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课堂

大学课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7 20:40: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课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课堂

篇(1)

关键词:大学课堂 兴趣 开放教学 文化自觉

1 大学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

上好一门课程,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只有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后,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个准备过程既是备课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它包括对教材、教法和教育对象的熟悉和掌握,同时还要清楚大学课堂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讲,就是以大学课堂教学目标为引导,在透彻研究教学内容和清晰的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1.1 明确大学课堂的教学目标

大学课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其教学目标也趋于多样性。但就“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来讲,我们的教学要以这么几个方面为目标展开:扩大学生的人文知识视野;培养文化精神;提升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同时,它又要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为专业课的学习、研究及今后生存和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文字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也有其相应的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获得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做出科学评价,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评价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1.2 熟悉大学课堂的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亦是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史与发展史的教学,即对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创作情况、作者作品情况和其艺术规律、影响等方面的教学。教学过程要注意两点。

1.2.1 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过程

这种分期与历史朝代的更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宋辽金文学,以及元、明、清文学三大段,其教学过程依次进行。

1.2.2 熟悉教学大纲,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着重讲解

用大纲引导教学,不仅思路清晰,整章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成竹于胸。无论以板书还是PPT课件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都可以一目了然和很好地把握。

1.3 分析教学对象,把握其认知特征

一般来讲,“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对这样一个群体的了解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3.1 分析学习者的知识基础

对学习者知识基础的分析,包括学习者原有的或者已有的古代文学基础。比如,关于唐代文学知识,一般的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停留在对诸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几个名声显赫的作者,以及极少数的作品之上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学课堂教学内容必须扩展,必须涵盖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各时期的文学概况,以及各时期重要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而且要做详细的讲解。

1.3.2 分析学习者的“前序课程”基础

我们在做文学分期中某一阶段的教学时,要先了解学习者对相应的前一阶段(或前几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比如在进入唐代文学的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之前的上古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等各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于开展唐代文学的教学。也正因为如此,唐宋文学的教学应安排在学生大二时较为合适。

1.3.3 分析学习者的知识构成

对学习者知识构成的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一个学习者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上有所提高,甚至是有所造诣,必须是建立在对文本阅读和掌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大学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和强调学生的阅读习惯,教授一定的阅读方法。当然,没有一个人可以阅尽所有的文学作品,这时对学生的阅读范围的划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于一些重要的作品,甚至是应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的。

1.3.4 分析学习者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

相同的教学方式得到的教学效果不一定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果是智力因素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个别的辅导,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来弥补;如果是非智力因素造成不同的学习效果,那么教师就必须及时与这类群体或个人进行沟通,找出其症结所在,并进行心理辅导和正确的学习观教育。当然,仅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上是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的,必须课堂课外教育相结合,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

2 大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是衡量是否圆满完成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历史刻板的记载,更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充分拓展学习者的思维和知识面,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文化史,以及神话、传说,甚至是野史记载和封建迷信等有机结合进行教学,把大学课堂变得充实而活跃。笔者认为大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现今,有不少老教师普遍感到:现在的大学生与教师之间横亘着一条越来越深的代沟,觉得他们的观念前卫,信息通灵,个性张扬,这些是过去任何时期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有些教师为此产生了职业倦怠,这些现象都为大学课堂教学提出很多新的问题。然而,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现在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全新的,自然也应该要树立起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应该看到坐在教室里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充满青春朝气的鲜活的生命体。只有把学习者以独立的、拥有生命的个体来看待,教师才能承认每一位学习者的独特性,才能尊重他们的权利,尊重他们各异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在兴趣和追求上的独特价值等,而并非仅仅将学生视做知识的接收机器。同时,教师应尽最大的可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潜力,让学习者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能在愉快的、自信的、有尊严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最高效的学习和最完善的人格培养。

2.2 激发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眼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一事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学习起来也得心应手。作为教师,我们应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想学之心、爱学之心。其方式方法也是多样化的,现举例如下。

2.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使用集画面、声像、文字以及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或者使用音乐效果来渲染情境,也可以直接通过表演等方式来模拟情境。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深化了教学内容,同时也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诗经·蒹葭》时,若直接给学生讲解或者直接要求学生分析《蒹葭》的艺术美,会使学生很难从语言中全面体会到这种艺术美,导致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若对诗歌进行全面地讲解后,甚至当有些学生能背诵全诗时,随即播放男中音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真正进入到音乐所呈现的境界,那么学习者就能体会到《蒹葭》那种令人无限遐想的美,也能很好地理解《蒹葭》这篇诗文的艺术美——含蓄之美、意境之美、朦胧之美以及音乐之美。这时,通过音乐渲染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同时也被调动了起来,其学习的热情也会十分高涨。

2.2.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道是,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无疑,拥有对教师的信任感,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有利益活跃“中国古代文化史”课堂教学气氛的,否则任你天马行空地高谈阔论,学生也只是呆若木鸡。比如,当教师在诠释老子的“无为”思想其实是“有为”的时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发生了冲突,那么这时可能由于存在这种不信任感而对你所讲的内容置若罔闻。虽然说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只要他们信任甚至是喜欢某一位老师,他们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会很有兴趣地、深入地去学习钻研更多的相关方面的知识。假若师生关系一般或不好,甚至有冲突,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只是应付了事,考试及格即为他们的“终极目标”,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出现逃课现象等。《学记》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古训可谓一语道破了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教师也应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师道权威思想,去尊重、理解、爱护、激励、信任每位学习者,成为每一位学习者的朋友,不厚此薄彼,给每位学习者一样的亲切感和信赖感,让学习者在课堂学教学中,既学有所获,又得到愉悦和心理的满足。

2.2.3 开展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是师生互动最传统的方式,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或者说是帮助学生学习。那么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学生学习迁移的过程,学生考虑问题答案时,也就完全地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所以,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互动,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迁移可以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自迁移是在与学习情境一样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近迁移是在与学习情境相似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远迁移是在与学习情境表面不相似,但学习结构相似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问题情境也不能过分相似,否则就会使他们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多安排一些与学习情境不一致的问题情境,激发兴趣,促进远迁移的产生。

当然,师生互动的方式是多种形式的,除了提问还要注意教师教学语言的组织、板书的组织、知识点的呈现,甚至要注意教学过程中的眼神、肢体语言、讲课时所处的位置等。

2.3 倡导开放型教学方式

大学课堂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不是仅仅传授学生知识层面的东西,还要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视野。

2.3.1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方式

“学贵有疑”,质疑是以怀疑为先导的思辨过程。质疑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批判式学习发展。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创造一种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树立学术民主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对一些开放性的、两难性和长期存在的问题讨论中来。如讲到南北朝文学时,佛教经典中常出现“三”“六”“九”等数字,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佛教中“三”、“六”、“九”这些数字究竟有什么佛学涵义?为什么是“三”、“六”、“九”,而不是“二”、“四”、“八”等?

2.3.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元化知识

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元化交叉的结构,“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是与“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文化史”,以及神话、传说,甚至是野史记载和封建迷信思想特点等紧密联系的教学过程。比如讲授李白《蜀道难》,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里的传统教学方式是对诗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一个人挡在关口,则没有任何人能通过”,把这首诗翻译完后,再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便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大学课堂上是失败的。当这首初高中就熟悉的诗文重现大学课堂上时,教师的教学必须要讲出新意。那么如何出新呢?可以选取一个点进行深入的剖析。比如,从文化的角度入手,去解读《蜀道难》诗文中所蕴含的蜀地文化。

诗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教师不但要讲“蚕丛”、“鱼凫”是传说中蜀国的开国之王,还要引入资料以证明。如,杨雄《蜀王本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栢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虽蜀王开国事已经久远难详,然蚕丛、鱼凫之于蜀国,犹如黄帝、颛顼之于中原。

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句诗涉略的是古蜀王“望帝”的传说。子规者,传说乃蜀王杜宇所化,李商隐《锦瑟》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所言亦为“望帝化杜鹃”也。据《太平御览》记载:“王猎至湔便仙去。……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地井中出,为杜宇妻。宇自立为王,号曰‘望帝’。”望帝杜宇是继蚕丛及鱼凫后又一位具有盛名的蜀王。《太平御览》又载:“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至蜀复生,蜀王以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水,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帝,自以薄徳,不如鳖灵,委国授鳖灵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可见,杜宇就像尧一样是通过禅让的方式让位给下一位君王的。又据《太平御览》载:“(望帝)遂自亡去,化为子规,故蜀人闻鸣曰:‘我,望帝也。’”又云:“望帝使鳖灵治水而其妻,灵还,帝惭,遂化为子规。杜宇死时,适二月,而子规鸣,故蜀人闻之皆起。”望帝杜宇死后魂化杜鹃,叫声却是如此的哀怨动人,听之好像在说“不如归去。”“子规夜啼”在李白《蜀道难》诗里则为“愁”也——“愁空山”。

诗云“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这句诗涉略的又是有关蜀国五丁力士的传说。传说古蜀道是由五丁力士所开。关于“蜀迎石牛”事件,也就是蜀道形成的传说,在今天的认识中大概有三种记载:一为“五丁拖牛成道”;二为五丁为迎“金牛”,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三为“五丁掣蛇倒山”。此外还附带“东方牡犊儿”的故事传说。这些典型的文化实例在《秦惠王本纪》、《华阳国志·蜀志》都有记载。

诗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现在人人皆知李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名言,而此语本出西晋张载的《剑阁铭》,记载的是一桩“剑门碑刻”的文化实例。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强烈感叹后,诗人道出自己的心声——对“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担心,即为此诗之眼。

诸如此类的诗句在《蜀道难》中还很多,非常具有剖析的价值,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何为“六龙回日”、何为“高标”;“扪参历井仰胁息”,何为“参”、何为“井”、何为“分野”;“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何为“猛虎”、何为“长蛇”、何为“互文”;何为“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等等。

这些文化实例都蕴含于《蜀道难》的字里行间,是大学课堂教学中值得深度展开和挖掘的。文化视野的分析,故事传说的引入,让学生从对《蜀道难》的传统理解中找到新意,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但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使课堂气氛跌宕活跃,愉悦而高效。作为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还要根据教学环境,选择适当的教学教法,比如课件制作、语音设备的使用、影像直观的内容等。

总言之,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具有饱满的激情,要善于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而且要具备敬业的情操并持之以恒。苏轼云:“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所谓名师,正是以这样刻苦敬业的精神,才能以广博的学识、知识本身的魅力以及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参考文献:

[1]戴汝潜,张梵.实用教学新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美)基恩·泽拉兹尼著,刘军译.用演示说话[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4]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有效教学的策略、艺术与技巧(下)[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和谐课堂

和,《说文》中解为相应也;谐,《尔雅》解为和也。和谐即指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

那么和谐课堂则可理解为在一种和谐的教学模式下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而推之和谐的教学模式则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和谐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和谐的稳定结构形式。所谓的教学活动进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现代化教学中,除了包含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外还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所以相应增加了"媒体"这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和谐的课堂就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四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强调学习环境要包含四大属性或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其中所指的"情境"要素是由教师提供创设的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那么"协作"与"会话"则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二者之间就课堂内容(教材)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可以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加以辅助;教师通过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后,起到了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对知识的自我探究能力。如果做到将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四个要素与教学模式中的四个要素融会贯通,那么就能够达到和谐课堂的目的。

1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与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变的更为独立,可以称得上是有潜力的、有人格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且大学生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一般都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这些基本特征,然后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正确的教学理念,依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安排和决策,以便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和谐学习的情境。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任何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所学事物的意义。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中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传统意义上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这也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并且充分把握教学中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实时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灵活的实施自己的课前备课和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我们的医学电子仪器课程来说应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物理现象开始切入,密切联系医院里使用仪器进行诊断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身边的事物联想到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学习的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和谐统一。但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接受的中学教育各异,成长环境各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习风格、个性和学习效率,教师就要及时让学生知晓并领会自己的教学意图、课程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并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表现出对学生完全的信任和关注,综合运用听觉的、视觉的、和实用的教学技巧,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善于把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才能使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学生都能够和谐地在课堂内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医学电子仪器课程是以课堂教学和实验室实践两种教学为主的教学形式,课程本身的工程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操作,调试和测试的能力较高。在进行实验室实践时教师相当于给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任务进行学习,并让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当然倡导学生拥有学习过程的主动权并非意味着他们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是有效的,正确的,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偏离方向时应给予有效的援助和支持,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辅导和咨询;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而且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想法,通过并进行各种合作学习,最终协商趋向一致,达到和谐学习的效果,并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正符合了建构主义理论中提出的教学环境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有援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过程达成和谐统一。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对"情境"的设计,还是与学生的"协作"与"对话",如果能做到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的话,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会在一个和谐的过程中进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有效、积极的双向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良好有序的多向互动。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自然、轻松的对话中,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得到很好的激发与满足,特别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2教材与媒体的和谐运用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仅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按照该理论的指导进行课程教学,自然而然的就会使课堂达到和谐的效果。

目前我校为生物工程系本科生开设的医学电子课程中有许多医学知识和电子技术交叉融合的实际应用,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应该通过典型电路的实际设计应用,及具体功能的实现,对电子线路在医疗仪器中的作用形成初步的认识,并举一反三,能够分析和设计类似设备的电子线路。该教材的内容中涉及有载流子的运动,电磁能量的变化,信号的传递等相对抽象的概念和过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讲解清楚的抽象的理论或难以进行教学操作的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使教学过程实现由难化易,由繁化简,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一些看不见的东西通过形象化的仿真和模拟来展现,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降低了理解的难度,有利于学生转换思维方式,进行主动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善思乐学,达到了和谐课堂的目的,并且扩大了教材在课堂教学上的容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构建和谐的大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按照建构主义理论观,实现自己对于课堂角色的转换,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对分课堂 经济学课堂 教学方法

D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长期以来,大学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在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社会越发展,越需要更多的人学习并掌握经济学,越需要提高经济学的教学水平,对分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的一种很好探索。

一、对分课堂的概念与涵义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原创的一个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各自的优势,进行取舍折中,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对分课堂集合了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一是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这点与传统课堂类似;二是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这点与讨论式课堂类似。

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二、经济学课堂的教学规律及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来调动学习积极性

任何称得上是科学的学科,都有自己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经济学也不例外。过去认为,经济学的科学性在社会科学中是领先的,是因为经济学研究已经走入了规范化、分析化、实验化等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论平台上。随着数学和计算机方法在经济学科中的运用,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所以,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就变得十分重要。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和参与小组讨论,这就能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学会思考其中的经济学问题,从而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学生自己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可以更好地正确理解学习内容以及提高学习兴趣。

2.经济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息息相关,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来支撑教学内容

经济学有十大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例如,人们往往面临权衡取舍,这表明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的选择问题。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至Ⅱ它所放弃的东西,这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机会成本。学生高中毕业后选择考取大学积极深造,而不是出外打工,本身就是对未来生活的一个选择问题。所以,在讲述这部分的过程中,可以一方面结合大量的经典案例,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讲述和讨论自己身边的故事,从而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再比如,另一个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交易关系,这种关系之所以产生是因为贸易是双赢的,无论对个人还是国家都如此。在讲述这部分的过程中就可以留给学生一些课外作业,去课堂外搜集一些看到的、听到的案例,从而再结合老师的课堂讲授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对分课堂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根据授课节奏给予学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足够时间,这点也是十分契合经济学学习的。

3.经济学教学的对象对学习目标有不同的期望,教学要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

大学经济学的授课对象主要是年龄95后的学生,他们的特点是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和想象。同时,现在的大学生知识点相对比较丰富。针对这种情况和95后大学生特点,适宜开展参与式、启发式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展示团队精神及辩论精神。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目标可以具体分为两类:一是期望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在金融、证券及其它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综合性经济分析与管理、政策研究、规划等工作。二是希望大学毕业后考研、出国等继续深造,致力于今后读硕、读博等在学术领域有所发展。不同类型的学生对课堂有不同的期望,一方面他们希望可能给他们未来的工作带来指导,另一方面希望打好基础课,为今后考研提供帮助。因此,从教学的角度就要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而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这点与授课对象的实际需求又是不谋而合的。

三、大学经济学课堂中运用对分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方案

精心准备、精细操作、规范流程是确保“对分”模式专业教育效果的关键。对分课堂倡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钱梦龙先生说过:“教师教学必须致力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为了真正做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力求做好三点:一是感情上相信学生,即相信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尊重学生学习上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时间上支持学生,留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体验,避免包办代替,避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三是行动上精心指导,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把重点放在学法指导上。但是要做到这三点并不容易,所以就必须设计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和方案,系统化地规划教学过程,对掌握的资源和程序做出利于学习的安排。由于教学设计要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制定,而各班之间、学生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从这一层面上来说,每位教师的设计多多少少都应有创新的成分,教学活动既需要预先设计,又需要适时设计,才会充满生动气息,这样的教学才是富有生机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活的课堂。

2.提高教师课堂授课质量

教学的成败或许关键在于教学者。其实,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得不承ik--个事实,教案作的再好,也不一定能保证就会有好的教W。其实真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实施者――教师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严格按照方案设计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样将会使得课堂显得呆板,所以势必是要教师根据具体课堂情景,作出适时的调整。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实施的好坏跟实施者对教学内容的熟知程度关系似乎很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加涅九步教学法。加涅把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分解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根据学习者特征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反应-提供反馈-评定学生成绩-促进知识保持与迁移,相应地教学程序也应包含九个步骤。把加涅九步教学法与对分课堂结合起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有效组织进行课堂讨论

课堂组织讨论是对分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创新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是“隔堂讨论”。隔堂就是间隔一次讲授周期,就是对于一个主题内容,教师讲授一次,学生讨论一次,但不是教师讲授了之后,紧接着学生讨论,而是本周的课堂讲授之后,下周的课堂学生再讨论,这样对同一内容的讲授和讨论在时间上是分开的,先讲后讨论,中间的课下活动,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组织讨论的关键是分组和讨论步骤:①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分组,每组4-6个同学,记为A、B、C……组,每组座位固定(方便老师考勤)。中间根据情况重新分组(大致每四次课分组一次),为加大交流范围,部分主题还可以采取大组讨论的方式,即每个小组的1号同学组成第一组,2号同学组成第二组,以此类推,共产生4个大组进行讨论。②讨论的程序大致分成四个部分:个人陈述(5分钟):每个同学通过口头表达展示自己的作业;组内讨论(20分钟):每组针对组员同学的作业展示、问题进行讨论;全班交流(15分钟):抽查部分小组同学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可自我总结,可回答老师和其他组同学的提问);教师总结(5分钟):教师针对讨论的主题做内容和同学表现两方面的总结。

篇(4)

摘 要:大学英语教师语言是课堂的主导语言。本文旨在探讨英语教师课堂语言与课堂气氛的关系,说明如何用有效的教师语言调节课堂环境, 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创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外语学习向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语言;课堂气氛

作者简介:

顾臻臻,女(1983-),山东省青州市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英语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学法。

田 巍,女(1978-),河北保定,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各地各级各类院校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大家普遍赞同, 但教师仍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而教师语言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课堂用语

教师话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讲的语言,也称为教师式语言, 教学用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 如教师对课文的讲解,提问, 对学生问题的回答等;另一类是与教学内容无关, 但起着组织和引导教学作用的, 如教师对学生的问候、劝告、命令、建议、请求等。

课堂气氛的重要性

课堂气氛就是指通过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群体的心理状态。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英语课堂气氛如何, 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的接收变成主动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的能力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如何组织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是什么, 教师话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话语运用得当, 二语教学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利用好课堂语言这个工具,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每位英语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1.调整教师思想意识

英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教师话语在课堂交际中的重要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造更好的语言环境 、指导和调整课堂交际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 转变教师课堂角色

教师应尽量少地占用课堂时间, 鼓励学生自我思考,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将他们所学的应用到实际交流之中。参与感强了,整个课堂气氛也被活跃起来了。

3.慎用教师反馈语:

教师反馈对学习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价和认可,不同反馈方式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和情感造成不同影响。

3.1正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可以以鼓励的形式用于学生回答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教师要当学生犯了语法错误时,在纠正语法错误前首先认可了学生在意思上的解释是对的,并加以赞扬,接着才去提醒学生,教师的这种反馈避免了负反馈对学生情感上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教师在纠错时,尽量不要使用 No 或 You are wrong 等的直接否定词。虽然教师不可避免地要给予学生负反馈,但教师的态度却不能是负面的。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会毫不啬地使用 Very good ! Ex cell ent ! Exactly等等, 甚至学生答错了, 也要Thank you for trying, you are reasonab le in som e way, but I think you can still improve your answer类似的话。这样的评价可以传达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即使答错了, 学生也不会感觉丢面子, 使他仍有勇气一次又一次地重新尝试, 每个学生的每次回答,教师都这样对待的话,整个课堂的气氛也好起来了。

3.2 间接的纠正性反馈:当学生输出有误时,可以在促进学生语言认知的同时避免对学生情感上的负面影响, 这时除了给予学生积极的态度支持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间接的纠错来侧面提醒学生的错误,比如:

T: The final-term examination is round the corner.

What were you doing during the weekend?

S:I was doing homework all day long.I"m always work hard.

T:Oh,you are always working[stressed] hard. Very good!Did you sleep well?

4M:It"s ok.I"m always sleeping late at night.

在此例中,教师用正确的句子来重复学生原本要表达的意思,虽然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还是给予了积极的肯定very good! 从而避免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而学生接下来的回答看出对教师的重音部分领会很快,在另外句子中给出了正确的语法形式,而教师更多的追加反馈则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输出机会。因此,这种间接性纠错可以使得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在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特别是支持学习情感上都是有效的,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4. 教师的口语水平和语言技能是课堂活动的关键:

一个英语教师如果口语水平较低,语音语调不准确, 就会破坏学生语言环境, 相反,如果能讲一口流畅地道的英语,就会受学生欢迎,学生参与感强了,课堂气氛也好了。

5. 教师话语的形式上的质量,优化学生语言输入效果:

教师话语的质量应有一个很高的标准。Chaudron指出教师话语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话语的语速似乎稍慢;②表明说话者思索或构思的停顿更频繁,停顿时间更长;③发音更清晰明了;④选择的词汇更简单;⑤即从属句的使用较少;⑥直接陈述句或陈述句多于疑问句;⑦教师的自我重复更频繁。

结束语:

教师话语就像一根线,穿插整个课堂。教师课堂语言如果成为课堂的亮点, 就能够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言语交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习者创造健康向上的交流环境, 用语言的魅力营造一个自然、 轻松的语言和心理环境,调动外语学习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外语学习向健康、 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CHAUDRON C.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范 栩,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分析[J],华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4(2)

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教学功能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实施有五大主要过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在这几个主要过程中,课堂教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但是遗憾的是,尽管我们以前对外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视,但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的探讨上,很少对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功能、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的定位、外语课堂教学的评估标准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因此,外语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局限于局部的改革和变化,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受到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束定芳,2006)。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上课程序化、模式化,基本是单词讲解―课文讲解―课后习题“三部曲”模式。即使借助现代化多媒体等技术手段来教学,也只是把黑板换成屏幕而已。如此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不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并最终产生厌学情绪。

二、新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功能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7年正式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据此要求,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一)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伟大的教师是那些善于激发学生的教师”(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学生喜欢外语,一方面可能是对外语和外国文化的自然兴趣,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外语作为一门升学、就业、晋升等重要评价标准的课程的重视。前者被称为“融合性动机”,后者为“工具性动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同时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将学习外语的工具性动机转化为融合性动机,即对英语及英语文化本身的兴趣。一方面因为这样的兴趣更加持久,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因为后者很有可能会影响应试学习的倾向,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最终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那么,课堂教学如何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呢?

1.教师的个人魅力。学生往往因为喜欢一位教师,进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知识能力、教师的语言艺术、行为举止,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教师来说,最成功的教育莫过于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新颖的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热情。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的基础上,结合阶段性教学目标来计划和安排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方面要遵循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原则,即主要以语言活动为主,另一方面要符合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生理、认知等方面的特点,使他们在愉快、放松、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

3.学习的成功体验。不断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学习的快乐,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顺利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在某次考试中获得高分,尤其是在实际的语言实践中充分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等,都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创造机会,如竞赛、表演等,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建立一个全面合理的评估机制,及时反馈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创造语言环境,提供学习资源。

传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所谓的PPP模式,即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输出(Production)。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方便操作,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实践中,教师首先考虑的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尽量多教些语言知识,精讲多练往往成了空话。学生课堂上接触到的是大量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真正的语言交际样本,更不是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在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是非常有限的外语输入输出。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本质产生了误解,认为语言学习就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记忆语言规则的过程。这实际上也是造成一些学生外语学习高分低能的一个重要原因(束定芳,2006)。

“Language is not taught,but learned.”应用语言学家指出:“我们实际上不能教会学生一门语言,我们只能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外语学习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应该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样本,在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用外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就是学生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实践。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应仅限于教学活动的组织、语言技能的操练和语言任务的完成,而要注重用外语与学生进行思想的交流和信息的沟通。

课堂学习不是外语学习的全部,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为了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能力和效率,课堂教学要为课外学习做适当的准备,包括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例如外语图书、报刊、广播、影视、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等。对学习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明确的要求和指导,检查督促,并在课堂上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课外学习的成果,进一步激励学生。

(三)文化传授,道德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语言课堂上讲授文化知识至少有三个目的:让学生熟悉文化之间的差异;帮助学生跳出自身文化的圈子,从目标文化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各种课堂练习,强调理解语言和理解文化的不可分离性”(胡壮麟,2002)。教师在课堂上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并有计划、有选择地向学生讲解中西深层的文化和思维差异,能促使学生利用更加得体的英语进行交际,不至于因为误读对方而产生所谓的“文化休克”(刘略昌等,2007)。

英语作为在本土意义上的国际语言,植根于英语使用者的本民族文化;英语作为全球意义上的国际语言,其基本功能是让各国的英语使用者互相交流彼此的观念和文化(Smith,1976)。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主要内容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不同文化只存在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了解外国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并在对外交流中致力于传播、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

外语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大学英语教学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外语教师应该摒弃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进行语言文化知识传授和语言应用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早在数千年前,孔子在《大学》开篇伊始就曾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日的大学,虽不能对古人的教育理念亦步亦趋,但把道德教育巧妙地穿插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为人师者的一份责任与义务。

(四)答疑解惑,教学相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新生经过中小学数年的英语学习,已经普遍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课堂讲授语言知识;没有必要什么都向学生解释;不要完全依赖教材,而应该通过形式多样的真实交际活动,来呈现语言;不要完全操纵课堂,而要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经常对学生进行需求调查和分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困难,提供及时的帮助辅导。外语学习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很大,外语教师应该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精神,帮助学生分析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与学生一起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确定有别于他人的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

从外语教师的角色变化来看,课堂教学已不再局限在教师“提供知识”的层次。外语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担任知识提供者、管理者、监控者,还应该扮演示范者、辅导者、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语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五)指导语言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往往是成功的学习策略使用者,他们是积极的语言实践者和运用者,对语言使用有强烈的愿望,并能创造性地学习(Stern,1983)。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前者通常指查字典、背单词、记笔记、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等具体的学习步骤和行动;后者则指学生计划、安排、调节和评估自己使用认知策略的能力,这对外语学习的成功更为重要。实验证明,通过学习策略的培训,学生,尤其是原来外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能有效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因此,帮助学生了解并使用符合个人特征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策略培训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进行。所谓直接的方式,就是明确地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学习策略。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由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介绍和示范,还可以请相关的专家讲。总之,让学生有一种使用学习策略,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意识和习惯。所谓间接的方式,就是把策略的培训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在提出学习任务、布置课外作业时,提出对方法的要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学习策略。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潜能,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提倡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并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董瑞婷,2005)。

从根本目标看,现代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世界各国也都强调从对学生学到的能力(learned abilities)到注重学生学习的能力(learning abilities)的评价(束定芳,2004)。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衡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终极标准。

三、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且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更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4).

[4]刘略昌,黄斐.被忽视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功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2).

[5]董瑞婷.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功能新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6).

[6]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225-01

大学英语是全日制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实践相互融合”,“基础与应用互为补充”,是以英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但是,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存在许多问题,影响着教学质量。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充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他们的沟通能力,大学英语教师应该要引导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恰当使用现代化技术,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介绍翻转课堂的发展及现状,其次分析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最后介绍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来自美国一所高中的两位教师,为了给缺席的学生补课,借助软件录制了讲课的教学视频。后来这种教学方法给美国可汗学院的萨尔曼带来了灵感,他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2011年开始,萨尔曼将这种教学模式向全球进行推广,引起了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重新定义了传统教学的方式,而且也重新定义了教师的角色。

二、大学英语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

大学英语课程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实用性及人文性两方面。就实用性而言,本课程应秉承“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他们在高中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项技能,尤其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就人文性而言,语言不能只是交流的工具,而更应该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所以,本门课程必须以拓宽知识、了解社会和文化为重任。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但要能提高语言能力,还能了解社会现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了解国内外文化的异同,学会包容文化差异,提高人文素养。但是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缺陷很难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采取的教授方法是讲授法,也就是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填鸭式地教授给学生,因而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是被动学习的,教师反而成为了课堂的主动者。同时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为考级的内容无关英语的交流,因此教师乃至很多大学生都只关注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忽视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在传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纵观现状,大学英语课堂很难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且未能对学生听说读写译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只是单一进行词汇、句型和语法等知识的讲解,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三、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堂应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势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培养出新时期国家和社会急需的人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翻转课堂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将一堂课的内容与精华融入视频,学生课后将学习到更多知识,从而丰富学生的课程内容,扩大知识面,培养思考能力,有利于他们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及考取其他英语类证书。

其次,教师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形象的图文和音频,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环境,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长远来说,它能够在学生继续深造、找工作、进行社会交往时发挥重要作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翻转课堂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教学,不仅能够提升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鸥.新时期翻转课堂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4(4).

[2]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C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1).

[3]滕爱杰,许梅.“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

[4]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篇(7)

1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及其问题

近几年来,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传统的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戴立黎,2013)。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解占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只是听课和记笔记,缺乏主动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忽视了语言的基本表达功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势必造成“哑巴英语”的现状。(2)多媒体辅助下的课堂英语教学模式。该模式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运用集图画、声音、文字、动画为一体的PPT课件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学生接受知识更加直观,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但该模式依然注重教师讲解,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3)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该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把英语层次不同的学生编成快班和慢班进行教学。这种模式考虑到学生层次不同的问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但根据考试分数分班的做法会使慢班学生心理受到打击,一定程度上使它们丧失英语学习的积极性。(4)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该模式把自主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合理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然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种模式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本论文尝试把现实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优化现实课堂的教学设计,加强网络课堂教师的监督和管理,构建云计算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是在吸收多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最早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说,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观点,如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为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强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的重要性。“情境”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该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情境的创设对学习者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适合语言交际的比较真实的场景,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构建语言知识;“协作”指学习者之间通过语言进行的相互合作。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代表发言等方式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习者之间必须通过“会话”讨论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意义构建”指教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性质、规律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理解,是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双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重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方式建构并获取知识。

3云计算环境下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3.1云计算概念

迄今为止,关于云计算的定义众说纷纭。通俗地说,云计算是以公开的服务和标准为基础,以互联网为中心,向用户提供快速、安全、便捷的网络服务。它的基本原理是在云计算的模式中,用户所需的软件和应用程序不是运行在用户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上大规模的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也并不存储在本地,而是保存在互联网上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数据库中心里。用户只需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即可(张健,2009)。

3.2云计算环境下“双课堂”的搭建云计算环境下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图

“双课堂”即基于云平台搭建的“网络课堂”和常态的“现实课堂”,将两者结合形成的新的教学环境,基于这种环境所开展的教学称为“双课堂”教学,如上图所示。(1)网络课堂此处,网络课堂并不完全等同于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为便于集中管理、引导和监督学生,“网络课堂”指学生到指定计算机教室登录云平台(云计算平台简称)按照指定任务进行学习的互动课堂。教师在课前通过云端的公共平台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也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将资源下载到我的资源库,方便以后查找学习。“网络课堂”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教师的引导、监督和答疑作用。(2)现实课堂“现实课堂”有别于传统的“满堂灌模式”的教学。在“现实课堂”中,教学以课堂活动形式展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并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在课堂上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记录者、点评者和反馈者。

3.3大学英语“双课堂”模式教学环节设置

(1)网络课堂学习每单元学习之前,教师在公共平台教学资源,包括学习目标、本单元PPT(包括课文导读MP3及重难点词汇讲解)、每课一练。要求学生到指定网络教室,下载学习和教学资源到资源库,并开始学习。学生需要在90分钟时间内了解课文背景信息,反复跟读新单词,掌握单词用法,了解课文大意并进行重难点句子分析。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在线答疑或是以论坛的形式咨询教师及其他同学。教师在班里来回走动,督促学生完成本节课学习目标。教师在该环节的作用为引导者、帮助者和监督者。(2)现实课堂展示经过网络课堂学习之后,学生对本单元文章内容已基本掌握。本环节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以课堂活动形式展开,由学生展示在网络课堂学到的内容。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要求有自己的小组文化,要体现本组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教师设置以下任务:Task1:自由讨论,Task2:课文内容总结,Task3:学生授课,Task4:成果展示。在task1,十分钟课前自由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讨论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指定的话题,教师随机加入一个小组进行讨论;Task2:课文总结,该任务由一个小组完成,一名代表陈述完毕,其他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补充,Task3:学生授课,课文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分给一组讲授,讲完后进行组间点评和补充,最后由教师对学生讲解中的不当进行改正,同时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进一步强调重难点词汇及语言点,学生对刚才讲的重点词汇进行组句组篇(尽可能多地用本节课讲的词汇造句)。Task4:成果展示,学生可根据课文内容发表读后感言,或是绘制图片展示课文内容,或是拍成视频展示等等,教师进行点评,小组组长最后将展示成果放入交互系统成果展示库。(3)测试反馈及总结反思该环节要求学生课下完成,学生经过网络及现实课堂的教学,已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通过云平台交互系统的测试题,可进一步测试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情况。最后,要求每位同学写反思报告,总结本单元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每次课抽查每组一位学生的反思报告,总结后,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资料及方法。

3.4大学英语“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体现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特点。网络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要,程度好的学生可结合自己情况掌握更多内容,程度差的学生也能循序渐进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2)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网络课堂公共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英语基本技能;现实课堂多样化教学活动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有助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网络课堂PPT课件导学集图画、声音、文字、动画为一体,学生接受知识更直观;现实课堂丰富的教学任务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