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6: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个体企业经营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打造措施
新经济时代下,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标准需求也与之提升,要求跟随时代步伐,加强与国际接轨,使其财务管理走向国际舞台。在此形势下,就要求现代化企业要充分分析当前财务管理体制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养,打造出适应市场经济行情,适应自身发展的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以便为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如何构建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当前各企业所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一)新时期经济形势的要求
近几年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才不断培养,我国众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然而,仍有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没有准确划分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只是将财务作为企业会计的附属并不重视财务管理体制的存在意义,在工作内容上也只局限于成本控制。而在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强烈要求现代化企业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制,并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潮流。
(二)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
在整个企业活动过程中财务管理是其基础,这也意味着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在进行企业资金活动、价值形态等方面的管理时,往往是以资金成本为主要核心,并在有效的价值形态管理基础上,实现对实物形态的管理。所以,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尤其重要,更是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发展现状
(一)理念陈旧,内控不足
现代化企业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权、资产使用都掌握在经营者的手里,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权更是集中于家族中,缺乏对人才的信任,很少会让更有才能的人来进行财务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更好发展。大多数的个体企业及私营企业大都是靠自己投资,慢慢累积经验才得以发展起来,对于会计、财务等相关专业知识认知并不大懂得,也不够重视,部分经营者甚至认为设置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反而会阻碍企业经济收益,致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流于形式化。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这种陈旧的经营管理理念显然弊端愈发明显,难以保障企业财务工作独立化。此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过于重视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极为忽视,在财会方面很少从企业的整体性和经营性来进行综合考虑。部分企业对于内部财务审核不够重视,虽然有的企业有加强审核制度,但也没有依据实际规范进行,缺乏有效完整的审核制度。缺乏完善的会计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会计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的制度等等,都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内控制度难以正常运行。
(二)规章制度不全,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大多数的企业缺乏扎实的财务管理基础,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和完善,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也相对不高,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很难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企业在资金投资分配上没有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资金投资回报率无法提高。同时,大多数企业只将眼光局限于科研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培训等方面却极为忽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理财观念相对落后,理财知识尤为不足,最终导致企业财务核心不能发挥实际作用。
(三)风险意识不高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企业而言,风险也愈来愈高。在实际的投资经营过程中,企业经营项目很少单一化,大都是趋于多个项目共同经营,但却缺乏统筹兼顾,没有进行全方位、全方面的考量和分析,只是盲目的添加设备设施,对于资金成本投入、实际运作效率的控制,经营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财务风险皆缺乏重视。尤其是在高新技术时代,产品更新速度快,企业进行产品开发设计时风险也逐渐增加。
三、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措施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水平的提高,推动市场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的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财务管理体制的打造。
(一)强化内控制度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基础就是建立起科学、系统、严谨的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效保障了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和法律性,所以说,加强财务内控是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措施。因此,对于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鉴定财务内控的关键点,保障内控措施的合理进行,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职务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使财务会计资料真实合法,财务人员素质切实提高,且经济活动稳序进行,财务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为此,加强企业财务内控制度还必须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打造科学的组织机构。科学的组织机构对于打造企业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有其积极性作用,对于纵向间的权利与义务要切实重视,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横向间联系,坚持制衡原则,以便形成企业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对财务人员工作的监督,保障企业资产安全、经营合法;二是对于财务内控制度要不断细化,对于管理权限要不断量化。细化内控制度主要是以企业的总体实施要求原则为主,辅之以操作指引的基本思路,与此同时构建起以“内控制度———内控办法———相关内控细则”的基本实施框架。并根据企业实际的管理状况,在财务会计相关法律准则的要求下进行财务控制岗位、流程及其稽核监督的设立。在实际内控过程中,有效的对人员控制管理权限进行量化,以便内控制度措施更好的实施操作。
(二)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
财务管理中的各项价值指标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起着关键性作用,如何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以加强企业经营收益,节省支出,推动企业各个部门的增产节约对于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建设发挥着重大作用。首先,对于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应当逐步加强投资管理体制的建设;其次,在存货管理上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合理的存货储备;再次,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强完善往来项目管理体系的建设;最后,企业还应进行定期检查财务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独立的审计制度。通过上述的几个管理制度,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活动都能有效的进行,不仅能够为企业经营决策而提供有效依据,更使资金使用率得以有效提升,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创建。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财务管理人员也有着相对较高的标准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加强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熟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关知识,积极适应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屏除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方式,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财务管理的财务框架,而是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专业素养,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作用,使其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能够灵活运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在保障高素质人员的基础上有效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为此,企业应当积极进行财务人员培养,定期组织相关财务人员进行培训,或是聘请外部专业人士开办讲座,在不影响企业财务人员工作的前提下,开阔员工的视野,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企业应当逐渐树立起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理念,并以此来带动财务人员,使其由纯粹的业务核算型不断朝着业务管理型和风险防范型发展。
四、结语
打造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体制是企业稳序发展、有效规范财务行为的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应当积极转变建设理念,摒除陈旧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提出科学决策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率,逐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使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能够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让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朝着制度化和规范法前进。
作者:俞芳真 单位:福州雄冠机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尚素萍,基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11).
[2]丁蕊,浅谈如何构建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J].进出口经理人,2014(08).
[3]杨建华,打造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体制[J].中国市场,2013(01).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董事局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第一部份 工作体会 (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通过例行审计和临时、专项审计、检查结合,积极发挥内审经济护航作用。
1、一个中心
紧紧围绕董事局“03国庆会议精神”和董事长指导思想,04年以来,以实际行动,以点带面、以小促大,把董事长和董事局“以变现、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意识,在集团遍地开花。
2、两个基本点
①、在制度的完善和制订时,尽可能寻求员工和股东合法权益的平衡点
如果制度的完善和制订,只顾考虑员工和个人的利益,不管企业效益和股东合法权益,先别说制度本身能否通过,即使通过执行,又能维持多久呢?如果只考虑股东权益而不顾员工合法利益,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性又从何而来,员工的工作效率会高吗?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企业的效益又从哪里来。
②、正确把握“为”与“不为”的平衡点
一方面让遵章守纪、全心全意为了公司利益服务和奉献的部门和员工当作审计部门不存在;另一方面让存在或滋生不良习气的员工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预警、震慑效应。
(二)、坚持“以人为本、至高致远“的企业文化为导向,把董事长和董事局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化为对公司的无限忠诚。
审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具有量大、面广、业多和易开罪人的特点,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都高于一般的会计人员。两年多来,我们克服困难,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积极完成年度及半年度例行审计的同时,开展货币检查、存货抽盘、业务招待费等专项检查及工资审签工作,并积极完成董事长和董事局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及时参与各公司邀请的招投标等各项经济活动。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和持续发展需要,集思广益,积极在内部审计、资产管理、工资及风险考核、招投标、年度经营管理责任书等方面进行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
第二部份 以后的工作设想
(一)、坚持和发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审计作业指导思想;
(二)、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 “以人为本,至高致远”等企业文化和董事局决议;
(三)、保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依有据的审计作风。推行项目
组长负责制,审计结论不能出现 “冤、假、错”案;
(四)、采取部门专业、政策学习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加强部门人员业务素质学习。并在适当的时机,到武钢、九江石油等大型企业考察向内审同行学习和取经,不断提高部门人员的思想、业务等综合素质,努力维护审计人员在思想和业务上的先进性,“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
(五)、通过例行审计和临时、专项检查相结合,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把审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计威信。
第三部份 个人分析
(一)、具有较熟练的业务技能和多职业、多体制的工作阅历
本人先后从事过财务、销售、跑单、管理、采购、审计等职业,具备多方面的从业经验,并与部门同仁一起,所在财务曾获得“优秀部门”荣誉称号。并先后在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沿海企业、个体企业等多种结构的经济实体工作。
(二)、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三)、具有较强的资源组织、协调能力,擅长使现有的资源通过组合,尽可能发挥最大的效应。
(四)、具有较强的独立、全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以身表率、敢拼敢闯、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工作作风。
(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保密意识,在所经历的每一个岗位,均能兢兢业业。
(六)、有崇尚“德高为范、学高为师、 精益求精、学无止境”的良好学习心态。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学习、追求的东西,学习别人的优点以扬长,借鉴别人的不足以避短,“活到老学到老”是不变的话题。
(七)、本人骨子里“以人为本、追求完美”的思想意识与公司倡导的“以人为本、至高致远”企业文化的共鸣,让我完全相信,也请大家放心----我有信心做好这份工作。
战略会计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长,而传统的会计运行体系向战略会计运行体系转进,不会一蹴而就,这要有个过程。
1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战略会计在我们的运用还处于初期阶段。战略会计从概念形成到实际应用都是近二十几年才开始的,对战略会计所包含内容及运作方法探索还在进行,在实际运用上还有不少问题。战略会计制度在我国推进并不普及。从社会层面来讲,由于从宏观层面、由于社会总体对战略会计缺乏足够认知,导致其总体运行条件并不成熟,运行情况并不好。由于国家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单纯个体企业采用战略会计运行模式,很难和社会形成互动和有效对接。从企业内部讲,传统的管理强调的是“精英管理”,管理手段往往采取非数字化、非财务化。在传统管理上,财务因素除了提供报表以外,很难介入经营事前运筹,这个管理运行模式被运用了几十年,已经成为行为习惯,这对企业管理者的影响是很难通过短时间消除的。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角度分析,战略会计对会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工作量增加,责任扩大,工作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必要的强制执行要求,会计通常对战略会计制度的运用积极性并不高。
2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对采用战略会计制度的优越性了解不够
实际上,战略会计制度的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及内容宽泛,执行复杂,而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从总体看,我国企业对战略管理会计制度从包含内容,到运行机制,了解掌握的都非常肤浅,对这项制度从理论研究到实际运用都很不够。
(2)战略会计机制实际运行效果差
在我国战略会计制度的采用一般来讲,还是私有制企业更有热情,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企业管理者与企业的效益形成关联度高,另外也是基于企业管理人员少,财务人员一专多能,要介入一部分企业经营和决策的现实。但是,从战略会计实际运行效果看,这一先进的管理形式在其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些私有企业在对战略会计制度的采用上,多是从形式着眼,并没有真正掌握战略会计的价值精髓。
(3)由于产权不清,战略会计制度执行环境差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实现形式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核心要义就是把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越来。当前,在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和企业集团由于产权制度不够明晰,致使这些管理层对采用战略会计制度积极性不高,造成企业后劲不足,发展缺乏动力。
(4)称职的战略会计少
战略会计制度在我国推行时间不长,对许多企业来讲,战略会计还是个新概念,企业不仅对战略会计不仅实践经济少,而且认识也不足。在财务人员中,在学校只是经过通常的财会理论培训,受过战略会计专业培训的人几乎没有。在一些推行战略会计理论管理方法的单位,一般来讲,现有的财务人员在战略会计执行上,都只能照猫画虎,很少有人对这方面知识有深入研究,这方面知识研究与经验积累非常少,这是战略会计理论在社会广泛推进的重要掣肘因素。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中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从国际会计管理方法及经验分析,战略会计管理制度是一优秀的企业会计体系管理方法,它从管理理念到实现手段的运用都是可行的。只要我们对战略会计体系及实现方法不断加以研究,并针对这一先进管理方法在社会运用中所出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就一定会在战略会计应用实践上取得成效。
1宏观措施
(1)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管理是重要生产力,优秀的管理会给社会,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而战略会计制度就是一种好的制度机制。战略会计制度要得以在全社会广泛推广,首先要从国家层面提高认识,并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促进这一管理制度在全社会全面铺开。
(2)政府要从建立一个有利战略会计制度运行的政策环境、配套机制的方法,推进战略会计制度在社会上的运用。比如,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造一个有利战略会计制度运行的社会氛围。
2微观措施
2.1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认识要加强
企业管理者提高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使得企业的管理者逐渐重视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只有这样战略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2.2要加强对战略会计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应结合国际战略会计制度的研究成果,加紧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要研究国外企业成功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部分应用成功企业,理论结合实际。
2.3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现在在一些高等院校,战略会计理论已经引入会计理论课程,这些从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从理念上,从概念上,从方法上对战略会计思想原则、工作目标、实现手段有所了解,只要给这些人才一定的实践机会,他们一定会比较容易地适应工作。现在,各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对高等院校财会专业人员的引入,来推进战略会计制度建立。
三结束语
1.1 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
我国的农村地区的大部分金融的需求,被归类为农村生活的需求、农业生产需要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其中,农村生活的需要,主要对日常生活的消费的资金需求,农业生产的需求主要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需求,农村的需求, 农村发展需求主要是为水、电、道路、卫生、教育等在内的公共社会基础建设的资金需求,这三类农村金融针对中国的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是分别农民和农村企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内容。
1.2 农村金融需求分析
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金融的需求逐渐转变,并表现出了新的特征。首先,农村的金融需求各不相同,以往仅一般的农户有资金需求,目前,除此之外,农村的个体户和养殖户和乡镇各位企业等大部分行业也有了资金的需求;以往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使用在满足的生活的需要上,然而,随着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广泛的与外界接触,资金需求的在经营性方面急速上升;农村城镇化正在建设,且速度不断加快,新农村的计划与发展,农村住宅条件的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保障等项目对资金支援的需要越来越强。其次,农村的资金需求急剧增长和需求期的延长,在政府的指导下,运用进行镇化城带来的宝贵经验,有效的使用资源,促进加速升级农村经济产业,完善产业结构,使以往的农村生产的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以往的简单再生产转变为扩大再生产模式,使劳动密集型事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有机的相结合,经营方式朝着大型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需求十分充足的资金来源,资金的投入限制范围扩大到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延长了资金需求周期。
1.2.1 农户的金融需求
金融的需求内容主要是存款、贷款、中间业务及金融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部分我国农民特别是经济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依旧较低,而金融行业的需求也主要是存款及贷款两方面。农民的存款的需求将短期的、持续的资本积累,农村的储蓄机关可以分为银行、信用社、邮政储蓄。农业生产活动好经济抵抗分别具有季节性和脆弱性,农民提前支付农业活动的前期成本,而且由于在遭受自然灾害以及禽畜疾病等不可预测的情况下需要紧急贷款。目前,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不断的丰富了农村金融机关和金融市场活动,伴随着的是农民使用资金活动的多元化,比如购买股票、证券等,但是由于农民首要考虑增长与风险,因此主要还是选择款。
1.2.2 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
与农民的金融需求一样,农村的个体企业、中小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比如保险、储蓄、贷款等等,变成多元化的共同点一样,在全国范围内贷款需求的情况看,农村个体和中小企业很多是资源型,立足于当地的资源,因此,他经营也给市场带来资源生产活动,市场供求变化,而且小的企业规模和较低的企业人员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使得生产的经营活动的危险较大,因此在农村,相对的来说金融机构的贷款上,造成了很多信用贷款需求以及贷款的较高条件相矛盾,农村的中小企业面临发展资金短缺或贷款难的问题。对于那些发展初期的大企业,由于市场不透明,而且担保及抵押不足时,金融机关也不容易提供有力度的资金支援,因此资金不足的企业发展的瓶颈。当然也有一些大企业贷款相对容易,那是因为它已经有一定的总资产积累,而且经营上的稳定,许多金融机构会向其提供的贷款。
2 农村金融供给
2.1 村金融供给的主体
我国农村的金融供给主体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正式、非正式金融机构。正规的金融机关组成部分是中国农村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开发银行。其中,农村的信用合作社发展成农村合作银行、农村的商业银行,金融组织和活动是受中央货币当局和金融市场的当局的监视。正规的金融组织和运动是中央货币当局和金融市场当局监管之外发生的金融交易及存款和贷款的行为。农村的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长期并存,竞争和存在互补,共同发展。
2.2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供给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供给有多方面综合构成,各部分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特色的金融供给形式,其中包括了五种形式,分别为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业务主要有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其中以农业银行为主导,经营目标是为追求最大化自身利益,信息的不对称性和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将资金不愿投入规模小、效果较慢、抵押不够农民和农村企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在政策上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线,他通过中央银行、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来达到各种经济目标的金融组织, 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性的金融机构是以国际惯例的合作制度的原则为标准下,并以金融资产的形式参与合作的,同时在规定的范围内从事金融活动的经济系统;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中的组成部分为非正规金融部门和个人,形式有民间贷款、集资、当铺行业、等多种形式。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会计档案管理
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的一种,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民营企业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__海关统计,在20__年——20__年间__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值172.1亿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分别累计进出口48.8亿美元、66.3亿美元、57亿美元,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34.5%、34.4%,对于出口,民营企业近两年已占据__市出口的半壁江山。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外贸出口的“领头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自主创新的“先行者”。记载和反映民营企业产生、发展过程及生产销售管理、技术等活动的企业档案也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与壮大的重要资源,而会计档案则是民营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民营企业管理者及相关部门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依据。民营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不容忽视,它是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现实中,民营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状况却不乐观!
一、民营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现状
1、会计档案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档案管理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那些有一定规模,企业效益较好,科技含量较高或者取得某种资质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比较规范,如上海申茂铜材有限公司、上海公元建材发展有限公司等;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民营企业,大多沿用国有企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工作也相对规范。而那些规模小,效益差的个体企业,或从无到有的新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几乎成为企业的一大死角,基础工作薄弱,有些企业甚至根本就没有档案意识。
2、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极少建立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对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较差,建档率较低。由于资金规模的影响,企业的员工较少,且一半都是身兼数职。有些企业甚至没有专职会计,每月的账务到了月底就聘用兼职会计人员匆匆做账,以便应付税务机关或者投资者及银行等。对于会计档案也就粗略的简单整理,有的甚至根本就不整理。会计工作不规范,进而会计档案工作也无从做起,对于人为加工的财务资料随意堆放,企业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予以规范,而企业主或者管理者也无暇建制。
3、企业主会计档案管理意识较弱。
大多数民营企业偏重于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生产与销售活动,而忽略了会计档案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流动的凭证与反映信息作用,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投入较少,甚至没有。对于有些企业主来说,企业的账本、报表等都是为应付税务机关或工商行政部门或者投资者而作,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与充分性值得推敲,没有保存的价值,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无须开展。以致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很多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中仍然是混乱不堪。
4、会计档案没有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不利于保管与利用。
很多企业,财务资料随处堆放,散乱于各个部门。从财务室借出的会计资料也不按时归还。大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没有专职的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对之进行整理与保管,随处散乱的会计档案没有被集中统一管理,这容易导致会计档案的遗失与毁坏,也不利于保管与后期的查询利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空白滞后。
5、会计档案人员不能及时与外界沟通。
与同行交流会计档案管理经验,可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决策、运营服务。有些企业会计档案人员通常是由企业主或领导的亲属或其他办公人员担当。对于他们来说,档案管理只是简单的收存工作,没有必要倾注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财力与外界沟通交流;再者,为了节 约资金,企业主也会减少档案人员外出学习的机会,这也使得会计档案人员不能及时与外界沟通,进而不利于档案工作的开展。
6、保管条件普遍较差,会计档案资源流失、毁损严重。
对于部分民营企业主来说,档案管理工作与生产销售相比产生的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无形的、微小的,没有动力去关注,投入很少,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呈“无意识”、“无制度”、“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的“六无”状态。企业的会计凭证、账本、报表等随处堆放,没有专门的保管设备,有的甚至直接堆放在废弃的纸箱内,置于办公室一角,无人问津,更不用说去除湿除尘除虫了,时间长了,会计档案大多霉烂、损毁,数据资源丢失严重。
7、会计档案基础工作不完善,归档不规范。
大部分民营企业没有专职会计档案员,通常是会计人员在空余时间简单整理,然后找地方堆放,或者是出纳人员予以整理、装订、保管会计档案。有些企业,由于人员更换频繁,对档案的交接工作没有做好,权责不明确,造成很多会计档案没能被及时归整。有的企业干脆就不对其进行归档整理,直接将会计档案胡乱堆放到大文件柜中,然后锁上或贴上封条,长期不予理会。
8、会计档案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档案专业知识,一般情况下,最好应由懂得档案知识的会计人员来担当,对会计档案进行专职管理。而很多民营企业为了节约资金,聘用一些文化素质较低,毫无档案知识的人来管理,或者是让文秘等办公人员兼职管理档案,这些人通常是缺乏档案专业培训,也很少能按照规范进行档案收集和整理。
9、 会计档案得不到充分利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的会计档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料,充分利用好会计资料,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利益,而现实是多数民营企业只重视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而缺乏对反映企业资金运动变化的会计档案的利用,很少利用会计档案来分析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档案资源的浪费;再者,民营企业私有性的特点,过分强调保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档案利用人员的身份,这也使得会计档案得不到充分利用。
10、没有开展会计档案鉴定、销毁、利用工作。
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除未结清的债权债务和涉及其他未了事项外的原始凭证及正在项目建设期间的建设单位的保管期满的会计档案外),可以按规定程序予以鉴定、销毁。这样既可以体现会计档案的储存价值,将有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予以重新归整、利用,又可以节省会计档案的储存空间,提高会计档案保管质量。而实践中的情况却不如人意,大多数民营企业的会计档案一经归档后,就被长年累月地存放在档案部门,很少予以鉴定、销毁。由于企业主不重视,档案管理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得对会计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难以开展,大量堆放的未能及时清理的会计档案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
11、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存在较大问题。
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大小、会计管理水平等有所不同,会计电算化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进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存在不同问题。规模较大、管理较为完善的大型民营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较高,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与归档工作进行得比较好。而那些规模较小,管理较为粗放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会计电算化水平较低,有些企业甚至没有完整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于有价值的会计凭证,没能及时打印出来,很多到期末一并打印,一旦电算化系统出现问题,数据丢失,电子档案将无法打印成纸质予以保存。有些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数据没有及时备份,或是即使备份了,所储存的硬盘或u盘等载体随处存放于相关部门,归档不及时,或即使归档了,也会由于没有完善的保管条件而使得磁盘、硬盘等储存载体损坏以致系统不能识别原始数据,进而导致电子档案数据丢失。
二、民营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分为个体企业、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它们都有着民营企业共同的特点,而这些企业自身的特点也影响着会计档案的管理。
1、中国民营企业主大多具有冒险、自主创业精神,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抓住机遇,勇于冒险。企业管理的重心着眼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主的主要精力在于寻找企业发展的机遇,对于企业的其他内部管理如档案管理,就有所忽略,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就更无暇顾及了。
2、民营企业的市场性很强,其经营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来经营管理企业,一切以盈利增值为主,企业主关注的大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市场机遇。对于档案管理,特别是会计档案管理这种投资不少,见效不快即很难见到直接经济效益的内部管理更是无心关注,企业的档案工作得不到重视,档案工作也难以开展。
3、 家族制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治理结构。据调查,我国70%的民营企业基本上都采用家族制管理,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企业内员工大多与企业主是亲友关系,从上到下,人合成分大于资合成分。企业会计档案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较多,私有性很强,企业主一般都让自己的亲戚或者熟人来管理,而这些人往往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会计档案也谈不上专业化管理,只是被动的接收,堆放,更谈不上鉴定、利用、编研了。
4、 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这一特点也影响着企业的会计档案管理。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来说,资金来源渠道较少,银行放贷少,入市门槛高等导致民营企业融资困难,企业的发展大多靠企业的自有资金或利润再投资,市场性、盈利性的特点引导民营企业主将较少的资金投入到投资报酬率较高的项目上,而不会把资金较多地投到他们看似“无利可图”的档案管理上,企业的档案管理出现“六无”状态也不足为奇了。
5、管理不完善也是民营企业的一大特点,企业内部组织关系不明确,管理层次不清楚,计划性不强,会计档案管理也就缺乏统一的管理安排,会计凭证、报表多个部门散乱堆放,权责不明确,归档保管工作实施困难。
三、民营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对策
1、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在遵循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制定与企业自身相符合的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并逐步健全立卷、归档、保管、利用、鉴定、销毁等制度,规范企业会计档案工作。会计部门按规定编制会计档案移交保管清册,将会计档案移交档案部门管理。未设档案部门的企业,可以设专人保管。
2、强化宣传,增强企业主档案意识。
国家档案部门财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应加强民营企业的档案宣传工作,采取典型示范宣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从实践上理论上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强企业主的会计档案意识,使其认识到档案特别是会计档案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调动企业主的建档或者完善档案管理的积极性。
3、将会计档案管理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
会计知识的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提高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将会计档案管理纳入会计继续教育内容,使得会计人员认识到档案知识的重要性,要求其从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起做好会计档案工作。
4、提高会计档案人员的专业素质。
企业领导应重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关心会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多提供会计档案人员外出培训或学习交流的机会;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会计档案人员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企业内宣传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会计档案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基本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小康目标统领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4221”工程相关目标,引导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中小企业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建立健全服务体系,提升运行质态,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二、总体目标
1、全市净增私营企业2860户、个体企业2万户,净增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注册资本金52亿元。
2、乡镇工业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26%,增加值增长18%,利税增长20%;其中,规模乡镇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增长24%,入库税金增长16%。
3、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以上。
4、加强节能减排,全市列统乡镇工业企业万元增加值电耗下降4%。
5、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成立服务中心10个,培育市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10个,建立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0个,培育重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18个,组织参加各类培训达10000人次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36条、《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法规文件精神,掀起新一轮学习宣传热潮,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坚持参与开展全民创业调研服务暨企业服务月等活动,切实帮助小企业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树立和推广创业及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的各类典型。
二是加快集中区建设。全力实施“313”工程,即: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以上,平均每个集中区投入300万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以上,平均每个集中区建成1万平方米;完成项目固定资产投入30亿元以上,30个市级重点集中区平均每个投入5000万元,其余集中区平均每个投入2000万元。各地要积极运用市场运作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集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厂房建设;采取主攻招商引资和推动全民创业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不断加快集中区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认真抓好集中区的规划和考核工作。
三是培育产业集群。集中精力抓好楚州教学具产业集群、针纺织产业集群、金湖机电产业集群、盱眙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淮阴木业及木业加工产业集群、洪泽盐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集群培育,着力引导和帮助各地做好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有计划地扶持一批上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低水平产能过剩的企业主动调整结构,努力培育一批影响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群体。力争到年底,6个产业集群共实现销售收入达150亿元以上。
四是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投入意识,尽可能多的上项目、上大项目。完善协调机制,加大对列入考核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努力帮助解决用地、技术、人才等要素问题。积极引导企业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项目投入资金不足的主要途径。多方位传递有关招商引资信息,多形式帮助牵线搭桥洽谈项目,全过程帮办项目实施,努力提高项目成功率。全年共实施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200项,完成固定资产投入达80亿元。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开发新产品。到年底,全市开发省级专利新产品6个,申报确定省级自主创新示范企业4家。认真做好2007年度项目库建设工作,努力帮助企业向上争取有关资金和项目支持。
五是引导推进新型工业化。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提升产业层次,在与大企业配套时发展循环经济,在加强节能减排上提高经济效益,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路子。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项目引进和设计以及产品开发的源头抓起,实施污染物的防治,积极开展创建环保模范企业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活动。到年底,确保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中小企业达12家。引导有条件的重点乡镇,结合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大力推进以种植业为龙头,发展粮食加工、饲料加工,再发展养殖、加工的大产业循环链,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形成大循环经济格局。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六是实施百佳民企工程。挑选确定100户成长型民营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实行政策聚焦,分类扶持。指导和帮助企业研究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搜集、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联合重组,走低成本扩张之路。重点帮助百户成长型企业向上争取有关扶持项目和资金。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组织层次,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指导企业加强基础管理,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保认证,加速提升管理层次。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以争创名牌为目标,大力实施“品牌工程”。建立骨干企业监测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努力构建以骨干企业为“点”,条线汇总为“线”,整合工商、统计、税务等部门信息资料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民营经济信息采集体系,探索全市小企业信息收集分析的新渠道、新方法,逐步建立规模乡镇工业开票销售和入库税金体系。改善信息传递手段,建立健全财务和统计报表制度,提高数据信息质量,坚持定期分析,及时发现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为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海洋人力资源 海洋教育海洋人才
一、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现状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海洋人才,海洋技术的支持。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资本和第一资源,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进步。然而我国在海洋人力资源配置方面总体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海洋人才资源大量流失问题。国内缺乏一只高、精、尖的海洋人才队伍。
国内对海洋人力资源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学者全永波将海洋人力资源概念定义为: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具备一定的海洋知识,并能在海洋事业发展中运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海洋事业带来的效益的劳动力的总和。 我国海洋海洋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对海洋人才的开发,海洋人才包括海洋管理人才、海洋研究人才、海洋科技技术人才、海洋技能人才、海洋教育人才及海洋体力劳动力人才。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海洋人力资源总数达3350.8万余人,其中,海洋人才资源201.1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20.3%,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37.3万人,海洋产业就业比例19.1%,海洋技能人才58.7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8.1%,海洋管理人才5.1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0.7%。据《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纲要(2010-2020)》目标提出,在2020年,海洋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00万人,占海洋产业就业比例的35%,这说明我国海洋人力资源数量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海洋管理人才与海洋科技人才稀缺,数量不足。从我国海人力整体结构构成上来看,面临以下问题:
职业结构上,就海洋科研机构人力资源来说,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主要由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人员构成,至2010年底,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29676人,海洋技术、海洋信息、海洋基础科学研究、海洋工程研究人员所占比例依次为2.2%、8.1%、47.3%和47.4%。可见,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中海洋技术服务与海洋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均严重不足,反映出的在海洋管理服务与信息服务上的人才不足。
学历结构上,全国海洋科研机构人员中,在2010年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统计,比例最高的是本科占34.6%,其次是研究生和博士,分别占25.9%和18.3%,大专生仅占12.6%,整体学历最高当属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人群,博士学历比例高达25.1%,大学本科学历人群最多(30.7%)。海洋管理和海洋科技队伍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管理人员和高科技人才虽由2006 年的32.01%增加到2008年的37.51%。 这说明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我国海洋人才高学历所占比例小,尤其是海洋管理人才与海洋科技人才极为缺乏,高学历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海洋产业发展需求。
职称结构上,全国人力资源按专业技术资格来分,我国从事海洋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科研人员结构中,拥有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数最多,分别占总体的37.3%和32.6%,初级职称人员占19.9%,其他占10.6%。可以看出,我国海洋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占据较大比重,体现了国家注重海洋高端人才培养与运用的良好态势,但高层次与中、初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建设,对海洋管理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
年龄结构上,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上升,我国海洋人才资源也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中青年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高级人才稀缺。同时,我国海洋人力资源正迎来高层次海洋知识分子退休的高峰阶段,如果不立刻加强对中青年海洋人才队伍培养力度的重视,我国海洋事业将会面临岌岌可危之势,海洋人才断层现象也会接踵而至。
二、全国不同区域海洋人力资源现状
从我国地理区位看出我国海洋人力资源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其中广东、山东、福建、浙江涉海从业人员最多,依次为803.4万人、508.6万人、412.9万人和407.6万人,而河北、天津、江苏最少,依次为92.2万人、169.2万人和185.9万人。从全国科海洋研机构就业情况来看,北京、山东、上海和江苏从业人员最多,依次为12878人、3610人、3370人和3090人,最少的是海南、广西和河北,而涉海就业人数比较多的浙江和福建仅有1396人和1004人。说明我国海洋人力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海洋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以教育和经济为维度的地域,其中以教育为维度的海洋科研机构主要分布在高校,由于高校科研经费不足常常造成这部分的海洋人力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其次以经济为维度海洋人力资源分布导致经济发达的人力资源过剩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稀缺。
三、我国海洋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1.海洋教育现状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共有71个专业二级类249种专业,仅在海洋科学类、水利类、交通运输类、海洋工程类、水产类5个二级类下设了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水产养殖学和海洋渔业与科学技术等8种专业,占3.21%。2010年,我国有260多家海洋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海洋专业本专科在校生164246人,招生50169人,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81%和173%,毕业生数从2005年的11109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44653人,见表1-2。
表1 2005-2010年普通高等学院海洋专业本、专科毕业生、招生及在校学生数
表2 2005-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海洋专业毕业生、招生及在校学生数
数据来源:《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6-2011年)》
2.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海洋教育的投入也日益剧增。同时,海洋类专业人才劳动力市场会出现多种供需矛盾,其中最重要的矛盾是供给不足,海洋人力资源的供给远不能满足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发展的需求。由于一些涉海类高校的毕业生,存在择业观偏差大,自身专业知识不过关,从而无法进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行列,同时,存在毕业生的一些普遍通病:择业期望值高,大多数毕业生选择报考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从而放弃去个体企业和海洋生产第一线锻炼工作,结果,产生这种存量海洋人力资源的浪费,造成失业和不完全就业现象。为了避免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出现,我国海洋教育系统应加强对海洋类院校毕业生的重点培养,使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对于现有的海洋人力资源,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符合海洋产业自身规律的终身教育体系,对于现有的海洋人力资源缺乏继续开发能力;对于海洋产业领域的高级人才选拔还缺乏符合海洋高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选拔方法; 在海洋人才管理体制上,也缺乏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缺乏使海洋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通过对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
适时调整培养专业结构 。在专业结构设置上,针对海洋管理人员专业机构层次低、海洋科技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状,在不忽视涉海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同时,发展海洋管理与海洋信息服务相关专业并加大培养范围和力度,以满足海洋政策对于海洋人才需求及全国海洋人才规划。其次,积极扶持建设涉海类特色学科和重点学科,如海洋生态环境、海洋遥感技术、海洋环境力学和海洋生物制药等学科,使其作为海洋特色专业的制高点,以培养海洋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海洋类专业人才,满足我国海洋战略发展的需要。
海洋教育体系要不断建全完善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系统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海洋人才,不仅要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诸方面全方位进行改革完善,以智育为中心的改革先行的专业计划,而且还要调整课程结构,使海洋工程、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生物的课程之间相互穿插,协调统一,学科之间资源达到整合。同时,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注重课外实践,通过课外实践课程深化课本知识,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增加人文社会海洋课程,如海洋法律、海洋文化、海洋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最终实现海洋教育、科研和经济“三位一体”的协调统一发展。
加强海洋人才的再教育意识。通过调整、发掘和利用海洋教育存量资源,加强海洋人员的继续教育。对现有的海洋类技术人员建立培训机制,培训的途径有两条:业余培训和脱产培训。培训的方法可以主要通过集中讲授法;以老带新法;海洋高层次人才还可以通过传、帮、带的学徒制培训模式。这样既可以保证海洋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与质量,又可以树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和目标,使海洋人力资源从处于“原生状态”得到转变。同时,海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组织鼓励在职海洋人员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举办的海洋类、相关海洋类的学历教育,并通过辅修班、培训机构或出国深造培养等多种形式,提高投身于我国海洋事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海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永波,等著《海洋管理学》[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