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8 10:24: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教学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 中职教育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2-01
引言
中职化学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中职化学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还必须是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为实施有效性的中职化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思中职化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谋划中职化学教学活动、思考中职化学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等项活动,即智慧性的设计中职化学教学。这就必然的涉及中职化学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的问题。
1.教学策略涵义
教学策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性的界定,但许多研究者对它已有以下三点共识:(1)教学策略具有明显的目标针对性;(2)教学策略具有设计有效教学的智谋性;(3)教学策略具有选择教学方法和技能的灵活性。根据策略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智慧性的教学方略或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理论但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进行选择或创新,教学策略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有着明显图谋意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或创新。
2.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相互关联的趋于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认知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对于个体而言,外在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内部的认知结构,但是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转化为认知结构,并且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吻合度越高,合理性就大。只是这种转化不是机械性的而是以个体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与外界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形成认知结构就是让知识在头脑中依据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容易使新知识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固着点而与其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联系,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意义。
例如,讲氯离子的检验时,可以先从复习电离方程式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微型潜水员潜入NaCl2溶液、盐酸中,“看到”了氯离子,又在硝酸银溶液中“看到”了Ag+,这些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再通过实验看到氯化银沉淀的生成,来理解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步骤,之后再进一步的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二、注意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和提炼
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会烂熟于心中,头脑中有着较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依靠他自己来建构,教师只能起个帮助的作用,但这种帮助的方式是很值得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并加以提炼即整理知识。常用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一种是做课后小结(节小结、章小结),一种是做概念关系图(单概念图、多概念图、节概念图、章概念图),还可以是别的方式。
例如,学习完溶液这一章后,可依据本单元小结和学生共同回忆、讨论相关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就会真正收到巩固知识、理清思路、把握关系的功效,为后边的酸、碱、盐及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本单元小结之类的章小结的处理可帮助学生形成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就是从利于学生信息接受的角度安排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高效表征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的角度,为便于学生的信息加工,还有一个怎样将信息合理的呈现出来的问题。研究告诉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要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媒体来传播教学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还要注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教学内容都需解决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合理性问题。即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表征,教学内容不能以彼此孤立的、散装态的面目呈现。学生头脑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来自学习之后的整理,另一方面也来自源头上的信息输入。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能够将知识作以系统的结构化的处理,而且把一个一个的概念、一个一个的结论散乱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怎样去想,茫然地跟着教师听,这种学习是被动和低效的。因为等教师讲授了知识,学生才恍然大悟远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沿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和探索。克服学生茫然现象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向学生交底,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就是要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能明白学习的思路或者是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他全局在胸,处处主动的去思考。
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先一些预备知识: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所指、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间的关联性;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重点内容。经过这样不费时也不费事的铺垫,再去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和归纳课本知识都较轻松和容易,有效的消除了因学生思路混乱造成知识对接性差的困难状态。还有,给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留有一席之地。随着计算机辅教手段的广泛使用,板书似乎被挤出了课堂,其实板书有板书的优点,特别是那种既点清知识内在关系又能灵活多变的纲要式板述在教学中还应有一席之地。
4.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给中职化学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借鉴,帮助同行们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春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胡苗霞.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23):24-25,28.
化学是初中课程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初中生对于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一方面,化学中新奇的实验吸引着初中生的好奇心,而另一方面化学当中复杂的关系式以及方程式的配平却难倒了一大片学生。基于此,本文就以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为切入点,细致的分析研究以学生学习特点基础下的化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生;学习特点;化学教学策略
面对新时期素质教学的改革,在化学教学中沿用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不符合新时期下对化学教学的要求,而且还抑制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另外针对于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并采取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化学教学策略。
一、当前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一)好奇心旺盛但较为短暂。
旺盛的好奇心是当下众多初中生的共同特点。一般而言,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课程,对化学课程充满了旺盛的好奇心,化学教师可借助于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化学课程的教学。然而,学生对好奇心虽然旺盛但是碍于自身性格因素或是其它因素的影响,其注意力往往比较短暂,而且一旦发现原本好奇的事物十分枯燥后,也就失去了对其的专注力。对于当下的化学教学而言,最初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往往是对化学的好奇,但是一旦在化学的学习中受到阻碍便会丧失对化学学习的热情,这时候教师的教学也会进入吃力阶段,而且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二)学生学习态度散漫自制力不强。
虽然初中是小学和高中的承接点。但是对当下初中生的化学学习而言,课堂上的注意力十分有限,而且很难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作业。针对化学学习一直抱着散漫的学习态度,因而在化学知识的落实上比较缓慢,常常会出现化学根基不稳的现象。而且这样的学习状态,很容易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伐,久而久之,学生会更加的厌烦化学学习,教师的化学教学也会更显吃力。
二、化学学习策略的转换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化学的有效性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借助于初中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主观上认可化学学习,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知识,从而在初中生的脑海里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并且将化学学习当做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去完成。这样既可以提升初中生化学学习的学习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软件设备和课堂气氛的营造给予学生创作一个新奇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由自主的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其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于生活元素,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化学环境,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参与者,利用自己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完成教师的化学任务,在生活游戏中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
(二)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化学教学课程相比于其它的学科而言,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习学科。因此,化学教学教师可以借助于化学实验课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例如在Mg元素的实验课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点燃镁条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镁条燃烧的化学反应,并且让同学自身的尝试镁条燃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告知学生的化学方程式:2Mg+O2==2MgO.
(三)合理的利用每一个化学教学环节注重有效性学习。
根据当下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特点,教师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之前化学教学的说教模式。结合素质教学下对初学课程教学的要求,开展与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式。而且,根据当下化学教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化学学习当中注意力的有限性,开展有效性教学。例如,讲述钠元素、氢氧化钠的过程中,尽量的简化其中的概念教学,多给学生做一些实验,让学生透过实验了,了解教师教学的本质目的。最后,化学教师应该留有学生一些创造力的发挥时间,并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观性学习精神,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性的化学研究和学习,自己掌握化学知识,并且借助于化学研究带给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对化学无穷的探索欲望。
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这对时下的化学教学而言,必须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才能与新时期下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基于此,化学教师应该先对初中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观察。借助于化学教学中的器材或是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另外针对于当前化学课程的教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学习特点为教学出发点,并采取与学生学习特点相适应的化学教学策略。例如合理地利用每一个化学教学环节注重有效性学习、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等等方式策略。
作者:陈明富 单位:贵州省长顺县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少华.培养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0):195-195.
[2]马春省.优化化学用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B,2011,(12):161-161.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诵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
(2)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实验者或实验条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实验产物也不相同,如果对实验后的产物进行现研究,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发挥学生潜能,进一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5)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化学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与资源、环境以及人类健康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习初中化学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并借此拓展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以化学的立场深入解决各种问题,并据此启迪学生的思维。学习化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教师舍本逐末,过分追求学生化学考试成绩的提升,一味地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致使学生对妙趣横生的化学课程失去了兴趣,化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更是每况愈下。鉴于此种窘境,摒弃初中化学无效教学策略,重拾并创新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将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以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为据,浅显论述一些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重视预习,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亦然。如果学生能够进行富有成效的预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会全面提升。反之,如果学生轻视,甚至无视预习,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会每况愈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引导学生重视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提前预知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性质活泼的氧气”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些预习作业。通过完成这些预习作业,学生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主要用途等。此外,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也锁定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为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课指明了方向。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预习。久而久之,当学生养成重视预习的习惯之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就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二、精讲多练,为有效教学搭建平台
初中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理解水平的影响,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必须要依靠教师的点拨讲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切不可过滥、过泛,即教师的讲解不可过多。教师的讲解过多就会扼杀学生的思维之苗。教师的讲解一定要把握好时和度,即教师要精讲。教师精讲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够为学生留足主动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创造了时机。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本着张弛有度、敢于放手、鼓励探究等原则,一直采取精讲多练的方法,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笔者并不是一味地去讲解、生硬地去灌输,而是通过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去自学相关知识,然后组内学生交流,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需要突破时,笔者再进行巧妙的点拨与详细的讲解。教师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精讲使得学生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学生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多练使得知识如雨后春笋,节节攀升。由此可见,精讲多练为有效教学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三、勤做笔记,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学习笔记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前提保障。相比于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阶段的学习难度明显增加。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当堂消化相关知识是存在现实困难的。学生为了牢固掌握并完全内化这些知识必须要在课后利用学习笔记进行“反刍”。再则,由于正常人的记忆都跳不出艾宾豪斯遗忘曲线,所以经常复习巩固是必不可少的,而学习笔记又是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知识不可或缺的助手。鉴于学习笔记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性,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一直鼓励并督促学生做好学习笔记。以沪教版第7章“常见的酸的化学性质”为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常见的酸能与碳酸盐反应,能与活泼金属反应,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而此节学习时,笔者应指导学生复习旧知,将常见酸的化学性质做个整理,并在学习完“常见的碱”后,对酸的化学性质要及时补充“酸能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这样完善酸的化学性质的笔记,才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更好、更快地突破重点和难点。此外,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学习笔记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由此可见,勤做笔记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四、优选作业,为有效教学延伸道路
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的主要途径之一。显而易见,作业虽然能够巩固学习效果,但并不是说作业的量越大,课堂教学成果就会巩固得越好。为了切实发挥作业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表现,本着数量精而少、内容广且深的原则潜心优选作业。鉴于作业在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都会反复斟酌、优选作业,力争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作业能够切实达到复习巩固之效果。以教学“金属的性质和利用”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的作业总结归纳了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应用,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来归纳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还设计了有关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从仪器、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等角度,复习了实验室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也对初中所学习的气体制备做个总结。教师优选的作业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还符合学生的学情。因此,学生通过一丝不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些作业,真正达到了复习巩固之效果。由此可见,优选作业能够为有效教学延伸道路。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升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高效预习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可以通过坚持精讲多练为有效教学搭建平台,可以通过勤做笔记为有效教学提供保障,可以通过优选作业为有效教学延伸道路等。毋庸置疑,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诸如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常做实验为有效教学播种兴趣,还可以通过巧妙借助多媒体为有效教学拓宽渠道等。总而言之,教师要立足初中化学教材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辅助手段,持续不断地优化自身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富有成效地提升课堂效率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童劲松.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教育,2017(2):18.
关键词:活动探究;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开设活动探究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活动探究中,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初中化学的奥秘,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然而,在初中化学教学实际中,活动探究课常常是不尽如人意的,许多活动探究课直接变成了化学教师的演示实验课,鲜活的教学情景素材直接变成了化学教师的讲话稿。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初中化学课活动探究有何教学策略?
一、化学"活动与探究"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
1、教师教学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
受传统的教学理念束缚,有的教师想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一味追求课堂纪律,将很多活动与探究的教学内容改为讲授内容,忽视学生动手探究的实验内容。
2、学生活动探究成为一种表面形式
九年级面临中考,要提前结束新课复习,教学时间紧迫。化学课每周只有3课时,如果大多数的"活动与探究"都让学生在课堂上来完成,显然时间不够。教师认为"活动与探究"太浪费时间,倒不如多做两套模拟试题出教学成绩,从而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知识形成的背景与过程,让学生活动探究成为一种表面形式。
3、教师教学组织安排不周
在活动探究中是往往是分组实验,对学生操作水平没有充分认识,分组不合理,教师对实验准备不充分,对课堂上所需的药品和可能出现的情况没有充分预计。这些都可能导致课堂失控、纪律混乱,实验中失误出现比较多,难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并收不到满意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不愿上"活动与探究"课,把"活动与探究"课变成学生讨论课以及教师讲授课。
4、学生操作动手能力差
特别是农村中学实验条件差,资源不充足,学生难得有一次实验机会,所以课堂上学生都很兴奋,到了实验室争着动手做,而有些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不清楚实验目的、步骤、怎样规范操作。因而实验失误多、桌面乱、课堂乱等。
二、活动探究的教学策略
1.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化学是九年级学生新接触的课程,他们的化学知识少,对探究的方法、程序还没有认识体会,一开始就要他们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是不可能而且也是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因此,首先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通过一些简单的实景渗透,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以《对蜡烛及蜡烛燃烧的探究》为例,它是初中化学人教版新教材中第一个活动探究实验,根据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学生的水平,最适宜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对蜡烛的颜色的观察、硬度、密度、蜡烛燃烧火焰温度等内容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或方法,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技能和化学知识后再探究较深的化学问题。
2.将学生的探究实验与随堂实验、演示实验有机结合
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是通过练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学生亲自做实验比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记忆更牢固。但是,我们在实际操作时要考虑学校的现有条件和教学内容,凡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实验都改为学生的随堂实验。比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分子的运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酸的化学性质""溶液酸碱度的测定"等,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和要求,由学生来演示实验,可以使部分学生体会实验的感觉,暴露操作中的错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和反思,同时实验的技能也能得到提高。对于趣味性与探究性较强的实验,安排同学们在实验室分组"活动与探究"。比如"用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活泼性顺序"、"粗盐提纯"等等。凡是操作复杂、有腐蚀性、危险性的实验一般由老师来演示。
3.不能局限于教材受制于教材
虽然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活动与探究"内容,但我们也应灵活应用教材,我们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不能局限于教材。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注意从社会、生产、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水的污染时,让学生调查家庭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及造成污染的原因,同时鼓励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小组合作完成当地土壤pH值测定的实验,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适宜的种植方案;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也许学生的建议、方法、方案看来简单或不成熟,但是,这对提高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解决问题能力和增强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社会责任感非常有益。
4.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结果,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每次学生的活动与探究,教师都要精心准备,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详,仪器药品齐全充足,注重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交流探究结果体验探究乐趣。其次要求学生提前认真预习,了解实验目的、操作方法、步骤,应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做到心中有数。活动时教师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交流、讨论、操作、实验、分析、反思,达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活动探究教学中如果缺少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在活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不断地总结与反思,这样才能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进行探讨,包括: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和发展概念。
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的使用应充分考虑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教学的特点,本着“适应性、可行性、有效性”的原则来选择。我们认为,新课程教学理念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策略应该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基调,以学生主动和有效学习的学习策略为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注意引导、促进学习主体形成和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阐释。
一、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参与化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引入概念。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原有知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我们知道,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那么,盐的水溶液呈什么性?”此时不必评论学生的判断,而是设计一个学生实验,测定纯水、NaCl,CH3C00Na,NH4Cl溶液的pH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实验,发现盐的水溶液也有酸碱性,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从而进入了认真分析、积极思考的学习过程。
(二)建立概念。当学生的思路被教师引入矛盾之中时,思维高度活跃,急于寻求答案,但是受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套事先设计好的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思考题,启发、诱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例如,当学生寻求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时,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为学生提示思维的方向,从而减少思维的盲目性。(1)醋酸钠溶液中有哪些离子?溶液中有哪些电离过程?(2)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物质?(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最终会引起溶液中CH+与CoH一如何变化?学生通过对这组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找到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初步形成盐的水解的概念。
二、突出概念中关键字、词的理解,加深记忆
关键词:问题教学;教学策略;中学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6-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景,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把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1 问题情境的创设
思维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教学首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能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1.1情境的设计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问题类型、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综合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的化学现象、化学史中化学家的发现过程、生活生产实际等方面来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入伏打发现电池过程的化学史实,从他对“生物电”的疑问到研究结论引入问题情境。
1.2矛盾的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针对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设疑,引发学生已有观念和化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和心理悬念,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比如,学生都知道金属能够导电,但通过伏打的实验发现“金属会产生电流,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设问“生活中常常用水来灭火。你相信水也能引起火灾吗?”演示实验:“取一小团棉花,包裹1 g左右的过氧化钠,用滴管在棉花团上滴加几滴水,片刻棉花便开始燃烧。”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1.3问题的形成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抽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上面“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金属产生电的本质,形成问题:金属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教学论的方式方法,刻意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有困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解决这一认识上困难的要求,从而去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只要所提出的认识困难能吸引学生去独立地思考,就说明问题情境已经产生。
2 问题分析的引导
所谓问题分析就是明确问题的各个属性,分清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例如在前例“钠的化合物”的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现棉花燃烧的本质,明确燃烧的条件是有氧气存在和达到燃点,就可得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热生成氧气的结论。
2.1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的化学过程
分析问题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化学问题中所描述的研究对象、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及其联系,弄清问题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及其相关因素,抓住问题的一些外部特征,搞清楚解决问题的一些条件,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把题中的研究对象、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及其联系形象化、具体化,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整体的、形象的、清晰的化学图景。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2.2引导选择、收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化学事实
引导学生回忆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储的知识信息,教师再提供一些素材,如化学实验、直观教具、文字材料等。
对于难度不太大,无法用实验或直观教具提供感性材料的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经过思考提炼,一方面可以获取问题解决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较难的,不能用其他方法获取的事实材料,也可通过教师的讲授提供给学生。
2.3提出假设,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
学生要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当前问题的特点,确定问题所隐含的基本关系,通过对问题情境及内部关系的理解,提出关于问题的假设,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演示、实验、推理等加以检验。
学生通过上述伏打的实验中的有关信息,推断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电流?提出电流产生条件的假设:
假设1:与金属的相对活动性有关。
假设2:与溶液导电性有关。
假设3:与能否发生反应有关。
假设4:与线路是否闭合有关。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假设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对比方法,控制实验变量。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3 问题解决的组织
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活动。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及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以便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时,尽量扫除一切障碍,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出对他们来说是新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学生既要联系对照实验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他们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纷纷展示了自己的讨论结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同学们既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在学习中互补各自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1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揭示规律
问题解决需要先提出假设,是在分析基础上,人脑对化学问题进行概略的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有选择地得出解决化学问题的建议和方案,探索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包括探索解答和实施计划。
例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就要明确:原电池的原理内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量变化、电极反应及电流方向、电极的区别等。
3.2化学实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问题解决过程,不仅是提供直观素材的手段,也是培养各种技能手段。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不仅为建立概念和发展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上例中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找出电流产生的条件,师生共同评价交流情况,就可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和闭合电路。
4问题结论的讨论
问题解决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得出的结论,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经过师生合作,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同时努力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应在问题解决后及时对问题结论点拨、延伸和进一步讨论,利用变化问题条件、对问题进行变式练习,及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迁移。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能力提高。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后请学生根据反应Fe+CuSO4=FeSO4+Cu,设计一个原电池。
4.1中学化学实施“问题教学”时还应该注意
(1)“问题教学”的实施必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需以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体贴、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就具有了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其正确与否,教师鼓励目光的注视和专心细致的倾听,会极大的鼓舞学生的信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2)“问题教学”的实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依据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观察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中心,精心设计一系列能够启发思维的问题,然后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交流氛围,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和“问题”彼此交织、主动学习,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的素质是学生问题意识的促进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遮遮掩掩只会扼杀问题教学。另外,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能老想着完成认知目标,还应该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要怕这怕那,一切都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终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