国际间的应用和实施。其主要标志是标准信息资源的共享,而这一活动的本身就是标准信息化。因此,当今标准信息化工作已成为加快制定、修订国内、国外高质量标准的先决条件和先行工作;成为标准化主管部门,乃至政府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的重要依据;推动企业采用更加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先进的技术成果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有效保护企业乃至国家利益,抵御经济风险的前瞻性壁垒等。这些重要意义的实现都离不开大量地收集、加工、交流、提供标准信息,离不开标准信息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篇(2)

关键词:新疆;标准文献;数据库;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0-4634-02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Xinjiang Standard Litera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ata System of Standard Literature

LI Yu

(Xinjiang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Urumqi 830004,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put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stand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Xinjiang, starting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tandard literature system,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 literature information platform from the overall system requirements, system function structure, system overall goals.

Key words: Xinjiang; standard literature; databa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标准化管理和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依靠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规范了业务流程,服务了经济发展,标准化在全社会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自上世纪60 年代以来,标准文献大幅度增加,并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文献体系,成为广大科技人员普遍使用的技术资料和情报源,在现代科技信息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1 创建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是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加入WTO之后,相对于我区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对技术标准工作各方面的要求而言,缺乏完善的标准化服务支撑体系,对于基础建设、智能交通、农产品、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无法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标准化综合服务。国内不少省区建立了标准文献信息管理平台和标准化信息服务网,可为用户提供题录检索、标准信息通报等服务,依靠网上服务实现打破了的区域,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服务的范围,方便了用户。所以我区也急需建立自己的国内、国外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数据库,建立起标准信息在线服务平台,即“新疆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来满足各行各业对技术标准的需求,于是2010年我院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监局申报了此项目。

目前,新疆标准化研究院虽有三套系统在管理标准文献,但“上海标准题录检索库”仅能进行题录检索,“深圳的标准文本电子库” 仅能进行标准打印,“90年代我院自建标准文献系统”标准作废后无法从库中剔除、标准录入、管理程序不符合工作的流程,因每一套系统均是独立的,相互不衔接,标准文献管理工作操作较为繁琐。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标准文献管理系统,建立标准文献信息管理平台,使标准文献管理工作统一在一个平台上统一操作和管理。

为此,通过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和国产软件的应用,建立起标准化在线服务平台,为我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标准化技术支撑服务是非常必要的,其影响是深远的,它即可满足各行各业对标准、标准化信息的需求,又能为为地州、县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工作的提供的效的技术支撑。

其一,以标准化管理和在线服务平台为基础构建起技术先进、资源齐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起服务于全疆经济发展、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于重大科研项目和社会经济工程、服务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网络应用系统。

其二,国家多年前已提出要用国产软件,形成可靠的电子政务基础。建立“新疆标准化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主要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库的建设、技术标准文本的电子化、对标准化海量信息数据存储与快速查询的需求、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和中间件的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影响的广泛性和项目建设本身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必能促进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国产软件业的进一步发展。

2 标准文献系统的基本特性

本服务平台运行需要满足实用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特征。

1) 服务平台涵盖标准化服务的各项内容,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标准化服务,以标准信息服务为平台支撑核心,突出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2) 平台的建立,将系统建立的标准资源库。通过平台的建立,将系统、有效地建立支撑经济发展的标准馆藏库,实现标准资源的专属管理。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标准数据支撑。利用充足的标准资源,可更好地为区域内标准需求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3) 建立快捷、方便的标准获取通道。按照及时、快捷、足不出户的服务原则,采用多形式的服务手段,通过预付费和在线支付的服务方式,可为用户提供国内外标准的信息服务。

3 标准文献系统的基本内容

3.1 系统总体需求

1) 根据系统的使用用户分析,可对各级用户建立使用不同的功能模块,系统管理员可对各种信息进行审核和权限分配。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使用要求。

2) 服务平台的各子系统之间既可独立使用,又实现信息的相互传递和共享。用户使用平台的功能实现一体化服务。

3) 为保证标准资源库的安全管理。建议标准文本资源采取独立管理的方式,建立文本资源服务器与信息服务网站服务器的数据交换机制。

3.2 系统功能结构

图1

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1) 标准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外网网站:主要实现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化科普知识、标准公告、标准馆藏、平台会员介绍、标准化专题介绍、平台用户注册、标准快速检索通道等功能,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标准化全方位信息的平台。

2) 标准信息服务系统:主要实现国内外标准的信息检索、在线购置、订单处理、费用管理、网上积分商城系统等信息服务系统。

3) 标准化专家服务系统:建立标准化专家库、为企事业单位的标准化行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标准化咨询服务,实现咨询问题的上报、审核、信息分配、专家应答等功能。

4) 标准资源管理系统:建立标准信息题录数据库和标准文本资源库。为整个平台的运转提供支撑数据。主要实现标准题录数据的在线管理和标准文本资源的在线管理。

3.3 系统总体目标

建设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标准题录和文本资源数据库。

实现对国内外标准题录资源的在线检索、标准文本的在线购置,标准化在线咨询的在线解答,为企业的各项标准化活动提供在线专家技术支持。最终建立及标准化科普、标准化宣传、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咨询于一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主要实现任务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标准的在线服务平台。实现集标准检索、标准订单管理、标准在线支付、标准在线索取等于一体的标准快速服务通道,服务标准需求用户。

二是建立标准资源管理平台。实现馆藏标准资源的在线管理,建立标准题录信息的管理机制,

三是建立标准化专家服务平台。建立标准化专家库,建立企业标准化活动的咨询服务机制。

为实现上述建设目标,平台拟应用数据库、网络通讯等技术,将标准服务、标准咨询等活动流程化管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篇(3)

关键词:标准化工作存在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化生产过程的高度综合化、网络化、信息化。标准化工作已经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行业必须遵守的规则,甚至成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

一、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

1、标准化工作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逐步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取得了飞速发展。事实证明,标准化工作为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在经济战略性调整的今天,标准化工作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通过不断提高标准水平,提高技术指标的含量,对于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加速我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H型钢的应用。在我国H型钢的生产一直是空白。在此情况下,我国制定了GB/T11263《热轧H型钢》标准,引导企业生产这种具有良好市场应用前景的产品。

2、标准化工作对规范市场,保护群众切身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标准化工作在产品质量仲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淘汰落后产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家居环境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百姓居室装饰、装修已成为消费热点。但是,市场装饰、装修材料质量良莠不齐,某些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含量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给室内空气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由此所诱发的各种疾病,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国家标准委参照国外有关标准,组织制定了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这对于将室内污染危害降到最低限度、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标准化工作对于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国家利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它即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加入WTO以后的事实证明,标准化工作在保护国内市场、保障国家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我国制定的《肥料中砷、铅、镉、铬、汞限量》国家标准。对于现代农业广泛使用的化肥来讲,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缩短生产周期,但化肥中有害元素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农作物的营养成分等产生负面影响。有些有害元素甚至在农作物生长结束后,仍残留在食品和水果中,这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许多国外化肥有些并不适合于我国的土壤和农作物生长环境。该标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比较国内产品和主要进口国化肥产品中的有害元素指标,制定了化肥相应的有害元素限量指标。这既保护了我国的环境质量,又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从另一层面上讲也保护了我国的化肥产业的利益,最终保护了国家利益。

二、当前标准化工作的漏点和盲点

1、食品标准的缺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逐步改善,消费者对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安全卫生愈加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为进一步规范食品市场,确保生产、经营和消费三者的合法权益。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已制订许多共用食品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如酒类、茶叶、奶及奶制品类、饮料类、水果蔬菜及制品类等。但部分地方性食品由于在监管上存在漏洞,致使企业标准存在盲点。如:凉粉、冷面、拉面、米线和油炸食品等。而且,这些食品标准中微生物指标的确定问题,国家尚未有统一标准,这就给标准的制订与监督出了很大的难题。

2、小企业、民办企业的产品标准缺失

随着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新产品、新品种、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这些产品大多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的标准化从业人员较少,加之标准化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论是对标准化的理论知识掌握方面,还是对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了解方面,都存在相应的误区与缺陷。认为只需要有产品配方、技术指标和相应的生产加工工艺即可。对有无产品标准以及标准备案与否,好像关系不大,都能组织生产。因此,就造成部分企业无标生产的现象。如:管道专业防冻剂、防冻玻璃水、隔离剂、建筑用钢筋网架、苯板网等等。

3、标准繁杂混乱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各行各业所使用的标准,比较繁杂。同样都是砌墙类产品,却规定的比较细腻,如:GB/T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切块、GB/T混凝土实心砖、GB/T24492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砖、GB8239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切块、JC/T446混凝土路面砖、JC/T862粉煤灰混凝土小型空心切块、NY/T671混凝土普通砖和装饰砖;它们的技术指标许多都是相同或相近。如:外观、密度等级、强度等级、抗冻性、相对含水率、碳化系数、放射性、孔洞率、干燥收缩率等等。

4、标准的时效性问题

《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中规定:“标准实施后,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五年”。而在我国所使用的产品标准中,包括相当部分的检验方法,都是几十年没有进行修订,如前所述的食品标准中的卫生指标,与国外标准相差甚远。许多食品在国外是不合格的,到了国内经检验却是合格的。如此给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是很严重的。

三、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战略及思路

1、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

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今天,标准化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成为人类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企业来讲,为了适应市场竞争,必须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了解标准化工作的相关知识,解决产品标准制、修订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作为标准化管理部门,一是要加强国家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宣贯。由于我国强制性标准即是技术法规,作为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要求企业必须贯彻执行;二是要开展标准的实施监督工作。只要是企业对外明示的标准均应贯彻执行;三是企业建立产品执行标准情况定期反馈制度。以便对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存在的不适应市场要求的技术内容或标准中重复规定、相互矛盾的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四是标准信息部门作为掌握与管理标准化信息资料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级标准信息库的信息资源,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新标准的制定,提供标准信息资源服务;五是定期开展标准普查工作,及时掌握企业执行标准信息,采用国际标准及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2、鼓励企业参与产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标准是人们根据某种需求制订出来的,是人们根据客观需要通过主观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显然这种结果取决于对市场需求的正确的分析和研究,标准如果脱离了市场和社会的发展,那么这种落后的标准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因此,有必要提高标准化工作的水平。

鉴于目前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激烈竞争的严酷现实,我国企业在新上项目时,首先应该是制订产品标准,再根据产品指标情况选择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这样一来,就能使所采用的生产设备满足标准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如我市“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在论证碳酸二甲脂的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参考同行业及国内外同类企业的产品质量状况之后,制定出Q/JTH02.022004《碳酸二甲脂》企业标准;然后,再根据标准中的指标数据,选用相配套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使生产出的产品一次就能达到标准要求,并且使产品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篇(4)

关键词:生产管理 宏观管理 标准管理

我国政府近年来非常重视标准化工作,并多次在重要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从胡总书记在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重要标准制定的指导与协调”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再到后来召开的全国质量工作会议上要求把“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今后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事实表明,标准管理工作是“标准、专利、人才”三大战略的总称,是今后一个很长时期需要重点突出、加强的领域,并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起到辅助支撑的作用。标准管理工作的变革与发展已经进入企业管理的紧迫环节。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规定,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优秩序,经一个公认机构批准或协商一致制定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以科技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共同利益为目的。同样,WTO/TBT中规定,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以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生产方法提供规则及指南的特性文件[1]。总之,标准是固有的,要把标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一系列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标准化。因此,标准化是标准本身及其社会化的活动。

某矿产企业拥有钼采矿、选矿、冶炼、化工和金属深加工上下游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十一五”期间,某矿产企业生产管理工作以“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保持领先优势,支撑企业发展”为指导,逐步把标准化管理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上水平的重要手段,主动进行技术、产品转型升级,努力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成果丰硕。现有产品标准44个,企业检验标准26个,产品标准的覆盖率100%,其中12个产品不同程度采用国际先进标准(5个等效采标)。

1.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现状

1.1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标准管理工作,提高企业产品质量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某矿产企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企业标准化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管理办法[2]。

某矿产企业所涉及的标准是指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是企业发展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搞好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

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实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并对标准的实施进行检查。

某矿产企业制定或修订标准的范围如下:

(1)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2)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细化、补充品种规格和技术要求,作为企业标准;

(3)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补充和提高某些技术要求,作为企业标准。

某矿产企业制定标准的原则如下:

(1)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2)保证安全、环保和卫生,充分考虑使用要求,保护消费者利益;

(3)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经营管理和增加社会经济效益;

(4)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5)有利于合理利用国家资源、能源,推广科学技术成果,有利于产品的通用互换,符合使用要求,技术进步,经济合理;

(6)有利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

(7)企业范围内的标准之间应协调一致。

某矿产企业标准的起草、审定、批复等程序具体如下:

(1)企业根据技术进步,安全环保、用户要求等情况,编制下发企业标准制定或修订计划;

(2)各单位根据企业计划和要求,具体组织企业内部技术人员起草或修订标准;

(3)企业组织审定标准,并统一编号;

(4)企业批准后、备案;

(5)企业标准的编号按国家《企业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6)企业标准实施后,要适时复审,复审周期一般为三至五年,当有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实施后,应及时复查。标准的确认、更改、修改或废止,由企业,并按规定要求备案。

某矿产企业各单位在积极加强对产品标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的同时,主要单位还配备专职或兼职产品标准管理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各单位产品标准管理人员按企业要求把本单位的标准管理工作做好,并积极完成好企业交办的其他有关标准的具体工作。

1.2标准的备案

某矿产企业的标准在后的三十日内,向国家、省份或当地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备案,经过备案的产品标准才能作为合同和生产经营的依据。

产品标准备案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申报标准备案的正式公函一份;

(2)产品标准正式文本两份;

(3)产品标准编制说明(包括编制依据,水平对比和必要的试验验证)一份;

(4)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表两份;

(5)产品标准必须符合标准编写的规定,并与相关标准协调一致。

某矿产企业开展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以及承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工作所发生的费用从企业列支。承担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单位要根据企业年度标准工作计划,提出用款申请报企业审查,经企业批准后,财务部办理拨付事宜。标准制定或修订工作完成后,承担单位将费用发生情况报企业审查,经企业批准后,方可报销。

1.3标准的实施

某矿产企业的标准一经,各单位必须贯彻执行。企业在产品销售合同中采用推荐性标准或另有特殊规定,应视为强制性标准,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各单位必须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经检验符合标准的产品,由质量检验部门签发合格证书。产品包装物和说明书应注明执行标准的名称、编号。各单位开发新产品时必须考虑标准化要求,在产品设计、鉴定和定型时,以及产品改造,技术引进中,必须进行标准化审查,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不得批准定型和批量生产。

标准管理人员必须正确行使职权,对违反企业产品标准规定的行为,有权制止,并向本单位主管部门或上级部门及时报告,对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技术文件,有权不予签字。

各单位贯彻标准不力或违反标准造成不良后果,企业会追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一般按造成经济损失的10%处罚责任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对主要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解聘职务、解除劳动合同。并按造成损失的适当比例责令其承担赔偿责任。标准管理人员因失职造成不良后果,要视情节轻重,按通报批评、解除职务、调离工作岗位、解除劳动合同处里,并责令其承担1000元以上的赔偿责任。

2.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

2.1由企业标准管理部门引发的问题

企业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工作,由企业的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属于行政事务范畴,一般不利于标准的发展。首先,行政人员的素质有限。大多数行政部门人员不是专业技术人才,对某项技术的掌握是有限制的,而标准是专业性较强且更新时速之快的技术知识。这样就会造成行政人员受文化知识和技术支撑等的影响,对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反应较缓,间接地降低了对标准的修订、审查工作的效率。其次,企业的行政部门既当划桨者,又当掌舵者。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工作隶属市场行为,理应由终端承担,标准的监督工作属于社会行为,亦可由终端承担,而企业行政主体的职能应是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所以要把产品标准的拟定、修订、实施等一系列工作交由产品下游操作。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实施标准化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产品与服务的整体质量。标准化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标准实施结果的监督,尤其是对强制性标准的监督。总体来说,我国标准化工作基本上是以强制性标准为主要形式开展的,标准管理也是以监管强制性标准为中心开展的。在我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由于强制性标准的特殊性及产品标识的规定要求,执法人员很容易通过产品标识来判断企业产品的不合格并对其作出处罚。由于大部分强制性标准的可操作性强,造成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无论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执法方面,均侧重于强制性标准的管理而忽略推荐性标准的管理。类似的还有,标准化工作人员一般只对强制性标准加强管理,而对推荐性标准的管理不太重视,从而形成了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简单化[3]。在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推荐性标准包括宣传以及监督推荐性标准工作都是很难展开的,企业的标准管理部门还存在一个“重处罚轻管理”普遍现象,不仅在执法部门还是管理部门都有经济指标,这都是为了提高部门的经济利益,强调对违法违纪的处罚力度,而对其管理却置之不问。因此,企业实际当中的标准管理工作体制是不合理的,也存在片面性,更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标准管理的全面发展。

2.2由企业标准法规体系引发的问题

由于企业暂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标准法规体系,因此产品标准成了唯一的国际市场衡量标准。发达国家甚至不承认企业的强制性产品标准具有标准法规的效力。企业的产品到了国外,经常受其他国家技术法规、先进标准的限制和制裁,产品被清退或被没收、罚款。虽然,企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在执行上具有这种标准法规的效力,但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毕竟不等同于标准法规体系,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合作商根本不承认企业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法律性。标准法规体系的缺失,使得企业标准管理工作大打折扣。

产品的合格与否是根据产品标准判定的,加强产品标准的管理工作是促进本地产品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由于每个省市标准化程度是不一致的,因而其标准管理体制也是有差别的。每个省市都有制定地方标准的权利,由于产品地理位置的差异性,生产技术的差异性,因此同一种产品可能其技术要求也不一致,其地方标准也不同。企业在本地的生产行为也许是合法有效的,但是一旦在外省投资建厂,其生产行为可能会触犯当地标准化法规。一是,每个省市的标准管理规定不一致;二是,每个省市的地方标准的技术要求也可能不一致。标准管理工作本地化,非同一性现象,极易引起企业在外地投资建厂的不理解,误认为是乱收费或乱作为。另外,由于各省市都有制定地方标准的权利,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省市的地方标准的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产品的进入,构成区域壁垒,也不利于企业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性推进和产品的发展。

2.3由企业人才、资金方面引发的问题

人才是保障企业标准可行性的重要条件。由于企业标准的多样化,不同的产品标准也不一致,因此标准是技术专业化与标准化专业化的合成。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标准的更新速度加快、科技日新月异、大学标准化专业课程较少、人员流动等,在县级、地市级标准管理部门、中小型企业中懂标准化人才的匮乏。再加上企业标准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多数对企业产品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而在基层的技术人员不了解标准的更新情况,以致新产品制造出来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在开发新产品时忽视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以及国际通行规则,以致产品受检时不合格或受国外技术壁垒,损失巨大。标准化人才是专业人才,企业标准化管理人员有限而且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对标准管理工作是严重阻碍的,不利于企业标准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资金同样制约着企业标准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多年来,企业标准的制修订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部拨款,一直作为补助经费支出,没有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和预决算制度。据统计,我国制定一项国家标准得费用少则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每年申请得标准项目都在 2500 项以上。受标准经费制度的限制,对处于当前困境中的企业而言,急需的产品标准得不到制、修订和标准化工作得不到展开,与地方标准组织联系相对减少,对企业管理、产品服务构成限制,阻碍企业经济发展的稳健步伐。

总之,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多方面的,解决目前严重的、紧缺的问题,比如提高标准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带动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

3.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系改善的对策建议

3.1完善企业标准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

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标准化工作实施统筹安排,很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前,我国标准发展步伐非常快,标准作为产品研发的结晶,一个新的标准的诞生往往预示着一系列标准的衍生。标准只有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才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与进步[5]。

现如今标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做好标准统筹工作,协调标准发展战略,已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将形成主要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要加强对重要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并优先采用”。一个企业应从系统的角度上管理标准,对标准的创新工作、推进工作形成科学指导。

首先,企业应对标准实施项目管理。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标准的项目管理,要求组织者或管理者在标准编制到过程中,对标准前景进行预测、编制计划、起草与协调、实施与控制、评价与创新。对标准进行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企业节减资金和提高效率。运用项目管理,对标准编制形成系统方法,保证了编制工作的进度和有效性;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价,能对标准的发展态势予以掌握;对标准的实施予以控制、评价,及时改进标准,避免标准的闲置,保证了与社会的和谐、与市场的接轨、与产品的配套。

其次,企业应立足宏观角度,拓宽资源信息平台,加强信息管理。现有的标准资源信息平台,基本上是以各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网站为母体构架的,内容以查询标准为主,资料更新频率低,出错率较高,有时同一个标准在不同网站检索出两种结果。企业机关部门作为上游部门,应当建立具有信息权威的专业网站,能为标准的起草、修订、实施、查询提供最新资料,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动态提供最新资讯,利用网络资源加强标准信息统筹,为企业标准战略发展提供理论框架。

3.2加快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化服务建设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直接关系到标准工作适应市场化的需要。标准不再是藏在标准图书库里的知识,而是像畅销图书一样可以方便购买、方便查阅。企业标准管理提携信息化建设是标准体系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综合发展,通过信息公开、信息归档、信息查询等辅助工序是整合标准资源的需要,为其提供自上而下的服务渠道,实现企业、客户自下而上的搜索目标。企业标准管理体系信息服务建设,既是标准管理工作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必要补充,也是加快企业标准管理体系发展的推进器。通过实现标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加快标准制修订程序、实现标准方便查询等,进而创造标准市场价值。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依法行政,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推广电子政务的实际需要。电子政务是建设和谐企业,形成依法办事、文明窗口,构建全体员工参与型的必然需要。企业标准管理部门应加强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建设,在统一规定制约下,整合企业标准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信息标准化数据库,推广统一的标准化数据电子模板,形成企业标准信息服务一体化的格局。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建设,要在标准管理部门内部组建覆盖面较广的网络信息化组织体系,加强各级管理层次的技术交流、资源共建共享、创建信息服务平台;为了避免行政管理与技术服务交叉。还应要标准服务机构脱离行政部门,成为一个能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咨询机构。

企业标准管理体系的是一项非常专业的管理科学,因此标准信息专业服务也应走公开化、透明化。企业标准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是提高标准有效性、实用型的良好举措。一方面,可以让企业各个单位熟悉标准制定的过程,及时与标准起草单位沟通,提高标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可以规范企业标准主管部门的审查制度,公开办事程序,防止标准制定中的个别单位行为或个人行为。标准的信息化,还包括标准的公告制度、网络查询、网络发行等,这些都是简化行政管理的必要补充,是加速企业标准推广的必要手段,为企业与客户快速获取标准建立了必要的沟通渠道。

3.3发展企业标准化组织队伍

发展企业标准化组织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要参照国外组织模式,也要有中国实情特点,既可以是官方组建的全国性行业协会或技术委员会和地方组建的区域性组织,也可以是企业联盟和民间的草根组织,还可以是国外非营利性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办事处等。企业标准化组织的发展应朝着与当地政府合作协调的方向发展,应成为政府管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企业应该推荐高级技术人才或专家积极参加标准化组织,选派优秀人才积极参与国内标准化活动,参与企业间事务的合作项目。企业及其相关标准管理部门应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对标准化组织建设给予支持,支持组建各种具有专业性的标准化组织,在外界具有一定特色的企业内组建标准委员会分会或矿产行业联络处,培养各种类型的标准化人才,允许其自愿加入标准化团体。根据矿产行业发展和面对国内技术垄断的特点,可以广泛发展由相关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建立专家论坛,针对某项高新技术共同制定合作规程和制度,共享信息、双赢互利。

4.结束语

矿企的标准管理既是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发展的体现,也是全球市场交换衡量的一种工具,而作为企业经济体制变革的一部分,在全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透过某矿产企业标准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运行的模式,标准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日益增多,相应的标准落后已经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发展,虽然管理体制正在逐步进行改革,特别是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取消了部门的条条管理,做出撤销或合并,使着企业的管理体制朝着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前进,但是某矿产企业的标准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特别是在标准管理的办法实施的近几年来,部分规范条例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国际市场环境的市场需求相抵触。如何立足宏观角度建立标准管理体制,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才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企业标准管理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某矿产企业管理制度汇编[G].2008,148~151,152~156

[3]汤万金,房庆,杨赛等.关于我国标准管理体制转型战略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3,(10):7

篇(5)

当前我国正处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国民经济正经历着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所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技术机构管理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这对于技术机构管理的方式、组织形式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最后,以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为例,介绍了网络管理的功能和网络管理系统的一般结构。

【关键词】信息技术 现代管理 信息系统 网络管理

管理信息化的浪潮正涌向技术机构,并迅速渗透到检验工作的各方面。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在标准资料管理中的运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技术机构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标准资料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力不从心,标准资料的更新、借阅与管理方式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检验标准未及时更新所造成的检验失误有所增长,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对于技术机构各项日常工作的冲击、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

1 信息技术在标准资料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标准资料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送、分析等来实现对标准资料网络化管理。它在标准资料管理中具有信息收集全面、处理准确、传送快捷、分析科学等特点。

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是技术机构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这个子系统的要素有人、事和信息。要素中的人主要包括管理者与使用者,他们通过信息技术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检验工作等一系列活动;财与物是指为满足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各项活动所需的资金和设备等。信息则是指与各项检验工作有关的标准、条例等资料,各种信息只有通过快捷、准确的处理才能实现标准资料的科学管理。

2 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必要性

过去,大多数标准资料都是封闭式管理,通过卡片登记借阅信息,只能实现有限的流通,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对开放,使得标准资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实现了正常流通的,也不能及时提供领导管理上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本所各种资料分布、更新及借阅 (流通)情况。

最大限度地为检验员服务,是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为此,逐步转变标准资料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人工管理达不到的一些功能并发挥标准资料的最大效益。随着对标准资料信息化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技术机构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对其他兄弟机构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竞争的需要决定了技术机构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资源存储、传递的专业机构,技术机构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开拓信息渠道,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是一个新课题。也必将对现有的技术机构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信息时代对标准资料管理工作的要求,使技术机构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为使用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喀什地区质检所目前有各类标准23886份,其中在用标准18967份,因这几年国家大力更新标准,作废标准达到4919份,同时所里每年又不断的购入新的标准,以前质检所通过人为手工简单的管理这些标准,即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错。基于上述原因,我作为喀什地区质检所标准管理人员,萌发了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我所现有标准的想法

我开始着手编写一套所内标准信息管理软件,设计之初有以下想法,可把标准分为在用标准和作废标准,按照标准层级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也可按照标准代号和所内标准编号分别查找,并通过单位的局域网能够互查,确定基本的设计思路后,我认真研究计算机编程技术,运用Delphi 7软件开发并编写了相关的管理软件,软件操作,进入标准管理软件,其中录入和系统信息如图一:

在图一中标准管理信息软件的重点是录入标准和统计信息,录入标准项目如图二:

里面包括了录入标准和查询标准两项主要的内容。

统计信息项目如图三:

随着标准不断的录入,统计信息里的相关内容也不断的在更新。

这样一来,信息技术的引入可将传统的文件式管理工作流程改造为电子工作流程,可以减少纸张等办公用品的使用率,简化管理工作流程,消除传统工作方式易引起的指令迂回、阻塞等现象,从而提高单位的管理效率。

这套软件设计之初的想法也就基本实现了,它可以实现对我所现有标准的动态化管理,以前哪种要找标准时几个人忙忙碌碌翻资料的情况现在已经看不到了,领导要获得相关标准信息也非常方便、快捷,使用近一年多来,得到了所里同志的一致好评。

单位管理中对各类资源都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如有前面所说标准管理,财务管理等。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也相应地应该有信息资源管理,而信息技术则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单位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单位新经济增长点的源泉。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单位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 要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保证人员、保证经费落实,才能使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得到实施。

目前,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就是要把我所现用的标准全部做成电子信息版的格式,这样更方便于查阅,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纸化办公。

篇(6)

设备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实现的技术和物质基础,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保证企业安全卫生和环境优美的重要条件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因素。而设备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优化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设备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生产运行,确保设备运行状况受控,降低设备维护成本费用。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主要是脱胎于设备管理和设备工程技术的主要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也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主要载体的强大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能力,并加以融合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应用的先进方法和手段,比如说,业务流程动态管理技术、维修软件包技术、联机事务处理持技术、计划预警与报告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报表处理技术等等,使这些信息技术成为改善传统管理方法的技术基础,同时,也拓展了设备资产管理的视野与范畴。

1建立以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为指导的设备基础管理体系

设备基础管理体系是设备管理基础的日常性工作,设备管理内容包括设备采购及商务管理、设备资产管理、设备变动管理、设备维护保养管理。这些基础性管理内容是通过以下工作路径得以实现的。

(1)建立标准的设备资产信息结构,使设备、运行、维修、备件管理工作一体化。

(2)以设备部位为数据对象建立完整的设备技术、管理、作业标准信息库或数据库。

(3)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模型设计以及开放的设备资产树设计。

(4)建立设备管理评价与分析体系。

(5)通过设备资产周期费用的采集与分析,定量地评价和分析设备资产的经济价值表现、运行性能、管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设备维修、改造和更新决策提供支持。

(6)自动集成有关一台设备的采购、安装、运行、变动、折旧、保养、、报废等全过程管理数据记录,形成包含动态数据在内的完整的设备管理技术档案。

2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

国有企业设备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就是以管理替代检修,而且,逐步地由预防维修、在线维修替代了事后维修。这就要求将设备运行管理的重点要放在提早发现事故或者故障隐患上,在使用过程中就及时对事故或故障隐患进行整改,对故障进行预测分析等上面。所以,建立以点检和故障分析为核心的设备运行预警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可以通过设备运行记录、停机记录、点检、完好检查、定期检查、精度检验、故障记录、事故记录、状态监测、保养,以及等常规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设备以往的状态并准确监控设备的当前运行状况。通过分析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为制定合理的维修和维护保养策略,提供量化依据。

设备运行预警体系的建立主要通过如下技术方法得以实现:

(1)设备运行与停机数据采集与处理。

(2)建立故障信息库与故障分析模型。

(3)对点检及各类预防性维护进行受控管理。

(4)对设备进行可靠性评价。

(5)利用动态监测技术,包括振动分析、油液分析、红外线分析、超声波分析等采集与处理设备状态数据并进行状态识别等。

3建立以标准化维修和预防维修为主的现代维修管理体系

国内企业的维修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而且维修的标准程度相对较低。如何通过推进维修标准化管理和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维修管理体系,是设备管理信息化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在国有企业,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建立维修技术标准和维修项目标准信息库,以推进标准维修和维修作业的规范化。按照分类分级的管理方法,根据设备分类和分给管理的设置。不同类型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

(1)设备分类标准

一般从设备与生产的关系、设备与产品质量稳定性关系、设备的价值、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及环保危害性、设备的维修性等方面,将设备进行管理分类,例如,将设备分为A、B、C三类。

A类设备:主要生产设备、对生产有重要影响的辅生产设备,包括关键设备、重点设备、精密大型稀有设备、主要动力设备、主要生产控制设备、具有安全和环境危害性的设备等。

B类设备:辅助生产线和主要生产线的辅助设备。

C类设备:一般设备或简单设备。

(2)以设备分类作为维修管理分类的依据,不同类别的设备的维修方式不同。如在特种车辆单位,通常情况下:

A类设备采取点检定修和预防维修(PM)相结合、辅以可靠性维修(RCM)的管理模式;

B类设备采取以预防维修为主,辅以预知维修(PDM)和事后维修(BM)的管理模式;

C类设备采取事后维修或者故障维修的管理模式。

篇(7)

摘 要: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标准化建设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项。从标准制修订分布、标准化技术组织、标准推广实施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化现状,并从顶层规划、专业机构职能、企业主体地位等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智能交通 标准化 标准

智能交通系统(its)又称智能运输系统,是在较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之上,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和系统集成等技术,加强载运工具、载体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提高交通系统运行的有序性和可控性,实现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事故、降低污染,建立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环保、舒适的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及其标准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智能交通”、“加强智能交通技术标准制修订”等要求,并将以“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重大科技研发专项、信息化示范试点工程、节能减排示范推广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等为抓手,显著提升我国智能交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012-2020年智能交通发展战略》更是国内第一部通过政府文件形式出台的智能交通发展战略,其中也明确将标准化作为四大战略目标之一,提出应用导向、加快智能交通标准化建设的新要求。标准化建设已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发展概况

我国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开始跟踪国际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并通过召开国际性研讨会、成立试验室和研究中心等方式,加强国际技术交流,不断提高its 技术研究水平。目前,国内智能交通企业约有2000多家,主要集中在道路监控、高速公路收费、gps、地理信息和系统集成等环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和济南等是智能交通发展较好的几个重点城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智能交通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参与企业众多、品牌杂乱、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竞争力弱、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低、顾客满意度低等问题,且主要依靠重大示范项目的推动。例如,“十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安排了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现代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确定了我国10个智能交通系统示范城市;在产业化项目中安排了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汽车电子产业化专项和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促进了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从技术研究到工程示范应用的全国开展,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成为各地交通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综合智能交通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取得重大进展,其中北京奥运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综合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和国家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为近年来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活动提供了智能化交通管理和出行服务技术支撑。

 

二、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化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智能交通相关现行国家标准共计148项,且全部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其范围包括术语与定义、基础信息编码及表述、数字地图及定位、专用通信、信息服务、交通与紧急事件管理、电子收费、综合运输及运输管理、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公路等,形成了以分系统标准为主体,以通用标准为配套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

 

(一)标准制修订分布情况

共有148家单位以第一起草单位身份参加了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其中国家级单位起草129项标准,占比87.16%,北京、广东、湖北、辽宁、江苏、陕西、山东各省紧随其后(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spsp.gov.cn)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二)标准化技术组织发展情况

标准化技术组织一般包括专业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直属工作组(直属wg),是制定和维护标准的主要力量。对一个省份或地区而言,其在全国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影响力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参与国家标准制修订的能力。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与智能交通直接相关的已成立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有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its标委会)、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交通工程设施(公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4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其中,its标委会承担智能交通标准制修订的主要任务,从事全国性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的技术工作组织,负责智能运输系统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归口工作。

 

自成立以来,its标委会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标准制定工作,如正式颁布27 项、报批11 项、审查6 项、送审稿2 项、征求意见稿24 项等,并针对“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交通信息行业集中推出13 项标准征求意见。内容涵盖智能交通系统的通用术语、数据字典要求、体系架构及服务等,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电子收费系统、专用短程通信技术、交通管理信息属性分类与编码、道路信息及控制系统等。在研的国家标准包括道路交通信息服务系列标准等。在组织结构上,its标委会下设3个工作组,分别为联网电子收费工作组、交通信息工作组、先进交通管理工作组。

 

(三)标准推广实施情况

1.标龄

标准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制修订完善。据统计,2008-2012年是我国智能交通标准制修订的高峰段,所制订和修订的主要智能交通标准数和相关标准数分别达52和113项,占比分别为84%和76%。截至2012年12月,148项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的平均标龄4.9年。其中,标龄大于等于10年的标准有17项,占比11.5%;标龄小于等于5年的标准有102项,占比70%。由此可见,我国智能交通的国家标准更新速度还是比较及时的,但部分国家标准的标龄已明显偏高,今后需加强这类标准的复审和制修订工作。

2.标准采标情况

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采标统计如表2所示,62项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中有30项采用国际标准,占比48.4%。其中等同采用为18项,占比29.0%;修改采用为4项,占比6.5%;非等效采用为5项,占比8.1%。其主要采标来源为iso标准,共27项,占所有采标类型的90%。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spsp.gov.cn)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采标统计如表3所示,148项智能交通相关国家标准中有52项采用国际标准,占比35.1%。其中等同采用为33项,占比22.3%

;修改采用为10项,占比6.8%;非等效采用为10项,占比6.8%。其主要采标来源为iso标准,共49项,占所有采标类型的94.2%。

 

数据来源:根据“浙江省标准信息与质量安全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spsp.gov.cn)中的相关数据整理获得。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主要智能交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是比较高的,接近50%,且主要采标都来自iso标准。

三、对策思考

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先于行业统一标准的推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区的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不统一,自成体系,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这显然不利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又对智能交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智能交通发展经验,从顶层规划、专业机构职能、企业主体地位等角度提出以下对策。

 

(一)顶层制定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

建议结合我国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的相关发展规划,并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制订《智能交通标准化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出台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同时,建议将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作为省级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发挥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职能,争取标准话语权

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好its标委会等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智能交通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信息沟通等标准化公共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成立或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更大范围地争取标准话语权。

 

(三)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研究智能交通技术标准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安排、工程项目招标活动、行业规划等方面对重视标准化工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组织为支持,全方位系统化的标准化推进体系与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