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农场市场前景

生态农场市场前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16:06: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农场市场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农场市场前景

篇(1)

关键词:畜牧养殖;模式;现状;对策;宁国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135-02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典型的山区县级市,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由于地少人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唯靠外出打工赚钱,因此发展山区养殖业,探索养殖新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自助创业,稳定农村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山区自然资源,走特色生态养殖之路,激活农村经济。

1 宁国畜牧业发展现状

2015年全市生猪出栏21.9万头,生猪存栏11.5万头,比上年增长0.3%;家禽出栏2 315.4万羽,家禽存栏329.3万只;肉类总产5.5万t;禽蛋总产量1.1万t;畜牧业产值增长0.1%。全市畜禽生产发展增长态势略有回落,比上年下降。家禽及肉羊养殖效益较差,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大于求,价格低迷所致。特种养殖异军突起,市场前景较好,目前保护区内有中蜂养殖户60多个,饲养中华蜂1 500余箱,已晋级为省级中蜂保护区。

2 宁国畜牧业目前养殖模式

2.1 农户散养型模式 此种模式目前在宁国较为普遍,一般是以家庭农户为经营单位,养殖户在自家的果园、茶园等地放养,多以养殖地方土鸡、鸭子、鹅子、肉羊等品种。此种散养模式的家禽、家畜多以生态化养殖方式,口感、营养较一般规模化养殖优越,所以市场价格高、口碑较好。

2.2 公司加农户模式(规模养殖户)以家禽为主,公司和农户签订订单,农户饲养,公司以订单价回收,比如:五星公司、太阳禽业等大型养殖场。此种养殖模式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多数养殖户采用此种模式。

2.3 农场圈养型模式 此种模式养殖量不大,一般控制在50头以内,家禽100只左右。以家庭农场为养殖单位,纯养殖型农场一般以饲料为主;种养结合型一般利用农场的青草、蔬菜的下脚料饲喂家禽家畜,同时利用家禽家畜的粪便制作沼气、发酵发电用于基地生产,采用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2.4 畜禽养殖小区模式 一般是龙头企业行为,养殖量较大,工厂化管理。比如明亮养猪场、博龙公司等。

3 目前养殖模式存在问题

3.1 规模养殖巩固率不高 规模养殖受市场、饲料基础、养殖效益及后续投入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性。在市场前景较好的情况下,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公司加农户形式的养殖方式的养殖量曾达到一定高度,但随着市场的不稳定性,龙头企业则易走滑坡路,规模养殖户也随之逐渐没落,而且市场风险很大。如太阳禽业、五星公司。

3.2 产业链短,仍处在初级产销阶段 缺少大的龙头企业的带动,没有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点,靠小市场调节产销供求关系,因而不能更好地发挥新的养殖模式作用,致使畜牧业发展缓慢。

3.3 新的养殖观念淡薄 目前宁国市新的养殖模式正在萌芽探索阶段,不少养殖企业、养殖大户对新的养殖模式认识不高,观念意识淡薄。传统养殖管理的方式仍然束缚养殖业。

3.4 效益低、环境差 近年来宁国市倡导“绿色、生态、高效、和谐”的发展理念,一般的规模养殖场、农户散养户都存在着一定的污染,而且时间短、肉品差、价格低,很难走进高端市场。

4 宁国养殖模式建议

根据宁国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目前宁国市委、市政府大力倡导“六化”标准的家庭农场,即: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意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适度规模畜牧业经营,严格生态化养殖标准,发展兼生产、体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种养殖型家庭农场。总体发展思路是农牧结合、经牧结合,产、学、研、销于一体,在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上发展适度规模养殖,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特色经济。

4.1 生态循环型 对小型养殖场、散养户、家庭农场比较适应。发展猪―沼―菜、禽―沼―草等种养结合模式,循环利用畜禽粪便、种植废弃物等,达到高效、循环、生态的目的,生产出来的畜禽因多饲喂蔬菜、牧草等绿色植物,肉质鲜美,市场迎合度较高,效益高。比如宁国的传福合作社、荆虹家庭农场、世京果园等都是朝着这样模式发展。

4.2 立体种养型 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及现有养殖基础,充分利用茶园、果园、经济林园和荒山、荒坡、荒滩,大力发展和推广土鸡、鸭等野外林间放养,形成园林育草、草为禽食、靠禽除虫、禽粪育草育园的良性循环,发展生态放养模式。

4.3 特种养殖型 结合现有的资源优势,发展高效、高质量的特种养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注重养生,这给养殖业带来无限商机。在宁国可以发展壮大特种养殖,比如说中蜂、兔、鸽子、孔雀、乌骨羊等特色品种养殖,建立养殖小区,按照生态化饲养标准,迎合市场发展需求。

4.4 基地、农户结合型 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建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发挥农户、基地、合作社、企业的各自优势。通过行业协会实现外连市场、内连基地和农户的作用,为基地提供种源、饲料、技术等服务,解决产销难买难卖问题,以利益共同体形式组织发展基地加农户的养殖模式。

篇(2)

自“六五”至今,中心一直承担国家蔬菜科研攻关课题,是广西蔬菜科研项目的龙头单位。“六五”、“七五”、“八五”期间连续15年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广西蔬菜品种种质资源调查、征集、繁种入库整理编目”,已收集了广西优良蔬菜种质资源1000多份。与意大利、美国、日本、泰国、越南、菲律宾等10多个国家有业务往来并建立了合作关系。《八五蔬菜种质资源收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获国家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早熟高产优质抗逆性强苦瓜新品种――大肉一号的选育和示范推广》项目获200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总体排名第二);《桂优一号毛节瓜的选育和示范推广》项目获2003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育成红吉星等耐热抗青系列番茄、大肉系列苦瓜、金王子西瓜、大密尔和维丽娜彩色甜椒、绿宝蜜网纹甜瓜、蜜丽黄厚皮甜瓜、丰蜜一号网纹甜瓜、丰蜜二号南方哈密瓜等露地及温室专用型品种50多个。中心具有较强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中心良种的注册商标――“丰成”牌已经成为广西蔬菜种业的第一品牌。

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取得如此丰硕的研究开发成果,得益于其拥有的数量众多的蔬菜优质栽培基地。各基地针对各自不同的环境优势,制定了不同的功能定位,明确了不同的生产和管理重点,为中心的科研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搭建起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中试基地

1、基本情况

该基地位于广西农科院内,具有良好的温、光、水、土等自然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于蔬菜科研及生产。基地占地面积6 000多m2,实行封闭式管理。蔬菜科研是中心的支柱事业,中心大部分的科研试验、品种中试、产品生产都在该基地实施。

2、功能定位

以中心的科研项目为主导,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建设成为集科研、生产、示范、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向市场提供高产值的瓜菜品种,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

3、建设规模

基地建设以设施园艺为主,有钢架薄膜大棚(180 m2/座)32座,三连栋大棚(540 m2/座)2座,工厂化育苗车间1个,大型平顶网室1座(720m2/座)。

平南制神基地

1、基本情况

广西平南县具有良好的温、光、水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瓜菜等作物的周年生长。基地占地面积30多hm2,实行全封闭式管理,地势较平整,土层深厚为壤土,土质肥沃,有利于瓜菜的生长发育,适宜开发成为优质瓜菜制种基地。

2、功能定位

瞄准国内外巨大的瓜菜种子市场空间,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建立优质瓜菜制种基地,向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奇的瓜菜品种,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

那马基地

1、基本情况

由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与香港格兰园有限公司共同创办的那马无公害瓜菜示范基地,位于南宁市郊那马镇“竹泉岛”旅游景区内,规划面积20hm2。 该基地东与已开发的旅游区竹泉岛和凤凰绿都生态农庄相连,南有一条清澈透底的小河,西与一村庄相邻接,中间有一条通往旅游圣地大王滩的三级路地势平整,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为沙壤土,土质肥沃,有利于蔬(野)菜的生长发育。紧靠南宁一北海二级公路和南宁一北海高速公路,距南宁市约20 km,距那马镇1.5 km,交通极为便利。这些都是该基地开发成优质蔬(野)菜生产、出口基地的优越条件。

首期已开发10 hm2,初具规模,产品试销香港、新加坡等地,深受欢迎,前景喜人。

2、功能定位

该基地瞄准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主要生产优质绿色蔬(野)菜,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以名、特、优、新、奇的绿色蔬(野)菜和西甜瓜的生产、销售为主导,开发成为绿色食品级的果蔬内外销生产示范基地以及集科研成果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已建设成为广西农科院蔬菜研究中心蔬菜名、优、新品种生产、示范、出口基地,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平台。

3、建设内容

生活区供管理人员居住、办公的场所。

野菜栽培区:全区分简易连栋网室和露地栽培区,种植作物有脑、野韭菜、富贵菜、一点红、珍珠菜、飞来参、藤三七、辣椒叶等。

常规蔬菜栽培区:全区分简易连栋网室和露地栽培区,重点种植西甜瓜、水果型黄瓜、西红柿、彩色辣椒等。

育苗大棚区:该区以塑料大棚作为主要栽培设施,以育苗为主,主要培育上述各区所需要的秧苗,在育苗空闲季节可用来种植其他蔬菜。

云南基地

1、功能定位

基地将以蔬菜、烟草等特色作物种苗生产为重点,辅之以先进实用科技成果推广和高新技术的引进示范,以设施育苗为突破口,通过优质种子种苗的繁育、销售、高效育苗技术示范、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以及集约化经营管理技术等农业先进科技的推广应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全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社会效益上,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进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状,实行标准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在生态效益上,由于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全面应用,将减轻化肥、农药、激素等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增施有机肥,可以大幅度提高土壤肥力,使当地农业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规模:占地6hm2,其中设施育苗1.3hm2,设施栽培示范0.3hm2,露地栽培示范4hm2,其他用地0.4hm2。

主要育苗作物种类蔬菜、烟草穴盘苗。

主要栽培示范内容:绿色蔬菜的生产示范。

柳州基地

1、基本情况

广西柳州市城郊具有良好的温、光、水等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瓜菜等作物的周年生长,但是名、特、优、新、奇的瓜菜的种植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优质瓜菜价格昂贵。在柳州市郊建立优质瓜菜生产农场,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农场占地面积10余hm2,地势较平整,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为壤土,土质肥沃,有利于瓜菜的生长发育,很适宜开发成为优质蔬(野)菜生产农场。农场紧靠洛满火车站,距柳州市约37km,交通便利。

2、功能定位

瞄准柳州市巨大的市场空间,建立优质绿色瓜菜生产农场,该农场以现代农业技术为依托,以名、特、优、新、奇的西甜瓜的生产、销售为主导,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统一。

3、建设规模及内容

篇(3)

关键词 优质稻米基地;立项依据;建设目标;管理方式;技术方案;效益;大中农场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093-01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外市场对优质稻米的迫切需求,水稻生产目标由保面积、攻单产向保优质、创高产转变。大中农场坐落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大丰市境内,中心位置东经120°39′8″,北纬33°8′4″,土壤发源于江淮冲击母质,质地砂壤-轻壤,有机质含量2.02%,是国家大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有机大米生产基地、江苏省无公害畜禽生产基地、江苏省第2批科技型企业。近年来,大中农场紧紧围绕“优化品质、提高单产、开发品牌、壮大产业、增加效益”的思路,重视优质稻的生产和开发,努力发展优质高产、安全高效、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优质稻米“产—加—销”模式[1],以提高经济效益。

1 立项依据

根据国家关于优质稻米产业政策,结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精神,以及“江苏省优势农(渔)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0—2015)”中提出的优质稻米产量、品质等发展要求,大中农场在2010—2020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利用5~10年时间建成666.67 hm2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稻米质量全面达国标二级以上,产量水平全省领先。

2 建设目标

面积指标:项目区优质稻连片种植666.67 hm2以上。产量指标:确保项目区水稻单产达到10.5 t/hm2以上,力争实现11.25 t/hm2。品质指标:稻米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效益指标:水稻效益达1.95万元/hm2以上。技术指标:绿色无公害普及率达100%,药物残留低于国家标准。

3 管理方式

大中农场集体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实现“六统一”管理体制,即统一产品经营、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作物布局、统一栽培技术、统一机械作业、统一劳动定额。

4 技术优势

近年来,大中农场推行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统防统治技术以及水稻生产全程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现有农业技术人员126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48人),与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得大中农场稻麦生产水平名列江苏省前茅。

5 技术方案

一是选择优势品种。选择迟熟中粳品种淮稻13号、宁粳5号、武运粳24号等为项目区主栽品种;二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和生物有机肥;三是制定优质水稻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运用新型无公害基质培育壮秧,秧苗期全程用无纺布覆盖;四是大田做好移栽前封闭化除,分蘖期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五是进行干湿交替水管,促根壮苗,少施农药和化肥,收割前30 d禁止施药;六是适期收割,利用新型3518收割机收割,保全稻粒完整;七是启用粮食烘干线,快速烘干,防止霉变;八是适度仓储,及时生产,尽快销售。

6 效益分析

6.1 经济效益

一期规划面积666.67 hm2,按照水稻产量10.5 t/hm2、出米率70%、大米单价5元/kg、稻壳单价0.26元/kg、麸糠单价2元/kg计算,可实现销售收入为2 565万元。减去水稻成本1.2万元/hm2,稻米加工销售成本0.2元/kg,销售利润可达1 625万元,效益24 375元/hm2。

6.2 社会效益

优质稻米基地建设与国家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独特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周边地区优质水稻种植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通过组织现场观摩、学习培训等手段,提高周边农户、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促进周边农村的水稻种植水平,提高水稻单产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

6.3 生态效益

项目的实施,依靠种植优势品种,依托科学的绿色无公害栽培技术措施,通过促进水稻植株个体的健壮夺取高产,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有机肥,避免了生化农药和肥料的滥用,显著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了农产品的药物残留,避免了对人们身体健康的影响[2]。

7 结论

大中农场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大丰市,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自然条件;年产粮7万t,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农业利润超8 000万元,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经济条件;承建了江苏省沿海地区良种繁育与推广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拥有先进的精米加工流水线,配套的烘干仓储设施,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技术条件;实现水稻超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3],水稻全程绿色无公害管理,日常管理实现“六统一”,生产过程绩效管理,稻麦种植机械化率100%,秸秆还田率100%,水稻优质化率100%,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管理条件。“碧绿”牌精米为盐城知名商标、盐城名牌产品、中国粮食协会放心米,在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具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具备建设优质稻米基地的市场条件。综上所述,大中农场完全有能力建设好万亩绿色优质稻米产业基地[4-8]。

8 参考文献

[1] 胡坤,项喜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模式分析[J].农产品加工刊,2011(1):100-103.

[2] 曾洪玉,唐宝国,蔡建华,等.秸秆还田对耕地质量及稻麦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4):499-501.

[3] 张燕.氮磷钾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4

[4] 于新民,刘德还.大中农场农科所常规粳稻生产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4):133,135.

[5] 苏祖芳.加强水稻种植基地建设,发展优质无公害稻米生产[J].耕作与栽培,2004(5):6.

[6] 许立,金连登,朱智伟,等.有机稻米基地建设及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简述[J].中国稻米,2003(6):41-42.

篇(4)

关键词 特色水果;生产现状;发展情况;发展对策;广东中山;坦洲镇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47-03

坦洲镇位于珠江口西岸,磨刀门水道出口,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8°,北纬22.25°,地处中山市最南端,毗邻珠海经济特区,邻近香港、澳门,面积134 km2,全镇辖13个村(社区),现有农业用地4 333.33 hm2,其中水产养殖面积2 000 hm2,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 133.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200.00 hm2。2012年被广东省园艺学会授予“广东特色水果之乡”称号。

坦洲镇主要由平原和低山丘陵组成。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平原由第四纪海积、冲积层构成,为淤泥黏土质,有机质丰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成陆历史较短,一般在海拔2 m以下,利于植物生长。辖内西北处于低山丘陵,其余主要为冲积海积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水稻土及滨海盐渍沼泽土。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热带水果。坦洲镇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太阳高度角大,辐射能量丰富,终年气温较高,全年境内均有2次太阳直射。总辐射量以7月最强,达到51 141.3 J/cm2;2月最少,达23 285.7 J/cm2。历年平均气温为21.8 ℃,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 ℃,7月最高达28.4 ℃,极端最高气温36.7 ℃(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 -1.3 ℃(1995年1月12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 748.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秋冬季比较干燥。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霜期少或无。平原由于海积、冲积层构成,海拔低,成陆时间短,形成河网交错,水陆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是中山市的著名水乡。生产排灌条件以潮灌、潮排为主。上述这些自然条件为坦洲镇特色水果发展和“三高”农业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1 特色水果的生产现状

坦洲镇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 200 hm2,2013年挂果面积1 133.33 hm2,总产量5.4万t,总产值1.8亿元。大小果场星罗棋布,其中0.67 hm2以上果场65个,3.33 hm2以上果场26个,6.67 hm2以上果场16个,主要形式有个人私营、家庭经营、农业企业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品种结构已逐步趋向名、特、稀、优,生产经营管理已逐步进入规范化、标准化,产品质量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方向发展,从单一生产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品尝农家饭、感受新鲜水果、亲近优美的水乡田园自然美景等都市型农业发展。据统计,全镇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园区1个,省级新兴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个,认定A级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其中水果生产合作社2个,并分别注册了番石榴、柑橙、番木瓜等商标。

坦洲镇主要种植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品种有香蕉、番石榴、火龙果、番木瓜、柑桔、荔枝、龙眼、杨桃、黄皮、莲雾、菠萝、树菠萝和葡萄等,主要分布在全镇13个村(居),其中以裕洲、新合和群联村为主,新前进村主要以荔枝、龙眼和火龙果为主。2000年,裕洲村主要种植柑橙,面积超过133.33 hm2,2010年柑橙遭受暴发性柑桔黄龙病危害后,全镇柑桔生产一落千丈,面积从近266.67 hm2降到目前不足66.67 hm2。

2 主要水果种类发展情况

2.1 香蕉

香蕉是坦洲镇果业生产的重要项目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改变了坦洲镇以粮食、甘蔗两大主产的布局,调整为粮食、甘蔗、香蕉三大主产的布局。发展到90年代以香蕉、水产、粮食为三大主产的布局,全镇香蕉种植面积达到最高峰,面积近1 333.33 hm2,占全镇耕地面积25%,产量达5万t以上,年产值超1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之一。近年由于香蕉黄叶病发生严重,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到目前为止,全镇种植面积保持在100 hm2左右,主要品种有巴西2号、广东香蕉2号、粉杂1号和广粉1号等。

2.2 珍珠番石榴

珍珠番石榴是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的新品种,坦洲镇于1998年开始种植,至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620 hm2以上,占全镇种植面积51%,总产达到2.8万t,产值7 812万元,成为了全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珍珠番石榴在坦洲镇表现为适应性广,生长发育快,抗逆性强,早结、优质、丰产,在高水平管理条件下,通过枝梢促控技术,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果,并取得当年种植,当年结果,第2年进入丰产期,产量可超75 t/hm2。其果实圆形或椭圆形,果棱纹明显,闭脐或露脐;单果重300~400 g,大的可达800~900 g,果皮玉绿色,较平滑润泽,果肉白色带绿,肉厚,肉质脆嫩,无渣,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5%~12.0%,总糖含量6.12%~10.40%,维生素C含量0.14%~0.17%。

2.3 火龙果

坦洲镇火龙果从1995年开始由台湾商人在坦州镇承包山地种植,以白肉火龙果为主,以后当地一些果农跟随承包山地种植,直至2005年开始引种红肉火龙果,由原来的丘陵山坡地发展到水田种植,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全镇100 hm2,且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年产量达4 500 t,产值达4 500万元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城市及港澳地区。

火龙果对土壤技术要求不高,容易管理,一般植后第2年便可结果,第4年进入丰产期,产期可达10~20年,坦洲镇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火龙果早结丰产,优质并成为中山市的名优果品,每年6—11月,吸引周边城市及港澳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摘果,体验农业生态,优美田园风光的乐趣。

2.4 柑橘

坦洲镇柑橘栽培主要品种有暗柳甜橙、皇帝柑和阳山桔等,暗柳甜橙享誉盛名,该品种主要在坦洲镇裕洲村、南村种植,而最早种植者姓谭,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裕洲橙、南村橙、谭氏橙,深受周边城市和港澳地区消费者青睐。2008年全镇种植面积达到246.67 hm2,年产量1.3万t,年产值3 800万元,平均产值超15万元/hm2。

该品种非常适宜在坦洲镇种植,表现为早结、丰产、优质、风味独特。一般植后3年可挂果,第4~5年进入丰产期,一般产量可达60 t/hm2,高产超75 t/hm2。该品种生势强,果型端正,长圆形,单果重120~150 g,果皮橙黄色至橙红色,果肉细嫩,汁多,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13.5%,成熟期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果实耐贮藏和运输。

2.5 番木瓜

坦洲镇番木瓜栽培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20 hm2以上,主要是种植以鲜食为主的水果型品种。选用抗环斑花叶病的品种,有穗优2号、穗黄、白皮日星、华抗1号等。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组培苗,在坦洲镇表现为抗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挂果节位低,果型稳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甜可口,耐贮运,能常年种植,全年供应市场,多年生栽培等。

2.6 莲雾

坦洲镇莲雾种植面积10 hm2,于2004年由台湾商人从台湾引入种植,植后第4年开始少量挂果,以正造果为主(6月),2010年开始采取修枝整形、控梢促花等技术,春、夏、秋季开花结果。品种为黑金刚,属热带常绿乔木,主干矮,树干多分枝,树冠自然圆头形,单叶对生,叶革质,果实着色靓,具有特殊芳香,清甜可口,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21世纪高端水果品种之一。

2.7 其他水果

坦洲镇其他小水果如葡萄、黄皮、杨桃、台湾大青枣、菠萝等,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对调节水果市场,休闲观光摘果,满足消费者的爱好,都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景广阔。

3 发展对策

根据坦洲镇的气候,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水果生产基础,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对今后坦洲镇特色水果的发展,建议在稳定现有水果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以“广东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做大做强和延伸坦洲镇特色水果产业链,拓展特色水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发展特色水果生态旅游。

3.1 标准化生产,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场竞争力

坦洲珍珠番石榴品质优良,已成为坦洲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稳定现有620 hm2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果实品质的提升,通过果实品质的提升,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场的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山市农业地方标准《珍珠番石榴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实施;二是建立珍珠番石榴标准化产业园区;三是建立珍珠番石榴育苗基地;四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五是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珍珠番石榴产业链建设;七是加强专业技术指导[1]。

3.2 培育健康脱毒苗木,重建裕洲橙生产区域优势

裕洲橙曾经是坦洲镇支柱产业,深受周边城市以及澳门地区消费者的青睐。由于遭受柑橘黄龙病重创,裕洲橙生产一落千丈。要恢复和发展这一水果品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种苗质量做起,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裕洲橙健康脱毒苗木基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健壮的苗木。二是建设裕洲橙高产、优质、安全配套技术示范园区。三是加强对示范园区技术指导,重建裕洲橙生产区域优势。

3.3 优化火龙果种植结构,积极稳妥发展莲雾生产规模

坦洲镇火龙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新前进村和新合村,但在种植土壤类型上,存在着品质上比较明显差异,在水田种植丰产性能比丘陵山坡地高,但品质明显比丘陵山坡地差。建议在坦洲镇种植火龙果,应选择在新前进村的丘陵山坡地种植为好。

莲雾在坦洲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坦洲水田非常适宜莲雾生长。二是有10 hm2莲雾生产的成功经验。三是莲雾市场前景好。因此,条件成熟的,可积极稳妥发展扩大莲雾生产规模。

3.4 发挥示范农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优势,为坦洲镇特色水果可持续发展做好新品种储备

充分认识和利用镇示范农场的优势,继续与科研单位合作引进适宜发展的优质新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筛选,示范推广工作,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的立足点,坦洲镇是中山市目前最大的地方特色水果基地,在镇示范农场建立新品种引种示范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通过不断引进具有技术创新性,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新品种,通过引进种植筛选示范推广等程序,选育出适合本地推广发展的新品种。通过宣传、推广和技术指导,扩大坦洲名优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2]。

3.5 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提高知名度,打造生态旅游农业

2012年5月30日,由广东省园艺学会组织专家对坦洲镇申请的“广东特色水果之乡”进行了论证,一致通过了中山市坦洲镇“广东特色水果之乡”论证,并授予坦洲镇“广东特色水果之乡”称号。建议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巩固特色水果之乡的成果,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擦亮特色水果之乡牌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媒体和广告宣传,让更多人认识特色水果之乡,提高知名度。二是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大做强坦洲特色水果的品牌。三是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加大对坦洲镇特色水果旅游园区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优良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有宾至如归、流连忘返的感受。四是多举办大型的特色水果推介暨品评活动和坦洲特色水果节延续举办下去。五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场和家庭农场进行农产品质量认定,通过认证,促进果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新鲜、可口、安全绿色水果、有机水果。六是培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博览馆,让年轻一代认识农业、了解农业,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趣[3]。

3.6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目前农产品流通尚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种植户、分散种植户一有风吹草动,就相互杀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种植户缺乏市场信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农民种植不科学,盲目跟风,对市场前景无法准确判断,而较低的农业组织化程度则使得农民力量分散,无法联合起来对抗风险。破解产销地农产品价格悬殊“怪象”除了变革产业链,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作用,还需各级政府“有形之手”果断发力,大力推广农业订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缩短流通链条。要破解滞销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市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让农民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4]。

4 参考文献

[1] 黄美聪.连州市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38-40.

[2] 郭长雷,何颂武.太湖县水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309-310.

篇(5)

导读:芦笋为巴山之珍品,如今乘现代科技和产业化东风,已规划发展成年产芦笋10万t的全国第一大芦笋基地,成为世界级品牌。恩阳正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粮经饲复合、种养加循环、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迈进。

四川巴中市恩阳区是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区,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中国南北气候交汇地带,为全国除青藏高原之外为数不多的几个未被重金属和人为污染的地区之一,是发展生态、有机、绿色芦笋之宝地。

1 战略定位

按照“环境友好、绿色生态、特色精品、粮经复合、种养循环、休闲养生”的特色定位,突出绿色芦笋、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等,着眼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优势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品牌化要求,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经营、产业化运作。

2 主攻目标

2.1 种植业

以芦笋产业为主,到2020年达6 670 hm2,实现农业产值10亿元,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实现税收2亿元;建立芦笋科研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园66.7 hm2,全部实现无公害和绿色生产,争创有机品牌;引进培育龙头企业1~3家、创建自主品牌3个以上,培育芦笋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各30个以上,电商28家。

2.2 畜牧业

到2020年底,在项目乡镇建成畜禽养殖场169个,新增有机肥

7万t,年转化畜禽粪污13万t,年出栏肥猪90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1万只、饲养鸡10万只。做到芦笋产业发展到哪里,特色养殖跟进到哪里,有机肥使用到哪里,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2.3 休闲农业

到2020年建芦笋休闲观光农业80家,年利润0.12亿元,解决就业人口2 800人(普通人口1 120 人,贫困户1 680人),带动人数4 700人。

3 优势条件

3.1 生态环境优良

恩阳地处渠江流域上游,面积1 156 km2,四季绿水青山,常年蓝天白云,雨后云雾缭绕,终日鸟语花香。

①气候适宜 恩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年平均气温17℃,相对湿度76%,日照时数1 470.6 h,雨量1 198.9 mm。

②森林生态 恩阳区森林覆盖率高达50.8%,是千年润泽的巴山“绿肺”,自然赋予的巨大“氧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四川盆地北部山地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③水源生态 恩阳区大小河流12条,水库87座,池塘2 548口,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Ⅱ、Ⅲ类水质标准,重要水功能区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④土壤生态 成都理工大学对恩阳区主要农产品及产地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调查表明,恩阳区土壤未受重金属污染,生命元素硒、锌、碘含量均等。

⑤大气生态 空气洁净,常年蓝天白云,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98.9%,负氧离子含量较高,空气质量常年达优,特别适宜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

3.2 产业特色鲜明

芦笋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成熟。芦笋是世界十大名贵蔬菜之一,被誉为“蔬菜之王”,具有人体所需28种氨基酸中的18种,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调节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衰老、防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功效。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引进龙头企业,建立联结机制,完善服务网络,芦笋已成恩阳区农业产业的主导产业。

3.3 农业基础良好

按照“一圈、五带”的芦笋产业总体规划,抓好恩阳特色农业空间布局。“一圈”即以恩阳城区为轴心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圈;“五带”即兴隆镇―玉山镇―三星乡―关公镇―茶坝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和平、酒店)―柳林镇―花丛镇―尹家乡,上八庙镇―三汇镇―玉井乡―义兴镇,九镇乡―柳林镇(来龙)―花丛镇(镇庙)―观音井镇―双胜镇,万安乡―明阳镇―上八庙镇―渔溪镇6 670 hm2芦笋产业带。

3.4 体系较为健全

①投融资体系基本建立 争取债券基金,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安碧捷芦笋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使用债券基金0.9亿元。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市政府统筹1亿元农业发展基金,组建农商银行,通过贷款担保、财政贴息、风险抵押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金融助农,探索将蔬菜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充分应用农村产权改革成果,推行“巴山新居”J、“特色产业权证”贷、“标准化用益特权证”贷、土地经营权贷等农村金融产品。激活民间资金,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科技人员、有志之士,通过参股、合作、租赁等多种利益联结形式,投入芦笋产业建设。

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 a.恩阳区大力开展院校合作、院区合作和校市合作,利用家乡人力资源优势与浙江大学签订芦笋深加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在恩阳区工业园建芦笋研究中心的协议,安碧捷公司聘请全国知名芦笋专家李书华教授作技术顾问,并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等技术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交流与合作,解决芦笋生产上存在的技术难题。

b.恩阳区政府整合全区177名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大抓芦笋产业种植,探索和研究出完整配套的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技术,组织攻克了恩阳区绿芦笋冷链物流等技术8项,推广芦笋标准化生产、机械化育插秧等30余项新技术,能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需求。

3.5 区位优势明显

恩阳位于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核心区、成渝西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是巴中“一城两翼”空间布局的西翼、巴中西向南向的桥头堡,成(都)巴(中)、巴(中)广(安)渝(重庆)2条高速公路,飞机场落户兴隆镇凤凰包村,1 h可通达广元、汉中、达州、南充,3 h可通达成都、重庆、西安。恩阳素称芦笋之乡,芦笋基地6 670 hm2,占据巴中市“菜篮子”基地半壁江山,为发展芦笋食品生产提供有利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3.6 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统筹城乡、产村相融及产城一体的深入推进,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回归大自然浪潮的普遍兴起,人们对天然、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日趋增加。芦笋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生产的芦笋饮料、芦笋茶是不可多得的天然保健品,芦笋胶囊已研发成功,加上节会撬动、电商销售,芦笋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大,市场前景广阔。

3.7 党政高度重视

近年来,恩阳区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确定了以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主导产业。恩阳区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芦笋产业的意见》《关于抓好畜禽生态养殖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等文件,使芦笋、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措施更具体,保障更有力。

①强化组织保障 恩阳区、乡镇(办事处)分别成立了芦笋产业、畜禽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做到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余干部共同抓,并将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人,全区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区政府从部分乡镇和区级部门抽调了20名年富力强和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攻坚团队,落实到重点乡镇进行驻点攻坚和抓点示范。

②落实帮扶责任 恩阳区农林局成立了芦笋产业发展办公室,对恩阳区20个乡,88个村种植芦笋的农户进行全方位结对帮扶,从人力、资金、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芦笋产业发展。

③强化督查考评 恩阳区政府把发展芦笋产业纳入对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实行单列考核、记分。区目督办细化年度考核指标,加大跟踪督办力度,对发展芦笋产业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恩阳区政府给予重奖,对工作不力,目标任务完成差的区级部门、乡镇进行通报并严格问责。

4 对策措施

4.1 提升基地生产水平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发展、设施化种养为重点,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农田水利建设、国土整治、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进行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五网”配套建设,达到“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保障、智能化”的高标准农田标准。新建恩阳区芦笋产业高标准农田

1 000 hm2,高标准农田占芦笋基地面积的50%以上。

4.2 推动种养循环发展

按“巩固生猪基础、提升牛羊优势、促进家禽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巴山土猪、巴山土鸡、羊、牛为重点的特色畜牧业,形成以平坝低山区的生猪产业区,丘陵低山区的巴山土鸡产业区,北部高山区的黄羊、黄牛产业区。推进以尹家牛肉、五岭土鸡肉松等为重点的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畜禽粪便供给芦笋有机肥,芦笋的下脚料转化成饲料喂养畜禽的种养循环模式。

4.3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积极创建品牌,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芦笋产品品牌,整体打造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证明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积极搞好各类名牌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如速冻鲜芦笋,芦笋纤维胶囊、颗粒剂、浓缩芦笋汁及口服液,芦笋美容产品系列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争创品牌,积极申请“三品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特优农产品商标注册。

4.4 建设休闲农业景区

扎实推进产业园区、新型社区、田园景区“三区同建”,以巴山新居、种养基地、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加大美丽乡村推介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拓展农业功能,将农业发展与自然风光、乡村特色、新村建设、农耕文化、巴人文化、文化相结合,打造不同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提升产业附加值。在芦笋产业集中区域,将产业基地建设与巴山新居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芦笋庄园;将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融合农业景观与自然风光元素的观光农业;将核心园区与农业体验有机结合,打造集观光、采摘、体验、科普、游玩、康养、休闲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农业;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富硒食品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发星级农家乐、乡村客栈、休闲垂钓、营养美食等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既卖产品又卖风景。

4.5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吸纳社会资本进园区、建基地、办企业、搞加工。推广“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专业市场+专合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和“利益兜底、利润返还、收益分成、一地二主、大园区+小业主、六方合作+保险、一体化经营”等带动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篇(6)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式和成效

(一)龙头企业引领,形成产业集群。我县龙头企业引领特色农业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果业方面,2012年全县新发展果业面积6万亩,其总面积累计达到34万亩,果品总产量5.6亿公斤,实现产值11亿元,先后被国家确认为无公害苹果生产基地、省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出口苹果及果汁质量安全示范区。畜牧业方面,2012年,全县生猪、大家畜、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59.01万头、26.03万头、34.91万只、481.4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1.3%、7.1%、6.6%和8.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006吨、14244吨、18071吨,同比分别增长12.6%、7.8%、15.8%。我县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如: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经营模式,把149个绿色果业专业协会联合起来,培育绿色苹果生产基地30.8万亩,辐射带动三门峡市区115万亩果园,普及二仙坡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模式,带领果农走上绿色品牌产业发展道路,亩产平均7300斤,商品率85%,比未入社农户每亩增值29%。

2.“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如:金秋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出口创汇为重点,实行“四统一”,统一技术生产标准、统一质量检测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果品订单销售,走科技创新、品牌效应和规模化生产苹果商品出口道路,带动1万多农户,为农民创收1500万元,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解决果农苹果生产和销售问题,产品出口泰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现代化大型农牧百强企业河南省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投资50万头生态猪养殖项目,采用放养和舍饲相结合的原生态、纯绿色饲养方式,总投资20亿元,占地20万亩,实现生态养猪50万头,建设散养舍1250组、50万头屠宰场一个、20万吨饲料厂两个、14个种猪繁育场,现存栏4万头,第一批生态猪肉已在郑州上市。

(二)合作示范带动,壮大特色产业。

1.“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陕县农乐核桃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农地参股入社、合作生产经营、风险利益共享、农户劳动在家、生产服务在社”模式,实行统一规划建园和经营管理,已发展会员352人,种植面积达到5300亩,建有采穗圃、育苗和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共同致富。陕县军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227户,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经营面积6200亩,种植中药材品种达到二十多个,实现产值2200万元,利润800万元,社员户均收入2.7万元,高于不入社农户收入17%。

2.“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陕县富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投资350万元,拥有3个食用菌栽培场、30座发菌大棚、2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1个冷库,农业经营面积300多亩,年种植平菇、香菇150万袋,年产值1200万元,纯利润700万元,带动全镇1200多户3000多人从事食用菌生产。

(三)农场大户联动,产生规模效益。“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以农场大户为有效载体,扩大了商品化育苗、商品化烘烤、机械化播种、剪叶、起垄、盖膜、施肥、移栽、防治病虫害等机械化作业,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如:张茅乡西坡脑村庞振杰创建烟叶农场,通过土地流转,租地经营380亩,总产量76608公斤,总收入174万元,实现盈利69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由于土地流转不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不敢进行长期投资,进而影响了农业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经营。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大,从事初加工较多,而深加工、精加工企业较少,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行业龙头辐射示范带动能力不强。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限制,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水平不高。缺乏全国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和市场占有率不高。

(四)虽然上级财政和我县对农业经营组织扶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是,融资难,发展过程中缺少扶持资金,是制约农业经营组织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议

(一)围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围绕全县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推进土地流转。一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信息、合同签证、土地收益评估、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起便捷高效、标准统一、信息通畅的土地流转平台。二是规范流转程序。土地流转须知、调解当事人须知等,明确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使流转双方信息对称;通过严格实施“八表一档案”信息填报制度、调解工作制度等一系列长效机制,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构建了和谐的土地流转经营环境。三是超前化解纠纷。通过制作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建立流转双方收益动态平衡机制、严格签证归档管理制度等,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口头协议或协议内容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纠纷。通过完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承包土地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产业集约经营水平。

(二)依托优势,壮大经营主体,提高集约经营水平。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壮大龙头企业。把扶持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常抓不懈。要立足于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立足于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紧紧围绕林、果、牧、烟、菜、菌特色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特色农业示范区,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对已经确定并有明确优势、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将其培育成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将农户生产经营活动有效地联系起来,推动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二要扶持壮大优势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民合作社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大经营、分散经营与统一服务的矛盾,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要靠发展农民合作社。将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作为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有力抓手,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既要重视增加数量、扩大覆盖面,更要注重提升发展质量,进一步增强农民合作社的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提高辐射带动和服务能力。三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着眼于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农民队伍,着力扶持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成功发展起一批农村生产经营和科技致富示范户,让他们租赁或转包其他农户的承包地,成为带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重要力量,引导农场和大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同时,要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联动,有效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效益提高。

(三)科技驱动,健全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抓科技推广。支持龙头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龙头企业合作共享。抓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要通过引进和试验高产新品种,推广示范高产栽培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县产业化进程。二是抓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县特色农业,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场、大户,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实用人才技术培训班,把农业新技术送到基地农户手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综合生产中的作用。三是抓科技装备。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提高在现代农业中的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四是抓好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要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县要以“金农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努力把我县建设成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篇(7)

[关键词]发展;农业旅游;建议

按照市委确立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哈尔滨将以松花江为纲,“百里生态长廊”为两翼,实现“一江居中,两岸繁荣”,为促进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以“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将是一个重要举措。“百里生态长廊”是指沿江的“四区一县”(道里区、松北区、呼兰区、道外区、宾县)123公里江段建设生态长廊。农业旅游则是以农、林、牧、副、渔等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集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是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对农业产业升级和旅游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农业旅游已占有相当比重,我国农业旅游正蓬勃发展.全国已有200多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哈尔滨市有北方现代都市农业旅游示范园、松北区东金集团葡萄王国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日前,国家启动星级农业旅游示范园区创建行动,哈尔滨市“百里生态长廊”中的“四区一县”,应抓住机遇,在保障农产品安全基本功能基础上.突出面向城市、服务城市、提升城市品味、完善城市形象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和城市及水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星级农业旅游区,努力成为国家农业旅游的精品。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设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四区一县”农业旅游资源较好,拥有长岭湖、呼兰寒地黑土、自渔泡湿地公园、巨源牧场、天恒山、满井山等自然资源。多年来,这些资源得到一定开发,但规模不大,目标不够明确,建设进度缓慢,设施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尚需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此,应依托资源条件,以国家星级农业旅游园区为目标,在“百里生态长廊”中重点加快开发和建设长岭湖休闲度假区、新农镇观光农业示范产业带、松北区现代农业科技区、呼兰寒地都市农业体验区、黄土山林游憩区、白渔泡和巨源牧场、金文化观光区、天恒山旅游度假区、环坝综合旅游区、满井山林游憩区等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

二、发展观光休闲种植业

“四区一县”沿江区域宜发展集生产、生态、观光等多功能的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业。对滨水区域的水稻、蔬菜、牧草、花卉采取有机化、规模化种植方法,形成“江水波连波”、“田里浪接浪”的优美田园景观。在道里区新农镇加快建设农业观光产业带,在松北区万宝镇发展水稻连片种植的现代农业旅游。依托市农科院迁址松北和科技创新城建设的良好条件,建设集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将道里、道外、松北、呼兰花卉生产进行整合,扩大规模种植,形成良好观光景观,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设农事体验区

农事体验是农业旅游发展的较高层次,旅游者由观光到动手劳动;原汁原味体验农业生产生活,春种秋割。捕鱼捞虾等。近年,各地相继出现“假日农场”或“开心农场”,城里人到乡下租种土地.假日进行翻土、施肥、浇水、耕种,平添生活雅趣,忙碌中得到休闲。农事体验旅游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百里生态长廊”旅游开发应着重在“四区一县”选择一批有特色的村庄,可考虑在道里区五一村、新江村,道外区沿江村,松北区化家村等有农业旅游基础的村庄,建设农事体验区.满足城里人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需要。

四、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立体生态农业

立体生态农业是多层次、多物种农业。开发沿江立体生态农业旅游,即利用江水和陆地及滩岛进行多层次开发。动植物循环共生,提高经济效益,兼具旅游功能。沿江“百里生态长廊”区域中。应加快滩涂开发,适度开发江心滩岛,在滩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建立生态循环农业区。可考虑在兴隆岗滩发展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把种植业和养植业结合起来。在民主乡发展立体循环农业示范区,利用阿什河、天恒山、草地、鱼塘、江堤、滩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把有机稻田与养植业结合,实验示范稻田养鱼等生态农业种养模式。近期,沿江生态循环农业以生产功能为主,生态功能为辅,兼具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远期,随着畜牧业逐步退出,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应以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功能为主,着力保护沿江生态环境和旅游区发展。

五、适度发展具有观光休闲旅游功能的生态水产业

以生态循环为发展方向,发展水上休闲、水中观光、水下养殖的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观光休闲水产业,建立名、优、特种养殖场,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效益化养殖。在充分利用已有养殖水面的基础上,适度利用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在道外等形成的广阔库区。调整水产业生产模式和养殖品种结构,发展无公害、绿色水产业,加快发展观光休闲渔业,开发湖上观光和垂钓,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区。着重发展呼兰商品鱼生产;在北国水城建设过程中,科学发展观光休闲渔业。

六、开发农业旅游线路并举办农业旅游活动

促进“百里生态长廊”的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加快线路开发和品牌建设及宣传,在松花江两岸开发农业旅游线路,如开发松北区从万宝镇东金葡萄观光园、雪狐养殖场,至松北镇的东北虎林园,至松浦镇梅花鹿、鸳鸯鸭、地热温泉,自西向东的集摘果、赏花、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村屯相连的观光休闲生态农业旅游带。在江南岸也可开发农业旅游精品线路,同时,开展以“住农家屋、吃农家菜、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绿色“农家乐”活动,开展观光休闲、果蔬采摘、农田租赁等活动,举办“民俗文化节”、“稻米文化节”、“蔬菜文化节”等特色优势农产品节庆活动,打造农业旅游品牌和农产品品牌,满足人们小长假观光休闲旅游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