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民工医保论文

民工医保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0 10:21: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工医保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民工医保论文

篇(1)

关键字:农民工医保 平等 效率

一、前言

平等与效率的抉择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热点。本文所讨论的平等与效率,仅仅只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不是否认政治、文化或者社会等其他领域二者的重要性,而是其他领域中平等与效率的问题也都扎根于经济领域。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然而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急剧涌现。现如今,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制约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而农民工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下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对不平等和低效率的分析,试图找出我国现行农民工医保制度的根本问题,并给出适当的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关于平等和效率的问题,经济学家们总是争论不休,不管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看不见的手”引出的关于市场机制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理论,还是米尔顿弗里德曼对于货币现象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都反映出效率或者说市场机制的重要性;而一部分其他经济学家,包括琼罗宾逊对于剥削问题的认同以及对工人的高度同情、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于社会主义美好蓝图的构画、无产阶级的灵魂人物马克思关于资产阶级无偿占有劳动工人剩余价值等相关理论的阐述,都反映出他们对于平等的坚持和拥护。

三、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思想的简述

(一)关于平等与效率的界定

效率,在奥肯看来,即多多益善,但这个“多”必须在人们所愿意购买的范围内[1]。话句话来说,即效率必须激发人的意愿,而不是靠其他法律或者行政手段强制达到目标的经济活动。

平等,奥肯将它划分为权利平等、收入平等和机会平等。关于权利的平等,其实是现代国家制度和国家宪法法律所默认的,争执不下的其实是关于权利平等的执行问题;而关于收入平等,在奥肯看来,这是个相对而不是绝对,收入均等要考虑需求、补充性来源、资源的非货币牺牲以及非货币津贴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又是因人而异的;至于机会平等,奥肯提及了这样一句话,源于机会不平等的经济不平等,比机会均等时出现的经济不平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同时,也更可以补救)[2],可见,机会均等的可行性远远超出收入均等的可行性,而相比较权利平等的抽象而言,机会均等则更能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政策。

(二)关于平等与效率的抉择

奥肯关于平等与效率的追求,其实是一条不断妥协的道路[3],而妥协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公正。我认为,以公正为前提的妥协和我们所说的“折中”或者“中庸”有着本质的区别,平等与效率的妥协其实是一个不断权衡的过程,而公正正是平等与效率这个跷跷板的支点。在应对具体的情况时,选择将会是艰难而必须的,即平等或者效率有一方必须做出让步,而不是一味的中庸。现实的经济活动告诉我们,有时候取中间值的做法往往会导致低效率和不平等。

(三)关于平等与效率抉择的做法

对于如何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平等,奥肯引入了漏桶实验[4],分析了在进行收入再分配时的效率损失,包括行政管理成本、工作积极性、储蓄和投资和社会经济的漏出量;同时他又引入了注满漏桶的概念,通过所得税和政府支持的改变寻回了损失的效率。奥肯总结现实,得出的结论是在有效率的前提下,改善社会的平等程度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四、我国农民工医保制度存在的非效率和不平等

(一)我国农民工医保制度的简介

我国先存的农民工医保制度,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把农民工纳入流动所在地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参照当地职工的标准缴费和享受医保服务;第二种是专门针对农民工群体,建立大病统筹的医保制度,主要是针对住院治疗;第三种是默认农民工在原籍地参加新农合,附带一些工伤保险和额外工资补贴等。这三类医保制度在全国各地都没有形成统一,导致了所谓的“碎片化” [5]现象。

(二)我国农民工医保制度存在的低效率

1.退保率高

一个新的医保政策的出台往往会吸引农民工的注意,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以人们本能的好奇心会使得大部分人尝试加入,这也解释了各大省市那些引以为傲的高参保率的由来。然而,我认为,参保率永远不能作为衡量医疗保障制度效率的标准,反而退保率和使用率才是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在我们访问的120个武汉市农民工中,参加过医保后又退出的占了65%,而坚持参加医保的只有20%,如果从最初的参保率来看,85%大约可以让人满意, 65%的退保率却暴露了现行制度的低效率。

2.实用性低

我国现存的农民工医保制度另一个低效率则表现在实用性方面,而实用性无疑是衡量社会保障制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一般来说,进行打工的都是青壮年,他们身体素质较好,生大病的可能性不大,这就使得大病统筹的医保制度缺乏针对性;相反,恶劣的工作环境使得农民工常常患有肠炎、胃病等一般性疾病,门诊治疗则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大病统筹和新农合都显得不太实用。

3.缺乏有效激励

我国现行的农民工医保制度普遍缺少激励,这个激励不仅仅是对农民工的激励,更多的则应该是对用人单位的激励。激励,按照史蒂芬罗宾斯的定义,是指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些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6]农民工作为医保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在制度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往往具备较高的行动力,而用人单位作为制度的执行者,承担了大部分的医保费用,自身所获取的收益则往往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用人单位,这也是目前我国农民工医保制度所缺少的。

(三)我国农民工医保制度存在的不平等

1.对农民工身份界定的不平等导致农民工医保畸形化

对农民工身份的界定模糊,直接导致了农民工医保制度的混乱。“农民工”这个称呼,不仅带有歧视性,从根本上来说则是城乡二元户籍制的产物。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其实就是工人的一份子,这跟户籍所在或者从事农民的工作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农民工就是工人,那么就应该享受职工医疗服务,而服务水平的高低则由工人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只有对农民工的身份界定清楚,才能把他们放到平等的环境下讨论医保制度的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医保制度的问题。

2.农民工参保普遍存在机会不均等的现象

都是作为城镇的建设者,农民工享受到的医保福利相比城镇职工、居民而言,差距较大,存在机会不均等的现象。首先,缺乏适合农民工人群的医保制度,导致农民工一直处于医保制度的盲区;其次,全国统一的大病统筹医保制度难以满足农民工的日常生活需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最后,全国各地农民工医保制度“碎片化”的状态,使得转移接续的问题难上加难。

3.农民工医保制度问题的根源是权利不平等导致的收入不平等

所有农民工问题的根源,都离不开收入分配,农民工医保也不例外。这里的平等,不是“平均化”,而是指与城镇职工相比较,农民工遭到的差别化待遇,包括正式工与临时工的身份导致的工资、津贴、福利等一系列差别,而导致这些差别的原因不是工作效率,而是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平等权利的扭曲。可见,农民工医保制度可以看作是一个收入分配的问题,但是从更深层次的来看,却是关系到农民工平等权利是否得到保障的问题。

五、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思想和我国农民工医保制度的改革

建立一个有效率的农民工医保制度,并且在这个制度下保证平等,是我们改革农民工医保制度的最佳思路。

(一)全国统一医保标准,参照收入水平把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制度

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应该和普通职工一样享受城镇职工医疗服务,而具体医疗服务水平的应该和职工的收入水平相挂钩。全国统一把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制度,不仅仅突破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更是有效解决了全国医保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农民工也可以享受日常门诊医疗服务,这对于长期处于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农民工而言更为实用。

(二)严格审查各地农民工医保参保率、退保率和使用率

确认一个制度是否有效,必须明确考察制度运行效率的标准。前文已经提及,农民工医保制度的有效性不仅仅表现在参保率,同时还必须细致考察退保率和使用率。因此,一旦制度确立后,政府应该设立监察部门对农民工医保制度进行考察,包括参保率、退保率和使用率,尤其是使用率更是农民工医保制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三)农民工医保制度运行要求对用人单位进行激励

农民工医保制度关系到三方的利益:农民工、用人单位以及政府。要想保住用人单位严格贯彻农民工医保制度,必须制定相关政策激励用人单位,具体措施可以是税收或者补贴等;同时,还应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对违反农民工医保制度的用人单位进行处罚,这些都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具体操作。

(四)保障农民工权利平等和收入平等

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民工医保制度,只能保证农民工享受医疗服务上的机会平等,而至于权利平等和收入平等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收入平等需要政府提供更多培训和教育渠道,提高农民工素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权利平等需要社会从思想上扭转对农民工的歧视,需要彻底消除城乡户籍二元制。虽然这些都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又都是必须的。

六、参考文献

[1]刘静.农民工医保为何“一低一高”[J].观察思考.

[2]吕国营.实现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意义重大而深远[J].观察思考.

[3]姜日进.农民工医保,路在何方[J].中国社会保障.2010(5):80-81.

[4]黄璐.平等与效率:对我国农地承包制度的考察[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9.

[5]梁金刚.平等与效率之协调――阿瑟奥肯福利经济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

[1]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2]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73页。

[3]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4]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篇(2)

[论文摘要]随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的确立和“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全民医保”。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逐渐升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依然是政策研究的关注热点。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全民医保目标的建立及其实现途径;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理论研究现状;各地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研究;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方面。国外关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筹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最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相关评述。

随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的确立和“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在制度层面上实现了“全民医保”,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医疗救助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逐渐升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依然是政策研究的关注热点。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建立及其实现途径方面

随着“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目标的确立,“全民医保”已达成了共识,全民医保是实现医药卫生事业社会公益性的钥匙,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突破1:3(顾昕,2008);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葛延风,贡森,2007);要建立重健康和重持续的绿色医保制度(褚福灵,2008)。但是由于目前存在的医疗体制改革困境和二元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全民医保的实现还有待于进一步地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与完善,全民医保尚未成功(顾昕,2008)。但对于如何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改革方案。通向全民医疗保险的可行之路是一条渐进之路,将会扩大现有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即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覆盖面。此外,政府通过完善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城乡贫困家庭参加公立医疗保险,从而构成一个制度全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这一路径已达成了广泛共识并已在逐步推进。强化政府责任,构建与目标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医药分开,建立并逐步完善筹资与组织管理体制(葛延风,贡森,2007;翟祖唐,2007;唐钧,2007;胡大洋,2008;万筱明,陈燕刚,2008;刘晓晖,2008;李明强,2008)等宏观策略方向也逐步得到了认可,但在具体实现途径上还存在的分歧与争论。如强化政府筹资责任方面,有的专家强调“补需方”,即新增政府财政医疗卫生投入的主要流向是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鼓励者和资助者的角色,通过补贴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参加医保,同时资助弱势群体(尤其是城乡低保对象)参加医疗保险(顾昕,2008)。但也有的专家从国情出发,认为补供方,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直接提供基本免费的服务是更为现实可行的选择(葛延风,贡森,2007)。这些理论争论和政策建议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启迪。

二、关于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的理论研究方面

随着“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国内学者对于社会保障城乡统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如火如荼,从多个角度探讨医疗保障的城乡衔接和统筹发展问题。

1.从二元经济社会角度出发,探讨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并轨与衔接问题。在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中国医疗保障制度表现为二元医疗保障体系,二元保障制度使其自身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医疗社会保险服务呈低效率状态,难以体现国民医疗保障权益的公平性(鲍震字,王智广,2007)。打破二元结构势在必行,从而提出了城乡保障制度衔接的目标模式——“从二元到三维”(王国军,2005)。

2.四大板块问的相互整合衔接的研究。在全民医保这个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专家们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同的统筹整合路径:“一个制度、多种标准”为医保改革的突破15(刘继同,2006);在“托低就高”的途径下实现城乡医疗保障整合管理(周寿祺2007);采取“三支柱”促进城乡医保一体化的实现(孙祁祥,2007);依托“新农合”编织全民医保网;医疗保障制度要分层次(唐钧2008);实现全民医保需要配套改革(吴成,2008);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实现信息共享,可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顾昕2008)。同时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亦日益受到重视。农民工是一特殊群体,他们多数流动于城市和农村之问,他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鉴于两者的保障程度有限,近期不宜作出硬性规定,两者的结合可以提高农民工医疗保障的程度(胡务,2006)。

3.城乡医保统筹发展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的研究。医疗行业信息不对称和技术垄断,使得该领域供方的道德风险发生频率高且规避难度大,导致了医疗费用的急剧攀升,进而损害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效率基础(王保真,2007),并且是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王建,2008)。应严控道德风险,重建信任机制。具体途径:加快医保覆盖面,缩短其自费患者与参保患者之间的“双轨制”与“价格差”;约束与限制不合理的医药行为,做到既能使患者看好病,又能促使与激励供方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还能有效控制供方的不合理开支,形成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风险共担的合作博弈机制(王保真,2007)。对医疗服务供给方、医疗服务消费者、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各种制度调整,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建人们对制度的信任以及对专家的信任(王建,2008)。

三、各地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实践研究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总结和探索各地的模式,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对制度创新大有裨益。各地关于城乡医疗保障统筹发展的制度创新和付诸实践的模式探索日趋增多,例如全民医保标向性探索的“石狮实验”:石狮市五个试点村以整村的形式与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签订合约,试行新型全民医疗保险(尹海涛,2005);上海浦东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城乡阶梯式医疗保障体系的构建(田文华,梁鸿,陈琰,曲大维,许非,2005);河南舞钢市全民医保的“破冰之举”:舞钢市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合作医疗3种形式,初步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全发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仇雨临,2006;杨力勇等,2006);厦门市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民医保”(郡芳卿,2006);湖南省石门县在在进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时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降低或取消新农合起付线模式,也称为“零门槛”方案。湖南省石门县为了搞好医疗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付线和封顶线的有效衔接,除对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不分病种和农村低保对象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医疗救助实行“零起付线”外,还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实行了“零起付线”(李钢,盛学庆,2006)。昆山市农村城乡一体化医保(金健宏,2006),全民医保试点:安徽金寨县的成功与其一系列财政改革措施,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以及财政支出顺序优化等密切相关(中国卫生产业,2007),珠海模式的试水:通过建立“大病统筹救助、中病医疗保险、小病治疗免费”三道医疗保障防线,旨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袁泽春,2008)。镇江的成功经验是把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相结合,实施一系列医保社区创新配套政策,打造“l5分钟社区基本医疗服务圈”,增强了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陈新中,2008)。浙江省和江苏省在处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过程中,在解决两个制度覆盖人群的交叉问题上,地方政府的两种主要解决方式;一是自主选择,规定城镇居民(包括参合农民)可自助选择新农合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但不能重复参加,浙江省采用了该种方式;二是按居住地划定覆盖人群,规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县城以上城区内的城镇人口,新农合覆盖县城以下的非农人口,江苏省采用了该种方式。此外,在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已无户籍划分的地区,部分地方政府也作出了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统一纳入城乡合作医疗的探索(,汪早立,张西凡,程念,2008)。重庆市在进行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有效衔接时所采取的措施被称为综合补偿模式,也称“三明治”模式,“重庆模式”的核心是一个“三明治”式的政策组合版块,在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体现得更为突出。这块“三明治”的夹心层是制度的中坚即“新农合”,底部和顶部的两层是制度的辅佐即“医疗救助”(赵小艳,2008)。这些实践探索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和对照样本,增强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

四、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比较和借鉴国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完善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宏观层面的经验借鉴主要有:乌日图(2003)分析研究了西方国家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4Jr雨4~(2oo3)评述了针对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医疗保险支出过度膨胀、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和医疗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世界各国采取了增加税收和医疗保险费收入,增加病人自付医疗费用的比重,加强对医疗保险服务机构的监管,社会保险机构自己办医院等措施。这些对正在实施中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孙浩(2006)、郭小沙(2007)、王雁菊(2007)分别介绍了澳大利亚、墨西哥、德国、英国的全民医保制度,认为应建立适合中国基本国情、承认地区发展不平衡并逐步实现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丁润萍(2007)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廖明(2008)评述了印度的全民医疗体系;李莲花(2008)通过比较分析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全民医保过程,总结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对我们全民医保的启示。李明强(2008)主要研究了泰国、新加坡和墨西哥等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创新上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讨论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以及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实施路径。杨红燕(2008)选择了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巴西和墨西哥等典型国家,采用国际比较的方法对实现全民医保的经济、社会、人口等条件进行了总结。认为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前提,人口结构的变化是建立全民医保的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政府关注与社会形势是建立全民医保的关键因素。并得出结论:中国目前还不具备实现全民医疗保险的条件;但中国可以利用职域保险、地域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与医疗救助相结合等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全民医疗保障”的层次上实现“全民医保”。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可以得出的经验是,医疗保障要关注穷人和弱势群体,城乡一体化及普遍覆盖,特别是印度农村的三级医疗保健网、泰国的全民健康保险计划对于中国更具有启示意义。

国外关于中国医疗保障体系城乡统筹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以及对农村合作医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上。

(一)对中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研究

首先是对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必要性与改革目标研究方面,一个国家的卫生政策虽然不可能完全消除居民问的健康不公平现象,但国家有义务与责任减少这种不公平现象的扩大趋势(Hossain,S.I,1997;Bogg,L,2002)。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中国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WilliamHsiao,2000)。第二:在农民参合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方面,AliAsgary,KenWillis,AliAkbar,TaghvaeiandMojtabaRafeian(2004)等采用重复投标博弈法(iterativebiddinggametech.nique)问卷格式,使用伊朗全国2139个农户数据,进行了农民医疗保险参加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B.古斯塔夫森(2005)从构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视角,展开了居民医疗支出不公平性以及健康风险冲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Cook等(1999)在对中国和亚洲国家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依赖性——脆弱性——贫困的概念和分析框架。第三,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不公平现象的研究:RaviKanbu(2005)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特别是城乡之间卫生保健的不平等现象;BjornGustafsson,LiShi(2004)考察了中国农村卫生服务方面的支出和贫困之间的关系;OfraAn-son,Shi~ngSun(2004)以河北省为例,具体考察了中国农村存在的健康不平等现象;

GuyCarrin,AvivaRon和YangHui(1999)等根据14个试点县的情况,分析了中国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对改善农村健康保障困境的影响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YuanliLiu,WilliamHsiao和KarenEggleston(1999)着重分析了中国卫生体制变化带来的城乡在健康保障领域严重的不平等;ChristopherJ.Smith(1998)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和卫生服务体制,揭示了城乡健康越来越大的不平等缺口。‘

(二)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研究

篇(3)

俗话说:“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医疗保障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构架,其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渐建立起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上看还不尽人意。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狭窄

截止2003年6月底,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经突破1亿人,但从总量上看,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2001年城镇就业人口的42%,在三大社会保险中是参保率最低的一种。从结构上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主要覆盖的是国有企业、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和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大量其他类型企业的职工,灵活性就业人员,城市弱势群体等,如低收入或下岗、失业职工,残疾人和孤寡老人,进城的农民工,以及较早退休的“体制内”人员等,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还没有享受到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有违社会公平原则。

(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形成

尽管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合作还有明显欠缺:一是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二是现有体系中各个层次的运行还没有纳入正轨,成效并不显著。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医疗服务等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关系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医疗卫生体制包括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问题。就一般的意义讲,医院补偿机制就是指医院获得收入的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府对国有医院的补偿政策也有所变化,补偿的规模逐渐降低,医院以经营收入为主,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医院的经营动机。为了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政府允许医院从他们销售药品中获得15%~30%的价差作为补偿。在中国,90%的药品是由医院零售的。在追求利润的诱导下,医院常常给患者开大处方,特别是多开国外进口或由外资企业生产的价格高昂的药品。

此外,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也存在着严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象致使药品虚高定价,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医院“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的弊端,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顺利运转形成了严重的冲击。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配套的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医院、医保机构和患者三方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关系紧张。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旨在规范医院行为的文件,对医院的选择、用药、诊疗项目、费用结算方式以及定点药店的选择都做了明确规定。特别是不少城市的医保机构,改变了过去与医院实行“实报实销”的“按项目付费”的费用结算办法,而采用对医院约束力更大的“总额预算制”。这种结算办法增加了定点医院的压力,甚至出现了医院与医保机构的冲突。医院和社保机构的矛盾,也导致了参保患者的不满。他们认为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事实上却得不到医疗保障,这将会动摇他们对医保制度的信心和对政府的信任。

(四)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投入到卫生医疗事业的资金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同时个人支出增长迅速。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l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健康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26%,中等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2200—7000美元之间)的平均比例为2.25%,而中国只有0.62%。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健康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国家卫生医疗资金投入不足,是宏观上医疗保险资金短缺的一个原因。

总之,政府财政对医疗资源投入的不足,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医疗保险基金始终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医疗服务结构的不顺,没有合理地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使资金流向高成本的大医院,使有限的医保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

二、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途径及政策建议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为了尽快实现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和完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医疗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运行奠定基础

政府的资金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医疗服务供方(医院)的投入,二是对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如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险、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对医院,政府应考虑适当增加财政资助的比例,从补偿机制上彻底改变“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保障的投入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将承担相应责任,两级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分工,而不仅仅是靠中央财政拨款。当然,对于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该有必要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服务上面。对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外的其他医疗保障制度,各级政府有责任投入资金。同时,医疗救助制度提倡慈善捐助和多种筹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就是建立由政府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如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共同编制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对于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各级政府也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已经明确了政府出资的标准,即地方财政为每个农民每年补助10元,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应切实覆行职责。同时对贫困地区,中央政府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保证农民得到医疗保障。(二)医保、医疗、医药“三改联动”。创造医疗保障制度实施的良好环境

医疗、医保和医药是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有三个方面协调运作,才能保障整个医疗系统正常地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医疗、医保和医药在医疗系统中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三项改革必须联动,齐头并进。首先,政府对公立医院或其他非盈利医疗机构正确定位,通过适当的补偿机制转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经营模式。其次,政府要下决心彻底解决医药生产和流通环节中的问题,扭转药品虚高定价的局面。最后,调整好医疗保险供、需、保各方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的医疗制度改革目标。

(三)发展社区卫生事业。理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具有“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功能。在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该是双层或三层机制,即小病、常见病在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社区医院就诊,大病、重病在较大的医院就医。社区医院的医疗成本比较低,患者能够得到比较及时和实惠的服务。为了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首先应当大力培养全科医生队伍,使其成为社区医疗服务的主力军;第二,鼓励医生或医生团体在社区开办诊所,诊所或医院既可以是新设立的,也可以是由区级(一、二级)医院改造的;第三,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社区医疗服务领域,并鼓励社会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捐助;第四,将社区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社区医院或诊所视同定点医院。

(四)加快社会医疗保障的立法步伐。为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提供法律保证

医疗保险实行三方付费制度,所以,规范需方、供方、保方三者的责任和行为,特别是加强医疗行为监管,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十分重要。因此,要尽快对医疗保障进行立法。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严格医保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准入资格,医保经办机构通过与定点医院、药店签订合同来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需方,也要用法律来约束其就医行为。通过分类给付,增加个人费用意识。对出借、冒用医疗保险卡者要受到一定的经济赔偿或停用的处罚。对企业和单位,要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基金的征缴力度。基金上缴要按时和足额到位,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有长期、稳定的来源。对于社会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也要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并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同时有义务向社会公示其管理的业绩,并接受公众的查询和社会监督。

(五)扶持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至少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划分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范围,补充医疗保险应该交由商业医疗保险经营。为此,应用法律的形式界定社会保险的经营范围,对于社会保险管辖范围的,商业保险不应插手;而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领域,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也不应干预。二是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政策。目前的优惠政策力度还不够大,可以考虑借鉴国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补充医疗保险费在一定额度内(工资总额的4%)予以税前列支;对经营补充医疗保险的公司,保费收入减免营业税;对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等。

(六)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为医疗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医疗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后,有必要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一番思考和评估,以便为制度的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医疗保障评估体系,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和医药市场公平性与可及性、个人负担比例、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健康改善与医疗保障的关系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同时,加快医疗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现代化步伐,为实施对医疗保障制度的评价奠定基础。

篇(4)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化

    一、引言

    农民工是从农民中率先分化出来,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经济联系、从事非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并具有非城镇居民身份的非农化从业人员,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从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我国的农民工主要包括进城农民工和乡镇企业职工。其中,进城农民工约8600万人,乡镇企业职工约12800万人。

    二、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提高城镇化水平,转移农村人口,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是推进城乡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举措。以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乡社会稳定,是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根据农民工亦工亦农、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不稳定且偏低等特点,创造性的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满足农民工利益要求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也是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的内在要求。

    (二)推进城镇化的需要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开始放弃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工薪收入生活,一些人也不再具备从事农业劳动的意识和技能。

    据王奋宇等人对北京、珠海、无锡三个城市农村流动人口即农民工的典型调查显示:已经有19%的农民工没有土地,完全放弃了对土地的依存;有46.8%的农民工即使没有失去土地承包权也会继续在外务工,也准备放弃对土地的依存;16.5%的农民工处于不确定状态,只有17.7%的农民工会选择回家务农。这就说明,有近70%的农民工已经做出了城镇化选择,若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或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做出城镇化选择的比例还会大幅度提高。

    正由于农民工没有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在面临失业、工伤、疾病、年老丧失劳工能力等问题时,没有任何社会保障的农民工往往只能自找出路或被迫重新从事农业生产,加重农村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并延缓城镇化进程。因此,将土地保障作为农民工的最后避难所,已面临各方面挑战,而建立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则是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制度保证,也是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

    (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从土地的承载能力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我国现有农村土地难以为包括现有农民工在内的所有农村人口提供良好的保障,甚至无法保障全体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实施城镇化战略,减少农民,使大批农村劳动力主动放弃土地这一根本依托而走进城镇、走进工厂,通过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民工率先完成从传统土地保障到现代社会保障的过度,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经济条件基本成熟

    农民工一般有相对稳定和高于农业人口的工薪收入,具备了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可能性。而且,进城农民工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企事业单位一般都已经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保险有较高的认识。

    从乡镇企业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经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许多乡镇企业在具备了一定实力后,也已着手考虑职工福利与保障问题,根据本地、本企业的实际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保障措施,如对本企业职工建房、看病、子女上学等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补助;对于在本企业工作达到一定年限,进入退休年龄的职工一次性或分月发放一定数额的退休金,或由企业出资为职工购买一定标准的商业养老保险,等等。这些措施对于保障本企业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主要是在企业的范围内,因而只能称为企业福利,而非社会保险。但这些现象说明,许多乡镇企业已经具备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条件和愿望。缺少的是社会保险的制度安排,而将乡镇企业职工纳入社会保险体系,将给乡镇企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也可以为其实施产权制度等改革创造宽松的环境。

    (五)政府的基本职责

    目前,我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已经开始由经济建设转向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个层面的密切关注,仅财政投入每年就达到数百亿元(2001年为508亿元)。但这是政府没有及时承担起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责任而不得不承担财政责任的必然结果。农民工处于城镇化的最前沿,为农民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成本越早越低,若等到农民工成为我国城镇人口主体再建立社会保险(2012年农民工可能达到1.6亿人),其社会保险制度成本将更高。

    三、完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安排

    (一)出台有关强制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

    把农民工真正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必须通过立法来强制执行。同时,还应出台相关限制或取消农民工退保的政策。当农民工离开参保地返乡时,本人社会养老保险关系无法转移的,暂时封存其个人账户,保留其保险关系,待其达到最低领取养老金年龄时,其户籍所在地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账户余额及对应的基础性养老金权益和基金转移至本人户籍所在地。到时仍未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将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退还本人。

    (三)改革户籍制度,放松对户口的管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按照户籍来划分人与人之间界限,造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里务工而不能享有同城镇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这不利于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长期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不能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经济发展。要实现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进入城市的门槛应该降低,只要进城务工人员在所在城市具备一定的物业等资产,就可以申请加入所在城区。

    (三)实施土地换保障,适当扶持农民工就业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转让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工,可直接参加养老保险,并根据农村土地使用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和收益,折算为5年以上的个人账户积累额,促进农民工从传统土地保障到养老保险的平稳过渡。对土地使用权置换出的土地换保障资金,直接进入农民工的个人账户,既可增加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积累,又可促进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快城镇化进程。

    (四)优先发展医疗和工伤保险

    城市农民工目前最害怕的是生病和受伤。看病贵、住院贵、工伤没有医疗保障是困扰城市农民工的大问题。因此,目前城市农民工最需要的是医疗和工伤保险。

    建立和完善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应立足现实需要,分清轻重缓急,优先发展医疗和工伤保险。要结合城市农民工特点,综合考虑需要和可能,适当调整现行保障制度,要避免不切实际的大而全,要减轻缴费负担,简化办理手续,适当降低医保起付线标准。论文之日前通过的《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就受到了城市农民工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该《办法》规定,劳务工只要每月缴纳4元钱,就可既保门诊费用,又保住院费用。这种“低交费,广覆盖,保基本”的“深圳模式”无疑值得各地借鉴。

    (五)逐步推进,将社会养老保险费改为社会养老保险税

    开征养老保险税替代现行的缴费制度,把养老保险费以法定税赋形式固定下来。征税的筹集方式是养老保险制度走向法制化的表现,现行的征缴社会养老保险费的办法是行政化工作方式的体现,不是依法治理。

    采取征税的方式筹资,更具有强制性和规范性,可以减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征收的力度,为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打下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保险费以国税形式征收,便于全国统一管理,有利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同时能够保证企业主组织广大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按企业规模和招收农民工数量征收养老保险税,能促使企业主无条件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并且做到企业公平负担,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四、结论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中的核心内容和生命工程,21世纪我国社会保障的重点就是要解决养老问题。转型期分析构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途径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农民工是一个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弱势群体。只有给农民工以稳定的、可预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具体又彻底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说还是一个未解的重大课题,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和指导。还需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发挥应有的作用,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参考文献:

    1、阳芳.王德峰.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J].发展研究,2006(6).

    2、曹信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环境建设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1).

    5、吴.进城务工人员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完善[N].金融时报,2006-02-17.

    6、李群,吴晓欢,米红.中国沿海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险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5(3).

篇(5)

论文摘要:服务型政府的任务是着重于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其目标是发展社会事业和保障并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农村社会保障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只有完善农村社会保璋体系,才能提高整个社会保障水平。

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1.1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在国外是没有服务型政府的说法,而是国内学者在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时,逐渐演化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执政理念。所以,关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学术界并无统一的定义。

张康之教授在其所发表的((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中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即“服务型的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的语言表述就是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服务是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上,把为社会、为公众服务作为政府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宗旨”。刘熙瑞教授认为,服务型政府就是在“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

文章经过综合理解,概括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服务型政府涵义:从经济层面来说,政府要纠正市场失灵,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订公平的规则和加强市场监督,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从政治层面来说,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要确保为市场各阶层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实现有效的治理而不是统治。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

1.2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罗伯特·B.登哈特和珍妮特·V·登哈特在所发表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文中提出公共行政是以服务为宗旨的,以公民为服务对象,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从而达到整个社会协调运作和有序发展。这一理论为我国现阶段“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观点:一是政府的职能是服务公民,而不是服务于顾客。政府逐渐转变职能,即帮助公民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需求,同时集中精力与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的关系。二是政府的目标是追求公共利益。公共行政人必须促进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也即要创立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三是重视公民权和公共服务。富有社会责任心的公务员和公民能卑奸地促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并为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四是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项目可以通过集体的努力与合作过程得到最有效并且最负责任的实施。五是承认责任。公务员不仅应该关注市场,还应关注宪法、法律、政治规范、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和公民利益。由于这些都是政府行政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所以政府就得为其行政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六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对于公务员而言,利用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显得越来越重要,而不是试图控制或掌控社会新的发展方向。七是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效率。如果公共组织及其所参与的网络基于对所有人的尊重通过合作和分享领导权的过程来运作的话,那么它们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其问题

2.1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农村社会保障是以法律为依据,以国家、集体、农民投人为主体,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意外事故而在生活上发生困难的农户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其目的是稳定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现行的农村保障体系难以为继,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合现代农村状况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目前农村需要的社会保障,其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农村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社会保险五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至少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目前政府已经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已建立了一些初级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政府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但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甚至有些地方已经终止农村社会保障的实行。

2.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①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差距大。就目前看,农村的医疗、养老、低保这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形式,仅处在试点或探讨阶段。此外,农村社会保障相关的研究硬件设施也很差,而且在医保、社保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也巫待更新完善。②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法律缺失或有待完善。诸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农村非农业人口保障问题、失地农民保障问题以及农村残疾人保障问题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更需要政府关注。由于这些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目前都没有系统的社会保障措施,尤其相关的法律保障措施,多数问题尚在探索阶段。③社保资金的筹集困难和筹资方式单一。农村社会保障的资金短缺问题在历史上就一直特别严重。国家虽然加大投人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方式,致使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承担,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位,导致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缺乏稳定性与持久性。④农民参保意识薄弱。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农民养老一直是以土地为基础,以家庭为核心,靠子女赡养作为自身保障;部分农民收入较低,也交不起参保费用;而且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也比较淡薄,并不了解社会保障政策。⑤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给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迁移流动,改善了城市的人口结构,但同时也迅速地加快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农村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在丧失了劳动能力以后,极易陷于贫困,而针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措施

①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制度建设。优先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灵活弹性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等。一般地区普遍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济发达地区,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外,鼓励农民个人按照自愿原则,缴纳补充养老保险费和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条件成熟和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向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渡。

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使农村社会保障有法可依。目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处在试点探索阶段;失地农民及其他农民的社会保障也在摸索中。所以,抓紧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措施,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的长效机制。抓紧制定农民尤其是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续接有关法律,解决他们在流动就业中的关系转移问题。通过系列立法来监管农村社会保障的实施,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

③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创建稳定的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财政投人能否足额并及时到位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都要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人。同时出于社会公平起见,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也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另一方面,鉴于中西部地区财力较弱,中央财政应对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予以重点支持;对东部省份的贫困县、经济发展较慢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也应加大支持力度。

④加强社会保障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参保的意识。农民参保的意识普遍不高,对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落实形成一个很大的障碍。所以,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报道、宣传工作小组实地宣传、乡级政府宣传等形式来扩大政策的影响,以转变农民的“以儿养老”等传统思想,提高农民对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认知度。

⑤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筹衔接。城乡差别客观存在,尤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和城镇要分别实行适合各自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尝试城乡统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

⑥建立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的绩效评估机制。“无论采取何种标准,在传统的行政模式中,绩效管理都是欠缺的”。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必然要求建立一套长久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所以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也必须用有效的绩效评估机制来检验其落实的效果。这就包括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基金管理、社保基金分级运营的核算管理机制和农村社会保障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评估。

篇(6)

1从4年 到 2 0 990 年 : 中华9民族伟大兴复的史路径—历—念中华人纪共和国建民6 周年 …国… ……… 谢…强 (忠90  3020 ).崇 自然尚践 行开放 恪信守义——草论原文的核心化理念 …………………… 内蒙社古科学会院草原文化研究课题组 (o9  4 ̄o ).

权 力的经

济学研究 :式范界与体系构建 定 … …… … …… … … …… … … … …… …… … … ……… 朱启才” (9oI   2 o ).地 政方职府转能变影响因的分素 析 … …… … ……… … … … ……… ……… … … … …… …… … 刘…胜 (义o9     2I. o)新 时解放期思的创新性想究 研 …… … … …… …… … … … … … … ……… … … … …… …… … ・… (o煦9  1 何  o2.) 政治 播传视角受众参与缺瘦解析 … 下 ……… … … … … … …… … … … …一… … …… …… … 王 素华 王守智 ,0 ( 9    12. ) 从0蒙内 古 SI A LS治看防府的危机政管~理 于政基维度治实的证析分 …… …… … … … ……… … …… 一 辑 (0连 29    2. )0 让责问成一种必然为的制度命 … … … 宿 ……… ……… … ……… …… …… …… … ……… … …”李贵成 (0 9 2    20 .)改 革开 3放0 年国基我层人选举大度的回制与反思 顾…… … … ……… … … … …… … …… …… …… 李加龙 (o9 2   20 ) 自我.错 : 纠式 的范 嬗变社会与主义改 革 实  思践

— —

从维克 思马义主“ 两个 必” 然两决个会”不的我 纠错自谈起… …………………… …… ……………… 国陈,富 “到 达淮余 (0 92  o2. 1

本体价值与——对服型政府务深的审视层…………… ……………………………………………………………………王扩建 (  o9 3  2 0 . )府政法合性题研问 …究 …… …… …… … … … … ……… … … … … … … …… … … … …… …… …新张颜 0( 93

2 . 0 浅析)中国式的现代之化  写在中新成国立 年之际6… … … … … … … … …… … … … … …… ……何 维芳(o 9 4   o zo .  论)民公会的社度限 ……… … … …… … … … … … ……… … … … … … … …… ……… … … …… …伍斌 俊(o 94  2o .) 对 COE D 家国方政地府职转变能的析与分鉴借… … …… ……

… …… …… …… … ……… … … …刘.胜义 (  9 4  20o. 1胡锦理涛论主的线是“ 以 人为本  … … …… …… … … … … … … …… …… … … ……… … … … 一 …少史博(0 5 9  20 ).公 共务型服政 府 :择辑与逻展发战 略…… …… … … … ……… … …… … … … …… …… … … …. 选 詹 彬 (国 o 9  5 2o. 基)聚于分类的省析级府规政模化优究 研… … … ……… … … … … … … … … ……… … … . …王成, 事宝和 中(o 9  5 2 0 ). 变 、化 矛盾 、景—前国—金际融危机视角下资对主义的本再认 ………识………………………………………………… 时新 (华o9  6   o. ) 2强势论益利团集我国地对政府决策的方响 影 … …… …… … … … … … ……… … …… … … 罗依平, 任…迪  (o 晓 6 9 0.2

( 9I  0o2 .)( 0 .)2 9 I 0   (.)o2 9 o I ( .o)2 92 o  (902 20 . )( .)o 29 o 2  (.) 20 29 0  o(9  2o 3. ) o(. 2 )39o  (0. 2 )39o   ( 0).2 9 3 0  ( o) 2 .490   ( o.) 2 94 0   ( o.)2 9 o 4 (  0.)2 94 0 (o 9 5 20.) ( o. ) 952  o(09  520 . ) (095  2 0 . (o)95  2 o). (960 2 0 ) . o.)( 2 9 6   0(o96  2。o )(9o 6 20.) 1

61

论诉 讼件事 非化讼在我的展国 开 …… … ……… … … ……… … … …… ……… … … … … … … …一孙军 永专进利口权 限制的及规范析分立和法完 …善… … …… … …… …… … …… … …… ……… …… … .胡滨斌 ・论藏族 习惯 的法教 宗学基础哲… … ……… … ……… … ……… … … … …… ……… … … … …… 周欣宇 ・论国语中境下 法的信仰律 …… …… …… … … … …… …… …… … … ……… … … …… … 一程 廷军, 畅 王 制抑或克能动— —我国当应下奉当什行样的么司哲法 学……………………………………………………………… …贤陈贵论 对师的律复性报起 诉 … ……… … … …… … … … ……… … …… … … … …… …… … … ……… ・ 剑小 谢 和语谐下境事和解刑 度的中国制模式 … … …… …… … … … … … … … …… … … …… …… ……… 粱慧

秀论我国产 者延伸生责任内的涵及立法完善 …的 … ……… … …… … … … …… … … … …… …… … … 汪张 林 元亦多或元: 行政 纠解决机制纷徘徊与 的择 … … 抉 ……… ……… … … … …… … … … … ……… ・ 缪文 升沦查侦造构与 法职权司优化配 … 置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吴常青 宽相严刑济 政策对促进 事会和谐社发展价之 …值 … … …… … … … …… …… … … ……… 王春… 张林 ,昌先论 中环境国知 权情法 律保现状 护 、题问完及对善策 … ……… … … … ……… ……… … … … …… …・王 革 ・ 文我 国论食安品全罪 刑法规犯的缺制 和陷完 …善 … ……… …… … … …… …… … … … … … … ……… 彭伟 浅议网络玉环境下著作 权 念概及传统著与权 作对的立统 一 … … … … …… … … … … … … ……… … ・ … 嘉 孔中国从政五府声明等外 次交文 看 《件 旧金和山》 对约华之律效力 …法… … … …… … … … … … …… 一孔 宇 繁律解释 法的价评标 :准从合 性法 、合性 理到接可 受 性 … … ……… … …… ……… …… ……… … … … 孙…光宁量 刑 证制度听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萎 涛央中与 族民 治自地方益分利的配法研 律究~以西 油气资部开发为倒源 … ……… … … … … …… 永李军, 龚梅战 于《关 湖省行政程序规南定》的缺陷 及完的思善考… … … ……… … … ……… … … … … … ・郭渐强… 睐铭, 浩从美 国反卫试 星验 看空 外武化的法律器规制及 善 完… …… … ……… … … ……… …… … ……… … 扬 帆 当正立 程序法视 野下民族自 地治立法方程序 的对 策分析性 ……… … …… … … ……… … … … …… 一 李二 桃族民自 地治区 知产 识战略权构与 建实 …施 …… … … … … ……… … … … … … … …… … … ・丽莉赵, 疆徐环 事境件 行中政 体主权 责~致研究 性 … …… … … …… … … ……… … … … ……… … … … 赵绘宇, 晶趑 晶络性骚网 的扰法规 律 制… ……… … … …… … … ……… … ……… … … …… … … … … ・于雪…,锋 维刘

涣   。

方草北文化融入中原华元多一体 文化基本的律一规 中文华格化局L自在自 t到 - S的觉动运迹透轨税 …… ……何 明天 全新世 大暖燕期地北区的然环自及其境与古化的文系 关 … … ……

… ……… … … …… … … …… ・…滕海  突键厥铭碑所黠见戛斯突厥 与 回鹘关系考、 …… … …… … … … …… …… …… … ……… …… ・ 王 , 洁杨富   学辽代论契的丹正统运动化 … …… … … …… …… … … …… … ……… ……… …… … … … …… … - 李文军 -  朝对藏传元佛的教理 …管 …… … …… …… …… …… … … …… … ……… … … …… … …… … …・改赵萍  论 然职柔的官氏构成族 - -… …… … …… … … …… … … … … ……… … ……… … …… ……… - 杜晓 字.… - . 阔 田亦战地商榷 ……………… … … … … …… … …… …………… … …… … … … …… … ……………- 额…德  -清 末政新蒙 放地垦政探策讨 …… …… …… … …… … … … … … … … …… … ……… …… … … … … 田锋 17 9 1 5 2— 12年呼和 浩城特市态形演分变 析 …… … … … ……… … … … … …… … … … …… … … ・…・张 威   从饰 服古考资看两料汉期北时方民与族中 原化的交融文 …… … … …… … … … ……… … ……… …・ 徐 蕊   奴匈大四王 度探制析 … …… … … … … … ……… …… … ……… … … … … … …… …… … …… …李春   元刊《 梅都玄昱藏》考 … … …… …… … … ……… … … … ……… … …… … … … … … ……… … … 慧明 续   清侯代举外武场考述试略… … …… … … … …… … … … … … ……… … … ……… … ……… …… …・红梅 佟论五 原誓师成功的因及素史意义 历 …… ……… … …… … … … ……… …… …… … …… … … …… 田惠 琴  民区域 族自治度与制少民族公数民序政有参治与… …… … ……… …… …… … …… …… … … … - ・侯万 锋 自主义视由下野民的权族 利… … …… … … …… … …… … ……… …… … …… … … …… … … ……刘 永刚  元成代思吉家族汗汗之位争善及后置措探的讨 …… … … … … … ……… … ……… …… …… … ….岱玉 张  光道华峪宝陵迁拆偶的然必与然原探因 … … 析…… … … … ……… … … … ……… … … … … … … 一 海王燕  方狩猎北牧 游族民术美文化源流特探征——以呼伦贝尔地究区为 例 …… …… … … …… … …… … …….李崇辉 八 合再探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 风雷  蒙古汗的创建看国和元朝一大统奠基 者的成思吉 汗 … ……… …… … … … … … … … …… … -舒 振, - 邦舒华   顺析鸽子洞试朝 “ 失剌元耳朵斡春九殿 文  …书… … … … …… … … … … …… … …… … …… … …… ..牛长 立  蒙元时硬期文体译中的一种特殊否定句式 … …… … …… … … … … … … …… … …… … … … ……-官海  - 峰 清代归化城土特地默的区会社况一 以状西将老营村地契中力的心考 …察… … …… … … … …… … … …敬牛忠  西 上汉郡党的 通交及其略战位 地 … … … ……… ……… … … …… …… … ……… … … ……… - 杨 … -丽  略北魏论道帝平定河武策略北制定的 … … …… …… … … … … … … ……… … … … …… …… … 王…仁   磊尔扈土等特部的东与归拉卫蒙古史学的特展发——篇土尔扈特汗、 诺颜的几 “谱 ” ……… … … … … 一 M系 .乌兰世   板升之大战 ”及 影响 其… … … … ……… … … …… … … … … … … ……… … …… ……… ……… 晓.  克 于关九世布哲尊 巴转世丹的史历考察 …… …… … … …… … … … …… ……… … … …… … … … 斯…格 林

系释的解思与反重 …构 …… … ……… … …… … … … … …… … …… …… ……… …… …… .王…彬  施 莱马尔关于赫自身意 识说学研的 … 究… …… … ……… … … … …… …… … … …… … ……… … 毅 黄

哲视域学整体性的与马克主义哲思范式转型 ……学…… …… … …… … …………… …… … ……-孙 亮

由返物道:吕氏春 》 《秋 体本诠论释探新 …… … ……… … … … …… …… … …… … … … … … …….冯 上 帅 论 庄子安说的命意义与限局… … … …… …… … … …脚…… 啷 ……… …… …… … … …… …王 焱 … …  伽啷  鹏 脚栅  … …

啷   伽 马克人思学基的价本值 …… ……… …… … … … … … …… … …… … … ……… … … … … … … .李 …杰  ” ” ” ”    ”代现性视 中域王国维的美学考辨… … ” ……… … ……… … … …… … … … … … ……… …… … . D ”… ”  . 明论传统儒家 伦思理想中意的志由问自 …题 …… … … …… … … … … … …… …… …… … ….永福, 沈钱月 婷哈 贝马对话斯理学伦之 普“化原遍  的四重学则理性 问 … 追… ………

… … … …… … … … …… … -胡…良军 理性 妥与社会协和——论谐罗尔政斯治哲学维思式方方法论意的义 ………………………………………… 卫张明. 张小  妹含理意论与蕴 涵论怪 ( 会)话含能消意蕴解涵怪论? …吗… … … … … … …… …… … … …… … . 胡亮怀上 一  .  总 量均衡 观、生 成规观 律、 市场化  演马克 思的整 体性思 探析想… … … …… … … ……… … …… …. 可 徐   从帝救上赎自我解到放—马—克宗思教批判的内理在路 … … … …… …… … ……… … …… … …张守奎 马,金杰 儒家   依经义  立的语话 说 方言式探析 … … …… … …… … …… … … … … …… … … …… … … … …余国   战国卫潮思诸与士子辩观景 …… …… … … … ……… …… … ……… … … … … ……… … …… … …一 吴贞  宪马 克主思中国义的理化性择选与价理想 值…… … …… … … …… …… …… … … … … … 一 陈…芳,用 董代   四寻探国特色中马克学思理的论觉意自—一马识思当克代 研究中的一性个 “反”思 课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沈其

,新田旭 明

学话语哲的演进哲学的时及意代 蕴……… … …… …… ……… … ………… … … …… …… …… … 张 健 清 代 《子孟 》学诠释哲 …论… …… … … ……… … … … … … … …… … …… …… … … ……… … … . 刘瑾辉  回到人本 : 马身克《 84 思4 年经济1学学手哲稿》 人学思的现想象解读 …学… ……… … … … ……… … 郑争文  穿越f 司的时像幻—论马—克《思8  1 81 7 8 年经 济学手 5》 5 稿中 时间的… ………… 观 ……………… ……………………王海   锋 论格黑辩证尔的法现代意性义… … … … … … …… … … …… …… … … … …… ……… … ……… . 广旭高  李约疑瑟 难与墨的复兴 …学 … … …… …… … …… …… … … … ……… … …… … … … … 一朝东. 文李汪光

拳潞 浚  想象

的共 同”的 理困论与境讨 探… ………… ………… …… …… ………… ……………… …… 高   岩小

I26

分享

人类述评学 … … ……… … … ……… ……… …… … … … ……… … … … … ……… ……… 魏国. 彬(0 91 .    2o .)地缘 化的 中

文心书 !—《—}・ 写  煌享六 千大地 者更远或 》的化文类人解读学…… ………………………………………… 王 (0 倩 9 1  20 . 文)化究研的学科定位准 …… …… … …… … …… ………… … … … …… … ………… … ……… … . 畅斌炯 (O 2 9  2 .0) 实用的市“场会主社 义 式理论析探 … … … … … … …… … …… … ……… … … …… … … ……… 志张 (0忠9 2 模  0 2. ) 试析国人我社会科文研究学价评的实现背景 … …… ………… … ………… …… …… … … 朱少…. 洋强 o ( 39  张  0 2 .) 德里亚鲍费消社 会理论 的判批解性读 … ……… ……… … … … … … … … … … …… … … … ……… 茌良   (0 94 计  2 .0) 改开放 以革来中 政 国治研学究法方的顾与回 反思 … … ……… … …… … … … ……… … … … … …聂 .军 (09 S   .2o .) 国外 后 发优理 势研 论回究及顾述 …评… …… …… …… …… … ……… … … … … 一 ……… … … . (0忠9   5…方   o2 .)

产业 聚中集形成心的动累态积程 :过历 史与期预因 的素影 …响… … … … …… … … ……… . …蒋元满 ,  蜂o (9 1  史 .2D . 灌溉、 水)获可性反贫 困和—以淠史杭灌—区为例… … … … … …… …… …… … … …… …… ……… …贾 (杉 0 9  1  2 .o) 放经济 开件条下 各素要中对国济 经长增 的贡献 —基—中于 省国际 面板数据的验经研究 ……… … … . 周 {, 棼樊 士 (0德9 2

2o. 公 平)量化与融金危机策—对中国改—趋革势和的新长增… … 点 …… … … ……… … … … … …… … ……关安  平 o( 9 2 2  0)

.享

乐实与用谁具更价值——基顾于 价客经值验观 与点 性 观理的点辨 析 研究…… …… ……………………… 晓董 成王 璋(09   松,   20 2)

. 我上市公司国融资再方式的性选 择理 ……… …… …… … …… … … … …… ……… … …… … … 王 …  (妍09   20 .2 )刍 议上市公司财务息信用有性 … … ……… … … ……… … …… …… … … … …… …… … …… …. 娜 0 (9   2 塔  0 2).农 联 模 式是构建现代业产业农体系的要组 重织体 … 载…… …… … …… … … … ……… …… … … 徐忠爱…( 0 9 3 2 0 ).刘 斯模易型 、 劳 动力值价与农民工工 资决

定 … … …… … … … ……… … … …… … … …… …… … …吴义 剐( 0 93

20 ) .美金融国危机的嫁与转中国的险防风范… … …… … …… …… …… … … … ……… …… … ……… 何.斌龙 (  90 3 2  .0) 外中田水农利建补设政贴策比研较究 … …… … … … ……… …… … … … …… … … …… … 王广深, 侯石安   (0 4  92o. )基于协同视角的煤 企业电向纵交关系易研究… … … … … … ……… … … … … ……… …… … … ……马 (字 90 4    2 0.) 新形 下势发我国银展服务的行考 思… … … … … …… … …… … … …… …… …… … … … ….顾 明,巧・ 郑忠良 ( 0 4   9 20 . )义广济经代化现个两段阶的差异较及对比我国经济现化代 的启 … 示 … …… … … … … … … … 斯其.木格( 0 4 9 哈邰  2 .o) 国转变我经发济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实与现路径——基于济 经谐和增长 的角 视 …… …… … …… …… -…书李锋 0( 9 5  . 2o  .) 业产群技术创新 :集 型类机与制分…析… …… … … … …… ……… … ……… … … …… … … … ……赵 祥 ( 095    0 .2 )于基生周期命资的产源转业与型技创新互科动研 究 … … … … … …… … ……… …… … … …“ 予 喜隋辉 映0 ( 9 5展 ,  02 ) 中.国目前宜实不通货行胀 目膨标则规… …… … ……… … …… … … … … … …… …… ……… … … 亚徐平( 09   5 2 0. 解读低)碳经济… …… … …… … … … …… ……… …… …… …… …… … … … … ……… ……… ・单宝 (0 9   6 20 . ) 场决策市与非市 决 策对公共选择的影场晌… … …… ……… … … …… … ……… … …… … … … ”… 瀛王(0 69   2 0 .) 论经试外部济与性租 赁草牧场退的化… … … …… … … … … ……… … … … … … … … … … … … …文 明( 096

2 . )0中 国与 蒙古 国双边 易贸结演构分进析… … … … … … … …… ……… … … …… …… … … … … … 姚海华… (09  6  2 o. ) 20 . )游旅产集业与经济发群研究一展以 家张旅界游产业例 …为… … … … ……… … … … … … … 王…兆蜂,琴   0 9 ( 6 扬族地区经民济 可持续展发 电与力需求究研 … … … … … … … ……… … … ……… … …… … “牛晓东 ,

式俊 (芳0 9 6   2o . )

都谂 蛭

我国 草牧原 经区济 改革与的新 … … 创… … …… … … …… …… … ……… … …… ……… … … …一王 关区( 0 92

0 2.) 论 对那达慕化资源文的深度发开——于基 乡城一 体化视角 … ……… … ………… … … … …… …… ・ …艳 (092   吴 20  .) 2

0). 文 产业化 内:古地蒙区济增长经新亮的点 …… … …… … ……… … …… … ……… … … ……… …“张 秀清 ( 0 9 3 全球 经济危 机背景下东部产转业 与移 部特色西 济经展的发接 …对 …… … … ……… … … … ……… … 王建红 ( o 9 4    0.) 内蒙2村古镇宅发展住战与发略模 展式研 究 … …… … … … … … … … ……… … … …… ……… … …一安怡书 ( 09 4    o2) .民族治区环境自库涅兹曲线茨实的证  研以内荥自古区治佣为… …… … … … … … … … …・ 曹考 ,成华艾( 0 9   5  o 2 ).内蒙古阿尔山森 资林源枯城市经竭转型研 济究… … … … … …… …… ……… …… … … ……黄 馨。 才( 0 95     陈o.2 政)稳定视域治的西下民生部问 题 … … ……… … … … … … …… … … … … … ……… …… … ……”姜 宝莲 (   06   92.o) 蒙古科内技创新金融与撑制约因素分支 析… …… … … …… …… … … ……… … … … ……… … …一 张( 0 96  启智 2 0 .

楚简文)字体讹形混现象 试 … …说 ……… … … … … …… … … … … … … ……… … ……… …… ……雷 黎 古兵明  器有方 考证 … … ……… …… … …… …… … …… … ……… … ……… … …… … … … …… 王 山西震 青寺 龙壁与永 画乐、 宫北河毗 户寺、洪 水洞神壁庙 艺术画 色特之较 比… … …… … … … … …… … ・叶 远 磊的古戏游: 部 落情感下的闻新… … …… … …… … ……… …… … …… … … …… … … ……… …’ 红 祥 李代图书唐市 场究探 … …… …… … … … … … ……… … ……… …… …… … ……… … … … … …… 胡 发 强图瓦 人活方式的文生化释—阐以—文化人 学 类研为 究视… … …角 … … … … … … … … …… … … … ……王 菁簧 阿尔寨 窟石 3 窟毗沙门天第王变 相释读图 …… … … …… … …… … ……… … …… ……… 一 陈育 ,宁1 晓芳汤“ 建鼓  ~ 考词 …… … … …… … ……

… … ……… … …… … …… … … … ……… … …… … … ’安其… 论 乐时新社期学术科刊编辑期职 业社会的功与能 求要… … …… … ……… ……… … … ……… … …… 牧 从 嵌入仁断到裂: 国社中会 同的认迹轨变迁… ……… … …… … …… …… … …… ……… … … …… 任一 勇 析探民初国 中期文化对原原中民宗间信教 的仰响 影 … … … … …… …… … … ……… …… “ … 伟,王雍 邵 孤岛文化背景 下的民社移会文适化应— —以宁清河机械厂为夏 …例 …… … … ……… … … … ……… … 刘有 安 (01 9 02. )(091  2.0 )( 0).2 91 o   0(・ )2 0 91  (092  o 2・ )( o)・ 2 0  92 (9O3 20 ・ ) 0(39  20・ ) (0 ).2 9 03  .()舢 4  (94  200.) (059 20 ).

1  6

3定居

、 生民 以活适应及略一 以雀策尔镇沟萨啥族为倒 … 克…… … …… …… … …… … ……… … … ’聂爱 文CO95 牧 2.O) 化的融合文 、突与冲抗拒: 转型时 多民族社区内期的族互动际 —

—一

项基

新于疆伊 市宁的证实析 ………分……………- ……………………………………………………………・ 柳建‘ 文   ̄o9 5  2o.

化产业与文文化事瓜业葛多维的度析分… … … … … … … ……… … … …… …… … … … ‘… 宏, 谭谷建继(o 96  0.2 论中国古典建筑)石雕砖的刻审美化内文 涵 …… … … …… …… … … … ……… … … … … … ……… -刘 程 (096 - 2.0)

越   。黥

督革改开 放3 年O中国落家村文族化的变嬗 …… …… … … … ……… …… … … … … … … … ……… ‘永李 。   芳村落 式仪 乡村:会 社的结与反结构——构项来自一村庄祭仪祀式解读础上的基析尝试分 … …… ……… …… ・传侣  基振于期理念的基本医疗卫生权务服管模理研究式… … … … … …… ……… ……… … …… …… …一 游春   能力 人、力本资 与教育 …… … … …… … ……… …… …… …… 一… … … … … … …… … … ……王云 多  … 教公育平 : 向走 作为义 正度保 障的法律实践制 … … … ……… …… … … … … … …… …… … … … …王 康  国外疗医保 障 城衔接模乡借式研究建设鉴节约社型的会究研状现需要及深化几个的题 问…… … ……・ 铁苗 黄   国外 城市区社层阶的应化

对策及借鉴略义 意 … … … ……… … … …… … ……… … ……… …… … …陈 云 利益 求诉视角下新农社区发村展研究 … …… … …… … …… … … …… … … … … … …… …… … …张   农锋工民作场工权利所保 护问题研 究… …… … …… … ……… … … … ……… … … …… ……… … … 贺 庆功  直接无益利群体 性冲的原突因与化解 … … … … … …… … … … … … … … …… … …… ……… … … 卢卫 林离婚 : 一 项会社视角的学考 …思… ……… …… …… … …… … … … …… …… …… … …… ……… 陈  雯 等教高国育化际发 战展咯 的律法 障保究研 … …… … … … … … … … … … … … … … … …… …… … 范晶- .  晶 国外疗保医城障衔乡接 模 借 鉴式研 …究… … … ……… … …… … …… …… …… …… … …敏恺党, 忠   吴差别票选背后 的: 街区制与控社区选—— 以济举市南 社区居委L换届选会举为案个… … … … …… …… …张赛林   共生活公变的 革: 个西一农南定村集市期的 起与 落衰… … …… … ……… …… …… … …… … ・…蒋超

滔富 欣喜与隐忧

——超文本与网论络代的文时学 …………………………………………………………………………… …荫金邓 ( 0 9  12o .) 元多思想与文化语境下相的对 卅代年后中文学国批状况评的一描种 …述… … ……… … ……… … … 詹斌艾(o 9 1

0. )2 头口文本意义的 :民 族象想 族群记、忆与民 ‘ 书俗 写一 以固裕民间族事故为研究个 … 索… … …… …… ・・建宗孛 (09. )  0 2I 论 歌剧中乐音与学的互文及渗影响… … … …… … … ……… … … …… … … ……… … …… … … … 罗祖文(0 9  1  20 . 字)本位与论据理论层深接对关 的思考 … …系 … … … … … …… … ……… … … … …… …… …… … -李占 二( 902

2 0 ).试 析六朝学诗韵畴范的佛影教 响因 … 子 … … … ……… … … … … … … ……… … … … … … ……… 刘艳 芬 (o 9  2 2o  .)试论 史“散而小说统兴… … … … …… … … … … … …… … …… … … …… ……… … …… …… … ・徐君辉  ( O 29 2 0. ) 唐代音从交乐阶段性看流 体 词形的 成发展与… … … ……… …… … …… … … ……… … … … …… … 王 (伟 092    20 ).多元 视阈

下中国古文论代的意 义承传 … … ……… … … … …… … … ……… … … … … … ……… …王 成 0C9     20.) 磨合2中偏的离: 现代性传统与性博的 弈…… … ……… … ……… … ……… … … ……… …… …… 尹奇岭. 0 9 ̄ 2

2.0 )论后 代现语中境文学的现实 性 … … ……… …… … … ……… … … … … … …… …… …… … … .… 李娟C0 9   2 2 0. )虑焦、 游戏、 学场——论文学经文的建典构途 … …之… … … … ……… … … … … ……… … … … .… 谭善明 09C    3 2.0) 文学新作侠家心态性基本的征 …特 … … …… …… … … … … …… …… … …… … … …… … … … . .陈夫   龙(0 9 3  2o).。 载道  覆道 与

极两的展 现——家仕臆观儒治文政化元代戏曲对的影响………………………………… …丁社,教   咖咖Q    张华  ( 丽 903 2o. )体性主论现文形象 成知的社会学识究 研 … … …… ……… …… … … ……… … … … … …… .陈海艳 詹艾斌 , ( 049  0.2 ) ” ” ””  现代后理论野下少 视民族文数学批的评理论与法方… … … … … …… … … ……… …… …… … … …  李 0 (94  中 长 2o. ) 时新蒙期古文学语思论 …潮 … …. … …… … … …… … … … …… … …… ……… … …… … … … …. 包钦斯  ̄ 094  20.) 立 现实 足划 未来规——论香语言港划与规言教语育发的 …展………………………………………………………… 竹钧叶( 09     20.4 新)日 期学文度现代化制探的 索前提 … … … …… …… … … … … …… … … ……… … … ……… … … 范国 英  (0 59 寸  2o. 文)学实的存真在论; 根 基—后哲学文—化景背的下学真文问题之实应 对……………………………………………… …永范 康(0 95  2 .) 叙述o形式索与探历史 题小材说作创裂变 …… … ……… … … ……… … … …… … … … ……… … .陈娇华 …o 9 5 ̄  2  o.) 中古代国文意论义释的生阐论存维 度 ……… … … … …… … … … …… …… … …… … …… …… 张 … 明( 095   02. ) 视 霸权  下觉的学反思与突文围… … … … … … … … … …… … … … … … … … … … ……… … …李占伟 (一 9 o6

2o. ) 古 代北方少民族汉数创作的文化文

内涵 …… … … ……… …… …… … … … … ……… … … … …… .晓尹琳( 09 6   20 ) .守与超越 : 坚内蒙散古文6 O 年… … …… … … ……… … … … … … ……… … … … … … … …… …. 高新 建 ( 9o6  o  ) 达2斡族文尔 及其学研现究状分析 …… … …… …… …… …… … … … …… …… … … …… …. 托 娅 。阿 茹汉 ( 9 o 6  2 0 . 关注)上京 辽进契丹推—文辽研究 化…………………………………………………… 陶…英,建王玉 (亭三 ) 封

北《草原考古方文化学比较究—研青铜—代时至期匈奴早期》时 介评 ………………………… …王大 封方)三(   书

羌写的真民实活生—— 文《化适应的变迁和》评介 …………………………………………………… 家谷荣 三() 封  《 士 默史特 》介 评……………………………… …………………………………………………… …永曹年 三) 封( 推进 固裕研族究的新果 …成……………………… …………………………………………………范 君丽(封三  )《 汉蒙词语新淦 词释》 典编 纂的点特… ……… … … … … …… … ……… … … … …舍 ・ 特敖巴根雅尔 (封 三  )

篇(7)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 城市 持续发展 挑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人口从1978年的1.72亿(约占总人口的19%)发展到2011年的6.9亿(约占总人口的51.3%)。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将有75%人口居住在城市。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城市经济对我国GDP贡献率已经超过70%(武建忠等,2005);另一方面,城市也面临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在以下五个相互影响的领域内:如何突破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如何解决城市环境面临的威胁;如何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如何缓解日益复杂的城市人口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1978年时,全国只有192个城市,城市人口约为1.72亿,约占总人口的19%。根据预测,2011年,城市数量约为800座,城市人口约为6.9亿,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上升到了51.3%。我国城市化进程不仅伴随着城镇数量和人口不断增加,而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住宅人均面积、日用品拥有率、文娱、医疗开支等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高速增长,如表1所示。

(一)我国城市化增速加快但个别区域差异明显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表明,城市化率的变化轨迹近似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这一曲线将城市化进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市化初期:城镇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工业化刚起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有限,农村劳动力主要流向少量的工业部门和工矿产业聚集区,城市化的增长速度缓慢。二是城市化中期:城镇人口在30%-70%。这一阶段,工业化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使城市快速发展。三是城市化后期:城镇人口在70%以上,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新增劳动力主要为第三产业所吸纳,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完成了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城市所吸纳,城市化速度趋于缓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开始进入中期阶段,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趋势。1995-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51.3%,年均递增1.33个百分点。按照城市化的阶段性发展规律,未来城市化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直到城市化率达到70%以后,城市化水平才会进入缓慢增长期。但是,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很大,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普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的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86.2%、89.3%、93.1%,已完全符合城市化后期的标准。同期,昆明、长春与郑州还处于城市化中前期阶段,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45%、46%、44%。而拉萨更是刚迈出城市化初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低至32%。

(二)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城市聚集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完善的基础架构。过去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高速经济增长,城市化是我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城市化与GDP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GDP已由2000年的7858元上升至2011年的35181元。对我国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这两者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7,也就是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图1所示。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促进人均 GDP(1978年为不变价)增长162元(李艳梅等,2007)。

2.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宏观经济蓝皮书》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提升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产业效率,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经济产出不断地由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过程,也是非农产业产出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1978-2011年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例从28.2%持续下降到1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从23.9%持续增长到43.4%。

在城市化过程中,除了产业结构发生变动以外,还伴随着劳动者的就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经济活动人口总数的比例持续减少,而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例增加。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所有产业的70.5%,而第二、三产业的总和仅为29.5%。2011年,仅第三产业的比重就上升至35.7%,第二产业为29.5%,第一产业减少至34.8%。

(三)我国政府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9大目标和任务中,对城市发展方面列举明确目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我国城市提出了具体的指标:201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47%,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到2.23亿人。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达到20%,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等。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亦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将进一步增强。

另外,我国政府在城镇发展上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增强城市功能,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比如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指出:“区域总体布局优化和协调发展,进一步强调长三角的快速发展,带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各个城市积极制定城市发展战略

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城市在历史发展、经济特点、产业背景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各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制定自身具体的发展策略时,必须结合自身城市特点和发展目标。可以根据城市不同的特点划分出不同的城市类别,并结合中央政策的要求,明确各个不同类别城市的具体发展战略重点,确定其城市发展优先级别,如图2所示。比如长三角的发展中要以大型综合型实力城市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为两翼,增强高端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快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城市如连云港、盐城、温州等,要加快其发展潜力的挖掘,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特色城市类别的苏北城市发展要充分利用苏北地区的土地、劳动力和能源资源优势,建立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能源、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基地。

我国城市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

我国已经进入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城市也正在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持续发展水平。比如珠三角城市群主要以出口加工贸易和传统产业为主,缺乏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而京津唐城市群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分工、紧密的产业联系和突出的产业优势。必须加快沿海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沿海城市经济尽快实现由以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环境成本为主要依托的比较优势,向以现代科技和品牌效应为主要依托的竞争优势转型。在推动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同时,也应该鼓励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中西部内陆城市更应充分利用调整时期东部城市部分产业和资源西进的良好机遇,积极打造平台,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

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确定和发展哪些特定的产业,以形成城市的特定竞争优势,而不是“一窝蜂”地去盲目建设和发展一些“热门”产业。城市必须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市场成熟度和人力情况作出相应的竞争性分析和成熟度评估。

(二)环境面临威胁

我国城市作为工业快速发展的载体和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也承受着环境污染的重负,经历来自环境污染方面的严峻挑战,环保要求正在考验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1.城市污水排放不容忽视。2011年,全国废水排放量659.2亿吨。其中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427.9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4.9%,如表2所示。

2.城市空气质量令人堪忧。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结构已由过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具体表现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VOC)、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粒子(PM2.5)等多种污染物都以高浓度同时存在的污染状况。

据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3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占29.2%。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超标的城市数量为12个,占10.6%。对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表明,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仅海口1个;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超标的城市数量为26个,占23.0%。

3.垃圾处理面临挑战。2010年世界银行预测,到2020年,我国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数量将突破80个。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3)指出:严峻的环境挑战已经不再遥远和抽象,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基本生活和生存的威胁。中国城市的垃圾魔咒亟须关注—垃圾量的急速上升、处理手段的捉襟见肘、各类后续污染的层出不穷,各地近年来都加快上马大型垃圾焚烧场。然而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理没有较高保证的前提下,盲目推行较高的焚烧率非常危险。

4.低技术重污染产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此外,在国家新一轮产业布局和重化工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下,由于监管不力等因素,众多低技术重污染的禁止转移产业,正在向中西部暗渡陈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些破坏和污染又随着流域和风向,从中西部再扩散到人口稠密的东部沿海城市群和城市圈范围内。特别是对水土和植被有严重影响的冶炼、开采和重化工产业,尤其值得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在跨越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飞速的城市化步伐把我国送出了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形态,步入城市化率较高的社会。水资源缺乏与污染、空气污染、垃圾处理困境、重污染产业的转移扩散等成为我国城市环境的不可承受之重,对城市化思路和模式进行重新反省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的快速成长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也正在面临基础设施方面的限制。

1.城市道路建设还有发展空间。2011年,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3.75平方米。对比国外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5-20平方米,国内道路设施水平仍有差距。

2.铁路方面近年来进步很大,但还不能满足需求。从客运方面看,全路客车对数1184对,客座能力243万人,2011年1-8月全路日均发送人数达到312万人,高峰日达到445.6万人(王铁友,2010)。旅客乘车难问题仍有待解决。

3.电力供应亟待加强,我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2011年全国有序用电情况显示,全年全国电力供需最大缺口为3000万千瓦,发生在1月份;迎峰度夏期间最大缺口为2500万千瓦,发生在7月份。数据还显示,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在不同时段采取了限电措施,1月份限电地区最多,达到19个;迎峰度夏期间8月份限电地区最多,达到16个。全年累计限电量约为352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0.8%。

4.城市用水方面也存在明显缺口。作为全球公认的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特别是随着人口峰值的到来,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进一步下降到1700立方米,接近国际公认的缺水警戒线。国家发改委的数据也显示,截至2010年3月,全国655个城市有近400个缺水,其中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城市长期受缺水困扰。

5.在通信方面,中西部地区虽有所改善,但与沿海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网络普及率来看,2011年,全国排名第一的北京普及率为70.3%,而排名最后的贵州普及率仅为24.2%,如表3所示。

因此,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基础设施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人口增长。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来解决供需的矛盾;另一方面为了支持战略定位下优先发展的产业,城市也应审视配套特定产业的基础设施是否足够。比如建设数字城市,首要任务是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建设,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企业间的协作。再如发展现代物流业为支柱产业城市,一定要强化与“货物流”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综合性的货运物流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信息流”基础设施等。

(四)城市生活质量挑战

我国城市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就,但就城市生活综合质量水平而言,与世界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2010年,经济学人信息社(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最新的全球最适宜居住城市排行榜,我国内地没有1个城市进入50强。美世(Mercer)咨询2010年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中,我国上海仅排名 98,北京则排名114位。

1.出行方面。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我国大中型城市所面临的普遍问题,严重影响民众对城市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城市居民因上下班道路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北京居首位,北京人上下班拥堵成本每月为335.6元;排在第二位的是广州,每月265.9元;上海是第三,每月253.6元。

2.医疗方面。“看病贵”和“看病难”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医疗保障覆盖率不足,年城镇医疗保险(包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约仅仅为58.7%。另外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资源有限,与民众持续增长的需求间差距较大,而规模较小医院的服务范围不全并且医疗水平还有待提升;看病流程繁琐、复杂,就诊等待时间偏长,排队现象严重,比如上海看病排队一般情况下至少要两个小时以上,而热门的专科门诊则要五六个小时以上。

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过去主要依赖于产品相关的投资和出口,其在扩大内需和提升生活水平等方面的投资发展较慢。然而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要在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方面加大投资以提升整体城市生活质量。在资源有限而需求不断攀升下,我国城市需要利用崭新的方法来提供这些城市所需的基础服务,从而满足市民生活期望,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获得持续的经济发展。

(五)城市人口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日益成为重要的课题,并且城市人才短缺问题也正在制约其经济和工业的快速发展。

1.流动人口问题。1984-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从2000万增长到2.3亿,目前占全国总人口的17%,达历史新高。一方面,城市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也给城市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及以上学历失业比例高,小学及以下学历失业时间长,就业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两者在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收入较低,限制其社会保险参保率,约束其在城市消费: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业流动人口中,仅有11.6%参加了养老保险。

劳动权益维护能力差,对劳动保障政策知晓程度低:约三成未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时间偏长,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社会保障现状不佳,仍有39%的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在工伤风险较高的建筑行业,只有23.4%的流动人口参加了工伤保险,超过一半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异地报销困难:患病后去流入地县以上医院就医者不到70%,近一成选择回老家治疗。仅有26.8%已参加医保流动人口表示可部分报销医疗费,超过六成仍需全部自己支付。

流动儿童入读公立学校比例较低,大龄儿童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存在困难:正在上学的流动儿童中,在流入地入读公立学校的比例仅为69%,学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在流入地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

流动人口这一庞大的人群正考验着我国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流动人口的主要特点是:流动人口规模大,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住人口,其中经济性流动人口比重高,即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大规模的“民工潮”;人口流动周期长,流动人口在城市的滞留时间普遍加长;经济发达城市流动人口增长幅度较大;流动人口的构成日趋多样化。因此,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需要把握其流动趋势和区域分布信息,了解其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与安全规划。

2.人才问题。实施人才战略是实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高素质人才在供需上面临着严重缺口问题。根据我国当前7支核心人才队伍供需比分析发现,核心人才队伍如不迅速培养,预期到2020年都将面临着供给小于需求的局面,如图3所示。

另外,人才结构和分布的不合理也导致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第一产业中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明显偏低,而第三产业中却集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人才的地域分布失衡问题也日渐严重。占我国领土面积将近60%的西部地区所拥有的人才数量为全国的15.5%;而占我国领土面积11%的东部地区所拥有的人才数量为全国的43.2%(潘晨光,2012)。

结论

总的来说,我国城市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平衡地解决以上五大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彼此交织并相互影响。一方面,快速经济发展会构成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快速膨胀的城市人口对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巨大压力,环境保护需求的提升对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将赋予城市更强的实力来改善城市生活质量;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将有利于吸引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劳动力聚集将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需要系统地、准确地、及时地掌握这五大领域的现状和变化以及相互的影响,并以崭新的方法,更有效益和效率地调控和协调这几大领域的发展,以达到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面临的挑战有:

经济方面,因各城市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经济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城市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目标,探寻适合自身城市特点和战略目标的新兴产业并提升产业服务水平,提高城市服务质量,并为企业创办最优的软硬件环境。

环境方面,城市可以通过评估与优化使用方式,提高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的使用效率,并避免损害资源的再生能力;同时对污染实施监控,及时控制污染源,灵活调配人员和设备以采取补救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城市政府应预测城市未来需求和供应,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规划,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提升基础设施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从而减缓基础设施的供需矛盾,延缓资金大量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的压力。

城市生活质量方面,城市需通过有效规划和管理对生活质量有影响的公共服务的供应并平衡供求;实现信息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便捷的、信息透明的市民公共服务模式;同时建立城市预警机制,快速响应公共危机,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

人口问题方面,城市可借助现代信息方法和技术,实现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通过共享劳动力教育和技能等多方面信息,及时掌控城市人才结构和需求缺口,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从而更好地实施城市人才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9)[R].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2.武建忠,连玉明.中国国力报告2005:从人均GDP突破一千美元看中国社会变迁[R].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李艳梅,张雷.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政府管理研究院.2012中国民生发展报告[R].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