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08: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发展困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受生产和消费主体环境意识的制约
生产和消费是经济活动的两个最重要环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环境意识如何,将对循环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在我国,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其环境意识都令人担忧。生产者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不顾一切地生产和销售新产品,强调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造成产品使用的短效性(即低使用),不能物尽其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废物的大量排放,其最终结果是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目标背道而驰。在消费者方面,环境意识缺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片面追求物质享乐,在不断购置新产品的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将尚未完全使用的旧产品当作废弃物淘汰并排入环境,人为地缩短产品的使用寿命;二是消费者不能自觉抑制非环保产品(如一次性用品),为非环保企业提供了市场,造就了生存空间。消费者的这种过度消费和盲目消费,一方面刺激了生产,加剧了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加大了废弃物的排放量,加剧了环境污染,同样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阻碍循环经济的实现。
2.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在许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人们优先选择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广大落后的农村和西部地区,人们根本没有循环经济的意识,即便有循环经济的意识,他们也不会自觉遵守循环经济的规则。毕竟,衣食住行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也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发展。只是当初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环境危害的后果而已。循环经济是一种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但也难免给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暂时的消极影响。比如,它会延缓经济发展速度、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限制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减少就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等等,有时甚至会与地方政府的快速发展经济的政策相冲突。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循环经济间找一个平衡点,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许多地区始终是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的。
3.受环境科技水平的制约
发展循环经济,科技是最主要的支撑因素。环境无害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即传统意义上的环境工程技术,是用来消除污染物质的技术,如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等;废物利用技术是废弃物的再利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产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如废纸加工再生技术、有机垃圾制成复合肥料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是无废少废生产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零排放和制造产品的绿色化。由于我国科技水平比较落后,特别是环境科技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在循环经济的推进过程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据统计,全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还不到20%,远低于国外50%以上的平均水平。又如,国外每年旧胎翻新量一般占新胎的10%。我国每年生产新轮胎1.01亿条,产生废旧轮胎约3000万条左右,仅400万条得到翻新,占新胎的4%。循环经济在污染治理方面,企业的治污技术落后,甚至根本没有治理,或者由于排污费比治污成本低,许多企业选择了交纳排污费。简言之,由于我国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导致了我国大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难以自觉地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4.受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制约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容忽视。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日本在2000年相继修改和通过了多项环保法规:《推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特定家庭用机械再商品化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德国也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这些法规对不同行业的清洁生产、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等作了具体规定,从立法上推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目前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但除了一部《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外,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法律,这使得循环经济面临的诸多技术、经济和社会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
5.受环保投入不足的制约
首先,政府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比例失调。政府用于环保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偏低,难以很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也主要用于污染治理或环境破坏的修复,对源头治理、全程监督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环保工作事倍功半。这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清洁生产,废弃物的无害处理,资源的循环利用。综合利用不能形成良好的呼应,阻碍了循环经济的推进。其二,企业在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处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市场这支无形的手起着主导作用。企业往往只注重自身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由于不重视环保建设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直至今日,我国各行各业的生产企业都没有固定的环保投入,对生产中产生的“三废”治理,全凭领导的好恶,领导说治理就治理,领导不表态,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就得泡汤。即使领导说要治理,也是临时从财务上抽调资金。如果企业有经济效益,那么临时还能抽出一些资金,购买急需的环保设备,解决燃眉之急;如果企业效益不好,那么,即使想治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拿不出资金。不计环保成本,没有固定的环保投入,已成为制约企业治污的瓶颈。
二、进一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1.确立新的经济发展现,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
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要求经济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总量的提高,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不仅要关心经济的发展,还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要改变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的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减少物质资源消耗和以无形的、边际效益递增的知识资源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走以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环保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经济活动的知识化转向和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减少经济活动中物质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2.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保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政府要优先进行制度框架设计,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人市场“流通”;明确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明确涉及循环经济中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的问题,利益分配的问题,效率与公平问题。要深化改革,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将环保指标纳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考核政府官员的环保责任,彻底转变单纯追求GDP的狭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起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问责制”。将公众环境质量评价、空气质量变化、森林覆盖增长率、环保绿色GDP投资增减率、群众性环境诉求事件发生数量等指标,以及各级政府对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一并纳人政府官员考核标准,并使之形成衡量选择使用政府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使环保政绩与政府官员任免、升降密切挂钩,促使各级政府、各地各部门的主要管理者都要成为环保考核的对象和环保责任的承担者,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体制保证。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循环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价格没有准确地反映资源的稀缺性程度,企业的生产成本没有包含传统发展模式下的社会成本。美国资源环境经济学家汤姆•泰坦伯格曾指出,“宏观政策与可持续发展一定要保持和谐一致。政府必须确保市场给所有的参与者发出的是正确的信息,以便由此产生的后果与其他的商业目标兼容一致,各种经济激励方法只是形成这一兼容性的一种手段。”欧美国家经验表明,经济手段是可行而有效的。政府的责任一方面是确保资源市场的有效运行,发出正确的信号,把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从业者福利纳入资源产品价格;另一方面是约束企业的行为,促使企业把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对资源价格和环境成本具有灵敏的反应。有效的市场必须能够对资源节约型技术、设备、企业起到激励作用,又能够对高消耗、高污染技术、设备、企业起到约束作用。
4.重视科技进步为循环经济的实现提供的技术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最根本的就是技术。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技术的研发,把相关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更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而要实现这一前提,就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和能源消耗。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也是污染排放减量化的前提。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我们就可以提高煤矿,石油等资源的开采水平,就能有效控制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拓展资源的用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也可以拓深资源的使用,使得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有了技术的保证,对于污染企业的污染气体,污染水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更先进的方法把污染减少到最少限度。有了技术的保证,我们可以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污染控制在一个小区域内,对污染的控制作了更多的关卡,对污染物作了更多的过滤,甚至可以做到零污染排放。有了技术的保证,我们就可以对生产和生活用过的废旧产品进行全面回收,可以重复利用的废弃物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无限次的循环利用。这将最大限度地减少初次资源的开采,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而对于企业无法处理的废弃物,我们将实行集中回收,将污染的区或尽量减到最少,使污染源得到有效的控制。
5.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表现为严重的法律滞后。现行环保法律的立法观念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认识含糊,执行居于从属次要位置,这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要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循环经济的开展工作提供法律保障,同时也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明确发展方向。加大对循环经济的宏观指导,加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有着很大的调整空间。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适当限制工业的发展,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关的法规必须做到从宏观上调整工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有特大污染的企业,如煤矿,水泥以及其它相关的化工企业等,我们要限制其发展,或者要延长其生产的深度,如对相关的污染企业的生产条件作出相关规定。对于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等的排放要提高衡量标准。对于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一律不得从事生产。同时,要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和再生利用品标识制度,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与之同时,我们必须加强执法的力度和频率。严格监控企业的执行程序,生产动向以及执行成效,做到确保相关法规,政策的落实。
关键词:乡镇;集体经济
一、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简析
(一)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我国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大发展阶段、破产萧条阶段和探索前进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到八十年代中后期。这一阶段国家深化了对公有经济的认识,认为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只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也是公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在一定意义上支持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了集体经济,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开创了集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先河,比如青岛海尔集团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集体企业发展起来的。
第二阶段是在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中期。这一阶段乡镇集体经济遍地开花,各地认为集体经济有发展的潜力,于是各地纷纷集资组建集体经济,有的还引进了外资,通过合作的形式创建集体经济。
第三阶段是九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初。这一阶段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营困难,多数濒临破产,只有少数靠管理和技术生存下来。针对乡镇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党的十六大专门提出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发展。
第四阶段是十六大以来。国家逐步出台政策,各乡镇集体企业逐步转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虽然在改制、资金、技术等方面存在困难,但是发展前景仍然广阔。
(二)乡镇集体经济的特点
1.规模小且具有浓厚的地域性
乡镇集体经济的规模与成立企业的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说,集体经济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由于是集体经济,因此一般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有的乡镇企业与行政级别存在一定的联系,其命名一般为某乡镇集团,或者某乡镇实业等。乡镇集体经济的成立有的是基于本地某一优势产业的原因,将本地优势的产业联合起来建立企业,有的是以地方财团牵头,通过集资方式建立企业集团,出资人按照比例享有企业的受益权,还有的是通过与外地合作成立的外向型企业。
2.采用传统管理模式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乡镇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水平一般比较低。其经营管理水平受制于企业的领导层,乡镇企业家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方式,但是毕竟缺少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管理经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合市场的发展需要,所以很多集体经济因为管理问题无法经营下去。
3.劳动密集型为主
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就是劳动力,这是由客观形势决定的,因此乡镇集体经济的企业类型也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而且企业的行业类型也以轻工业为主。轻工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较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规模小,便于起步,正适合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技术困难的地区,因此乡镇集体经济数量众多,具体经营方式涉及加工、组装等类型。
(三)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
1.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乡镇集体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通过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主管理等方式进行经营,有的集体经济还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将当地的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推向全国各地甚至到世界各国,为当地创造了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纷纷转型改制,乡镇集体经济作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几十年间增长了数倍,乡镇集体经济功不可没。
2.推动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化进程就是城镇化过程,如果单纯依靠中央政府的规划决策,通过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推动我国的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进行必然十分缓慢。乡镇集体经济的建立,推动了产业主体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乡镇居民收入。
3.解决了就业困难,为社会稳定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人不用固守在土地上,在城市无法提供工作岗位的条件下,通过组建集体经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另外,国有企业改制中下岗的职工,通过集体经济找到了新的谋生之路。有些乡镇集体经济还吸引了部分当地的高校毕业生,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乡镇集体经济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二、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困难
(一)管理权责不明晰
“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管理原则。作为乡镇集体经济,其本身是劳动群众共同成立的企业,其管理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分配上按照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是很多乡镇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一直具有半行政化性质,管理权责不明晰,不能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导致乡镇集体经济脱离了市场,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乡镇集体经济很难发展壮大。如果要进行改制,由于权责不明,也存在诸多困难。
(二)资金技术匮乏
一方面乡镇集体经济面临资金困难。乡镇集体经济由出资人共同组建,其资金来源限于出资人的经济实力。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资金的投入,一旦经营不善还需要资金弥补巨额的债务,乡镇集体经济要扩大经营规模也需要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乡镇集体经济的技术比较落后,很多企业集团需要通过合作方式引进外面先进的技术。
(三)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
乡镇集体经济由于是集体管理模式,且很少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因此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很多乡镇集体企业是靠某一带头人支撑,缺少完善的人才管理体系。由于缺少完善的机制,很多有能力的专业人才难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只好选择自主创业;由于制度不完善,无法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乡镇集体企业发展。
(四)缺乏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仍然缺少针对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法规和条例,乡镇集体企业的很多问题都要参照通用的法律法规解决。以前集体经济参照国有企业的政策执行,但是到目前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改制,相应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适合作为集体经济的参考。再者,目前国家缺少对集体经济的政策扶持力度,比如科技、资金支持等。
三、促进乡镇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改革方向
乡镇集体企业发展面临困难,要克服困难继续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国家发改委等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乡镇集体企业发展进行研究,制定政策规划,从宏观上进行指导,明确改革发展的方向。对于所有权关系不明、管理权责不清的问题,必须出台相关规定,按照规定将乡镇集体企业的所有权、受益权、管理权等相关权责划分清楚,否则便无法进行改革。
2.出台乡镇集体企业有针对性的法规条例
我国虽然有城镇集体经济管理条例,但是由于制定时间过早,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已经发展了很大的变化,原有条例已经不适合当前乡镇集体企业的客观实际,因此立法部门需要研究出台乡镇集体企业的有关法律,调整乡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为乡镇集体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法律支持。
3.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首先要加大资金扶持。乡镇集体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地方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也可以通过建立乡镇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给予贷款利息补贴、提供信贷担保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其次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支持,鼓励乡镇集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将本地优势产品进行深加工,开拓新的市场。第三要注重人才素质的提高,对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另外政府应该提供政策支持,吸引高校毕业生在乡镇集体企业就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乡镇集体企业层面
1.树立改革发展意识
领导班子的水平、意识决定了乡镇集体企业的发展前景。乡镇集体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党的十重新确认了集体经济的作用以及支持其发展的立场,这意味着乡镇集体经济在我国具备发展的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使乡镇集体经济摆脱困境,必须进行改革。乡镇集体企业相关领导应该树立改革发展的意识,坚定信心,提高振兴集体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完善管理制度
乡镇集体企业需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理水平一直是束缚乡镇集体企业发展的瓶颈,有的集体企业受到行政干预,有的集体企业受到管理者水平的限制,导致内部缺乏激励机制,难以集中力量提高效益。完善的制度包括内控制度、预算制度、激励机制等,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提高集体企业的效益。
3.将品牌做强、做精
乡镇集体经济在建立之初都有自身的独特优势,或者是某种优势资源,或者是某一独特工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集体经济在规模、资金、技术均不占优势的条件下,要获得竞争优势,只能将自身品牌做精,充分挖掘相关产品及其附加值,尽量将其扩展为产业链,扩大品牌价值点。
4.大力发展服务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期,乡镇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积极顺应国家发展政策,结合当地条件,大力发展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一方面可以为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业务不再局限于加工、生产等产业链上游,可以将经济增长点转移到流通环节,提高乡镇集体经济的利润边际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积累财源,自从实行分税制以来,地方政府的收入严重不足,无力为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营业税是地方税主体,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拓宽营业税的税基,为地方创造收入,进一步促进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莲.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关于在党的十中重申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2(31).
关键词:民营经济;促进;发展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意义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中国的民营经济依然在逆势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说,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目前民营经济对我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6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0%以上,85%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的农村转移就业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激发中国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主要源泉。总体而言,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意义。
(一)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部分,尽管代表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是国有和国有控股大型企业,但民营企业在拉动市场活力和经济增长方面仍然是不可抹灭的基本力量。据统计,非国有部门对国家GDP的贡献率高达60%,自1980年以来,每年以平均30%的速度增长,在近30年来为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小贡献。
(二)可以推进市场化进程
作为民营经济的主题――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组织目标明确、组织结构简单明了、组织沟通顺畅、对市场反应更灵敏、创新能力较强。利用这些优势,它们活跃在需求分散、个性化强的领域,它们的积极参与使得市场竞争更加灵活、更加充分。
(三)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有关数据表明,近年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民营企业年均增加300多万个工作岗位,以吸收从国有企业转移的人员,大大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在稳定社会方面做出了贡献。
二、民营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从总的经济发展情势来看,根据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日前的《2009-201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简要分析报告》,2010年将是经济形势非常复杂的一年,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相互叠加,短期矛盾与长期矛盾相互交织,这些因素会给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看,虽然民营企业的经营如火如荼,但仍然有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许多老问题:融资困难、服务不健全、税费负担较重,而民营大企业则面临着“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够等新挑战。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发展情况,民营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障碍。
(一)融资困难
根据全国工商联提供的数据,2009年全年累计新增企业贷款5.7万亿元,其中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比分别是40.9%、34.3%和24.8%。总体上看,容纳民营企业最多的小企业依旧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不愿投资、不能投资、不敢投资、不会投资”的现状下,很多民间投资主体难以获取投资资金,融资难依然是制约民间投资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税费负担较重
在增值税方面,首先中小企业在增值税制度方面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予抵扣,而且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程序还需向税务部门申请代开;其次对比一般纳税人而言,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工业企业为6%,商业企业为4%,要高于商业企业的平均负税2.95%、工业企业的平均负税3.97%。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尽管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措施较多,但与发达国家的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和税收抵免等措施相比还是有一段差距,对民营经济的发展作用还不是很大。
(三)缺乏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一般竞争领域,在基础设施、大型制造业、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业却一直严重缺席;电力、石化、电信、民航等领域,基本上还是国有资本的天下。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民间投资缺乏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经济上的平等竞争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在投资审批、土地、外贸、财税扶持方面待遇的公平化是主要原因。此外,民营经济老板法律意识的缺乏和单薄以及这个领域法律人才的缺乏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
(四)企业内部技术管理不成熟
技术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使民营出口困难,而造成民营出口困难的核心原因还在于民营企业大多数以物质资源消耗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多;另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果民营企业能在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上取得新的发展,将对其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管理方面,许多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在开始阶段可以加强企业凝聚力,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个人决策,接班人世袭,任人唯亲,产权封闭等会阻碍其发展,导致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缩短。
三、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一)政府方面
1、排除政府歧视,采取措施吸引民间投资。除了国家必须垄断经营的行业,其他行业应对民间资本开放。要允许民间投资在更广泛的领域以独资、合作、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扩大民间投资领域,激发民间投资热情。此外,在进入手续上,民间投资具有自负盈亏的性质,政府可以在民营企业投资哪个项目上予以引导,但除对社会、环境等有影响的部分外,政府应简化手续、减少审批。
2、开通融资渠道。针对民营经济发展中的融资困难,首先,国家要进行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将资金引入到最有效经济效益的领域;其次,要打破国有金融的垄断局面,大力发展面向民营经济的非国有金融机构;最后,要逐步减轻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给予民营企业在企业上市、发债、兼并、收购等直接融资方面的支持。
3、税收方面。鉴于民营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了使民营经济在公平的税收平台上竞争,从而使民营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建议在税收方面给予民营企业以下支持:在税收政策目标上,应引导民营企业向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的方面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税收政策目标;在税收手段上,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行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允许亏损抵补、减税、免税以及延期纳税、再投资退税等形式;在税收服务上,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税收宣传和辅导,及时办理民营企业办理发票结算、税务登记等工作。
(二)企业方面
1、领导方面。企业家个人的品质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企业的发展程度。作为企业的领导,首先要了解国家经济、法律各个方面的政策;其次要了解市场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发展势态;最后,要做好领导的各个职能――计划、组织、沟通、激励等,不要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日常事务中,而是放在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科学决策能力和研究企业战略上。
2、技术方面。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出台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政策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应该不断加大研发人才的引入,改进产品研发技术,提高品牌意识和创新能力。
3、管理方面。一是要改变企业管理体制,用现代管理模式逐步替代原来的家族式经营管理模式。家族式的经营管理体制,用人唯亲制度,把选人、用人限制在了近亲的范围中,因而往往会出现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在解决问题时,就难免因团队知识面较窄而导致决策质量低下。当企业需要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发展时,家族式管理成为阻碍。为此,必须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治理机构创新,使民营企业管理体制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二是要改进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管理的一大弊端是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这个弊端阻碍了企业的标准化进程,进而阻碍企业规模的形成。改进内部管理制度就是要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执行性;此外,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宝贵、最关键的资源,所以要把引进人才和不断加强现有管理人员培训工作作为企业的基础工作,而且要将其放在日常管理活动的首位,把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为完善企业运营机制的主要手段,以此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基础上,提高管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伦顺成.对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法发展的再思考[J].现代经济,2008(7).
2、马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议[J].金卡工程,2009(1).
3、朱礼玲.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理论前沿,2008(8).
4、高士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
5、潘华实.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学术交流,2004(2).
同志们:
我们要正视困难,增强应对危机的紧迫感。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正在冲击着全球经济,我国、我省、我市经济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重要任务。经济发展要始终遵循应有的规律,违背经济规律必将会受到惩罚。就我市经济发展走势看,下一步可能会有更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重点产品市场萎缩,企业效益明显下滑,投资者的信心有所下降,重点项目投产达产难度已经显现。这些冲击和影响有企业自身管理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密切相关。我们要面对危机,正视困难,增强忧患意识,趋利避害,积极应对。
要迎接挑战,在危机中实现经济新的转机。任何一次危机都必然带来新的商机和发展机遇,我们要善于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在不利的条件下捕捉加快发展的良机。一是工业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结束了10年工业亏损历史,结束了10年财政低迷历史,结束了10年没有大项目支撑历史的基础上,今年全市经济仍然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年初提出的“一个巩固、两个领先”的目标基本实现。到10月末,全市生产总值增幅仍在20%以上,全口径财政收入增幅33.7%,固定资产投资增幅51.8%,工业总产值增幅40.3%,工业增加值增幅22.9%,利润增幅44.2%。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增幅、工业增加值增幅、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都排在全省前三位,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企业体制、机制的适应力明显增强。企业改制后,机制的灵活、体制的创新,为适应市场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应对今天的金融危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是转化经济风险的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我市工业企业多、产业门类全,在金融危机面前,风险和冲击大大分散,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四是支柱骨干企业发展的势头仍然良好。在这场金融危机面前,很多企业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可喜的是的骨干企业仍然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冶金业受到巨大冲击的情况下,红钢仍满负荷生产,市场前景看好。其他一些骨干企业虽受到一些冲击,但下一步发展的机遇大干挑战,将给企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五是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改善,金融部门对地方发展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六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央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拉动内需的10项措施,对于像这样的投资拉动型城市来说是个重大机遇,为解决资金困难创造了有利条件。七是发达地区产业、资本转移的速度加快,为我市承接项目提供了良好机遇。这些都是我们寻求新的发展机遇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积极应对挑战,保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就大有希望,就一定会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要积极应对,蓄势待发,继续推进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尽管世界金融危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但发展仍是世界的主旋律。在危机面前,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谋划发展对策,在金融危机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最终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一要坚定信心,谋划新的发展。面对困难,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还珍贵”,在任何一次危机和困难面前,强者将脱颖而出,寻求新的发展;弱者将退出发展的舞台。在危机考验面前,要敢于挑战,迎难而上,谋划发展,抓往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振兴和人民富裕。二要加大投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要抓住国家拉动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大投入力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实现经济大发展、快发展。要争取国家的支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调动人民群众创业的热情,发动全民创业。要研究好大项目,各县(市)区、各开发区,要坚持工业立市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项目建设。开发区要尽快扩容、扩张,把项目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好。三要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的产业、产品还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四要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要创新挖潜,节能减排,靠加强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争取市场。五要搞好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各相关部门都要支持企业、服务企业,共同应对危机,共同迎接挑战,共同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要以大局为重,以发展为己任,以更强的责任感、使命感关心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六要加强领导,在危机中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各级领导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帮助企业排忧解难。要加强对应对危机工作的调度、监督和指导,把主要精力用在应对危机上,把人力、财力用在迎接挑战上,以实际行动带瓴全市人民度过难关、加快发展,为早日实现振兴和人民富裕做出不懈努力。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撑,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县城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2003年,国务院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以“三农”为宗旨,以“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为要求,加快其产权体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步伐,使农村信用社逐渐成为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社的储蓄资金中,有80%以上的存款来自农民,在贷款方面,有70%以上的贷款贷给农民,真正实现了资金源于农村,运用农村的良性循环。农村大部分经济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支持,因此,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村信用社是最适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县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县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发展遇到资金瓶颈,各县级政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金困难,农村信用社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为“三农”提供资金支持。新时期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因此,农村信用社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面临的问题
1.县域经济落后,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财政收入的不足决定了县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弱,直接导致了农民的增收困难,中小企业作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得不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出现了融资困难,严重威胁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对于资金的需求主要具有临时性、季节性等特点,不仅管理成本较高,而且风险较大,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普遍较低。目前只有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对农户的贷款负责,给上述金融机构带来了严重的资金压力。
2.管理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定管理,反而对于农村信用社干涉的越来越多,逐渐发展为为县级政府服务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在内部管理制度上,缺乏完善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导致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存在难度。
3.服务三农程度有限
虽然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其服务范围有限,经营业务较少,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数量并不充足,满足不了目前快速发展的三农局面以及农户的需求,与完全实现“服务三农”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4.农户和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
在对贷款利率进行定价时,农村信用社主要以民间借贷利率作为参考,并结合农户或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信贷利率进行一定的调整,利率逐渐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农村信用社的高利率给农民和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此外,涉及到贷款收费的程序较多,较为复杂,使农户和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有效措施
1.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力度
首先,农村信用社要树立正确的县域经济支持意识,对涉及到“三农”的贷款最大程度予以支持,保证各项农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其次,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三,加大对县域内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学生就业提供岗位,为就学困难的学生提供学生贷款等业务。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妇女创业、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等。
2.建立健全完善的支持政策
首先,建立完善的县域信贷资金保护措施,以此保证县域金融信贷总量处于稳定态势;其次,对各项贷款的比重进行明确规定,提高农业方面贷款的比重,确保农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3.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支持
首先,对农村信用社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农村信用社资金的实力和使用效率;其次,转变传统的金融服务理念,拓宽金融服务的范围和种类,加大对“三农”的贷款力度;第三,将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内的网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拓展中间业务的能力和范围。逐渐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农村信用社工作中,为开展各项中间业务提供有效的技术和信息支持。
四、结语
从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三农”服务,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遇到了重重阻碍,相关部门要结合县域内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县域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支持经济发展的道路,加大对“三农”的贷款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金玉.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2):14-15.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延安市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合理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延安市已经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出台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使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延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现状
1.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总量不断增加
通过延安市统计年鉴分析出,各年份延安市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个数以及从业人员数都在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末,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达到了6952个,比2010年增长了21.25%,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从2010年的9.9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12.5万人,非公经济企业在拉动延安市就业上做出来巨大贡献。200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04.61亿元,2012年突破200亿元大关,2013年延安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266.65亿元,占GDP比重19.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总量相当于全市服务业提供的全部增加值,五年间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加32.41亿元,年均增量几乎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富县。
2.延安市非公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延安市非公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处于不断优化的过程。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4.71亿元、102.33亿元和139.6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9.5:34.1:56.4调整为2013年的9.3:38.4:52.3,产业结构呈“三、二、一”格局。可见在非公经济发展中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3.延安市非公经济企业的社会贡献逐年扩大
从延安市非公经济企业上交税金的变化趋势来看,其呈逐年上升态势,2013年上缴税金达到211827万元,与2006相比增长差不多10倍之多。而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08年延安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增加值仅占到全市GDP的13.8%,2010年达到17.1%,2012年达到18.5%。从表1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也可以看出,非公经济企业对于社会的贡献率是不断提高的。
二、延安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
1.延安市自然资源富集程度高,市场具有潜力优势
延安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红枣、酥梨、羊肉、小杂粮等农产品品质优良,远销海内外,在延安市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延安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认定的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和设施蔬菜优生区,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延安矿产资源富集,能为非公有制经济在能源化工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延安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延长油矿是中国石油工业之母。延安现已探明的矿藏有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14 亿吨,煤炭115亿吨,天然气2000多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多万吨,岩盐资源储量可观,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地。现今延安市的矿产资源开采利用率还比较低,这意味着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资源储备将为延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在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延安市非公经济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2.延安市历史文化优势突出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延安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和中国革命圣地,历史积淀厚重。延安人文旅游资源独具魅力,发展旅游业具有广阔前景。以中华民族圣地黄帝陵、中国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驰名中外,陕北民歌、陕北大秧歌、安塞腰鼓、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延安市的红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红色资源总量的72%,是全国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革命遗址群,被授予“中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称号。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的很好的基础条件,各企业可以围绕这些人文资源发展,尤其是非公经济在第三产业的发展。
3.延安市区位优势显著
在地理位置方面,延安地处晋、宁、甘及陕西关中等经济区的交汇处,是西部南北铁路大动脉上的重镇,位于陕北黄土高原的中心,具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近年来随着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延安市已被列入关中城市群一日生活圈的范围。在政策方面,位处西部的延安市,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各项政策的出台,延安地区将会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中长期政策对于促进延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化方面,延安作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地,国家在政策上面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在产业方面,东部地区产业现在正在进行转移,延安市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可以承接一些产业的转移。
三、延安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延安市非公经济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放眼陕西全省的发展情况,我们也发现了延安市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14年11月,我们在延安市进行调研,走访了部分非公经济企业,也选取了227位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研之后的分析中,我们也能看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1.规模小、数量少,发展层次低
总体来看,全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较小,无论从从业人员人数还是从企业个数上看,均居全省末位,仅高于铜川市,排倒数第二。2013年规模以上企业仅仅只有123个,从业人员32.69万人,远低于排名第一的西安(规模以上企业986个,从业人员248.97万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速21.78%,我省平均水平为38.11%。从行业发展层次上看,延安市目前行业层次较低。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集中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而参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经营性公益事业建设的民营经济很少,且发展滞后,多是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
2.企业融资困难,资金支持不够
在对延安市中小企业调研的227份有效问卷中,我们有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贵企业从银行获得借款的难易程度;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资金紧张、融资困难。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易度显示看,很困难的占到了41.9%,有一定困难度的占到了51.5%,两者相加的比重是93.4%。可见融资难是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调查中86.8%的企业都受到资金困难的问题限制了企业技术的创新升级。
3.技术落后,创新能力教弱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延安的中小企业在设备上并不算落后,但是在人才和技术上却不容乐观。首先,从企业产品的技术等级水平看,认为处于国内平均水平的比较多,占比达60.5%,还有13.8%的企业认为已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属于国内落后的很少,只占到25.2%.其次,从技术创新的来源来看,自主研发的企业只占到9.4%,更多的企业倾向于联合开发与引进和模仿,分别占比13.1%、46.6%。技术创新机构的设置,资金投入,技术人力资源都是考察企业创新能力的几个重要指标,调查发现,在涉及是否有研发部门,只有12.2%的企业有研发部门,其余的79.4%都没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才占企业人数的比例不到5%以下,在企业自主专利和技术发明方面,多数企业没有任何专利或发明。
四、促进延安市非公经济企业发展的对策
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延安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情况,我们在看到延安市非公经济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其存在的问题,为了促进延安市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认为延安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非公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复杂,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摒弃靠行政手段的方式来调节经济,延安市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市场、依靠科技创新以及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延安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要转变非公经济的投资领域,非公经济不仅积极参与在农牧业、服务员、制造业的发展,还要争取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能源产业。各非公企业要积极引进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创新缩小企业的生产成本。
2.多手段扩宽非公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
融资困难已经成为阻碍延安市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该扩宽融资渠道。延安市要积极协调各大金融机构,增加对非公经济的信贷放款,延安市的所有国有商业银行都应该建立非公经济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完善各项信贷制度,对非公经济企业的贷款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延安市要有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位明确禁止的行业、领域,通过民间资本投入合法领域,丰富非公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
3.完善非公经济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延安市政府要经常组织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基层员工就业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各企业应该与延安市当地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研发车间等。延安市可以成立非公经济管理服务组织,负责全市非公制经济的服务工作,也可以充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延安市政府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执法监督力度,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延安市统计局.延安市2011、2012、2013年统计年鉴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市场;农民增收城市化
我国“三农”问题长期存在,引起社会的重视却是最近几年,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好不夸张地说,“三农”问题解决不了,就一定会发生社会的大动荡。可以说除腐败问题以外,我国目前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贫富悬殊、就业、贫困、人口、生态环境等均与“三农”问题有密切的联系。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我国沿海地区的加工制造企业遭受严重损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了很大比重,而消费则显得相对不足。近年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偏高,2007年甚至达到了72%,可见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不合理。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出路是刺激国内需求,即拉动内需。而在国内需求的组成中,农村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可以这样说,农村市场一旦崛起,我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纪元。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给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多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年多的高增长。而现实情况是,不仅像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等,也是农民渴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一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两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以及政治环境。“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问题。首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的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其次,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的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中国经济要想获得长足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
一是要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供给。
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城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
三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