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业物联网技术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互联网+技术应用;互联网技术应用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生代的科技产物,代表着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水平。互联网技术是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软件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机软件应用不断地融入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使得互联网技术完全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电子商务行业的应用、教育教学行业的应用等人们具体生活的应用,标志着新的互联网时代,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信未来几年内人们的社会生活将会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技术发展
“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互联网+技术方面将不会断地面临着挑战,接下来我们将对互联网+技术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详细分析。
2.1 互联网+平台下的移动互联网融合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互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会成为今后互联网+技术中不可或缺的技术。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面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1 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网络需要更先进的理论和协议的支撑。传统互联网络技术主要是以数据通信为目标,而在新型移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传统的路由协议与理论无法胜任移动网络数据传输的要求。
2.1.2 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现代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其接入方式、链路形式和通信应用模式等与传统的固定网络模式之间存丰较大差异。因此,移动互联网络自身特点需要新的路由协议与理论。
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 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最初只是由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技术专家设计开发,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吸引了许多的非人员成为互联网用户主体,用户群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地球俨然变化了地球村。此外,互联网最初的研发只是为了方便科研团体或政府机构管理,而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在社会各领域得到普及。目前,互联网更多与社会各行业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
3 互联网+技术应用与分析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看到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和挑战。但是,总体来说,互联网+时代俨然已经来到我们的身边,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当中,以下我们举例来看下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运用到了什么样的水平。
3.1 互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商户与消费者网上购物、在线电子支付的商业运营模式。在电子环境下,消费者都可以实现电子选购、电子交易。如今的电子商业已经趋向成熟,其中在国内主要代表为淘宝、京东、当当等各大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人们通过各上电子商务平台随时随地可以选购到自己喜好的商品,实现了不出门即可以消费购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消费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平台的出现足以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质变。
3.2 互联网+时代下的物联网
物联网的出现也是我们的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联网是把新一代IT 技术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物体中,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信息交换。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现实时的监测、管理和控制。以此为基础,人类能够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提高信息监测追踪能力、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从而使得人们对日常工作生活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管理。
3.3 互联网+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融合进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标志着全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足:
3.3.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世界中相关的信息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信息泄漏现在还比较普遍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中。这对于客户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3.3.2 随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人才紧缺情况还是存在,使得互联网+平台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另外,人们的互联网技术水平还有待普及提高,因此,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对社会群众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最为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面临了相关问题和挑战,例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更新,信息安全的防护等。但是,不论如何都无法阻挡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未来几年,社会将会完全进行互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发展规划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广泛的应用需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等都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大力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把物联网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来积极推动发展。本科及高职院校已经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探索研究,而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尚未起步。本文将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的物联网行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进行分析。
1 中职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分析
1.1 物联网行业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1)物联网应用前景分析。在我国《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重点包括如下领域:智能交通(车联网);智能物流(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智能电网;智能医疗(公共卫生与远程医疗/医护管理与社区服务);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智能农业(精细化农牧业/有机农业/食品安全/生态观光农业/外向型都市农业);环境监控与灾害预警;智能家居(楼宇自动化/现代物业管理);公共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社会公共事业(弱势群体管理);金融(电子商务)与服务业;智慧城市。分析以上每一个智能应用领域中,物联网的发展是应用驱动的,渗透性很强,会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联网业务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产业链长,涉及通信网络、信息系统集成、自动控制多个领域,需要系统配合。正是因为如此,其带动性强,会带动微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的诸多领域发展。2009年12月,易观国际《中国物联网白皮书》,其中讲到,无线传感器网络产业规模在未来两年内将增长15倍,在2015年达到200亿元市场规模。工信部的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国内市场对物联网相关产品的需求增长明显。物联网将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高科技市场,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山东省把“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以构筑“智慧山东”为目标,初步将我省建设成为物联网领域技术、产业、应用的先行省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十二五”规划中急需实施的一件大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由于物联网起步伊始,目前,我国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缺少,为了在这个新兴行业中争得先机,许多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纷纷抢占物联网人才资源。物联网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物联网人才的稀缺,使得加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科及高职类院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本科及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多偏向于软件及物联网工程设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不情愿在一线进行工程施工、安装调试及维护工作,国家教育部也认识到这个问题,在最新的中职专业标准中加入了新专业方向——通信网络应用(物联网应用方向)。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范围内,结合产业需求,对培养一线物联网技能型人才进行探讨,开设物联网专业,切实为企业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2 中职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3G、WiFi、GPRS等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下面以烟台市技师学院为例对中职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1 专业优势突出,办学成效显著
烟台市技师学院拟开设的物联网专业是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该专业已成功培养毕业生数百人,历届学生在国家、省市两级技能大赛中均取得过奖项。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规模不断壮大,特别是对电子通信专业培养方向进行调整和优化,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教学管理独具特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为物联网专业开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烟台市技师学院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该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占44%,中级职称占49%;所有理论课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占38%。本专业现与烟台富士康、东岳汽车、LG浪潮等校企合作、联合办学,并聘请多名行业、企业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这为本专业持续高效发展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团队不仅拥有一体化教学能力,还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教师团队主编或参编各类教材8种;共有两项科研成果分获全国职业教育协会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和入围奖。近年来,有十几人次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职业技术培训先进个人”、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烟台市优秀教师”、“烟台市技术能手”、“烟台市新突击手”等省市级荣誉称号。
2.3 实训条件优越
本专业是学院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之一,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仪器和实训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单片机应用实训室、信号与系统实训室、数字信号处理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通信技术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院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1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级技术工人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思想与素质过硬,敬业意识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所应有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具备从事物联网相关产业的产品生产、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产品推广及营销等工作岗位的相应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
3.2 知识结构
(1)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
(3)掌握机械制图与电气识图知识;
(4)掌握电工电子基础原理、物联网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物联网传感器、物联网组网的基本知识;
(5)掌握物联网项目装配、调试、维修中应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6)了解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思想。
3.3 能力结构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同时具有下列专业能力:
(1)能够进行物联网应用系统简单集成测试;
(2)能够进行物联网传感器安装及调试;
(3)能够进行物联网无线组网安装及调试;
(4)能够进行物联网系统日常运行维护;
(5)能够对物联网系统简单故障进行诊断及排除;
(6)能够实现物联网系统的简单升级调试。
3.4 主干课程
电子识图与CAD、电路分析、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导论、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组网及其维护技术、Zigbee技术及应用、物联网中间件技术等。
3.5 主要实践环节
电工电子基本技能实训、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训练、数字信号处理实训、计算机网络应用实训、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合实训、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顶岗实习等。
综上所述,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本科和高职院校来培养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等高层次人才,而且需要中职院校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同层次的教育必须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大力建设师资队伍及实训条件,这样才能培养适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昆.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建设方向与定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3):223-224.
[2]《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关键词】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施工管理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传统的信息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或机械式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已经无法处理现代社会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施工信息,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一、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工程施工的信息涉及到政府部门、业主、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单位、监理单位等各个部门,信息的来源包括工程施工项目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是为了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控制协调施工信息,提高信息的正确性、精确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管理的各种活动,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
二、 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一)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二)施工项目信息门户。项目信息门户(PIP)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在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各方产生的信息和知识进行集中式处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随着当前建设施工项目规模的逐渐扩大,施工过程中的信息数量庞大、信息的类型非常复杂,信息来源广泛、存储分散,并且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
(三)施工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检索、综合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信息处理和管理系统,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吉鸣.工程施工管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99-410.
[2]钱建春,牛经涛等.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信息系统[J].施工技术,1999(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着力推动制造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着力用信息技术促进生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分类推进。坚持统一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根据产业门类和区域发展的特点,形成各有侧重的推进策略,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两化融合”工作。
(二)点面结合,典型示范。突出重点产业,聚焦重点企业,推进重点项目,形成典型案例,通过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三)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发企业内在动力,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政府引导,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两化融合”发展环境。
(四)以用兴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催生新兴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协调互动机制。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13年,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得到有效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明显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度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主要指标在全市处于前列。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纺织鞋服、机械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为着力点,实施“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实现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提高工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一是推进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二是推进生产装备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推动企业运用嵌入式软件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RFID射频技术等,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三是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加快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四是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开展内外贸业务,拓展市场,节约营销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五是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二)推进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信息技术向生产业渗透融合。一是大力发展企业信息化融合服务产品。围绕我区中小企业“两化融合”的需求,大力发展为中小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支持的软硬件产品及其服务企业,主要以面向中小企业的办公自动化(OA)、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等企业信息化产品为主。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挥区的行业特色,依托本地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及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网站,推动B2B和B2C业态发展,培育网上商城和个人网店,积极扶持创建网上创业园。三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鼓励制造企业与专业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推进制造业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物流业务的有序外包,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支持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快电子标签、自动识别、自动分拣、可视服务等技术在大宗工业品物流、工业园区和物流企业中的推广应用,提高物品管理的精准化水平。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新兴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积极培育工业软件。聚焦“两化融合”,支持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基础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嵌入软件技术在传统工业产品中的应用,推进工业产品智能化,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化咨询、规划、实施、维护和培训等增值服务,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信息服务业务剥离重组,推动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积极推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外包,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重点支持信息服务企业,鼓励管理咨询机构从事信息技术服务,规范信息服务业的招投标行为,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三是积极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支持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加快网络设备、智能终端、RFID、传感器以及重要应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建立产业发展联盟,培育综合集成服务能力。
(四)推进“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企业使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联合电信部门和网络运营商、IT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机构等信息服务资源,建立一批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链和同质企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产品设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协同办公、进销存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量身定制和“一站式”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并开展信息系统应用。
(五)实施“两化融合”典型应用示范工程。围绕电子信息、纺织鞋服、机械汽配三大产业,扶持产业制造工业和辅助设计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扎实推进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过程控制和智能感知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快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设计和工艺流程的信息技术高端应用。推动“两化融合”衍生产业的发展,提升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实施百家企业信息化工程。即抓好30家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的企业在设计研发、生产控制、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神话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40家信息化应用取得初步成效的企业扩大信息技术应用,30家信息化引用起步企业的信息化普及应用。
(六)优化“两化融合”的发展环境。一是完善“两化融合”工作基础。组织“两化融合”专题调研,加强对“两化融合”重大问题的研究。开展“健康体检普查活动”,在企业财务核算、存货核算、生产管控、采购管控、库存管控、销售管控、一体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把脉、诊断,为企业提供改进建议。二是人才培训推进。依托科研院校、各类培训机构、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组织开展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培养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扩大宣传。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发挥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研究机构作用,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工作,加强对信息化支持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和行业信息化等内容的案例收集、专题调研和宣传报道。营造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氛围。
四、实施步骤
“两化融合”实施工作从年11月至2013年12月份,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第一阶段(年11月-2012年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召开“两化融合”工作会议,建立工作机构,明确工作任务。加强宣传,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第二阶段(2012年月-2013年6月),为组织实施阶段。根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不同程度和水平,选择试点单位,因企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包括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建设、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的引进、软件业的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第三阶段(2013年7月-2013年12月),为推广典型和总结提高阶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化研讨活动,广泛听取企业、企业信息化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理论界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培育和总结先进典型,召开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推广典型经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通过不同层次的典型示范、引路,推动我区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两化融合”工作机制。成立区“两化融合”工作推进小组,统一协调、推动工作落实。“两化融合”工作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确定年度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实工作措施。
关键词:宁夏 两化融合 推进 思考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1.宁夏两化融合现状
根据信息和产业化部2011年出台的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评,通过测算31个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得分情况,可将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梯队,宁夏位于第三梯队,发展总指数在50-60之间,除吉林仍然保持在第三梯队之外,其余成员均由第四梯队上升至第三梯队,其中,新疆、四川、宁夏的排名均有上升。
宁夏回族自治区2011年“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50.34,比2010年的40.98提高了9.36个点,位居全国第23位。在“两化”融合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中,工业应用指数较好。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和实施方案,评选了全区推进“两化”融合典型示范企业,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成效开始显现。
2.加快推进 “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对宁夏的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是也要看到,工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有几组数据足以说明这些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工业增加值率只有26.5%,远低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日本的9倍、德国的6倍、美国的4倍多。目前,我们到地方调研时也发现,各地在工业发展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业结构雷同、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需要有新模式、新途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是走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道路。传统工业化道路虽然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也付出了过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的代价。我国处在工业化进程中,赶上了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再走西方的老路,必须走以两化融合为重要内涵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信息技术是当今时代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首先,伴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破和扩散,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正在加速构建新型工业生产体系。比如,3D打印技术融合了智能装备、软件、新材料、网络等科技成果,有可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引领性重大技术突破,带来工艺流程和制造模式的新变革。其次,两化融合正成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与能源、材料、生物和空间技术日益交叉融合,催生了新兴业态的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生产迅猛发展,加快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比如,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很快,正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商业模式。2012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8万亿元。第三,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研发创新的能力,促进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比如波音公司,通过构建全球化的研发和制造体系,实现了波音787在全球30多个国家、135个地方、180个供应商之间的协同研发和制造,成为研发制造效率最高的机型。第四,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日益结合,提高了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据全球气候组织预测,到2020年,应用普及信息通信技术将帮助其他行业减少78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可减少全球约15%的碳排放。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国内外兴起了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热烈讨论。尽管各方观点不一,但都认同一个观点,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给产业变革带来巨大的机遇,成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孕育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切入点和抓手就是要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我们抓住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的制高点。如果我们持之以恒地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完全可能走出一条新的工业化道路。
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破解工业转型升级难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亟需抓好的重要任务。我们系统各个领域工作都与两化融合密切相关,不仅涉及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业,也涉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夯实信息通信技术和产业基础、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不仅涉及大企业,也涉及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实践也充分证明,两化融合既是工业发达地区转型提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后欠发达地区追赶超越的必然选择。同时在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内,两化融合也是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是统筹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加快两化融合推进步伐。
宁夏是传统产业大省,钢铁、石化、建材、轻工、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都是重点支柱产业,资源消耗型企业多,节能减排任务重,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很大。因此,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对于加快宁夏工业化进程,提升宁夏工业产业整体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宁夏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宁夏推进两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两化融合深度欠缺
信息化的高投入与应用系统建设低效益的矛盾突出,业务技术两张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标准建设滞后,信息化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
3.2人才队伍对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支撑能力缺乏
目前,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导致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软件企业水平普遍偏低;党政机关和企业CIO制度还未建立,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普及还不够完善,导致国民应用能力较低。
3.3企业信息化总体应用水平低
仅限于一般事务处理和简单信息管理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水平,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化建设综合优势发挥不出来。从系统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来看,除CAD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应用比较好外,整体效果不明显、不理想,与国外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
3.4两化融合能力不足是我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障碍
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软件人才队伍。人才队伍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必须树立创新机制,技术孵化等措施,从根本上提高IT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而突破两化融合的关键技术、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和中间件,是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只有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培养孵化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性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名牌产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创名牌的过程中,增强企业技术积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4.对进一步推动宁夏两化融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4.2加大政策引导
围绕项目用地、财税减免、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优惠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省产业发展资金、省工业技术改造资金、科技经费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等专项资金给予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倾斜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创新,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部门的剥离,为相关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服务。
4.4完善支撑体系
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中心、技术中心、评估认证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推进联盟的建设,组织开展“专家咨询企业行”活动。鼓励企业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和品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信息化应用地方标准。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专家到企业挂职。推行企业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率先设立CIO。鼓励高校、协会、中介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批培训和实训基地,到2020年底轮训1万名企业家。
4.5优化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信息化立法及宣传贯彻,营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法制环境。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和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安全保障。举办两化深度融合主题论坛,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理念、技术和产品发展。加强与省外特别是京津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
4.7在企业强力推行CIO(首席信息官)制度
确保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效能,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4.8按细分行业组织试点示范
认定两化融合优秀解决方案,通过模式总结、宣传培训等方式,系统性地进行应用推广。
4.9加强两化融合支撑队伍的专业化培训
迅速提升服务能力,避免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实施风险。
5.实例探讨
近日,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2013年的工作时,把“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列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委员在答记者问时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两化融合存在的问题,其中一点提到,信息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和国际还有一定的差距,包括3G、4G,下一代物联网、通信网、三网融合。
如何用“两化”的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化进程,十报告里提出要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上,就是要在制造业上,从研发设计、生产流水线、销售、市场反馈全过程要实现信息化,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水平。
其次,在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新兴战略型产业的培育发展上,深入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摆脱搜索、娱乐等浅层次应用,
再次,要深入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现在信息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城市管理、教育、医疗、文化产业中,渗入家庭生活,要用信息消费带动经济的发展。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化的历史阶段中重点是工业,兼顾社会、经济各个层面。“两化”深度融合的效益凸显。
中国经济正在资源短缺与需求激增的矛盾中寻求着突破。各地不断推进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将对政府服务与居民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迅速转型。在两化融合、制造业不断升级转型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充分利用由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交商务和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所带来的能力,迅速提升甚至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终将决定企业在这场以应用经济、众包与公众驱动为代表的产业转型中,所处的地位是主动引领抑或被动跟随。
未来经济转型以及发展将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为基础,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模式机制变革,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物联网在宁夏自治区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冉奥博,侯高岚.两化融合时期的工业化、信息化重解[J]. 信息系统工程. 2013(03)
[2] 张新,马建华,刘培德,刘强,徐峰.区域两化融合水平的评价方法及应用[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2(03)
[3] 张劼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切入点探析[J]. 情报探索. 2011(11)
[4] 吴子利,石发强,宋德福.煤炭企业两化融合系统设计[J]. 工矿自动化. 2011(11)
【关键词】变电检修;设备;解决措施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电能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大量电能的需求也对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作为电网安全最前沿的变电运行,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整个电网的电能输送和安全稳定,因此更需要加强对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的重视。变电检修主要是针对电网中的各类高压电气设备的检查、试验、修复和巡检,目的是为了保障电力设备的安全性能和运行水平,从而保障电网在长期运行中,不会因设备的缺陷故障导致电能供应的中断或质量的降低。
国家电网对信息化提出了一个统一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要求。但是,由于变电检修工作是一种含有高科技的技术,同时现场的操作难度比较大,大量先进的设备不断地得到应用,加上电力故障检修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使得35kV变电检修存在着诸多的困难。要想更好地促进电力工程的快速发展,就要提高变电检修的质量。本文在35kV以下变电检修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变电检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套新的提高变电检修的措施。
1 变电检修
变电检修指对电网中的各种高压电气设备进行检查、巡查、实验、修复。变电检修的对象是指包含变电站在内的全部高压设备,如电力变压器、电抗器、短路器、互感器等。变电检修的目的是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保障电网在较长的时间内不会因为设备的故障使得供电质量出现问题或者供电中断。变电站检修的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的施工检修,以及19世纪二次产业革命后的预防性检修。
传统的检修模式
自从电力系统出现,就有了电力设备的检修。事故检修是最早也是最为广泛的变电检修方式。这是一种完全被动的检修模式,只有在电力设备出现问题不得不检修时才进行检修。所以一般电力设备检修前往往是遭到破坏了,这些电力设备出现故障无法再继续工作时才检修。由此可见,这种被动的检修方式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同时还使得电网、设备、系统面临更多的安全威胁。
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产生了预防性的检修方式,该方式较前一种相对比较主动。早期的预防性检修为定期检修,该方式也是当前我国变电的主要检修方式。定期检修是设定了固定的检修时间和对应的检修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统计资料和经验进行。但是,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检修无法处理随机引起的偶然事件。这种检修当时产生了良好设备维修过剩,导致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检修过程通常要对设备进行拆卸和组装,使得引发维修故障。
状态检修模式
将电力系统设备状态的检修称为状态检修,状态检修建立在电力设备状态的检测和评估基础之上,认真考虑电力设备当前的状态、过往的故障情况以及异常的发展状况,综合的分析诊断之后再合理地安排检修的项目和时间。状态检修的优点是给电力设备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全性能、优质的运行保障体系,状态检修可以大大地节约维修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提高电力设备的可靠性。
状态检修是当今世界上电力设备检修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当前国内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仍然处于一个初步阶段,没有完善的检修系统,但是很多专家学者达成共识,随着传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状态检测及状态检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虽然我国状态检测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猛,我国已经大量地使用噪声、震动、红外热、测温、绝缘和局部放电等变电检测。同时,随着模糊逻辑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和小波变换技术的应用,将会给状态检修技术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2 35 kV以下变电检修存在的问题
当前35 kV变电检修存在着检修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变电站检修工作的目标不够明确等问题。
2.1 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①变电检修人员技术能力不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大力使用,很多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的技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难以适应新的变电设备的发展,使得他们遇到设备故障很难及时地采取对应的措施,对电力系统的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影响了电力系统的正常发展。②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的心理素质不高。当今的变电检修人员承受着家庭、社会、单位的各种压力,如果处理不好这些问题,将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阻碍了变电检修工作的正常进行。③变电检修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意识对与变电检修的工作人员来说极其重要,一旦出现安全问题不但危及到自己还会危及到他人。
2.2 变电检修目标不够明确
变电检修是一门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电气设备运行出现故障时,检修人员可以对设备进行检修,对设备进行维修。但是,通常情况下,维修人员对变电检修的目的不明确,使得变电检修难以很好地进行。
2.3 其他
除了上述两类问题外,还存在着检修工作对应的技术记录和成本的分析不全面;维修成本过高;同一类型的设备检修经验在各个供电局之间交流不够。随着大量的先进设备使用,设备的工作量增大,但定期检修无法满足突发性故障,使得变电检修工作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3 提高35 kV以下变电检修质量的措施
基于35 kV变电检修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对应的措施。
3.1 提高检修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变电检修人员的综合素质,让他们认真地执行检修工作;加强对每个变电检修人员的技术培训,严格地执行检修的工艺;让检修人员遵照工艺进行检修工作,检修人员工作失误要尽可能地避免。检修管理人员要对每一项任务都要做详细的记录说明;给检修工作人员布置详细的检修工作和技术定义,让检修人员认真的了解并掌握。
3.2 采用先进的检修管理方式
加强检修工作人员的责任感,通过他们的技术积累参与管理;将检修力量集中到最为关键的检修工作中;加强检修管理,采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检修管理;做好检修后备工作。后备工作包括设备制造商的支持、设备和工具的供应、必要的培训、图纸、文件、实验设备、规程、以及进度的准备工作。
3.3 改进变电站检修方式
当前,国内的新旧供电单位,新旧设备都存在,很多变电站的设备寿命已不长,检修和更新的费用越来越大,状态检修会大大地节约资源。但是,当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条件有限,都采用状态检修还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应该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新建设的项目中可以先引进状态检修技术,让检测和诊断进入规划的设计中,当取得成功的经验后,再将状态维修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对于故障率比较低或者并不重要的变电站预防故障只需安装简单的检测、诊断设备。虽然变电的状态检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但是随着光纤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旧的变电检测方式已经过时,在实际检修过程中,要衡量检修技术,全面地考虑可靠性、有效性、经济型。
关键字: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方向
一、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微机技术、风能发电、机器人技术的普及以及化学能的开发和利用,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一是对电子技术的依赖性很强,任何一个典型的电气自化控制系统,无论是从用于采集信号的传感器和用于信号处理运算的控制器,还是用于执行运算结果的执行机构都与离不开电子技术。二是它的技术应用面非常宽泛,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应用性非常强,而且也是很普遍的技术,多数有关企业都会较多较少地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
1、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二是变电站自动化,三是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主要由广域网连结的电力系统、下级电网调度控制中心、发电厂变电站终端设备等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对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采集并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进行分析,同时预测电力负荷、控制自动发电、估计电力系统状态并与电力市场运营的需求相适应;而变电站自动化则是用全微机装置替换掉了各种各样的电磁式设备,它不仅是完成变电站运行操作任务的主要设备还是电网调度自动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变电站动化的应用取代了人工监视和电话人工操作,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还提高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水平;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则是由过程控制、工程师工作站、运行员工作站和以太网组成,它一般采用分布式结构,主要目的是完成对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保护等功能。
2、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建筑用户对建筑物的各种功能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电气系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建筑设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建筑设计得到了有效地发展。相较传统的电气系统,它有很多优势,传统的管理运行方式存在着一些缺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而采用现代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模块,不仅可以使设备的工作过程得到有效监控,而且还能实现结构的复杂化和功能的多样化。再者,它还可以有效地将配电、照明、消防和空调等电气自动化技术配合成一个整体以提高系统的联运效果。
3、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
在钢铁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主要用于检测原材料、生产环境安全性和产品质量。由于钢铁行业这个产业的特殊性,许多生产工作单靠人工是无法完成的,因此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钢铁行业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是钢铁行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通过以上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的简单介绍并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情况,预测我国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将会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 低频向高频发展
由于我国的科技发展迅猛,同时工业化程度也为断加深,对于逐渐趋于复杂化、多样化、功能化的现代化工业建设而言,传统的单频、低频电气自动化技术早已经不能够满足工业需要,频率的提高,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还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我国工业生产从低频向高频生产阶段发展是必然趋势。
2、 充分地融合计算机技术
提高生产力是电气自动化的最终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节省劳动力资源、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大化地实现机械化。而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一目标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尤其是PC客户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是因为市场的需求才不断地驱动着电气自动化技术和IT技术的融合,通过这两种技术的结合,不仅能够实现对当前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存取及处理,还能将信息技术充分地渗透到机器、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当中,甚至渗透到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仪表等产品的所有层面。
2、开关设备智能化
开关设备智能化是指低压和高压开关设备以及辅助装置能够与计算机网络及自动化技术直接接口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的顺畅。一次电路中的开关电器元件和相对独立的智能监控单元组成了智能开关设备。而一次开关电器元件应该包含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和接地开关等,智能监控单元一般包含中央处理与控制、输出、监测及通信等重要的模块。开关设备的智能化也是电气自动化发展的方向之一,它在开关、应用、运行等各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发展前景。
3、操作人员专业化发展
由于电气自动化在设计与安装时,通常会因为设备的自动化功能而忽略了直接接触控制设备人员的培训,往往在实际运行设备时才进行工作人员的相关技术培训,这使用操作人员不够专业化。实际上,在设备安装时,就很有必要让最终要维护和操作设备的工作人员了解安装过程,更深入地理解设备运行的各个环节,通过这种专业培训,操作人员才能够真正地理解这些特定安装的意义和作用。此时,即使自动化设备发生了故障,操作人员也能很轻松地对故障原因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及时对设备进行维修,减少生产过程当中因机器故障而产生的不必要经济损失。
4、其他方面的发展
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例如半控型晶闸管已逐渐退出应用领域,取而代之的是全控型电力电子开关,它不仅开关时间快,性能稳定而且还有强大的兼容性;此外,交流调整控制理论也越来越成熟,这使得矢量控制中参数的变化影响因素大大减少,且控制结构得到简化,手段也更加直接;同时通用变频器也开始被大量地投入使用,它的可靠性、可操作性以及可修复性也因为单片机控制动技术的采用而提高。再者,通常情况下我们所了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一般都是运用到工业领域的社会生产中,但随着科技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人类心脏器官的辅助,各类医疗手术等。
三、 总结
纵观工业科技的发展以及科技成果的层出不穷,都与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样,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仍然离不开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但它的发展总是领先并依赖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这一单向学科的发展,而是众多专业、学科领域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一直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前景非常广阔的技术,但正由于它是一门深受科技发展影响的技术,因此关键技术还有待突破,产品档次还有待提高。只有在技术、人才、生产设备、科技水平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才能最终推动电力工程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参考文献
[1]董小震.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探讨[J].科技风,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