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50: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儿科护理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兴趣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理论大课的讲授、示教及临床见习三个环节对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尽管如此,但学生对部分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当进入临床实习时,面对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上述问题依然存在,使理论和实践脱节。2010年以来,在社区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我们将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引入社区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来,应用PowerPoint、网上下载的教学课件等实施儿科护理实践教学,如:儿科护理学讲授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血液循环和出生后血液循环变化、先天性心脏病血液动力学改变、心脏杂音响度和性质、心脏射血与充盈时间等内容非常抽象,单凭带教老师用语言描述难以表达清楚,使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们通过Flash技术,结合二维、三维动画,再配以音响效果,形象、生动地将先心病的血液流向、血液的混合程度、杂音的性质模拟出来,用生动丰富的图像替代枯燥的文字描述,用大量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再结合患儿的病情情况,使实践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实习生的求知欲望和实习兴趣,使其变被动实习为主动学习。
2、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化难为易
实习生刚进入医院实习,由于面临患儿小、患儿家长不配合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心理因素等原因,实习教学中示教困难,实施操作难以实现。例如“头皮静脉穿刺输液”、“颈外静脉穿刺术”、“腰椎穿刺术”、“小儿急危重症救护技术”,临床观察困难,实习生对操作性强的技术缺乏真实感,教学效果常常是事倍功半。我们采用视频技术,将临床操作及手术过程通过直播或录像转化为视频信号的形式引入实践教学,同时结合模型、挂图和典型病例分析等手段,模拟操作过程,实习生容易掌握,解决了儿科护理示教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有研究表明,利用多媒体课件也能解决目前临床儿科实习难的问题。因此,应用多媒体手段开展实践教学,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笔者认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用于社区儿科护理实践教学有如下优势:
1、利于教师制作精美教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简单易用,而且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模板、自动板式、动画效果、声音效果等,可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利用资源共享制作出精美的电子教案。
2、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①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讲解,同时能够做到难点易化,加深理解。②界面美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身心愉悦,学习效果好。③带教老师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安排教学环节,将检查法、治疗护理技术合理地以影像的形式穿插于实践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④解决了社区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中资源不足及一些复杂问题,节省了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关键词】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儿科护理;应用
在临床儿科护理实施过程中,核心的护理理念就是以人为中心,同时融入现代化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以高水平、高技术的护理手段为操作指导,尽心做好儿科临床处理的相关工作。临床护理的宗旨及目标就是要保障病患的生理需求及心理需要,为其提供出更加优质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使其安心治疗、尽快康愈。因此,临床护理时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2],从患者的身心需求出发,结合其病情发展和护理工作的实际操作情况,深入关注患者的生命、健康、人格以及尊严等方面。
1必要性分析
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始终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1儿科患者具有特殊性
众所周知,孩子是祖国未来前进发展的根本需要和动力,是家庭快乐的载体,一旦孩子生病,其父母会十分担心及焦虑,因此,会对儿科的临床医护人员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要求其尽可能处理好每位儿童患者及其家长的医患关系、医护关系等,避免出现纠纷事件;同时也提供出更周到、更有效的临床护理,以帮助患儿及早康愈如初。在儿科护理中,临床护理人员必须考虑到儿童体质较弱、抗病能力较差、药物敏感性较强等特点,重点给予其生理需求,同时给予心理抚慰护理。虽然临床儿科是医疗纠纷经常出现的地方,但在拥有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条件下,相信这种医疗纠纷会大大减少并很快化解,有利于患儿的继续治疗和护理[3]。
1.2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在我国医学工作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不仅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医德修养,而且可利于科学技术培训的开展和研发项目的进行,更有助于学习及探讨临床护理工作的系统化流程。这门科学主要涉及了儿童学、社会学、心理学及沟通学等多个方面,对于提高临床护理学的整体人文意识及品德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推行方法
儿科护理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需要每一位医疗人员的努力和付出,因此,首先需要提高其以人为中心的意识,明确护理服务中首要的是患者的利益与需求,其次是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的护理知识、素养等充分运用,以突出人性化护理服务,保证营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等。具体推行的方法如下。
2.1坚持以人为本
因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具有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对其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特别对于静脉穿刺技术、危重患儿的抢救护理技术等;也由于存在独生子女这一特殊性患者群体,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再加上儿科工作人员编制的不足,常出现三班倒无规律性的生活,使医护人员身心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2.2营造人文护理环境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出以人为本理念,主要是针对患病儿童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设置兴趣独特的医疗环境,比如可在儿科走廊内放置鲜花、在廊壁及病室内贴些可爱的卡通和动物壁纸、对儿童病房可采用暖色调的墙纸、在院内设置儿童娱乐设施及场所,这些处理对于缓解儿科患儿的紧张心态有很大帮助且效果也很明显。
2.3倡导人性化护理模式
对于儿科患者来讲,护理人员常会扮演多种角色,因其与患儿接触频繁,其言行举止会给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留下深刻影响。所以,不但要求护理人员要扮演好每种角色之外,最关键的是要以高超护理技术和人格魅力来取得大家的信赖[4]。
3讨论
在我院儿科护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这对工作人员的激励很大,使其护理观念也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实践护理中,不仅更加丰富了儿科专业护理的知识,还增强了儿科护理的特殊性认知,极大地调动了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及灵活性,变被动执行医嘱为主动完成护理操作,耐心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其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进而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同时,通过提高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内容及形式有了更加直观、更加深刻的感受,利于不断提高护理专业水平和技术,以正确把握患儿心理,给予有效的心理安慰。通过听觉、视觉、形体等方面大幅改善临床护理环境;通过人文情操的陶冶、个性风格的领略、内容形式的改进、护理行为科学性的统一,大大促进了我院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前进和发展。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牢固从心理出发,为其提供优质护理,满足患儿及家长的身心需求,确保促进我国儿科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惠芬.“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和积极效果[J].《医学信息》,2014(1):357-357.
[2]叶甫拉•再那里汗,巴合提古丽•塔拉提.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4(25).
[3]徐惠芬.“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和积极效果[J].《医学信息》,2014(1):357-357.
近年来儿科护理人员老化新的护理人员较多,护士应急能力较低,专科业务知识较弱,业务技术不够熟悉。随着儿科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护理工作复杂程度明显提高,护理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对护士形成较大压力,导致儿科护理工作中技术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儿科新型仪器设备较多,个别年轻护士不能熟练掌握仪器、呼吸机、除颤仪等各项设备的操作,抢救患儿时手忙脚乱,影响抢救成功率。儿科患者普遍年龄较小,病情描述不清,且反复发作,患儿哭闹、躁动,在与家属沟通时达不成共识,家属满意度不高,护士工作量大,缺乏与家属的有效沟通,家属对护理的要求较高,护理工作得不到家属的肯定和认同,这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者的满意度及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根据应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对SWOT分析法应用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利用DPS7.05软件[7],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采用SWOT分析法对,儿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见表1);对两年的护理质量考核项目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见表2),两年度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①应用WOT分析法有效降低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SWOT分析法是一种系统思维方法,其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得出一系列个性化的措施。针对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情及临床表现微妙、患儿不会表述等特点,科内成立了由护士长及科室总带教共3人组成的护理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有5年以上儿科工作经验并通过护理部师资培训及考核。该小组负责制定儿科急救流程、护理理论技能培训方法、培训目标及急救能力考核计划、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通过对专科知识点的培训与考核,强化了护士对病情评估与救药物等理论知识的掌握。2014年应用SWOT分析法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较前一年下降,科室优势得到延伸,劣势得到控制,病房安全得到保障(见表l)。②应用SWOT分析法有效提高了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使用SWOT分析法从结构入手对儿科护理安全管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进行细化分析,从而找出儿科护理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安全隐患。儿科护理安全的高危环节较多,针对那些有可能影响全局或最容易出问题的高危环节,如抢救物资准备齐全、定点放置并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采取专人负责重点监督。对于给药处置流程及危重患者外出送检查,患儿突发病情变化及呼吸骤停抢救等护理高风险流程,科内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并对科内护士进行培训,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次场景演练,找出关键环节中可能还存在的不足,不断地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流程再造等方式为护士实施护理提供指引和支持。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措施,病房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较前一年明显提升P<0.01(见表2)。
【关键词】儿科护士;识别;防范;护理风险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648-01
“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卫生界的共识,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少风险事件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潜在变成现实,这说明风险普遍存在与护理临床活动中。提高儿科护士的风险识别能力,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成为归避风险的措施。让患儿接受安全护理,顺利康复是儿科护士必须面对的课题。
1 儿科护理风险的识别
1.1 护理行为局限性所致的风险:就每一位患儿来说,由于致病因素、发病条件、机体反应性、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不同,其临床表现、疾病过程、配合能力、期望值各不相同,这些都是护理行为潜在的风险。
1.2 侵袭性儿科护理行为带来的风险:如给患儿做药物过敏实验,本身是为了预见性地避免使用某种药物,却可能因此而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为了履行告知义务,如实向患儿及家属告知疾病诊断或不良后果,则可能因此加重患儿心理压力。
1.3 儿科护理行为试验性所致的风险:所谓护理行为试验性就是护理行为的目标明确,而护理行为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而存在一定的风险。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和谐关系,不但需要较强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及语言沟通和协调能力。如果静脉输液时反复选择血管穿刺,仍然没有一针见血,就可能增加患儿及家属的不满情绪。
1.4 儿科护理行为特殊性所致的风险:护士是为健康服务的,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动态性、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护士在工作中与患儿接触机会最多,发生问题和纠纷的概率相对较高,有些护理行为本身就带来不良反应而增加患儿的不适应,护士应该预先通知并指导预防不良反应的方法。
1.5 儿科护理文件书写不健全所致的风险:临床护理记录是记录患者接受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护理文件书写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以及保存的完好性是判断护理行为正确及时有效安全的主要依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主要资料。护理文件在内容格式要求和管理上,必须适应举证倒置的新形式,目前的儿科护理记录,包括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等的填写,具有潜在的法律问题。
2 儿科护理风险的防范
2.1 加强儿科护理风险的监控: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护理安全质量的监控仅靠护理部的监控是不够的,科室每月要调查护理服务态度,督导护理规章制度落实情况。我院儿科每月到医院“随访中心”了解出院患者的意见,掌握各种信息,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综合评价风险管理的成效。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
2.2 强化儿科护理服务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患儿及家属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这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儿科护理工作在服务中要牢记“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观念,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2.3 加强儿科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风险意识,儿科护士尤其要重视职业道德、高度责任心、同情心、熟练的操作技术、广博的知识储备、优雅的礼仪风范、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防范护理风险的基本要求和保证。
2.4 准确、客观、及时地记录护理记录:儿科护理记录是护理服务过程的文字反映,也是发生护理纠纷时重要的法律文件,因此要求护理记录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2.5 提高法律意识,重视自我保护:根据儿科护理特点,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事故管理办法》。
2.6 约束护理行为,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减少护理纠纷:儿科的护理风险存在于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临床护理活动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
2.7 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繁忙,每天随时会收入危重患儿,所以急救物品、药品准备完好到位,时刻处于应急状态。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熟悉有关的法律、法规,识别护理风险。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树立高度的责任心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做到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水平,防范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护理;说课
说课是指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让教师面对同行或教学研究人员,系统地谈自己的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口头表述一节课的教学设想,然后由听者评析,以便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说课是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模式,说课活动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途径之一。笔者现对我院儿科护理课程的说课设计介绍如下。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儿科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临床学科,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一门学科。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儿科护理》和《基础护理技术》、《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共同构成了护理专业核心课程,且《儿科护理》是护士执照必考内容之一;是护理专业,母婴保健专业,涉外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1.2 课程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掌握儿科基础知识;熟悉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专科护理;掌握儿童预防保健知识。
1.2.2 能力目标:具备规范的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具有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能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体格、智力发育和心理行为特点对其提供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1.2.3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
2 课程设计
专任教师和临床儿科护理行业专家一起,对儿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结合岗位需要,以能力为本位,确定课程目标;根据临床儿科护士的工作过程,找出与本课程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并联合执业护士考纲,确定并序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L规律,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情境。
3 课程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需求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学校专任教师联合临床儿科护理专家,根据临床儿科护士工作岗位所需的能力选取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科学、实用为原则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并按实际工作任务过程进行学习情境的编排。把儿科护理课程按照工作流程分为分四个项目,十五个任务。教学组织安排如下表: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4.1 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结合高职护生的认知规律与身心特点、各教学项目内容要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4.1.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每一个学习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以完成一个学习项目为目标,通过导入项目进行项目分析、制定学习方案、教师评价方案引导、实施方案、教师检擞肫拦赖攘个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项目并不是具体病案,有很多解决的途径可供选择,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性。
4.1.2 仿真教学法
学生先在儿科护理实训室中高仿真模型上进行模拟操作演练,熟练掌握操作目的、操作前准备、操作程序、操作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深入医院儿科病房进行真实操作,体验其中的技术要领、体验护理患儿必需的职业素质,总结出护理经验。如儿童头皮静脉注射是儿科护理技能中的难点,经验性很强,单纯靠在模拟患儿身上进行训练效果也不理想,此时进行仿真教学法会有很好教学效果。
4.1.3 角色扮演法
家长是年幼患儿的代言人与病情的知情人,家长知识缺乏常造成儿童患病,如营养不良性疾病等,所以儿科护理要实现“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健康教育对象也包括患儿家长。角色扮演教学法主要要求学生相互扮演患儿家长,了解有关儿童营养与喂养、患病儿童的护理与病情观察、儿童素质教育等方面知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部分项目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质量意识。
4.2 教学手段
4.2.1 开展融多种教学媒体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
《儿科护理》教学主要在一体化实训室完成,实训室内均配备有多媒体投影系统、全套儿科护理教学光盘、图片资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课程组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了10多个学习项目的电子课件,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完美地融合在一 起,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2.2 采用仿真软件进行综合能力模拟训练
实训室配备了包括常见护理项目综合训练的各类模拟操作软件,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同时该软件系统还配置了学生进行模拟技能训练操作考核反馈系统,为学生课后自学提供教学保障。
5 教学条件
5.1 师资标准
专任教师都具备以下条件:本科以上学历;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护士或医师执业证;一定临床工作经验;较强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兼职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较大的行业影响力,使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实训条件
校内具有儿科护理技术各项技能训练所需的医护器械设备和模拟儿科病房。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材,每个实训项目均制定了详细、规范的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护理专业技能考核手册。
在校外广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医院签有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有巡回检查制度与计划,密切学校与医院的联系,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的需要。
6 考核与评价
采用多元嵌入式评价方式进行考核,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6.1 评价主体: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
6.2 评价方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的互评构成,终结性评价由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构成。考核的内容包括知识、能力、素质。
6.3 成绩评定:按百分制记分,成绩=平时成绩×30%+理论考核成绩×60%+技能考核成绩×1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回答问题、作业、考勤、实训报告。
7 改革思路
加强教师培训,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深入探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 儿科护士 素质修养 护理影响
小儿从生命开始至长大成人,整个阶段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诊治、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段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护理上有独特之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1]。因此,儿科护理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的目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体魄。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治疗效果的好坏除了与医生的正确的诊断和对症下药有关外,还与儿科护士的整体护理有着密切关系,而护理成效又与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以及发育成长。因此培养锻炼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对良好的治疗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 学好理论,掌握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儿科护理学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内容、范围、任务涉及影响小儿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儿科护士成为儿童保健的主要力量[2]。儿科护士也要适应新学科的发展要求,要在继续教育上下功夫,“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发展理论创新和技能创新,开拓职业领域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科护理队伍向高层次、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笔者从多年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强化“三基”训练,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这对于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其次是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脑勤”,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同事之间、科室之间、医院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见习、进修、深造等方式达到提高业务知识技能的目的。
2 找准角色,增强现代执业意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要当好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做好护理计划,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患儿,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小儿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照护,根据不同患儿,制定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减轻痛苦,尽快治愈康复。另一方面,要做好患儿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协调好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保证小儿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特别是与医生和小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小儿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要注意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小儿及其家长在医院环境的感受,帮助他们答疑解难,要当好小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同时要具备现代执业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儿科护士,只有具备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危机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工作。
3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做事德为先,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也决定着工作的成效。要做好一项工作,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待工作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首先要爱岗敬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增强服务意识,要从患儿及其家庭的角度出发,“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要有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其次要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慎独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当好“爱心姐姐”。三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放眼未来。将护理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勤勉研修。
4 宽容豁达,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儿科护理的病种多、工作量大。特别是进入现代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多,小儿父母甚至几代人都在盯着一个孩子,在护理的每个环节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或非议,如:儿科最基本的操作之一静脉穿刺,对各种原因引起血管不明显的患儿,如果第一针失误,就可能会出现孩子哭大人叫的现象,因此,儿科护士首先应具备高超的技术,治疗时做到“轻、稳、准、快”,以娴熟的技术,准确、迅速地完成各项操作,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让患儿及家长在情感上依赖我们,技术上信任我们。要注重培养好自己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要灵活敏捷、善于应变、心胸宽广。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稳定的情绪,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举止端庄。用和蔼的语言去接近人,用和善的方式去感动人,用卓越的技能去赢得人,用健康的身体来支持自己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预习主题案例;儿科;带教
临床护理带教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能够使护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互融合,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1]。儿科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护理配合具有不确定性,护理压力较大,对护士的技术操作和护理能力要求较高[2]。为提高带教效果,本文采取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观察其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实习护生76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其中,观察组中,女性30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为(22.18±2.31)岁,其中,本科21例,大专17例;对照组中,女性31例,男性7例,平均年龄为(22.33±2.45)岁,其中,本科22例,大专16例。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儿科临床护理带教方法,根据大纲要求,详细讲解儿科护理规范,包括护理理论、操作技术、护理流程、科室特点、常见病种及护理方法等,带教时间2个月,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学查房。观察组以此为基础,进行预习主题案例教学,具体包括:(1)明确主题,根据以往带教经验、临床护理需求等,确定7个带教主题,包括人际沟通、基本礼仪等儿科的基本知识、病情评估、药物使用、保管及注意事项、头皮静脉穿刺、股静脉及颈外静脉采血、心肺复苏等急救抢救技术、呼吸机等常用仪器使用等;(2)做好预习,使用微信、QQ等,提前1周将确定的主题和内容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在实践中,深化主题,使护生对儿科常见的疾病、处理方法、护理技巧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3)组织案例查房,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查房,强化主题,围绕护理重点、难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见解,分享经验;带教老师应做好总结和评价工作。
1.3评价标准
对护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包括理论知识、基础操作、专科护理、沟通技巧、教学查房、患者病情观察和分析能力等,满分100分;由带教老师对护生工作进行满意度评价,包括工作态度、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纪律、护理差错发生情况等,满分100分;由护生对带教老师教学活动进行满意度评价,包括教学活动、教学能力及态度、专业素质等,满分100分[3]。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综合能力评分为(95.37±2.54)分,实习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6.28±3.11)分,带教工作满意度评分为(97.32±2.09)分;对照组综合能力评分为(86.78±4.52)分,实习工作满意度评分(87.82±4.12)分,带教工作满意度评分为(88.98±5.83)分;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患者由于年龄较低,护理配合度较差,增加了护理难度,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护理人员应进行上岗培训,包括专科知识培训、特殊训练等,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尤其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护理人员和实习护生,专业技能水平较低,理论知识掌握较差,护理操作不熟练,对新器械和新设备缺乏了解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适应护理工作,缺乏主动性,甚至嫌儿科工作艰苦,不愿意深入病房进行生活护理。在与患儿沟通时,由于缺乏沟通技巧,无法应对哭闹的患儿,影响患儿正常治疗,增加了与患儿家属的矛盾。部分护生心理压力过大,在进行给养、洗胃、输液等操作时,容易过于紧张和慌乱,影响护理工作[5]。有调查显示[6],带教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带教方式影响护生对带教的满意度,其中,技术操作带教不满意12%,授课质量不满意14%,操作指导不满意19%。为提高儿科临床护理的带教质量和满意度,应变革带教方式,以人性化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在带教中加入新教学法等。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了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通过明确教学主题,并提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准备,能够有效的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挥护生的主导地位;设计学习内容,激发护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深入病房,观察患者病情,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利用微信、QQ等,鼓励护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分享,提高护生的创新和循证能力。案例教学的优势还在于能够加深护生对主题的理解,形成完整的儿科临床护理体系。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综合能力评分、实习工作满意度评分、带教工作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护生进行综合能力考核以及护生和带教老师的双向评价,充分显示了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有效性。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极大的提高了护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护生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帮助护生树立独立操作工作的信息,增加成就感。同时,在这种带教模式下,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强化了带教老师的带教意识,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和启发式教育,注重护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带教质量[7]。在带教中,应格外注意护生职业态度、安全意识的教育,以身作则,对护生进行护理价值教育,使护生端正职业态度,热爱护理行业;强调医院规章制度、专科护理流程,要求护生掌握儿科护理特点,提高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避免护理失误[8]。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应用预习主题案例教学法,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护生的护理能力,更受护生欢迎,是帮助护生顺利完成向护士过渡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秋蓉,杜琴.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多种教学法的应用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5):285,286.
[2]罗玲玲.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5):88,127.
[3]余淑芳.儿科临床护理带教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6,39(4):165-166.
[4]耿秋菊.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6):31-33.
[5]李少棉,梁剑凌,陈玉琴.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2):165-166.
[6]谢静波.人文关怀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4):145-146.
[7]庄清霞,魏丽玲.儿科临床护理带教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