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09: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村发展致富的路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要有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之“意”。实践证明,一个村发展不发展、发展快与慢跟团结稳定有直接关系。我们常说,团结是形象、团结是力量、团结是生产力,团结出成绩。不团结就没有精力去抓工作、就没有精力去谋大事、在群众中就没有威信。一个团结的班子,村级组织战斗力必定很强,村级工作开展得必然顺利。相反,一个不团结的村两委班子,必定矛盾重重,相互拆台,导致内耗严重,村级组织涣散无力,各项工作难以开展。新乡县七里营镇龙泉村党委书记梁修昌同志讲的很透彻,只有解决了“为谁当干部?为啥当干部?当干部为了什么?”这三个问题,才能当好村干部。农村“两委”干部,别是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定要做到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共同维护村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和班子团结,齐心协力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要有选准路子、强村富民之“识”。作为农村“两委”干部,应当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致富群众、强村富民作为首要职责。首先要选准路子。实践证明,凡是路子选得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步子就快,反之,发展就缓慢。发展经济要讲究一村一策,因地制宜。比如新乡县合河乡范岭村在发展前期就是结合本村实际搞植树造林,建设“绿色银行”,完成了原始积累以后再集中精力搞工业,结果实现了强村富民。如果当时范岭不顾实际,而去盲目地学习刘庄搞大工业,恐怕也不会有现在搞得好。条件不一样,情况不一样,背景不一样,发展的路子也不尽相同,所以说要选准自己的路子。如何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这就需要农村“两委”干部好好动动脑子,认真分析研究,看看自己有哪些资源,有哪些优势,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赚钱就发展什么。
三、要有驾驭市场、共同致富之“能”。发展思路确定之后,就要认真组织实施。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民群众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而且有很多是群众一家一户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如生产技术难题如何解决、生产资金从哪里筹集、农副产品向哪里销售等。遇到这些问题老百姓怎么办?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村干部。所以说,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成为熟悉农村各种实用技术的“通才”,带头做致富的典型,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新乡县小冀镇有个杏庄村,起初该村的村干部号召大家种植食用菌,但是没有人相应,后来村干部带头种植,通过反复试验,不断摸索,终于取得了成功。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掀起了种植食用菌的。目前,该村食用菌种植户有150多户,发展大棚80多个,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四、要有开拓创新、大胆创业之“胆”。创新,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创业,就是在自己任内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有的村遇事等上级,靠领导,要钱物,要是要不富的,等是等不来的。现在的村干部如果还存在“等、靠、要”思想,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所以必须敢于走新路,出新招,办新事。耿庄原是一个经济落后、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群众上访不断、债务累累、社会治安混乱的后进村,耿瑞先几个退伍兵上任后,带领班子成员克服种种困难,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带头筹借资金建起了二硫化碳厂,带头拆迁了自己和亲属的房子,建成了新型农民社区,带头苦干18个月建成了青青生态园,通过7年的努力,把耿庄村建设成了省级文明村。耿庄村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作为农村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要想把村里的工作搞好,把村里的经济搞上去,没有发展的意识,没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可以说什么事也办不好。当然,光胆子大,敢干,还不行,还要巧干,依靠科学决策,周密论证,这样才能避免创新浮在形式花样上,创业不至于盲闯、蛮干。
五、要有保持稳定、扶正村风之“策”。农村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一个村,没有稳定,发展就没有保障。七里营镇八柳树村,就是因为近几年村里不稳定由先进变为落后的。作为农村干部要想保持村内稳定,一要靠政策水平,二要靠人格魅力,三要靠工作能力,要像梁修昌同志那样处理好与上级的关系,处理好班子内部的关系,处理好家族的关系,处理好与邻村的关系,处理好与弱势群体的关系,要有保持稳定的办法和计谋。如抓好普法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重对村民的教育和管理,引导村民遵守有关行为规范,建立起良好的村风民风等。
六、要有公道正派、廉洁自率之“德”。当好村干部关键在“德”,其次是“才”。有德无才不会坏事,有才无德会坏大事。在农村,群众最恨的是大吃大喝的“馋”干部,最烦的是无所作为的“懒”干部,最怨的是见钱就捞的“贪”干部。古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村干部,首先要自身要正,在群众中培养起自己的人格魅力。其次要管好子女和亲戚朋友,要经常教育他们凡事都要起带头作用,不能有任何“沾光”的想法。三要廉洁,要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管好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四要作风踏实。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踏踏实实地真干、苦干加实干,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普遍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作风状况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和相应的服务本领;乡村负债严重,难以偿还;依法行政落实困难;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难以稳定;集体经济脆弱,影响党支部作用发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从三个方面入手,在探索农村基层组织“让干部经常受教育、让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机制上下功夫。
第一、抓住根本点,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发展农村经济,也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谋划发展上有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树立起以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立足乡情,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并努力把“资源型”调整为“发展型”,以实现农村经济长久高效发展。二是在助农增收上应有新手段。要在农村党员和干部中大力开展“双带”活动,鼓励他们敢闯、敢试、敢冒风险,带头富起来,要靠这种奉献精神,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要通过党员电化教育这一科技媒介和农民致富“联姻”,焕发组织工作的潜能和活力同时落实农民民利的问题。三是在经营方式上应有新途径。目前的农村经济,相当多的地方还是单家独户经营,经受不住市场风险,也不便推广先进技术。应该积极倡导、鼓励和支持先富起来的党员和乡村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把单家独户集合起来,转化为集体优势,搞出集体的特色和品牌,走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子。同时紧紧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上的抖动作用。
第二,抓住关键点,探索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新机制。农村费改税后,村级组织“几个班子,一套人马”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在加强村级干部的选任上,重点培养那些素质较高、在带领村民致富过程中能较好发挥带头、引导、示范作用的优秀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村干部后纪乏人的问题。二是在乡村干部的教育上,要采取阵地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外出参观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乡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尤其要搞好乡村干部的技能培训,多讲农村衫科技、涉农法律和WTO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其素质,使其真正成为学科学、用科学、发展农村经济的带头人。三是在激励措施上要注意从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关心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让他们感到政治上有奔头,经济上有想头,生活上有靠头,尽可能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三、抓住着力点,积极探索农村工作的新方法。要用制度将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的好经验巩固下来,促进乡村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同时要切实解决乡村干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被动局面。一是应着力解决“两个问题”,即示范引导、说服教育、提供服务和依法办事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就能赢得群众的衷心拥护支持;我们的基层组织才会有最稳固的、扎实的群众基础;我们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才能不断地上台阶、上水平。
一、灌南县兴港中心村富民增收的主要做法
第一,提升素质优化队伍,着力强化富民增收的“班子”。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村党建工作的实际,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村党支部焕发出勃勃生机,保障了全村各项工作任务得以顺利贯彻实施。为增强村“两委”的战斗力、凝聚力,村党总支认真开展学华西、学吴仁宝“双学”活动,村两委班子的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清晰,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群众完全信得过的“主心骨”。针对合并村党员队伍成复杂、层次不齐的实际,党总支从“三抓三培养”着手,全面提升队伍建设水平。“三抓”就是抓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抓科技培训,提升党员的致富能力;抓党内民主,增强支部的整体合力。“三培养”就是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带富能力强的培养成党员村干部。同时,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并做好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积极开展做好事、献爱心、送温暖等各项活动,热心为民服务,真情排忧解难,形成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风尚。
第二,放大优势壮实力,致力增厚富民增收的“底子”。建设新农村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永恒的主题,对此,兴港中心村近几年来利用紧临化工园区,船舶工业园区的优势,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努力加快富民的步伐。依托临港产业园的发展优势,开发商业街,引发村民发展运输、餐饮、建筑以及为企业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利用商业街以及集体200余亩的土地发包、同时还利用100余亩的人工湖进行养殖等形式发展村集体经济,组建了蔬菜大棚、内陆养殖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加强与园区的互动共建双赢,积极推动农民进厂务工,使农民成为这些企业的长期合同工,有效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第三,调优结构显特色,努力找准富民增收的“路子”。市场经济特色经济,有特色才有起色,有起色才有市场。一是围绕“大”字做文章,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利用三大园区所在地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百余家企业2万名产业工人的生活需要,扩大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由镇党委政府主动与企业联系,为农户落实销路。二是围绕“多”字抓调整,发展特色养殖。紧紧抓住畜牧业强劲发展势头,在生猪养殖上下功夫,发展规模养殖。三是围绕“股”字找模式,实现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种养经营新模式,有的农户以资金购买生猪入股,有的以劳动力入股,有的用土地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实现了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的有机结合,既解决了劳动力的不足,又使资金和土地能够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
第四,强化示范抓典型,倾力解开富民增收的“扣子”。一是发挥典型,示范带动。通过树立农民致富典型,然后再发挥这些典型的示范作用,让他们用市场观念、风险意识、实践经验引导农民,使其摆脱“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思想禁锢,从而形成“树立典型示范、带动一村、致富一片”的良好带动效应,使广大群众在创业路上学有榜样,超有标兵,走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加强培训,教育带动。利用紧邻园区的优势,按照厂方招工需求,实时的开展大规模的技能培训活动,联合县金陵职校、恒发驾校等4个培训单位开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对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帮助其办理各种资格证书。召开村两委会议,宣传惠农政策,消除农民的疑虑,改变农民的传统的小农意识。邀请畜牧、农业专家举办生猪养殖技术、设施养殖大户栽培技术等现场培训,现场发放种养殖资料2000余本,使农民在技术上吃上定心丸,改变了当地传统的种养观念。
二、灌南县兴港中心村富民增收的几点启示
第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农民增收才有突破。努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解决了发展经济、促进增收这个市场经济新形势向广大农民提出的新课题。通过组织农民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创新了发展观念;大胆破除“小农经济”思想,开拓发展思路,树立了结构调整观;破除“小打小闹”思想,树立了规模经营观;破除“小富即安”思想,树立了加快发展观,使全村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第二,调整结构,选准产业,农民增收才有亮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事求是选准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兴港中心村因势导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有市场、有销路、有效益的项目进行发展,另一方面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和发展服务业,坚持了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农业和非农业并举,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三,规模经营,市场带动,农民增收才有起色。规模产生效益,效益促进发展,发展实现增收。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兴港中心村紧紧围绕服务三大园区大做文章,实现了规模效应。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企业与农户很好地联结起来,实现制种、生产、技术指导、销售一体化,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大力打造特色品牌,走出了集约化经营之路。
早在1998年6月,胡业勇就成立了河南省豫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起了猪、牛、羊育种中心,合理规范布局养殖场,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办法,提高技术水平,使公司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带动周边养殖户一起致富。
养殖要发展,品种是关键。于是,他自费出国考察,精挑细选,优中选优。他引进并培育出了豫东马头山羊、波尔山羊、萨能奶山羊、槐山羊、俄罗斯白牛、西门塔尔种牛、夏洛莱种牛、瑞奥吨种牛、盖普威种牛、长白种猪、大白种猪、杜洛克种猪等优良品种。这些品种具有体型大、产肉率高、产仔多、产奶多和适应性、抗病性强等优点,养殖效益高,推广速度快,深受农户喜爱,也成为公司的主打产品。
办企业需要一点“野心”,就是靠着这点野心,胡业勇探索出了一条科学养殖之路。他先后从国外引进了高祖代种猪600多头,克隆种牛100多头,并获得成功,企业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目前该公司可培育猪、羊、牛等优良品种20多种,拥有猪、牛、羊育种基地15个,带动养殖农户1万户,总产值突破1亿元。同时,他还联合创办了狗皮、羊皮、牛皮、猪皮加工厂和冷鲜肉食品厂等12个分厂,开办了无公害绿色肉食连锁店28家,产品打入了国内外市场,熟食包装后直供全国大型超市,实现“养超对接”,拉长了产业链条,真正走出了一条集繁育、推广、回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畜牧养殖新路子。他下一步的“野心”就是借助自己的养殖基地和全国400多个加盟商优势,将无公害肉食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地,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食。
诚实守信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前提。胡业勇以诚信赢得信誉,赢得了客户的认可,与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供种和技术、种源服务关系。现在,前来公司参观、学习及引种的客户很多,这些客户与胡业勇一样走上了养殖发财的致富路。来公司考察的客户到宁陵后打电话,专车接送,胡业勇亲自陪同到基地参观考察。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致富奔小康。豫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始终不忘乡邻,多年来先后带动和帮助1万多户农民走上了养殖致富之路。公司采取赊销种原、回收商品、再扣除成本的办法,为当地养殖户拓宽了致富路,直接带动贫困户脱贫。公司先后拿出500万元多次组织客户外出考察参观,增长见识,提高技术,扩大业务。汶川抗震救灾时,公司拿出200万元捐款救济灾民。胡业勇经历了家庭贫困而失学的痛苦,事业有成后,先后资助50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
党的**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目前,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既是先进性教育的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为此,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素质。
第一,提高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就必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能力。一方面要以教育培训为抓手,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还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自觉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经济,并努力实现农村的科学发展,避免竭泽而渔,以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谋取局部的眼前利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使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促进发展、加快发展上,使农村党员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做出示范和表率。
第二,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农村党员干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排头兵,是贯彻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和全面理解党在农村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善于做政策的宣传员,向群众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做好解疑释惑工作。要自觉带头落实工作,做执行政策的模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的法律意识也逐步加强。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还要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基本法律法规的内涵,特别是与农业、农村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到违法的事不干,违纪的事不做,带头执行村规民约,自觉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懂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涉及群众权益的利益矛盾,更多地依靠法律手段,依法办事。
第三,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涉及群众利益而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各种纠纷,影响稳定。这就需要农村党员干部既要做发展的推动者,又要做社会稳定的维护者,不断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把先进性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上。农村党员干部要深入群众,经常性地做好应对各种矛盾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一旦发生矛盾,切忌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要认真研究,及时处理,多做认真细致的思想工作,使矛盾不激化,事态不失控。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带头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引领农村新风尚,在树文明乡风,建设和谐农村中体现先进性。
第四,提高艰苦创业、求真务实的能力。当前,部分农村党员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工作缩手缩脚,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农村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就要始终站在农村发展的前沿,紧紧把握农村工作发展的脉搏,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不能为了担心个人进退得失而裹足不前。要勇于走出田间地头,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带领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为群众致富找门路、趟路子,当好带领广大群众发展致富的带头人。
夯实发展基础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曾经是制约旬邑、泾川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泾川县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持之以恒地植树造林、改土治水,使全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2.4%,森林覆盖率达到37.13%,构筑了沟壑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北部防风林、村屯绿化林等四大生态体系。以生态建设作为基础战略,把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果品、草畜等农产品加工业,使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构筑起了生态循环经济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大特色产业。旬邑、泾川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大企业支持,只有立足县情,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能形成农民增收的稳定渠道。旬邑县突出发展果、畜、草、烟、药五大特色产业,2005年仅苹果栽培总面积就达35万亩,果农人均收入2326元。泾川县充分发挥光热、土地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果、菜、草、畜四大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起了富民兴县的新兴产业体系。
扶持产业发展必须整合现有资金项目。泾川县对各类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力争实现项目效益的最大化。一是整合思路,就是把全县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各部门、各乡(镇)工作的具体措施结合起来,把单项工作与区域整体开发结合起来,把项目投资拉动与农民参与结合起来,统一组织项目论证。二是整合布局,就是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开发、社会事业发展,连片开发,整体推进。三是整合资源,就是充分挖掘土地、产业、人力等资源潜力,集中项目和资金投向,形成资金规模和集约效益,做到最佳配置、做大规模、做强效益。四是整合技术力量,主要是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规划设计,提高了项目建设水平。两年多来,全县整合项目86项,捆绑使用资金4100多万元,使项目真正发挥了引导、提升、拉动和促进的作用。
融通社会资金必须创新发展机制。旬邑县采取“财政挤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群众一事一议出一点、社会筹一点”的筹资机制,三年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2.87亿元。泾川县紧紧抓住项目论证、贮备、争取、管理和建设五个关键环节,采取先干再争取、边干边争取的办法,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他们切实放宽社会投资领域,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县内资本,鼓励非公经济发展,创建示范园区,参与企业改制,兴办公益事业。紧紧抓住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积极融入西安经济辐射圈,依托区域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吸引外地资本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十五”期间,通过向上争取、启动内资、吸引投资、信贷支持四种渠道,泾川县共融通资金27亿元,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城乡协调互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是工农互动,城乡联动,一体推进,全面发展。从旬邑、泾川的探索和实践看,一是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工业化,坚持大市场带大龙头、大龙头拉大产业的思路,走以农促工、以工带农、双向互推的路子。二是要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抓住市场体系培育、基础设施配套两个重点,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步伐,发挥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动辐射作用。三是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市场化,围绕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五大要素市场的培育,组织农民参与大市场、大流通,加快农民进入市场的步伐。四是要以农村精神文明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动和谐发展,在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实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协调发展。
依靠群众力量是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一靠政策推动。出台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激励政策,深化农村林权和小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把荒山荒坡、农村水利工程无偿划拨或低价拍卖给农民经营,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二靠项目拉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采取入户调查、召开村民大会、投票表决等办法,把项目建设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用项目吸引群众、凝聚群众、致富群众。三靠党员带动。泾川县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培养农村党员致富带头人5800多人,从致富能人中培养党员1300多人,建立党群共富联合体624人,组建党员致富户和群众致富户、贫困户“三户一组”帮带小组2300多个,引导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尊重群众意愿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新农村建设要有政府的积极引导,更要尊重和顺应群众的意愿,切忌一刀切。旬邑县按照中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时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对全县新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县城建部门对新村的住房、道路、供水、排水、电线、有限电视线、电话线等一次规划到位,并遵循既要符合现代生活起居要求又要考虑农民群众承受能力的原则,为农户设计出20套不同风格、不同面积的户型,既有造价在2万元以下的,也有造价在6万元以上的,让群众自己选择,农民能承受得起哪一种就建哪一种。每个村是否盖新房、建新村,让群众“一事一议”,把决策权交给农民群众,政府决不大包大揽。
优化居住环境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基础。旬邑、泾川地形破碎,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配套难,村庄环境面貌差。在这种条件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改善居住环境同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新型产业结合起来,同基础设施配套、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同移风易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实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迁村并庄、扶贫移民等工程。旬邑县在建新村、改旧村的过程中,提出要抓好“五改”(改路、改水、改电、改灶、改厕),实现“五化”(道路柏油化、住宅规整化、生活节能化、村庄生态化、管理规范化),做到“五有”(有沼气、有澡堂、有洁净厕所、有文化活动室、有卫生室),很受农民欢迎。
>> 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以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用金融的力量助推贵州精准扶贫 用大数据精准扶贫 用“精准反腐”为精准扶贫护航 “党建+”助推精准扶贫 精准 助推扶贫之道 甘肃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调查研究 甘肃省临洮县 团白沙县委举办精准扶贫贫困儿童微愿望发放仪式 就业扶贫助推精准脱贫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用微课助推高效课堂 用党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凝聚党心民心 汇聚智慧 改革创新 精准扶贫 用教科研助推课堂模式改革 甘肃省庆阳市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研究 基于精准扶贫视角下的甘肃省脱贫模式探析 掘金“西山药库”助推精准扶贫 财税政策助推精准扶贫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经济法律 > 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甘肃省临洮县委书记石琳:用“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开南")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14年10月30日,临洮县委书记石琳(左二)陪同交通部机关工委领导检查通畅公路施工情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攻坚战。
贫困县将怎样如期“摘帽”?“摘帽”对贫困县的发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诸多问题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是全国最早进行“三西”(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县份之一,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六盘山片区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近年来,临洮县突出基础改善、精准施策、金融支撑和创新驱动,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临洮,就贫困县摘帽、精准扶贫等问题,专访了临洮县委书记石琳。
“贫困县”的帽子不能用含金量多少来衡量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县摘帽,对贫困县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石琳:贫困县全部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一个贫困县而言,既是压力,也是动力,能够激发贫困县脱贫的内生动力。同时,相关政策也明确,贫困县摘帽后,国家在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这为贫困县巩固脱贫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当然,贫困县要实现持续发展,更重要的还是要挖掘自身资源,拓宽发展渠道。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县”这顶帽子会带来多少资金支持?有哪些政策支持?含金量有多高?
石琳:就临洮而言,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可获3000万到500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还有一些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门的政策措施。至于贫困县的帽子,我觉得这是国家的政策导向问题,不能用有多少含金量来衡量。
《中国经济周刊》:曾经有个别县在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后,挂出横幅“热烈祝贺本县成为国家级贫困县”。同为贫困县领导,您怎么看待这一举动?
石琳:按照国家扶贫政策,贫困县每年都能获得扶贫专项资金和帮扶项目的支持,这对于财政紧张的贫困县而言,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近些年来也出现了个别县争当贫困县,甚至以贫困县为荣的现象。我认为这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工作上缺乏担当,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这是坚决要不得的。
《中国经济周刊》:成为贫困县需要哪些条件,走哪些程序?竞争是否激烈?
石琳:国家级贫困县是严格按照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为标准确定的,不是通过争取或者竞争等方法进入的。
《中国经济周刊》:多年来,贫困县的名单很少调整,而且贫困县的数目没有减少。有人因此对贫困县的扶贫政策产生质疑。对此,您怎么看?
石琳:贫困县大多集中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基础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这些地区的致贫原因是综合的、也是复杂的,要实现脱贫,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需要啃硬骨头。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贫困县的名单为什么很少调整,贫困县的数目没有减少的问题,不能就此说国家对贫困县的扶贫政策是失败的。
“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
《中国经济周刊》:贫困县摘帽,临洮做好准备了吗?
石琳:对摘掉贫困帽子,我县已经做好了准备。我认为,临洮县脱贫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房、走上水泥(砂化)路、喝上自来水和培育富民产业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精准扶贫与农村地区的发展,您有哪些思考?
石琳:农村发展的难点在贫困地区。当前形势下,要加快农村的发展,就必须把贫困地区的发展作为重点,用足用活精准扶贫的各项扶持政策,因地制宜推进精准扶贫。总的来说,我认为有三条路子:一是要围绕促农增收这个核心,着力拓宽贫困群众致富渠道。二是抓住改善条件这个关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突出环境保护这个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行动。
《中国经济周刊》:您在临洮提出了关于农村问题的微改革,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石琳:微改革是临洮今年的一项创新性工作,也是县委、县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今年,我县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推进了28项微改革事项,走出了一条以微改革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一是紧盯补齐经济发展短板,提出了农村道路建设管护、分类推进易地扶贫搬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等6项微改革。二是紧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提出了成立精准扶贫富民产业合作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启动农民1+X菜单式培训工程等7项微改革。三是紧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出了构建全覆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家庭农场、推进饲草配送服务等5项微改革。四是紧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探索推行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长效机制、建立牧医合作社、建立农村社区等3项微改革。
之所以要提出和推进这些微改革,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解决广大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类难点和热点问题,解决当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各类困难和问题,让广大群众从改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将群众的切身利益与脱贫致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关键是要找准契合点,这个点就是微改革。具体来说,我们抓住了三个方面的契合点。一是紧盯群众的关注点。二是抓住农村生产生活的“小问题”。三是突出破解制约脱贫致富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