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骨质疏松健康管理

骨质疏松健康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骨质疏松健康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骨质疏松健康管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六榕街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538人,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进行28个月的自我管理,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不同。结果干预组进行自我管理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中有6个维度得分比干预前升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我管理模式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促进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改善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值得在社区中推广。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 高危人群 自我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6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根据调查估算全国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1]。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骨质疏松症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和绝经后妇女的健康问题,极大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可控因素而降低[2]。本研究对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开展自我管理,探索自我管理模式对社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的干预效果,为指导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来自课题项目“太极拳预防社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中筛查出来及其他途径发现的、同意参加本研究并自愿接受自我管理的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目标人群为年龄50~75岁女性,共有538例符合入选条件,随机分为自我管理干预组269例和对照组269例。入选标准参照我社区参与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社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预防骨折的干预研究”的危险因素评估标准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1]而制定,符合下列危险因素两项或两项以上者:①年龄≥65岁;②绝经≥5年;③低体重BMI<19;④非暴力骨折史;⑤跌倒﹥1次/年;⑥规律运动<30分/日;⑦不长期服用钙剂、维生素D;⑧骨质疏松家族史(包括脆性骨折家族史);⑨40岁以前1年以上的闭经;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增长期(3个月以上)服用糖皮质激素、袢利尿剂、抗癫痫药、甲状腺素、抗凝剂等。

1.2调查工具

统一使用课题项目设计的《社区老年妇女骨质疏松骨折的研究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健康管理专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内容包括三部分:①一般资料(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等)、既往史和疾病治疗史、家族史、月经婚育史、骨质疏松症相关情况;②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程度、生活方式调查表;③健康调查简表(SF-36)。

1.3研究方法

干预时间为2010年8月~2012年12月,为前瞻性和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干预方法:①干预组及对照组在干预前均由健康管理专员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②由责任医师综合评估干预组对象的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及计划。③干预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每月定期举办一次健康知识大讲堂,开展有针对性的骨质疏松症防治知识和健康促进讲座,发放会员登记卡,上课予以盖章,积累积分可换取小礼品。针对个体开出饮食运动处方,定期开展知识趣味比赛、健康膳食PK赛和义诊活动等。④传统运动干预:聘请专业教练对干预组定期进行太极拳、健身操的免费教学,1周至少3次,每次1小时左右。⑤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管理专员指导干预组进行自我管理,督促管理对象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的改变,包括鼓励进食含钙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豆制品、海产品、鸡蛋等饮食调节,多晒太阳,适当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戒烟限酒及运动锻炼等干预措施,定期自我监测,加强自身安全防护,防止跌倒骨折。⑥为对照组提供常规的健康教育及门诊服务。⑦两组均定期健康体检。

1.4评价指标

干预28个月后进行终末调查,对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效果评价。

1.5数据整理及统计学方法

调查问卷经过复核后,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计算机双录入,经检错后,使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适合的统计指标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经过规范的自我管理干预28个月后,干预组中途退出8人,对照组中途退出5人,干预组人数变为261人,对照组变为264人,共525人。其中干预组平均年龄(61.83±7.92)岁,对照组年龄平均年龄(61.78±7.57)岁。

2.2骨质疏松知识知晓率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都不高。干预后干预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参与常规健康教育,在“补钙可以预防骨质疏松”、“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绝经后女性每天需补钙1 200~1 500 mg”、“含钙量高的食物”、“最有效的锻炼方式为主动负重的锻炼”五个知识点的知晓率也比干预前明显提高。结果见表1。

2.3健康行为形成率

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健康行为形成率都不高。干预后,除了吸烟、饮酒这两类行为没有明显差异,干预组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2.4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得分比干预前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干预后干预组生活质量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比干预前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干预后两组人群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得分比较,干预组的“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得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当今全球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受害人群最多、最具危险性且尚未能治愈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早期患者往往无任何症状,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可导致椎骨、髋骨、腕骨、肱骨、胫骨骨折[4-5],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我国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大多以内科方法为主。由于内科治疗使用雌激素、钙剂、活性维生素D、降钙素和氟化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价格昂贵、难以推广。自我管理的健康管理方式,对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疾病防治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日趋显现[6-8]。

本研究的自我管理模式是通过系列健康教育课程、推广传统运动及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措施,帮助居民掌握管理骨质疏松症的基本防治知识、技能和信心,主要通过高危对象互助、家庭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全科医师对居民个体化指导来减少骨质疏症的发生发展,提高生活质量。自我管理,强调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增加一种由居民自己“照顾”自己的管理方法[9-11]。

本研究对干预组开展规范的自我管理,28个月后干预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变(p<0.05),健康行为形成率也较干预前有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及门诊服务,28个月后的骨质疏松症知识方面有5个知识点的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而健康行为形成率与干预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骨质疏松症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自我管理比单纯的常规健康教育更有利于提高居民健康知识、增强居民对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推动居民掌握自我保健技能。自我管理虽不能直接改善骨质疏松骨骼的高危及病变状态,但其重要作用在于提高居民对骨质疏松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并正确掌握如何自我预防和延缓骨质疏松发展的知识和行为原则。

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中有6个维度得分比干预前提高(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而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的8个维度中有7个维度得分无明显变化,还有1个维度(“生理功能”)得分降低(p<0.05)。表明本研究所采取的自我管理模式有效改善了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若不采取干预措施的话,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则基本不会得到改善,甚至可能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的下降而逐渐降低。然而“生理职能”和“躯体疼痛”干预后改善不明显,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自我管理措施在短期内尚无法达到改善疼痛和高危状态的效果,同时也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躯体症状和疼痛控制的治疗指导。

本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自我管理模式通过规范的健康教育、传统运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心理疏导等综合措施,提高了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建立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有效防范骨折发生的风险,并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精神状况、社会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对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自我管理模式能提高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健康管理效率,将对社区开展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此管理模式经济、有效、可行,易于被居民接受及在社区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17.

[2]白颖,杨雪,王蕾,等.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10):946-948.

[3]孙唯珺,吴冬春.2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调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9(8):859-865.

[4]阳,曲研,李金姬,等.丹东地区朝鲜族骨质疏松症女性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18(9):840-842.

[5]许海容.广东河源地区中老年妇女跟骨骨密度测定调查分析[J].现代医院,2013,13(3):143-144.

[6]林华,陈新,朱秀芬,等.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干预[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09,2(2):93-98.

[7]吴丽华,叶学丽,田庆显.健康教育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120-122.

[8]伍中庆,吴宇峰,张文宙.运动疗法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2):198-200.

[9]杜世正,袁长蓉.自我管理模式的研究实践进展及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1):1048-1051.

篇(2)

【关键词】 老年;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9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96-02

骨质疏松症(OP)在中老年群体中较为常见,目前已是引起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社会人口渐步入老龄化,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1]。相关研究显示,骨质疏松的发生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因素均有密切相关性,故制定科学方案积极防治,减少其发生机率,是维护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键,其中健康教育为重要环节[2]。本次研究选择我院保建中心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参与保健体检的老年人200人,实施针对骨质疏松防控的健康教育,就所得资料与实施前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200人,男121人,女79人,年龄62-74岁,平均(67.5±4.7)岁。文化水平:大学25人,高中67人,初中及以下108人。将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实施健康教育后的相关资料与实施前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①建立健全健康教育机构:针对骨质疏松的相关健康教育内容需纳入到健康教育机构,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依据管理要求,对相关单位人员在有效的指导和组织下开展相关工作。②加强综合性防治:在各类型慢性疾病实施综合性防治的过程中,将骨质疏松症相关健康教育工作全面融入,使社会服务与医疗保健密切结合,对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有序开展起到保障作用。③提高健康宣教人员素质:负责行骨质疏松健康教育的相关人员除需对医学知识扎实掌握外,还需具备专业技能,能完成各项社会工作,如组织协调、信息传播等[3]。④更新服务理念:对传统的服务理念进行更新,高起点、多形势的以全新的工作模式开展健康教育。⑤建立信息资源:对有条件的老年患者,建立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骨质疏松健康教育资料库,以起到知识传播,指导患者行为的目的。

1.2.2 健康教育内容 ①基本知识掌握:就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病理因素,诊治方法,对健康的危害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帮助患者了解和认识导致骨折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就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性向患者强调,以使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提高。②饮食指导:在正常骨骼的生长发育中,钙为必须的部分,可提倡多食用乳制品,对骨质疏松进行预防。③生活指导:营养不良、嗜酒、吸烟、缺乏运动均为造成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因素,故需加强营养、合理运动、不喝酒抽烟,以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④心理干预:骨质疏松患者中骨折、骨痛为主要症状,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引发伤残或死亡,患者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故需加强心理干预,主动和患者沟通,使其树立勇气及信心,提高配合依从性。⑤药物指导: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故早发师、并行及时诊治较为重要,抗骨质疏松共包括抗骨吸收药物和促进骨形成药物两种,让患者对各种药物的注意事项、用法、不良反应进行了解,可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对骨量的丢失起到阻止效果。⑥健康指导:对专业知识和医院环境条件充分利用,举办讲座,对骨质疏松的病理特点、防控措施进行集体宣教,开展咨询和随访,行具体指导工作。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划问卷,对患者健康教育前后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具体包括中知识的掌握、防治态度和行为等。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实施健康教育后老年人掌握骨质疏松的防控知识和预防行为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骨质疏松在临床具有较高发病率,是引发中老年患者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骨折增加了伤残率及死亡率,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4]。因骨质疏松在临床表现上并不典型,呈缓慢发作进程,故多数患者对此并未引起重视,目前尚无有效方法使疏松骨质向高质量正常骨骼恢复。骨质疏松好发老年群体,此病理机制为老年人骨生成数量显著低于骨重吸收水平所致。老年人对骨质疏松危害性尚无明确认识,缺乏对危险因素的了解,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在,科学合理的预防知识缺乏[5]。故在防治骨质疏松过程中,需帮助患者树立健康观念,对卫生保健知识进行有效掌握,使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获得自觉的维护和应用,最大程度的将危险因素减轻或消除,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同时,疾病防治各级机构尚未统一对骨质疏松实施健康教育方案的重视力度,缺乏健康教育材料,如录相带、宣传画等,且缺乏专业人员的设立的咨询平台和宣传方案。骨质收松健康教育未被健康教育机构作为工作的重点,骨质疏松为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涉及到营养学、临床医学、传播学、预防医学、教育学、运动医学等多学科的技能和知识,医务人员需对相关知识结构进行充分了解,以为患者提供更个性化的、科学化的服务要求。健康教育是以干预、教育、传播为主的手段,以促使群体建立健康行为,达到维护健康的目标,本次研究中,通过建立建全健康教育机构、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养、更新服务理念等,向老年人提供基本知识宣教、饮食及药物指导、心理干预、生活指导等全面、整体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实施健康教育后老年人掌握骨质疏松的防控知识和预防行为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综上,针对老年骨质疏松的相关特点,实施全面、整体的健康教育,可促进患者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更好的防控疾病的发生,以彻底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郭公慧,王茂桂,陈常云.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折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7,10,14(10):1628-1629.

[2] Chan MF,Kwong WS,Zang YL,et al.Evaluation of an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education programme for young adulta.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7,57(3):270-285.

[3] 张泽鸿,孙平,洪曼杰,等.老年骨质收松的健康教育[J].中国骨质疏松,2011,8,17(8):753-756.

篇(3)

王拥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重点学科及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学科带头人。

施杞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主席,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高,并发骨折的危害性大,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群的健康与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该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意义。

更早预测风险,让“骨松”可预防

如果骨质疏松症能早发现,早预防,则意义更加重要。目前,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指标很多,诸如CT、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等。但是,这些指标属于预测骨质疏松的中晚期指标,而且检测费用高,检测设备要求高,不适合推广运用。如果这些指标发生了变化,也很难再恢复。因此,有必要发现更早的预防性指标体系进行预测。

我们项目组通过“证病结合”(病史采集和中医辨证,并结合西医检查)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在我国华东、华北、东南、东北、西北城市人口地区完成了骨质疏松症人群的调查(共计6447例),发现患者多出现倦怠乏力、骨骼疼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下肢抽筋、腿软困重、牙齿松动、头发脱落、夜尿频多等“肾精亏虚证”表现。证明了“肾精亏虚证”共占83%,其中“肾阳虚证”占34%,“肾阴虚证”占49%。

项目组又在上海市、北京市完成了高危人群导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共计4250例),发现骨质疏松症早期即产生“肾虚”的中医证候。下肢抽筋是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骨骼疼痛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建立了“证病结合早期评估模型”,用以评估个体“骨量状态转移”的风险概率。

骨量状态转移----从正常到“骨松”的改变

“骨量状态转移”是指骨量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指骨量从正常到减少、再到骨质疏松的过程。骨量即指骨密度,通过国际公认的DEXA检测,所检测出来的结果为T值。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若T值大于或等于-1.0SD,则为正常骨量;若T值在-1.0SD~2.5SD之间,则为骨量减少;若T值小于或等于-2.5SD,则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绝经 绝经年限每增加1年,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高39.7%,从骨量减少转变为骨质疏松的风险增高23.3%;

骨痛 出现“骨痛”症状,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高33.0%;

抽筋 出现“下肢抽筋”症状,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高31.8%;

消瘦 体重指数每减少1个单位,骨量从正常转变为减少的风险增加大约5%。

这个评估模型将中医证候特征作为危险因素与疾病危险因素共同分析,能够更加准确、便捷地预测骨质疏松风险概率――绝经期女性、下肢抽筋、骨骼疼痛者,是“三大”高风险人群。我们的研究还提示,越瘦的人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越大。在此呼吁,爱美的人士不要盲目减肥。

温肾阳、滋肾阴,达到肾主骨

目前,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除了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3营养支持外,临床上主要运用的药物有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降钙素、双膦酸盐类、甲状旁腺激素等,然而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子宫内膜增生、乳腺癌、心脏疾病等。而中医药在防治该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遵循前期的临床流行病学数据,骨质疏松症多为肾阳虚型和肾阴虚型。

* 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出现下肢抽筋、骨骼疼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频多、倦怠乏力等症状;

* 肾阴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出现下肢抽筋、骨骼疼痛、腰膝酸痛、腿软困重、齿摇发脱、潮热盗汗等症状。

我们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和中医“肾主骨”、“生藏精”的理论,提出了创新性的“补肾益精法防治骨质疏松症”理念。项目组对施杞2646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补肾益精类处方进行了配伍规律研究,研制出医院自制制剂温肾阳方(主药为羊藿、蛇床子)、滋肾阴方(主药为女贞子、旱莲草),并正在依此开发治疗骨质疏松性腰痛的中药新药。

临床上,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病证结合”的治疗模式,首先明确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然后辨证分型。随后,给予相应的温肾阳、肾阴虚中药治疗(目前主要是汤剂),再配合小剂量钙片(600毫克左右,大大小于常规的治疗推荐量)就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已经观察到,绝大多数骨质疏松症老人的骨骼疼痛、下肢抽筋等肾虚表现都有了很明显的缓解或消失,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通过检查发现,中药也能够明显增加并维持骨密度,并可以降低钙制剂、激素的使用量,降低临床副作用。

社区推进,综合干预防骨折

在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建立了“骨健康促进社区服务联合体”,建立了一套基于社区发病研究、临床医疗服务、诊疗技术设备与一体的“健康直通车”服务体系。

这辆“健康直通车”会定期开到居民小区为居民进行健康服务。在车上,有专业医生为居民采集病史和收集血液,进行免费的体检。车上配有DEXA检测仪,可以免费为群众测骨密度。评估完毕,医生会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对每一个小区,我们都会长期跟踪随访,每半年随访一次,计划跟踪十年。

目前,我们已经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徐汇区龙华街道的50个社区,完成4371例社区中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症筛查。发现其中骨质疏松症患者有1000例,占调查人口的22.87%。对受检测人员,我们提供了中药、针灸、平衡操以及“十二字”养生功等综合干预措施的指导。希望通过长期的医患合作,减少老年人跌倒,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奔走在街头的“健康直通车”

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冠心病;骨质疏松

随着老龄社会的加速进程,老年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亦逐年增加。冠心病和骨质疏松症均是老年人好发疾病,发病均与饮食、活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因素有关[1,2]。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护理能够改善冠心病、骨质疏松住院患者的护理效果[3,4],但对于合并两种疾病老年患者的护理效果未见报道。本研究对60例老年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护理,获得良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年龄60.0~70.5岁,平均(65.5±5.3)岁;病程:3.0~12.0年,平均(7.5±2.6)年;体重指数(BMI):23.4~29.1kg/m2,平均(25.7±2.4)kg/m2。观察组:年龄60.5~70.2岁,平均(65.4±5.5)岁;病程:3.5~12.0年,平均(7.6±2.3)年;体重指数(BMI):23.2~29.0kg/m2,平均(25.3±2.6)kg/m2。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及BMI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宣教。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护理。①入院第1d:介绍病房环境,讲解各项辅助检查的意义和作用。②入院第2~3d:介绍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及不良反应,做好心理护理。③入院第4~6d: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舒畅心情,制定合理的平衡膳食食谱;指导患者控制食盐量,多摄食含钙丰富的食物。④入院第7~9d:指导患者适度活动,冠心病控制活动量,而骨质疏松适宜适度活动[5]。⑤出院:指导患者保持良好心态,记录不同药物的用法用量,留下联系方式,以便随访。

1.3观察指标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包括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知识、饮食运动知识,每一项总分为100分。健康信念:包括疾病易感性、严重性、运动度、饮食益处等7项,总分210分。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价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为≥90分,基本满意为81~90分,不满意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健康信念比较 观察组健康知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知识、饮食运动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较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不满意者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进程,冠心病与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6]。

本研究结果显示:①观察组健康知识:疾病知识、药物知识、心理知识、饮食运动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健康信念评分(192.0±17.6)明显高于对照组(164.7±13.5)。②观察组满意、较满意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不满意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给予老年女性冠心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良好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得到科学的健康教育,养成并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教育护理还能增进护患友谊,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玉敏,许晓琳,杨怡,等.葛根素可促进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成骨细胞的增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29):4593-4597.

[2]李红霞,李雁.新型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在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4,12(36):3451-3452.

[3]吴纪萍,陈小玲,岳春迪,等.全程健康教育护理临床路径对降低冠心病患者并发症的作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0):1434-1436.

[4]马京华,薛娜娜,纪敬敏,等.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1667-1669.

篇(5)

笔者:近年来,骨关节疾病引起了全球骨科界的关注,能请您谈谈它的发病情况吗?

胡教授:从医学上讲,骨关节疾病包括5大内容,即创伤、骨质疏松、关节疾患、脊柱疾患及先天性畸形。当前,骨关节疾患损害着不同年龄段数以亿计人们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该类疾病的发病率还会进一步呈上升态势。据资料显示,全球约有3亿5千万人患有各类骨关节疾病,国际卫生组织推算,到20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25%的卫生保健费用于这一疾病的开支。

笔者: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它的发病率怎样?

胡教授:骨质疏松是全身骨量减少(骨矿物质和骨基质等比例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变,以致骨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疾病。它分为: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如绝经后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②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如内分泌性疾病(甲状旁腺亢进、皮质醇激素增多症、糖尿病等)、骨髓增生性疾病(骨髓瘤等)、先天性疾病、营养障碍等引起的骨质疏松。③原因不明的特发性骨质疏松:如青少年骨质疏松等。据统计,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0%,在老年人中,女性发病率为90.48%,男性为60.72%。

笔者:有人说,骨质疏松,补点钙就行了,不需进行治疗,这种说法科学吗?

胡教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发病机理和治疗较为复杂的骨科疾病,仅靠单纯补钙就能治愈显然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综合施治的科学过程,应因人而异,因病施治。就补钙而言,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钙剂类型,应该选择安全性好、吸收率较高、使用方便的钙剂,如精制碳酸钙等。其次,单纯补钙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疗效,须科学合理的补充钙及维生素D。钙及活性维生素D的联合应用,不仅能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提高骨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消除因高钙所导致的副作用,如高钙血症、高血压、肾结石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元素钙摄取量为:19~~0岁者,1000毫克/日;大于50岁者,1200毫克/日,同时需补充维生素D。

笔者:当前,治疗骨质疏松的方法和药物有哪些?

胡教授:目前,临床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促进骨矿化药,科学合理补充钙及维生素D,促进骨矿化。二是抗骨吸收类药:①激素替代治疗。正确补充雌激素对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危险性有显著疗效。但是少数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时有发生阴道不规则出血、肿瘤的潜在危险性,可改用雌、孕激素联合治疗。此外,近年来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进行治疗,其较好的安全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重视。②降钙素。它可迅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吸收,缓解骨疼,提高骨强度。其药物有鳗鱼降钙素和鲑鱼降钙素。③双磷酸盐类。它可加速破骨细胞死亡,提高骨密度,减少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如依替磷酸盐、阿仑磷酸盐、利塞磷酸盐等。三是增加骨形成药物:如氟化物、雄激素及甲状旁腺激素肽等。在中医治疗方面,祖国医学把骨质疏松归于“虚劳”、“骨痹”及“骨瘘”的范畴,并采取辨证分型,科学选用不同中成药进行调理治疗。此外,现代物理治疗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降低骨折发生均有较好的疗效,并已成为临床综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新途径。如脉冲电磁场,可人为地改变骨骼中的生物电状态,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增加骨形成。其他治疗还包括外科矫形等,以改善症状、恢复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不少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专利”病,与年轻人关系不大,真是这样吗?

胡教授:这种认识显然是较片面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自婴幼儿起,随着机体的生长发育,全身骨量是在不断积累和增加的,女性35岁、男性40岁左右时全身骨量达到最高值,即峰值骨量。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骨矿含量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骨量逐渐丢失,可见骨质疏松的发生是机体处于“年轻”时就已经开始了,只是早期没有明显症状。让我们来打一个比喻:假设一个人在银行存有100万元钱,如果他每年支取1万元,他并不感觉到支出的压力,因为他的资本基础很雄厚;如果他只存有10万元,每年支取1万元,他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感。人体骨矿量的储存和丢失亦正如此。因此,如果能在年轻时期(平均35~40岁以前)积累较高的骨量峰值,骨量资本的基础也就越雄厚,其骨量减少的时间就会延长,骨质疏松的进程及其症状的出现也势必得到延缓。这个比喻告诫人们,预防骨质疏松贵在“早”。

篇(6)

【摘要】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精髓在于“防重于治”。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建立慢病风险评估模型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指导作用,二是实践指导作用。通过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指导,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人群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疾病负担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治未病; 健康风险评估模型; 慢病; 健康管理

《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而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

1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科学内涵

“治未病”这一观点,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清楚地提出治未病的根本涵义,就是要顺从自然之道,根据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养生保全,使“苛疾不起”。所以,此“治未病”之“治”与“治疗”之“治”有所不同,带有“治理”“治节”,顺应自然的意思,就是说,圣人指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生颐寿,提高身体素质,达到不得病或少得病的目的。《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也就是说,在治疗疾病时要仔细观察,在疾病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就能观察到发病的先兆,预先给予适当的治疗,使之不发病。也就是说,要积极调治亚健康状态,将疾病消灭在功能状态下,即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

随着历史进程,“治未病”理论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如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述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既病防变的重要思想。《伤寒论》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指出伤寒新愈,若起居作劳,或饮食不节,就会发生劳复、食复之变,从而将病后调摄,以防复发,补充为治未病内容的重要延伸。唐·孙思邈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认为医生和患者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手,并明确论证了治未病与养生的直接关系,创造了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明·喻嘉言熟识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义,在《医门法律》中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贯穿始终。叶天士较之前贤又前进一步,认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控制温病发展的积极措施。后来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伤阴,都是对于治未病的思想的发展与贡献。《内经》提出的“治未病”理论,经历代医家的弘扬和发挥,成为中医养生保健的主导思想和防治疾病重要原则,体现了中医在保健养生和防治疾病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亦贯彻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的深刻内涵,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均有切实而重要的指导意义。

《素问》指出,治疗的目的在于“消患于未兆”“济赢劣以获安”, 这里所谓的“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的征兆; “赢劣”,则是略显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表现出病证,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所谓亚健康人群,指已经出现体重、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偏高,基本体质体能及动脉弹性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临床和亚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的人群,是慢病后备军中高危人群,也就是未病思想中描述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人群。 由此可见,所谓“治未病”,就是根据人体表现出来的征象及早调治,防患于未然,治病于初始,主要针对的是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人群。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疾病,早发现是关键,通过对于早期筛查,对于处于“潜病未病态”的人群辨证施护、辨证施养,及时调整这部分人群的功能状态,把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使人体机能及时恢复到平衡状态,打断“欲病”的链条,杜绝疾病的发生。

2 通过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进行健康管理的重要意义

健康管理是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与预防的全过程。健康管理的第一步是找出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健康风险评估是根据所收集的个人健康信息预测个人在一定时间发生某种疾病或健康危险的可能性 ,也有人将其称为疾病预测。根据疾病危险性评价模型的分析计算,可以准确有效地评估出被评估者的健康状况,以及在将来几年内患慢病的危险程度、发展趋势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健康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环节,而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实用性,是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的关键,并且只有通过健康管理才能实现。

迄今为止用于健康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有多种。 用于建立评估模型的统计学技术,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法(empirical analysis)、Logistic 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Cox比例风险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贝叶斯分析(Bayesian analysis)、马可夫模型(Markov models)等,这些模型有着各自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适用范围,要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选择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合理的健康风险评估是极其关键的。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ity negative communicable disease) 简称慢病,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精神病等一系列虽不能传染但不能自愈,需要长期综合干预和治疗的一类疾病[1]。目前,慢病的发病率日趋增高,对慢病的预防与控制成为我国的重大医疗问题。中国卫生部《中国慢性病报告》指出:仅2005年,中国因慢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750万,占世界慢病死亡人数的21.4% 以上。2006年公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高血压病患者1.6亿人、血脂异常1.6亿人、超重2亿人、肥胖6000万人、糖尿病两千多万人,还有大量饮酒和缺乏体力活动者[2]。这些人都是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慢病的危险人群。

慢病防治的首要目的在于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慢病的患病率,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健康管理,在对慢病危险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计划,这样,才能在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降低罹患慢病的风险。 而对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疾病风险评估,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姜小鹰等[3]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他们对238名健康中老年妇女运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测量骨密度,并进行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评估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根据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和OR值建立相应的危险因素分值,以累计分值的大小判断个体患有低骨密度的危险性,建立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包括6个条目,有较好的筛检实用价值,为筛检社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提供了一个有效和实用的方法,有助于降低早期患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危险性。韩天权等[4]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胆固醇结石高危人群的筛选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根据男女人群的不同,分别从一般特征、血脂、胆汁酸、胰岛素和胆囊5个方面进行优化组合,联合作Logistic回归,建立了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的数学模型。

但是,由于对各种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的了解不够深入以及科研条件的限制,在国内的慢病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着模型应用不合理的问题,如骨质疏松症按照疾病发展状态,可以分为三种状态: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严重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伴随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有多状态、多阶段进程的特点 ,其影响因素随着时间和疾病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具有时依(time-dependent)特点,因此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的筛选从理论上来说没有反映出此病不同状态之间的区别,而Markov模型利用不同疾病状态间相互转换的规律,通过模拟不同时间上发生的随机事件,能较好地估计某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多状态Markov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Cox回归等一般生存分析模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处理状态转移时间资料,是探讨慢病不同发展阶段危险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用于分析骨质疏松症不同阶段的危险因素来说,是最为适宜的。因此,在对慢病患者进行疾病风险评估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这样才能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进行最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从而针对不同个体的危险程度,进行不同程度和方式的健康干预,从源头上控制慢病的发生。

3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建立适当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3.1 理论指导作用按照我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理论的内涵,在疾病发生预兆的初期,应及时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也就是说在疾病出现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之前,就给予积极的治疗,将之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指导的中医学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一直非常注重“天人相应”,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疾病的形成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一定的阶段发展形成的。

在很多慢病进程中,人体在出现病理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很难发现的,如果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在这些慢病高危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通过建立适当的慢病风险评估模型,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早期监测,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慢病高危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进程,降低很多慢病的发病率。

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为例, OP是指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骨量迅速丢失,而且骨折多发生在以骨松质为主的椎体、股骨上端及桡骨远端,因此而引起多种并发症。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会出现一些功能性改变,如腰膝酸软、下肢抽筋、足跟痛、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等症状,而这些功能性改变是现代检测技术如骨密度在早期检测时很难发现的,如果在骨质疏松症人群出现病理性改变之前,就对其进行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就可以截断这部分人群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病理性改变的过程,很大程度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

3.2 实践指导作用在目前众多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中,都是以将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作为变量的,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而有些慢病的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的危险因素有不同之处,但与疾病的发病是有密切关系的,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会降低对慢病的筛检率和整体危险评估水平。

如我国传统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早期身体功能的改变,与肾虚有密切关系,如《内经·素问》阐述了肾、骨、髓之间的病理联系,指出:“肾不生,则髓不能满”、“髓伤则销铄衍酸,体解依然不起”;“肾气热侧腰脊不举…水不胜火,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 《备急千金要方·骨极》曰:“骨极者,主肾也,肾应骨,骨与肾合。……若肾病则骨极,牙齿苦痛,手足疼,不能久立,屈伸不利”。《医精经义》曰:“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肾虚者临床上容易出现如腰膝酸软,活动不利,动作迟缓,神疲乏力,发堕齿槁等骨质疏松症的症状。而现代研究证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王际孝等[5]的研究发现:女性49岁、男性56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下降,肾虚患者的骨密度明显低于同年龄组健康人。许志奇等[6]的研究表明:肾虚证患者的骨矿含量普遍低于正常人,男女性肾虚组与正常人组相比较,骨矿含量有显著性差异。郭素华等[7]对2 068例40~69岁受试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后发现:同性别、同年龄组比较,肾虚证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值和无肾虚证受试者,这说明肾虚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目前的国内外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工具中[7~10],以年龄、体重、脆性骨折史等危险因素作为评估要素,没有任何关于我国传统医学骨质疏松病因病机学方面的内容,对这些病因病机评估的不足,无疑会降低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检率。如果能够对我国传统医学中关于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内容进行厘定,与现代医学中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开发出具有中医学特点的,病证结合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模型,就可以对骨量减少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为对骨量减少人群这部分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从而降低进行大规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筛查的费用,一定程度上节省卫生资源,减轻国家疾病负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慢性病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增加直接拉动了我国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有效控制慢性病的重要措施就是在“治未病”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健康管理,通过适当的疾病风险评估模型,对慢病危险人群进行风险评估,在疾病前期就进行适当的干预,这是降低慢病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最适宜的并最可能在当前国情下取得实效的措施。而在建立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过程中,把现代医学中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传统医学的病因病机结合起来,拓宽疾病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领域,对于指导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的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医学治疗服务规范[S].2002.

[2] 孙 涛,武留信.中医未病思想与“慢病后备军”健康管理[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5): 252.

[3] 姜小鹰,杨金秋,胡蓉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筛检工具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5):353.

[4] 韩天权,张圣道,陈 胜,等.用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胆固醇结石易患人群[J].中华消化杂志,1995,15:313.

[5] 王际孝,林振福,于庆元,等.成年人骨矿含量及中老年肾虚对骨矿影响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0,1(9):27.

[6] 许志奇,郭素华,杨定焯,等.肾虚证与骨矿物质含量的初步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4):222.

[7] Lydick E,Cook K,Turpin J,et a1.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imple questionnaire to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women likely to have low bone density[J].Am J Managed Care,1998,4(1):37.

[8] Adler RA,Tran MT,Petkov VI.Performance of the 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screening tool for osteoporosis in American men[J].Mayo Clin Proc,2003,78(6):723.

篇(7)

1987年,法国医生首先报道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治疗椎体血管瘤,疗效显著,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之先河。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及美国学者相继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椎体强化治疗,并取得满意的止痛效果。目前,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症已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极大关注,美国介入放射学会、美国骨科学会等著名专业学会纷纷发表声明。开设网站支持并推广这一新技术,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蓝盾十字会等数家大医疗保险公司不久也通过了对该技术的评鉴。在我国,介入放射和骨科医生严密关注这一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医院已开展了经皮椎体成形术这一技术,并已将该技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治疗重症骨质疏松症的好方法

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为一种微创(创伤小、痛苦少)手术,需住院治疗。手术前应做各种常规检查,如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等,骨折的椎体则应做x线摄片和CT检查,必要时还要做磁共振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应做骨密度检测。手术前检查一般可在2-3天内完成。

经皮椎体成形手术在x线电视或CT监视下进行,患者俯卧于手术床并经CT或x线透视定位后,在局部麻醉下经患者背部侧后方穿刺,从椎弓根穿或经椎体侧后方穿入椎体。经双向透视证实后,用压力注射器将2~8毫升骨水泥注入椎体内。注射完后在骨水泥硬化之前拔针,手术一般可在1小时左右完成。术后一般无须特殊处理,经短暂的卧床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观察3~5天即可出院。

如果说经皮椎体成形手术的关键是建立一条安全的穿刺通道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那么,骨水泥则是经皮椎体成形术的主体材料。骨水泥的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聚合后能自行凝结,其弹性介于松质骨和金属之间,是稳定的骨科所用的假体。骨水泥作为假体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已经30年的考验。骨水泥使用时需现场调配,调配后的骨水泥在数分钟内经历了3个时期,包括:①稀薄阶段:调配后30~50秒内。②粘稠阶段:呈浆糊到生面团状,必须在调配后1~3分钟内,迅速将骨水泥注入椎体内。③硬化阶段:5~7分钟后,骨水泥变硬固定并产生热。由于骨水泥粘稠度颇大,需用加压特制注射器才能将骨水泥推入病变部位。

目前,骨水泥的止痛机理尚未完全清楚。专家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加强了椎体强度,消除了椎体微骨折,并且减轻了塌陷椎体的压力。②骨水泥聚合反应时可产生70℃高温,使椎体痛觉神经末梢变性或坏死。

哪些病人适合做椎体成形手术

骨质疏松症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后,应符合以下条件才能做经皮椎体成形术:①中、重度疼痛或活动障碍。②疼痛时间不满1年。③椎体轻、中度塌陷。

如果疼痛时间超过1年,椎体塌陷程度,胸椎大于50%、腰椎大于75%、椎管受压大于20%或压迫神经根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考虑做经皮椎体成形手术。

经皮椎体成形手术不仅适用于骨质疏松症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而且非常适用于各种推体肿瘤患者,包括椎体转移瘤、椎体血管瘤、多发性骨髓瘤椎体受累者等。经皮椎体成形术对各类椎体肿瘤所导致的顽固性疼痛常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并有较强的加固椎体、治疗肿瘤的作用。

由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的穿刺针较粗,有出血倾向者应考虑可否手术。又因为骨水泥易向椎管溢漏,椎体骨皮质破坏范围过大,因此椎体后缘骨皮质完全破坏者应慎用。此外,椎体有炎症者禁用。

治疗效果满意

目前,世界范围的经皮椎体成形手术治疗骨质疏松症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已有数千例,其镇痛效果多在90%以上,且在6~72小时(平均36小时)内显示,无须再使用镇痛剂。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镇痛效果肯定且持续,如一位83岁的骨质疏松症并第三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因疼痛2年不能正常活动而卧床不起、甚至需要别人帮助才能翻身,经过手术后12小时就能自己行走。

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