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8: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宏观经济事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继承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分工与协作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快速化要求。宏观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体现,不可避免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坚守适合本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需要深刻研究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自己的准则,总体上看去,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影响有三大方面。
(1)影响我国经济主权问题决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含义即指技术与生产力目前都还属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参与全球化合作时,我国必然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端,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制约。
(2)对管理规则的影响
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全方位、全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方面来看,这预示着我国之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都将重新洗牌,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须得按照国际化的经济标准来制定,同时还需要为国际间的经济接轨而作出适当的政策贡献。是对过去封闭经济管理理念的全盘抛弃还是审时度势,将其中有价值的证明成功的管理理念进行保留继承,需要通盘考虑。而一旦继承之后,我们又要面临如何将这些理念进行发展的问题。必竟任何理念与模式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都会显得过时,因此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视。
(3)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各方力量处于相互制约、向均衡化发展,从而最终使世界经济格局处于相对缓和,众多国家参与进来,但各国又将注意力集中于本国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地紧密,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旦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混乱,其它国家也势发受到影响,当这种影响全面曼延开来时,就会造成整体局面的失控,从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秩序。当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宏观经济的管理就会变得俞发地困难,也俞发地重要。要想抑止衰退的扩大化,那么就必须经济职能部门采取有效地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本国的宏观经济,从局部改善,进而改善整体世界的宏观经济局面。
2、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理念
(1)宏观经济管理的转型
历史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历经了两个主要阶段与一次转型,目前正在面临着第二次大的转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又将迎来一次实质性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第二次转型。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的转型将会是这次转型的主体内容,舍弃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政策有力引导为辅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2)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促使国家政府必须创造出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同时也涵盖了各种硬件,如不同的传媒与网络。利用信息化的高速飞展,政府已在着手建设数字信息化管理手段,即所谓的地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中国政府的庞大,管理起来必然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建设电子化政府网络,实现了垂直化的管理反应速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层面进行统筹,任何地方的经济信息可以上网查询,而一个经济行政命令的下达后产生的效果,都可以尽快了解到。实行现代化与网络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政府网”体系,这正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将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及时应对新环境下宏观经济有可能面临的来自世界和国内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3)求发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的突发事件,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实际就是发生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前兆,而对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世界经济体来说,突发事件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迅速,突发事件来之迅猛,影响巨大,比如之前的美国信贷危机,虽然开始仅限于美国,但不久就曼延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后,也不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一下滑,我国的制造业受到重挫,最终问题都会反映到宏观层面而来。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经济突发事件,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良性管理不可逃避的问题。面对这场危机,我国集所有力量,通过4万亿的建设资金来救市,而后各个职能部门在统筹规划下进行充分配合,这就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机制的培养。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时刻要作好应对措施,也就在制定相关制度,调节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面对突发事件,常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一定程度上会有过时的可能性,那么根据新经济体系来发展这些管理政策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存储基本利率,这些措施一般是遇到经济事件时,国家常采用的一般经济调控手段,但是现在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比以往都要大,因此如何在这些固有手段内容上再继续发展,将它们的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加广,解决的矛盾更加彻底,是当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经济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国家自身应对危机的准备基础。
3、总结
宏观经济始终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它的变动影响到国家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在哪个时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国家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工作重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立自己的经济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家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高级应用型人才 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03-02
一、基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目标,西方经济学应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 提供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经济学基础知识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课程则是应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进行企业日常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国际经济学将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了国与国之间的资源配置。在后续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的学习中,西方经济学学习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将西方经济学教材重新带进课堂,帮助理解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引入专业课程和职业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同时,经济学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弹性分析、最大化原则等都能在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中得到应用。
(二)培养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获得经济学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运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是研究家庭、厂商在市场中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通过对家庭和厂商等微观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进行个体决策的研究,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部分则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研究短期的经济周期和长期中的经济增长。宏、微观课程中相关概念和理论联系密切, 是分别从微观个体和总体的逻辑关系中研究经济资源合理配置的学科, 每一个理论的分析推导过程都符合形式逻辑规范。
(三)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具有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
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西方经济学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边际分析法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方法,如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旅游的优惠价,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能以较低的价格得到机票?航空公司的决策依据是增加一门学生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的比较,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边际分析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针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用经济学思维看待问题的习惯,在讲课过程中,针对学生身边的事或者关注的新闻事件,运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在实现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影响了经济学教学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的本科课程教学中,虽然引入了实践教学体系,但教学的主要方式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传统的“黑板经济学”没有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手段,在知识传授中具有容量大、形象生动的优点,被很多教师采用,以至有些教师完全抛弃了课本和教案。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存在着大量的图形和公式,这些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工具。多媒体设备中的图形和公式一带而过,学生不能见到教学过程中公式的推导及图形的绘制,对于经济分析工具十分陌生,甚至重要知识点掌握不牢,直接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互联网上教学资料的丰富,使一些教师跳过了备课环节,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西方经济学是数量关系、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没有清晰的课程思路,会导致讲课过程中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影响了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二)缺乏应用型教学的直观场景,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经济中的一些问题, 但是经济学有些理论本身缺乏直观的效果,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讲授中,需要引入实践教学, 通过学生市场调研、企业见习等方法,理解经济学中消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等。通过查询政府网站,获得宏观经济数据,理解经济学的国民收入理论、就业理论等。由于缺乏直观的应用型教学场景,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欠缺,影响了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西方经济学现有课程内容,难以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目前,在我国西方经济学界的研究中,基本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本科生所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为主。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源自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现实经济生活的科学,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新问题而出现的新思想新理论,一般的经济学教材都没有包含;针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传统理论无法进行合理地分析。
三、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
(一)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夯实西方经济学作为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
针对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高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直观、可视性强的特点。在讲解课程理论时,可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增加信息量,尤其是图片和视频资料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经济学中的图形和公式的推导,笔者认为是必须要借助板书才能让学生了解每一幅图的“来龙去脉”,在教师画图和公式的推导中,让学生了解数学图形和公式中所表达的经济学概念。
(二)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提高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的讲解中,多采用生活案例、经济事件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学概念。如在微观经济学中,采用案例导入法,利用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在讲机会成本概念时,针对学生本科所付出的代价,并除以总课时,得出每节课约50元的机会成本,改变了学生认为经济学理论枯燥无用的观念。对市场结构问题,可让学生上网查询所关心的行业或企业的市场结构,来理解移动公司对话费的定价权与作为农民的学生家长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从而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下的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通过学生上网查询政府网站的统计数据来理解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经济中的相关数据如CPI等预测并亲自验证,从而保持对西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培养学生形成关注经济事件的习惯。
(三)选择或自编合适的教材,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
针对国内经济学教材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的现象,选择或自编一套合适的经济学教材成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方法。教材在结构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为了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经济学研究方法,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运作的专业素质,教材的内容要简单易懂、应用型强,对于教学要求较高的部分可作选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作自行选择;教材内容中,可以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增加现实生活的案例和重要经济事件、政府网站及统计数据的相关链接,增加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习题的设计,减少理论证明和数学计算的数量,增加案例式习题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麦茂生,吕力.市域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7-141.
[2] 李停.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大学教育,2012,(7):14-17.
[3] 袁灵,王朝阳.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227-228.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选择对调控的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产业群的调控,忽视产业统筹和理性预期是危险的。
关键词:宏观调控理性预期产业统筹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选择对宏观调控的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条件是这些工具赖以发挥作用的资源能够被国家有效掌握。
从目前的理论看,主要依赖于货币、税收、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和消费以及资源价格的确定,但基本目标都是着眼于市场的恢复和经济、政治的稳定,而理性预期产业政策工具没有受到特别重视,即使运用了市场准入行政手段也都是事后行为。好在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如果货币市场完全进入市场竞争状态,土地市场进一步放开,宏观调控的政策性工具便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价格选择将是主导市场的主要工具,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格局亦将重新定位,这在中国的经济运行中是很难把握的。从潜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来看,中国的社会和行政配套改革已经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诉求,继续推进完全的市场化经济机制,而没有做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预案准备和工具选择准备,加之市场机制细节的不完善,一系列问题将不客气的会摆在决策者的面前!
本人认为,产业统筹政策应当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得到重视并且发挥重要作用。何为产业统筹呢?本人的观点就是政府的经济政策工具和硬性产业行会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理性预期判断的基础上所做出的调控和产业资源整合,从而有效保护一个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比如:依赖自然资源深加工的支柱型产业群一旦形成,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必须随时收集到准确、充分的动态市场信息,在新增项目和资本投资总量扩张上进行科学的总量控制,积极为私人经济部门的良性竞争创造整体的“不饱合”空间发展秩序,否则很可能会导致一个产业群因市场博弈而损失殆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投资的目标都是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而投资的选择并非都是理性的,缺少对资源和产品风险的完全预测。谷贱伤农和谷贵伤工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过度的短缺和过度的过剩是同样可怕的!黑龙江的大豆问题和吉林的玉米问题可以作为一个产业统筹课题来分析,值得政府和经济学家们深入研究——热火朝天大上农产品工业深加工项目是否保持了一个产业群的预期增长?这个结论同样适合于钢铁、煤炭、重工业制造等不可再生资源依赖型企业项目。之所以特别关注资源依赖型项目的产业统筹能效,是因为这些资源也是国民经济的长期和短期能源,直接关乎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产业群出现问题时影响的可绝不仅仅是金融业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属于实证经济范畴,具有对象的系统性和分析的实证性特点。它是建立在完整反映经济现象客观数据基础上的分析,这是统计分析有别于其它经济分析的最大不同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统计体系,它提供了一个经济体的全面观察数据,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提供了实证基础。“SNA提供了一个包罗广泛的核算框架。在此框架内,经济数据可以按照经济分析、决策和政策制定的要求,以一定的程式编制和表述”[1,P1];“1993年SNA提供了一种分类体系和一种可在不同详尽程度上加以运用的核算框架”[1,P2];“它增强了各类使用者可得到的统计资料的分析力量”,“它反映经济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其经济活动的结果。它完成了资产负债表的联结工作,因而提供了一幅某经济体支配其资源的全景。它统一了经济中某些重要部分的信息———例如,人口与劳动力、价格与物量的计算以及购买力平价———以前这些都是互不相连的”[1,P3]。
事实上, 198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就是为了奖励他对发展该体系从而大大改善了经验经济分析基础的基本贡献。在授予他奖金的时候,主持人说“……体系取得了独特的国际影响,……是周期性和结构性分析不可缺少的工具。”确实,没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数据,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是无米之炊。可以想象,没有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形势的描述可能就只能用“好”、“比较好”、“越来越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的词语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相互联系的数据,我们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只是支离破碎的,无助于国民经济政策和决策的制定。1990年,我国出现市场疲软、生产不畅、财政困难等问题,有关方面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出改变调整力度,增加400亿元投资,以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建议,被国务院所采纳,取得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1996年,我国成功地实现了国民经济软着陆以后,又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同样是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拉动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提出了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能在全球经济动荡中逆风飞扬,保持了高速度的增长。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将此写进了党的章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是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即要达到357 768.88(89 442.2×22)亿元左右。一定的经济总量要有经济速度作保证,从2001年起,我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应该不低于7.2%,年均增长额至少为134 16亿元。到那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为3 500美元左右,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三步,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统计表明,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到较高的增长速度相对容易,而在较高水平上达到年均7.2%的增幅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目标,但这又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根据就是基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第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决定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领域。“国民经济核算的突出应用是与公共政策相连的。主要依靠货币和财政手段的国家发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十分有用,因为,经济核算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和政府政策所需要的调整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1,P9]。比如SNA提供了价格和物量核算,“使之有可能对通货膨胀以及经济增长和波动进行系统和详细的分析”[1,P415]。
人们在评价SNA的目的时候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经济统计的组织系统。所以SNA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分类和定义的一致性,以及它对经济中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的显示。这种观点导致对基础统计改进的偏重,因为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善核算体系。与此相反的观点是,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为促进经济的分析和决策服务。综观SNA的结构和定义,它不但决定了能够被开展的分析类型,而且也影响考虑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方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对《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进行修门的过程中,遵循的是不仅仅要使新的体系与1993sna统一的原则,同时还考虑到则政分析家不断扩大的需要、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对《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介绍的体系做了大量更新和扩展,其中主要修改的有以卜几个方而:对政府则政统计体系记录的单位和经济事件的范i、记录经济事件的时间、定义、分类和平衡项日进行了重大调整。
1.单位的范围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单位的范围侧重于《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界定的广义政府部门,其定义以机构单位的概念为基础。广义政府部门包括全部居民政府的一位和由政府控制井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的全部居民非营利机构。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体系的范围是在职能的基础上界定的,它包括履行政府职能的全部单位。在原则上,只包括与政府职能自接有关那此交易。这意味着不包括那此不代表则政政策实行的交易,特别是,与货币当局和其他存款金融机构的职能有关的所有交易都不包括在内。
另外由于修改前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定义的基础不同,从而两者对超国家当局的处理也存在着不同。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超国家当局不包括在在何国家当中;而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由超国家组织在一国履行政府职能带来的交易包括在该国的统计数抓中。
2.记录经济事件的时间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记录交易和其他经济流m:的时间由权责发生制原则确定。也就说,流量在经济价格被创造、转换、交换、转移和消失时记录。而在《1986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交易在收到和支出现金时记录。相比而言,权责发生制的记录时间与资源实际流动的时间相符能够很好反映政府收支情况;而现金收付制的记录时间可能严重偏离有关经济话动和交易的时间。另外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之所以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与sna1993保持一致,在sna 1993中记录经济事件的时间也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
3.事件的范围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事件的范围比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更为广’泛,因为修改后的体系包括影响资产、负债、收入或开支的全部经济事件,而不是仪仪包括由现金交易代表的那此事件。例如,将易货交易及商品和服务的赠与包括在内。《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仪有选择地包括一此实物交易,并且是作为备忘项日。
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包括其他经济流量,所谓其他经济流量是指除交易外影响一个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值存量的所有流量。为了使会计期初的资产负债表与期末的资产负债表完全协调,必须包括其他经济流量。根据定义,其他经济流量是非现金事件,因此它们井不作为《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的组成部分进行统计。
4.定值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资产和负债按当前市场价格定值,包括可能具有不同名义价伯的债券。而贷款由于一般不进行交易,因此不具有市场价伯,它们按名义价值记录。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债券总是按债务到期时政府须支付的数额定值,这可能既不同于名义价值,也不同于当前市场价值。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规定将债券的名义价值作为备忘项日记录。
5.记录流量的总额和净额
关于流量是按总额表述还是按净额表述,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和《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大部分处理是相同的。主要不同在于市场基层单位的销竹和开支。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市场基层单位的销竹和生产成木按总额分别表示收入和开支。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如果销竹减去生产成木的净额为正数,则作为收入记录;如果为负数,则作为支出记录。
6.流量和存量的统一
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是完全统一的体系,因为可以从会计期初的存m:数抓与该期间发生的流量中得出会计期末的存量:数抓。由于这种统一,影响广义政府部门的则务业绩、则务状况和流动性状的全部事件都包括在内。《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所包括的存量数抓限于债务,债务存量的变化往往不能与所记录的流量相互协调,需要提供补充性表格来说明完成这种协调所需要的其他数抓。
7.定义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收入是交易带来的净伯增加。因此,收入包括赠与,但却不包括来自处理非金融资产的所得。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收入定义为除赠与外所有不需偿付的款项。因此,收入包括来自处置非金融资产的所得。
类似地,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开支是交易带来的净伯卜降。购买非金融资产不影响净信不视为开支交易。“开支”一词取代了《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的“支出”,因为它与权责发生制记录的联系更为密切,并表明非金融资产交易不包括在内。《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将支出定义为所有不需偿付的款项,包括购买非金融资产。
8.分类
修改前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对收入的分类有很大不同。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收入分为税收入、非税收入和资本收入,赠与构成单独的非收入类。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收入进一步分为税收、社会保险交款、赠与和其他收入。
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和《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开支/支出都按两种方式分类:按职能和交易的经济性质。在两个《手册》中,按职能进行的分类都采用联合国颁布的《政府职能分类》。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对由交易带来的非金融资产变化进行了新的分类,因为它们不划为收入或开支。新的分类采用《 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的相应分类,以交易涉及的资产类别为基础。
贷款减还款是《1986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中代表出于政策日的获得的金融资产净额的一个交易类别,与支出划在一起以计算总额的一个交易类别,与支出划在一起以计算总赤字/盈余。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这此交易与其他金融资产交易划在一起。
9.平衡项日
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尽昔规定了其他平衡项日,但是分析框架仪侧重于一个平衡项日(总赤字/盈余)。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的分析框架以几个平衡项日为特色,其中,《政府运营表》包括净运行余额(它定义为收入减开支,代表交易带来的净伯变化)和净贷款/借款(它定义为获得的金融资产净额减产生的负债净额,获净运行余额减获得的非金融资产净额);《现金来源和使用表》包括现金盈余/赤字,以反映政府运营表带来的现金流量的余额以及获得的非金融资产净额。除了不剔除贷款和还款交易带来的现金净流出以外,它类似于((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的总赤字/盈余。在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另一个平衡项日是总余额定义为因重新安排出于公共政策日的而进行的资产和负债交易从而经过调整的净贷款/借款。伯得汁意的是,私有化的全部收入(包括固定资产出竹)。
作为金融项日包括在内;以贷款形式提供的补贴确定为开支。它相当于《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的总赤字/盈余,但却采用权责发生制确定。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手册》的其他平衡项日包括净伯、金融净伯、基木余额和储蓄,而在《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却没有类似的平衡项日。
10.与其他统计体系的协调
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与其他国际宏观经济统计体系相互协调。也就是说,在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为则政分析服务这一日标卜,基木概念、定义和管理.与其他宏观经济统计体系尽可能相同,与政府则政统计体系相互协调的其他统计手册有《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和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主要遵循1968年《国民帐户体系》,但是两者协调的程度要低得多,主要是由于《1986年政府则政统计手册》采用现金收付制记录。
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和与之相互协调的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之间的主要差异是它们所采用的分类以及随之而来的平衡项日。例如,修改后的政府则政统计体系的税收分类和《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有较大的不同,但两个体系的税收定义相同。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对退休计划和外商自接投资收益再投资的处理不同于《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的处理,结果,两个体系中的净贷款/借款不同。
此外,由于涵盖范围不同,但是,其内涵在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比在《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中要小
二、与1993年国民帐户体系之间的差异
尽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修门政府则政统计体系的过程中尽可能使其与1993 sna保持一致,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两者还是存在着一此差异,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1.两个体系对生产相关交易的登录不同
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不把中间消耗或产出作为开支类别,但是在1993 sna中,却把中间消耗或产出列为开支以扣除、虽然政府则政统计支出类别“货物和服务的用途”与1993 sna中的中间消费最接近,但它与库存的处理以及则政和保险服务的消费有根木的区别。此外,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对自给性资本形成的处理影响到对一此项日登录的比较。1993 sna将自给性资本形成中的支出、固定资木消费和雇员报酬登录为中间消费,而政府则政统计系统则登录为购置固定资产。
2.两个体系对社会保险的处理不同
在1993 sna中,社会保险计划收到的所有社会缴款都被视为经常性流入(资源),社会保险计划支付的所有社会福利都被视为经常性流出(使用),尽答提供退休福利的计划的收支相当于计划的负债变化。在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对提供退休福利的计划的缴款和这此计划支付的福利被视为是负债的变化,而不是收入和支出。此外,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以同样方式处理向政府雇员提供退休福利的无基金计划和有基金计划,确认为米来提供福利所负的债务,而1993 sna不承认这此债务。
3.两个体系对数字是否合井汇编的处理也不同
1993 sna不把统计数字合井汇编,但政府则政统计体系把统计数字合井汇编。因此,在为各级政府汇编统计数字时,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不开列政府部国内两个机构单位间的所有债务人一债权人的则务状况和政府部门两个机构的-位间的所有交易,这样从统计数字来看,似乎政府部门只有一个的一的机构的位。因此,政府则政统计体系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总额可能比1993 sna少得多,即使这两个体系之间井没有其他差异。
4.两者在关键的平衡项上可能存在着不同
借出和借入净额是政府则政统计体系和1993 sna中的一个关键的平衡项。但是由于对一此交易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主要是社会保险缴款和退休计划的福利,政府则政统计体系中这一平衡项的价伯与1993 sna中同名的平衡项也许不同。为了避免混淆不清,将《政府则政统计手册》中的平衡项或分类类日标明为「政府则政统计1,以显示这此项日在政府则政统计系统中与1993 sna中的项日名称相同,但覆盖的内容不同。
三、我国与国际准则的差距
1.政府则政统计内容不够完整
相比国际准则以及其他国家而言,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长期以来一自都存在着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预算内收支和预算外收支都是政府则政收支,理应全部纳入政府则政统计的范围,但是日前我国政府则政统计仪仪对政府预算内收支进行统计,对预算外资金和社会保障资金收支数抓信息则是的独另行收集整理分析的。大部分社会保障缴款收入和支出没有反映在则政预算收支中,对其他社会保障的资金支出也分散在抚恤和社会保障救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等预算科日中。实行则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也循环于国家预算之外,甚至由各自的主答部门自编核算,这使得国家各级政府的则政总收入和总支出情况无法准确反映,对政府的则政业务话动因指标缺乏很难进行完整精确计算。
2.分类标准不规范
按照cdds建议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则政统计分类方法,政府收入按收入性质分类,政府支出按经济性质和职能进行分类。与之相比,我国政府则政统计分类不够规范,未按收入性质分为经常性收入、资木性收入、转移和赠与收入;政府则政支出未能够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和“政府职能分类”进行分类,用来说明政府资金的使用方向(如下资.答理费用等)
和所达到的目标(如教育、科技等)。目前我国政府则政支出分类标准很不统一,部分支出按照功能分类,如行政管理.费、公检法司支出、外交外事支出等,部分支出按照经济性质分类,如社会保证补助支出、国内外债券付息支出等。由于收到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分类的影响,造成统计分类框架不清晰,内容的协调,统计数抓质量较差。
关键词:信用风险传染 去产能 去杠杆
2008年以来,以房地产为核心、以重化工等上游产业为依托的地方平台及企业加产能、加杆杆,国内形成债务扩张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随着增长速度放缓、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经营困难,信用品质下降,信用风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信用风险具备较强的传染性,某一经济主体因流动性危机或者破产而发生违约行为时,往往会影响其它经济主体和相关行业的违约概率,对此应予以关注。
信用风险传染的定义与影响因素
信用风险传染是指在外部经济环境变动情形下,某一经济主体因流动性危机或者破产而发生的违约行为影响到其它经济主体的经营状况甚至违约概率,是信用风险的外溢效应。
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微观因素指债务人因商业模式特征、地域、法律及其他特殊事件引发的信用风险负向传递。如,某一地区关键产业的凋零可能致使整个区域的企业面临信用压力;特殊事件的发生也会影响增强信用风险传染,如次贷危机和雷曼兄弟破产等极端殊事件,会显著加剧信用风险传染程度。宏观因素指企业经营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研究表明债务人之间因宏观经济因素存在正的违约相关性,包括GDP、CPI、基准利率等指标及经济事件因素,均对企业信用品质可能产生影响。如,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水泥、平板玻璃、钢铁、工程建筑等行业下游需求下降,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亏损加剧,引发了上述行业信用品质恶化,发债企业信用等级频繁下调。
信用风险传染路径与机理
从理论层面看,信用风险的传染通常源于经济体之间存在违约的正相关性。传染路径分为企业间的横向传染,以及行业间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纵向传染。横向传染和纵向传染的机理各不相同;纵向传染的机理更复杂,后果也更严重。
横向传染是指信用风险在行业内企业间的传染,是行业内信用风险溢出“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的结果。同一行业内某些没有直接业务往来关系的企业,有可能会因为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相似性,导致信用风险传染。这种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源于行业内不同信用等级企业的相互影响,一方面表现为行业内其他债务人信用利差增加,甚至出现跳跃变化;另一方面通常由行业内资质较差的企业所引发。
纵向传染的机理主要基于上下游产业联动机制。现代企业、产业之间分工更加细化,联系更紧密,在产业链的作用下,上下游产业之间存在关联影响,使得行业或企业的信用风险会沿着一定方向进行传递,这就是上下游产业联动机制。当经济衰退、市场需求疲软时,商品滞销导致制造型企业的产品大量积压,迫使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削减生产甚至停产,同时可能伴随裁员,企业信用风险迅速加大,且与其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生产运营情况也会随之恶化。在上述过程循环作用下,更多的企业和行业可能陷入信用危机。
这种产业链的联动可能是下游需求减弱传递至上游,也可能是上游供给端冲击传导至下游。需求端的信用风险传染通常沿着产业链的顺序依次发生,始于汽车、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机械、装备制造等下游行业,然后传导至有色金属冶炼压延、黑色金属冶炼压延等中游的加工制造业,最后是上游的有色、煤炭等行业。需求端产生的信用风险对于下游行业中的机械和装备制造等行业、上游行业中的钢铁、煤炭等行业冲击更大。同时,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违约率波动幅度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我国信用风险传染的现状
我国产能过剩行业大多集中在重工业和国有企业部门,一般为资本密集型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2013年以来,制造、钢铁、采矿等行业在产能利用率下降和净资产收益率持续回落的同时,杠杆率不断上升,其中重工业等资本密集型产能过剩行业杠杆率上升更快。据测算,目前四大产能过剩行业(煤炭、钢铁、有色和水泥)的存量有息负债高达5.4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8万亿元,公开市场债券1.6万亿元,信托等非标产品约1万亿元。
产能出清与债务出清叠加,提升了相关行业的违约概率,信用风险有可能在钢铁、煤炭等行业间传染。去产能和去杠杆引发的信用风险体现为银行资产质量的恶化,以及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下调、债务违约等信用风险事件的增多。
银行贷款不良率是观测信用风险的领先指标,自2013年一季度以来,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率逐季上升,截至2015年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已接近1.2万亿元,不良率升至1.59%,四大国有银行中的农业银行201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已达到2.43%。从上市银行不良率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和采矿业等产能过剩行业不良率增速显著快于第三产业,发生信用事件的概率加大。以农业银行为例,2015年上半年制造业和采矿业的不良贷款率分布为4.37%和1.56%,较2014年增长18.43%和95.00%,而第三产业的不良率上升趋势则缓慢得多。
债券市场方面,2014年以来钢铁、煤炭、机械等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事件明显增多,制造业、煤炭、钢铁等发债企业主体信用评级频繁下调,民企甚至大型央企均出现了实质性债务违约事件。据Wind资讯统计,自超日债违约至2016年3月底,全市场累计有44只债券违约,除去违约的中小企业集合债外,其余29只违约债券涉及制造业、光伏、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按违约节奏来看,2014年有6只债券违约,2015年有24只,2016年前3月已有14只债券违约,债券违约频率越来越高。
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产能过剩行业融资已经出现了银行惜贷、公开市场发债受限等现象,表现为银行限贷、公开市场债务净融资额下降、融资利率上升、融资期限短期化等。再融资难度加大容易形成“信用风险上升―市场惜贷―债务展期、借新还旧困难―信用风险上升”的恶性循环,需要警惕信用风险向上下游行业的扩散。
一、个量研究方法和总量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个量研究方法的应用往往使某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局部特征表现的非常淋漓尽致。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无法观察到宏观经济问题对个量关系和个体经济行为的反作用。二是这种方法得到的结论通常是带有条件性的。主要是因为这种研究方法是基于某些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排除了外部经济因素来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然而在现实中,外部经济因素却常常是经济变化的重要条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外部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容忽略。
(二)总量研究方法
总量研究方法对把握国民经济全局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也有其局限性:只见树林不见树木,从而忽略某个重要经济个体对整个经济总量的影响,因为在这研究方法的内在结构中,经济个体对整体的影响常常是不清楚的。
有些人会认为:个量研究方法和总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是完美的研究方法,然而现实并非如此。首先,个量和总量并不是可以刻意无缝对接的,它是有条件的,然而这个条件是可变的,没有规律可以遵循。所以很难找到可靠的模型或方法进行自动连接;其次,个量研究方法和总量研究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有区别的。在不同的研究前提下,强行把两种方法进行结合,就很难得出有效的结果。
二、实证和规范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实证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经济问题是什么的研究方法,由这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经济后果是客观事实。保持价值中立是这种方法的核心和基础原则。然而,规范分析方法主要是研究经济的运行应该是什么的研究方法。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社会目标作为依据。
(二)缺陷分析
实证和规范分析方法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明这两种方法是有机融合的,各有优缺。即便如此,这种分析方法也有其固有的缺陷:首先,这种分析方法理论性和教条主义色彩浓厚,与现实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造成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极低。其次,实证研究力图用掌握的有限的经济数据和现象去证明普遍适用的经济命题,不可避免的具有概率性。这就会造成进行规范研究时,经济命题逻辑推理起点的假设和前提是错误的,错误的起点和前提自然很难得出正确的经济结论。最重要的是,两种分析方法可能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三、动态和静态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静态研究方法就是抽象掉了了变化过程和时间因素而静止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主要致力于说明什么是均衡状态以及均衡状态的达到所需的条件,而不管达到均衡所需的时间和形成均衡的过程。
动态研究方法则对经济体系的变化运动的数量进行分析。它是通过引进时间因素来分析经济事件和经济行为从前到后的变化过程。是否考虑经济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从而区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二)缺陷分析
静态分析完全抽离了时间因素和变化过程,静止的孤立的考察某些经济现象,忽略了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影响。因此,我们很难把这种分析结果应用于生活,以知道我们的经济实践。
动态分析是把经济现象看成一个连续的变化的过程。然而这种分析方法复杂难求,即使可以操作,也需要大量的假设前提,而这些假设前提是不符合实际的,自然这样的研究方法也得不出正确的研究结果。明显,它不仅与静态的分析方法有冲突,而且与现实不符,我们自然要对其结果存疑。
四、均衡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均衡分析方法就是研究经济生活中的变量如何趋于均衡的方法。均衡分析方法通常分为两种: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将经济现象分成经济部分,只对部分进行集中研究,而忽略其他部分。一般均衡侧重于通过各种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
(二)缺陷分析
(1)由于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影响均衡的条件经常发生,以至于经济均衡是难以达到的。(2)均衡分析法忽视了过程与结果的联系而仅仅重视因果关系,在解释经济现象时往往忽视均衡过程与均衡结果之间的联系而仅仅重视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中诸多经济现象。(3)均衡分析法最大缺陷的是只是把经济系统中参与人看作是互不联系的单个人(仅研究单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因而,对现实中出现的诸多现象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
五、数理模型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描述
数据模型分析方法是现代经济学方法论进步的标志,数理方法的应用不仅为经济学提供了研究的工具,而且通过数理的方法还可以发现经济规律,使经济具有了科学的形式。但是通过单纯的理论演绎得到的结论是很难去反映经济事实的。
(二)缺陷分析
首先,这种研究方法注重经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依赖于统计事业的发展,然而现实中有很多经济数据是无法量化的,即使可以量化,其中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却无法模型化。其次,数据和数理模型的运用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很可能依附于某种政治或经济的力量,从而造成不顾客观实际和具体的社会关系而歪曲经济事实。最重要的是,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实践经验不同,人们考虑经济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经验数据。然而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些差异,滥用经济数据,滥用数理模型,随之而来必然是不切实际的研究结论。
六、结语
在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的研究方法被引入经济学研究,也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西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缺陷进行分析,是为了使人们在使用某种研究方法时,注意其却缺陷的干扰,在研究结果中剔除这些缺陷的影响。即使联合使用这些研究方法也有可能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因此,对于联合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选择应当慎重,以得出有效的可用的研究结论。(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英)经济学原理[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9.1
[2]方福前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1
[3]强天雷,任保平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研究方法述评[J]经济评论2001年03期
[4]许纯祯试析西方经济学发展的趋势[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5期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微观和宏观)[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