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

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16:06: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智慧平台教育

篇(1)

本人自2015年被评为二级教师以来,一直从事与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在2017年进入白龙路小学这个大家庭以后,本人先后担任了学校体育教学、音体美教研组组长、学校安全、学校网络、学校宣传、学校法制建设等工作。一直以来,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述职如下:

一、理论学习方面

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吸取《课程标准》的精华部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放在首要之位。为了更好的武装自己的头脑,我坚持研读与学科体育相关的杂志、公众号,通过视讯平台等相关网站,学习借鉴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并且作为烟台青年体育骨干教师,我也一直跟随烟台教科研体育团队的步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12xue上我也及时反思每一节课的教学,记录经典案例,积极撰写自己的所感所思,并将自己的所学所得分享给同组的老师们。

二、体育教学方面

一学期来,在教体局体卫艺科领导以及校领导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教育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堂上,注重常规教育。日常教学中,认真备课,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每一节课,绝不“放羊”,由于专业的原因,体育老师都是带几个班的课,所以我认真分析各班的学情与不同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掌握各项运动技能。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节课我就会将体育课的常规、要求对他们说清楚,并且强调体育课和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一样,是一门课,不是玩。现在已经形成了常规,我们的体育课有序而精彩。疫情网课期间,我录制的体育教学视频也推送到了烟台体育教育平台,这一学年的学校教研活动以及疫情期间常态化体育教学区域大教研中受到局领导的好评,为学校体育教学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三、学校群体工作

在完成教学任务及课外训练管理的同时,每天与纪艳艳校长一道协同安全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网络工作以及其他工作,特别是我校的宣传工作,也是做的有姿有色、颇为出彩,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我提交的宣传资料也多次在烟台教育、莱阳教育公众号上。今年我校的安全工作在各位领导、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协助下也是平稳有序的开展,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安全教育平台以及平日的安全主题教育也都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为我校创建安全校园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个人成绩

2017年莱阳市中小学篮、排、足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7年莱阳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优质课

2017年莱阳市中小学篮、排、足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7年度莱阳市学校安全先进工作者

2018年烟台市中学生运动会“优秀裁判员”

2018年烟台市中学生运动会足球“优秀裁判员”

2018年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会“优秀裁判员”

2018年“市长杯”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优秀裁判员”

2018年莱阳市小学排球比赛“优秀裁判员”

2019年中小学胶东红色文化精品微课程资源评选“优秀微课程”《致敬,为祖国献身的英雄!》

2017级新教师培训“优秀学员”

2019年莱阳市篮、排球联赛“优秀裁判员”

2019年莱阳市中学生足球联赛优秀裁判员

2019年莱阳市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科优质课《小圈儿跳出大智慧

2019年烟台市小学体育与健康优质课程资源评选活动一等奖《起跳与落地》

篇(2)

山城区第五小学,始建于1959年,是鹤壁市首批规范化学校、示范性小学。在50多年的艰辛历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占地21亩,校园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师生1700多人。走进校园,迎面而来的是满满的书香之气、文明之风,干净的校园,敬让有序的教学秩序,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给人一种精神的享受、力量的启迪,使人由衷的惊叹学校德育教育焕发的神奇魅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一个和谐的、富有个性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潜移默化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更能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漫步五小,你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楼梯间醒目的中线,台阶上“轻声慢步、爱护清洁”的标语,墙壁上可爱的“蓝猫”,时刻提醒着小朋友上下楼梯要小心,轻声慢步靠右行,不翻栏杆不跑跳,礼让师长讲文明”;校园内,以校园生活、师生风采为主题,展示学生作品的“教师职业技能展示、我做守法小公民、创平安校园、做健康卫士、感恩教育”等宣传专栏,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开拓了师生的视野;教室里,造型别致的图书角,让学生畅游书海,墙面上的文明提示语、新童谣、儿歌、童年风采等展示了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特长。

同时,孩子们也根据班级特点,自己动手构起了“小能手”、“才艺星”、“绿草地”、“青苗圃”、“赛白石”、“芳草园”、“才艺苑”等学习乐园,这些乐园把孩子们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记载入表,促使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评比、互相竞赛,促进孩子们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在班级精神文化的熏陶下,孩子们知礼、懂礼,学会了宽容,品尝了快乐,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科技引领,代化环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多年来,第五小学以“创现代化优质教育,打造现代化品牌学校”为目标,先后建有微机室、多媒体教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室、实验室、心苑活动室等各类专用功能室13个。2006年建成鹤壁市第一家校园电视台,2011年秋在山城区率先实施高配置班班通工程,至2012年底每间教室都装上了触摸式一体机,接通了10兆宽带,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并覆盖全校各教育教学场所,极大地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师生自主、创造性工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教育环境。目前,该校已将电视台、多媒体教室、学校网站、“班班通”连成一个整体,发挥集合效应,全力构建高效的生命课堂,打造现代优质教育,给孩子们提供一生都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的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电视台从建成到今天已走过近9个年头。9年来,该校积极开发校园电视台的功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小主持人和小记者。每年学校还会在全校范围内海选的基础上,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开展“星园”小主持人、小记者电视大赛,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红领巾电视台立足“一切为了学生”,开播了新闻袋袋裤、安全ABC、爱国教育剧场、法制讲座、与爱同行等栏目。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电视台的优势,举办了“与法同行”知识竞赛;“问候满校园”等活动,通过电视台举办的各种活动,不仅给孩子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更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据校长王伟介绍,由学校自编、自导、自排、自演TV作品已连续多年在省校园优秀电视节目比赛中品获一、二等奖。一些特色活动还在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河南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播出。

缤纷社团,精彩校园

小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既能有效的拓展和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又能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起学生的个性,达成学生全面发展。

每年五月份,山城区第五小学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便会如期而来。艺术节期间,这里的孩子们各取所长,尽情的展示着自己的艺术才华,放飞着心中美好的梦想。

据了解,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第五小学成立了各种艺术团体,如舞蹈队、合唱团、鼓号队、美术小组等,为学生在学习之外提供了多种展示特长和才华的舞台。

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不懈努力,第五小学的社团活动早已享誉一方。该校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和活动中都有出色表现,屡获嘉奖。如该校舞蹈队表演的舞蹈连续多年在鹤壁市、区“六一”文艺汇演中获特等奖,舞蹈《千手观音》还代表鹤壁市参加河南省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受到省会人民的好评并获一等奖,还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邀请参加少儿春节晚会;五小运动员多次在省传统项目学校中小学田径锦标赛获得优异成绩,并曾多次荣获市、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小学级团体总分前三名,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获区直小学级团体总分第一名。美术小组的孩子更是用画笔书法心怀,多次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一、二等奖等荣誉称号。鼓号队的孩子们战酷暑、炼意志排演鼓号表演,每次都在区运动会开幕式上精彩亮相,并代表山城区参加鹤壁市首届鼓号队展演荣获了特等奖。

活动育人,异彩纷呈

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活动中有价值的体验和收获更容易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痕迹,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篇(3)

当前教师教育视阈下,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上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的价值是什么?实践的价值是什么?二是教师教育应该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理论的价值是什么

S・D・布鲁克菲尔德认为,对实践者而言,理论具有如下价值:第一,帮助教师识别自己的实践。可以冲破熟悉的束缚。自己的实践就是一个封闭圈,通过对这个圈子之外的观点、活动和理论的学习,我们开始理解自己工作的哪些特征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哪些特征具有一般性。第二,可以避免形成“集体共识”和理解上的停滞。把我们的实践定位在社会情境中。不进行经常的和认真的理论文献的学习,我们会很容易沉浸在一种实践的实际困惑之中。我们会在问题中苦苦挣扎,被一些具体问题所折磨。[1]

教师理论对于中小学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直接的实践工具,而在于增进教师对教育实践的理性判断和反思批判能力。这一点对于当今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显得尤其重要。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普遍理解还是技术的观点,师范教育中技能训练还占着统治地位,在我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技术观点也是占压倒性的呼声。我们并不否认对师范生进行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但是,当这种技术观点成为师范教育领域的主导思想甚至成为唯一的指导思想时,这种纯技术的师范教育将使得教师的视野日渐狭窄,思维能力日渐迟钝,理解能力日渐衰退。于是,教育机构成了工厂车间的流水线,教师成了流水线上的技术操作员,学生则成了等待加工成标准件的物料。

2.实践的价值是什么

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理论总是抽象的,其本身并不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理论揭示的是实践的普遍规律,它只能对实践起原则性的指导作用,而不能代替实践工作者自己的思考、选择、运用和创造。因此,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现象具有合理性。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为教育实践服务,但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不可能由教育理论直接作用于实践而实现,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的计划与再创造,否则就不能使理论适应千变万化的具体条件和具体情况。理论能否最终指导实践,取决于实践主体对理论的选择及实践客体与实践过程的具体性。当从实践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这一问题时,理论只能给某一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答提供启示性的帮助,实践者只有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选择、检验给予他的理论,从中寻找启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造指导自己实践的个人理解或个人行动理论,才可能使理论具有真正的现实力量。[2]

实践的境遇性、多样性、不确定性、矛盾性并不能成为其低于理论知识的理由,而恰恰是对理论自身有限性和单一视角的超越。亚里士多德把在实践活动中,对于不同视角、不同因素之间的平衡、折中、权量,称之为一种明智、审慎或实践智慧。那么,由生活实践派生出的理论与实践丰富性之间的对话、融合、相互的提升正是这种实践智慧的体现。基于这种理论与实践关系下的教师教育需要建立的是一种理论者与实践者之间平等的交往合作关系。

二、教师教育应该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合理设计教师教育目标,着重未来教师对双学科的深层次理解

长期以来,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争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对师范院校的批判以及师范院校自身的改革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目前人们对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已经有了广泛的共识。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教师的双专业能力,使他们成为拥有不断发展潜能的对所教学科和教育学科都有很深根底的发展型教师。在建构主义看来,只有通过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目标,力图在教学设计中贯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着重未来教师对双学科的深层次理解能力才能培养出双专业性质的发展型教师。欲提高师范生或未来教师对双专业的理解水平,教师的指导非常关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体理性思考与领悟及个体之间交流与协商,有助于促进个体对双专业的理解。主讲教师对教学及所教学科均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有意识地引导未来师范生领悟与体验某学科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使他们获得具有生成与繁衍功能的知识;在一些课程中能够立足较高观点分析中学学科,将高等学科与初等学科相互关联,使他们能够“居高临下”地看待将来所执教学科的内容,以精神、思想联通高等学科与中学课程内容,以思想、方法贯通所执教学科的知识,有助于促进他们对将来所执教学科的深刻理解,进而对提高他们的学科专业化水平是大有裨益的。而在教学方面,为提高未来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水平,教育类课程数量与课时自然仍需要进一步增加,但如果教育类课程效果仅仅体现于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对一些教学认识的识记,那么是不可能培养出不可替代性的教师的。因此,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既避免用一家之言作为教学内容材料,又引导师范生去辩证与兼容地看待各种教学流派的观点;既注重自上而下由理论俯瞰教学实践问题,又注重自下而上从教学案例中提升理性认识;教育类课程教师既发挥好教学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又要求未来教师在见习、实习中有意识地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设身处地感受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并采取理论上的反思等措施有助于未来教师对教学深层次的理解。[3]

2.创建一体化的发展型教师教育制度

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建立教师终身教育的协调体系;二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教师教育机构与中小学的协作关系。从一体化角度审视我国教师教育现状,存在以下四点突出问题。

第一,教师教育制度基本处于封闭定向。

第二,偏重职前培养且课程设计简单化。

第三,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对脱节,继续教育实施不利。

第四,师资培养层次偏低,直接影响专业化发展。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当前教师教育制度需要加大现代化的步骤,创建一体化的发展型教师教育制度。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构建发展性的教师教育体制。传统的师范教育局限于教师的职前培养,它的培养目标与教师的职后培训没有实质上的联系。发展性的教师教育是针对终结式师范教育提出来的,它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用发展的模式代替终结式的模式,突出教师成长的连续性、阶段性和发展性。在原有的定向型师范教育体制中渗透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其核心是重视教师的实践需求,并通过这种需求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发展,统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这就需要打破传统师范教育体制的束缚,建立定向与非定向,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的多元化的教师教育体制,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这一方面的改革,最近几年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职教师培训力度的加大,具体体现在教育学院的改组上。教育学院的改组,更多地表现为将教育学院并入师范大学,或者是融进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或者是组建独立的成人教育学院,或者是以挂靠在师范大学里的师资培训中心的方式存在,各省区只保留了师资力量雄厚、物质条件优良的一两所教育学院。改组后的多种形式的在职教师教育,教育力量相对集中,并与师范院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这些都是加强教师在职教育、突破制度化束缚的举措。

3.良好学习环境的设计

(1)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强化办学机构的多方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师范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在于片面追求向综合大学看齐,缺少对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趋势的关注热情和敏感性,课程改革严重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不重视教育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实践活动多采取“放羊式”的分散实习,效果极差,这些都是严重脱离基层学校造成的。

师范院校要积极建立城区、郊区、乡村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基地,加强与教育实践基地的联系,经常组织学生到教育实践基地,与基层学校的教师、学生一起开展活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密切联系基层学校的实际,引导学生“了解基层学校,熟悉基层学校,研究基层学校,服务基层学校”。师范院校要聘请基层学校的专家参加学校的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修订专业建设、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中小学教师作为教学顾问,与实习师范生组成伙伴关系,共同负责中小学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并有机会作为大学师资培训的教师、辅助教师或客座讲演者,及时反馈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参与合作的大学教师则有一半工作时间在专业发展学校参与各种教师集会,观察实习生的工作,组织讨论,并把情况反馈回大学。

(2)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整合。利用现有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和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建设标准化开放性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资源管理、学分管理,加强沟通、协调、指导、管理和监控,为教师网络联盟成员单位和学习者提供优质服务。创建教师网络联盟门户网站,开设中国教育电视台教师学习频道。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和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与“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为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远程教育支持服务。

(3)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当前学校课程设置存在很多问题,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整合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成为教师教育机构改革的中心。社会对教育的需求重心向优质教育资源转移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对教师的学历的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学历、教育硕士学历和教育博士学历构成的新的教师学历结构将取代原有的中师、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所构成的更低一级的教师学历结构。因此,延长职前教师教育的学习时间,创新教师教育模式,采用“4+2”等新的培养模式就势在必然。在此基础上,整合普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在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教育学科比重。同时,进一步优化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促进理论层面、技能层面与实践层面课程的有机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4.人性化的教师管理制度

教师素养分为显性的专业素养和隐性的专业素养。显性专业素养包括外显的,易于观察和测量,也较易通过学习与训练而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隐性专业素养包括服务态度(如职业理想、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维持专业动机和积极性等);个人对显性知识的理解、体验、实践、情感表达;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深刻影响到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教育常识”;以及“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的信念”。这样的素养比较内隐,不易测量,却是教师专业个性化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养的性质决定了只有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特性,赋予教师宽松的发展空间才能有利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业人员与科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是任何雇佣专业人员的科层组织中的一对经典性矛盾。这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取向:科层管理人员追求效率,立足于所在组织的整体;专业人员追求知识、技术,立足于所在的学科和行业。学校科层权力与教师专业权力之间对抗的结果常常是:教师工作、生活在一个严重而被束缚了手脚和积极性、创造性的组织环境中;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并因而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采用并成功地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理性化、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比如,学生给老师打分而不是专业同僚的柔性评价,绩效制而不是全面了解教学过程,在班级里安插监视员而不是信任教师有能力教学,重视的数量和级别而不是组织同行阅读论文和评价科研过程等。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丧失创造性,使教师对意义的阐释空间越来越小,并日益沦为知识传输者,而失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

5.引导教师反思

目前有关缄默知识的研究为教师的教育反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的缄默知识需要从他们所处的文化土壤、生活方式和工作经历中去找源头。

教师的缄默知识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如果教师在优异的教师环境中习得了合理的缄默知识,这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不良的文化背景中习得了一些非教育的缄默知识,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作用,这些缄默知识因为其难以知觉和难以表述将很难被教师意识到,同时又因为其实用性和习惯性,教师将因其惰性而不愿改变,逐渐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

正因为教师的缄默知识的特性,引导教师的教育反思将在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单纯的教师个人反思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促进作用不大,封闭的自我努力容易使个体思维在小圈子里挣扎。教师的反思只有和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教育要引导教师关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的容易忽视的教育事件,并在同伴互助及专家引领的基础上进行人际对话式的反思。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直面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前沿,真实地记录教学实践中属于自己的“此时此地”的情境(包括背景材料和有价值的细节、片段、事件),要引导教师通过撰写生活史、教学日志、阅读和撰写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观看教学录像、观摩他人教学等途径进行自我反思。这些所叙之事都是教育教学实践中自己的、真实的、实际的问题,体现着教育科研活动的“研究”品性,闪烁着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发的思想火花。同时,教师教育要创建一种教师群体、专家、家长等人员之间平等对话的反思性实践共同体,促进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改进。

参考文献:

[1][美] S・D・布鲁克菲尔德著,张伟译.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28-232.

篇(4)

关键词: 资源平台; 财经类; 精品课程; 互动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9-73-02

0 引言

网络教学平台,也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网络教学系统,有广义、狭义之分[1]。广义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网络教学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狭义的网络教学平台仅指软件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课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音频、视频、文档等各种资源,获得随意、快捷、高效的学习便利;同时平台会极大地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在全校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学校的教学活动向更高的层次前进。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十一大门类中,绝大部分财经类院校所属学科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文学、理学、工学这六个门类之中,其中基本上以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为主干学科,以法、文、理、工学科为辅助支撑学科,这就决定了其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点。

1 调查现状

本次调查的对象以当前全国财经类院校排名前40的院校为主,采取了电话访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涉及的平台建设与管理,资源建设与管理,教师和学生的使用效果等。

1.1 平台类型

在被调查的院校中,使用美国著名的Blackboard系统的高校有7所,使用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的院校有5所,使用清华教育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软件的有3所,使用江西科建公司的脉望课程中心的有1所,使用超星公司的尔雅在线学习系统的有1所,使用华奥E-Learning的有1所,自主开发的有1所,其余21所均没有使用网络教学平台。

目前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上海财经大学推出的“上财教学网”最有代表性。上财教学网是一个集网络互动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在线视频课堂和教学社区门户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公共教学平台,重点提升了师生间、院系间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作功能。不仅是全校所有教学课程的总站,是积累优质课程资源和建设学科课程体系的基地,也是深化课堂教学的场所,更是学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院系规范教学管理的重要工具。“上财教学网”是在Blackboard系统基础上构建的,网站纵向为师生在网上实施教与学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化环境与支持,对教学质量的提升给予有力的支撑。网站横向为师生教学信息化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平台,对延伸教学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个性化学习,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现实意义。类似的高校还有中南财大、江西财经大学等。

西南财经大学的天空教室教学平台,有精品课程、教师申请、助教申请、学生申请、申请开课、申请开班、学生选课、专家评审、站内检索、专业资源库、精品课程库等栏目,是国内知名教育技术厂商南京易学教育软件有限公司创办的教学系列产品的品牌,该公司旗主要为包括高校、中小学、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教育技术解决方案和信息化平台。

重庆工商大学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研发的。该平台的研究、设计和开发是在充分吸取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网络技术,针对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多方面需求,根据不同教学模式,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灵活的,可缩放的,适合于多种层面、多种对象及多种网络条件的自主学习环境。该系统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能向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如浏览所选课程相应的课程辅导材料,进行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等;能向教师提供网上教学支持功能,如选课程信息、布置作业、制作课件、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并永久保留各项网上学习痕迹和各项统计消息等等从而拓展教学空间,扩大师生视野。

通过数据可知,教学资源平台主要是由教育技术或教务处等部门负责建设和管理;有38所高校拥有精品课程网和教学课件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方式则以购买国内外成熟的产品为主,只有少数学校采取了完全自主开发的方式;平台的完善则是由多部门合作完成。

1.2 资源平台的使用

由于Blackboard平台能提供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等功能,所以本次问卷调查部分信息的获取就利用该本台来进行。为了全面了解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情况,我们选取了湖北经济学院2010级的在校学生和部分正在使用平台教学的教师随机网络问卷,以期更为全面地了解情况,保障调查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针对学生问卷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被调查者基本信息;参与学习的条件(时间、地点);平台操作(是否易用、辅助学习工具);平台课程学习适应性(学习方式、求助策略、影响因素);参与学习的动机与需求;用户宝贵意见等。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显示:男女比例接近1:4,这是由于湖北经济学院是一所二本财经类学校,基本代表了此类高校男女比例的实际情况;被调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这样的样本数据能避免在高中阶段所属地区的差异性而带来的学生在信息素要方面存在的明显的差距。

调查显示,近50%的学生愿意每天花1节以上的课时来参与网络课程的学习,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对于网络学习是很感兴趣的,愿意接触新的学习方式。66%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摸索很快熟练操作平台,有34%的学生需要的时间多一些,但是没有经过2次课的使用之后还不会使用的情况出现;绝大部分学生表示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或者同伴的帮助。有28%的学生遇到困难后在课程BBS上发帖求助;有26.1%的学生更喜欢给教师发送课程邮件,这表示他们更相信教师的回答具有权威性;78.6%的学生不喜欢即时地请教老师或者同学,他们愿意把存在的疑问记录下来等到上课的时候再请教;84%近的学生还是倾向于使用QQ、微信等工具获取帮助。在回答"是否会预习上课要讲授的内容?"时,只有3位学生表示总是会这样做;而高达24%的学生表示从来都不会预习下次上课的内容;表示自己有时会预习和经常会预习的比例分别是66%和9.5%。

针对网络课程的授课教师,我们也发放了调查问卷。统计情况显示,有28.7%的填写人员是通过参加了所在学校或者院系组织的培训课程而学会使用平台;18.2%的使用者是通过自学摸索而学会使用平台的;34%的人员通过自己阅读平台操作说明书来学习。对于网络教学平台有48%的老师愿意使用;有31%的老师不愿意;还有21%的老师还处在观望的状态中。没有意愿使用平台的教师大部分来自统计学院和艺术学院,由于他们的学科性质,可能需要输入很复杂的计算公式,或者有的数据的得出需要借助相关专业的软件才可以,所以他们不愿意使用。53%的被调查人员表示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课程BBS、小组讨论页面、课程邮箱等等获取帮助;15%的被调查者没有这样做;还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在以后会这样要求(引导)学生这样做。29%的被调查者使用过平台提供的数据统计功能;51.2%的被调查者没有使用过,还有29.8%的被调查人员表示不知道平台具有该功能。31.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12.5%的被调查者不会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还有51.9%的人员表示课前的预习不是必须的,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而灵活安排。

2 调查分析

⑴ 地区发展不均衡。各院校领导都非常重视资源平台建设,在平台建设方面都有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相对而言,东部沿海城市信息化程度较高,受此影响,该地区的财经类院校资源平台建设和应用情况较好,有的高校甚至有2种网络教学平台在使用。

⑵ 平台特色不突出。部分学校主要以传统的精品课程为主,很多课程只是将试题、课件、教案、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上传到服务器上,没有突出网络教学的特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该是深层次建设,可以构建网络实验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师生互动平台,分析资源间的逻辑关系,重视系统的互操作,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⑶ 平台的使用率低。很多学校在网络基础平台设施构建上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只要部门领导认为需要什么就投资建设,没有经过需求分析,可行性研究,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低,甚至成为一种摆设。在平台的推广使用上,缺乏制度约束和奖励机制。很多专业课程的老师和学生对网络平台的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了平台的使用效果。

3 结束语

财经类院校大部分是教学型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应结合学校的实际、专业的特色和教学需要,以服务教学、科研为首要目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水平,并通过课程建设来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的水平,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随着以“倡导个性化服务、注重交互和利用集体智慧”为特征的Web2.0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也将朝着注重[7]“个性化资源服务、提升共建共享价值、促进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因此,如何将Web 2.0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加快资源的创建、共享与更新,促成知识的获取、生成与创新,从而提升教学资源平台的应用价值,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 吴建国,许兴华,王铁.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思考[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09.5:125-128

[2] 王亚希.高校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3] 陈邓安,吴福初,丛红日.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42-44

[4] 杜渐.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研究与设计[D].北京交通大学,2007.

[5] 田华,魏登峰,孟琦.网络协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0.7:73-77

篇(5)

——课改特色汇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工作一次深刻的变革。它犹如滚滚的海潮,浩浩荡荡,席卷神州大地,翻江倒海间,激浊扬清,对沉积已久的教育教学观念来了个颠覆与重构,课改带来的生机如春风拂过,如春雨入土,新课程在古老的土地上百花争妍,竟相开放。我们18小学作为首批进入课改实验的一所学校,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奋勇争先,勇于创新,大胆实验,迎课改潮流而上,并跟随新课改一起成长。一直以来,学校始终坚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求知,让每一位学生生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理念,以“基础扎实、师生和谐、质量稳定、特色鲜明”为目标,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教科研为引导,以改革评价方式为手段等,坚持了“在实验中成长”、“在实验中思考”、“在学习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的途径,几年来学校荣获了:全国少年军警示范校称号;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优秀实验学校;第五、第六届国际中小学生美术书法大赛美术教育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市级科技特色学校;市级《课程目标与开放式达标教学》课题先进实验学校;数学教研组被评为乌市“十五”教科研工作优秀教研组;沙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沙区“十五”课题先进集体;沙区校本教研先进科任教研组;欢乐六一“放飞绿色梦想”少先队环保课题实践展示活动沙区优秀组织奖;沙区教育工会开展的“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学习型组织等。

回顾新课程探索实践的历程,我们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校本教研的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面,全面构建了学校文化型模式,彰显我校课改特色。

一、以打造优秀教师群体为根本,走内涵发展之路。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改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课改”的不断滚动推进,使我们不再一味挑选优秀教师参与“课改”实验,而是致力于以校为本,加快每一位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高和教师整体队伍素质优质化建设,坚持为教师搭建五个平台即:

学习、培训的平台:加大教师学习、培训的资金投入,创造一切条件支持教师专业提升,力争青年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

教师能力展示的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教学成果展示、教育科研成果展、课件制作展示等。

跨学科互动的平台:坚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活动,举行教师论坛,教师沙龙。

交流合作的平台:校内合作、校际合作。

教育科研的平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成就人生。

平台的搭建增强了教师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五年的课改教师硕果累累:获全国级奖励约110人次,自治区奖励约130人次,市级奖励约160人次,沙区级奖励约300人次。

(一)以创建学习型学校为突破口,构建学校新的“学习”文化。

我们把创建学习型学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把创建学习型学校当作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来抓,

从校本培训入手,积淀教师理论基础。

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的观念,所以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所在。使教师在培训中养成学习的职业习惯,加快教师队伍优质化建设。

培训内容丰富

(1)细学课标。我们把每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内容定为重温课标,进行语数教师课标测试,让课标深记在每一位教师的脑海中,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新教材的精神实质,彻底更新教育理念,逐步确立与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学科观。

(2)开展 “营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学校”读书活动:开展教师读书活动①利用每次政治学习开展 “好书共赏”“快乐读书”读书交流,王瑞、马玉花、李粉梅等11位教师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全体教师分享。②建立教师“读书摘记本”。我校教师每月摘抄四篇读书笔记,40岁以上教师不得少于200字,40岁以下教师不得少于400字,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无一例外,每一本都体现教师个性特点,每一本都体现教师成长的足迹。③开展“读书摘记”传阅交流活动,在传阅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④开辟“新书推荐”“好书推荐”栏目。由教导处向教师推荐教育、教学专著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激发教师读书的欲望。⑤开展师生“半日读书日”活动。开放半天让教师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享受书中的乐趣,教师及时将所学、所感、所思、所悟记录下来,教师在交流中提升理论素养,在感悟中夯实基础理论,在参与中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这一个活动拉开了我校全面参与理论学习的序幕,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少先队围绕学校读书活动方案,积极组织开展题为“走向世界的中国”学生读书活动,希望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

学校十分重视“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活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方案中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目标、口号、基本策略和具体实施要求。各班级根据少先队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了本班的读书活动计划,同时我们还向家长下发“读书倡议书”,倡议家长也参与读书,为孩子营造更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配合学校开展书香家庭,并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学期末,同学们每人为班级捐赠一本书建立了本班小书库,学校根据活动计划和开展情况全校评出六个“书香中队”和80名读书之星。通过读书活动,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为积极打造学生的人生底色、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结合教师的困惑进行教学理论的培训。时时关注着教师的需要,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教师对什么是教学案例?如何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应写些什么?什么是校本教研等认识较为模糊,于是结合实例组织全体教师对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进行等专题讲座,明确了教师的认识。

(4)以“致教师的一封信”形式提出教师假期自培要求,以鼓励教师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自我研修的意识。

培训渠道拓宽。

(1)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我们极为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千方百计为教师的成长架设平台,特别是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一方面,在学校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派教师参加“标本制作”培训班学习、党员骨干学习、全国小语阅读大赛等培训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为大家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聘请市、沙区专家、教研员、外籍教师来校指导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理念培训、解决困惑,鼓励教师与专家靠近,与专家对话,为教师的发展创设更广阔的空间。

(2)通过“学”与“教”,“帮”与“促”实施名师工程、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遵循“发现名师、培养名师、用好名师、开发名师”的思路,1)开展拜师活动。根据教师的“双向选择”为各培养对象安排“导师”,并对青年教师和指导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期初有计划,活动有记录,每个培养对象都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记录教学实践中的点滴收获,期末,还要从公开教学、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汇报。“导师组”成员并非清一色的中老年教师,其中不乏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导师组”和青年教师经常性地开展听课议课、反思点评等活动,指导教师言传身教,毫无保留;青年教师勤学好问,积极锻炼,进步很快,拜师活动促进了各年龄层的教师优势互补,共同成长,发挥真诚同伴力量,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加大校内选拔、自培力度,打造名师工程,积极培养 “三种人”。采用“定点、定向”的办法,公开条件、自愿申报、学校评选的程序确定名师候选人,经过严格选拔,评选出成世莉老师为学科带头人、高艺、王瑞两位老师为骨干教师、王春娟、马玉花、李粉梅、高菲、鲁鑫五位为优秀教师。以构建教育理念,形成教学风格,编撰教学论著为基本内容,通过导师引、讲座、考察、学术研究等形式培养。优先选送我校优秀青年教师王春娟、李粉梅、马玉花教师到山西、长春、上海等地学习。3)发挥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开展“骨干教师汇报引领课”锤炼教师,实施培养工程,促进全体教师的和谐发展。

(3)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创建“教师成长档案袋”。45岁以下教师每人制定三年个人发展计划,并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教师把自己专业发展方面的资料放入档案中,可以是自己满意的教案、学生作业、课件、自制学具,也可以是反思随笔、教育小故事、论文、荣誉证书等。“教师成长档案袋”是促进教师成长的一项新的举措,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加强教师管理,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师成长记录袋的展评,使教师既能看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又能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步步明确自己前进的目标,实现教师评价由鉴定性向激励性,由终结性向过程性的转变。促进教师自身可持续发展,见证教师成长的足迹,体现教师发展的过程。

(4)人文关怀。我们认为其核心是:理解、尊重、赏识每一位教师,只有进行对话沟通才能走进教师心灵,只有走进教师心灵,才能真正做到沟通、理解。学校领导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谈话、书信等等。同时做好:对教师及家属及时的关心与慰问,送生日蛋糕,为教师提供早餐、考勤制度人性化等等。努力使我们的教师感到在第十八小学工作有安全感、成就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辛苦却快乐着。

(二)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构建学校新的“研究”文化。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是对传统教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校本教研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教师即研究者,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课堂是教学研究的实验室。校本教研的实质是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我们紧紧围绕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开展校本教研。让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新的“研究”文化,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

(1)自我反思的形成。

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养成自我反思的职业习惯,五年的课改是我们深深意识到反思才能进步,反思才能提高。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强化反思环节,鼓励教师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剖析并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们向“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1)每日一反思。提倡以教学日记的方式,反思自己一天教学的得与失。2)每周一聊。以办公室为单位由负责人随时组织人员进行教学聊天交流,在不经意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3)每月一反思。提出月反思可以是①新理念的闪光点;②传统教学中的精华;③教学得失;④教材修订意见、建议;⑤典型片段剖析;⑥教师抒怀等等。教师在自我追问中、深刻的反思中不断的提升。4)教学随笔。以年级组为单位没有时间没有约定教师自觉主动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教学问题、成功作法等,逐步形成善于反思的行为。5)撰写教育教学叙事 。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解释,更深层的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成长变化。学期末教师们以“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成长的足迹” 叙写一学期的心灵感悟,撰写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回顾、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培训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这种以实践——反思——实践的个人反思行为成为教师前进的动力。教师乐于将反思当作常规工作,并分享课程实施的酸甜苦辣。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我校教师有几十篇论文、随笔、案例收入在各种书籍、教学杂志上发表。

(2)感受经历一种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对话交流。

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生涯的展开过程,在彼此互动中,在不断地反馈、调节、体验中,表达自已的思想,汲取别人的创意火花,领悟到教学的技艺,体味到教学的乐趣和自已生命的意义。

1)狠抓教研,力促课改实效。教师的课改新理念从量化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是需要长期课堂改革的磨合与撞击。改革集体备课。出台《第18小集体备课流程》各备课组严格按照自研教材、集体研讨、分工主备、修改施教、二次备课五个流程进行每一次备课,主备人写出详细的发言稿,其他人略写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的发言稿,主管学科的教导主任依据各组备课计划深入备课组参与、检查、指导,确保集体备课的质量,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让教师静心研究教材,强化了合作意识,做到优势互补,达到资源共享。提出“资源共享,留有余地,个人增删,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开展“我当主持人”及“我的教研我做主”教研活动及展示活动。以学科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需要向学校提交教研并填写申请表,教导处依据申请表协助教研组开展活动,教师独立主持了教研活动,以课例研讨,以与学生对话,以观看特级教师精彩片段,以辩论会等新的教研形式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积累》、《如何让小组合作更有效》、《在反思中成长—做研究型教师》等11个专题的研究,活动赋予教师教研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驱动教师全身心投入教科研之中,在浓浓的教研氛围中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实现了教师自主教研的愿景。依托“集体备课观摩展示”,促教师快速成长,通过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增进老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培植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同时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推广了学校优秀老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老师的成长周期;更有利于资源共享,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实践,决战课堂,唱好课程改革重头戏。为了营造课改的浓厚氛围,以科研带动课改的步步深入,我们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让新课程与课堂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让新的课改理念真正在课堂上生根开花、结果。

抓住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我们以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理念,确定课堂教学的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努力推进课改的全面实施。做到带题研究,带题上课。每学期末向每位教师下发《教学问题征集表》征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对问题困惑进行梳理汇总作为新学期教学研究的重点,分学科年级填写《小课题申请表》上报教导处,由教导处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制定实施计划并具体操作,保证了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几年来语文学科针对低年级如何进行识字课的教学?如何进行阅读、作文课教学?进行探索让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超越自我;数学学科在课堂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进行研究;科任学科为如何提高学生对科任学科学习热情?如何把握英语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进行研讨;围绕问题组织开展“希望杯课堂大赛”、“同题异构”“二度教学”的课堂研讨活动,教师紧紧围绕研究主题按照专题一备课一一度教学一重构教案—二度教学---群议—提炼的基本流程。进行“说一讲一评一议—思”等系列交流互动活动;开展教师案例分析会。由教导主任分别选取一线教师随堂录象课组织教研组教师对其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通过观看课例—课例学习----课例分析(反思)----课例讨论----评价课例的过程分析讨论,在讨论中解惑,在分析中总结,较快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展“三阶段二反思” 听课活动:即一名教师要听老中青三个年龄阶段教师两节课并分别二次与听课教师进行反思交流;开展了“对话----引领----成长”与专家共探新课程课堂教学现场交流会,与专家面对面的对话交流,教师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吸收了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储备;组织“教学问题大沙龙”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语文、科任学科“教学问题大沙龙”活动的开展,以教师自由发言和现场随机采访相结合的形式针对“如何提高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等问题进行教研;了解课堂教学如何扎实有效,及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些原则。通过活动我们深切感受到无论什么学科,教学中问题设计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一方面教师要思考如何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实践,深刻反思,改进和提高课堂提问的基本技能;进行校校间的专题互动大讨论,在教师当学生,师生同学习的微格片断教学的引发下不同学科谈到了自己评价学生的点滴经验;尝试实施分层作业、特色作业,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去疑、去猜、去试、去探、去说、去发现、去解决,去运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体现教学理论与策略的变革。

立足科研,推进课改。没有科研的教育是僵化的教育,没有科研意识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机械的教师,课题研究是新课程实验的灵魂。我们提出了“人人参与课题,个个都会研究”的口号,促进教师逐步向“科研型”“创造型”转型。我们紧紧抓住每年“教科研活动月”这一契机组织一次次扎实有效的教研科研活动,驱动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科研的活动之中。五年中我校确立了六个课题分别在国家、自治区、市级立项。一是国家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小学创新学习指导的行动研究与实验》于2005年8月结题;二是国家实验课题《小学生个性化作文研究实验》;三是市级课题《课程目标与开放式达标教学》于2005年7月结题;四是国家“十五”课题自治区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正在实施。五是自治区课题《新疆地方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实施;六是自治区课题《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实施,研究中我们注重“实”与“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拓宽了研究的渠道,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3)瞄准方向,拓展资源,创办课改集《足迹》、《求索》校刊、网站。2006年5月乌市第18小学第一本校刊《求索》诞生了,涉及“每期一星、我成长我快乐、学习园地、推荐推荐、身边的事情、校园风采”6个栏目的校刊以丰富的内容、真实的信息,人文的理念展示出学校特色、教师风采,为教师搭建了互动交流的窗口,至今已承办9期。2006年6月18小网站创建。设置学校管理、教学天地、名师工程、学生园地、家长学校等9个窗口33个二级目录。校刊的承办、网站的成立拓展了学校、教师交流和发展的空间,让教师拥有更广泛的平等对话的平台。网站的建立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使学校教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教育绩效。2010年9月创办《启航》教育科研专刊,展示我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加强特色教育研究,构建学校新的“校园文化”。

1、进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整和探索,以此来加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和特色构建,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活动课程。

我校以体现学校办学的特色,挖掘教师特长与潜力,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宗旨开设军警班、铜管乐班、轮滑班、葫芦丝等特色班,民间剪纸、小记者、七巧板等校本活动课程,弥补了国家课程不足,每周四下午定为活动时间,每学期举行 “多彩的童年” 校本活动课程汇报。

2、弘扬我国书法文化的优良传统,开展写字上星级活动。

本着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几千年文明史的传承,铸造儿童的民族之魂,从小就把民族的根深植于儿童的心中,从2001年4月,我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写字课,启动了写字上星级活动,确立“人人写好一笔字”的培养目标,做到写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色的思路,普及:做到三个保证,时间上保证每周每班一课时排进学校总课表;师资上保证——配备专职、兼职写字教研组长及教学教师;教学内容上保证——自编写字教材。提高: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二是进行双姿检测活动提高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三是开展“墨香校园”写字上星级活动提升学校写字文化。2006年初在写字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自编写字教材。教材含概:前进中的校本活动课程--让“墨香”永飘校园、书写姿势及执笔方法、利用评价提高学生写字水平、中国书法发展史、名人小故事五个章节内容形成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与能力;举办了十四届“墨香校园”写字上星级活动;形成每天固定20分钟全校性练写字的氛围,凸显了我校校本课程的特色。写字上星级活动采用滚动式评比,学生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始终有更高的追求目标。在近五年中,我校已开展了十届写字上星级评比活动,共有680名同学获得了“星级生”称号,680名学生家长收到了学校发的喜报。

3、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技实践活动。我校在命名为“乌鲁木齐市科技特色学校”的基础上,以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献身科学的勇气和精神。如:积极组织参加全市物理光束传递仪式,参观了板房沟新华联温室大棚的荷兰迷你黄瓜、樱桃番茄、无公害蔬菜种植,开展科普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知识传播活动(科学环境知识讲座);举行七巧板比赛、风筝比赛、四驱车车模比赛、航模比赛等,学生们结合生活常识发明出“防盗信箱”、“吃垃圾的螃蟹”、“环保筷子盒”、“节水洗衣机”等分别荣获市级小发明奖;学生的科幻画获奖在市级也榜上有名。学校连续三年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智力七巧板”比赛,获奖面超过95%以上,学校三年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科技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4、拓宽渠道,活用资源。我校充分利用资源,让“课改”“立体”起来,将校园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将资源配置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把学校建设成为花园、学园、乐园,使学校本身就是一部“课改”的大型“教科书”,每一面墙,每一块标牌,每一片绿地都能充分体现丰厚的文化底蕴。一进我校,最醒目的是校训“我努力、我成功、一生一世学做真人”,随处可见“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育人的名人名言和“快乐地学习、高兴的成功”“相信自己、我也可以”这样激励性的凡人凡语。校墙以“四有”、“行为规范”、“课间生活”为内容进行了美化,让校墙“会说话”,渲染了育人的外部氛围,校门口、校内的橱窗、科技长廊,分别以“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为内容展现教育的方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楼内悬挂“市民文明公约”,放置本周校务公开栏,每周文明提示。悬挂人性化的提示标牌、名言警句,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悬挂中国地图、世界地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旧楼墙体由美术老师创作了以“喜迎奥运”“民族大团结”“儿童乐园欢迎你”为主题的大幅宣传画,就连厕所的墙体上也布置了“我是文明的小学生”的画面,新楼一侧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块可以自主写写画画的大黑板,楼后巧用废旧轮胎为原材料,建立有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的攀爬、秋千、坐垫等娱乐设施的儿童乐园,操场上画出了深受学生喜爱的棋盘、跳方格等场地,这一切不仅能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要,使我校的校园环境富有装饰性和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扬个性、增强友谊、强身健体的场地空间,从点滴之处形象地引导学生的文明言行。这些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塑造美好心灵。

三、尝试评价改革,形成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评价是课改的指挥棒,被称为“课改”的“瓶颈”。

1、 建立教师评价机制。

(1)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新课改需要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师队伍,面对新时期的需要我们把教师日常工作与质量效益紧紧捆绑,2004年3月我校实行教师工作量化考核,赋予每人基数为100分,再依照德、勤、技、能加分与减分条例的考核细则进行自我评价、年级组组评价、考核领导小组评价,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考核及教师聘任制的依据。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的实施彻底打破了旧的管理体制,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提出了优质+创新的工作目标,以人文的管理方法强化教师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

(2)出台教研组(年级组)团队建设评价细则。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地方。其中教研组(年级组)更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教研组建设直接关乎一所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它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因此,我校改变以往由学校单方面评价为教研组自评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含师德、教研计划、活动实施、教育科研、资料归档、成果、创新与特色,其中前五项评价为100分满分,后两项为附分。评价体现教研组(年级组)与组内教师的评价主体意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将团队文化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成绩的提高等综合评定,使每位教师都融入并参与教研组(年级组)文化建设之中,体现教研组(年级组)是新课程实施和教育教学创新的信息中心、指导中心、研究中心、服务中心,教师是推进课改的参与者、实践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融入学校整体发展之中。

2、形成学生评价体系。

(1)构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学生动态评价体系。2002年9月我校教师针对学生评价方式经过5年的辛勤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合理的评价体系——“看看我的收获”,这套评价体系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作业评价体现评价的人性化,突出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个性化作业用苹果、星星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图案代替了冷漠的“ˇ”、“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