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16:08: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

篇(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崛起让世人瞩目。回顾过去,我们国家经历了无尽的沧桑,曾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和武力侵略。踏着历史的足迹,我们中国人满怀信心展望未来, 那是一个世界关注的国家,它的各项改革、进步都将引起世界的密切注意。未来的“世界大战”将是人才大战、国与国的“教育大战”,谁的教育优越,谁就可以屹立不倒。目前,英、美、日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掀起了教育改革浪潮。中国的教育改革核心――倡导素质教育之风电吹遍了祖国大地的城市和农村,试观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效果,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城市学校,还在进行“教死书”的教师和“填鸭式”、“满堂灌”的古老课堂模式已少而又少,绝大多数都在试探着“新课堂”。“新课堂”新在没有固定模式,新在教师的灵活把握,新在学生乐学,新在开放,新在减压,新在交流,新在自信,新在成功。历史学科是他山之石。传统上看,历史除了告诉学生以前有什么文明成果,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涌现了哪些杰出人物,哪些地名、人名最重要的要求学生记住就行了,仿佛一节历史课除了认识、记忆以外别无它求,难怪有学生说历史课是古董课,历史教师仿佛都是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僵尸”,死板不灵活。其实不然,历史课堂照样可以生龙活虎,相反,历史课在某些方面还具备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要设计一堂新颖的历史课,作为“导演”的教师必须从师德、知识到实践技能全面武装自己。怎样设计一堂课式开放的课堂,试以《中国历史》“”为例进行说明尝试。

1、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遵循“教学育人”的根本原则,但“育人”不单只通过“教死书”这种形式来达到,每一节教学内容要达到“育人”的目的,方式、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它应根据历史内容选择最恰当的方法。由于是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其他途径他们至少知道一些日本的过去和现在,也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知识,因此选择“问题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展示教学法”、“读、讲、练三段教学法”、“情境复现教学法”、“助读教学法”等,试举一例。该内容在授课中可提这样一问:“有一个日本人,他叫阿倍仲麻侣,有许多中国人都认识他,比如唐朝大诗人李白、王维都是他的好朋友;有一个中国人,他叫鉴真,他双目失明,六次东渡到达日本,许多日本人都认识他……请问朋友们(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做学生中的首席、故应在某些课堂环节中应和学生身份、地位一致),阿倍仲麻侣认识鉴真吗?他们的故事能说明中、日之间的什么关系?”假如能得出“友好交往”的结论,教师便抓住契机可以深化问题了,比如,中日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程度如何?到清末时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相关的问题便一个接一个,会让学生激情万分,教师应接不瑕,课堂因此而变活了。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这节内容要求达到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还得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安排。哪些该讲,哪些删去;哪些精讲,哪些略讲;哪些内容怎样板书、展示、带什么情绪,用什么语言、语调等都应在上课前进行创造性劳动――备课、课堂教学设计。因此,必须先研究学生对象,然后深人研究教材,创造性组织教材,最后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细节。教书虽说是四十五分钟的过程,但教书过程无细节,处处是关键,必须让一堂历史课内容如高山流水般自然。“”在内容设计上可按“天使(过去)――魔鬼(现状)――地狱(结果)――花儿与芒刺(未来)”板块设计。之所以要创新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从视觉感官和灵魂深处都乐于接受。

3、多方位的情境创设。“窗明机净”利于读书,“听轻音乐”利于快速进入学习情景,紫色、蓝色便于集中注意力……实践证明,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能主动获得知识,提高智能,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这堂课中,它的情景设置至少有四处。从形态上讲分成静态设置与动态设置两大方面。首先是静态情景。这节内容需要教室的环境颜色有绿色(象征和平、友好)、黑色(代表罪恶,因讲的是战争)、紫色或蓝色(代表平静、沉着,因为大家要理智、冷静的思考)、红色(代表激烈,激情,因为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会因为中国惨败的结果而愤怒,需要渲泻情绪)。

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转变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历史教材完全体现了新课程新标准的理念,删繁就简,图文并茂,教材结构新颖,是学生乐读爱看的教材。该套教材的知识点比同类教材要少,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空间。有空间,才有可能。从目前实验区教学情况来看,普遍反映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比起传统教学大大增加。新教材还专门设计了学习与探究课型,学生在这类课堂,充分体现了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大不相同,从被动接受状态开始走向了主动探究。目前,实验工作在向纵深发展,探究性教学活动在向常规课堂延伸。同时,活动探究课堂教学自身也在研究,如何在探究与交流的基础上,使课堂教学生成新的成果。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历史学科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的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望被打破,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完全有可能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篇(2)

新课程改革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自2009年河北省进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一直工作在教育第一线,亲身体验、参与着课程改革。四年下来,在课程改革方面有些自己的想法。现就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下我的想法。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之后,课程标准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维目标的深刻研究及其理解,我在课堂教学上做了一些尝试,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国外有学者(克林伯格)指出教学理论的基本性质: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过程(教师指导作用原理)。学生必须处于能动的、愈益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学生的自主性原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的地位是一种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它们可以作为教学现象的矛盾关系加以分析和把握。

学生课堂上主体作用的发挥跟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程度成正比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无,是学生能否学好相关课程的内在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好某种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就能保证对此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于兴趣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二十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中国的杨振宁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兴趣是自学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究世界的动力,是最好的教师。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遇到挫折困难才能顽强攻克,百折不挠。”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尤为重要,这是保证新课程改革之下,让历史课堂生动、有效、务实的重要条件。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迅速提高,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物质技术保障,这对于历史课堂的教学将是如虎添翼。

现结合我的高中历史教学具体实践,谈谈我在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上的具体做法。

第一,注意发挥现代教学设备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靠的仅仅是教材、教学参考书、黑板等,这就使得历史的生动感、真实感无法让学生们真实地感觉到,这就从物质技术方面限制了我们的教学。现今,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已经采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专注程度明显高于传统课堂表现,活动的积极性和准确率也有所提高,学生被有效的“卷入”到教师的教学中来。如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我插入了《大国崛起》的视屏,并利用交互式白板的优势,让学生代表上台自己描绘出了新航路开辟后,伟大四会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并依照所画航线对四位航海家的壮举,对学生们进行解说。学生们课上学习的兴趣明显激发出来,在这堂课上,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现代高科技教学设备的使用为我们打造完美的历史课堂提供技术保证,我们从中获益甚多。

第二,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吸收新知识,将自己储备的旧知识做适时更新。

在这点上,有些历史同仁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过去发生的事,谁也不能改变,因此历史老师只要知道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情况,就足够了。事实上,这远远不够,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较之以往有大量的挖掘,而现在高考历史又非常重视对史料的分析、解读能力。所以,作为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新材料,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尽力为学生选择新颖、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到老师所精选的材料后,有兴趣深入的动机。除此以外,指导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史观也有很大的变化,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深入学习。

第三,在教学中,要适时进行情景教学。新课程改革以前,历史教学的方式比较单调、死板,学生们被动接受,没有兴趣。新课程改革后,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情景教学就是适应这一要求而出现。我在讲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时,就很好地利用了情景教学模式,在这课,我以苏家商海沉浮录为题,以苏家在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为背景,讲授唐代、宋代、明清时期的商业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被激发。

第四,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加分,减分奖惩措施。学生的荣誉感很强,为了给所在小组增光添彩,在课堂上小组活动时,学生们都踊跃参加,课上学生们的反应很积极。

第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体及学生小组不定期进行奖励,奖励的形式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奖品虽不贵重,但学生们很是认可,教师要及时对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这种物质上的奖励和精神上的奖励可使学生们学习的信心大为增加,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是离不开这个前提。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因此,要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兴趣在学生学史过程中的动力和作用,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持久地、主动地学习历史。

综上所述,课堂是一个舞台,师生是上面的演员。教师是演员更是编剧和导演,应该提供促进师生互动的多种学习材料,让师生在此平台上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让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 有效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32-01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有效教学的含义出发,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表现为教学效益的提升,这是现代化教学理念在历史课程中的渗透,更是对历史教学效果的优化过程,是现阶段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必然路径。

一 高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意义,无论是针对其中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教学并非是针对某一节课或是某一个教学内容而言,而是需要将有效教学理念渗透、融入课程教学的始终,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促进课程教学整体效果的优化。对于历史教学而言,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解决备课和学生主体性问题。

1.关于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备课

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环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这也是体现师生关系互动发展的关键所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基础性理论知识出发,将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过程当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学目标制定方面,需要将课程单元教学目标及总体目标有效结合,更好地完善教学设计,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发与创新。

2.关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研究

新课程改革推动下,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也是体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和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才能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吸收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教学问题,过分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小组合作,甚至单调的教学过程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极为不利。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位置不应被忽视,它应当与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特征相互配合。

二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提升策略

1.重视提问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开展依赖于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在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实用性呈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提问的技巧,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组织的同时,

促进学生探究意识及质疑能力的发展,进而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问技巧不仅能够让学生主动建构自我知识架构,同时也能够体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特征,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小组合作意识。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应当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问,更好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有效互动。

2.关注历史教学中的时事分析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历史教学的发展应当与时展特征积极结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及时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有效调整,突出时展特征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时事分析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针对时事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完善地理解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针对其中重要时事问题的分析与阐述也能够促进教师本身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教材的利用环节之外,教师还需要针对其中的时事,进行必要的国际发展态势的分析,这对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有着深远影响。

3.革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学理念的革新不仅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针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也是一次创新与尝试,这对于优化历史教学的实施效果极为有利。对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其教学过程应当更多地表现为对学生言语表达技能的灌输,而并非是单纯的历史知识讲授环节,这对于综合实用人才的培养显然是不利的。在突出历史课程教学实用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知识的讲解是为了服务于应用,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使用知识也是尤为重要的,这对学生视野的拓展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关于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研究应当成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教学方法的有效革新,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实践工作的开展。此外,学生历史综合运用能力的拓展也依赖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不仅顺应了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同时对于教学质量及效果提升方面也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蔡联晋.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时事热点的初探[J].学苑教育,2011(5)

篇(4)

新课程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一、注意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高中衔接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两大方面上。在课程内容上,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放在拓宽知识面、深化知识点上,展现出的特点是分量重、内容深。因此从课程内容上看,这轮历史课程改革使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距离拉大,有所脱节。在呈现方式上,旧课程初、高中都是严格地依照时间顺序从古到今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它的弊病在于教学内容重复率高。新课程改革克服旧课程的弊病,高中历史课程采用模块与专题的方式呈现。但受所规定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是严格地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时间是串联历史的线索。时间的顺序性反映着历史事物的纵向次序或因果关系,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新课标”规定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课程目标就会落空。因此初中历史的学习基础关系着高中历史教学的成功与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与高中历史的链接,防止学生感觉到高中历史知识混乱的现象发生。

二、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

1.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2.要引导学生合作解疑。开展多彩的讨论是其重要手段,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

3.要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积极鼓励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三、以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1.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教学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面向生活,历史教学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会焕发它的生命力。实际上,无论是关注“质”还是“量”,教与学就是围绕课改精神进行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实践与探索,就是通过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健全的思维方式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内化为学生一生成长的动力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纳入课程目标是新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教学过程中师生要有平等和谐、互动开放、体验感悟的基本理念。教师不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学习主动性、学习创造性,要树立发展本位的教材教育观,要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5)

1.初中历史教学的弱化导致学生根基不牢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被视为“副科”,受到冷遇和不公正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偏见。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初中阶段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外,其余学科都是陪衬,历史自然也是陪衬学科之一,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二是考试导向。就目前中考科目的设置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对历史等“副科”,或采取开卷考试,或部分成绩进人中考成绩,或作考察科目对待,等等。基于考试的导向,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本身以及学生自己在对待历史等学科的“教”与“学”上都会大打折扣。三是师资短缺。由于前面所述原因,导致初中阶段历史等“副科”教师残缺不全,普遍的现象是专业教师留不住,留住的教师不是专业。这些原因导致学校不得不削弱历史等学科的正常教学,这样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极其有限就是一种必然。所以,学生进人高中,尤其是课改后的高中历史学习,他们就很难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彻底扭转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弱势地位。端正办学思想,矫正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人为地制造学生学习“空白”和发展障碍。

其二,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方向应尽可能服从于高中阶段的发展要求,初中历史课改是高中历史课改的基础,高中历史课改是初中历史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给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伤害,高中历史课改将会有始无终。

2.学生难以适应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排体例的不一致

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在编排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选择上,与初中历史教材有根本区别。一是教材编排体例上,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式手法编写,高中教材以“模块+专题”式手法编写,这种“模块+专题”式历史课程结构,其优点在于让探寻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密切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经验,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学习,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缺点在于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便学生阅读,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知识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既无关联也无可比之处,这种安排迫使学生在学习这一专题内容时,要不断转换时空概念,努力适应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此同时,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知识的专业性更强,容量更大,难度更深,其中有大量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二是教学行为方式上,由于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与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较大差别,初中历史教材以教师讲授课为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修模块,一类是选修模块,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教学方式区别较大。因为,高中历史教材除去三个必修模块外,还有六个选修模块,对于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习惯依靠教师“喂养”的学生而言,自主选修不仅给高中学校和老师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学校和教师会面临五花八门的选修方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学生也不能做到择其所需、学有所用。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文明的传承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应当在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增减和拓展,逐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无缝对接。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不应该完全背离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本属性,彻底改变学生十几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滋生出的新格局会给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震荡。

3.滞后于高中课改的考试制度改革制约着课改进程

众所周知,高中课程改革不是为高考招生服务的,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甚至根本性地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有人说,只要有考试存在,就存在着考试引导教学的事实。这话一点不假。不从根本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再科学、合理、先进的课改方案,也会沦为高考的附庸,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先期实施高中课改的省市已作了很多有益的考试改革探索,但就眼下的形势分析,全国高考招生考试改革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和成熟的成果。不少省市每年都在探索高考改革模式,但遭到的质疑和非议远比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关注。这明显反映出考试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没有成熟的高考招生改革框架,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依然会受到现行高考模式制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枷锁。那么,费尽心力推行的高中课改,也只能是披上一层体面的外衣,课改也只会在漂亮改革理念下而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所谓“以学生发展为不”的教育思想也将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高中课改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传统的高考模式,固定了人才选择的标准,规定了统一的人才竞争模式,限定了人才发展方向。突破旧体制下的招生框架,从制度层面到操作层面构建一套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招生考试模式,改变传统的高考唯分数论、唯总分论观,在人才选择的方式上、标准上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有利国家选才的前提下,尽可能给高中课改和大学选才以自主空间,努力探索国家主导、大学主体、高中主教的选才办学模式。

4.教师教育观念的难以更新影响了高中历史课改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并非教师的知识储备、职业精神、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根本转变,这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掉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课改理念,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逐步完成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的全面转变,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人的观念是最难转变的,但观念一经转变带来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因此,高中历史课改的艰巨性,并非在于教师的知识更新,而是教师的观念更新。这需要作艰苦的培训工作。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实施全员培训。要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思想观念大洗脑,通过集中通识培训,让教师明确历史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功能变化。

其次,实施重点培训。一方面抓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培训,让这部分人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领头羊,通过他们去帮助辐射影响身边的其他教师。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观摩课改起步早的地区的成熟经验,为后起地区教师提供借鉴范式和样板。

再次,实施整合培训。主动争取与课程先进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手,整合培训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和远程教育功能,架设“空中培训课程”通道,寻找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的契合点,尽量缩短教师单兵探索课程改革模式的路子。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改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在侧面上也反映出了我国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以新课改为指导,针对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可行的对策。

二、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制度引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他方面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所改进,但仍有不足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设置越来越往多元化发展了。国家教育部放开了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权,如今,历史课程也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在各级各校都出现了校本课程,与以前只有国家、地区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教学上,高中历史课程积极汲取了其他学科的优秀教学方法,更加丰富了历史课程的蓝本;同以往的历史课程不同,现在的高中历史课程建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学科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合理设置,历史课程内容也以专题模块形式出现,更加有利于针对历史知识的重难点提出新的教学方案。

尽管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课程上有了如此多的进步,但是还是有些许不足[1]。在课程的衔接问题上,高中历史课程和中小学的历史课程内容衔接不紧密,内容有重复且没有特色;在课程种类上,高中历史课程可选的种类不多,现在大部分的高中历史课程是必修课而不能作为选修课;在课程内容上,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也缺乏结构的严谨性,导致体系不够健全完善;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存在很大问题,没有形成独立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依然有所欠缺

在教育的整体方向上,新课改已经明确了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虽然各级各校也已经在此要求下严格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但是就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而言,对于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是没有改变,依然是以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海量做题为主,没有教导学生如何正确掌握系统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合理地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改变教学方式,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新课改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可采取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理念

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进行大胆创新,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双主体地位,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双方主体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绝大部分时候课堂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只是枯燥地记忆,举手回答问题的都只占据少数,这样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无帮助。新课改要求应该让学生真正回归本位,教师要大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因此,要正确树立发展学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大力倡导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

现代技术的应用为高中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众所周知,生动形象的画面比书本文集记录的知识更让人印象深刻,高中历史新课改就要求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多元化发展教学方式,尤其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平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求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平衡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开心愉悦的条件下更多地接受新知。因此,在教学模式和手段上,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学会将多媒体和教学有机结合,将问题情境和教学有机结合,将表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目标

高中历史新课改对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规定,要求尽量多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重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和现实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中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教学目标要将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应试教育的目标相结合,考虑多方面的相关因素进行制订,同时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具体性和科学性。

高中历史教师因自身历史素养的限制和历史教材信息量的局限性,对于所教授的历史知识难以进行扩展和延伸,同时,高中历史课本内容上的衔接性又有所不足,经常使学生感觉历史知识很复杂,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3]。这就要求教师在课余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其他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衔接,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程在教学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历史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教学模式上,都还需要进行调整。同时,为了更好地丰富课堂知识,教师还应该适当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形成更加完整的体系。相信以后的高中历史教学出现的问题会不断减少,学生的历史素养能够得到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明华.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理论观察,2014(02):174-175.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转变的教学思想和更新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高中生真正动起来,活起来,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历史教学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仍然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落实、课标的贯彻和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都要通过课堂教学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死板无趣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效。

一、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例如:补充课外知识,扩展高中生的知识面;插入有趣的典故引起高中生的思考;可以讲解历史变迁的缘由;也可以组织历史故事会让高中生自己学会讲述历史;组织高中生编写历史剧,等等。这样能够使高中生始终保持兴奋点,他们的思维一直围着课堂教学转,进而迸发思想的火花。在各个环节都要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一是联系时事,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学时,可通过国内、国际时事,激发高中生对当今热点时事的兴趣,如中日问题、两会时政、叙利亚问题等,让高中生对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作积极思考;二是利用古今对比,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古今一些人物和事件相对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文美德;三是借助实物、影像等媒介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好奇和兴趣。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深了高中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让高中生在课上真正“动”起来,课上有突出表现

1.教师首先要激起高中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针对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和课堂教学的需求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起高中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2.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高中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让高中生有明确的思维方向,围绕学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展开思维,依据他们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提高自己,培养与小组合作的能力。如在讲唐太宗李世民功过时,通过高中生的叙述、讨论、补充最后总结得出,功: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社会经济?;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传播盛唐文化。联系今天的改革开放,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过:唐太宗后期征伐高丽,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大兴土木,奢侈现象增多。探讨唐太宗前后的变化,加强同学们对知识的纵向联系,培养高中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学生提出质疑。高中生围绕学习内容提出疑问,进行有效探究,能够促使高中生掌握积极质疑的思想方法。如:讲到四大发明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中国的四大发明不向外传,中国就不会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我积极引导高中生进行辩论探究。最后达成共识:世界总是向前发展的,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闭关锁国,其他国家就不向前发展了。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绝不能闭关锁国,以求共同发展。通过讨论,高中生不仅习得了历史知识,还锻炼了探究思维能力。

4.教师总结。课堂小结能够使高中生明确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可以强化高中生的记忆,并对高中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给予表扬或指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强化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解决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有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促进高中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历史学习能动性的起点,是学习新知的源泉。高中生对高中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进而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高中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充分挖掘教科书中的兴趣和魅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势把静态、枯燥、乏味历史知识融入三维空间中,使其产生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使教学更充实、形象、生动,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高中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开始高效学习。

四、课后延伸,使高中生全面发展

1.上完每一节课后,要求高中生及时总结写心得体会。这堂课学习的重点是哪些,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比较模糊,课堂学习中成功的地方有哪些,不足之处又有哪些,等等。让高中生找出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查漏补缺,进而形成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使高中生得以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