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时间:2023-10-13 09:48: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摘要:茶文化与体育文化本来关系不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融合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比如,体育赛事中指定茶品,体育人以茶会友、加强交流等。笔者认为,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不应该停留在这些比较浅显的物质活动中,而是应该深入挖掘茶文化元素,促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共同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本文深入分析了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及两者的共性,并且探讨了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以期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茶文化;共性
现如今,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健康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推崇,各地区的健身会所、健身房等健身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校对体育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逐渐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学校的体育教育,还是社会上的体育锻炼,都以学习体育技能、强身健体为目的,很少关注和学习体育文化。通过茶文化的融入,不仅有助于打造浓厚的体育文化学习氛围,还可以赋予体育文化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促使体育技能的传授和体育文化的传承双向发展。
1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特点
1.1茶文化的特点
我国茶文化不仅讲究外在的礼仪章法,更具有浓厚的思想文化底蕴。与英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相比,我国茶文化具有独特的个性,这些个性是在长期演变和发展的历程中形成的独特标志。
1.1.1民族性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因而,我国茶文化才能根植于区域文化中,与国人心理因素融合,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
1.1.2大众性
虽然茶文化有着区域特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区域特性已经融合共生成一种文化元素,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比如,城市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茶室,各种各样的茶艺表演、比赛,各行业企业定期举行的茶话会等等,借助茶文化促进交流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的一种思想共识。
1.1.3个体性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相对比较完善的茶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理念。但是,由于个人的知识文化水平和人生阅历不同,其参与茶文化活动中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也各不相同,这体现了茶文化的个体性特征。
1.2体育文化的特点
在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体育教育逐渐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尽管我国的体育文化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不难发现我国体育文化是以儒家推崇的“和谐”理念为底蕴的,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
1.2.1聚合性
聚合性的形成遵循“兴趣———文化——参与”的发展规律。简单来讲,即某一群体人基于共同的兴趣,自愿走到一起,共同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并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引领和熏陶下,自觉、资源参与这种文化活动。以当今社会广泛流行的一个名词“驴友”为例,一群有着户外徒步旅行兴趣的人基于绿色健身和亲近大自然的共同目标,自发组织到一起,结伴旅游,这就是体育文化的聚合性效应。
1.2.2民族性
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相同和趋同心理,所构建的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民族性特征,这是民族趋同性使然。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的篮球文化展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人的价值取向,其他国家无法复制。同样,中国国足饱受关注,是因为国足关乎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在这一民族心理的聚合作用下,中国国足形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并肩作战,荣辱与共。
1.2.3愉悦性
国外体育专业领域的人士一直诟病我国体育事业,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国民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太过于严肃,不懂得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随着健康理念的发展,我国新一代的体育爱好者对待体育活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体育文化的愉悦性逐步彰显。
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通过对茶文化和体育文化各自特点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两者存在很多的共性。我国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保持着“文体不分家”。“文”指的是文化,“体”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或者表现形式。比如,中国的采茶舞、狮子舞、龙舟比赛都是文体结合的典范。以下内容秉着文体互利共生的观点,总结了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
2.1共同的国民心理特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国民心理的形成都脱离不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背景。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释道三家文化是精髓和核心。尽管三家文化理念各不相同,但都极为推崇“和谐”的价值观念。自古以来,我国各种文体活动在产生和发展的历程中,一直延续着这一理念。现代体育文化中的“竞合”精神,茶文化中追求的“和”的境界都是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的价值观念。这一观念是中国国民共同的心理特征。
2.2易参与的群体性特征
体育文化和茶文化活动属于群体性的活动和娱乐形式,参与门槛不高,只要有时间和空间,便可以自由组织。对于体育文化活动参与者,重点不在于体育资源的多少,而在于参与者的兴趣。对于茶文化活动参与者,关注的不是茶叶的品质,而是追求品茗的过程享受。
2.3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生活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各不相同。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比如,土家人喜欢摔跤,苗族人喜欢舞狮子,赛龙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节日活动之一。这些活动既属于体育活动,又充满了浓重的文化色彩,而且彰显出原生态的地域色彩。
3如何将茶文化融入体育文化教育中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一静一动,看似两个完全不相关的文化领域,实则有着十分玄妙的内在联系。两者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念。但是,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功效与作用并不是“自主发挥”的,需要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入剖析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元素,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融合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茶文化根植到体育文化教育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茶文化的体验和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文化精髓。
3.1在体育文化教育中开设茶文化课程
目前,学校的体育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体育文化的缺失。社会以及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大力推进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2015年长安渭水大学举办的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活动,浙江普洱茶协会开设的《茶道与体育之道》等都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但总体而言,大部分高校在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建设方面,比较滞后。笔者认为,应该把茶文化纳入体育文化教育体系中,在体育专业开设茶文化课程,重点讲茶道、茶艺以及茶文化与体育文化之间的联系。通过讲解茶道,引导学生从茶故事中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知礼仪、懂规矩,和谐与人相处、与己相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这样学生在这个浮躁的物欲世界,便能找到一片心灵栖息之所,涤荡心灵尘垢。通过茶艺讲解,让学生学会辨茶、认水、识器、观史和知人,做一个有修养、有见识的人。通过讲解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运动过后饮茶的好处以及不同茶叶种类的健康功效。比如,绿茶可以降血脂、降血压,红茶可以利尿排便,花茶可排毒泻火,令人神清气爽。这样不同体质的人运动过后便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健康状况选择不同的茶品,补充水分、释放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3.2以茶文化为载体,支撑和推广体育文化
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一定局限在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课外活动,传播茶文化,让学生领悟茶道和体育之道的共通之处。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校的各种体育兴趣组与茶文化协会加强交流,让两种文化互相碰撞,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茶话会的形式,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体育项目或体育事例展开讨论,达到以茶会友、以茶交流的目的。总之,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形式是开放性的,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集思广益,拓宽和丰富茶文化与体育文化融合渠道,加强二者的融合。在茶文化的支撑和启示作用下,可以赋予体育文化更深刻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载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另外,不同地区的茶文化又具有不同的区域特色,符合当地的人文特点和自然环境特征。随着健康理念的普及与发展,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大量社会实践证明,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的融合能够发挥出最佳整合效益,让参与者在健身娱乐的同时,受到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道德观念。因此,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茶文化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体育教育中,使体育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体育活动更具内涵和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刘荷芳.传统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相融合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6(11):390.
[2]温江祥.体育教学的特征与传统茶文化的关联[J].福建茶叶,2016(7):174.
[3]王迎胜.高校体育实施创新教育的内容和方略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13.
[4]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5]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关键词:茶 文化 茶道 茶艺
一、引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制茶、喝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也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茶渐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常用饮品。茶是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至今已成为包含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的综合文化体系。茶文化已经变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羁绊。
二、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饮茶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在不知不觉间扎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中心。
(一)茶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饮茶的历史已有5千年以上,被称为茶的故乡。据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神陆羽的著作《茶经》记载,人们熟知茶要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神农氏尝百草,偶然发现了以茶解毒之法。
一般认为,茶的发祥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省到云南省之间的亚热带地区。茶最初是煎来做药用或茶粥这样的食物的,汉代著成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留下了关于饮茶的最早叙述。
茶在中国历史上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茶叶日渐衰微。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国茶又开始复兴,现今在一般家庭中也兴起了饮茶之风。而且不只是中国大陆,茶的栽培方法还传到了台湾,并在台湾培育出了优质茶叶。
(二)中国茶的种类
虽说中国茶的种类有1000种以上,但根据发酵的程度大体分为6种。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每种茶都以颜色命名,给人很美好的印象。
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茶的品种、饮茶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从地理上来看,长江以北的人们爱喝茉莉花茶,以南的人们则爱饮绿茶。另外,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喜好。这些各色的饮茶、煎茶方法象征着各地人民与茶的关联。
(三)与中国茶相关的文化内容
之所以说茶是风雅的爱好,是因为制茶的工艺中,包含着很多的学问。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加工就不必说,茶具、水以及冲泡的水温都必须要精心考虑。
1.茶具
茶的专用器具的制作是从唐代开始的。在《茶经》中记载,除了金银的茶具,最后还发展到青瓷、陶器、玻璃、金属等大约20种的茶具。
不同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同。乌龙茶要用玻璃杯,而功夫茶则要使用白瓷杯。
2.茶的作法
唐朝的茶以固体的“茶饼”为主,分为粗茶、散茶、抹茶和茶饼4种。宋代,新的制茶方法接连出现,茶的种类暴增。茶从固体的“茶饼”到“团茶”成为主流。元代出现了花茶。明朝时,各地的花茶贸易已经普及开来了。这时候的饮茶法,已从煎茶逐渐变成了泡茶。饮茶之处也从室内转到室外。
3.中国的茶艺
在中国,茶的泡制方法叫做“茶艺”。如今日本实行的中国茶艺就是在福建、广东发祥的“功夫茶”。功夫茶为了可以享受茶的香气,大多使用沸腾的水。但是,出来气泡的热水由于氧气不足而不适宜泡制茶叶。功夫茶是当今中国茶艺的主流。
泡茶的工序中作法和形式成为了中国茶艺的重心。据说客人们都被这种周到的招待和茶的香味所感动。
三、日本的茶道
在日本有很多诸如茶道、花道、弓道、剑道等的“道”。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茶道。
日本的茶道虽是产生于中国的,但传到日本之后,和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开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日本,茶道依然盛行。
(一)茶道的历史
把茶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平安时代作为遣唐使派到唐留学的僧侣们。当时的中国茶是类似于现在乌龙茶的半发酵茶。那时茶的颜色就是现在日本所说的茶色。当时的日本人很喜欢茶,把茶叶作为药服用,只泡制必要剂量的茶叶。
到了镰仓时期,名叫荣西(1145-1215)的日本禅师数度到中国留学,从南宋归国之际,把茶的种子作为消除僧侣困神的药物带回了日本。在日本,同禅一起发展起来。
室町时代,在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主张下,完成了“闲寂茶”,茶之汤也升华成了“道”。
安土桃山时代,受到了秀吉重用的千利休,将至今为止的游戏性质很强的茶之汤提高到了艺术的境界,也因为这个功绩而被尊为日本的茶圣。
(二)与茶道有关的文化内容
茶道的灵魂是“一期一会”。在这里的意思是,“同客人的相会,一生中可能仅有一次,主人为了这可能仅有一次的相会,妆点鲜花,备上好茶,用最真诚的心思对待客人。”客人作为被招待的一方,如果对于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谢”的话,自然就能实践茶的作法。用茶招待客人的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有种种的“行礼”。品完茶后,也要尽量保持茶碗干净的状态,用手指拭去喝茶的痕迹。
(三)茶道的思想
日本的茶道,并非区分味道的浓淡、鉴别茶品质的优劣,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饮茶形式,追求闲寂,加强和睦,陶冶情操。
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大师将禅学调和到茶道中,提倡“和、敬、清、寂”,创造了今天的茶道。在与禅学结合的过程中茶道被不断地深化。“茶禅一味”已成为追求茶道的日本人的思想境界。
四、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历史背景
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文人阶层
中国最初饮茶的人,一般认为是神农氏。魏晋以来,天下大乱,文人中盛行“清淡”的风气。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等文人们用茶平静心情,提高了清淡的氛围。就这样,茶成了文人生活的必需品。清淡的风习中产生了玄学。玄学是儒、佛、道三教的思想融合后的学说。这时候开始,热衷玄学的文人们开始喜欢茶,创作了描写茶事的诗文。
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中国的茶文化业已成熟。唐中,饮茶之风普及到全国。这与唐代的诗作繁荣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茶人们将茶艺推到了最高境地。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人隐逸生活给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文人阶层有着很深的关系。
2.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社会阶层
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从中国传来的茶叶首先是在贵族和僧侣间作为药用的。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开始进行茶树的栽培,茶渗透到了武士中间,室町时代身份高的人相互之间用豪华的茶具开茶会。那个时代的茶道对于平民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战国时代,茶之汤被视作武士的乐趣。静静地点茶,可以安慰生于乱世的心灵。足利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能阿弥、村田珠光的结合拉开了茶和权力相结合的幕布。丰臣时代由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完成了闲寂茶道,茶道成了上流阶级社交的手段。
也就是说茶道,即 “茶之汤”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由当权者和统治者形成的,是在武士阶层传播开来的。
(二)的影响
1.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茶文化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是由儒、道、佛三教的精神形成的。儒家修茶的德,道家修茶的心灵,佛家修的是茶的性。三教一体化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茶在儒教,成为了践行社会伦理,感化社会精神,明确社会礼教的工具。对于佛教的僧侣来说,茶支持着来世净土的信念,是到达彼岸的手段。茶在道教里也是享受自然,到达自然世界的桥梁。三个教在茶文化中用茶的品性调和人类。
2.禅和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主要反映的是禅宗的思想。日本文化、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也融入其中。荣西第二次去宋留学的时候学习了临济禅,在日本的禅寺把抹茶法发扬光大。而且可以说这是“茶与禅”的关系的开始。禅中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一切有形物的否定”。所以,禅既否定文化,又否定生命性、主体性的人类,甚至连佛祖都否定。但是,禅思想本来的目的并不是“否定”。这种否定是为了指向“真实的人类存在”的手段。所谓真实人类的存在是自己感觉“无相的自己”。这里就产生了与茶的关系。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也就是解放精神,真正地自由。在四张半席的空间里,把身份、地位全部舍弃,从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无限地解放自己。这些种种就是茶道和禅无法断绝的关系。
(三)思想体系
1.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饮茶时的道德,这便是所谓的“茶德”。中国自古就有茶道,但是没有受到宗教的影响。随后,中国的茶艺和儒教、佛教、道教的思想一体化,各阶层的人们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爱好选择不同形式和思想的茶艺,并将其展开。因此,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规则。二十世纪以后,茶文化受到热捧,为了理解中国的茶道精神,更多人认为有必要总结“茶德”。现今,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清”“敬”“和”“美”。
这其中,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是天和、地和、人和的意思,代表着宇宙万物的统一后,从中生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等。而且,中国人说的茶德(清、敬、和、美)是通过茶艺饮茶时,将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和中庸、协和的精神贯彻起来的品德。
2.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在日本学术界说明日本茶道思想的时候,常常使用“和敬清寂”、“一期一会”这两个概念。其中,“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此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千利休把“和敬清寂”当做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江户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在《茶汤一会集》中说到了“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指对于一生中仅此一次的邂逅,要珍惜对待。这是茶人在做茶事时候的心情。主人会对壁龛里装饰的挂轴、花以及茶碗等用心准备。另一方面,客人对主人的招待怀着感谢的心情。双方都可通过茶事感受生命的充实。
如果说“和敬清寂”表现出日本茶道的禅学思想;那么“一期一会”便可称为日本茶道的人文理念。
以上从历史背景、宗教影响和思想体系三个方面,试着探究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此外,在其他方面,两国的茶文化也有诸多不同。比如,中国的功夫茶看重的是赏茶色、品茶香,因此对于茶的品质和口感更加重视。而对于饮茶的方法、顺序等没有日本那么繁琐和精细。另一方面,日本的茶道,更加重视喝茶的时间、空间及同席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严谨的饮茶顺序和形式,来追求幽玄,加强和睦,陶冶情操。
五、结语
本文以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为依据,站在比较文化的立场,从历史背景、宗教思想和思想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进行了对照研究,试着探索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同,推动加深两者的联系。正如仓泽行洋氏(日本茶道学会会长)所说,“日本的茶道是中国茶道之子”,意思就是没有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就没有今天日本的茶道。另外,对于日本的茶道,仓泽氏说到“茶道生于中国,在日本开花、结果,是卓越的生活文化。茶道从单纯的饮茶习俗的领域脱离出来,成为了高度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证明了这一点。茶道传到日本后,与日本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了新的发展,终成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的综合文化体系。”也就是说,茶道文化是中日两国相互补充创建完成的。
可见,茶文化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那么,茶文化是怎样将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心理结合起来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还不是十分明了。因此,结合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更深的研究将成为我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仓泽行洋.艺道的哲学[M].东方出版社,1983.
[2] 川胜平太.茶的文化和文明[M].小学馆,1987.
[3] 芳贺四郎.闲寂的研究[M].淡交社,1978.
[4] 谷川厝.茶的美学[M].淡交社, 1984.
[5] 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 吉村亨.日本的茶[M].淡交社,1984.
[7] 久松真一.茶道的哲学[M].淡交社,1984.
[8] 棚桥簧峰.新版中国茶文化[M].紫翠会出版社,2004.
[9] 千宗室.<茶经>与我国茶道的历史意义[M].淡交社,1983
[10] 水宫秦彦.日华文化交流史[M].富山房,1987.
[11]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12]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7.
[13] 永岛福太郎.详说初期茶道史淡交社[M].2003.
1茶文化和音乐之间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程源远流长,历史底蕴极其深厚,是经过数千年历史洗礼留下来的精华,发展至今依然被人们广为推崇。认真回想书籍中有关采茶、饮茶方面的诗词歌赋不难发现,茶文化和音乐早已被古人融合在了一起,并被历代人们所传颂。比如,大家熟知的《行香子•茶词》、《宿杜曲花下》、《鹧鹄天•汤词》等作品,都提到了琵琶、笛子、古筝等一系列古典乐器的应用。与此同时,当代茶楼中经常播放的音乐也均以古典歌曲为主,奉行了“茶适合净室与古曲”这一从古到今永不改变的文化与旋律。茶艺与茶道即是能够培育人们精神情操的艺术形式,也是能够培养人们审美情趣的美学形式。因而,茶道学习不仅可以利用沏茶、赏茶增进茶友间的沟通与友谊,[1]同时,还能够通过品茗让自己树立求真、温婉、廉洁、清和的高尚情操。另外,茶道作为能够提升气质且极具意义的美学仪式,同古代文人、墨客等儒雅之士所提倡的儒家、道家与佛家的茶文化精神不谋而合。茶文化和音乐是相生相容的关系,如我们熟知的采茶歌。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高于日常生活的采茶歌,经过发展又衍生出了采茶舞、采茶戏等,且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都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尤其是采茶戏,其为我国有且仅有的独特剧种。即便是在现代生活中谈论到茶文化和音乐的相容相生时,很多人也会想起一些经典的传统采茶歌,如《请茶歌》、《采茶舞曲》等。当然,当代音乐在吸收传统茶歌的基础上,也极其重视对其的发展与创新,促使茶文化和当代音乐不断发生碰撞和交流,推动了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更好发展。比如,在精湛的茶艺表演中,将水从壶中倾斜而注到茶杯中的动作,配之以古典曲目《高山流水》,可以让整个画面充满诗情画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与艺术环境。
2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2.1增强审美感知力
音乐属于声音艺术的一种,也是情感最为丰富的艺术形式。因此,采茶戏、茶诗歌、茶艺表演等各种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要蕴含深厚的审美意境与茶道精神,而且还要增强动作的“神韵”与美感度,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聆听与观赏真切感悟到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美的享受。[2]伴随着学生在音乐知识方面的不断积累与提升,促使学生对音乐的表达方式产生了更多理解,也更易于把握音乐作品中蕴含的茶道精神、表达意境等,进而提升其审美感知力。
2.2有效拓展想象力
从某种角度去讲,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指从对象的表现形式中获取更为广阔的思考与想象空间。将茶文化应用于当代音乐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体验美、发现美以及拓展美,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增加想象的弹性空间,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音乐科学表达自己的内在情感,深入理解与把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内涵与文化蕴意。例如,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习作品《十二月采茶》时,蕴意饱满的曲词不仅仅能让学生体会到茶农愉悦欢快的心情与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虽有无奈但却毫不气馁的伟大精神,更为关键的是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茶园的景象、茶农的情感及辛勤劳作的画面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还能有效拓展想象力。
2.3建立健全高尚人格
茶自古就被中华民族视为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重要象征符号。因而自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均是在茶的陪伴下洞悉事故人情,领悟清净为怀、虚怀若谷的道理,将茶作为支撑自己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柱,当然也创作出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茶诗词、采茶戏、茶歌曲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引入这些与茶息息相关的作品,对学生深入理解茶文化内涵与音乐本质有极大帮助。[3]古代人们对茶味、茶秉性的解读实质是对茶的意蕴与精神的赞美,是为了塑造更为高尚的品质与人格,是为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在当代音乐教育中运用茶文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改正,对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道德情操塑造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运用路径
3.1增加教材的茶文化内容比重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阶段,音乐课程常被列为“副科”,始终处于教育的边缘地位,所采用的音乐教材也是长期未得到调整与创新的陈旧教材。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音乐内容却在不断变化,如果一直沿用传统教材开展教学,不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降低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为实现茶文化的有效应用,需要相关人员紧扣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材进行改进与创新,适当增加教材中的茶文化内容比重。譬如,在教材中详细介绍我国各地区比较经典的采茶歌,将茶艺、茶道与当代音乐教育内容相融合,提升学生对我国茶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茶文化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带动作用。只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注入更多的茶文化内容,才能让学生对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路径有更为清晰的理解,也才能真正发挥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3.2发挥多媒体的音乐教育功能
新时代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被广泛应用到包括学校在内的多个领域,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促进当代音乐教学内容的积极开展。根据近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诸多音乐教师仍以“唱练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机械的教学模式缺乏专业性,而且易于出现走音、气息不稳等现象。[4]然而,多媒体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如果当代音乐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提高音乐示范的精准性与逼真性,而且丰富多彩的教学画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具体而言,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有关茶文化音乐的音频、视频以及有声读物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
3.3开设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
在当代音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选取不同朝代中极具特色的有关茶的舞蹈、歌曲或词曲等作品,以此当作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程的重点内容。例如,《茶歌》、《全唐诗》、《西山兰若试茶歌》、《茶中杂咏序》等。同时,茶歌的一个重要来源是由民谣改编而成的歌曲,即民谣经过文人墨客的整理、配曲与雕琢,再放置于民间进行传唱,如在明清时期广为流传的茶歌曲《贡茶鲥鱼歌》;同时茶歌还有一个重要来源,即由茶工和茶农自己创编而成的山歌或民歌等,如在清代的武夷山采茶区广为流传的劳工歌等。通过鉴赏这些描述茶文化的音乐曲目,可以增强学生的歌词理解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感悟到歌曲的内在魅力与文化气息。[5]另外,当代音乐教师在茶文化的音乐欣赏课堂上,还应积极引导学生针对茶文化的赏析及见解进行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深切领会中国茶文化的浩瀚与精深。开设该课程的重要目的是鼓励学生学习鉴赏茶文化音乐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具备基础的文化赏析水平与能力,促使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然的万物等融入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进而创作出经典的、触动心灵的现代音乐。
3.4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合理组织
加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茶文化的音乐选择水平与能力。学生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学到丰富的茶文化知识之后,已经对茶艺表演中的音乐选择、音乐形式等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此时就需要音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本质上讲,音乐实践就是在学生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感悟音乐中的茶文化精髓,实现音乐感知与音乐能力升华的一系列过程。科学有效开展当代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音乐与茶文化学习,更好的树立形象思维和鉴赏思维。诸如,教师可以举办赏乐茶会、音乐茶谈会、茶音乐竞技等实践活动,对学生应用茶文化的音乐能力进行系统化、集中化的训练,对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行层次化的练习,甚至可以通过举办音乐欣赏茶会等活动,全面展示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的实际训练成果。[6]这种实践模式,既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当代音乐的学习之中,还有助于教师形成学生学习成果记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从而为提高当代音乐教育的针对性发挥重要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此学习过程中,广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结合茶艺表演的具体类型,选用最为合理的音乐曲目,然后在音乐茶会活动中进行表演,不但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与成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等。
总而言之,历经数千年的茶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还是全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茶文化还影响着英国、日本等国家的茶文化形成。当代音乐教育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科学引入到课程之中,则可以有效巩固茶文化在当代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从微观视角去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知力与审美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操与整体素养;从宏观视角去看,也是传播与发扬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路径,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品德素质、人文素养以及精神文明等有突出作用,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作者:王芳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曾竹娥.浅议音乐教学的生活化取向———以赣南采茶戏教学为例[J].群文天地,2012(11).
[2]杨韶军.粤北采茶戏及其音乐歌舞特色[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9).
[3]陈茶凤.茶文化学科音乐课开设的意义和教学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08).
[4]林晓洁.不可替代的魅力———浅谈茶文化与艺术的联系[J].文学界(理论版),2011(02).
[关键词]茶文化社团 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一些高校主要通过开设茶文化专业或相关课程来实现其教育与审美功能。这种传统的课程教学可以将茶文化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掌握,但这种停留于书本的教育方式只提升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这仅仅是高校素质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项教学目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长远的基础,高校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社团为载体,将茶文化知识融合于社团活动中,便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问题。目前就有不少高校将茶文化教育结合社团活动进行,使其服务于学生素质教育,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素质提升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茶文化社团活动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民主协作意识
茶文化社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学生社团,社团成员的招募本着自愿、平等的原则进行,在社团内部,社团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组织者与参与者都处于同一地位,社团的组织者由社团成员民主推选,活动内容由社团成员集体协商,社团经费支出透明,在社团开展活动前,由组织者提出方案,全体成员讨论修订,民主表决,在活动过程中,也是全体社团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来完成。
茶文化社团主要的活动有邀请茶文化专家、教师讲座,参观茶园,学习茶艺,走向社会进行茶艺表演及参与茶叶品牌营销活动。在茶艺学习的过程中,奉行帮带原则,优秀的茶艺师指导后学者,源源不断,输出合格的茶艺能手。在参与社会茶艺表演活动时,有的成员负责外联、有的负责茶具的运输、有的负责茶艺表演,形成完整的团队运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每个环节的重要性,学会尊重他人劳动,理解自己的工作在整个团队中的分量,形成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2.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
学生社团是高职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近年来,高职教学提出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与加强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无疑是这一方针的有力补充。茶文化社团面向全校招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均表示强烈的兴趣,志同道合的社团成员聚集于一起,相互学习、工作,正确的认识自我及欣赏他人,为了共同的兴趣努力工作的同时,其沟通、协作、组织的能力就得以形成。
由于近年来茶文化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社会的各项活动也会邀请社团参与。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茶学社,就多次参与“柳州市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茶艺技能竞赛”、“柳州市名优茶评比”等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并多次接受行业企业邀请,参与品牌宣传、茶叶营销等活动。并代表学院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步接触活动的组织、执行,并通过茶艺表演等增进自身的自信心。
3.有利于高职学生组织决策能力的提升
茶文化社团具有其它社团的共性,同样是学生施展理想、展现才华的场所,成员间具有很深的情感性,社团也多以兴趣相投和友谊为基础,虽然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追求使成员走在一起,但整个组织仍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当中,因此对社团的组织者有一定的要求,社团在进行新成员招募、茶文化知识的传授、各种外联工作及活动的策划、实施与评价上,均需形成规范的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学生参与活动时,在整个活动的框架下进行团队合作与分工,学生的组织决策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4.有利于专业技能的提升
茶叶的健康知识逐步普及,社会上很多商务会谈、工作接洽都选择在茶楼,高职专业中一些要求与人交流密切的专业,诸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会展旅游等,都要求对茶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专业的学生也会选择与自身能力要求提升相关的社团进行辅助学习。如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茶学社的成员,主要以茶艺、酒店管理、会展服务、市场营销、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学生为主,在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通过听报告、讲座、选修相关课程、参加各种茶文化活动获取知识,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熟知各类茶的品质特点,掌握每种茶类的冲泡技巧;并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行业品牌营销等活动,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反思自身技能,把握重点,调整学习方向,促使知识得到不断提高。
二、传统茶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1.有利于高职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
当前社会是一个物质快速发展,信息多元的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同的美学思想熏陶,在多元的美学意识中,如何保障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茶文化社团依托茶艺的有形之美及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渗透,为学生审美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大学生对美学的深层次认知。
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为茶艺,茶艺之美,在茶艺演绎、茶席设计、茶形之美、茶器之精上,并辅以插花及民乐,令人心旷神怡。古人“以茶雅心”,用以陶冶个人情操,茶道中的“廉、美、和、敬”,其中的“美”,即“真、善、美”的“美”。学生在茶文化社团活动中,经常组织茶艺活动,将真山真水名人真迹融为一体,精湛的茶艺技巧,平和的茶人精神与茶浑然一体,学生将感受茶文化的和谐之美,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2.有利于高职学生竖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高职学习期间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学生务实的同时,也会将一些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浸染到高职院校中,另外,学生在遇到学习不如意、生活紧迫、或从毕业的师兄师姐处得知就业难等问题时,如果不能理性的进行情绪疏导和调节,容易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孤独、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情况在高职院校中时有出现,成了学校思想教育的重点之一。而自古以来,文人雅士以茶为修习心性的载体,饮茶艺术包括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因素。“茶艺”重在泡茶的技术,偏向审美享受,而“茶道”则旨在通过茶艺展示的严谨与周围环境的影响达到修身养性。在社团活动中,专业教师对社团成员讲解茶人的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向学生灌输茶文化的精髓,影响学生思想向乐观、积极方向发展。庄晚芳教授提出茶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成处事、敬爱为人”,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茶性温和,茶文化社团主张通过饮茶的平台来沟通彼此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的友谊。饮茶可清心,通过饮茶还可以达到洗涤内心浮躁的目的,不断的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行动,以便更加清醒的看待自己,
理性看待周边发生的事情。
茶文化社团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参观茶园,认知茶树的生长,体会茶叶的生产制造,从而感知乐于奉献的茶人精神。茶树生长在深山野林,常采不枯,一经种植,其生命周期可达近百年,周而复始的为人贡献,给人带来清心、健康。茶人也是如此,在有限的生命轨迹中,他们不计功名,勇于吃苦,默默无闻地为这个健康产业奉献自的岁月。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将来需要走向生产的第一线,因此在学校期间,就要做好务实与吃苦耐劳的准备,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才能扎根生产一线,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自己,在推进工作的同时,让自己获得职业生涯的成长。
3.有利于丰富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
社团以茶文化传承为途径,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丰富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茶文化包含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4个层次,物态文化指人们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茶产品,是有形的文化状态;制度文化则是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它与当时的社会生产、经济状态紧密联系;行为文化指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包括礼仪、沟通、谈判等;心态文化是指人们由茶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茶与一定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至社会的规章制度与法令,下至各种民间的风俗、风气与习惯以及以茶为内容所产生的各种茶诗,茶楹联和茶画都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人文知识。
在北京奥运会上,张艺谋导演在长长的中华画轴上,用我国四大文明之一的活体印刷术塑造了两个汉字,“和”、“茶”,其意义重大不言而喻。茶文化根植于华夏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茶禅一味”等朴素思想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茶道中蕴含着美学,伦理,文学、民乐等文化艺术元素。同时,通过饮茶又能达到净化自己心灵与消除彼此内心芥蒂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茶文化社团弘扬茶文化,可以增长知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自是非同小可,而以茶学社等茶文化社团为载体传授茶文化知识,更是有效地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乃璞,刘建.学生社团与素质建设[J]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3-64
[2]孙豫峰,王江萍.试论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3):61―62
在纪录片中,当表现对象成为非物质性的文化内涵,文化的直观形象需要通过影像来构建。 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中,茶文化的完整视听形象和人文思索的准确表达正是借助于兼具历史性、 思想性、审美三者合一的影像结构,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情节来实现的。
一、《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与跨文化类纪录片
影像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纪录片的内涵能够透过视听元素得到准确的表达。 在纪实的过程中,纪录片的影像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的表象进行简单还原,而是把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现实主体提供给人们解读。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一书中,中国传媒大学任远教授将跨文化纪录片总结为:(跨文化纪录片)指所表现的主体人物或者主体环境(对象文化)与制作者所设定的目标观众(目标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的纪录片。 笔者认为,跨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特点主要有:在真实性、纪实性的基础上,突显人文性,要求审美表达与思辨性并重,题材选择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主题表达与影像创作具备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 作为跨文化纪录片的典型, 该片将世界各地迥异新奇的茶艺文化及其历史、自然风貌作为表现对象,以海内外普通民众作为目标观众,完整展示了世界各地茶文化的生存现状,深度审视茶文化与个体生活和命运之间的多重关联,在茶文化的跨国对话中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接。 创作团队跨越中国涉足异域,真实记录了世界各地 60 位茶人背后与茶的不解之缘, 从题材运用到影像表达倾力营造人文意蕴,以展示温厚的人文性内涵。 茶是中国形象的鲜明标志,也是传统文化的无形载体,经过镜头的流畅表达,传统的茶文化的鲜活形象与客观现实中形形的大小人物相重叠,由此具备了先前不曾有过的人文意味。
二、《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影像表达与分析
(一)史、思、诗的影像结构
文化因影像而广泛流传, 影像因文化而彰显意蕴。 纪录片为文化和影像营造了共赢互利的机遇,而茶文化艺术的充分表达,亦离不开与之相应的影像呈现。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从影像结构入手,从对历史的回望与思辨、社会角色的挖掘与思想传递以及人文关怀的审美表达三个层面有效塑造了史、思、诗兼具的茶文化形象。
其一,史:历史的回望与思辨。今天的故事就是明天的历史。 该纪录片不但完成了纪录的使命,也自觉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对古老的茶文化历史进行梳理的过程,主创者尝试用现代思维理念和当代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解读,给予历史留痕以一种不同以往的探究,以期带给观众全新的历史感悟。
纵向的社会背景为茶文化增添了厚重的历史色彩,也体现出创作者所秉持的与时代一起思考的创作观念,提升了该作品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气息。 在第六集对日本茶道的讲述中, 以国际茶道香道丹月流宗家、浙江树人大学茶文化客座教授丹下明月女士作为切入点。本集讲述丹下明月女士每年春天和秋天都会从日本来到中国向学生们传授丹月流茶道的技术和精髓,当她将写有茶道友好,日中友好字样的祈愿绘马被挂上神社,通过镜头对悬挂祈愿绘马动作的捕捉放大,传达的意义也由此延伸至历史层面,实现了对中日和平友好理念的一次巧妙传达。
其二,思:社会角色的挖掘与思想传递。对社会角色进行挖掘刻画的过程,是透过现象逐步接近本质的过程。据报道,《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六集中主要描述了 60 位命运与茶紧密相系的人物,包括茶农、茶亲(采茶人)、手工茶制作者、茶客等,他们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社会身份:龙井茶工艺继承人、福建太姥山僧人、泰国曼谷的拉茶人、日本茶道师等,包括来自中国台湾的淡如菊茶书院创始人李曙韵、英式下午茶文化专家卡罗库罗斯基女士等茶文化推广者。
在对不同人物的细节进行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创作者以茶作为生存状态的参照物,大幅度运用凝练的画面和解说,细腻的特写、近景镜头充分表现茶的恒久魅力,内容涉及茶叶产地自然景观的展现、制作工艺的灵魂捕捉、古老茶艺的历史重现、各国茶道文化的客观阐释多个层面。在这里,茶与人的关系对等,茶的描述展现了深受传统文化积淀影响的个体的特性,表露了人的思想观念,以茶喻人,对茶的拟人化表述就是对人物的侧面刻画。独具匠心的场面调度和信息量丰富的画面营造了视觉奇观和生活实感,将生活节奏拉长,也瓦解了悬念,避免了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写意的形式诗意呈现了一群辛苦劳作、靠茶得以存活的人们。
此外,创作者的目光并不仅仅满足于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生动诠释, 更力图超越民族精神的局限,将来自不同国度的茶工艺及制茶人的生活内容加以整合,在中国美学与国际审美视角的对接中充分展示了世界各个角落的茶文化的精彩之处。
其三,诗:人文关怀的审美表达。原生态的生活画面是纪录片的外壳, 只有情感思想才能赋予其以生命。 情感的观照、人文的关怀是跨文化纪录片创作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显著标志。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和海内外与茶相关的人文景观,在征服世界的香气背后,我们所看到的,有艰辛的劳作,有濒临消失的古老茶技,有沁人的茶汤,有沉淀于生活的真情,也有绵延的山河,传递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总导演王冲霄在采访中说: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每一个茶人其实都在修行属于自己的茶道,而所谓茶道,就是在我们都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对完美的温柔试探,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他认为,一碗茶从茶山一直到茶客面前的汤水,其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是茶人用心在做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史、思、诗相结合的影像结构塑造了 《茶 ,一片树叶的故事》的历史纵深感与文化气息,茶文化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渗透到语意中,促使整部作品的生活意蕴与人文质感如同饮茶般 良久有回味, 始觉甘如饴。
(二)传统的民族文化符号情节
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曾指出, 影像的内涵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符旨推动符征,然后加以超越。[5]纪录片某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是由影像和解说词构建完成的,在本片中,这一观点主要表现为叙述段落内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民族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特色的凝练表达。将民族文化符号运用于展示传统茶文化之中,在强调茶文化地位的同时,也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宏大丰富的形象。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第一集 《土地和手掌的温度》 首个段落选取了普洱茶的生产胜地云南景迈山, 通过讲述景迈山制茶人苏国文老先生的生活,从侧面介绍普洱茶的制作过程和布朗族的茶祭节日茶祖节。 关于茶祖节的介绍,《土地和手掌的温度》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茶是布朗族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也是布朗族神圣的代表。 每年举行一次茶祖节是世代相传的习俗,他们坚信着每一块茶地都有茶神。茶祭时,人们会到山顶呼唤茶神。他们认为每一块茶地都有茶魂,他们要在那天把所有茶神唤回来欢度节日是他们给后人留下了财富,任何一个布朗族人都不能忘记。
茶祖节作为具有狂欢色彩的仪式性活动,展现了布朗族人内心对茶神的敬重与热爱,他们认为生活富足安宁来自茶神帕哎冷的庇佑。 在这里,茶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我们视觉所及的范围,而延伸到了精神传统的领域,成为了容纳文化的灵魂器具。 纪录片中的茶神首先是对苏国文等茶人们所祭拜的神像的形象复制,茶魂的形象则是以茶园中雕刻有印记以代表茶魂树的树桩来体现。 对于普通受众来讲,茶神这个符号在叙述之前并不存在。通过解说词和影像的叙述,受众认知到了布朗族人们在狩猎之春茶采摘之后召唤茶魂的仪式以及在新茶制成时对茶神的感谢或祈祷的行为。 在叙述过程中,茶神的祭拜仪式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 从而引起了心理上的认同。 至此,受众认知到茶神在布朗族人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茶神具有代表民族整体文化符号意义的象征意味。在这里,本片的叙述建构了茶神这个文化符号,而茶神的所指意义则是在影像中通过不同景别和角度,以及解说词的反复描述中形成的。
关键词:茶文化;绍兴;茶馆;经营;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23102
1 引言
中国的茶馆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茶馆的起始阶段可以追溯至两晋时期,之后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包括唐代正式形成茶馆、宋代至清代得到发展、解放后茶馆的新生期,直到在当前形成了现代茶馆。茶馆是绍兴地区群众的重要休闲场所,也是绍兴地区发展的组成部分。但是纵观当前绍兴茶馆市场可以发现其经营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包含自身存在的经营问题,例如缺乏自己独特性,经营管理团队不强等;也有其它行业或者同行业的竞争问题,例如分布集中带来的竞争,国外咖啡引起的竞争等。对此,笔者在文中对绍兴茶馆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对绍兴茶馆的未来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2 茶文化与茶馆的关系
茶文化是人们在饮茶活动中形成的,是一种以茶作为传播艺术载体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茶道、茶德、茶艺等相关内容,其核心是茶艺。茶的起源地是中国,而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中国,并且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在这漫长的历史之中经历了复杂的演变,由物质层面的饮茶,逐步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形成了与茶相关的诗词歌赋、茶道、饮茶礼仪等内容。自古以来,茶受到中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因此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茶馆是以销售以经营茶及茶产品为主,并兼具休闲和娱乐功能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的一个窗口,可以称其为一种社会的“缩影”,其能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群众精神生活水平。
茶馆是茶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路径,其可以作为载体,体现茶文化、茶礼仪以及地区的人文风俗。我们知道茶文化的核心是茶艺,而茶馆则是最能直接领略、学习以及研究茶艺的地方,因此茶文化与茶馆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因为没有了茶馆,茶文化就失去了重要的传播和传承的途径;而如果没有茶文化,茶馆也失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缺失了人文情怀。所以,茶文化是茶馆的内在涵养,而茶馆是对茶文化的传承媒介。
3 绍兴茶馆起源与功能
绍兴茶馆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众所周知,绍兴地区每年会产大量的茶叶,因此饮茶的风气代代相传,茶馆也是随处可见。在清朝乃至之前的古代社会中,绍兴茶馆还会请戏班唱戏或者请人说书,是绍兴人民休闲娱乐的不二场所。而作为正宗绍兴人的作家鲁迅先生也经常在作品中提到绍兴茶馆,例如《孔乙己》、《药》等。绍兴茶馆作为茶行业的一个窗口,并不单单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的,还始终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其一是为人们饮茶、品茶提供一个优雅别致的场所,使人们在茶文化的熏陶中陶冶了情操,身心得到放松。尤其当代人生活节奏过快,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工作之后,许多人们会经常约上老友品茶、交流,而绍兴茶馆就为此提供了一个好的场所;其二是绍兴茶馆能够传承茶文化,传播茶知识,促进文化交流,许多茶馆中会在举办多种活动中渗透茶文化,如民俗文化讲座等,而这里就为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其三,绍兴茶馆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好的场所,茶馆中静谧、和谐、儒雅的氛围,使人缓解了原本的紧张和焦虑,被茶带入一个安静祥和的境界,整个人变得更加的心平气和、睿智,而这样安逸的环境为商人们提供了良好的谈事场所;其四,增加茶叶销量,促进茶产业发展,带动绍兴经济发展。众所周知,绍兴地区盛产茶叶,如果茶叶销售良好,则必然将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 当前绍兴茶馆经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使得更多人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生活。而绍兴茶馆也迎来了很好的发展,不仅茶馆的数目大幅度增长,而且在种类上也有了扩展,如出现了茶室、以丰富饮食为主的茶楼等。另外,绍兴茶馆不仅仅是数目和种类增多,许多茶馆还为适应当前的发展,将自身内部装修得美轮美奂。但是,伴随着茶馆行业的慢慢成熟,当前绍兴茶馆在行业内竞争激烈,部分茶馆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亦或是服务质量与口碑较差。
当前,绍兴茶馆面临的竞争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现有茶馆之间的竞争。喝茶作为娱乐休闲的方式之一,受到大家的欢迎,因此部分茶馆为了吸引顾客而大搞装修,并且纷纷推出各种服务,比如自助式茶点、邀请茶道表演等,因此形成了异常激烈的竞争。②面临着新加入的茶馆的威胁。部分新的主题茶馆的出现使得传统茶馆逐渐失去了对消费者的吸引力。③咖啡厅和西式快餐的竞争,如星巴克越来越成为上班族休闲、歇息的首选。
5 未来绍兴茶馆的发展模式分析
5.1 细分市场,选择主要服务对象
当前绍兴多数茶馆主要是面向大众,符合大众消费需求。但是就长远的发展而言,应该根据自身茶馆的规模、资金、定位以及茶馆消费水平,然后为主要面向的消费者群体有一个大致的定位。因为各行各业的消费者都会有去茶馆的需求,但是一个茶馆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对此绍兴茶馆应该细分,不同的茶馆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使得每一个茶馆集中精力为自己的主要服务对象来服务,并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5.2 合理选址,服务目标市场
绍兴茶馆经营过程中凸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分布过于集中,这种集中状况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因此,在开茶馆之前对选址工作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周围已有茶馆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以及消费特点等,一定要避免茶馆数量已经达到饱和的地方。另外,不同的茶馆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在自己的消费群体集中的地方建设茶馆。再次,要考虑周围的交通情况与环境条件,尽量让茶馆建立在交通便利、风景优美的地方,在不同的条件不能兼得时,就需要决策者自行抉择。
5.3 强化个性,规范市场竞争
绍兴茶馆之所以缺乏个性,是因为部分茶馆消费种类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经营。对此,部分存在此问题的绍兴茶馆应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营丰富多样的消费品种,包括餐饮、表演等,也可以尝试主题茶馆、特色茶馆、体验茶馆等模式,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并且提供选择性消费的休闲品,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绍兴茶馆应该强化个性,建立自己的特点,将茶馆明显与其他休闲餐饮区分的标志。并且,绍兴茶馆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应该多凸显自己的特性,走特色化道路,同时要规范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共赢,才能实现持久的发展。
5.4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在竞争激烈的当前,企业品牌建设是尤其重要的,因此绍兴茶馆非常有必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营造品牌优势。当然,最重要的保证就是提升服务的质量,塑造美誉度,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建立卓越的品质,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与品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实现可持续发展。
6 结语
虽然绍兴茶馆经营目前存在着些许问题,但是笔者认为,经营者只要着力于改革,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赢得更高的社会效益,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艺馆往何处去?――中国茶艺馆三十年反思[J]. 农业考古, 2010(2):78-86.
[2]夏燕红,张 荣,肖剑斐.茶馆顾客体验价值驱动因素及其体验营销策略研究:以杭州自助型茶馆为例[J]. 经济论坛,2011(3).
[3]黄 泰,保继刚,刘艳艳,等.城市游憩场点系统结构分形及优化:以苏州市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0(1).
[4]熊,刘成玉.乡村茶馆功能的演变、原因及对策建议――以四川为例[J].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5(3).
[5]张琴.济南茶馆文化发展思路探讨[J]. 茶叶科学技术, 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