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5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助推经济社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人才 环境 鹰潭经济 柔性引进
近年来,鹰潭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鹰潭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描绘了鹰潭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鹰潭强市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为把鹰潭建设成富裕、秀美、宜居、和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璀璨明珠,实现鹰潭的科学发展、进位赶超和绿色崛起,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俗话说,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方事业兴,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促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鹰潭作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面临着绝好的发展机遇,为了更好地融入经济区建设,加速超常发展步伐,需要以强有力的人才做后盾。同时,金融危机带来了产业布局的重新“洗牌”。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迫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纷纷把工业尤其是工业的加工环节向内地扩散,产业转移不仅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鹰潭作为紧邻东部沿海地区的地级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较大的地域优势。为了能够更好的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需要充足的人才做保障。
1.2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鹰潭市把调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核心战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由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式生产方式转变、由高能耗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依靠大规模资本投入、低成本劳动力、出口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后继乏力,需要有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作为主导,而创新的和科技的产业发展主要依靠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引擎。为此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汇聚大批优秀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如,鹰潭市要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大旅游和大物流等第三产业,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鹰潭要大力发展铜的下游产业,促进铜的精深加工业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和高科技人才。
1.3 鹰潭目前人力资源现状与鹰潭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人才队伍建设,较以往人才总量有所增加,但人才增速不快,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由于经济欠发达、又处中部地级城市,城市小,就业机会少,人才待遇不高,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市场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创业平台相对狭窄,人才外流现象较严重;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类人才较为缺乏,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高校是优质人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鹰潭市高等教育规模小的瓶颈也使当地高校提供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鹰潭人才队伍现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推进鹰潭经济社会发展。
2 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鹰潭人才环境的优化,将汇聚大量鹰潭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鹰潭市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1 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 一方面,要加大四高人才的引进力度。一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抓住后危机时代海归人员回归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掌握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二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三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四是高技能的实用人才,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推动校企的深度合作,打造一支数量充足、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术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柔性引进。所谓柔性引进,是相对于刚性引进人才而言,是根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力资源共享理念,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不改变国籍、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的前提下,突破工作地和工作方式的限制,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用人单位自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尽管鹰潭市属地级小市,但紧邻江浙等发达地区,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发展态势都为柔性人才引进提供了便利条件。柔性引进可以使鹰潭能够在更广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提升人才层次,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当然,在柔性引进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人才引进的实效,为此,要加强联系、构建平台、引进科技成果、建立保障机制,促使柔性引进人才取得实效。
2.2 高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抓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擎作用,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奋力前行,推动鹰潭市特色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技术的应用、管理理念的有效推广离不开普通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作支撑。尤其是我市要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尤为迫切。为此,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能仅局限于重点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使用,还要关注基层,关注一线,努力造就大批技术应用型人才,着眼于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一方面要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高端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形成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的良性循环态势;另一方面,要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和继续教育的投入,着力提高全市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的要求,确保各项改革、创新和引进能够有效消化。
2.3 人才使用与培养同时抓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要使人才始终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充分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人才的继续培养,跟上时展要求,在促进人才为鹰潭做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有效地留住人才。在人才使用上,营造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浓厚环境,建立人才工作机制,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促进公共部门、高校、企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人才使用离不开人才培养,如果把人才的使用看作是一种输出,人才的培养则是一种能量输入。没有能量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能量的输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各企业应将工资总额的1.5%的比例用于职工教育培训,并保证一定比例专项用于技术工人的业务培训。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把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要针对发展实际需要,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大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的交流学习和学术研讨,形成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对职业经理人、高管等的培养力度;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基层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2.4 企业主导与政府推动支持相结合 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过程中,企业占主导地位,但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2.4.1 加强政策创新,营造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的制度环境。将招才引智工作同步纳入招商引资考核和政府目标考核,切实动员社会各方共同招才引智,推进孵化园区的建设,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创业资金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为引进的急需高层次人才,在享受政策待遇和引进程序上实行特殊的“绿色通道”。
2.4.2 加强关爱服务,营造安居乐业、舒心舒适的生活环境。许多地市都将建人才公寓纳入招才引智的举措之一。鹰潭着力打造富裕秀美宜居和谐城市,也有必要建设一批人才公寓,优化人才生活基础环境,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事业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创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使人才在鹰潭干事创业放心、安心、开心。
2.4.3 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使各类人才在鹰潭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弱化官本位思想,提高人才的社会和政治地位,让人才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的同时帮助实现人才的价值,使人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更好地留住人才。
2.4.4 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为求职者的就业提供指导,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供参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3 结语
人才资源在物力、财力、人力三大资源中是第一资源,是具有创造力的主宰性资源,其它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得到开发和利用。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合理选人、用人、育人、留人,鹰潭这个江西省的小巨人,将乘着人才托起的翅膀驶入发展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丽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推进人才兴业战略[J].新,2009/11.
[2]刘波.依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0/03.
[3]邵玲.知人善用 建造聚人的强磁场[J].职业时空,2008/05.
四川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凯与巴中市委书记李刚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四川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进与巴中市副市长袁闻聪分别代表四川省科协与巴中市人民政府在合作协议书上签字。
此次合作旨在加快巴中科普事业发展,推动科技兴巴战略,提高巴中民众科学素质,促进巴中“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合作将按照四川省和巴中市发展的总体部署,本着“优势互补、务实开拓、创新机制、共谋发展”的原则,切实加强巴中的科协组织网络建设、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能力建设,推进巴中市公民科学素质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着力提高为巴中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共同推动巴中加快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努力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此次合作内容包括两部分,就是明确四川省科协的责任重点和巴中市政府的责任重点。四川科协工作重点为:一是促进巴中着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包括逐步配备科普大篷车,推动巴中建设科技馆,支持巴中农村综合科普示范区建设,支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区)工作等。二是支持基层科普能力建设。指导巴中抓好社区科协、农技协的建设和发展,支持巴中建设农村综合科普示范区。三是助推企业科技进步。支持开展“金桥工程”、“厂会协作”、科技咨询等服务活动,支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争取在5年内帮助巴中建立1家院士工作站和4家各具特色的专家工作站。四是帮助巴中科技人才成长。强化对巴中各类科技学会专兼职工作人员和会员的培训,支持巴中承办重要的学术会议。五是探索基层科普工作的路子。省科协将通过与巴中市的合作,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科协工作模式和有效发挥专家人才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试点,积极探索基层科普之路。
巴中市政府工作重点为:一是加强对科协工作的领导。充实和完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领导小组,将科学素质纲要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考核内容,把科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建立健全科协组织网络。支持建设好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企事业等基层科协组织,配齐配强各级科协领导班子,逐步改善科协工作条件等问题。三是切实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优先解决市科技馆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支持城镇、社区科普画廊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科普“站、栏、员”建设,努力增强科普服务能力。四是全力做好保障工作。按照《科普法》及科普示范县创建标准足额预算科普工作经费,并随着财力增长逐年增加;切实解决好科协机构、编制等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设立巴中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励,充分调动青少年科技创新热情。
此次合作期限为五年,合作双方还明确了合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四川省科协与巴中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推进领导小组,双方分别确定一个牵头责任部门,并将其主要负责人作为联络员,保持密切联系与磋商,指导和协调合作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合作重点等工作。三是密切信息沟通。通过不定期制发简报、交流调研等多种形式,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信息通报交流渠道,促进不断拓展双方合作范围、深化合作内容、提高合作层次,更好地服务巴中经济社会发展。
吴凯表示,四川省科协将从四个方面与巴中市政府加强配合,务实推进战略合作。一是紧密结合巴中产业发展实际,努力提供科技支持与科技服务。二是紧密结合服务巴中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全面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三是紧密结合巴中科技发展的现状,积极扶持巴中提升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四是紧密结合巴中科技人才需求实际,大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驻保高校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凸显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特别是近两年来,驻保高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成为推动我市科学决策的“智囊团”。早在上世纪7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就以承担“河北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在我市西部山区建设了一批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开创了山区开发建设的新模式,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此外,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高校分别承担了《打造“低碳保定”,推进节能减排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加强文化强市建设研究》、《保定市“十二五”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等一批重大课题研究,有力地服务了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
(二)成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提升产业上助推。近两年来,驻保高校积极为我市三大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二是在技能培训上助推。河北农业大学在2001年就成立了科教兴农中心,配备了30名专职推广员,每年投入200多万元,长期从事兴农、扶贫和技术骨干培养工作。三是在服务企业上助推。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分别与天威、乐凯等百余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签署160余项技术合作协议。
(三)成为我市人才的“摇篮”。据统计,近年来驻保高校就培养各类毕业生近1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近8万人,硕士研究生6千余人,博士生346人。每年有近万人留在保定工作,成为支撑我市三大主导产业及其它各个行业的一支生力军。
(四)成为我市名城效应的“放大者”。每年新生入学和毕业生离校,特别是庞大的亲友团,把感受到、经历过的保定人文、历史、经济及社会发展现状等信息广泛向社会进行传播,这无疑对提高保定的知名度起到了“扬声器”的作用。
二、驻保高校自身也得到较快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近年来,驻保高校在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高校自身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目前驻保各高校本科专业达到33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7个,博士后流动站15个,博士授予一级点8个、二级点69个,硕士授予点245个。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一是生源持续增加。调查显示,仅2008、2009两年,驻保高校就招录新生近10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741名、博士生213名,较前三年分别增长了3.3%、8.4%、2.6%。二是就业前景更加广阔。近三年来,我市累计有2533家企业与驻保高校提前签订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1万余人。较好的创业环境和毕业生就业率为驻保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三)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2007年以来,驻保高校共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30项,省级科研项目629项;申请专利225项,其中发明专利160项,获授权专利65项。
(四)创新发展的理念明显增强。一是优化调整学科设置。去年以来,驻保高校根据我市产业发展形势和需求,新增了新能源、汽车设计等专业8个,删减合并专业2个,培养了一批“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二是推进校企合作。近两年来,驻保高校直接参与或服务的企业达到409家,与重点企业共建了20多个研发机构,承担或合作项目428个,技术服务项目241个,面向企业开展技术培训7万余人次,获得企业科技服务经费高达2629.5万元。
三、制约高校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是封闭办学,眼光向上。当前,尽管高校在开放度、外向度等方面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多数高校仍只是重视与上级教育机关及各高校间的联系,轻视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联系。学术研究多,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课题研究少,满足上级需求多,与地方结合、对接少。二是只重研究,不重市场。据了解,我市高校每年都在科研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成果的实用性却不高。参研人员往往只重视成果在刊发上的转化,忽视成果的市场转化。三是学用不一,用学脱节。虽然我市每年都有近4万人的毕业生队伍,但其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率却不足30%,相当一部分学生只重理论、不言实践,只重老套、不言创新。
四、加强政校、校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政府启动机制,搭建高校与地方互动平台。建议成立政校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各高校校长担任,市财政、国土、规划、公安、发改、教育、人事、科技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负责综合协调和具体工作开展。当前主要应开展好四项工作:开展定期互访活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开展定期研讨,重要决策征询制度。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经济规模和运行质量、城市建设和发展环境、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此次考察,我们看到,*的主要经验就是不断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实践充分证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区域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大市、社会和谐之市的目标是对的,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以“三化”促进“三市”的指导思想是符合酒泉发展实际的。因此,我们要把产业培育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要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要坚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改变农业弱质地位的突破口,要坚持不懈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实现对外开放,要以干部作风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区域经济强市、文化旅游大市、社会和谐之市。
要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近年来,酒泉坚持项目带动和工业强市战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实施全民创业工程、重奖新上工业项目、落实包挂责任,工业项目建设和工业经济运行质量都有了一定发展,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增长幅度最快的产业。但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施工业强市在措施上就是要坚持“扶优扶强、引强做大、产业聚集、科技助推、循环发展”。“扶优扶强”重点在如何“扶”上。*的经验告诉我们,帮助企业发展,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真正把“一站式”办公落到实处,各部门要提高“一站式”服务大厅的办事效率。要保证政策落实,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要通过资本市场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引强做大重点在如何“引”上。一要盯住世界五百强企业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主动和他们交朋友。二要做好“节会经济”这篇文章。三要加快口岸建设。产业聚集关键是“聚”。就是要加大园区建设力度。一要形式灵活,不能固定一种模式。二要机制灵活,防止恶性竞争。三是加强园区自身建设。科技助推的关键是“助”。*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样可以吸引技术集聚、人才集聚。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引进科研人才,建立企业科研机构,提高科技对工业经济的贡献份额。发展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做强做大产业基础,我们要结合酒泉实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坚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十五”期间是酒泉城市建设速度最快的五年。三级城市体系基本形成,城区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变。但是看了*的城市建设,我们还有不少差距。对此,我们要重点抓绿化、抓城市管理、提高城市品位。我市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生态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城市特色水平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提高市民的素质,关键还是在管理。
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改变农业弱质地位的突破口。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抓龙头,抓节水,抓示范。他强调,要按照现代农业的布局抓酒泉的农业结构调整,要在这方面寻找新的思路,要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上多做文章。这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大事。关于节水问题,一定要拿出硬招,并要在这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要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符合实际的企业和农民的新型合作关系,使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关系一致,实现“双赢”。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要立足当前、立足长远、立足实际,走酒泉特色之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管理 体制改革 探索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逐年攀升,高速公路具有高投入、广收益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高速公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单一的政府投入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交通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要开展多方位的融资来源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不仅能有效带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切实服务居民的出行,所以,对我国经营性高速公路实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经济、法律、行政、多元化融资、成本管理等改革措施对提高高速公路运营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内涵
交通运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高速公路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和社会生产力发展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高铁、航空等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大部分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运营效益贡献力不足,东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运营效益好,如何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的良好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逐步开放引入民间资金,高速公路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如何对高速公路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不但能维护高速公路设施的完整性、安全性,而且能使民间资本得到应有的投资收益。开展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破解新形势下高速公路建设运营面临的新问题,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
(一)以市场为平台,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地位
高速公路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具有工程建设规模大,运营非营利性,投资金额巨大,经营风险未知等特点。长期以来,政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体,政府投入是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当地的财政能力不同,早期的高速公路建设主要集中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长期单一的依靠政府的资金建设高速公路,不仅占用了大量的财政资金,而且建设速度较慢,对于欠发达地区,建设高速公路成为了奢望。高速公路由于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民间资本难以进入,改革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就是要以政府为指导,以市场为平台,强化高速公路企业主体地位,发挥高速公路企业在市场中的灵活作用,引入民间资本作为建设资本的有效补充,形成路权归全民所有,高速公路公司式经营管理,多方投资,多方受益,共同促进高速公路建设的蓬勃发展。
(二)以法律为保障,打造完善的法律保障环境
先进、完整的法律体系是提升高速公路运营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现代化、正规化和市场化。现有的关于高速公路的法律法规很多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的需要,针对当前高速公路建设运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事件,相关部门要及时补充、更改、修订,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行需要一整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在2004年我国修订及颁布的 《公路法》、《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等高速公路法,对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收费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并没有对高速公路扩建、修葺等内容进行规定,导致了高速公路在运营维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无法可依的问题[1]。对于暂时不具备修订成法律的问题,政府作为高速公路的管理者,要及时回应出现的新问题,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保障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通过打造完善的法律环境,为高速公路企业在市场化发展形势下提供权益保障。
(三)以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拓展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来源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的施工企业很难满足工程建设资金需要,需要进行融资,股票融资、债券融资、银行贷款是经营性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方式[2]。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企业通过股票融资一般是将高速公路进行股份化或重组,通过上市募集资金,将所获得的融资投入高速公路建设当中,股票融资速度快,但对施工企业资质有较高的要求。债券融资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融资方式,施工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债券,社会公众对施工企业和高速公路项目的认知程度会影响发债的进度。银行贷款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融资方式,施工企业将高速公路的经营权抵押给银行从而获得贷款。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保障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进行,而强化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管理是提升高速公路建设效益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量大,项目周期长,开展成本管理会对施工企业的整体效益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加快发展彰显功能
2012年,贵州保险业以同比增长14%的速度突破保费收入150亿元大关,是2009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的1.58倍,但对贵州省GDP的贡献仅2.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8个百分点;人均保费即保险密度432.4元/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7.8%。贵州保险业要缩短与全国保险业的发展差距,助推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唯有加快发展。
随着全省各族人民盼发展、想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两加一推”主基调、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的深入推进,为缩短贵州与全国发展差距、实现同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省保险业夯实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拓宽了快速发展的空间,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全行业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承担经济社会发展风险保障,积极融通资金参与建设等作用,在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同时,努力实现全省保险业发展与全国保险业发展基本同步的目标。
截至2012年底,保险业为全省4100万人次提供1.26万亿元风险保障,为1.66万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城乡居民个人财产提供2.49万亿风险保障,为贵州茅台酒厂、粤黔电力、水钢等重点企业和清织高速公路、贵阳客运东站、国酒快线等重点工程提供3528亿元的风险保障,为安顺、水城96个煤矿7600多名井下从业人员提供保险保障。仅2012年,全省保险业累计赔付支出55.3亿元,较上年增长40%。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助推全省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2010年至2012年,全省保险业主动优化保险产品供给,提升保险保障水平,累计为煤矿和非煤矿山工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逾1102亿元,承担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赔款支出3.95亿元,有力地支持煤矿和非煤矿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贵州保险业将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对煤矿和非煤矿山、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的保险服务,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风险管理优势,做好与国家工伤保险的衔接,为高风险企业提供涵盖意外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一揽子财产、责任、意外保险保障,在切实解决高危行业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后顾之忧的同时,逐步建立覆盖广、保障足、重预防的高危行业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机制,切实防范化解高危行业风险。
全行业将紧紧围绕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以“5个100工程”和建设贵安新区为重点,开发更加贴近消费者、贴近市场的保险产品,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满足全省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保险需要。
服务“三农”普惠民生
贵州省乡村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64%,解决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近年来,贵州农业保险发展势头喜人,涵盖到能繁母猪、奶牛、森林、烤烟等多个品种。2012年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1亿元,支付赔款2316.4万元。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区域拓宽至全省范围。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承保111.73万人次,承担风险保障468.41亿元。今年,贵州保监局与省财政、农业、林业等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将全省农业保险补贴品种从原来的能繁母猪、奶牛、森林三个品种扩大到水稻、小麦、玉米、油料作物、马铃薯、糖类作物等10个品种,基本覆盖到全省的主要农作物。
保险业将进一步创新“三农”保险发展思路和模式,扩大能繁母猪、森林、水稻、小麦、玉米等中央财政补贴品种的覆盖面,因地制宜发展烟草、茶叶、中药材、蔬菜等贵州特色农产品保险,研究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产品,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推广为契机,大力发展医疗、意外、养老等保险业务,为广大农民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保障,重点提升外出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等群体的保障水平;支持保险机构加强农村网点建设,健全“三农”保险服务网络,完善保险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
今年1月,《贵州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印发,从4月1日起正式启动大病保险工作,由商业保险机构承办。目前,贵阳、毕节、黔西南、六盘水及铜仁5个市(州)正在稳步推动大病保险工作,全省1421万人即将参与大病保险试点。截至7月底,已为120名参保居民支付大病保险赔款1164.22万元,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对居民大病医疗自付费用进行二次补偿。同时,保险业通过发展企业年金、个人年金、养老、医疗、疾病保险业务,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增长对居民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到2012年末保险业共为全省城乡居民养老和健康积累风险准备金300.77亿元。商业保险机构还积极参与“新农合”经办管理服务,为六盘水市钟山区31.98万人(次)参合农民提供医疗费审查及给付服务,基金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意外险、责任保险发展迅猛,校园方责任险基本实现全省全覆盖。保险业与各地交警部门联合在全省9个市(州)中心城市建成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快速理赔中心,促进中心城区交通畅通。贵州保险业发挥精算、网络、管理优势,在更广层面、更深层次参与全省居民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做好校园方、旅行社责任保险工作,协调推进环境污染责任试点,积极发展公共安全、医疗等领域责任保险,积极服务社会管理创新。
引资入黔扩大就业
贵州在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带动下,正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参与重大工程建设,既是贵州保险业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助推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贵州保险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四化”同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贵州保险业要主动走出贵州,积极向各保险总公司推介贵州能源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良好、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等优势,积极引入保险资金参与贵州交通、能源、水利、市政公用及旅游开发等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推动落实人保集团投资我省高速公路建设30亿元和平安保险集团以企业债券投资六盘水市电力、城市改造、机场建设等项目落地,努力争取有意来贵州投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的的保险集团(公司)来黔投资,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关键词:高校机电教育 经济影响 协调发展
经济的战略调整将引发经济领域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等三个层面的深刻变化。机电专业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自成体系的新型学科,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和竞争,我校如何围绕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如何面向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积极为社会培养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在重新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构建高校机电专业新体系,对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一、我国经济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经济发展显著加快,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生产强劲回升。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产业高端化、低碳化、高技术化、高效化的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区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
二、高校机电教育现状
我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推进高校教育协调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实用人才。紧紧围绕新型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新型专业和特色专业,提升核心专业层次。在培养人才和企业用工方面进行密切合作、校企共建、校企共赢,共建机电类实训基地。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规划从而助推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高校专业教育必须面向行业经济发展进行布局调整,融入行业经济发展,专业与课程的设置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社会用人企业的需求对接,体现办学特色和人才质量
三、对高校专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发展高等专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对高效统筹管理力度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劳动力素质较低、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和技师缺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通过发展高校专业教育,提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结构,这既是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的必由之路,也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认真制定我校发展规划,并力争做到高校专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二)加强宏观调控,强化高校专业服务经济发展的功能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围绕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抓好高校专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高校专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应指导不同专业学校专业布点的专业分工,避免热门的专业一哄而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制定政策支持社会急需而报考冷淡的专业发展。对社会急需、招生困难的专业,实行学费减免或补贴政策,适当降低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扩大入口;对不适合高校专业教育的专业等应予以取消。
(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我国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校专业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所谓“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用人市场所需专业人才及对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导向。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一定是具有特色的市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构建两大体系,但还应有前瞻性的思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动规律与发展趋势,实行超前的宏观的规划。
(四)校企紧密合作,积极探索高校专业经济产业化
高校专业教育要坚持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不断开辟并建设好符合要求的实习基地,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既要注重教学效益,还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首先,学校要了解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现状和供求趋势,反馈企业用人信息,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以及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学校教学工作。根据企业的需求及预测分析确定专业设置,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次,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设施、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众多的技术人力支持。
(五)高校专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目前,我区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时期,需要大量的适应新岗位、新工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员工个体发展而言,经济与社会的变迁造成现代职业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人们的职业和岗位变动频繁,职业教育和培训成为人们自我发展的终身之需。因此,我校的专业应积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结构大调整、产业大转移、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是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专业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在企业管理中.机电就是将市场信息供需变化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依据。在未来的企业里.机电产品和机电在管理中的应用.将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标志。总之.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当今新技术发展的主流。专业教育要紧紧抓住有利机遇,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强化规划,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构建适应我国经济特色新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