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海绵城市问题

海绵城市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16:09: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海绵城市问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海绵城市问题

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绿色街道;低影响开发

1、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背景

1.1城市暴雨内涝现象

近年来,我内众多大中型城市在暴雨过后频频陷入内涝灾害,造成城市基本机能的瘫痪和市民生活的极度不便,而内涝之后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样突出。

1.2传统城市道路雨水处理的问题

城市雨水径流产生和排放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城市道路,传统城市道路的排水设计思路主要是雨水沿路面的横纵坡度产生径流,通过雨水口收集后由雨管排至水体。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这种“以排为主,利用滞后”的排水方式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城市的需求。

2、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分析

2.1海绵城市与绿色街道理论

2.1.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1]。

2.1.2绿色街道理论

绿色街道的实质是生物滞留池等暴雨径流管理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其对绿色的界定大多从暴雨径流管理的角度,强调绿色街道去除地表径流污染、补充地下水,减少暴雨径流量,以及美化社区环境,改善街道物理环境的功能[2]。

2.2海绵城市道路c传统道路的区别

传统城市道路的硬质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积仅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高出路面10-20厘米,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吸收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收集路面雨水,不能有效的实现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

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 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造成破坏。

3、海绵城市绿色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3.1绿色街道设计原则:建设具生态功能的绿色街道

3.1.1 LID(低影响开发)理念

LID(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3]。

3.1.2 绿色街道的生态效益

绿色街道作为海绵城市雨水管理设施的一部分,不仅具有缓解城市内涝的作用,还能恢复自然水循环的蒸发、渗透和生物利用的功能,因此具有极高的生态效益。

3.2绿色街道组成模块设计策略

3.2.1人行道设计

传统的人行道在雨天容易路面湿滑、积水,影响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同时也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阻止了地下水资源补给。透水人行道是一种可以使雨水透过铺装表面,不经过地下排水管道而直接渗透进入下层土壤的人工铺筑的人行道路。透水人行道应满足雨水渗透性和使用性两方面的要求。其中雨水渗透性要求满足渗透排水功能和生态蓄水功能;使用性方面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抗低温能力和足够的水稳定性。

3.2.2树池设计

树池作为雨水收集和排放的设施,首先应考虑到树木生长的需要,许多行道树种不具备很强的抗涝性,因此在绿色街道树池的设计建造之初,必须对场地内原始土壤进行检测。因此按照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应考虑土壤蓄水和排水能力后降雨量偏大的地区,应该使用沙土或砂质壤土。

3.3.3路缘石设计

路缘石是设置在中间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的条形构造物。以下对几种路缘石的优缺点进行分析。

(1)开口路缘石

开口路缘石在新建和改造项目中应用广泛,加工简单,开口的长度可以根据本地瞬时降雨量进行灵活调整。由于开口破坏了路缘石整体性,一定程度上会妨碍交通安全。

(2)预制穿孔路缘石

预制穿孔路缘石石适合安放在新开发的地块上,钥诼愿哂诼访姹旮撸方便雨水流通过。其优点是占用道路空间小,不妨碍人行和车行交通。缺点是不具备过滤沉积物的作用,开口易堵塞,需要定期维护,维护人工成本高。

(3)溢流路缘石

溢流路缘石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来自街道的雨水均分散到道路旁的处理设施中,同时不需要很高的维护成本[4]。

3.3.4停车场设计

传统停车场功能单一,设计时主要考虑如何利用有限场地以停放更多数量的车辆,而忽视了场地本身应具有的其他功能。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生态停车场应以促进城市雨水的生态循环作为设计的主要目标,建立具备雨水净化、收集、再利用功能的绿色停车场。生态停车场的布局设计有很多限制因素,如功能定位、场地规模、气候情况等。因此挖掘停车场的生态功能,需要依照不同的场地条件进行设计。

结论:

绿色街道的核心功能是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手段缓解城市水问题,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对于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净化城市水质、补充地下水源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下海绵城市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在看到全社会为解决城市问题积极努力的同时,设计者更不应该盲目,要对各技术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使海绵城市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长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芳.城市道路雨水就地利用技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李强,贾博,权海源,苏月,赵萌.绿色街道理论与设计[J].建筑学报,2013(9):147.

[3]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31(6):22.

篇(2)

关键词:社会类课程;城乡规划;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81-03

一、现代城乡规划思想的社会学渊源

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城市问题和矛盾的一种回应。诸如英国着力于解决住房问题、德国致力于解决城市扩展、美国的重心则是城市的美化方面等。虽然各个国家在城乡规划实践活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不得不说,现代城乡规划的萌生与工业化、城市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多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城乡规划诞生”这样一种线性过程。开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是一场技术性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一种全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业本身除了牟利的动机之外,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促成城镇化的积极因素和巨大推动力。在这场技术革命当中,煤炭成为了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铁路的修建使工业企业选址脱离原材料产地成为可能,城市逐渐成为产业和人口的聚集之地,与此同时,空气污染、公共卫生问题、住房问题特别是贫民窟的出现,引起了一些社会学家的关注。针对英国大城市的弊端,艾比尼泽・霍华德1898年出版了《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表达了一个社会学家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书中试图通过开展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来解决城市问题,为此,他构建了一个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田园城市模式。20世纪初,围绕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派对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逐渐与城市研究出现了交集,为后来的都市社会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英国社会学家格迪斯注意到工业革命、城市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认为城乡规划是社会改革的重要手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把城市放到区域的层面上进行分析,注重社会因素对城乡规划的影响。城市社会问题的关注与研究催生了城乡规划思想的发展。在当今全球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和多样化,如何有效解决城市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学家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城乡规划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

二、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与教育现状

城市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对城市的认识和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化。虽然西方现代城乡规划诞生于建筑学,城乡规划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实用型的技术科学。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国家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也促进了城乡规划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城乡规划作为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和政策性特点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的学科不断增多,逐渐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范围相互交叉,研究内容相互渗透,研究方法相互借鉴,学科多元化趋势日渐凸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增加了“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在此之前,城乡规划与设计仅仅是建筑学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其他研究方向诸如区域发展与规划、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等均在其他学科中覆盖。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设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数量日渐增多,这些高校主要依托于建筑学、地理学和园林成立和发展城乡规划专业。与此同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改革和变化。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上来看,主干课程仍然大多是以设计、工程技术类为主,由于受办学历史和专业特色的影响,一些学校增设了社会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相关课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城乡问题的研究深入,国家也开始注重城乡规划教育中的社会经济和人文方面的教育,从2000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始开展一年一度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课程作业交流评优活动,社会调查逐渐成为城乡规划课程教学中增加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定位与设置

传统的城乡规划认为空间问题是城乡规划学科的核心,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形态的规划已不能解决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城乡规划应当从其他学科中吸收相关的理论来充实城乡规划学的发展和实践,同时,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理论背景的城乡规划人才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求。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来看,专业的城乡规划设计人才必须具备具有对城市复杂环境的整体认识和思考,特别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宏观分析与把握。《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乡规划专业》中提到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教学任务的课程有“城市社会学”、“城乡规划系统工程学”、“城市研究专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规划设计与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上课程均明确提出了规划专业应以城乡规划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为教学内容的要求。社会调查作为城乡规划方法论的内容之一,在实践环节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基础性作用和对规划实践的科学性的影响。因此,将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社会类课程既包括基础理论课程,又要加强城乡规划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学生通过对城乡规划社会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认识城市,也为科学规划城市奠定基础。

依托于风景园林设立的城乡规划专业比较偏向于物质形态和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社会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重设计,轻调查,因此,如何在以工科为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中建立社会类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成为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融合在理论、实践、应用环节的教学中去。建立从“理论―实践―应用”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梳理相关高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城市社会类课程理论环节的课程应当包括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分别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作为专业实践和实习的一部分。应用环节的内容包含在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部分中,作为考核毕业设计的标准之一。围绕理论―实践―应用这条主线,笔者在城乡规划四年制课程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不同阶段的相关课程和阶段目标,如表1所示。

四、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教学现状,适应新形势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设立,教学内容选择,考核方式和实践教学进行探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城乡规划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设计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对城乡复杂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和发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复杂问题,并有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认识。并能够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社会调查方法在具体的城乡规划和设计实践工作中加以应用。

2.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教材在课程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地位,它的作用在于系统、简明地叙述和解释基本知识和理论。但社会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速度,就出现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或联系不密切的情况。理论落后于实践必然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丧失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将社会热点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背后的本质,从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我国城市规划目前的热点诸如海绵城市、多规融合、存量规划等,这些都是城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和城市问题密切相关。城乡规划如何来面对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专业热点导入问题,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热点的背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社会热点导入式的教学内容必将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3.建立有效衔接的课程关联的教学模式。社会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将社会学延伸到城乡规划发展的历史中去,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主动关联到其他课程的内容上去,比如城市发展史、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生态与环境等课程相关内容。另外,在教学安排上,合理安排各课程教学顺序,城市社会学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两门课的理论学习安排在大二阶段,城乡规划和设计调查报告安排在专业实习或实践内容中去,安排在大三阶段,作为应用环节的毕业设计前期调查分析结合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阶段安排。

4.建立教学―实践―应用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社会学课程理论性较强,与城乡规划偏重实践有些偏离,事实上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城市现象和城市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社会类课程恰巧弥补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应当强调教授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任何一个理论的诞生都是依托于特定时代背景之下,因此,笔者认为在理论教学环节,应当打破传统的理论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思维穿越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历史为坐标,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解读理论,最终任何一个伟大理论的诞生都成为了一种历史必然,也就是一种历史定位的方法,这样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深入、更全面。另外,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深化理论学习。实践环节中,建立城市社会实践调查平台,将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与关联课程结合起来,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社会实践调查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串联起来,建立从教学―实践―应用的三维一体式的联动教学方法。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城乡规划专业社会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程内的实践环节。第二,专业实习环节,如城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第三,毕业设计环节。通过以上三环节的教学,从课程练习到实践应用,形成课程实践教学主线,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过程中,通过举行评优活动,特别是与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城乡规划专业本课程作业(规划设计、调查报告)交流评优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结语

基于对城乡规划思想发展的社会学渊源的思考,认为城乡规划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公共政策的属性日渐凸显。同时城乡规划学科地位的提升也赋予了城乡规划更大的社会责任,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类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目前四年制城乡规划教育重视设计能力培养,缺少对社会学方法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锻炼,城乡规划学科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一种有结构的多学科方法,城乡规划教育也应当是跨学科的交流与整合,因此,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类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如何将社会类课程进行有效融合和衔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康,西方现代城乡规划简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历史城区、河涌整治、可持续发展

一、 背景

九曲河为中山市历史城区重要的历史水系。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依水而居,目前也保留着大量清末民初的民居群。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山市经济快速发展,历史城区也逐步建起了工业厂房,由于市政设施尚未完善,九曲河成了排污渠。九曲河的河水逐渐变差,发出难闻的气味,对周边的居民产生较大的影响。于是当地政府逐步覆盖了九曲河,于上世纪90年代初全线覆盖。

九曲河是中山市历史城区“山—水—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曲河复明与整治是历史城区保护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增强历史城区活力具有重大意义。考虑九曲河复明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在整治的前期开展了九曲河整治的概念设计。

清道光七年(1827年)香山县城郭图 现状历史城区历史格局

二、 “绿龙”综合整治方案

通过对九曲河的整治,创造一条环绕河涌,联系周边文物古迹和公共空间,且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绿道——“绿龙”。“绿龙”对提升历史城区活力,以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的展示具有积极的意义。“绿龙”由各种绿地、绿带构成,植被覆盖度高。沿河设有步行区和自行车道,以及广场、商业设施、文化设施等。“绿龙”在城市发展中的整体目标:

1. 成为整个九曲河地区的“骨骼”;

2. 为生态再生、改善城市环境内的卫生条件提供基础设施;

3. 提供绿色空间,以及公共服务、休闲活动和无污染活动所需空间。

“绿龙”概念设计图

三、 可持续发展设计

为使历史城区实现文化传承、更宜居,在设计过程中强调可持续发展设计。因此“绿龙”的设计也由以往的景观设计转向侧重于生态设计。设计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需求,提供支持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景观、生态服务和生活质量的多功能资源。设计和管理也根据居住环境和景观的类型,保障并凸显区域的特征与特色。

通过在“绿龙”空间内建起四个不同的网络来实现九曲河生态系统的整治工程:

六、绿色网络:提高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降低气温,活跃土壤;

七、橙色网络:慢行系统,降低气温;

八、蓝色网络:输送水资源,静化水资源,渗透雨水;

九、紫色网络:可再生能源利用。

“绿龙”可持续发展网

1. 绿色网络

被绿色植物覆盖的九曲河河床设计能够加快生态进程。自然植被会沿着改造后的河流,通过自然连接产生生物延续性。为搭建绿色网络,需采取以下措施:

(3)搭建由植物构成的绿色屏障,过滤空气污染物——主要由常青植物及抗污染物种构成;

(4)种植灌木群,创造缓冲带,用于过滤交通干道和污染性活动产生的空气污染物;

(5)设置碳捕捉处理装置,吸收二氧化碳;

(6)建立由树木、灌木混合形成的袖珍绿地,控制空气流通,创造噪音和视觉屏障,过滤空气污染;

(7)沿人行道种植树木,形成树冠覆盖面,利用人工结构或自然特征保护人行道路免受夏日阳光及雨水的侵袭;

(8)利用自然工艺净化土壤,减少改造区域内的人工土壤(重建少数地表);

(9)采用渗透性材料以及可防止车辆带来的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渗入地面的材料和施工技术,铺制车辆停放地区路面。

2. 紫色网络

绿龙项目能够改善河流环境,基于单个建筑上的光伏器件建立局域能源网络,并相互连接,自给自足。

这里的能源概念包括战略性地开发和协调能源节约措施、能源效率措施,以及使用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可再生能源。

主要措施有:在新建建筑的屋顶和表面安装光伏板;在屋顶安装太阳能板,供应热水;在建筑物中构建微型总能系统;以及在路灯上安装微型光伏器件。

3. 蓝色网络

项目将重新打开九曲河,改善历史城区水循环质量。这条河作为真正的水路和收集雨水的主要渠道,适合进行恰当的生态加工,能够防止较普遍的城市问题,如:密闭通道缺氧带来的城市健康风险;管道堵塞引发的洪水风险;地表水补给、生态交换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建设袖珍雨花园和小型湿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通过促进蒸发、蒸腾作用,提高空气质量;利用小型地表水体的热性能,改善为环境质量。在九曲河地区开发的雨水管理措施将包含一系列径流(雨水输送)、改善整体城市渗透性(雨水渗流),并进行雨水净化。

建立蓝色网络的目标是突破“传统的雨水管理”,即倾向于集中化(将所有水流输送至若干大型处理机构)、大量化(排水管道的设计用途是迅速排出大量水流)、不可见(安装时尽量插入、隐没于水道中)的城市径流管理。在生态理念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型的雨水管理”,允许对雨水进行本地化(在多个区域留存并处理)、优质化(减少径流内的人为污染物)和可视化(无需隐藏径流,可使其流淌在城市地表)的管理。

基于蓝色网络设计的水流输送采集设备,采用的是智能解决方案(如植被渠道),不仅能将水流导入九曲河,还可以对径流进行初步处理,管控质量并控制流速。更具体地说,湿沼泽地十分适合长期保存水分、并受地表水上升影响的土壤:湿沼泽地作为渗透性的植被渠道,包含一个肥沃的土壤层,能够允许灌木生长,从而激活生化过程,去除污染物。其他集水基础设施,如雨水池和澄清池,能够控制和调节流入主要水域的径流。

“蓝色网络”还试图解决与水道网络污染相关的径流问题:水道径流携带某种污染物(一般由城市化地区产生),直接流入自然水域。要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数量,静化基础设施十分关键,场所的设计会涉及到物理过滤和生物净化系统的使用。主要的物理过滤基础设施为总污染物捕捉器(用于拦截垃圾、碎屑和粗泥沙)和沉积池(用作预处理系统)。静化工艺则将利用植被的生物吸收特性,在绿地内设计生物滞留池和袖珍人工湿地,作雨水植物修复系统用。九曲河的植被河床(沿河岸设计的过滤带)则作为雨水清洁工具,在其进入水渠、流入九曲河前进行清洁:这种植被缓冲区还能够减轻雨季水流造成的河岸污染状况。

4. 橙色网络

土地使用、空间、密度、建设、防水、人工化和当前的变化,将城市变得毫无准备。一旦发生环境变化,城市将变得十分脆弱,外观和设施等都将造就一个极不舒适的微气候。出于以上原因,在发生可能的气候变化时,本项目必须具备可持续性,并能减轻其影响。它将成为重建和创造新的中心,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开放空间提供可能性,也将带来不同的、可适应的、舒适的城市环境。

人们所采用的技术和材料(尤其是人工化和封闭化),已经抹消了土壤与环境间的联系:这些联系不仅有益于土壤和城市水系统循环,对于微气候的优化和居住环境的心理-生理舒适也不可或缺。

考虑到这些问题,本项目的整体战略将力图重建现有和新建构造物中元素的更自然的行为;在建筑物和开放空间系统中:本项目将积极重建土壤和气候之间的原有联系,恢复土壤作为海绵的功能,将人工化和封闭化痕迹最小化。

因此,本项目将采取措施减少人类排放和自然改造。大多数情况下,气候变化的缓解都与温室气体浓度下降有关——无论下降的途径是减少生成,还是增加沉降。本项目所提供的工艺和技术能够利用可再生资源,获得热能和电能。这一政策将用于九曲河河床区和岸边的改造区。能源概念也是九曲河城市环境发展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能源节约措施、能源效率措施以及建筑物和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战略发展与协调。这样一来,便可以减少使局部温度升高的不可持续性设施。

通过在构成整个项目的四个网络(绿色网络、蓝色网络、橙色网络和紫色网络)中合理使用土壤、设施、技术和材料而进行的自然改造,在气候方面具有协同性、积极性和可适应性:每个元素和每个表面都积极活跃,能与环境和气候产生互动。总而言之,主要措施如下:

2.构建由树木、灌木混种成的大面积绿地,控制空气流通,创造噪音和视觉屏障,过滤空气污染;

3.利用自然工艺净化土壤;

4.减少改造区域内的人工土壤(重建少数地表);

5.优化新建筑的表面;

6.采用渗透性材料以及可防止车辆带来的地表水中的污染物渗入地面的材料和施工技术,铺制车辆停放地区路面;

7.设计提高开放空间的反射水平(及表面的反射率);

8利用技术和交通静化设施,构建九曲河中速交通区;

(10)用石板、木材等当地自然材料铺设5500米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沿路种植树木,形成树冠覆盖面,利用人工结构或自然特征保护其免受夏日阳光及雨水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