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茶叶视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已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视,社会需求也越来越广泛,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校,必须将高质量的幼儿教师人才培养作为首要目标。2012年教育部明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等成为了现阶段幼儿园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并未严格按照《专业标准》的指导要求组织课程教学,导致存在专业课程内容重叠、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艺术类课程不完善等等问题。开设茶文化公共课,以及茶艺表演必修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传承、发展民族文化传统贡献力量。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专业课程内容重叠

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重叠问题,针对学者已经做过详细调查研究,2014年俞裕芝等人对新进幼儿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中显示: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内容较为混乱,整体呈现出弱分类和弱框架现象。弱分类是指专业课程之间知识的重合度高,弱框架是指老师决定授课内容,这一现象使得课程内容和课程本应传递的知识存在很大的差异。[1]学者们的研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从学前教育专业书中也可以看出课程知识之间存在重叠的现象,《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以及《幼儿园游戏》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重视各专业知识的整合,高度关联的知识内容将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势必会影响新教师,在授课中很难将自己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于刚入职的幼儿教师而言,这样现象容易影响其对工作的适应性以及能力的发展,只能照本宣科,照葫芦画瓢,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1.2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公共基础课程都是由教务处统一安排设置,本科、专科院校基本上会开设思政类、计算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军事理论与训练等公共课程,明显缺少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而教育部《专业标准》明确提出幼师要具备一定的“通识性知识,”这就要求幼师要了解、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在教学中不至于照本宣科,积极地发挥能动性增加课程的知识容量。[3]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与人各种现象的学科,观察与逻辑推理是自然科学基础,幼儿具备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指导幼儿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开拓幼儿视野。人文科学知识是研究社会现象与发展的一门学科,其涉及文艺学、哲学、宗教学等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文科学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思维能力,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爱学习的习惯。

1.3艺术类课程设置仍需改进

艺术类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其中包括音乐、舞蹈、美术、钢琴、视唱练耳等等,较为系统地即从理论层面到技巧层面学习这些艺术课程,不但能提升艺术技法,而且也突出了学生内在艺术修养与人文底蕴的培养。但当前高校艺术类课程教师绝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法轻人文素养的倾向。音乐、舞蹈等技法类的学习固然重要,但艺术所蕴藏情感、人文精神关乎教师道德修养以及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4]这些能力的缺失对于一个幼儿园教师来说是一个致命的不足。针对上述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茶文化融入高校学前教育课程中,理由有二,一是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既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如茶文化产生、发生以及内容,茶道精神发展等等,又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茶叶生产、制作等等,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二是茶文化与音乐、舞蹈、美术等等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既具有茶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又蕴藏着各艺术门类自身的审美趣味,培养教师的审美观。

2茶叶视阈下探索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近些年,茶文化在社会大众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城市茶馆还是乡村茶文化产业旅游都为大众提供悠闲、娱乐、释放压力、放松心灵的场所。不少学者也在积极倡导将茶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一方面在于通过茶文化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重点在于谈论如何茶文化视角从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解决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设茶文化相关内容的公共课

我国是种茶大国,几千年年来的种茶历史不仅养育了一方村民,培育闻名于全世界的茶叶品牌,而且孕育出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茶文化,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类型,在儒道释三家哲学思想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之中,形成博大精深、千姿百态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茶文化包含雅俗共赏的文化意境,“琴棋书画诗酒茶”成为历代文人雅士附庸风雅的人生乐趣,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亦是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之一。那么如何开设公开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分层次进行授课,一方面以茶文化内容介绍为重点,即一种通识性的知识介绍,旨在让学生们了解茶文化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以茶道、茶艺为重点,这一方面可以适当地结合学前教育的艺术类课程进行展开,其实如有可能,这一方面可以拓展成为学前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关于茶文化通识性知识的学习,囊括了与茶相关的所有内容的发展形态,如茶叶、茶馆、茶文化等发展史,茶道、茶艺、茶礼俗、茶诗歌、茶舞蹈等内容的介绍[5]。其实,笔者一直认为不仅仅是学前教育专业应考虑开设茶文化方面的公共课,国家教育部应该将茶文化课程与大学英语、计算机、政治等一起纳入必修公共课之行列,或者融合到大学语文教材,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因此,茶文化包含着道家淡泊、宁静、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朴素精神追求,表达了道家“朴素而天人莫能与之争美”、“贵天法真”的审美理想,也蕴藏着儒家中和之美的思想内涵与佛教内省顿悟、净化心灵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些思想对于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大学生精神的腐蚀,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人文素养。

2.2茶艺融于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

如前所述,大学生艺术类课程教育过于注重技巧训练,忽视了艺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审美趣味的培养,因此,建议将茶道、茶艺融入学前教育艺术类课程中。茶艺、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精神核心,茶道是茶为载体的生活礼仪文化,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即在烹茶的过程中学习礼法、增进友情、培养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也是儒道提倡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有句古话:“世人若解茶之道,不羡仙人做茶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文人雅士无不爱茶,茶圣陆羽,诗僧皎然、坡、王安石等等都留下许多赞美茶的诗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茶艺表演”课程,通过老师们课堂讲授、现场示范、学生训练主要环节,让学生了解茶艺蕴藏的茶文化内容以及高雅的精神文化,掌握基本茶法、各类茶艺演示,并可以艺术化、科学性展现茶叶泡饮过程,获得美的精神体验。[6]与此同时,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中,适当地融入茶舞蹈、茶戏曲、茶美术等内容,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在提高学生艺术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西方开放性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内向闭合性的特征,但这一文化形式不太符合儿童思维发展,因此,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了解茶艺表演、采茶歌、采茶舞等形式与内容后,可以将其改编成幼儿喜欢动画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以及教育理念的提升,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那么幼儿教师培养的重担则落到高校的肩上,高校教师队伍的建立,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等事关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首先分析高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从茶文化角度构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方案,并从茶文化公共课与艺术类专业课角度详细给出建议,旨在为社会培养一批人文底蕴深厚、专业素养高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进而为祖国下一代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发展提供一个有力契机。

参考文献

[1]俞裕芝,李召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入职适应研究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性质的视角[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4(11):14-15.

[2]张晓梅,,王晖,刘大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困境与超越——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3]霍巧莲.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构建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8):103-105.

[4]胡知凡,包雪鸣.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5]郭威,陈力群,孙云.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建设初探———以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7):49-53.

篇(2)

摘要:本文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现状,将从改革课程实施形式、方式,建设教育实践基地,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组织管理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进行策略研究,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实践性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策略研究

2010 年 7 月 29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作为教师培养基地的高等师范院校要更加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要发挥实践课的功能,并有意识地创设实践环境,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实践训练。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和促进师范生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现状,对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提出以下策略:

一、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单一的实施形式,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施形式

根据调查显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形式单一,往往采用集中的教育见实习。具体的做法是在学校的统一分配和带队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学生在规定时间到规定的幼儿园或者实习基地集中参加教育见实习活动。一般来说,高师院校的教育见实习时间也是固定的,多集中在第 6 学期进行见习,集中在第7、8学期进行实习,见实量一般为10周左右。由于实习时间短,教育理论得不到及时的验证和反思,对理论起不到有效的反馈作用,制约着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师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因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的领会和技能的形成必得经过多次的检验和思考才能完成,所以,仅仅 8 周左右的集中实习和 2 周左右的教育见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形式,采用分散实施和集中实施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除了增加时间,教育见实习还应多样化,必要的时候可以大范围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教学环境下增加实践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同时进行教学反思,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在认识和理论上的不足,从而展开更有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专业理论学习。同时,让学生去不同类型和档次的幼儿园进行多次检验和锻炼,可以丰富学生的教育实践经验,让学生对教师专业有明确、深刻的认识,从而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的职业情感。

二、改革教育实践性课程实施的方式

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性传统形式是教育见习和实习,事实上,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方式很多,可以采用模拟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教育实践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加多元,学生获得的体验和实践经验更深刻。

2011 年 10 月 8 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对教师职前教育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要求:“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背景下,模拟课堂、情景教学、案例分析等更多样的实践教学正运用于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中。以绘本为主题的实践课程为例,我们可以建立绘本实训室进行各种主题实践活动,还可以模拟幼儿园课堂教学情境进行绘本的现场教学。当然,这要求我们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且,这种活动往往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通过模拟讲课,学生观摩,教师进行分析和评价,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可以结合绘本的特点,运用教育学中的原理或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对教学环境的高度还原下熟悉各种教学法,学会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多领域教学活动。学生在模拟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了角色转换和深入实践,更能深刻领悟所学的要点,并在分析和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理论。

现场实践的实施方式多是见实习活动,即学生在幼儿园的真实教学情境中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现场实践的形式往往更具直观性和现场性,更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智慧,因而也被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更广泛地采纳和运用。事实上,采用模拟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使教育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三、建设优质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双赢”局面

“教师教育不是纯理论教育,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仅仅靠课堂、书本的学习,教师职业训练有很强的实践性,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育……要进行通盘考虑和总体设计,突出教育实践环节,保持实践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①因此,在进行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建立建设优质、高效的教育实践基地,这是学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一环。根据师范生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和优质幼儿园采取合作办学的方式,实现校园结合,学用对接。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幼儿园进行理念引领和专业指导,同时把幼儿园建成自己的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检验所学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学校通过幼儿园检验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水平,幼儿园在学校的专业指导下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营造“双赢”局面。

同时,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和教育实践基地、幼儿园或者社会培训机构建立良好的双向交流关系,共同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不仅要让学生“走出去”,还要把有经验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请进来”,实现双师制。通过双师制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定期开展讲座或现场评课,进行双向交流研讨,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教育质量和层次有着显著效果。

四、重视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和管理,加强对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

学校是教育实践性课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高师范校要做好进行顶层设计,发挥组织管理的重要作用。首先,通过优化以幼儿园需求为问题导向、以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建设为牵引课程改革实践体系,形成“轮岗见习-顶岗实习-在岗研习”三岗联动的实习模式和实践模式,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新模式。其次,学校要改变一刀切的政策,改革教育实践活动的统一分配和高度集中的制度。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科学而又有弹性的政策,在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方式上力争多元化,照顾到教育实践环境的差异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力争做到区域之间、学生现实需要之间的平衡。

学校不仅要重视对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管理,还要加强对教育实践过程的指导评价,特别要发挥指导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当前的教育实习普遍缺乏指导教师的有效指导。许多院校忽视对指导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相当一部分指导教师不是教育专业老师,并不具备指导教育实践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还有部分老师抱着带队走走过场的应付态度。由于我们的实习生缺乏有效指导,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在实际教学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足,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只有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和规范指导制度,才能做到有效指В学生的实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因为指导教师对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有效指导和科学评价,能够帮助师范生明确教育实践性课程的价值和要求,寻找和发现教学规律,反思自身不足,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五、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教育实践的反馈、激励、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方面,即以等级性的评语考量学生,主要以幼儿园的指导老师和带队老师的评语作为评价依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优秀实习生,而不是重在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变化和发展上。事实上,学生的教育实践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我认识和情感变化,才能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改革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还要重视教育实践的反馈、激励作用,重视学生总结能力和反思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通过案例分析、实结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和自省能力。只有通过反思和自省,学生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省意识增强了,教育实践的水平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改革实践性课程评价方法上,应该给予学生一个更加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指导教师的评价为主,结合自评、他评、互评等方式进行多方位评价,使评价更具发展性和多元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性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需要。

【注释】

①陈小娅.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在部分师范大学研究教师教育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与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选编(2006年卷)[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6.

【参考文献】

[1]张俊.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庞建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思考[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2(03).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反思性实践;教学改革

一、反思性实践应成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1.培养反思性实践型人才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课程设计模式有不同的价值追求。“知识模式”重视传授文化知识;“技能模式”重视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模式”则强调幼儿教师要不断关注自身的反思和自我调控来实现终身专业成长。当前,责任心强、专业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高、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最受幼儿园欢迎。也就是说反思性实践者已成为幼儿园期待的理想形象。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既不能偏向“知识”,又不能倒向“技能”,应把反思性实践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让培养幼儿教育的反思性实践者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幼儿教师要“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部分强调,幼儿教师要具备反思与发展能力,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所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重视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合理设置教育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多样化的实践情景,重视学生反思实践习惯的培养和反思能力的提高,探索构建以反思作为桥梁的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幼儿教师教育改革应顺应《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培养

反思性实践者的新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北欧国家被广泛认可的反思性实践观点已经影响到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改革方向,教育部在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顺应了这一改革新动向,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引导未来教师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智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应贯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师要秉承反思性实践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发展实践能力,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4.当前学前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一是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许多院校没有把培养学生专业的幼教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综合的教育实践能力作为课程教学总目标,没有构建实践整合型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要么倒向“技能型”,要么倒向“知识型”。二是专业实践导师团队未形成。目前,学前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一般通过顶岗实践、指导学生教育实践和幼儿园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途径,深入幼教实际,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但也存在实践体验时间短、流于形式的问题。授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默契,团队合作力量未能充分发挥。作为教学改革效果的重要评判者,幼儿园管理者及教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作用和力量被忽视,没有被纳入专业团队中。三是教学方式陈旧僵化。一些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大多将精力放在课程结构框架的构建、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而相对忽视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仍然沿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忽视教学情景创设和实践教学的设计,造成学生主动体验机会少、实践能力差、问题解决思维不灵活。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的培养下,往往为“口头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他们常规工作不规范、教学组织吃力、组织管理效果差等问题暴露无遗。

二、反思性实践取向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确立以反思性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反思性实践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幼儿教师的核心素质。为培养幼教机构需要的具有反思主动性、反思实践智慧、反思批判精神、独立和合作反思能力的高质量准幼儿教师,学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以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的专业能力要求为准绳,把反思性实践理念引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尽可能增加学生参加教育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情景,以反思作桥梁,使理论与实践操作相融合,把培养幼儿教育反思性实践者作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2.建设高素质专业教师团队

教师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建设一支理念先进、素质过硬、结构优良的教师团队对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其一,要转变教育理念。任课教师要反思课程教学中的弊端,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改革的执行者,任课教师不仅要重视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重构,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上逐步扬弃和超越旧有的教学模式,重新思考教学的特点和价值追求;不仅要成为技术熟练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和批判性思考者。这一点是改革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其二,要发展实践智慧。实践智慧是教师的教育信念、专业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等综合而成的应对实际的教学情景的智慧。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指路人,教师首先要具备反思智慧,成为反思性实践者。为此,教师应主动更新知识结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展实践能力,密切关注学前教育发展动向,广泛收集实践案例。以挂职、见习或实习指导、课题指导等形式,与幼儿园保持联系,和实践共同体内的幼儿园实践导师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在交流对话中相互启迪,共同促进实践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增强实践指导能力,努力促进专业发展。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构建全程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协调融合,教师要利用实践共同体在课程体系中的统整作用,充分挖掘现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育机会,把各学期安排的教育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和课内实践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实践技能和实践智慧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对学前教育专业三年的实践教学的各环节——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内实践、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进行了整体设计,组成一个有明确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内容结构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每门专业基础课程也要制订教学实践大纲,使学生在开始学习该课程时就清楚地知道有哪些实践机会和任务,使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更具目的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4.构筑园校合作实践平台

为拓展和深化与各教学实训基地的合作,可以试行“双导师制”为契机,建立实践共同体平台、完善合作体制运行机制,发挥团队合力优势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双导师制”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和培养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工作,实习生以一人或一个实践学生小组(2~6人)为单位同时跟学院导师(学院任课教师)和幼儿园实践导师(幼儿园一线教师)学习和体验。实践共同体是实践课程的载体和支撑,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结点是学生实践小组,实践小组是以实习幼儿园为单位成立,学生实践小组人数根据实习幼儿园班级数量灵活确定,原则上1~2名学生进入一个班级接受导师的全面指导,学生在实习期内要在三个年龄班轮换实习,实践小组间可在实践间隙分享收获、讨论问题和困惑;也可利用微信群和QQ群上传实习见闻、分享实习感受、提交实践作业,和学院导师与实践导师沟通交流。“双导师制”实践共同体的建立,为园校合作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在这个实践共同体内,园校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相互合作与学习的空间和机会,使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融会贯通。园校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5.实施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学前专业课程要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以直接教为主授、学生多被动听讲少体验思考的教学方式,应以反思性实践教育理念为导向,以着重培养学生反思实践能力为目标,制订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创新教法。比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开展案例教学,创设模拟实践情景,促进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以“任务”引领学生解决学习任务问题,进行实践操作训练,锻炼学生“写、说、授、评、思”综合教育实践能力,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反思指导,促进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情景中学会反思,让学生感受到反思带来的经验收获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再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和鼓励,学生的反思习惯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养成。6.构建过程性多元化评价体系减少闭卷考核形式,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在实践情景中的反思能力的考核,注重过程评价。从学生入校,就为其建立一份专业成长档案袋,把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幼儿园见(实)习鉴定表、教育实践日志等都归档保存。学生课程考核中实践反思能力考核成绩,由课程任课教师和见(实)习单位实践导师共同评价,按不同比例综合评定。任课教师负责评价学生的课内实践反思表现,幼儿园实践导师主要就学生保育教学实践、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评价。这种综合性评价能较好地突出实践在评价考核中的作用,促使学生重视反思,在实践中学会反思。

参考文献:

[1]苗浩.教学设计者反思性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理论的追问与实践的探索[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秦金亮.以“全实践”理念引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3]白星瑞.呼和浩特市两所蒙古族幼儿园教师开展反思性实践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李香玲.反思性实践视域中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3(4).

篇(4)

关键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对于幼儿教师而言,继续教育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在对象上是对所有的在岗幼儿教师进行的教育,在性质上包括专业的补偿教育更新教育与提高教育[1]。

一、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学前教育愈加受到关注,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的质量。《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幼儿教师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促进其专业能力提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和我国学前教育质量的需要。

(二)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

以主体性、主动性为基本特征的终身学习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本理念[2]。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变化。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幼儿教师只有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达到知识的更新和完善,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晚,近年来虽然国家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投入很多,但是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方面仍然存在发展不乐观的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针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没有建立相对完备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政策和保障体系[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对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与类别、组织管理、条件保障、考核与奖惩等方面都做了系统规定。但国家并未从法规、政策层面方面保障幼儿教师在继续教育方面的权益,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还没有像中小学一样形成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目前针对幼儿教师的国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相应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政策和监督体制,使得幼儿继续教育形成体制,能够宏观引领和保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失衡,偏功利性

很多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机多是为了提升学历。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杨帆对陕西省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陕西省幼儿教师的学历以大中专为主,占全省幼儿教师总数的57.4% [4]。康丹等对福建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表明被调查的幼儿教师中大专以下学历占52.4%,[5]。学历层次关系到幼儿教师的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审核,因此导致很多幼儿教师为了提升学历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获得相应的学历证明。出于这样的动机,幼儿教师只关注接受继续教育的结果,而不关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个人能力的提升。

(三)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徐群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存在着课程设置无章可循、缺乏科学性、缺乏针对性的问题[6],吴玲等人对安徽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较陈旧且脱离。多数课程实施中方法单一,脱离实践,不能引起幼儿教师的学习兴趣[7]。课程研究始终是教育研究的重点与核心,但一直以来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建设都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今后我们必须加强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及其分解的研究,课程内容的实用性研究,课程实施的低耗高效研究,课程评价的民主与有效研究[1]。

三、针对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建议和意见

(一)政府应从制度上保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和引领作用,各级政府应配套出台一系列与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相关的保障性政策,如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督导、质量评估制度,配套制定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认可制度、教师任职资格规定课程开发与审定制度等。

(二)幼儿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方面

1、课程目标要定位全面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可见对于幼儿教师的要求不仅局限在教学能力方面,以往的教育内容多是只注重教师教育教学业务素质的提升,目前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将目的放在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上。

2、课程内容要与实践相结合,分层次按需进行。

幼儿教师是工作在幼儿园一线的实践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需结合其实践经验,能够为其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应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设置不同课程,如新教师上岗培训课程教师岗位培训课程。

3、课程实施上,多种方式并用

传统的集中讲授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康丹等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育实践知识。74.2%的幼儿教师认为:最实用的培训形式是现场观摩,尤其是观摩一线教师的课[5]。因此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探索亲身实践、现场观摩与专家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及案例教学法、小组研讨交流等参与式学习方式及科研与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等多种方式并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4、课程评价的方法应多样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

目前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评价所使用的依然是以征询学员意见为主的评价方式。而且评价还缺少相应的系统性和合理性,评价主体显得比较单一[6]。

课程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局限在询问学员意见和想法方面,应该建立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从多角度进行评价,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进行评价。评价主体方面,应开展幼儿教师之间的互评、专家对于学员的评价等多评价主体活动。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自我反思

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更多的是追求进一步的自我成长,幼儿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四)深入开展"园本培训"模式

"园本培训"可以使幼儿教师在所在园所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师所在园所的保教质量的发展。此外在深入运用"园本模式"进行培训外,还应有效利用其他资源,即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要以园本模式为主体,合理利用其他模式的资源,如培训机构、远程教学、社区模式等。

参考文献:

[1]王雪为,何秀英.我国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的综述[J].教育导刊,2005,().

[2]王琴.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继续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1,(3).

[3]张建国,杨柳.湖南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4]杨帆.陕西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5]康丹,廖智娇.福建省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2).

[6]徐群.关于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篇(5)

一、优化公办园规划建设,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大

积极应对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的发展形势,以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为主要抓手,多举措扩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有效破解了“入园难”问题。

强化规划,学前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在全省较早制定《泰州市区幼儿园布局划》,将“每1.5万左右常住人口配建1所幼儿园”调整为“每1万左右常住人口配建1所普惠性幼儿园”;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建居住区配套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小区规划、审批和验收等各个环节入手,落实配套幼儿园的建设规模、标准、规范。在全省率先明确小区配套幼儿园资产所有权归属教育部门,用于举办公立性质幼儿园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仅2015年和2016年,主城区就有14所小区配套园建设好并交付教育部门用于举办公办园,为实施学前教育服务区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好增量,学前教育资源建设成效突出。加大公办资源的建设力度,从2011年开始,全市共规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24所,已交付使用143所。为解决城区公办资源不足问题,2016年、2017年分别将主城区新增公办园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城建新提升新两年行动计划。目前,泰州市1/3市(区)已实行了幼儿教育服务区制度。

优化存量,省优质园比例全省第一。采取创建奖补、结对帮扶、鼓励优质园举办分园的方式,不断加快省优质园创建步伐。近三年,省优质园数量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提增,全市303所成型园中,省优质园已达236所,省优比例达到78%,从2013年的全省第八位跃升至全省第一位。

二、保障公办编制供给,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上争政策、调剂编制、考核推进等多种方式,着力解决公办园编制教师比例低的问题。近三年共招录全额编制幼儿教师502名,全额教师占比达33.51%,比2013年翻了一倍。

率先出台意见,扎实做好机构登记和编制核定。2013年,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贯彻〈江苏省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试行)〉的指导意见》,对公办园机构设置、人员编制配备、经费预算形式、人员招录来源、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提出了指导性的要求。至目前,7个市(区)中已有5个市(区)将辖区内所有公办幼儿园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4个市(区)完成了全额事业编制核定,共核定2000多个全额事业编制。

加大招聘力度,不断提高全额编制教师占比。从2013年开始,每年教师招聘计划中全额拨款编制幼儿教师占比不低于20%。近三年,泰州市每年全额编制幼儿教师招聘占比平均都在25%以上。高港区进步尤其明显,公办园中全额编制幼儿教师占比从2013年的0.86%上升为35.14%,提高了34个百分点。

创新用人机制,为编外人员提供多样优待。每年的招录计划中,一半比例面向在岗非编幼儿教师招录。泰州市政府为两所市直幼儿园配备了35名财政性编外用工,由财政按全额编制教师待遇的70%给予保障。高港区、姜堰区连续两年为35周岁以上教师进编考试创造条件。姜堰区还制定政策,明确35周岁以上编外教师可以和考编人员一同考试,成绩优异者享受在编人员工资待遇,目前已有19位编外教师享受编制内的工资待遇,编外教师与编制内教师工资的差额部分全部由姜堰区教育局“买单”。泰兴市、高新区也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逐年为优秀编外教师落实与事业人员同等待遇。

三、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经费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等方式逐年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公办园的建设运转问题。从2014年开始,各市(区)学前教育经费占比均超过省定5%。

着力增加公办园建设和创建奖补经费。目前,各市(区)政府均明确了省优质园创建奖补不少于每所10万元的政策。其中,兴化市、泰兴市财政给予较大的经费支持,对新建的每所省优质园分别给予50万元和80万元的建设奖补经费。2015年,泰州市政府将市直幼儿园――泰州实验幼儿园的建设列入城建项目,由市财政给予5000万元的资金投入。

着力增加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投入。2011年,泰州市在全省较早出台了学前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指导标准和学前教育资助政策。目前,有6个市(区)的生均公用经费在400元以上,靖江达到598元。从2015年开始,泰州市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以每年100元的速度递增,并且所有普惠性民办园享受到公办园一样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

着力增加公办园教师培训和保障经费。各市(区)按照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人均培训经费水平由财政保障公办园专任教师培训经费,并由财政保障公办幼儿园编外幼儿教师收入保障经费足额拨付,确保公办幼儿园编外幼儿教师工资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以上。2013年、2015年泰州市物价部门还两次调高保育费标准。目前,省优、市优、合格幼儿园收费标准分别达到每生每月440元、350元、260元,公办幼儿园运转经费明显提高。

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不断强化

泰州市始终把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努力理顺管理体制,以“三个统一”为抓手,积极推进“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统一归口管理。由于历史原因,泰州市学前教育普遍存在县、乡(街道)、部门、学校等多头管理问题,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布局、人员及经费缺少统筹管理和保障措施。经过努力,靖江市、姜堰区、高新区已全面实现教育部门归口管理,海陵区基本实现,兴化、泰兴已将辖区内机关幼儿园收归教育部门,其他市(区)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统一队伍管理。泰州市加大“在岗非编”教师的管理力度。靖江市、姜堰区将所有“在岗非编”教师纳入到人才服务中心管理,在职称、评先、评优方面享受同等待遇。靖江市、姜堰区、海陵区、高港区、高新区通过竞聘、选聘等办法,将优秀幼儿教师充实到园长队伍。2017年,泰州市将“制订统一的公办园编外幼儿教师聘用办法”和“对公办幼儿园中符合条件的编外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列入年度考核目标。

统一经费管理。姜堰区、靖江市、高新区已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财政统管统筹,统一标准发放编外教师工资,并确保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1.5倍。海陵区每年投入900万元对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教师工资实行兜底补助,确保同等待遇。其他市区正加快经费统管步伐。

五、构建多方协同机制,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泰州市全面建构了人大监督政府、政府考核地方、教育部门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

人大监督持久发力。从2012年开始,泰州市人大常委会连续五年对学前教育进行跟踪审议。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经费编制、园舍总量及优质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核心问题,明确人大督政学前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二是实施跟踪监督。采取常委会审议、专题询问、主任会议听取情况汇报、组织代表视察等方式,对市政府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工作进行跟踪监督。这些监督方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了常态化机制,对泰州市学前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三是率先出台《决议》。2016年,泰州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决议》,在全省率先对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将泰州市学前教育第二期五年行动计划的相关目标以《决议》的形式加以固化和保障,力促问题解决,努力补齐短板,成为未来几年泰州市学前教育的行动指南和法律保障。

政府督查扎实有效。从2013年起,泰州市政府建立“一市一标”的学前教育目标考核机制,连续五年开展市级人民政府专项督查考核学前教育工作。一是实施差别化考核。每年年初,根据各市(区)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和全市统筹推进的总体目标,量身制订各市(区)学前教育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以泰州市政府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市(区)人民政府和相关市级成员部门,全面考核政府主导办园的责任。二是实施节点化推进。每个季度通过简报的形式向各市(区)通报目标进展情况。每年年底由市政府牵头,市发改委、财政局、编办、人社局、规划局、教育局分管负责同志组成督查组,对全市7个市(区)学前教育目标完成情况逐一督查。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列入市(区)政府绩效考核,未完成的实行降等处理,不断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三是实施难题专项化解。针对泰州主城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积极推动市政府分管市长带领调研组,“一揽子”研究解决主城区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加快问题的破解。

部门合作成效显著。一是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围绕贯彻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泰州市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加强对学前教育规划、编制、经费等方面重大事项的协调、研究和解决。二是明确任务和责任。泰州市政府下发2017年―2020年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任务分解方案,明确9个主要部门的“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落实发展责任,形成推进合力。三是建立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各市(区)将市政府一市一标年度目标考核与各部门责任挂钩,确保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六、深化内涵建设,学前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2014年以来,泰州市各幼儿园积极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作为提升保教质量与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稳步提高幼儿教师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初步培育一批有文化、有品牌、有影响的课程游戏化项目,基本形成课程游戏化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喜人格局。

一是聚焦“游戏”,优化幼儿园基本活动形式。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游戏大擂台”评比,从2012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以游戏为主题的全市竞赛活动,先后开展了全市区角游戏、户外游戏、创意小游戏比赛。所有的幼儿园在确保孩子每天在园有三小时以上的游戏时间基础上,着力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域设置,有效防止了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二是聚焦“课程”,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泰州市在全省率先制订了《泰州市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评估标准(试行)》,开展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评估工作。建立了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市级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省级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三级评审机制,共建成38个市级课程游戏化建设基地、16个市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和8个省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有效促进幼儿园课程体系建构,以及“环境”“游戏”“课程”的有机融合。

篇(6)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建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并与社会需求挂钩,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泰勒认为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育目的,如果要做出一种明智的教育目的,就要考虑到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社会的要求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且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学科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当前幼教师资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非常渴求。幼儿教师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战场。本科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培养要突显幼教专业的特色,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使之进入职业生涯就能很快适应工作,这就需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不畅,其受欢迎程度不如专科生和职高生。同时,刚到一线工作的本科生往往需要较长的锻炼和实践才能顺利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

(一)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来看,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幼儿园从事保教工作。但目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这里只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工作人员做出了规定,并且目标广泛而笼统,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忽略了现在本科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设计相对完美的教案,但到幼儿园工作时,却常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不知道怎么和幼儿交流。这是由于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脱节,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与深度,脱离了幼儿园实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改革的速度较慢,仍以单纯的老师讲授为主,实验、实践学时占课程的比例较小,改革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同时,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课内实践环节少;技能类课程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所学与幼儿园教学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选修课程比重小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使学生就业面狭窄;教言见习、实习时间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缓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时展和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素质与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前教育改革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社会需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指向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培养的学生有“可雇佣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广泛就业的能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职业化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因此应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和新形式下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紧跟一线课改要求,在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更加注意与职业要求相联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职业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涉及概念、原理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与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来增强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理论的时候将幼儿的某些行为与其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配套进行。应采取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并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职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学校的具体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变革。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认知社会并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课程设置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理论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为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应从这三方面进行改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幼儿园一线工作。

1.理论知识类课程职业化

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使课程体系具有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应根据岗位就业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把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并将其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来制定课程的内容。

2.技能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与专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因此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创造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让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大课程设置中技能类课程的比重,从时间上保证此类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增添时展需要的新技能与要求,如幼儿电脑绘画、课件制作、幼儿英语口语、朗诵、教育教学研究等;最后赋予传统技能新内涵,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如设置技能考核等级,实施进行素质证书的认定等。

3.实践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而且教育对象较特殊的专业,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更要注重实践的积累。首先要增加专业理论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从实践中的思考起步,对所学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思考问题,并能有意识地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评价,同时有意识地多思考问题,训练有意识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见习、观摩,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最后抓住实习支教契机,完善实习体制。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一般为一学期,支教地方教师相对缺乏,支教学生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从而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支教的幼儿园往往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对一个班的幼儿全方位负责,无论从幼儿的保育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从处理同事关系到处理家园关系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篇(7)

一、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师、学生等方面呈现如下特征:教学内容可以是一个章节或者一个复习单元,多为结构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与职业实践或日常生活有关,具有工作过程系统性;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促进跨学科学习;学生自行组织学习过程,多以小组进行,把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的行为方式和实践空间;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咨询者和专业知识的对话伙伴,应促进并习惯让学生采用独立学习的工作方式;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知识迁移应用使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积极调动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课程建设应用中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的主要职能应从“授”转变为“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指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在角色定位上,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问题的策划者、方法上的引导者、活动中的组织者、形式上的主持人。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讨,只控制过程,不控制内容,只控制主题,不控制答案。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建设原有基础上和现有的制度条件下调整课程的内容、形式,构建合理、有效、针对性强的课程内容体系——“一二三”教学内容体系。即“一条主线”:以培养学前教育岗位的职业技能为主线;“两大基础”:使学生掌握两大基础,一是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二是先进的课程理念;“三大关键能力”:按照学前教育岗位的职业需要,本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三大关键能力,即课程的设计能力、课程的组织指导能力、课程的评价能力。针对行业发展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引进了多元智能游戏、蒙特梭利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亲子教育课程等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能够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将来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优化教学资源

1.教材建设与选用。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环。我们选用学前教育专业优秀教材(国家级),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专门的辅导材料及配套的实验教材,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学生推荐了《三岁决定一生》、《卡尔威特的教育》等优秀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准备不同版本的幼儿园课程实验教材、幼儿故事,要求学生认真熟悉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练习设计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并大量组织试讲,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培养从教能力,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实践教学条件。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实践教学的场所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接受综合职业行为能力的课程训练。我们注重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线,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实训基地融为一体的教学条件体系。充分利用已建立的四十余个教学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见习、实习,架通学院与幼儿园对接的桥梁,使理论与实践相融,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利用已建的模拟实训室,加大实践教学比例,为课程的建设、学生的岗位练兵提供条件。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及相关产业的需要,更好地完善教学条件,力争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我们还制定了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加大经费投入,改、扩建了模拟实训室,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

3.网络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环境和教育手段,行动导向教学法所倡导的各种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都不能缺少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适时更新网络教学内容,把部分教案、自制课件、参考书目、习题、理论教学大纲及实践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程表、课程建设规划等挂到网页上,供学生上网点击、查阅,建立课程互动平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在线答疑等提供方便。

(四)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教学理念与思路的探索,更注重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训环节。在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时根据专业、课程、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了解决,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要求学生整个过程全部参与,使他们对每一具体环节有所了解,通过实践或行动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我们选择合理的案例或项目作为载体,模拟学前教育实践情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五)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针对高职“学前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技能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实行考试改革,建立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一套科学而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考核实际操作能力,即学生根据指定的幼儿园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模拟教学;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对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作为成绩构成的一部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课程设计的基础知识来设计课程、编写教案,教学方法运用恰当灵活,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

三、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组织协调难度加大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工作过程的完整,而不是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教学过程打乱了传统的教学秩序,如授课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择、教学实践分配等,都要求学校突破常规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保证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有效进行。

(二)教学成本大大提高

行动导向教学法往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小组人数过多将难以保证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大教学配套软硬件资源的投入,从而使教学成本大大提高。

(三)缺少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对理论知识有较深入的了解,实际经验也要十分丰富;教师不仅要投入过多的备课时间,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学校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将不利于激励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开展行动导向教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