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16:07: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241-01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教育部公布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滚动调查结果表明,当前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与20年前相比发生转折性变化: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90%以上的学生认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对比过去几年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且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等迅猛发展,整个社会状况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社会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竞争方式和个性追求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诸多问题,如腐败现象、收入差距等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使得部分大学生“三观”出现了错位,引发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

二、加强高校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政策与理论的学习,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制定学习制度,时刻保持对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新方针政策的敏锐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地方和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首要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新特点

当前,九五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特点表现为追求新奇刺激,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性多于被动性,在网络媒体下主动地接纳信息,选择信息,信息,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特点

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往往是对立的,思想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思想教育主体是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他们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们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品质,但不一定是思想权威。他们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称为教育者,不进行说服,而提供选择和引导。

3.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特点

网络时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摒弃了传统“灌输式”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向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态逐渐立体化、动态化,教育形式也随之变得更为丰富和全面。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

四、思想道德教育新模式对策建议

当代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青春期,也处于我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困扰和冲突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又往往同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

1.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环境依据其育人的构成要素,分为教学与学习环境、管理与校风环境、人文环境与硬件设施环境。首先,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景观环境。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养成的“时空”。因此,在校园景观的设计上,要寓德育思想于校园规划建筑设计之中,整体渲染和突出校园基本建设的育人功能;科学布局学校建筑,充分体现大学的文化氛围。达到一种导向、调适效用;精心营造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其次,要构建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学的人文环境是大学文化内涵、精神底蕴的重要表现。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置身其中的每一个学生。为此,要重视品味高雅的人文环境的建设并发挥其教育功能。

2.贯穿“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思想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化,是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根本体现,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种价值观,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强调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满足人的主体需要,尊重人的精神诉求;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强调人的全面进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逐步实现民主交流、平等沟通、相互理解、和谐统一。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就是要坚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严格教育管理,又注重人文关怀;既严格纪律要求,又注重道德教化;既严格程序规范,又注重内容效果。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断提升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促进学生道德自律意识的养成,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素质,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

3.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维工作体制建立

高校应为推行基于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三维工作体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高校应将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的考评纳入全校教职工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聘任、职务晋升等直接挂钩,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对于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个人发展的相关问题,高校应该给予特殊考虑,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这支队伍中所有的人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建立学生思想整治教育队伍的激励和培养机制,对优秀骨干力量给予重点培养。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这支队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总之,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深入研究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更要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将心理学知识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既不能人为割裂二者的联系,也不能把二者简单合二为一,应使两者围绕思想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在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原则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二者准确定位,找到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才能做好新形势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独立学院认为自己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因此要不走寻常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显得相对散漫,不够重视,所以落实起来效果并不显著。

2.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很多独立学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无法保证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对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一大硬伤。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很多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上。然而现实中,某些利益相关部门把这一“有利条件”视为直接获利的途径。所以,独立学院更多的倾向于关注数字,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这样就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不浓厚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备浓厚的校园环境氛围,才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优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并且起到相互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这对独立学院来说就是一个软环境的建设,但很多忽视了这一点,显然这也是一个不足之处。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强改善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迫在眉睫,建议对策如下:

(一)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独立学院要加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搭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平台,对改进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工具,在校园贴吧、BBS以及博客等载体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加紧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一个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当包括独立学院的相关党政负责人、共青团干部、辅导员、“两课”教师(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以及班主任等,他们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群体,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加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工队伍,这样才能胜任这一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可以从辅导员队伍着手,首先做好班级辅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然后逐渐建设起一支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从而不断夯实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三)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课程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到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所以,笔者认为,独立学院应当加强相关方面的调查研究,分析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症结所在并找出解决办法,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继续开展。其次,要切实做到创新教学模式,切忌纸上谈兵。教师应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真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正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保障。在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后,就要不断地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这对独立学院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意义重大。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 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 网络监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001-03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而言的,通常是指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和宽带技术的逐渐成熟,而出现的数量繁多的新媒介,主要有博客、微博、搜索引擎等。新媒体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本课题组以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为研究案例,以烟台大学师生为调查主体,通过抽样调查的手段,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利用科学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并以此分析结果为依据得出烟台大学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状况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程度。本文在这些分析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其它高校新媒体的利用状况,以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形势及其在大学生中运用的普遍程度为背景,针对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和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给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现状

(一)大学生广泛使用新媒体的用途和目的

当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正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深受具有“新思想、新思维”大学生的青睐。在调查分析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用途时,我们发现近半数大学生将新媒体作为与人交流的主要平台,30%的学生用于娱乐休闲,21%的学生用于获取资讯或者学习。具体数据如下图: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发展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平台,同时,也为大学生上网学习、获取资讯及休闲娱乐等提供了便利。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和看法

新媒体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它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调查如何看待新媒体今后发展趋势中,4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仅仅是传统媒体的辅助工具;有24%的学生认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成为社会的主流媒体;有小部分学生认为新媒体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体。具体情况如下:

总之,新媒体传播信息便捷,教育者利用它可以将最具有个性化的、最前沿的信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受教育者,能够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同时,新媒体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难题。

二、新媒体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形势

(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发生变化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新媒体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北京理工大学理论教研部副主任李林英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明与普及,社会的虚拟化倾向日趋明显,虚拟的生存空间,是新媒体带来的客观存在。”在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交往虚拟化、信息无障碍化、信息面的宽广化、快捷化等特点,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与网络时代的各种变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他们的观念呈现多元化,生活方式时尚化,理想信念飘渺化,为人处世务实化,道德观念淡化;他们追求个性,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主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但同时又缺乏克服困难的恒心和意志。

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者要正视新媒体对青年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所引起的变化,对大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

(二)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出现新变化

高校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宣传栏、宣传板是其主要宣传阵地。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广泛使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化,信息面更加宽泛。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新媒体这一网络宣传阵地,使其成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有利补充。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单向灌输,教育者占有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掌握着大量的前沿信息,学生处于被动受教育状态。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教育者享有独特的教育魅力。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格局开始被打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借助新媒体可以便捷、迅速地获得各类信息。这种局面的产生,向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出严峻的挑战。“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李林英说。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在庞杂的信息流的冲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说服力和感染力,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跟时展的步伐,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三、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强化阵地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

从调研结果来看,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探索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重视新媒体网络宣传的阵地建设,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新媒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王民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有阵地意识,有学生的地方就要有教育者的声音。”高校教育者应使用腾讯新浪微博、人人网、学院网等新媒体手段,建立新媒体宣传阵地,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结合,正确引导学生。教育者要在大学生网络集中的地方,要有自己的身影,要发出声音,要用大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和的方式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引领大学生思想,传播正能量。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不喜欢浏览自己学校的网站。主要原因是:学校的网站内容单一呆板,教学气息太重、信息量不够、更新速度慢,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不密切。高校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校园网站的吸引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选择应集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于一体,要尽量使网站的运行能做到快捷、海量和互动,尽量使之能贴近校园,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的实际。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快捷、图文并茂和声像俱佳等特点,设法提升校园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把握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

(三)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新媒体应用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新媒体能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的认识程度和掌握新媒体的能力。教育者要顺应时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大学生们广泛使用的通讯和交流手段,将弘扬主旋律的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去,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例如:烟台大学和移动公司合作,开通了手机移动平台,实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手机短信的互动的交流方式,发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载体功能,以互动式、体验式、引导式和渗透式等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烟台大学90%以上的学生,在人人网上发表状态,抒发感情,网络平台成了大学生表达心声的重要平台。因此,广大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建设起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也应关注网上的信息和言论,及时进行评论对学生进行引导;还应该注意在网络集中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相关舆情的调研;同时,运用新兴的传播媒介,有效地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此外,教育者还应紧跟潮流,了解新媒体别用网络上学生所喜爱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及时地填充进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式,以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表示喜欢教师在课后运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建议教师加强课后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力度,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学校和教师应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QQ、飞信、微博等新媒体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教育者增强运用媒体的能力,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四、建立高校网络监管制度,合理、规范新媒体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信息的自由传播、传播者的平民化、信息的虚拟化、不良信息泛滥等现象。新媒体的发展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辟广阔发展前景,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新媒体负面影响的存在,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因此,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势在必行。

(一)加强新媒体网络监管,有利于大学生思想的正确引导

随着新媒体的产生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传播内容、价值、影响等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互联网等多种新媒体使大学生可以共享各个方面的信息,为学习和休闲娱乐及日常生活提供了方便,为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提供了空间。但网络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和多样性也使得大学生接触到许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网络监管应运而生。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媒体发展存在问题上,有32%的学生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进程中法律法规不太完善;29%的学生认为管理缺乏协调统一;有26%的学生认为网络拥塞与信息庞杂。同时,有62%的学生认为网络监管非常必要,是对传统舆论监督的有力补充。

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监管是社会民主的体现,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通过网络监管,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在网上参加虚假应聘、被骗取钱财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又能曝光不良现象,改善社会风气。同时,大学生强烈呼吁,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建立通畅的反馈渠道,使网站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

(二)构建高校网络监管机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

在如何加强和改进网络监管方面,大学生们提出了建议,有53.3%的学生认为可以加强立法,规范网络监管;有30%的学生认为可以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有25%的学生认为可以让网络管理者加强监管和调控。同时,应加大网络监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们自觉遵守网络监管制度,正确使用新媒体;呼吁社会大众加强网络使用的道德心,倡导健康使用新媒体,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要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开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立法执法,加快新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法规建设,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信息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新媒体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新媒体信息,加强对新媒体信息的监控和引导,强制性地检查并过滤信息,从源头上净化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质,了解新媒体特征和文化的特点,有效掌握新媒体传播技术,探究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切实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内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

高校要充分发挥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同时,也要认识到新媒体的弊端,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减少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 优化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正逐步渗透到文化教育等领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人数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众多的网民中,大学生成为网络用户生力军。网络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健康、行为规范等。网络的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喜忧参半,表现在: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网络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资料与信息,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互联网可视为一部动态的百科全书。庞大的网络信息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提高个体的思想素养与综合素质,获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其次,网络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把握其思想动态,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虚拟性是网络的属性之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可以讨论一些面对面交流难以启齿的问题,进行坦诚的沟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较为全面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再次,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呈现多样、综合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借助形象、直观的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能够让大学生乐意接受,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轻松、更具亲和力。网络正运用多样方式,让大学生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但是,网络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少学生尚缺乏一定的信息判断力与鉴别力。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甚至出现了一些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道德伦理丧失等现象。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存在的问题

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一些网络思想文化糟粕,危害了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出现了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歪曲等现象。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出现了一些亟需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体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缺失。现实社会中,个体与他人交往时,其思想和行为会受到道德力量的约束。但在网络世界里,个体是隐蔽的、虚拟的,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的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道德意识与责任感丧失。

第二,学习退步与身心健康受损。一些大学生极度热衷网络游戏、聊天,导致学习退步。网络大量的资料为部分不努力学习,剽窃他人学术成果的学生提供了便利。同时,网络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大学生不分白天黑夜的上网,损害了身体健康。部分大学生沉溺网络,造成心理失调,角色错位。

第三,交往能力与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与沟通方式。一些大学生沉迷网络,极少与外界交流。大学生缺乏社会交际能力将会造成沟通困难,情感淡化。目前,网络也出现了一些暴力、流血等事件,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途径

1.强化网络道德与自律规范。为了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树立网络道德意识,维持网络正常秩序、遵守网络法规是关键。要积极借鉴先进经验,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现状,基于传统道德文化与网络道德,形成网络立法。学校可以开设道德与网络伦理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责任意识、自律意识与安全意识,形成学生健全的网络道德。

2.建立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一方面,信息网络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可借助网络展开思想交流。网络能够承载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因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目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网络思想教育教师可以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开展网络知识与技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网络伦理道德等相关教育。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3.利用BBS网站进行舆论引导。BBS网站主要供大学生信息、讨论咨询、信息反馈等。大学生可以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言论。正因为如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BBS的监控与管理,积极利用BBS网站进行舆论引导。

对于BBS上出现的各种讨论焦点与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能准确把握方向,及时反馈信息,及时有效的澄清事实,解决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轻松、温和的手段进行舆论引导。既要有理有据的开展教育,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

4.探索多样的网络思想教育方法。关于网络思想教育方法,一些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宋元林归纳了诸如虚拟现实法、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网上与网下教育结合法等具体方法。杨直凡等提出了信息获取方法、沟通交流方法与教育指导方法三种实施方法。张富良等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实践模拟法、说理对话法与熏陶感染法。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可以被认知与掌握的。通过对其外显行为的测评可以分析评价其内在的德性。借助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量化研究:运用名称量表或类别量表描述,通过对整体认知和综合评估评分,运用数学方法测量和区分。

5.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需要开发一个包括校园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等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运行的信息技术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本着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宗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渗入到平台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形成正面的思想意识,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网络平台只有以服务学生为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产生应有的效力。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教育途径,使网络平台逐步得到大学生认可,进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江.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8-40.

[2]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魏晓波.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正效应[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40.

[4]肖永梅,胡树祥.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4):63-67.

[5]王高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困境探析[J].茂名学院学报,2007,(10):14-16.

篇(5)

一、大学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通过各种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大学网络舆情具有的主要特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三是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四是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五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六是具有一定的表层性。

二、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的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给社会、各领域都带来了一定影响,必须对此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影响进行有效控制。现代教育制度下,网络舆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网络舆情具备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带来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90后,他们经常使用手机短信、博客、微信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感慨和体会等,使得网络上出现很多粘贴复制后的模式化心情、心得和观点等[1]。通过上述方式来使用网络,学生会形成肆无忌惮使用网络的心理,从而形成消极、不健康的网络舆情,使较多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受到严重影响,严重的还会出现打架、行窃、逃课等不良行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影响。

(二)网络舆情的实效性、交互性带来的影响现展中,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人们接收各种新闻的速度也变得非常快,尤其是在各种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的情况下,网络舆情的实效性、交互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网络舆情的多样化、表层性带来的影响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网络舆情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快速地反映,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多样化和表层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影响。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各种看法,并对某个事件进行讨论,但不是所有的观点和看法都是正确的,这使得较多学生的思想受到前期评论者的影响[2]。

三、基于网络舆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策略

(一)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政治方向引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同时,也带来较多的不良影响,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因此,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提升思想政治高度,注重各种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才能在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占领网络舆情的信息阵地,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需求,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

(二)针对大局、注重网络舆情协调性不断提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舆情有着重要的育人作用和服务作用,在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的过程中,还能增强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等,从而在接触、学习各种不同思想的时候,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因此,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来看,针对大局,必须注重网络舆情协调性不断提高,才能通过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种情况,从而为学校制定各种管理机制、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实施各种教学方针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依据。例如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密切关注的时候,如果发现学生有过激行为、讨论话题过于敏感等,则可以及时制止,并采取有效措施将其解决,最终将网络舆情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

(三)追求时速、注重网络舆情及时性不断提高在各种网络舆情出现的时候,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心理预期情况,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想要的答案或公众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他们就会主动寻找其他的解释。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必须追求时速,注重网络舆情及时性不断提高,才能对各种危机进行有效干扰,最终降低不良舆情带来的影响,尽可能控制其造成的损失[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各大学校应根据本校的网络使用情况,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措施,才能在危机情况发生时及时公布真实信息,给予比较权威的解释,从而防止各种不良信息、谣言的迅速传播,使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得到缓解,最终发挥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作用,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学习环境。

(四)加强互动、注重网络舆情实效性不断提高现代教育制度下,网络已经成为教育工作不断开展的重要工具和途径,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各种意见,并对学校的各种事件进行评论,是学校获取有效建议的重要阵地。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推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必须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网络舆情实效性不断提高,才能真正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在合理配置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迅速转变[4]。在大学教育中,网络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载体,可以实现一对一教学、远程互动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从而快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五)完善制度、注重网络舆情预见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在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时,必须有效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并注重注重网络舆情预见性和规范性不断提高,才能在收集、整理和关注各种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言行举止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预测网络舆情给学生思想、行为等带来的影响,不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此同时,注重先进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不断运用各种科技,才能有效提高网络舆情安全性,真正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需求,最终不断提高大学网络舆情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准确性[5]。例如在校园BBS上出来的各种信息,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和监控,如果出现偏激言论、不实信息等情况,必须及时屏蔽和制止,才能实现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控制,从而推动校园网络舆情健康、积极地发展。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体制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11-01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任重而道远,其综合素质决定了未来中国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群体,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是对过去一些教育体制与机制的一种程式化的沿袭和复制,缺乏创新性与时代性,亟待有效地针对当前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新的思考,开辟新的途径,积累新的经验。因此,如何解决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成为了摆在教育研究者面前一项实践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国各大高校着力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德育与智育工作相脱节,“全员育人”流于形式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党政管理干部、“两课”专业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实践证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人为的将大学生培养分割为德育和智育两部分,无论是在领导层面上,还是在执行层面上,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无法在统一的思路和框架下进行。

(二)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教育工作弱化

当前,我国各项法律、制度、政策等对于监督与保障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相对薄弱,导致一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德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被无形的弱化和降格。加之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更新缓慢,课外思想教育活动的互动平台也相对匮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尤其是当下“90后”青年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新思想,思维方式多样化,思想极其活跃,因此,更需要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予以引导和规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说教的方式进行机械性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势必会导致其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教育工作队伍的配备和建设有待加强,管理格局有待优化提升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及编制严重不足,导致高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一些高校为应对其数量的不足,广泛从毕业生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填充。因此,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政治辅导员群体呈现出和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特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变得更加容易,这是年轻辅导员的优势所在。但也正因为他们人生阅历较少,工作经验不足,所以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难免会导致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化,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的处理上经验欠缺,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亟待完善与创新

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衔接与配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加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与配合,使“全员育人”的思想无论是在领导层面上还是在执行层面上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着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推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积极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同时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对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训工作,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第三,着力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打造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高校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在选拔、培养、管理年轻专职辅导员的同时,可从教师、干部和在读研究生党员中选聘兼职辅导员等多种渠道配足、配强辅导员队伍,逐渐建设了一支学历结构优化、知识结构互补、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

此外,各高校还应着力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培养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推进帮困育人工作,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自立自强意识;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小结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又颇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面对种种体制机制问题,高校、教育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教育研究者应从当前实际出发,着眼未来,积极探索,逐步改进相关体制,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元华,夏科家,张端鸿,谢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创新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03).

篇(7)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界定

(一)青年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青年亚文化是指区别于主流价值观,其代表的是处于边缘青年群体的思想行为方式,主要体现为行为、思维和话语等方式与化的不同,具有创造性、叛逆性的特点。青年亚文化作为青年群体这个特殊阶段分离出来一种亚文化,其产生和发展与青年群体本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休戚相关。在现在80、90后的青年群体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特殊的环境下,使他们个性更加突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行为、话语等方式上都表现出叛逆性和反主流性。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多元文化不断深入和冲击的今天,这也给正处于喜欢接受挑战和充满好奇心的青年群体带来了便利,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挑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其价值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的活动满足现实人和一个社会、国家和政党的发展需要。它通常借助于道德规定、思想观点和政党的观点对其所属成员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实践活动。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主体,也要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对作为客体的青年大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更加积极,有效的满足客体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在多元文化冲击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学生主流传统文化、国家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一直要把握的主流教育方向。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本课题在研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过程中,选择了温州5所大学,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发放问卷500,回收有效问卷421份,这里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归纳总结。

(一)积极影响。在对“社会流行会影响您的生活吗?”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中发现,82.3%之多的学生还是受到社会流行的影响,因此一些流行的,新颖、轻松的亚文化在拓宽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调查发现72.2%的人认为课外文化对他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影响。因此如果青年亚文化能够很好的融合自我生活情趣和理想追求,然后以一种娱乐、搞怪形式实现,对于缓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和谐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消极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在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难免产生一些心理和思想焦虑情绪,特别是一些标新立异、带有叛逆性的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挑战,使大学生思想上对主流文化产生抵触和怀疑,导致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偏离和错误;如在对“社会流行会影响您的生活吗?”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中发现,一心只是读书和丝毫不产生影响总共只有17.7%,这说明如果对流行的,叛逆性的青年亚文化没有做到很好的引导,也是很容被颓废、不思进取等消极的非主流文化节的侵蚀,造成大学生生活价值和道德意识紊乱,减弱和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和身上健康。

三、合理引导青年亚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祖国未来的发展和前途,虽然其存在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因素,但只要我们一种科学和客观的方式,合理和理性的加以引导,就可以扬长避短,据此,在青年亚文化的影响下,课题组试图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一)加强课堂教育的引导。在课堂教育上,教育工作者应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弘扬主流文化,通过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来实现对学生青年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青年亚文化、主流价值观和思想教育目标达到一致和统一。同时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可以尝试开展以弘扬中华名族主流文化价值的辩论会、演讲会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此来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兴趣,抵制落后、腐朽和颓废的庸俗文化。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高校教师的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其良好的形象、道德表率、为人师表对工作的热情和专业素养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群体。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因此青年亚文化常常又是在出全方位的互动影响中形成的。社会和家庭应该要特性关注社会公德和家庭责任感。特别是各种媒体在传播各种 亚文化的时候,不能单纯为了商业目的而忽视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正确引导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三)加强对大学生亚文化的引导。在面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今天,对于青年亚文化不能对其一味的抵御或者无视其存在,而是应该积极的因势利导,努力挖掘其具有创新性,建设性、对主流文化有益的元素,使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提高丰富的资源和新方法。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出课堂,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大学生视野,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锻炼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在实践中,生活中感悟人文关怀、感悟优秀文化、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与“外化”。

参考文献

[1]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3] 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

[4] 李修志.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