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java课程精品培训
时间:2023-10-13 09:48: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java课程精品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双语教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4] 蒲晓蓉,陆庆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
论文摘 要 如何优化Java语言教学效果是高校Java教师一直探讨的热点问题。对Java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并对Java任课教师提出几点要求,可以对Java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Java语言是目前最为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近年来在各大高校被列为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Java教学的主要目标旨在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动手实践能力和积累项目开发经验,从而使学生尽快适应企业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是Java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目前Java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并对Java任课教师提出几点要求。
1 Java语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1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Java语言课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但各种参考教材都偏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型的,且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兴趣。
1.2 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相对薄弱
由于课程学时压缩,Java课的学习基本在一学期的60学时以内就结束,课时安排较少,并且课堂教学多于实践教学。再加上Java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所以目前还主要是作为一门普通的语言课进行教学,如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实践环节强度不大。由于实验课少,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并且缺乏实践中各种宝贵经验的积累。
1.3 考核方式单一,偏离教学目标,影响教学过程实施
目前Java语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重点是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因此不利于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全面地反映其真实成绩,从而打消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对Java课程教学的建议
下面结合笔者总结的Java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2.1 提高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的针对性、有效性
1)参考教材选择。选择一本实用的教学参考教材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参考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资料,也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学习资料,对于初学者是最适用的。主要参考教材的选择首先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认知规律,便于自学和具有创新性。其次要“新”,由于计算机学科是发展很快的学科,新旧技术更新周期变短,为了适应新技术,Java语言教材版本更新加快。另外,最好有配套的实训材料,包括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特别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实验。
2)实验材料的组织。阅读足够的典型程序的源代码和充分的动手实践训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Java语言的编程思想和技巧,并很好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验内容应包括大量的基础与验证型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小型综合实例和综合探究型案例材料。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分层次、分阶段组织进行。
实验材料和案例选取首先要具有教学性和代表性,选择趣味性实例或比较接近学生本身的案例,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计算器、动画制作等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案例,可以对其进行分解和重组,形成典型的小型综合实例,如可以分为登录界面、成绩录入界面、成绩查询界面等。
3)提供网络学习资源。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形式,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途径。为学生提供权威的Java语言网络学习材料,如精品课网站、Java论坛等,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时间、学习进度和兴趣进行自主辅助学习。特别是对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弥补学校教学过程的限制,能够接触到更深刻的学习内容。
2.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借鉴建构主义和任务驱动式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进行有机的结合,合理展开教学。
1)理论知识采取三步骤教学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部分,由于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而且学生难以发挥主动性,理解比较困难。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理论讲授——例题解析——模仿解题”3个步骤来完成。首先,理论讲解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比如列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例子,如果讲继承技术的时候结合生物学的遗传变异现象进行解释,并制作图文结合的多媒体课件直观表达,能更利于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其次,对相应的例题进行详细解析和演示,实现理论知识到代码实现的转化过程。最后,以例题为模板,引导学生模仿类似问题的解决策略,最好提供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完成思路设计和关键代码的实现,直到学生能最终写出可以运行的代码。
2)实践教学分阶段分层次实施。
基础与验证型实验:作为各部分的教学环节的上机实践材料,主要特征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作为教材的扩展材料,提高学生程序阅读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动手实践的基础。
小型综合实例:以作业或任务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阶段性提出并选讲,学生主要自主设计完成,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动手实践的过渡,并为综合探究型案例提供基础。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小型案例可以综合掌握知识模块,这部分教学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探究型案例:给定或自选项目方式进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基本流程,积累项目开发相关的经验,尽早适应软件开发的工作。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后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完成时进行,采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基于任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学生模拟软件开发流程,通过协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教师适时给出案例的开发流程、相关案例等必要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考核方式体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过程性评价原则。在Java教学中由于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悟性、学习策略等存在差异,因此接受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不同,有的理论强一点善于设计,有的实践强一点善于实现。例如案例教学中从项目需求分析到设计及实现的各个环节需要发挥学生各方面的不同的优势才能完成整个任务。所以单纯的卷面考试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水平。
所以,最终成绩应体现理论知识兼顾实践能力,注重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①课堂提问和课堂作业等随机考查情况有时候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②课后作业及案例任务的完成情况,按时独立完成,并能通过调试运行;③项目实现过程中从需求分析到设计及实现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应的考核;④期末卷面考查,对于各知识点全面的测试。
3 对Java教师提出的几点要求
3.1 不断学习,全面把握教学内容及更新
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一桶水。Java教师要充分把握教学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计算机学科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技术更新速度快,因此,Java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把握最新的理论和技术。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各种学习资源如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视频教学录像等不一而足,为获取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Java教师应积极获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并善于加工整理新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弥补参考教材资料的不足。
3.2 积极参与各种项目培训及实际开发,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教师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异,一般专业知识扎实,但缺少实际开发经验,所以不利于Java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因此,Java教师需要从自身出发,打破能讲清课本内容为目标的模式,积极参加各种实践培训活动,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以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组织项目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3.3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并应用于教学
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特点。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起来,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结合Java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理论进行设计和实施以优化教学效果。
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与学的交互性,利于学生接受抽象、复杂的学习内容。所以Java教师应在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等多媒体教学方面多下工夫,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对优化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4 结束语
Java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和动手实践能力。Java教师要把握教学过程实践的各个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原则进行教学;从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出发,在培养学生对Java语言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方面多下工夫,不断优化Java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毋建军.Java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理工卷,2010(3):398-399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3]沈维政,苏中滨,赵洁.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67
1.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1)资源整合以省级计算机软件职业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校中厂,厂中校"实训基地运作模式,建设期内在现有8间校内实训室的基础上改造3间,与企业共建3间,自建6间,校内实训室规模达17间,创新校内实训平台和体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进行资源整合,为本专业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训条件,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2)创建工作室,面向社会服务利用实训基地条件,创建软件技术专业工作室.通过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承接一定的软件项目,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承接的项目,进一步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承接项目,实际上就是为社会服务,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与企业的零对接.同时,工作室可以承接一定的周边区域的培训工作,实现工作室的运营.(3)深度校企合作软件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软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专业教师固有的专业知识难以适应专业的发展变化,需要不断的充电,学习专业的新知识。先培训专业教师,再发专业教师去教学生,这是一个事倍功半的做法。与同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企业把项目引入校内实训基地,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专业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项目的开发,培训了专业教师,实惠了企业,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了共赢和长期发展局面。
2.实训基地建设与教学实施
关键词: 信息化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整合;数字平台;信息化重要因素
0 引言
当前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已经开始把教育信息化程度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2]
提高信息化水平、打造数字化平台,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是大势所趋,也是加速全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力量。
1 研究背景和信息化现状
1.1 研究背景
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与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与发展,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实施有效的综合业务管理、品牌形象展示、高效信息沟通最方便、最快捷的现代化手段。
当今时代,数字化平台建设的进程不仅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水平,而且还直接标志了该国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高效率的工作环境,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也毫无例外的加入到数字化办公的行列中来。
信息化手段的产生,打破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理念。对于一个机构来说,当面临诸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树立品牌,打造精品”等问题时,相当于在解决“如何宣传自己;如何提高办公效率;如何降低运营成本”的命题。
1.2 信息化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迅速兴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从1999年开始迄今,已有6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网络教育试点工作,注册学生近百万,高校网络教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且开发使用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方式,同时吸引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网络教育,促进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少数试点高校思想观念不适应,管理制度不健全,办学条件建设相对滞后,优秀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特别是个别试点高校严重违规办学,影响了高校网络教育的正常秩序。[3]
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是近几年教育部工作的重点内容。
教育部2010年工作重点中曾谈到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加快发展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随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的出台,配套政策逐渐明晰,对于建设人才的培训需求日益高涨。
2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及作用
2.1 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现代科技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平台的优势;如何依托数字平台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如何借助数字化平台做好教学工作中的综合业务管理成为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问题!尤其是如何利用好信息化、建设好管理平台成为树立自我品牌、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办学成本、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
2.2 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的潮流引导了新的宣传、管理手段。信息化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数字化平台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宣传自我,更多的在于展示学校产教研学的综合实力与高效的标准化办公流程——这不仅与国家中长期发展纲要相一致,也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趋势相一致;信息化可以提高培训效率,创造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展示高校自我创新的教学管理手段,也是提升高校形象的重要方式;信息化可以在许多环节实现无纸化办公和公共信息共享,有效降低办学成本,同时也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保密性和有效性(访问权限和加密技术作为技术保障)。信息化在“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中,将自身高度和视角提升到全球范围内,有利于紧跟最新科学发展动态和展示自我科研实力;信息化可以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除了可以便于学生在线学习查阅外,还可以激励教师相互学习不断进取,达到“共享优秀成果,改善教学方法,保障教学质量,扩大科研规模,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
3 信息化建设内容及要求
学校网站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根据学校业务的特殊性,需要制定与之匹配的需求要求和预期目标。
3.1 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我校的定位、优势和特色,以及在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实际工作中的需要,在第一阶段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内容主要为:
1)明确市场需求,立足外延内涵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中长期规划角度出发,审时度势,寻找国家所需、社会所急的需求,结合我校优势学科特色,构建与之匹配的教学信息化平台,使之符合现代化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教学的需要。
2)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开发优质的课程群。教学资源的研发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在打造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的同时,开发系列化的培训项目,形成具有符合现代化教学特征的课程群。
3)建立研发团队,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当前很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课程内容过多依赖兼职教师本人,继续教育机构在课程内容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项目自主研发能力非常关键,这主要依靠专业化的研发人员和研发团队的组建机制。这方面可借鉴马里兰大学学院(UMUC)的项目研发模式。首先学科专家设计出课程大纲(包括学习目的、主题、达标要求等),课程大纲被学校核准后,由学科专家和继续教育项目协调人、课程设计专家共同创建课程框架。然后由授课教师根据这个课程框架,个性化地运用到自己的授课过程中。[4]
4)重视课程群平台的系统性。从平台初步建设的角度出发,此处的系统性目前可定认为:
① 课程群的相互支撑,防止出现信息孤岛。[5]
② 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使用网站制作工具做出静态页面,应该提供非计算机人员进行数据更新的功能。
③ 数字平台具有弹性和可塑性,以应对未来若干年内课程群的扩充、相互支撑和新增数据存储。
④ 从传播途径上,可以有效利用不同的电子媒介作为载体,在各种可用设备上展示信息。
5)采用适合时展趋势的交互方式。根据时展的趋势,选取符合现今时代的主流交互方式,不但便于教学,而且便于学员日常工作中自学。
6)对已有资源的逐步整合。原有信息化资源从语法和语义上可能会出现与系统整合的兼容性问题。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分批次、有步骤的将原有系统整合到平台中。
7)对系统运行环境的选型。选择适当的系统运行环境,考虑到软、硬件的各种兼容性因素,充分发挥软硬件的特点,为系统做好运行环境的支撑。[4]
3.2 信息化建设要求
1)教育环境的信息化
它是对学习环境的信息化的要求,像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等,必须具有足够的硬件设备。
2)教师的信息化与学生的信息化
教师、学生甚至生活中的人们信息化的能力,不但要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信息化,而且还要适应信息社会的信息能力。
3)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各种技术来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4)展示学校的实力
除了美丽的校园建设,招生的简介,丰硕的研究成果之外,还需要利用好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来加强教学管理,准确的信息,师生教学中的交流平台,教师内部的交流平台搭建,教师教学成果展示平台的建设,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培训的效率和高校培训权威形象的宣传。我校在教育培训的信息化建设步伐上已经落后于政府,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平台对接也成为当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3 我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教学平台建设步骤和目标
我校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业务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学院从1988年开始承担陕西省建设系统员的培训工作,二十二年来共累计培训近3万人。近几年又承接了注册监理工程师、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面对如此大量的培训人员数量,为了便于信息、综合管理和教学活动,无论是学员获取有效信息还是教学需要,数字化平台的需求孕育而生。对于我校继续培训信息化建设来说,应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首先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有效对数量庞大的学员群体进行信息、教学通知、资料下载、考试通知、国家政策的宣传。其次针对我校已有课程和优质课件资源进行整合,并且制定出中长期课件发展规划。再次,通过之前的系统使用和资源整合,提出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平台需求,从系统的角度整合和扩展各种电子资源,并且制定适合市场需求、教学需要的中长期平台信息更新计划。
初期建设,通过立足我校品味建设需求的分析,找出提高信息传播和信息收集的效率、准确的教学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从理论上论证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减少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提高办学效率、整合优质教学资源,而且为塑造华清品牌提供有力支持。
4 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因素
对于构建数字平台来说,它集成了当前流行的技术以达到满足不同方式和途径的信息交互.对于近几年的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考察,信息化建设需要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
4.1 服务器主机操作系统的选择
目前流行大型网络运行服务器中,主流的服务器操作系统运行环境分为windows、linux、unix三大类产品。从多年来实际经验角度考察,以linux/uni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不但有较高的系统稳定性、并发性、数据安全性和运算负载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优秀的网络性能,为下一步海量数据量处理的集群应用做准备。[6]
4.2 软件系统架构
现今流行的软件系统架构为B/S模型;软件制作框架可采用Thinkphp、SSH等软件框架;部署模式可采用站群系统模式。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平台的使用带来了良好的软件运行效率,同时将各自不同的优点和特性融入到平台中。对于中长期系统建设来说,尤其要重视SOA技术的使用。[7]
4.3 数据存储
数字平台运行后,体现其价值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系统内在的信息(数据)价值。面对海量信息(数据),需要考虑存储产品的可靠性和存储系统的运行效率。就目前流行的产品而言,mssqlserver,orcacle,mysql都是不错的选择。由于考虑到运行成本和数据的可迁移性,对于数字平台初步建设阶段,可以选择mysql作为数据存储容器。等到平台初见规模且对海量数据管理的需求提高时,可将数据迁移至mssqlserver,orcacle产品中。(注:通过数据库的设计保障数据迁移的实现)
4.4 开发语言
目前流行的软件开发语言主要是JAVA,C#,PHP,c/c++,vb等。诸多开发语言各有特色,各有各的市场领域,借鉴大型运营商的经验和实际工作的经验,JAVA和PHP可作为候选开发语言;JAVA和PHP语言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其具有跨平台性,既可以不加修改的运行在windows、linux、unix平台上;借助操作系统平台的良好特性JAVA和PHP可以表现出其卓越的特性。
4.5 富客户端(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RIA)
富客户端技术利用具有很强交互性的富客户端技术来为用户提供一个更高和更全方位的网络体验。该技术尤其对于网络教学及信息共享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网上在线学习、无纸化办公、电子简报等应用)。
4.6 移动智能终端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就是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信号将信息传输到该设备上,并且将信息还原展示的电子元器件,目前广为使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就是具体的产品。对可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良好支持,是符合时代潮流的趋势。
4.7 容灾备份
“设备有价,数据无价”,这个流传在信息产业内的信条证明了数据的价值所在。电子元器件虽有其先进性,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异常断电、设备故障、磁头老化、黑客攻击等问题威胁着数据的安全性,容灾备份的目的是为了在某些对数据产生危害的事件发生后,我们能将数据还原到正常的时间点上。这个技术能较为有效保障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5 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高等院校的应用中,它不仅体现了高等院校的信息化的技术实力和水平,还为展示学校的学科综合实力和教科研水平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无纸化办公的便捷,其优势更多的体现在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学校的工作做到“信息准确,及时有效,权责分明,安全可靠,数字办公,透明高效”。
随着教育部支持的力度和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必将迎来信息化数字平台建设的。
参考文献:
[1]曹卫真、王卫东,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初探[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第21卷.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4]阎桂芝、王爱梅,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S1期.
[5]董雨、袁晓斌,教育信息化视野下高校学习型校园建设的对策[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8月,第10卷第4期.
在创新融合、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的产生、传播与加工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也对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组织和信息服务机构,需明确信息素养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用户的信息需求差异,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和各类信息服务,探索有效的信息素养教育实现路径,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信息化人才的需求。
1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概述
1.1 信息素养教育的概念
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也是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1989年,美国ALA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在其的报告中将信息素养解释为是能够识别、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1998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信息素养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标准,包括信息技术、社会责任等,进一步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内涵[1]。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素养理念得到不断延伸,涉及信息伦理、技能、思想等多方面的内容。“互联网+”时代以智能化、泛在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为人们提供丰富信息资源的同时,也要求人们具备与之相应的信息素养,具备信息获取、交流与利用能力,而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培养个体的信息意识及信息技能。
1.2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特征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不同行业的融合,增加了信息资源的类型与数量,也使信息资源的构成与传播方式更加复杂,面对繁杂的信息人们往往无法有效识别、分析和利用,这就要求人们提升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担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职能。“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不再只是通过课堂学习、讲座等形式使用户获得信息知识,还可以利用各类数据挖掘与信息管理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更加多元化,不仅有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还有在其他行业融合链上的网络用户,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1.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变化
国务院在2015年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大智力建设力度,通过整合智力资源和联合培训的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图书馆也改变了传统的讲座、选修课等教学模式,变为利用已有资源和基础设施,以智力建设的方式拓展教育途径。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让信息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利用各种多媒体工具主动获取资源,甚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者[2],很多信息用户不仅可以利用博客等网络平台制作和编译信息,同时对不良信息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高校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用户的独立思考研究及问题处理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即时性,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2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目标
2.1 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
“互联网+”时代用户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提高对信息检索、识别和利用的兴趣,才能适应信息环境下的新变化。因此,培养信息意?R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职业的用户获取的信息存在差异,并且信息资源是动态变化的,只有在学习、工作中不断补充新知识,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引导用户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向其灌输信息资源理念,树立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3],并根据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方式,提升用户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提高用户的信息技能
随着信息传播载体的日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及传递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引进各种现代化设施及构建基于移动网络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了解信息环境的结构及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递提供便利;举办信息检索专题讲座、信息知识培训等活动,指导用户掌握各类信息技术,使其熟悉在线信息检索的常见工具和基本渠道,提高其准确检索、识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帮助用户了解不同学科信息之间的差异,掌握特殊信息资源(如知识专利、技术报告、教学文稿等)的检索技巧。
2.3 增强用户的信息利用能力
高校图书馆只有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提高用户的信息利用能力,才能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信息利用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交流、组织及评价能力等,高校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需求目标、文化背景等差异,向其介绍不同格式、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使其准确地使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得信息;提高用户对信息资源的评价能力,使其能够批判性地利用各类信息,结合信息组织的逻辑知识体系,在信息检索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掌握信息查找、加工的线性过程,并对检索的每一步决策进行客观描述,掌握信息检索过程中的策略转换方法,实现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吸收利用[4]。
3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环境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服务中心,应该坚持用户本位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用户的学习积极性。“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引进各种先进技术,制定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开设包括讲座、网络课程在内的形式多样的教育课程;在教学实践环节,针对不同学科与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制定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标准;做好教育资源整合及评价工作,不同专业的教师各司其职,通过合作式学习提高用户利用信息资源的兴趣,指导其掌握正确的信息获取技能。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图书馆员应与教学人员及相关机构密切配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用户创造协作学习环境(见图1)。
3.2 利用新媒介开展移动在线教育
移动电视、智能手机等新媒介工具的应用,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便捷,方便其开展移动在线信息素养教育[5]。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采用在线信息交流的方式,了解用户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为用户提供文献检索、资源导航等相关服务,提高其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可以采用构建移动图书馆的方式,使用户利用手机可以随时访问图书馆资源,快速获取与信息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或者综合应用PowerPoint、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由图书馆员与教师联合制作教学课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开通学科博客,由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在线信息咨询服务,并且及时学术讲座、课程通知等信息,不但发挥了信息素养教育功能,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用户关注。
3.3 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将信息知识嵌入用户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这种方式可以使图书馆员近距离接触课堂,并且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图书馆员的交流了解用户需求,完善对信息素养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另外,图书馆员可以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平台等提供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利用QQ、微信等平台与用户进行交互,通过发表日志、分享信息以及设计公共主页等方式,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素养教育资料,帮助其解决如何利用信息资源的问题。如:长江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QQ群吸引用户加入信息咨询服务,主动为其解答有关信息资源检索、数据库使用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了信息素养教育效果。
4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高校图书馆结合互联网技术和信息知识体系,建设由信息资源层、功能模块、技术支持、用户界面构成的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图书馆的技术、服务、专业人员的高效整合,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效率,还可以推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见图2)。
4.1 信息资源
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资源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其中包括馆藏资源、专业学科资源、精品课程资源等[6]。信息资源有视频、图片、纸质文档等形式,均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方便用户了解信息检索与处理方法,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信息资源的内容有学术资源、课程资源、技能培训资源等,其中学术资源及课程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检索功能免费获取,这些资源对拓宽用户视野,提高其信息素养大有裨益;技能培训资源主要是与信息检索、加工、评价相关的内容,如数据库使用指南、馆际文献互借方法等。
4.2 技术支持
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技术支持层主要应用JSP(Java Server Pages)、JDBC(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等技术将信息资源融入系统各个结构,保障网络平台的有序运作。其中JDBC技术能够统一数据库存储格式,采用网络中间服务器调用数据信息,无须引入数据驱动程序,保持了不同类型数据库的独立性;JSP引擎帮助设计者开发动态网页,通过嵌入Java网页代码和编译字节码执行指令[7]。用户向平台发出请求指令后,系统首先根据网页配置文件调用JSP页面,然后再对请求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访问平台信息资源库,在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获得??化结果,最后以HTTP协议的方式将结果返回用户界面。
4.3 功能模块
信息素养教育网络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有信息源选择、检索技术、课程管理等,可以提供丰富的文本编辑界面,方便教师编辑、上传和管理课程内容,全面分析用户信息需求,指导用户选择适合的课程资源,帮助用户掌握必要的信息检索利用技术。如:信息源选择模块为用户提供了信息导航、学科门户、搜索引擎等常规工具,方便用户灵活变换检索方式,学会准确辨别信息,提高对信息资源的识别及评价能力,从而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在各功能模块的具体设计中,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入在线测试、单元小结等栏目,方便用户对教学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最终达到提升个人信息素养的目的。
1.1师资建设方面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毕业生普遍认为,教师的授课内容很全面,可是由于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在软件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的经验,所以课程内容与企业项目缺乏关联,不能给学生提供与企业相关的文化、技术等更多、更实用的内容.
1.2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选择,但学院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还需扩大规模.(1)从学院角度看,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的技能较弱,不能完全符合企业的开发要求,校企合作很多情况下没有达到深度合作,只能停留在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培训的层面,没有从课程开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合作.(2)从师资角度看,学校的专业教师基本都是从高校走上教学岗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给学生的技能实训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3)从企业角度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上属于高投入低回报,企业得不到太大的利益,参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热情不高.
2软件技术专业的改进措施
2.1专业教学方面(1)加强专业介绍的力度.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对软件专业的社会宣传,校内每学期应加入不同侧重点的专业介绍,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2)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在教学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整个课堂以详细的案例为主线,将学生积极导向工作体系,使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设计“教、学、做”一体的情境教学典型课程.(3)不断了解专业的发展,丰富课程内容.定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目前软件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及需求基础上,将软件专业划分为java和.net两大方向,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进行学习.这对于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设计自己的职业理想非常有帮助.进行课程置换,学分置换,实施多证书教育,严把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组织开发适合各层次实用型技术人才教育与培训的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增强教材的先进性和适用性.(4)多方面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由教育部或各种协会主办的学科竞赛.借助学院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立学生课外实践基地,挑选专业能力强、品德优秀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专业教师负责安排实训题目,并定期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在校生参加国家和省里组织的软件大赛,并安排教师进行考前辅导,力争取得好成绩,借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将各种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大赛的比赛结果与相关学科的学分进行置换,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5)三年内,重点建设一两门课程,继续深入开展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促进计算机系各个专业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6)加强对学生的创意、沟通、协调等能力的培养.
2.2师资建设方面(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的师资水平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度.由于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需要漫长的培养过程,所以学校在鼓励教师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应采取多种途径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如根据课程建设需要,鼓励相关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项目开发,或者到相关培训机构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教师参与到教材编写、课件制作和教改立项中,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方便教师更多地利用这些教学成果提高教学水平.(2)加强网络资源的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功能,开设网上课堂,教师结合网络课程的开发,将各种课程资源,如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案例库等,以及和本门课程相关的教程丰富到网络课程中,形式可以包括教学情景、案例分析、学习方法指导、二维、三维动画演示、在线和离线辅导答疑等,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如今又进入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网络文明时代。网络文明给社会上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不仅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且更主要的是把教育带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与传统的“在规定的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向规定的人学习规定的课程”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学习的时间广泛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操作;网络学习的对象扩大了,向谁学习都可以;网络学习的课程自主了,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总之,网络时代的出现,使得整个学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学习开拓了一个学习革命的新时代。
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网络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没有可充分借鉴的经验,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样也处在中小学网络教育的探索时期,这必然导致目前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诸多不确定性;二是中小学网络教育的指导性理论目前还没有定型,其技术支撑与实现也不完全成熟,因此必然制约网络教育优势的充分体现;三是传统教育的思维与习惯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和适应新型的教师主导式教学和学生自主式学习,师生都感到力不从心;四是网络教育本身的缺陷难以克服,有待用其他方式和手段加以弥补,目前网络教育领域内尚没有探索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目前的探索是,采取新颖的学习策略,首先是整合学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整合学习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以及学科课程之间整合基础上的:前者表明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将从原来的“配角”成为“主角”,即所有课程都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技术将是学校所有课程的一项基本要素;后者表明相邻知识系列、性质相近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学生学习与生活及社会的紧密联系,强调跨学科的探究、体验和合作式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因技术程度、学科性质和学生状况都有较大差异:一般来说,在常规教学中可采取“丰富策略”,在教学注入新鲜、生动的内容和演;在课外学习可采取“增强策略”,指导学生建立主题网页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研究问题时可采取“探究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到网上寻找资料并在与他人合作中完成设定目标;在复杂学习中可采取“工具策略”,让学生通过互动的网络找到类似几何画板、Java互动软件和仿真实验室等认知“支架”;在实战学习中可采取“在线策略”,创建公文包项目、日志保存项目、事实发现项目和研究项目。总之,在整合学习中要以信息技术促进接受性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探究性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合作学习、以信息技术促进个别化学习。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中小学网络教育理论与应用研究
要有效开展中小学网络教育,首先是要转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标准,要将传统教育的依据考试分数得出评价结果转变为网络教育背景下的依据利用、检索、加工复杂信息来判断人才。其次, 要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研究、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研究、典型示范网络课程的研究、网络教学效果的研究等,让这些理论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网络教育实践。
(二)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制定政策法规
目前网络学习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剧,过分上网和依赖上网而陷入游戏、聊天甚至堕落、犯罪的案例常有所闻,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较低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反映出安全管理和引导教育的缺失。但也不必“谈网色变”、因噎废食,我们可以采取加强安全监护措施和手段与加强信息道德和伦理的“双管齐下”方式,特别是通过中小学网络教育加大中小学网络教育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相应的规章条款及法律条文,以保证中小学网络教育的顺利发展。
(三)加大政府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中小学网络教育不仅仅是个教育问题,而是学校、国家和政府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应进一步加大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力度,应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特别是应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最佳运行模式,利用企业的资金和技术,调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引进和培育市场机制,以确保其进入良性循环。
(四)改善中小学网络教育环境,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首先,要对学生上网实行优惠,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其次,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教育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教学需要来购置硬件设施,不要盲目追求最新、最高技术;再次,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避免粗制滥造和重复投资,要多出开放型、检索型、智能型、工具型、资料型和模拟型的软件精品;最后,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思想,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