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08: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九年级语文教学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怎么写?使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课内外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13周议论文阅读训练
14周文言文阅读训练
15-16周中考总复习综合训练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一、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把课堂教学的效益加以提升。
初三阶段的学习有他的特殊性,就是它处于初中生活的结尾阶段,收益性就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家长的热望、社会评价的压力就像潮水一般涌来,我们只有稳住阵脚,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我的设想是在教现代文阅读时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文言文的阅读贯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读背背”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理解文意,难懂的字词学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使得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写作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平时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摘录、点评、写随笔,让他们积累广泛的感受材料,以备不时之需;第二步是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指编排在课本中的表达部分的指导与训练,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表达,作文的批改规范到位,以正面鼓励为宜。
二、抓住机遇,结合学校科研课题研究,做好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
学校的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和人文教育这两个课题,由前期的准备和启动阶段,过渡到这个学期的分类指导、分科实验阶段,我根据所任教学生的特点,拟定一下子课题:以读为导,引入新知――将朗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的整合。进行跟踪实验,建立数据库和资料库,在为期一年的实验中,争取出成效,以此提高语文的教学水平,形成所任教班级的特色与亮点。
三、加强课外活动指导,让学生的作品走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在课堂教学之余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悉心指导,让学有余力、学有特色的同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积极参加市、区作文竞赛和各类征文活动,把他们的作品推出校园,为学校争得荣誉;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如:读书比赛、书法比赛等,将过程加以摄制,将作品加以展示,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我相信,只要我本着“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本”的原则,用心去教,定会有所收益。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3一、目的要求
1、继续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科学开展总复习,帮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知识整理成系统,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力争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包括两方面:
1、完成新课:上期赶进度,已将九年级下期的课程完成了三个多单元,剩下一个小说单元,一个散文单元,一个戏剧和影视文学单元。
2、中考复习:本届毕业生的中考复习是以黄冈市__年年的《中考精典》为蓝本,今年的《中考精典?语文》包括以下几部分: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写作训练、综合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属于二类普通班。通过上期的教学,发现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愿动脑筋,不爱发问、答问,做笔记要督促,抄作业的现象很普遍。部分学生还有较严重的厌学情绪。
四、办法与措施
1、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改变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发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会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精心备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测试题,不搞题海战术,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从严要求学生的作业。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五、进度安排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其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为此,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并将其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小组合作;面临困境;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寻找出最佳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困境
(一)合作学习分组不科学,学习低效
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分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随意,组员之间搭配不科学,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等是主要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二)合作学习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效果甚微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是否科学。学习任务有价值,才既能反映学生的阅读基础与阅读能力,又能体现教学重难点,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设置比较随意,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不仅无法激励学生更高效参与讨论,甚至还会将学生引入歧途。
(三)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实效,合作本末倒置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辅的教学方式,其作用是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不是为了营造“热闹欢乐”的课堂氛围。但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却存在着“华而不实”的情形,实际学习效果堪忧。学生过分沉溺于教师所营造的欢乐气氛,而对学习任务不加重视。
(四)教师不善于对小组合作进行指导、评价与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一般实施步骤是科学分组、提出问题、合作讨论、展示评价、总结反思等。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会忽视最后两个环节,即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仅仅对学生的合作成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不作系统总结,更不会进行课后的反思。这一状况在目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分组,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与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有一定的区别。分层教学中的分组是将阅读基础、学习程度相当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等级,而小组合作学习却并非如此,其分组的要求更高。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两点:第一,对全班学生进行系统研究,提高分组的针对性。了解掌握学情是教师分组的第一步,只有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第二,坚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分组时,要能够保证组与组之间在能力上大致平衡,这样才会彰显竞争的公平性。再者,在分组时,同一组中各个组员要能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即同一组组员在能力上要有高低之别,不能整齐划一。
(二)优化小组合作问题设置,提高问题的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二步,是基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开放性、创新性以及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针对“问题设置随意”“问题缺乏有效性”等困境,教师要设置更有质量、更能凸显阅读价值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以下合作学习问题:“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这一问题虽然符合开放性、创新性问题的特征,但缺乏针对性。另外,这种分散性的讨论往往使学生很难获得相对统一的答案,小组成员在讨论学习中无法达成一致,合作学习效果便大打折扣。可见,这样的问题设置并不成功。不妨换个问题:“这篇课文的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一一指出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最后分析第九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既符合课文教学内容,又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问题。
(三)强化教师在合作中的引导,突出合作实效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现场合作氛围的把控、对学生学习的指导都很重要。在以往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便放手不管,让学生进行“随心随意”的合作讨论,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这会造成学生过分自由散漫,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加强引导和控制。首先,强化引导。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小组在探讨与学习中难免会茫然无措,甚至发生争执,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渡过难关,提高合作学习效率。例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布置的合作任务中包括“总结该文中的所有通假字”,组员对“缘”通“沿”是否可以定义为通假字有异议,这时教师可进行点拨,确保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其次,要控制好课堂氛围。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讨论时间,控制好教学节奏,避免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四)教师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反思
首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科学公正的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助推器,教师要不吝评价,及时评价、公正评价。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心了吗?》一文的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点评哪个小组找到的比喻句最全,对其含义的理解更到位,哪些小组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得最好,更能体现“优势互补、全面发展”等。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进行自我反思。小组合作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两种。在合作讨论评价之后,教师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与优点,并提出意见用于改善合作学习效果。再者,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反思,就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自我课堂引导以及课堂掌控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综上可知,当下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提升初中语文教学实效,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服务于阅读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更科学的方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不断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春芳.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2]宋天宇.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及思考[J].亚太教育,2015(2).
关键词:语文教学 尊重学生 学习效果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乐于探究,以达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对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创设导语情境。语文课导入得好有诱发学生开启思维、唤起记忆、调动情绪、引起学习兴趣等作用。如我在指导学习九年级《画山绣水》时是这样导入的:桂林的山水如诗如画,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结果,怎么会是画出来、绣出来的?我们学习课文之后就明白了。这样,学生都想进一步了解桂林“画出”和“绣出”的山水美景,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创设表演情境。利用课文内容适当地创设表演情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很好地引发自主探究。如分析《故乡》中闰土、杨二嫂的形象,让学生熟读相关的文段,四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年龄的闰土和杨二嫂,这样,人的言行的变化及性格特征就不言而喻了。
3、创设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怎样将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呢?我在七年级小说《安恩和奶牛》的教学中是这样提问的:贫困的安恩牵着奶牛到奶牛市场去,在很多人愿意出很高的价钱时,安恩就一句话:这奶牛不卖。既然把牛牵到了市场,甚至可以卖到高价,安恩为什么不卖?学生会凭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究问题,慢慢地知道安恩把奶牛带到市场是为了让奶牛散心,找到自己的伙伴,是把奶牛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从而引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应倡导新型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独立愿望。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独立能力的愿望,作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让学生在“我能学”的基础上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充分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更是让学生在独立过程中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让学生品尝合作交流的愉悦。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将学生由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交流,人人得到锻炼发展。我在教学《松鼠》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准确形象的松鼠描写,要求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并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为了小组获胜,人人都积极参与。一方面从活动中可以准确地找出拟人句,进一步了解这种修辞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人人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得到各自的发展,品尝合作交流的愉悦。
3、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闪耀创新的火花。探索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极好的措施。为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新教材中设计的探究练习,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自己提问,自己去探究文章的内涵。如《画山绣水》,学生在探究美文中发现了写景的技巧:认真观察,抓住特征,写出变化。由此生发出以文中的一个传说故事为例写一个片段的解说词的想法。这样,拓宽了思维,激发了思维的火花,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把学过的语言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张扬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
三、欣赏学生,用爱作为连接师生彼此之间心灵的桥梁
师生之间的“心理交融”是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用一颗爱心去赏识我们的学生,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教育。
1、宽容对待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关爱应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及各种场合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求全责备,对每个学生都抱着热情、信任的态度,用海洋一样的心胸容纳学生的短处并助其发展,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关爱,那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得到激发,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欣赏学生身上的亮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我们要用欣赏的赞美的宽容的微笑的态度去看学生的优点,我想他们会因此而更自信、更坚定并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更遥远。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渴求便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我们不一定喜欢自己所欣赏的人,但一定喜欢欣赏我们的人。”做一个永远的欣赏者,在教学中及时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诚意的鼓励,学生或许会创造出奇迹。
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30年。
曾任全国教育软件评审委员、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参与修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曾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机器人学组负责人。
曾任《信息技术教育》和《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主编。
前不久,按旧例过70岁生日,老友送来贺联。联曰:宏论数百篇确有真知灼见;教学三十载分明非梦非烟!横批:敢为天下先。
“真知灼见”,愧不敢当!“非梦非烟”,令我感慨良多: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二三十年前的物件,不说是甲骨文,也是老古董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我们讨论过,而且自信已经给出答案的问题,今天照样被重新提出来,且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真的是并未“云消雾散”,真的是“非梦非烟”!
因此,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编辑之约,摘录旧作,再次就正于各位。但愿温故可以知新,能有助于年轻教师了解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来龙去脉,以便理清头绪,做好教学和教研工作。
拙作发表于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多年前(其中大部分文章网上可以查到)。为了尊重历史,以下摘录不对原文进行改动。
21年前,我发表了《关于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的几点思考》(《课程·教材·教法》1991年第1期。以下标注①),指出:“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有三条途径:一是开设计算机课程;二是计算机辅助教育;三是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三条途径应该并行不悖,因为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各国、各地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条件对这三条途径有所侧重是正常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必须用某一途径取代另一途径的结论。”
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以下摘自《正确认识和处理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十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8期。以下标注②)和《计算机与创造教育》(《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5期。以下标注③)。
1. 为什么中小学学生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实际操作的需要出发,人的素质从宏观上可分为道德伦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科技素质、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五类。”
“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教育。这类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③第46页)
“信息素质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学习’。当学习成为第一需要、知识成为生命价值、创造成为人生最大乐趣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就会成为‘地球村’的合格公民,他们就拥有了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的真正资本。”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应是各科教学共同承担的任务。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应该责无旁贷地和更多地承担起教会学生学习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我们应该明确地提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只有从这样的高度看待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才能促使它健康蓬勃发展。”(③第47页)
2.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智力的解放和发展,而人类智力的发展也必将促进计算机科学取得更长足的进步。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存在着需要全体公民了解或掌握的基本原理、概念、法则及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些构成了计算机文化的内涵或部分内涵,同时也成为我们制订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主要考虑的对象。
基础教育有别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执行‘学以致用’的原则,而是必须具有文化和素质养成的意义。 ”(②第45页)
“实际上,越是基础的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小学学到的知识和能力都应该是有意义的。中小学的教学应使所有学生终生受益。我们不敢苟同的是,那种试图把现在的教学内容同若干年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实际需要简单地和直接地一一对应起来的主张。这种实用主义的教学模式曾在‘’期间实施过,例如,‘三机一泵’、制取‘三酸二碱’、种麦、种棉加养猪等实用技术,曾经替代了理、化、生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那时的做法已经成了教育史上的笑柄。作为一门新兴的计算机课程,不应再犯这种错误。”(②第46页)
“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动态数据处理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变化及运动过程。变动性、发散性、时序性和创造性是计算机程序设计中动态思维的重要特点。计算机程序设计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动态思维训练。动态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循时序不断变化的问题)的重要方法。动态思维训练是与传统数学、物理等学科运用公理系统进行的演绎思维训练相平行的另外一种重要的思维训练。同时,计算机程序设计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极好手段。”(《郭善渡先生谈程序设计教学》,《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第6期。)
“必须从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创造力的角度选择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那种‘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只需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应用软件’的主张,我是不敢苟同的。我始终主张,应让我们的青少年学一点计算机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这是信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创造教育的需要,更是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需要。有一种流行的说法:‘电脑是天才的设计,傻瓜的应用’。我们不能允许‘天才的设计’属于外国,‘傻瓜的应用’属于我们自己的现象永远存在。”(③第47页)
近日,北京景山学校等单位的一批青年才俊将Scratch编程语言引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并初步取得成效。我为此感到鼓舞和欣慰。
3. “黑箱”与任务驱动教学法
1992年,我在《课程·教材·教法》第2期发表《黑箱方法与中小学计算机教学》(以下标注④),《中国教育报》在1993年分两期转载。以下是该文的摘要。
“控制论的创立为科学方法论和哲学认识论引出了一个新概念——黑箱。黑箱就是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④第35页)
“就某一具体的认识者而言,对某一事物往往只能或只需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允许(实际上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学生只能‘知其然’的内容。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选择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思路就会大大拓宽。”(④第36页)
“可以考虑以黑箱的观点向小组同学介绍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或技术上的基础知识,以及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如逻辑代数、图论、门电路、形式语言、图象识别、自然语言理解、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等。总之,黑箱方法使我们敢于并且能够把那些高深的知识或概念介绍给青少年。我相信,今天这些孜孜不倦地探索计算机科学‘黑箱’奥秘的学生,明日必将是占领计算机科学最高峰的勇士。”(④第37页)
以黑箱方法作为理论基础,我提出并介绍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详见《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人民教育》2000年第2期。)
计算机辅助教育(CBE)
我在《中小学计算机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国家教委人事司组织编写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教材中的第三篇,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以下标注⑤)中指出,应全面认识CBE,不要将其窄化为CAI(⑤第144-178页)。“CBE是一个‘大概念’,绝不仅局限于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部分计算机软件,而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以网络为资源’,让计算机和网络全面进入教师的备课,辅助授课,辅助练习、测试,辅助教学分析、管理等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同时,‘计算机是学具’,计算机和网络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习的诸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浅议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3期,以下标注⑥。)
正确认识CBE与教师的定位。“CBE促进教育信息优化。教育信息优化的过程是人与技术融合的过程,必将带来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削弱更不能取代教师的工作。CBE的‘辅助’含义没有消失,在可见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CBE仍然只能辅助教师的工作,而不能取代教师的所有职责。”(⑥第62页)
计算机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课程整合
“基础教育与计算机相结合的第三条途径,美、日等国做过一些尝试。由于关系到对传统学科内容的改造,实行起来困难较多。但必须看到在这一领域是应该大有作为的。例如,小学自然课本己有计算机及信息与编码方面的知识介绍。语文教学能否考虑增加介绍人工语言、汉字编码等方面知识的内容。物理课不仅可以指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也可以考虑在讲授电路时适当渗透逻辑电路的有关知识。数学课是否应该讲点布尔代数以及程序设计中用到的一些算法。英语教材中最好选编一些含有计算机常用单词的课文。将计算机知识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去,不仅可以促进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而且对于这些学科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也具有重要意义。”(①第36页)
1979年,我在北京景山学校主持“一至九年级综合理科教改试验”,我在试验报告中指出:“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缩影。人类早期文明是不分科的,在孔夫子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一名学者既是物理学家、哲学家,又是诗人。近代才出现分科,而且越分越细。到了现代,又开始综合。这样看来,人类的个体精神发展也应该有一个合—分—合的过程。”(《课程整合是否还要开设信息技术课——请听郭善渡先生一席谈》,《网络科技时代》2001年第10期。以下标注⑦。)因此,学校的课程设置亦应有一个“合—分—合”的安排:小学、初中宜适当综合,高中和大学应分科,研究生、博士则应再次强调某种层次上的综合。
“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教育概念,即‘generaleducation’。由于它是针对学科壁垒分明和日趋专门化的所谓‘专才教育’提出来的,在我国一般译为‘通才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要求学生必须拥有较为广博丰厚的知识基础,才能融会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实施创造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出路之一是‘淡化’学科界限,适当开设综合课。”(③第46页)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文本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这为实施‘通才教育’,开设综合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③第46页)
“创造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我们发现很多创造性人才都不是单打一而是跨学科的。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片面强调线性思维,缺乏培养发散式思维和‘跳跃式’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样就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应该看到,利用现有的计算机师资和软硬件设备,适当开一些计算机作文课、计算机算术课等,是完全可能的。但囿于学科界限,计算机教师不肯或不便于开这样的课,而其他教师由于对计算机操作尚不熟悉等原因,也难以开这种综合课。这使得不少学校的设备没有被充分利用,造成了浪费。”(③第47页)
“‘课程≠学科’。我在多次讲话中谈到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本位’是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甚至是相对立的一大弊端;从‘学科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转轨,就是向素质教育转轨,而这一‘转轨’难度颇大,其原因之一是,我们的教师几乎都是在学科本位的传统教育下培养出来的。”摘自《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名师访谈》。(《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年第34期。)
2011年,我还听到一位知名专家在评课时说:“你这是什么课呀?怎么在计算机课上讲美术(语文)呀?可不要种了别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可见“学科本位”真是根深蒂固。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影响极其广泛和深远。如何应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宏观层面回答这一问题应该很简单,不外乎两个字:一个是“学”,一个是“用”。CBE谈的是“用”,而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整合这二者谈的都是“学”。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地具有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特点。”(⑦第3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应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将信息技术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以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上述原则和我国国情,我建议: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应继续执行“一纲多本”的政策,即:教育部组织专家制定《纲要》(注意:不是《课程标准》!)。各地区(或学校)根据自身设备、师资等条件,既可以将《纲要》规定的知识与技能分散到各相关课程(例如,语文:汉字编码和键盘输入、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网页制作、计算机科普文章等;数学:二进制数、数制转换、表处理、算法与程序设计;物理:传感器、数字电路,等等),也可以相对集中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学。需强调指出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基础性教学内容,即它还有一些教学内容不可能被其他课程整合过去。例如,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以及智能机器人等。所以不管是当前还是将来,中小学都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单独设置。”(⑦第33页)
令人遗憾的是,一些专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如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法研究、教学模式转变等)投入精力较少,而热衷于把宏观层面的简单答案复杂化,不时引入一些大而无当的口号和所谓的时髦术语,且在那里不断地进行“阐释”和争论。这非但不能给一线的具体工作指明途径,反倒徒增混乱,让人无所适从。1996年7月,我在《评Allen博士访华考察报告》(参见北京景山学校纪念刊《计算机教育二十周年》)一文中指出:“如果概念不清,胡子眉毛一把抓,将无法把问题讨论清楚……类似的逻辑混乱根源于Allen博士和某些专家的如下一种武断,即计算机或者是教育目标,或者是教育工具,二者只能择其一。Allen博士认为‘把计算机看做教育的目标还是教育的工具,这是当前中国的计算机教育政策和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国家计算机教育政策的根本区别所在’。”
Allen博士的访华报告未在我国媒体上发表,但有专家以全盘肯定的语气,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评介了这篇报告。由此,引发了“两种模式”说和是否以“课程整合”取代信息技术课程的论争。
实际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歧义的。它既试图代替CBE,将信息技术“看做是教育的工具”,又似乎指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渗透到其他课程中去,将信息技术“看做是教育的目标”。同一词组中,“信息技术”既指教学内容,又指辅助教学的工具,显然容易造成混乱。
遵守语法和逻辑,是教育和科研的底线。突破这一底线,就是“言语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