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宏观经济手段

宏观经济手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宏观经济手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宏观经济手段

篇(1)

摘 要 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面临新的环境。宏观经济管理是一个由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手段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系统,要科学有效地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就必须对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系统要素进行协调配套的创新。

关键词 宏观经济管理 创新思想

一、目标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即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预定目的,它实际上决定着管理的内容重点和着力方向,同时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创新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随着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情况不同,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重点亦不同。当经济过热时,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了重点目标;经济不景气时,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重点目标。重点目标的实现,能够带动其他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其次是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大体平衡,是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出现大起大落,都是源于经济总量平衡出现问题。在经济上升阶段,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欲望增强,合理把握总需求的增长尤为必要。目前,居民消费行为已趋于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比较稳定,除个别热点产品外,不会出现排浪式消费热潮。因此,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特别是支撑投资增长的银行贷款增长速度,就成为保持总量平衡的关键之举。在总量平衡中,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尤为关键。例如,今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势必增加对进口商品的需求。 再如,我国持续采取的刺激内需的政策,也会刺激进口的需求。

二、主体的创新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履行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的内容是塑造现代政府主体,具体表现为组织创新和人员创新两个方面。其组织创新的实质是进行政府机构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职能、确立政府规模与提高政府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是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划桨,鼓励和调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划桨的积极性,掌好舵。要按照政企分开原则,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实现由微观直接的干预向宏观间接调控的转变;按权责一致原则,调整政府各职能部门的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防止职能交叉,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弊端;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按照效能原则,确立最优政府规模,政府最优规模应是边际政府交易成本和边际市场交易成本、边际制度收益和边际制度成本分别相等的那一点上;按照效率原则,要以尽可能少的机构、人员去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以降低政府工作的成本,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关键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要定位。不仅要进行组织创新,而且要进行人员创新,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客体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客体即宏观经济管理主体的管理对象,具体包括:国民经济总量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的规模、结构和效益;消费基金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生产布局和地区协作等。

四、手段的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它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法律方法、行政方法,也包括各种硬件,如各种传媒和网络等。管理手段是决定管理效能的关键因素,能否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水平。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我们进行管理手段的创新,就是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主要依靠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另一方面,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问题。人们一般的提法是:宏观经济管理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无论如何,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重要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一般都会采取法律的形式,以法律为依据,以相应的法律作保证,避免主观随意性。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还包括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与网络化,即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为此必须高度重视“电子政府”的建设,努力构建我国“电子政府”的完善体系,加快网上“政府工程”的实施步伐,必须加速构建覆盖全国的“政务网”体系,加强政府网站管理,探索政府上网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办公自动化为突破口,推进政府管理手段信息化。

我国公共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如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府运行成本逐年增长,公共投资项目启动盲目等等,平衡记分卡是高效的绩效评估工具之一,平衡记分卡从其本身所涵盖的领域来看,他的影响将涉及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技术选择,组织再造乃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等多个方面,引入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估方法有其必要性,平衡记分卡是高效的绩效评估方法,平衡记分卡的引入无疑将引发一场新公共管理的革命。它的核心理念在于谋求组织发展的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它是一种多元化、多维度的平衡理念和模式,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研究党政部门绩效体系,对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公共战略有效执行,促进党政部门工作目标细化、量化、科学化,改进党政机关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供求平衡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行政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国家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完善,国家执行经济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方法也由过去的行政指令转变为宏观调控。历史证明,过去一些西方国家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只会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而我国过去所奉行的计划经济体质也会打击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快速发展,阻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而我国当今的经济体制通过市场灵活反映价格的变化,使国民经济能够通过市场自主运行,当市场运行出现故障时,政府能及时出台合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样的经济体制相对于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市场调节更能促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更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本文将分别介绍与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和它们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一、宏观调控

(一)何为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对国民经济实行的调节与控制的过程,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行政管理的职能。由于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反映运行总的经济需求,所以宏观调控的权利只能属于国务院。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动态平衡。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政府需要通过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来调节这种总的平衡。一旦市场因为供求关系失调等原因发生问题或者产生了混乱,政府就能够通过出台相关的专门针对该类问题的经济政策来在宏观上调节市场的运行,稳定经济的发展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均衡增长。

(二)为什么要宏观调控。

1.市场不能够调节所有的经济领域。

像枪支弹药等武器,公共产品等涉及到国家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就不能让市场去按照市场的规律调节,而应该根据有关情形,由政府来调节。

2.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点,市场也会失灵。

如: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市场垄断,不完全市场,不完全信息,收入分配不公平,宏观经济运行不稳定等。

3.宏观调控有利于帮助人们认识市场的弱点和缺陷。

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实现充分就业,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进而维持经济稳定增长,最终使社会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调控的手段一共有三种。分别是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一般是通过经济政策来实现。而行政手段一般通过政府的有关命令实现;法律手段则主要指政府制定的相关法规。宏观调控,要将这三种手段综合运用,要使这三种手段之间达到相互适应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必须要坚持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调节方法,并以间接调节为主。直接调控一般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实现,比较生硬而不缓和。而间接调控则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相应的经济目标,一般会利用价值规律,并且顺应了市场规律,更为缓和,更容易被受众接受。直接调控可能见效更快,有利于快速解决当前问题,但却很有可能治标不治本,而间接调控恰好弥补了直接调控的缺点,尽管间接调控产生效果会慢一些,到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长远来看,对解决问题更为有利。因此,要将这三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运用,发挥出宏观经济调控的最大功能。

二、财政政策

(一)何为财政政策。

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为完成社会经济稳定,促进公平和效率相协调的任务,通过税收、公共支出等方法来分配社会财富,而制定的财政政策和策略。另外,要注意财政政策有阶段性和相对稳定性,有导向,协调,稳定的功能。

(二)财政政策的分类。

财政政策由于其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由于财政政策具有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不同,可以把财政政策划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二是依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这样就又可以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是根据财政政策发挥调节作用的地方不同,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总量政策和结构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应用。

如果供大于求,可以选择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样就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赤字来拉动社会总需求,刺激消费,进而消费掉多出的社会产品。但如果当供小于求时,就可以使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赤字,增加国债发行,减少投资需求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刺激生产,适当减少社会总需求,这样就可以缓和社会总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矛盾。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可以搭配使用积极和消极这两种财政政策,要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债发行等政策刺激总需求增长。另外,还要抑制社会总需求,使二者逐渐趋于平衡。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也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战略。通过缩减财政开支,缩减财政赤字,增发国债,减少居民消费补贴等方式来缩小社会总需求。另外,也要刺激社会总供给的增加。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仍应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货币政策

(一)何为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通过各种工具和方法来调节货币的总量和利率以实现某些特定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准则。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不是绝对的,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经济运行态势作出合理的搭配和选择。一般情况下,当经济过热,总需求又过于旺盛时,应该采用双紧政策。在当市场疲软,经济过冷时,要采用双松政策。在结构失调但是经济又有一定热度时,应采取紧货币,松财政的政策。在经济下滑时,应采取松货币,紧财政的政策。

四、结语

当前要更好地通过宏观调控这双有形的手辅助市场这个无形的手,使市场与政府协调平衡,保证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持续发展;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遵循并利用价值规律,综合运用计划、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维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进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

【参考文献】

[1]耿剑锋.论宏观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调节[J].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2]韦奇松.浅析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现状[J].房地产导刊,2014,18

[3]李晓亮,杜艳春,葛察忠.推动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制定构建环境友好国民经济体系[J].环境经济,2012,6

[4]李敏昌,张穗成,吴淑娴.党在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篇(3)

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建立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这三大工业经济区域。这三大工业经济区域不仅在自身的经济发展中有所建树,同时对于全国经济水平的增长也有着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并且这些问题也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来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问题,就是笔者在本文中将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宏观经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与思考

在当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是由于,我国的国土较为广阔,而由于地区所在位置的不同,也让每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区域经济相差较大的情况下,就非常容易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地方经济。当然,区域经济的形成必然会在市场当中产生竞争的关系,这也是市场得以良性发展的最好保障。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之下,有了极大的提高,实现经济的地域化。不仅如此,三大工业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在自身经济水平发展的同时,也将其影响扩展到了全国,成为了区域经济竞争中的领头人和推动者。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区域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果,然而在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最重要的就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而导致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失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当前,东部经济水平最高,其次就是中部经济水平,最差的则是西部经济水平。而最为著名的三大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从它们所在的位置来看是有着极为明显聚拢性。除此之外,三大经济区虽然其本身有着较高的经济水平,然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力量有限,因此也导致了中、西、东部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差距,从而也会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严重的甚至会对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和谐造成不良的影响。其次,虽然我国幅员辽阔,并且人口众多,然而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与此同时,大部分劳动力都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经济发达区域。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中西部人口,特别是劳动力的“空心化”,从而阻碍中西部经济地区的发展。最后,由于历史遗留因素,在百年前,中国还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而随着近现代战争,中国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和经济体制都有了改变。然而国家最初经济方面实施计划经济。国家政府会对三大产业进行有计划的发展,并且严格控制资源的分配,以此来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采取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通过经济计划,能够很好的规避自由市场竞争中所常见的盲目性,以此来避免企业恶性竞争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状况的发展。而其问题也十分的明显,这就是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无法满足国民的消费要求,市场自我调控的能力也会因此减弱。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与手段

(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含义

所谓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政府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政府指的就是国家行政系统,而广义上的政府除了包括国家行政系统以外,同时立法、司法系统也被包含在内。而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广义上的政府来进行讨论。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主体,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宏观经济管理其实也指的就是由国家干预的经济调控。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维持国家经济的稳定,使国家经济水平的增长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并且使整个市场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中,以此来保障社会的稳定。当然,宏观经济管理并不是没有缺陷的,其缺陷就在于: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

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包括了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手段。通过经济手段,政府可以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的计划和调整,并且通过各项经济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法律手段则是保障我国各项政策能够实施到位,并且维护市场参与者合法利益的手段。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手段,才能保障市场正常的运行,让市场能够在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成长,同时也是在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最后的行政手段,则是由政府通过各项行政机构对市场进行管理,并且需要采取完善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宏观进行调控,以此来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当前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的措施

想要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来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使其能够更加平衡,以此来推动全国经济的发展,那么就必须要重视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并且衡量每一个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劣势,这样才能建立富有当地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而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来吸引企业投资与劳动力迁移。同时,还需要完善区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此来保障区域经济市场能够有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区域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也会带来科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政府也应该要大力的发展经济较为落后区域的科技和教育建设,加大这两项的投资,才能为该区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并且留住人才,以此来解决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空心化”问题。除此之外,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区域内企业以及基础设施的管理,这样才能令整个区域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

作者:李玉佳 单位:哈尔滨市节能中心

参考文献

[1]陶丽,邓桥.试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商业时代,2014(2):12-13

篇(4)

【关键词】经济发展;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创新

0.引言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政治、经济手段,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从总体上进行调控,已达到化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的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我国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在经济发展实践中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巩固宏观经济管理在我国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实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1.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1.1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

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同时又有刺激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宏观经济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进行调整,可以将经济发展维持在一个稳定的速度之上。防治经济泡沫的出现,同时也可对有效避免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波动,即保障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也保障经济增长的质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有效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在推进经济发展实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此外传统经济模式中的缺陷还没有清楚,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还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与滞后性等缺陷。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弥补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必须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有效调节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源,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方式,但是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领域内,市场调节也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因此,依赖于市场调节对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足,国家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手段来加以调整和改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3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进行,然而市场经济自身的缺点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则需要采取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对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宏观经济管理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加以实现的,一种是对公私财产进行合理配置,并对公私财产所占的比例进行管理。另一种是对私人之间财产进行有效的调配和控制,以抑制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的出现。

2.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的必要性

2.1是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需求,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则加以肯定,并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规则指导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实践,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全球化基本规则的指导下,实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的根本目标。为了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需求,我国政府部门作为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要对管理体制加以创新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丰富管理理论,用理论指导管理实践,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同时我国政府还要根据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趋势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保障各项宏观经济管理政策能有在管理人才的手中得到全面的贯彻与落实,确保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效果,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整体实力。

由上可见,我国应加强适应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各项手段。首先,应保护我国弱小型企业的发展;其次利用全球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挖掘我国产业的潜在优势;再次,充分利用国际反垄断法,防止某些领域的外商投资过度集中而处于支配地位,以对我国经济造成威胁,并对国内的投资者与消费者带来损失,以此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可竞争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2转变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职能

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由法律规定、对宏观经济执行机构负责、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实际上就是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创新及相关工作岗位与人员的创新。职能部门的创新主要是对政府机构的责权与职能加以强化,以提高政府宏观管理的工作效率。以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重要责任就是监督市场的平稳运行,确保市场秩序的安全,以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应加强政府职能的战略目标创新,提出“服务型”概念,改良公共决策体系、提高公共决策的质量,由全能型政府顺利过渡到服务型政府;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重新协调政府各部门的职能权限,每个部门、每个领导者与管理者都有统领全局的权力,对宏观经济管理全局负责,并通过责任制加强制约力度。另外,还要按照“精简、统一”的原则,调整政府各组织结构,做到机构的精简高效,适当设置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选聘时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避免由于管理层多、机构臃肿而造成的信息传递慢,影响管理效率,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3.结语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逐步推进,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总体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的科学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该何去何从。如何充分发挥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尽量避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管理作为服从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宏观经济管理要想充分的发挥其经济管理与调控价值,就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及时的做出调整,与我国经济全面开放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白化萍.新时期宏观经济管理与经济信息工作应对策略[J].金卡工程,2010(10).

[2]姚承晔.浅谈工程经济的价值集成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1,(13).

[3]刘大勇.工程经济报价及其发展趋势[J].西铁科技,2005,(02).

篇(5)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其中的经济和行政手段,随着越来越多的趋同于经济规律作用的模式,这样,法制作为刚性准绳的重要作用,就随之凸现出来,因此,如何加强宏观调控过程中的法制建设,通过法制建设和制度创新,促进宏观调控突破体制性、政策,使市场经济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是今后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法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和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破以往的政府为经济活动中心、以计划命令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模式,将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将经济规律作为市场运营的基本准则。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应当由直接的管理,转变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计划、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向市场主体提供引导和服务、促进市场健康发育,积极维护市场秩序等宏观的、间接的管理方式,这样,经济的宏观调控与法制建设就成为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法制是经济的产物;但同样的,我们也不可以忽视法制建设带来的巨大的反作用,法制建设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和制约作用。

(一)法制建设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引导作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其相对应的市场经济模式一样,有其自身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如何使其能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适时、合理并行之有效,是充分发挥法制的引导作用的重要意义所在。目前,我国法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指引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使宏观调控经济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政府立法程序,将实践中调控经济所需的具体手段,上升为法律、政策和规范,为调控主体设定行为模式和权义界限,将其调控行为纳入法制轨道。第二、调控主体通过法的规范,引导市场经济主体在遵循市场经济体制自身要求的同时,也遵循一套统一而普遍适用的规则,避免或抑制各经济主体随意发展、大量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某些经济领域发展失控或呈现危机,使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

(二)法制建设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法制建设对宏观调控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法律的规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反映市场经济规律,从而合理的确认政府职能以及随着经济发展的情况,政府职能相应的调整和转变,以促使它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正确理顺并处理好政治关系、社会管理关系和经济关系等,既调动了调控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市场经济进一步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稳定发展,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

(三)法制建设对宏观经济的保障作用。法律以其特有的属性——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在保障宏观调控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保障具体表现在,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确认和维护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利模式和行为模式,引导调控主体的活动,预防、打击、制裁经济活动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并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秩序,平等地对待和处理好各种经济纠纷,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利益和权利得到实现。建立和维护必要的法律秩序、法律环境,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环节提供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标准和规范,为制裁和处理市场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提供准则,从而为市场经济运行提供秩序保障和环境保障。

(四)法制建设对宏观经济的制约作用。通过法律的规范,在引导、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制约宏观调控过程中的强制性、盲目性和任意性等消极因素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波动性等倾向,这种制约作用是法律本身的功能,也是改革开放、特别是宏观调控经济对法律的需求。

二、宏观调控与法制建设相结合,是我市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我市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有赖于科学合理且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因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宏观调控本身不是灵丹妙药,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市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而法制的本身可以合理的补充宏观调控经济上的不足,为宏观调控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保障,因此,宏观调控与法的功能紧密结合,是更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明显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法制建设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现实性。第一,法制建设对市场经济的特殊功能只有在宏观调控中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因为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经济的间接管理,是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服务、引导和必要的干预,而法律则是实现间接管理、必要干预的最佳手段。第二,法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客观性和强制性的属性,它能有效地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因为宏观调控的对象是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产业结构与公平分配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只有通过法才能调整、适应,引导和保障。

(二)宏观调控与法制结合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把法律手段仅仅作为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观念已经逐渐远离经济发展的舞台,法制的作用越来越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凸现出来,因此,树立法制建设是宏观调控的依据、准则和保障的正确思想,全面认识宏观调控与法制建设的内在联系也就因此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如何合理的将法制建设与宏观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第一,充分认识到法制建设对宏观经济的重要作用,要改变过去那种把三种手段,即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并重的观念,因为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既要法律来确认、规定,也要法律来调整与保障,还要法律来解决使用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时所出现的矛盾、纠纷和具体问题。第二,我市的宏观调控既要借鉴外省市的经验与教训,更要从我市实际出发,并赋予它新的含义,即市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通过对我市基本经济总量的调节,控制、组织市场经济的运行,引导经济的发展

三、我市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调控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法制建设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法制工作的领域不宽,没有渗透到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中去,法治政府的理念有待深入人心,“管理就是权力,管理就是审批”的观念转变还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行政干预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行政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责任权力、权利义务不对等,甚至违法设置行政管理权或被管理者的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尚未到位。政务公开不全面,法定应公开的信息尚未完全公示,行政决策、行政决定及其程序和依据没有公开;电子政务的发展滞后,有的网页内容单薄、更新缓慢、功能单一; 行政许可事项及相关管理事项的集中办理、联审会办实现难度较大;应当统一在政务大厅受理、回复的事项存在“两头受理”、“两头回复”的现象;不依法、不按程序履行职责,行政管理工作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等现象依然存在,行政服务效能有待提高。

(三)宏观调控职能与经济发展有脱节,法制工作受功利因素干扰。由于权力本位、利益本位的驱动,加之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能交叉,以及法制工作的机制不够健全等客观因素,在宏观调控经济过程中,权力掣肘,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等现象时常出现。

(四)对宏观调控行为的监督不完善。宏观调控主体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尚未严格贯彻执行到位,而已开展的监督范围偏重在行政处罚,对行政许可、收费等执法的监督相对薄弱,部门法制机构监督工作难以开展,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手段,监督的效能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

四、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理顺宏观调控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种宏观调控关系,克服职责交叉、相互掣肘、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在各项工作中牢固树立依法办事的法治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法为准、依法行政。将各种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聚集起来,发挥综合效能;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培育、发展各类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将政府经济职能还给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除法律法规明确必须由行政机关实施的以外,逐步将资质认定审查、行业信息披露等行业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组织,发挥其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的作用。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第一,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事项外,凡是依法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以及其他可以公开的行政决策、决定、政策等政务信息,都要通过能够为社会广为知晓的方式和渠道向社会公众公示,对于公众依法有权查询的政务信息,要创造便利、快捷的查询办法、渠道或条件。第二,完善决策机制。一是按照市政府要求规范决策程序,制订和完善决策程序和部门内部决策程序规定,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第三,加速管理转型。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类资源,优化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探索和运用行政指导、行政规划、动态管理等多种间接管理、市场化手段,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行事后监管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促进宏观调控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运用法律手段重新定义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打破以政府为中心、以计划命令为手段的经济模式,将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将经济规律作为市场运营的准则。由此,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必须由直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制定战略计划、确立市场规则、向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促进市场发育,维护市场秩序的以宏观、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管理。也就是要求政府职能从传统的计划、审批许可、命令向规划、政策、运用经济杠杆、指导、协调、服务转变。这样,我们就应该通过立法、制定规范等方式,逐步规范政府权力,调整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废除那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职能,另塑造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新职能,这是形成自由、竞争、公平的市场机制的重要条件。

篇(6)

同时,我国的物价上涨率也从2012年5月降到了3%以下,从此之后在1.7-3.2%之间波动。尤其是2013年10月以来,中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同比上涨率不断下跌,到2014年4月降到1.8%,达到了18个月以来的新低。

物价上涨率和经济增长率双双达到近期的最低点,这引发了人们对今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判断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就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设计的基础。

对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今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如何。

从年初到现在,我国的出口增长率逐渐恢复,5月份出口增长9.5%。但这一增长率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只能算是温和恢复。尽管美国和欧洲经济在恢复,但前景并不明朗,风险依然存在。所以我国的出口虽然在改善,但对其可持续性不好判断。

消费是总需求中相对比较稳定的部分。2014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比2013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3月和4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分别比2013年同期低0.9个百分点。这说明今年消费的增长情况可能比上年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居民收入的增长率却比去年同期高:去年一季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真实增长率是6.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率是9.3%;今年一季度,两个数字分别为7.2%和10.1%,均比去年高。消费增长率和收入增长率背道而驰,说明今年我国居民的消费倾向比去年有所降低。因此,不能期望今年下半年消费增长率会有大的反弹。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去年1-4月份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

今年投资的增长率也不乐观。首先,在经济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经济中缺乏好的投资机会。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其次,房价走低导致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下滑。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8%。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5.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下降27.2%。今年的房地产市场不容乐观,房地产投资增长率下滑几乎已成定局。第三,利率将维持较高位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目前中国没有市场化的利率只剩下存款利率。但由于各种理财产品的出现,存款利率实际上已经开始迅速市场化,这将导致中国存款利率的上升,提高了银行和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

综上所述,要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政府必须采取一些扩张性政策。在中国金融体系改革过程中,金融业进入的门槛逐步降低,大量小金融机构出现,必然需要资金,这就导致资金需求量的上升,也将推高利率。

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选择

从根本上说,宏观调控的目标不是保增长,而是保就业。就中国而言,目前宏观调控是多目标的,即“调结构、转方式、保就业、促改革”。因此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就业,还要考虑别的因素。我们应主要考虑保就业和调结构两个目标。

1、为了更快地调整产业结构,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低越好

中国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就业。今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应该足以保障就业,所以不需要过度刺激。实际上,如果撇开年初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不管的话,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状况是相当好的。一方面,经济增长率保持着7.5%左右,即使二季度以后增长率下滑到7.0%,就业也能够保证。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也处于理想区间,预计今年的CPI上涨率会处于2%-3%之间,不高不低,十分完美。全年增长率7%以上、通货膨胀率2%-3%之间,这一运行状况实际上是非常完美的组合。

由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并不高,所以存在进一步刺激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实际上,在目前中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中国实现8%的经济增长率都不是不可能的,只要中国愿意承受更高的通货膨胀,以及更大程度的产能过剩。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目标的选择应该基于以下原则: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应该越低越好。中国经济目前除了保就业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长期目标,就是调结构。而调结构的重要一环是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而要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政府命令,比如我国以前的限产压锭、近几年的强制关闭一些落后产能等等。这个手段简单、有效,但也显得武断、粗暴,所谓的落后产能由政府人为认定,而不是市场认定,为一些人留下了寻租空间,同时容易引起社会矛盾。第二种手段是通过经济手段淘汰这些产能。经济危机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有效办法,但经济危机会导致严重的失业,所以也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如果能在保障就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对经济的总量刺激,从而使得经济增长率维持在最低状态,这就对落后产能构成了严峻的生存环境,迫使它要么退出、要么升级。经济增长率不宜过高,否则就是保护落后产能。

2、经济政策不要大起大落,要微调、精细化管理

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处于非常完美的区间。只是由于年初的经济增长目标是7.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才需要采取措施。如果经济增长目标本身不是必须实现的,其实甚至都不需要刺激措施。在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形势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经济运行的状况是可预期的,因此不需要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会使得经济大起大落。尤其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结构急需调整,就更不能采取大规模的总量刺激措施,否则只会给落后产能留下苟延残喘的空间,不利于结构调整。

因此,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总的倾向是:不要大起大落,在目前经济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不要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措施,代之以由多种小剂量刺激政策构成的“微刺激”政策体系,实现宏观调控的精细化。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采取的“微刺激”、定向宽松措施是非常合适的。大规模刺激会救活落后产能,同时可能使得资金流向资产市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加剧。定向宽松政策有助于经济增长,能够调整经济结构;同时能够控制资金流向,避免资产价格泡沫的加剧。

3、目前的宏观调控应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

目前,在保就业问题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其他目标尤其是“调结构”就成为值得考虑的目标。这就要求中国的宏观调控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需求管理用于保增长和就业,而供给管理既被用于保增长和就业,又被用于调结构。这是因为“调结构”本身就是供给管理,它调整的就是供给的结构,一方面要刺激一些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减少一些产品的供给,二者都是供给管理。调结构的首要手段就是不能让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否则过剩产能就难以被顺利淘汰。

4、目前可以选择的供给管理政策

首先,是减税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当然最好是定向的。比如对小微企业、涉农、高新技术、特定地区(用于调节经济的区域结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尽量减少对传统产业尤其是产能过剩产业的刺激措施。

其次,加速改革。加速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加速财税改革,促进税负公平,切实减少企业税负;加速司法体系、行政体系改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使经济运行更为流畅、平稳、简单、有效;促进反垄断、强化公平竞争、降低各个行业准入门槛,让所有行业对民营企业开放,通过公平、充分的竞争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加强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国先进技术、管理、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同时扩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效率;加速金融体系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等等。

第三,利用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调节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

5、目前可以选择的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同样应坚持保就业、调结构的目标。

在财政政策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等定向性的财政政策,对教育、科学研究、企业研发等活动予以支持,对小微企业减税来刺激投资。

在货币政策方面,应继续坚持保就业、调结构的目标。因此,货币政策的倾向是:(1)不实行全面降息,甚至也不实施定向降息。降息刺激出来的往往是低效投资,对经济安全不利。(2)在不降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定向货币数量扩张的方式刺激需求。定向降准、定向再贷款、定向购买等措施均可考虑,但以定向降准优先,少采用定向再贷款,尽量不采用定向购买。

6、应该适时调整房地产调控的方向和力度

我国目前房价出现松动。应该注意的是,房价不论是大起还是大落,对经济都不是好事情。目前我国的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泡沫已经相当严重,但泡沫严重并不意味着需要房价大幅度下跌来挤出泡沫。一方面,房价大幅度下跌会拖累经济增长,因为房地产投资在总的投资需求中占比很大,房价下跌会导致投资需求下跌;另一方面,房价大幅度下跌可能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

随着房价趋稳甚至下跌,这是以前采取的行政性调控措施,比如限购等退出的良机。逐步取消这些行政性调控措施,使房价调控逐步回到主要用经济手段调控的道路上,摆脱行政性调控措施带来的各种扭曲。

总 结

根据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如果政府不采取更有力的刺激措施,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难以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率都比去年将有所下降。虽然外贸可能改善,但一方面净出口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另一方面,外贸改善的幅度也不会有多大。所以总体来说,经济的自然走势不符合增长目标的要求。今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是7.4%,低于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在政府采取了刺激措施后,第二季度的经济形势有所改善,PMI(商务活动)从2月份的50.2提高到5月份的50.8,非制造业PMI也从年初的53.4提高到55.5。因此只要这种扩张措施持续下去,并保持其力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7.5%以上并实现全年7.5%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篇(7)

摘要国家在管理宏观经济时会采取许多经济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种,两者间相互配合、相互依托,以此来调节我国宏观经济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快速发展,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现实实际,分析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这两种经济管理手段的相同点和异同点,并且对当前两者的配合情况进行概述,找出问题并依据实际情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 货币市场 财政政策 互相配合

宏观调控是我国最为基本的经济政策,既可以调整国民经济的走势,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又能够赋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参与体最大的自由,而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方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货币市场,是指由政府、银行及工商企业发行的短期信用工具所构成的金融市场,国家对于货币市场的调整,主要依靠调整货币供应量、银行利率、信贷规模调整、收放现金供应和存款准备金等手段实现。

相比货币市场,财政政策的概念更为广泛,主要是对于社会的总需求进行调节,其主要手段是政府预算的调整、税率变化、税种增减、公债、刺激性财政支出、专项补贴等等。两者中货币市场一般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财政政策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其财政资金的无偿性决定了其在非经济领域亦能发挥相应的作用。

由于货币市场的对象是单纯的经济领域,所以其起效时间短、效果直接,但是从长远来看,货币市场更应该侧重于调整,暂时的维护经济的稳定,但是无法真正解决我国宏观经济中所存在的问题。财政政策能够通过各种手段改进产能结构、调整收入分配、调整国民负担,能够在本质上解决经济领域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能够治本的经济手段。

二、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配合中的问题

由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不同属性,所以两者之间虽然能够互相配合,但是由于两者的属性、方法不同,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所以必然具有相互间的矛盾和阻碍。

1.关于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之间“松”与“紧”的问题。任何政策都必然具有“松”与“紧”的问题,且都是由现实的环境和政策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在经济生活中,对于“送”或“紧”的要求更为严格,否则极易引发经济过热或经济减缓,所以,两者之间必须掌握平衡。比如,当社会经济膨胀时,便需要实行紧的货币政策和松的财政政策,而在税收、公债等问题上,两者也有着一定的矛盾。

2.财政透支引起的矛盾。目前,我国财政透支总额较多,这就导致了流通总量的增加,继而影响了和商品供应的平衡,引起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的产生,这就导致了货币市场的虚假繁荣。但是财政政策一旦收缩,货币市场极易产生泡沫,或者大量带有投机性质的热钱流入实体市场,对我国的经济基础造成一定的损害。

3.财政信用的发展不利于两者相结合。近年来,财政信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即财政所无偿集中的资金以信用的形式进行的借贷活动。这样的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资金的可用性,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无法保证预算资金的平衡,进而将这种不平衡转移到了金融机构,极大地影响到信贷的平衡,间接地导致了通货膨胀的产生。

三、对于处理财政政策和货币市场相互配合问题的建议

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市场的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两者的有效配合,应当有以下几条途径:

1.完善相关法律、政策。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从本质而言,是国家为了调控宏观经济而采取的一种以经济方式为载体的行政手段,其本身有着很重的政策趋向性。但目前我国对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立法相对不完善,导致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做法不一致,不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正常局面,这无疑不利于经济工作的展开。所以,国家必须加快有关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的立法,使得政府采取这两种手段时能够有法可依,进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以法律的形式保证两者的配合。

2.做好协调工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故对于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这两种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财政和银行部门应当加强联系、做好协调,并且树立确认职责、分口使用、分开管理、自我负责的观点,不能各行其是,更不允许互相推诿情况的发生,使货币市场和财政政策这两种手段能够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3.坚持财政自我平衡。财政的平衡是货币市场平衡的基础,不能或者少用从银行借款、透支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甚至有可能导致财政愈穷、货币越热、通胀越重的恶性循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的就是不能实施“赤字”政策,应当加强税收管理、节约不必要开支、优化产能结构,做到量入未出,将赤字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此来维护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货币市场与财政政策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微观经济领域,两者都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做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两种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协调和配合,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毅.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