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16:09: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篇(1)

关键词:幼儿 家长 家庭教育方式

一、当前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家庭教育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家长自身的素质、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家庭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采用与实施。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的家庭,全家就一个孩子,越是重视越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出现问题。如何教育孩子是全家的主要问题,家庭成员的经历不同、想法不同,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方式。

(一)娇生惯养,导致孩子任性骄横。

现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就只有这一根独苗,就像老人们经常说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家里事事依从,样样随着他,简直快要给去天上摘星星了,可以说是对孩子有求必应。有的家长渴望唯一的孩子在感情上更多依赖自己,以保证老年有可靠的慰藉,他们放松了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的性格,在行为上霸道,缺少控制力。这就属于溺爱型的家长。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极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他们在家里充当小皇帝,小公主的角色。上幼儿园挑座位,挑床,渴望得到教师的注意等,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也是希望大家都让他,没有养成帮助别人的习惯,总是不讲理。他们在家已经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围着他转,到以后离开家去上学或是在社会上生存,别人不可能都像父母一样对他们,他们就会有失落、无助的感觉,并且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对他们的成长工作都很不利。

(二)过分保护,导致孩子缺乏锻炼。

一些家长在抚养孩子中,缺乏正确的观点,采取不恰当的行为,对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代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别说是帮父母干活,基本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父母根本就不让孩子做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本来幼儿园的孩子天性就爱玩,喜欢运动,喜欢跑、跳,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是我们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为了怕碰着、磕着,根本就不让孩子们出去玩,生怕孩子出事,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样教育下的孩子,一般性格都比较软弱,他们不会做很多同龄人都会做的事,不会玩大家都会玩的游戏,他们在父母的保护下,渐渐地脱离了同年龄的人,在上幼儿园、小学、中学后都有影响,因为你不会玩,因为你不敢玩,大家都排斥你。不和同年龄的人一起成长,不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上大学不会洗衣服大有人在,许多孩子上学必须有爸妈陪着才能学习。这样的孩子缺乏锻炼,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三)期望值太高,教育方法不当。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但是对孩子缺少正确的评价,不能科学地为孩子定向。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子女,把自己没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子女,让孩子替他们实现梦想。有的家长以自己认为有用的、好的为孩子定向,不顾及孩子的爱好与能力。家长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有许多家长走进了高期望值的误区:一是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过高过严地对孩子提出要求,有时根本就违背孩子的生长发育的规律,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利,比如过早地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孩子的手指的肌肉发展就很不利。二是攀比心理严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样,就一定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要怎么样。三是重智轻德,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智力高,将来就一定有出息。孰不知不恰当的期望,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望太高,于是家长陪读、请家教、给孩子报补习班。孩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不强。这样做的结果,孩子往往成了考取高分数的机器,其意志、品质、情感、人际交往等等维系其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家长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不准交往,不准贪玩,把早期教育设置成学计算机,学应用,弹钢琴,学书法等,使孩子过早脱离童年世界,极大地妨碍他们健康成长。而一旦孩子的成长与他们的期望不一致时,部分家长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或迁怒孩子,横加指责,粗暴打骂;或放弃了正常的必须的家庭教育,放任不管,认为孩子是没得救了,不给孩子正常的教育。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家长长期的高期望值的压力下,其心理、情绪长期压抑,得不到舒缓,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扭曲,行为失常,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四)家长教育的不一致。

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由于孩子的特殊身份,家庭教育不一致的现象更多,一般最常见的是“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圆场”的现象。在大家庭里大家都爱孩子但方法不一样,打也为孩子,护也为孩子,老人是彻底的惯孩子。一般孩子受老人的放纵娇惯比父母更厉害,祖辈和父辈之间,常常因教育观念、教育态度、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形成不一致,而父母对子女要求不一致,也会造成矛盾而削弱教育效果,因为祖辈总是认为儿子应该听他的,甚至因为孩子的教育导致家庭纠纷。

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即:家庭里只有父母、子女两代。家长教育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现为一个要管,一个要放;一个要严,一个要宽。有时夫妻二人还故意在孩子面前扮演黑白脸。以为一个打,一个拉,有哄他的,有吓唬他的,是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这种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常常会伴随着家长之间的分歧和争吵。争吵尽管可以设法避开孩子,但分歧是无法避开孩子的眼光的。这种分歧会给孩子造成教育的真空,而孩子也往往很善于钻这样的空子,在一面受了管教,就跑到另一面去诉苦;在一面受了罚,就跑到另―面去讨爱。另外,孩子还会对家长产生不同的看法与态度。由于家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误以为家长中有的爱他,有的不爱他;有的专门保护他,有的老是惩罚他。于是孩子对家长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

教育的不一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更是重要,一般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养成两面派性格,他们在爸爸面前一个样,爷爷面前一个样,学会了两面说好话,这样的孩子容易养成口是心非的性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与人交往也会表达出这样的倾向。

二、良好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

(一)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观作为一种思想,支配着家长的教育行动。正确的教育观的树立对于家长教育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观念正确了,自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有相应的正确的方式与行动。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的构建,是离不开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的。

对于现在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观,它们直接导致了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比如重智育轻德育,这样家长就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于别的方面就太放纵孩子,在学习上又对孩子太严格。还有的是对孩子期望太高,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给孩子过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总之,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导致不正确教育方式的主要原因,要想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二)爱孩子应该爱得适度

爱孩子本是父母的天性,但是家长在爱孩子的同时,应该向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会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假若我们做父母的对幼儿过分溺爱和迁就,要什么给什么,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一旦对越来越高的物质享受得不到满足又缺乏用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的能力,就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家长对幼儿正确的言行和合理的要求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对不正确的言行要求不但不能满足其要求,而且应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使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三)家长要保持对幼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长辈有父母、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等。首先我们的长辈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必须有统一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等错误的观点。如今特别是祖辈们对孙子孙女特别的溺爱和顺从,经常为一些小事情,父母说应该这样做,而祖辈却说这样做不行,那样做不行。长辈之间的矛盾造成了孩子无所适从,使之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因此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教育才能形成幼儿良好的性格品行。如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们家长应该一致的批评、说理,千万不能出现父母批评他,而长辈却站出来帮孩子的情况。

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也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树立家长的威信。同时家长教育要求的一致性,有利于孩子分清是非,知道善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切实实施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现在的一些家庭中所实施的民主却是一种变相的溺爱。家长们认为让孩子参与就是民主,但对孩子的要求过分地尊重,就又回到了有求必应了。

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说:通过多项全国性少年儿童调查发现,当代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分为六种类型: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最利于孩子成长的是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高,相应的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都比较强,容易形成敢说敢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否定型教养方式则相反,父母经常责备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训斥多于鼓励。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自我接纳程度低,总是甘居下游,对自己的前途常怀恐惧无望之心,这样自卑的心态往往会对他们未来参与社会竞争产生不利的影响。

民主型的家长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爱好,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热爱生活和自主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国外的父母比中国的父母用得多,我们要多借鉴,多参考。研究表明:持这种教养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给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爱和被尊重,也学习到怎样爱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温馨的家庭能使孩子获得支持感,当孩子犹豫、彷徨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从家庭的关怀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我们现在应该教育我们的许多家长多应用民主的教育方式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都是为了他们好,只有他们在观念中认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并运用好的教育方式,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既不辜负父母一片为孩子的心,又对孩子的成长好。

参考文献:

[1]刘春梅.试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发展.濮阳教育学报,2002年4月.

篇(2)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语言能力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是最强的,若能利用好这段时期,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将帮助孩子在智力、思维和语言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语言教育是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但是现在的许多幼儿园在语言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问题

1.对幼儿园语言教学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虽然对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十分重视,但对教学的真正含义认识却不足。幼儿园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培养他们会说话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在理解和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若是仅把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当做教育的目标,那么幼儿园教育就会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没有必要了。

2.语言教学教材不适用

虽然现在有些幼儿园对孩子语言教育的认识加强了,但教学内容却始终没变,许多幼儿园的教材都是从教师如何教的层面上入手编排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真正需要,部分教材空有华丽的封面和插图,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而那些供学生学习的内容虽然押韵好记,却不好理解,很多孩子虽然记得住教材的内容,可以应付老师的检查,但对内容的真正内涵却不甚了解,不利于孩子理解力的培养。

3.幼儿园教师能力不足,教学方式单一

许多幼儿园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有所欠缺,许多老师没有足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经验,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上的素质不高,甚至将幼儿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陪着孩子玩,教育方式也只是游

戏,利用游戏引起孩子的注意,但游戏后孩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远远达不到需要。此外,许多老师对孩子语言掌握能力的检测方式单一,通常是通过一次考试进行衡量,所得到的也只是表面的成绩,而看不到孩子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

二、寻找更佳方法,提高幼儿园语言教学质量

幼儿园肩负着开发孩子智力,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的重担,肩负着家长的重托,责任重大,幼儿园及其老师应该正确对待,认真调整教学方式,使幼儿园语言教学更能适应孩子的实际情况。

1.提高教师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认识,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掌舵者,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模仿者,

对孩子影响重大。对于幼儿园内来说,要聘请合格的、有相应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同时加强在职教员的继续培训,不断适应不同阶段孩子的教学要求。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创新教学形式。对于幼儿的教学,不能仅靠游戏形式吸引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不能仅靠书本上那些孩子难以理解的儿歌,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对于孩子掌握能力的监测,要通过日常的观察,在学习中真正了解他们的掌握水平和学习能力,以便对孩子有针对性的培养。

2.改变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方式

这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认识幼儿园语言教学的目的,不要专注于让孩子背诵儿歌、诗词,记住词语的解释,而是要注意让孩子掌握日常交流的能力。教师可以试着解放孩子的教学环境,不要将孩子禁锢在狭小的教室空间里,可以带他们走出去,在广阔的操场或游戏场所让孩子放下包袱,自由玩耍,在玩的过程中,产生交流。如此方式下养成的说话习惯比在教室里老师强制学生进行交流会更让孩子接受,孩子会将交流看作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而不会将其当作任务,产生心理阴影。同时,在孩子进行自主交流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并教育孩子学会倾听,对于出错的地方,教师不要急于打断、改正,要等孩子慢慢说完,循序渐进地引导,使孩子自己或相互发现错误,加深对错误的理解,避免

再犯。

3.要注意对孩子读写能力的训练

对孩子读写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绘画、音乐等形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将他们逐渐向书籍上引导,进而对书籍产生兴趣,对于他们培养说话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及眼界的开阔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教育关系重大。现代社会对人的语言能力要求严格,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础。而语言能力,包括说话、交流、阅读及写作等,都是在幼儿园时期打下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影响重大,幼儿园老师肩负如此重担,需要自觉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对孩子和家长,乃至祖国的未来做好交代。

参考文献:

[1]赵雅兰.浅谈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研究,2009-03.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个性发展

影响幼儿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而家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对于幼儿的影响,端正家庭教育观念和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那么,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究竟对幼儿个性发展有哪些影响,又该如何促进其发挥有利影响呢?

一、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的个性发展离不开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观念对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理安全与心理安全。有些父母总是认为身边有人照看孩子,孩子没有生理危险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实,孩子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同样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如眼神的交流、肌肤的交流、肢体的交流等,如果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中成长,久而久之孩子的思维会变得迟缓,心理安全感也会大大降低。

第二,将孩子与他人孩子作比较。在成绩上,爱好特长上,性格特征上,很多父母均喜欢与他人孩子作比较,并在孩子的面前直接夸奖他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好,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受挫,自信心不足,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有一些父母则会在孩子面前鼓励孩子和表扬孩子,孩子的自信心就得到了增强,对于学习等也就更加热爱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隐私。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的所有都是父母的,当然也包括孩子的隐私,然而,不被尊重隐私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同样也不会不尊重他人。相反,有一些父母在进孩子房间的时候会先敲门,也不会随意移动和翻看孩子的东西,涉及到孩子的决定都会与孩子商量,这样的孩子则会在长大之后记得尊重别人。

第四,学习成绩与发展方向。一些父母往往将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逼着孩子好好学习和朝着指定的发展方向上前进,然而孩子并不快乐,孩子的个性发展也被遏制了。而一些父母则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仅仅是让孩子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时间和程度又孩子自己决定,而兴趣爱好也随着孩子自己选择,这样一来,孩子生活得很快乐,个性发展也就比较健全了。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影响

1、控制孩子与接受孩子的权威型教育

权威型教育的父母不会任意干涉孩子的各种活动,但也不会将孩子放任自流,体现的是对孩子的爱和控制。父母一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到最好,另一方面也不会苛求孩子,遇到问题会与孩子商量。这样的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个性表现为温和、情绪稳定、深思熟虑、独立、直爽、积极、合作能力强。

2、控制孩子和不接受孩子的专制型教育

专制型教育表现的是控制欲较强,但对孩子的关心和理解却不够,这种控制教育方式,要求孩子无条件地听从父母的要求,给孩子带来冷漠和不理解的感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的自尊、自信、自爱和创新精神都很可能被磨灭,形成的是粗暴、冷漠、孤僻、固执的个性。

3、不控制孩子和不完全接受孩子的娇宠型教育

娇宠型教育表现的是控制力不足,对孩子的爱不太理智和科学。对于孩子的要求,娇宠型教育的父母会直接答应,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个性出现了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倾向,从而形成了不负责任、自私、懒惰、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等不良个性。

4、不控制孩子和不接受孩子的冷漠型教育

冷漠型教育表现的是对孩子没有投入一定的爱心和耐心,也没有对孩子进行相应的控制,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了一种真正放任自流的感觉。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很容易养成不顺从、自狂、目中无人的个性。

三、如何让家庭教育促进幼儿的个性健康发展

1、尊重幼儿,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幼儿的人格尊严应该被充分尊重,只有被尊重的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独立的个性。首先,父母应该先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一定的活动自由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个性和创造性。最主要的是,父母不应该对孩子的每一项活动和事情进行干涉,避免引发孩子的反感心理。其次,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引导,鼓励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一些事情,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良好品质。最主要的是,父母不能事事包办,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留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锻炼中成长。

2、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每一个幼儿有着属于自己的个体差异,在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个性整体,而这些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仅仅注重孩子的能力提高,忽视了孩子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情感意志状况,这是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例如,针对独生子女,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营养卫生,还要关心体育锻炼,既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系孩子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因此,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注重学习成绩或者是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的个性全面发展。

3、注重个体,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条件、状况不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充分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作用,促进幼儿的个性得到长远发展。例如,在兴趣爱好上,有些孩子喜欢舞蹈、音乐,有些孩子喜欢体育、健身,而有些孩子喜欢文学、小说,如果父母直接用直接指定好的兴趣培养方法来训练孩子,恰恰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失去了培养孩子原有特长的机会,更有可能导致孩子的个性朝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因而是得不偿失的。总之,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训练和培养应该是因人而异的,不能对所有的孩子进行一刀切教育,更不能一味地将孩子进行比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谯景周.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1).

[2]赵雪,张翼.家庭教育与健全个性的早期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02).

篇(4)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莎士比亚曾说:“教育随生命开始,在我们觉察个性已建立之前,后来的教育已很难将它转移及改变。”这句话足以证明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兆头。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恰逢时期,他们的文化涵养相对来讲都比较低,这就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因此,必须认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一)“填鸭式”教育

现在社会,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由父母亲自抚养,这些父母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意识到了生活的沉重压力,他们认为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孩子才能在将来生活得更好。他们慷慨解囊,今天为自己的孩子报了电子琴班,明天报了美术班,后天报了舞蹈班等,从来不考虑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就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孩子对这些东西产生了抵触情绪,产生了逆反心理,于是家长很难与孩子再有沟通的机会,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二)“溺爱姑息型”教育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顺利实施,中国的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把子女当成了宝贝疙瘩,孩子在家中便是“小皇帝”或“小公主”,是大人们的中心轴。这些孩子长期以来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等坏习惯很难改变,势必会妨碍孩子与人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家长则不注重孩子的自立意识、自理能力、自我判断能力的培养,父母对孩子是毫无原则的大包大揽。这让这些孩子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依赖心理,极易走向极端,对自己的失误和别人的过失难以宽容,爱钻牛角尖,面对挫折和困难不知所措,缺乏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奉行棍棒式”教育

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缺乏合理性,对待自己的子女简单粗暴,信服“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就进行责骂、殴打。打骂过后又不知道给孩子进行开导教育。有些孩子甚至和一些社会上坐在一起喝酒、抽烟,最终走上歧途。

(四)“保护型”教育

现在有些家长将对孩子的教育看得十分重要。他们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不让自己的孩子给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帮助,从来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在家读书、写字。即使在假期,这些孩子也只是在家闲得无聊看电视、玩游戏,没有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这种被保护起来的孩子,就极易形成好吃懒做,害怕吃苦受累的恶习。到头来,家长后悔莫及。

基于以上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实施以下的家庭教育方法: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

从教育的方法来讲,“填鸭式”的教育、父母的大包大揽,远不如将智慧科学地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应该注重孩子的意愿,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予不同的满足。家长过快或过早将压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父母的这种做法是欠考虑的,是缺乏科学合理性的。现在的父母都迫切希望孩子表现突出,最好是让父母感觉自豪,其实父母应当学会耐心地等待孩子开口要求,并允许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二)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宠子必害子,这话一点都不假,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父母。父母不会调教自己的孩子,直接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路。再者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缺乏是非观念和人生经验,必须有亲人给与正确的引导,才能够培养孩子的自信,发挥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让孩子在取得进步时得到及时的表扬和肯定,改变他们被溺爱姑息留下的坏习惯。使他们树立自信,消除长期以来造成的孤僻、自卑的阴影,在正确的引导下判断是非,自己选择正确的学习生活方式。

(三)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良好的家庭教育会造就无数个卓越的天才和众多的伟人。家庭教育的质量,从大的方面来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从小的方面来讲,则会影响每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扮演家长的角色,教育自己的孩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的、守旧的那种教育方式在现在已无用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反对过分的方法,特别是家长觉得我说的就是正确的,不允许孩子反对。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教育孩子不能用恐吓,用恐吓约束孩子是一种严重的错误,所以不要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实行棍棒教育。当然,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也要有一定的训斥。但要注意:①痛斥孩子的必须是孩子敬重或爱慕的人,他们才能细细体味训斥的话,才有可能收到警钟长鸣的效果;②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很有灵气,都是有血性、有志气的对于要强的孩子,训斥有时产生激发上进的作用,但如果孩子不是特别要强的那一类,则不要训斥,免得再加深他们的孤独感。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要合理正确。

(四)将课堂带进自然

篇(5)

一、畸形的家庭教育观念会塑造出不良个性的孩子

1.溺爱型家教观念造成孩子依赖心理

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家中的独子,父母及长辈都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了。据了解,现在学生的吃、穿、玩、学习等要求都能获得最大满足,对于孩子非常想买的物品,有77.8%的家长都能满足。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实践活动要家长代办,甚至在学校做值日还要父母代做。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父母的不良品性。

2.高期望型家教观念导致孩子自卑心理

高期望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了孩子的实际可能,致使教育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家长常常失望。每位父母都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但因客观差异性的存在,几次测验成绩上不去,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同事、亲戚、朋友面前就觉得脸上无光,严重的爱面子思想致使家长恨铁不成钢,整天在孩子面前唠叨,而孩子在学校和家庭双重压力之下,小小年纪承受的压力已经达到了极限,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自卑感。父母过多的要求、过多的干涉使孩子无所适从,以分数论英雄,不仅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还会事与愿违。“人的成功,智商只占20%,而情商等因素占80%。”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比成绩更重要。

3.放任型家教观念助长了学生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期望,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不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教育而恶性发展。从对后进生的调查发现,家庭教育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疏忽管教,自己整天沉迷于“长城”大战等,对孩子心理与理想教育漠不关心,孩子不良习性很多。孩子厌学、玩游戏、打架斗殴,老师很头痛,家长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两句,不看效果。严是爱,宽是害,古今与此相关的案例很多。

4.严厉型家教观念引发学生焦虑、叛逆心理

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据调查统计,有33.3%的家长对待孩子犯错或成绩较差的问题,都以粗暴的方式进行解决。

诸如此类的家庭教育,会造成孩子心理障碍,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也许会破罐破摔。家长解决问题的方式,孩子会效仿,会让孩子学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5.消极的家庭教育观念,造成孩子冷漠任性

孩子有了“错误”,家长不能去积极开展正面教育,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大了就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不用多管;或不能心平气和地进行教育,而不分青红皂白子斥责打骂,只会让孩子口服心不服,对家长产生了怨恨和恐惧感。这样的教育观念,会造成孩子冷漠任性的个性。

二、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良好情感的沃土。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念、处事态度和家长自身的修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更是老师无法替代的。

现今离异、外出务工、沉迷赌博的家长很多,他们的所为都没考虑孩子的未来。父母离异造成孩子孤僻、任性,父母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他们孤独、彷徨,这两类学生是后进生的主流,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难题。

三、家长的不良习性,会导致孩子养成不良习性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许多不良行为,或是自己根本没有认识到是不良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也就是说,父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表面上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妥,实际上却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些都说明家长的不良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篇(6)

其一,隔代教育型

在僻远的山村,外出务工现象十分突出,几乎所有青壮年都出去了,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重任推给了自己的父母,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现象在农村十分普遍。教育专家讲,家长要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沟通,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习、生活、成长。在知识经济时代,年轻人尚撵不上时代步伐,老年人知识已大多老化,在家庭教育中更显得无能为力。他们的教育方式大体有四种:⑴过分关注型。孩子本来自己能做的,他们呵护备至,代为其劳。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锻炼自己的能力,结果让祖辈家长的取消了。⑵过分监督型。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经常检查孩子的行为。如此,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惰性,以及对成人的不信任感。⑶放任自流型,孩子想什么、做什么、他们根本不知道。这让孩子养成了自由散漫、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回家,有的甚至几年不回来一回,教育孩子便如空中热线,偶尔打一次电话问问近况,安抚两句,便草草挂线了。即使有什么事,也只能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

其二,单亲教育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正因为外出务工,引发了很多家庭夫妻感情的裂变,离婚的越来越多,造成了无数个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有的孤僻、不和群,有的早熟,对人戒心太重,有的有逆反心理,不爱说实话,还有的感情淡漠,不容被人温暖……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积极向上的思想,缺乏必要的自信,缺乏安全和对他人的信任,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或能力,缺乏必要的理性。

其三,完全自主型

现在有的家长可真是放心,让孩子独自一个人在家,完全自主。这样的“放羊式”家教,其后果可想而知。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约束,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爱心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由散漫,无拘无束。

其四,家庭教育型

篇(7)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读书人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之高。读书之风如此兴盛,也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发展。在宗法制社会和科举制的影响下,“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并成为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因为古代根深蒂固的宗法等级观念认为人的成功就是走“封相拜将”之路,所以古代的很多人才不是文臣就是武将。古人很重视对子女的人格教育(德育),这是毋庸置疑的,如古代许多权贵之家会请家学先生用“四书五经”来教育子女,使男子从小就树立“仁、义、礼、智、信”的人格观念。女子也有接受人格教育的机会,在及笄之后能做一位温婉贤淑,举止端庄的贤内助。总之,在古代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父母对子女的人格教育都是特别看重的。

二、父母的家庭环境与其人格素养

环境对品格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个人的品行、品性如何,那就得看他的家庭环境和生活阅历,同时需要父母有很强的责任感。所谓人格教育,就是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在今人眼里,我们现在受的都是现代教育,古人的教育观念是陈腐的,不合时宜的。但是有的教育思想却是能一直沿用的,诸如“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观念。但是一些所谓的“书香门第”培养出来的高学历子女有着变态的私欲之心,表面上乖巧无比,事实上心有诡计。这些子女的父母要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人格教育上的失职,要么是为了维持自家“家风”而将之掩饰的极好。我的表叔叔曾是西安某大学的研究生,因过年呆在西安,却不幸地被自己的研友残忍杀害后抛尸水库。后警方介入调查,根因竟是情爱的报复。

看来做个好父母,说容易其实也不易。首先从客观上讲父母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拥有高品质的、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际上很多的父母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教育条件。其次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也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样才会更好地帮助孩子发展自身的人格。

三、父母在子女人格教育中地位与作用

“养育”二字揭示了为人父母的职责,父母生育了孩子,除了在生活上抚育他们长大成人,还要对他们的人生道路负责,这就需要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现代很多的年轻父母认为孩子是他们的负担,孩子会交给祖父母抚养。这就说到了“隔代教育”的弊端,祖父母大多会宠溺孩子,在人格教育上不会起多大的作用。那么问题又回到了父母身上,就是提醒父母要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大责,不要等出了问题只会将责任推脱到别人身上,这就说明父母的人格素养必须包含独立的责任意识。以前央视的一段母亲给祖母端洗脚水,孩子给母亲端洗脚水的广告触碰了父母心中那道弦----这孩子真孝顺。这也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对子女影响最大的老师。

当然现在的父母也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只是将关注点过多地放在孩子的“分数”上,忽视了孩子的人格教育,父母努力地希望孩子多接受学校的知识教育而不让他们做除了学习之外的任何事,学校的老师为了完成学生的“高升学率”会大量占用学生所谓“副科”(政治,美术,体育等)的教育和学习的时间。久而久之,在父母看来,我的孩子多有出息的;在老师看来,我的学生多么优秀。其实则不然,以他们这种培养方式毁的是孩子的终身。我的堂弟是被父母寄予厚望的,父母忙于工作而将他寄宿在学校,但他却反其道行之,不听话、打架斗殴。这一系列事件的根源就是父母间歇性的人格教育的失职。“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共有的期望,但这种期望可能会变成一种超值期待,或是一种比较变态地施加压力的方式。美其名曰,我们可以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可是有的孩子会因此会走上叛逆复仇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父母之所以对他们这么好是把他们当做向社会“献媚邀宠”的“工具”,而不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正因为缺少这种家庭“真正的爱”的关怀与引导,他们才会变得面目全非,父母则会变得麻木不仁,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其后代的人格发展也只会以此种方式循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