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13 16:06: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地理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反思一词由来已久,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等一批中外教育大家都谈到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新课改以来,教学反思尤其成为了新课改的内在要求,更是青年教师不断自律不断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地理教师面对课堂和学生时,往往因为教学任务或班级管理的一些琐事,降低了地理教师对于初中地理课堂教育反思的敏感度。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原动力。通过教学反思,既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强化自我监控意识;又能使教师捕捉到教学中的灵感,进行教学创新。”[1]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改革最前沿阵地,教师不仅仅要在教学中遵循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更多的是作为中学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研究的能力。因此,笔者就自身经验结合所见所闻,浅谈以下几点。
一、重视地理素养生活化的提升
注重培养地理素养是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内在要求。对于知识的本身,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运用,对于地理知识而言尤其如此。作为学生要懂得这个道理,摆脱记忆的怪圈。对于教师,更应该用地理素养的敏锐性来引导学生,帮助他们获得新的学习兴趣。
笔者曾经用《46亿年之恋》的电影名字举例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46亿年?怎么用这么奇怪的限定词?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是如果学过基本的地理知识,知道46亿年是地球诞生以来的年龄,就能立刻理解这个电影名字的文艺范儿。这样具体的例子才使学生们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处处离不开地理。也正是这样,才真正迎合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2]的理念。
二、重视地理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始终相随,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3]要想训练学生拥有“地理的头脑”,教师就要拒绝假大空,要努力落到实处。因此要充分挖掘课本的相关图表,重点把握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渗透。
现以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中的教学内容里的淮安枢纽工程图片为例。图中曾获得国家鲁班奖,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水上立交”在普通教学过程中很少被提及。为了增强地理课堂上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地理教师在谈及淮河阅读知识窗部分时可以提及该图,并在说明了“水上立交”的基础上增加一句“是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唯一通道”。这样的改动,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工程技术的了解。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不仅体现在书本上,更体现在教师的话语中。话语中营造的氛围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
三、重视对知识趣味性的有意识的钻研
笔者曾经在听取复习课地球大小这部分的时候,听到课堂上的师生想方设法记住地球平均半径这一知识点,共同讨论了好几种方法都不甚理想。其实,笔者认为可以根据时间来记这个数字,6月30号过了就是7月1号,连起来就是6371,记得单位是千米,就能很好地记住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了。有了这样的小心思,更能寓教于乐。
四、重视对导入新课环节的思考
导入新课是拉近课本知识与师生距离的重要环节,因此地理教师导入新课时要充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要贴合学生的心理年龄,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地切入地理课堂,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跃高效。例如,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中有有关东北的自然气候的章节,在上这一章节时提及时尚亲子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关于雪乡――牡丹江的那期,同学们就会很有共鸣,这样的导入就能很快地调动学生,令学生振奋。
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让笔者深受启发,并且努力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在教授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走近国家》第四节《法国》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纠结了很久。导入新课是吸引眼球的关键,该如何更好更快速地吸引眼球呢?笔者有四种方案备选,第一种,采用的是图片导入法,通过和学生一起回顾观看法国的标志性建筑、美丽的田园风光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开始新课,这样的导入十分正统,但缺点是老套缺乏新意;第二种,打亲情牌,介绍法国是与中国建交的第一个西方国家,缺点是对孩子们来说有点儿政治化;第三种,介绍法国的奢侈品牌,缺点是有拜金主义嫌疑;第四种,法国是跑酷运动的发源国,优点是时尚又充满活力,最适合青少年。最后笔者采用了第四种,通过介绍跑酷运动来引入法国的学习。这样的实践时尚风趣,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五、重视对科学性错误的总结和反思
作为地理教师,要认真备课,并且要在关键点上注意强调正误,不能想当然地糊弄学生。笔者在协助指导教师负责会考复习工作时,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一些简单的知识很有可能会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对待或缺乏执教经验而导致学生信口开河。
例如,“印度人是白种人”。学生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印度人是黄种人(原因是印度是亚洲国家),或印度人是黑种人(原因是印度人肤色黑)。所以作为老师最好在第一次接触人种划分的时候就用印度人的例子来强调肤色不是区分人种的全部依据。
又例如,“湄公河注入太平洋”。学生容易认为湄公河自北向南注入印度洋(原因是分不清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分界是马六甲海峡)。
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遇到过很多很多,对于地理教师来说,这些错误都是宝贵的,因为它们能更好地反馈教学,让地理教学工作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白文新.地理课堂教学反思技能应用策略探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09):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在当前的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冷热不均的状况,许多教师以及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这具体表现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师资配备上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以及教学研究工作未能深入开展。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突破路径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
影响地理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思想层面重视不足,其次是地理学科师资力量无法完全适应教学工作实际需求,另外还有教学研究工作不够深入有效等方面。
1.普遍存在地理教学重视不足的思想。许多初中学校校长、教师乃至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要明显低于语数外等学科。因语数外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较大,就成为了师生眼中的香饽饽,而地理学科则受应试理念的影响,重视程度明显降低,甚至在思想上对其存在着可有可无的思想,这样的片面理念导致师生在地理教学工作中投入不足、效率低下。
2.初中地理学科师资配备明显不平衡。纵观各学校在地理教学岗位的人员安排,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越往基层学校,师资配备力量越为薄弱,尤其是县城以下基层初中,本来地理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就很少,甚至还有学校将部分青年教师安排任教其他学科,而将一些身体不太好、接近退休年龄的教师安排在地理教学岗位上,地理学科教学成为了照顾性安排的岗位,这就影响了地理学科整体教学工作的成效。
3.地理教学研究工作出现形式化倾向。在当前,各学科充分重视了教学研究工作,教研活动、观摩课、研讨课、教师进修等,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部分学校对地理教学的研究工作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的倾向,虽然也排出了教研的活动项目,但是并未完全实施到位,或是简单地走形式,并没有发挥出对地理教学工作研究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实际予以优化,有效扭转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
针对当前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种种困境,学校与教师都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迅速扭转面临的困境,打造素质化的地理教学工作。
1.切实转变理念,思想上高度重视地理教学工作。地理学科是自然学科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各种环境保护问题、生态资源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初中阶段开设地理学科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中考的需要,更是为学生奠定地理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让他们熟悉自然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一些基本研究技能,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与教师要站在这样的层面与角度去认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地理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学安排还是资源整合,都要从最优化的角度去落实,为学生地理素质的提升夯实基础。只有在理念上完成了转变,才能够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2.打造师资队伍,为地理教学有效开展奠定基础。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地理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针对当前基层初中地理教师师资队伍薄弱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从三个层面与角度着手,有效突破这一困境。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立足中长期教育规划,对本辖区内各学校,尤其是基层初中地理教师配备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要针对岗位缺口、人员结构、年龄分布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台账,分年度、分批次补充完善地理专业师资力量。要积极争取人事部门支持,采取公开招录等形式,分批分期吸纳高校地理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初中任教,改变当前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其次,要抓好现有教学岗位的人员培训。通过脱产学习、跟班进修、分片研讨等方式,组织开展基层初中地理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的岗位履职能力。尤其要丰富地理学科知识,掌握地理教学技巧,与时俱进地了解地理教学改革的第一手信息,广泛汲取教改经验成果,并充分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去。有条件的学校要开展二传手培训,以这样的扎实有效的措施提升地理教学岗位人员的履职能力。另外,学校还应当从时间、资金等方面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地理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后续教育、在职培训,以提高地理教学工作综合素质。
3.强化教学研究,以改革创新促进教学成效提升。地理教学研究工作流于形式是许多学校面临的共性难题,对此,应当从多个层面强化教学研究。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各学校教学课题的管理,鼓励各学校申报县级、市级乃至省级地理教学课题,以这些教学课题为抓手,带动一个片区乃至整个地区地理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学校应当积极鼓励教师领衔承担教学课题的研究任务。其次,各学校要扎实抓好地理教学研究工作,除了积极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的地理教学竞赛、教学改革分析研讨等活动之外,在校内要发挥年级组、课题组、教研组等载体的作用。教导处、教科室积极配合,拟定地理教学研究的工作计划,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之中。教研课题来自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研的成果服务于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使教学研究工作和教学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综合推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另外,学校还要鼓励教师与他人密切协作、相互交流,提高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共享程度,以及立足地理教学工作实际,认真反思、提炼经验,寻找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地理教学研究能力、重点难点突破能力,更好地履行教学职责。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将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经过环境熏陶、知识传递等方式,内化为人类个体的气质、修养、智力、品德、感情等,从而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提升,它包括人文精神修养和人文知识修养两个方面,而相对于知识修养而言,精神修养处于更高层次。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研究中,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指导,进而达到培育陶冶其人文精神素养的目的,使其充分发展成为全面、健康、和谐的人。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学科特点的根本要求
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内容丰富的学科,除了一些特定的地理常识之外,它还包括物理、历史、文学、数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初中地理作为整个地理课程的入门阶段,肩负着学生初步接触人文知识、锤炼人文精神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中学初级阶段的地理课程可以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奠基石”。
2.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七至九年级的地理课程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态度的形成、情趣的培养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环节。
3.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地理教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是高明的领路人和指引者,不必事事亲力亲为,但是在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地理事物的各种内在联系、探索地理学科未知内容、培养对待事物和生活的态度等方面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就是人文精神素养培育的一个方面。
二、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缺乏人文素养的具体表现
1.课堂教学侧重于应试,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往往要融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小组讨论、总结纲要、分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于一体,但是目前我们的初中地理课程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画出重点内容,学生单纯记忆,以达到应付考试的目的,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经常会被家长和老师当成是“非主课”,因此对地理教学方式的探索相对薄弱,基本上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抛之脑后。
2.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应形成彼此信任、平等、自由的关系,而目前我们的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仍然是一副严师尊长的面容,学生纯真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在教师权威的“恫吓”下,要么所剩无几,要么“改旗易帜”,教师成为“一统天下”的“君王”,这使地理课堂没有了师生的互动,更没有了言辞激烈的争论。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
1.强化感性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初中地理中不乏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图表,对于初中刚刚接触地理学科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直观、活泼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等材料,把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现象展示出来。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幻灯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首先利用一个椭圆形的橙子引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借助幻灯片和三维动画,向学生展示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从宏观上给学生留下印象,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引入地球的半径、周长、表面积等一系列较为抽象的数据;最后介绍一些地球环境被破坏的相关知识,号召学生爱护地球、爱护人类。通过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科学、由知识到情感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地理知识的乐趣,还可以间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
2.加强教师自身人文素养,提升地理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讲究以情动人,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要有丰富饱满的热情,对教学要有孜孜不倦的恒心,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能润泽学生的心灵,才会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组织、设计、表达、调控、反思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所贡献。
3.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拓宽学生视野
乡土地理展现了学生本地感性丰富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是地理教材的延伸和拓宽,学生通过亲自收集、发现身边的地理现象,然后运用掌握的各种地理知识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在自我探究和学习中发现学习地理的乐趣,进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懂得欣赏、玩味生活的情趣。
参考文献:
[1]张 芳.中学物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人生地理学》是牧口常三郎的第一本个人著作。在标题中,“人生”一词指人的有生之年及其一生的活动。该书从人的生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诠释地理学知识,其中蕴涵的教育思想是和他的创价教育学理论一致的。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地理教学以及整个地理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一、《人生地理学》的写作初衷
作为一个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为什么要写一部地理方面的著作呢?牧口常三郎在他的书中作了解释。牧口常三郎曾教过几年地理,他发现地理“往往被视为学校课程中不重要的、次要的部分,即使它所涉及的观点与原则对孩子们和青年人的生活、成长极其重要”。他认为,在学校课程中,地理课应该被赋予一个显著的地位。他甚至认为:“如果能创造出更有意义、更具有成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我们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难题都会迎刃而解。”牧口常三郎之所以将地理教育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怀有要让学生过幸福生活的教育理念,这就要关注孩子们的生存环境。在牧口常三郎看来,供人类生存和居住的地球的重要性,就像构成教育的基本概念一样重要。
二、《人生地理学》对地理教学的借鉴意义
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人生地理学》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仍然有启示。书中涉及的一些观点至今看来仍然是新颖的、发人深思的,笔者从中摘录出来一些,以飨读者。
1.从人生与地球关系把握地理学
在人类知识领域里出现地理学,恰恰是因为我们有必要理解人生与地球的关系。但是,传统地理学科已经变得如此零散和过分专业化,对我们认识与地球关系的重要性毫无用处。(摘自《人生地理学》,第5页。)
我们周围充满了丰富的事例和信息,但令人震惊的是,如此多的人特别是教师,忽略了这种基本又意义深远的观察法,而坚持死记书本知识。他们阅读,然后忘记,再读再忘,读了又忘,忘了又读……如此循环。最后他们厌倦了这种阅读、死记和遗忘的循环学习法――或许开始意识到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把责任推到地理学本身。(摘自《人生地理学》,第9页。)
记得一位老师讲到,有人将地理学比喻为“会下蛋的母鸡”,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等都源于地理学。这就是牧口常三郎所说的“零散和过分专业化”,随着分支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化,地理学本身的地位似乎越来越不重要了。这是部分人对地理学科的误解,“地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征,这表明,地理学从整体上把握地理现象,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正因为如此,牧口常三郎认为在我们学校课程中,地理应该被赋予一个显著地位。而传统的地理教学仅仅是山川、湖海、人口、矿藏等知识的简单拼凑和罗列,将学生关在教室中,死记硬背这些地理知识,这导致了学生的身心受到压抑,也导致了学生对地理学这门学科的排斥。而实际上,地理学本身是没有错的,学生对地理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与人相隔离的,忽视了人的存在。为了改变“无人”的知识堆砌和灌输,在各章的阐述中,牧口常三郎都绕着人生与地球的关系来介绍地理知识,如“月亮、星辰与人生”、“岛的种类的人生”、“海洋与心情”、“海峡的人生”等,这样就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地理知识不再是僵化的知识拼凑,地理教学也不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僵化的知识。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改变学生不喜欢学习地理现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我们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地理学的魅力凸现出来。
2.我们必须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
我们绝大多数人只看事物的表面,我们放弃与自然现象的直接密切联系,却沦落为书本的奴隶。(摘自《人生地理学》,第9~10页。)
在一个狭小而有限的家乡范围能观察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必须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并学会如何使观察富有效率。(摘自《人生地理学》,第10页。)
全世界和整个地球自身的任何方面,都能在孩子们身边的小世界里得到反映,无论它位于何处。(摘自《人生地理学》,第11~12页。)
也许每位地理教师都能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问题是,我们该如何联系实际地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会有这样的困惑:书本知识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太遥远,没有办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进行教学。在我们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之后,只能回到原点,依旧是照本宣科。这个时候,教师不妨反思自己是否“对周围无穷的财富敏感”。在我们身边,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而教师往往视而不见。一位美国地理教师看到学生津津有味地吃着牛肉汉堡,于是便问道:“你知不知道,在中美,已有将近一半的雨林被砍伐掉了?你可知道中美的雨林为什么被破坏、被烧掉了呢?”原来,这位老师是想引导学生发现雨林破坏与他所吃的牛肉汉堡之间的关系。毁掉这些雨林,主要目的是为了腾出更多的空间用来放牧养牛。这些牧场所生产的牛肉被出售到了美国,为做牛肉汉堡、热狗和宠物食品提供廉价的原料。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能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在无意识地破坏环境,保护环境责任意识也会更强。
那么,该怎样培养这种“敏感性”呢?牧口常三郎在书中讲到了天才的培养,他认为“天才并不是生来就是天才”,而是发展了“观察”的方法,要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去把握身边真实的自然界,不能只停留在“观察”表面。地理教师自身要拓展自己的阅读面,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勤于思考,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才能引领学生去细致入微地观察。
3.人与外界的同情关系
因为与外界具有同情关系,我们应该把人类、动物、树木、河流和岩石等当作我们自己,并认识到我们与这一切存在很多相同之处。这样的关系会引起我们下意识地思考,“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做点什么?”(摘自《人生地理学》,第16页。)
尽管高山、田野、河流等本身没有感情,但人类有感情,同时人类会将自己的感情迁移在这些没有感情的事物身上,这就是人与外界的同情关系。为什么我们会有思乡之情?为什么我们会对流浪的小狗心存怜悯?就像著名的童话《小王子》中所说的那样,从表面上看,他的玫瑰花和地球上众多的玫瑰花毫无差别,但小王子知道,他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因为那支玫瑰曾经被他“驯养”过,一经“驯养”,这支玫瑰在小王子眼中就成了与众不同的花。同样的,家乡的河流在外人看来,或许和其他同类河流没什么两样,但人们往往会认为,自己家乡的河流是那么与众不同,因为这里面藏着他们美好的回忆。那么,在我们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忽视人与自然界的这种“同情的关系”。如果将学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动物、树木、河流等地理事物当中,他们也将珍惜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而也会产生爱护整个人类家园的情怀。丰富生动的地理课堂,应该是具有人情味的,而并非仅有干涩枯燥的知识和规律陈述,地理教学中情感的融入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结束语
关键词:高中地理 探究式教学 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17-01
探究式教学法,简单的说就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问等,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观察、思维、自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快速发展。
1 教师设问、学生提问是顺利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
在高中地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合理设问以及学生的主动提问,都是促使探究式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那么教师应当如何设问、学生应当如何提问呢?就前者而言,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重视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学生的学习并不都是从底层开始的,可以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到学生现在的学习,即教学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才能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主动学习。为此,为了更好在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提出具有探究式的地理问题。例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这样设问道:“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是如何进行变化的?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一问题的设问,能有效地让学生在联系生活的过程中,感受昼夜长短的变化,进而产生想要探究的欲望,促进探究式教学在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提问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实施探究的关键所在,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的过程,通常要比起结论的得出更重要。为此,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提问的培养,即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白提问的重要性,其次,创设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在提问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提问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城市化”的时候,学生在阅读的教材上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就其进行引导,先自己抛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继续提问,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的学生提问道:“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为什么比英国晚?”还有的学生问道:“英国的市中心为什么会有空房子呢?市中心不应该是大家争先恐后聚集的地方吗?”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推进探究式教学发展的关键
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地理理论知识、实现学习技能的提升,可以说探究式教学相较于传统地理教学模式要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实践性、问题性。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探究实践过程中的关注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规律,获取教学情感的体验,积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知识与方法。为了更好地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以及获取更好的教学经验,教师就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高中地理教材不同于初中地理教材,其具有更多的研究性教学课题,有较强的综合性和探究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更好的完成这些教学课题,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采用多种创新思维培养的方法。例如,归纳教学、联想教育、从特殊到一般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模式基本是这样的,即从创设情境到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再到引导启发,进而让学生在鼓励与探究中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海洋环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厄尔尼诺现象等引入课堂,创设情境,之后再引导学生联想到海洋和大气、水之间的关系,进而在归纳中获取知识、得出结论。
3 丰富探究式教学形式是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保障
首先,教师引导的探究式教学。主要的模式为:讲解、讨论、练习。例如,在学习“大气环境保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讲解大气垂直分层、臭氧层破坏等知识点以后,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再让学生在具有针对性的训练中巩固已学到的知识。其次,小组合作的探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海洋环境和海洋权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走向海洋”为主题的小组合作讨论会。组内要自行分工,然后再在各个小组讨论出结果以后,让其选择代表进行发言,进而在共同讨论中,得出如何更好地利用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资源的结论。最后,开放式的探究式教学。高中地理教学十分看重实际生活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对于这些内容,学生都要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为此,教师就必须要鼓励学生经常地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开展开放式的探究式教学。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气象站去参观学习,并让学生在相关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试着做一回天气预报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总而言之,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有效地打破传统地理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是势在必行的,为此,为了更好的发挥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价值,教师就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在不断地总结、反思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地理;地理教学
中学地理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普及地理常识,是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开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及课后作业的设计等角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中学地理课堂教学需要,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应对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课堂进行深入探讨。
一、新课标对中学地理课堂的具体规定
2001年国家启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地理学科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是民主的,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与气氛,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师生双方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全而的发展。新课标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体现学生的个性需求,它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二是教育的个性化或个人化,包括教育就考虑个人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考虑个人的天赋、特长、兴趣、爱好,考虑个人的社会志向各职业选择等;三是教育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做好教育职能的定位。基于这一考虑,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规定,认真做好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全面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课标下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部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三、新课标下应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四、新课标下应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口头回答、指图、填图、读图分析、演示操作、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评价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五、新课标下应增加中学生地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且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在地理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师导生学”教学活动,教师只作启示性讲述,不搞填压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地理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对于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完全理解,因而应组织学生多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如,可以办地理小报、创办地理兴趣小组,特别是利用乡土教材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这能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充分地实现自我、展现才华,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这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六、总结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地理课程的重要性,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重点做好课堂教学工作。重要应从课前备课、教学模式选择和课后探究性作业设置等几个方面人手,全面提升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主要发挥“平台”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各区域的区域特征,根据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编排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我们在高中课程教学中完成必修Ⅰ、Ⅱ、Ⅲ之后增加区域地理内容教学。大致利用一个学期加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部分的学习。
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学中记忆量最大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需要记忆不同区域所特有的自然、经济、社会特点等。但同时区域地理又不仅仅只是对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记忆。我认为各区域特点只是作为基础储备知识,而利用储备知识分析、解决陌生区域问题才是高考考察的关键,因此区域地理的教学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区域分析的方法,并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其他的区域。记忆是基础,重点在于掌握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树立正确的区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虽然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的是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利用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记忆区域地理特点是基础,因此如果连基础都打不牢,又何谈运用呢?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首先要树立学生空间定位意识,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时,首先应给学生强调区域定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如果对区域不能准确的定位,那么分析的思路就会发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准确了。可以通过习题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区域定位的重要性。
2.认识区域地理研究结构,构建区域地理的知识体系
区域地理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区域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人口、聚落、交通、农业、工业、文化等;区域整治和开发利用:资源条件、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经济结构调整、重大工程等建设等。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基本方法可概括为:首先区域定位――根据区域位置,判断分析地形、气候的类型和特征――以地形、气候条件为基础,确定其相应的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特征为条件,分析自然地理特征对主要人文地理现象的影响。分析评价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确定区域发展方向、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老师以第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介绍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其它的区域则可以采用学案导学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小组自学,教师课堂答疑,学生课下记忆巩固。
3.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区域地理部分内容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多成为很多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法逾越的障碍,从而失去对区域地理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的兴趣能使学生学习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学生的观察更加敏锐,记忆更准确,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地理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是鲜活生动有趣的,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喜欢地理,从而在教学中达到培养地理素养的目的。
为了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兴趣,我在讲解世界地理部分是,每个章节讲解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该地区旅游宣传片,使学生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人文景观,民俗民风或者代表性人物等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置了每课一题的环节,讲解本章涉及地区或国家的奇闻异事,风俗习惯等等。学生为了介绍本区域,通过查阅资料,扩充知识,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地理课堂生动有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无形中加强了学生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成效明显。
4.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