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09:50: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形势分析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国土资源 经济活动 分析指标体系
懂得合理利用有限资源获取最大效益,既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又不会对长期利益造成损害,才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权宜之计。为实时了解国土资源相关动态,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发展趋势,有必要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一套先进、完善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指标体系。
一、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研究国土资源各项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了解经济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通过探讨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国土资源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秘国土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对常见的国土资源经济活动进行研究,结合国土资源稀缺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以及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的需求,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土资源与各类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
国土资源的各类经济活动,均涉及到劳动、资本、技术等多个领域。掌握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加工、输出情况,围绕资源型产品对国土资源的需求,对国土资源的稀缺,对生产发展的劳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造成的系列影响,研究国土资源与开发利用等经济活动的相互依关系,能够有效提高国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提高资源产量,提升资源质量,从而增强各项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生产效益。
二、分析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方法
资源的稀缺性是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经济学起源,长久以来,资源稀缺是资源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对象,与之相关的研究报道不计其数。目前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主要分析方法,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之上,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重要前提,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对国土资源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与价值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根据现有相关文献报道,笔者了解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法主要包括系统分析法、比较法、系统综合法以及定量分析法等。
(一)系统分析法
在国土资源经济系统中,土地、能源以及矿产等均为国土资源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法律政策、技术水平、资金条件,均会对国土资源的经济活动产生一定影响。此外,由于国土资源经济活动均在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分析国土资源形势时,应采取系统分析法,综合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根据我国土地资源经济系统的情况,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展开全面的分析。
(二)系统综合法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得结论进行有效结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的方法即为系统综合法。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应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更加全面,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个层面。应对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充分考量,统揽全局,综合所有因素的影响,最终得到对整体形势做出有效判断。
(三)比较法
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可通过同比与环比的方式,对处于各时期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对不同时期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不同表现与异常表现加以分析,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以此来掌握国土资源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经济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全面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持续、稳定的发展。
(四)定量分析法
由于定性分析法不够客观公正,因此,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研究时,定量分析法的使用较为常见。定量分析法所得结果更加客观全面,且具备可靠的科学依据,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在对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定量分析时,构建分析指标体系与计算数学模型不可或缺,为确保所得结果更加客观,还可借助结构功能、决策分析等模型加以补充。
三、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
经过本文研究可明显发现,国土资源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国土资源经济本身在运行过程中,同样具备一定的显著特征与规律。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能直观地反映出当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分析指标体系中的各项参评指标,均具备一定的目的性与组织性,能够全面、客观地向人们展示国土资源信息,方便研究者掌握国土资源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在笔者看来,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需结合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情况、国土资源参与宏观调控等多方面,对我国国土资源经济形势,进行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切实际的评价。
基础类指标与合成类指标为国土资源经济形式分析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大指标能直观地反映出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情况。基础类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国土资源的经济形势与开发利用整体水平,该类指标是合成类指标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合成类指标,则是以挤出来指标为重要前提,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以满足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特性需求为目的,通过计算法的运用,结合数据模型分析,展示出足以说明国土资源现阶段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指标。
四、结束语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切合实际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不但能够直观、全面地反应出现国土资源相关信息,还能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调整与改进,实现促进国土资源经济形势朝着有利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建设,需结合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的主要内容,通过有效方法得以实现。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对于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水平有着深远影响,只有在科学、先进的国土资源经济形势分析指标体系的指导下,才能提高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国民经济朝着有利趋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我们的工作目标是:立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围绕2013年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全面乃至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力争主要指标的增幅高于百强县、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力争更多的量化指标总量位居全省第一,确保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领跑全省,为构建核心增长极的重要战略支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2、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沟通与协调。
一是加强沟通。近期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做到数据衔接匹配。同时加强与县直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严格按照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和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调度,确保完成考核目标任务。
二是加强监测。加强对重点规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分析调度,及时掌握企业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三上”企业尤其是规上工业企业申报工作,努力帮扶一批有潜力、有规模的规下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从而扩大规上经济总量。
三是加强指导。统计工作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对相关统计数据(GDP),只有实行分类指导,才能实现应统尽统,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近期,我局将深入重点乡镇、开发区及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加强指导,帮助查找问题,研究解决方法,不断提高我县GDP核算等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质量。
3、我们的工作举措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究,密切关注,科学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进一步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抢抓速度,既在总量上做文章,提高占全市比重,又在增速上不让步,提升在全市位次,确保首府首县的地位不动摇,确保“拼争全国五十强县市,建设现代化综合新城”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城乡统筹与农村改革
(1)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经验研究 余静文
(11)论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民法改造 张晓娟
国情研究
(18)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 齐建国
(27)基于国民收入分配视角的中国宏观税负研究 陈颂东
(35)我国农村金融作用农村经济的路径与实效——基于农村金融运行效率的实证分析 汪艳涛 高强
中国改革热点与难点
(45)高等教育改革对居民消费和储蓄变化的影响 李天健
(54)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制度变迁的特殊性与优化 刘林
经济理论与方法
(59)社会合作与利益协调:国外公共品博弈实验综述 刘建华
(70)碳金融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 王定祥 琚丽娟
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
(80)长江上游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耦合与互动 肖金成
(84)西藏扶贫开发的逻辑机理与绩效分析 李国政
企业经济与管理
(91)服务质量和感知价值对服务忠诚的影响——基于餐饮业和细分维度的探索 谢春昌
(101)我国垄断行业与竞争行业高管薪酬激励效应比较——以煤、电、纺织、服装业为例 李世尧
(108)《西部论坛》参考文献格式说明 无
无
(f0002)《西部论坛》征稿启事 无
[关键词] 劳动力市场 就业
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效果。目前我国处于二元经济转换,同时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包括劳动力资源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机制配置的机制转变。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和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蔡(2008)通过梳理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对城乡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了描述,打破了传统的关于“就业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成不变”等神话。提供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准确地反映了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就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多元化,及其城镇就业压力的缓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的事实。他还通过对人口转变过程的阐释,预测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的判断,并揭示了这个转折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出的挑战。陆铭、蒋仕卿(2007)将1996年视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在第一阶段,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第二阶段,结构调整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失业人数与职工数量之比,以及其他人口与职工数量之比在1997年之后也同步上升,这也反映出了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而其他人口数量与职工数量之比的快速上升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这些观点在众多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得到了验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5年初分析得出 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超过了900万人,预测2005年就业矛盾将会比2004年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1)长期性就业压力依然过大。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要求就业的总规模每年在2500万人左右,而新增就业机会不足1000万人。(2)2005年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将对就业增加形成短期压力。(3)大学毕业生大规模集中释放将继续加大就业供需矛盾。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到6月底平均签约率为60%,再加上2005年毕业无法就业的学生,累积的就业矛盾越来越大。总之,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预期目的实现有相当的难度。
而2005年底的报告否定了上述2005年经济增长率回落的预测,验证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使2005年的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就业增长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2005年第3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达11102.7万人,比第1季度增加130.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8.4万人。但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其他主要指标而言,就业增长明显偏慢,第3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同比仅增长1.4%,GDP增长的就业弹性只有0.15。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稍快一些,但相对于上年同期也有所回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增长缓慢将会制约未来的消费增长,同时也使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偏少,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蔡,都阳(2005) 考虑到“十一五”期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就业弹性的变化范围作为分析的基础。对这一时期劳动力供求关系作出了判断,认为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相对于“九五”和“十五”期间,创造就业需求的压力减轻。但是,“十一五”初期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上升期,就业形势仍将严峻。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2007)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7年底调查显示2007年就业增长形势良好。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0%,创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同期最好水平。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将突破1200万人。城镇净增就业量将首次突破1000万人,达到1011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这得力于经济增长的快速平稳增长,也与积极就业政策的逐步落实密切相关。并预测2008年,我国的就业增长形势依然较好。目前,尽管城镇单位新增就业有放慢的迹象(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增长有所放慢),但工业企业就业增长一直会保持6%以上的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这一趋势会延续。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2008年,城镇就业增长的目标可设定为新增城镇就业1000万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综上所述,整体看来,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参考文献:
[1]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10-17
召开的一次全局性的形势分析会和工作调度会。从年初到现在恰逢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今天这次会议很重要。这是国际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以及国内部分省市发生冰冻雨雪灾害的新背景下。加上节日走访慰问等事务性工作,占用了大量时间,召开的各种会议也都是布置未来五年和当年工作,对当期工作调度得明显不够。昨天,召开了城建工作现场办公调度会,今天主要是调度和安排工业工作。工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今年,市一产增加值比重将降到9%以下,服务业比重仍是微弱下降的趋势,可能要降到40%左右。如果规上工业产值能够完成3600亿元,二产增加值比重将达到50%以上。工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有工业就有一切。所以,从年初开始,就要调度好工业经济运行,为全年工作打下基础。
全球经济形势风雷激荡。统计数字显示,近一个月来。美国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虽然仅为几千亿美元,但却扰乱了世界经济格局,摧毁了人们对经济预期的信心。目前除中国外,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研究启动经济的方法,研究防止金融风险的方法,这与我国实行金融紧缩的政策正好是相反的抑制过热,刹车、减速、紧缩。而我国发展离不开这种大趋势,这就需要我认真分析和研究这种形势。从今年1月中旬开始,国发生了涉及大部分省(市)冰冻雨雪灾害。灾情是极其严重的几乎所有经济发达地区都受到涉及。这场灾难对我市的直接影响是市场供应。从现在开始,6月份地产菜上市,水果蔬菜主要靠“南菜北运”南方受灾,蔬菜水果供应减少,价格就会上涨,涨幅过高,社会就会动荡。这种形势下,召开本次会议,研究应对措施,就显得更有必要。
财政局简单地报了账,刚才。统计局做了CPI情况分析,商务局做了市场供应分析,发改委做了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经委就一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工作安排进行了分析。对大家的发言是满意的几个部门对问题的分析是深刻的对未来的预测是合理的提出的方法符合实际,充分反映了各部门的工作水平。今天这次分析会,使我对当前的形势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情况有了更多的解。只有通过这样的分析,才干找到解决面临问题的有效方法,才干做到未雨绸缪。会后,由治莹负责,组织好材料,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一次汇报。办公厅负责收集今天的会议资料,报给广滨、树国两位领导。下面,讲五个问题。
一、组织好一季度经济工作,客观分析一月份经济运行情况
市财政收入达到50.4亿元,一月份。单月收入突破了50亿元,具有历史性意义。如果剔除上年实现收入的13.5亿元,当月完成收入仍高达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而去年自身就是个高点。50.4亿元的财政收入中,财政部门组织收入才1.7亿元,其余都是税收收入,这反映出我经济运行质量很好。规上工业产值增长也是高速度的按统计口径计算为241亿元,增长17.3%据实计算已超过270亿元,增长31.4%虽然一月份我市经济的运行态势不错,但大家要冷静。因为50.4亿元的财政收入里有应缴未缴的13.5亿元。一月份工业形势不错,但二月份一汽大众、一汽集团等重点企业要停产检修,停产期将超过20天,再加上春节放假的影响,工业增速可能要慢下来,所以抓工业一丝也不能松懈。刚才,万民同志就工业经济讲了两点意见,完成赞同。一点是对形势的分析应该清醒冷静,另一点是工业要坚持两个高速增长,即工业运行的高速增长和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这完全符合市委、市政府对整个经济工作的安排安排。希望有关部门组织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完成财政收入100亿元、工业产值780亿元两项指标。当前要突出解决好三个问题:
但流动资金不应该受到影响。经济运行完全放给市场不行,一是流动资金问题。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还要讲一些政府主导。企业如果遇到困难,政府有关部门要冲到第一线,积极协助解决。尤其是流动资金问题,要主动和银行联系,通过我工作,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需要。
居民用气较为充足。三月份以后,二是燃气供应问题。由于二月份一汽等重点企业停产。天气转暖,供气紧张状况能得到缓解。未来一段时间,供气上要保证做到两不停”即居民不能停,企业不能停。现在有80万立方米左右的燃气供应能力,客观上具备这个条件,一定要保证居民和企业的需要。
调度了一下煤的情况,三是煤、电的供应问题。正月初二。虽然库存煤的天数不多,但运输没有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煤炭供应没有问题,发电能力也没有问题。就当期来讲,一定要保证电和煤的供应,这对整个乡村运行和工业经济增长,都会起到保证作用。
各位市长、各个部门的共同责任,保证工业经济运行的生产要素。大家必需全力以赴,这是整个经济工作的基础。
二、掌握机遇、克服困难,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坚决完成全年工作任务
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了一些新情况,有利有弊,有风险、有机遇、有挑战。从国际来讲,大家都预测国际经济走势会趋缓,增长速度高限是4.1%,目前。低限是3.5%实践证明,如果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能达到3.5%就是一个高速度了就会有需求,企业生产就有保障。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在研究启动经济的方法,各国对经济发展采取的安慰的措施,不是限制的措施。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还是向好的大家要坚定信心。从国内来讲,国家的紧缩政策做出调整的可能性很大,不只为了顺应国际经济的大趋势,也因为国内有需求。受南方冰冻雪灾的影响,国家的工作重点要向救灾恢复倾斜。仅电力物资需求就达上百万吨,同时还要搞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这一轮需求会很强劲。比方,一汽集团根据南方市场需求,可能要加大商务车的生产量。如果乘务车继续增长,商用车又能发展的话,形势应该不错。又面临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的困难也不会那么严重。所以年初确定的各项发展指标不能变,工作力度不能减。具体讲,17%GDP增长速度、360亿元的财政收入、3600亿元的规上工业产值、180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需完成。没有这些,大发展、快发展就无从谈起。大家要坚定不移地完成这个任务。从昨天开始,政府的行政工作已全面启动,大家从节日状态中尽快解脱进去,积极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
三、妥善应对冰冻灾害对的影响
外地就是肉、蛋、禽、豆制品、粮油产地,这是今天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而言。所以这些商品的市场供应没有问题。面临短缺的只是水果和蔬菜。年前政府拿出50万元用于水果补贴,水果供应量就上来了要继续执行水果的补贴政策,大量存储,保证供应到5月份。这样,水果的问题就解决了豆制品供应问题,大家要特别注意。如果豆油继续涨价,可以研究对弱势群体进行专项补贴或按户发放实物,一户发一桶豆油,问题也就解决了最严重的就是蔬菜问题。现在这个季节南方蔬菜产量很少,而且也过了老百姓靠贮存萝卜白菜过日子的时代,没有蔬菜是不行的全国蔬菜供应形势比我预想的要严重。原认为蔬菜供应能够坚持到3月底,但现在看10天左右局部蔬菜品种就可能出现断档,必需得有足够的方法加以应对。处置这类问题,原则是宁可反应过度,不可以准备不充分、不到位。
建华同志具体组织,一是成立市场供应领导小组。由主管市长负责。办公室设在商务局。这段时间里,要进入应急状态,集中精力研究解决蔬菜供应问题,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和其他重大事项及时向市政府演讲。
要把政策延长到3月底。二是延长蔬菜业户进入批发市场免收入场费、交易费等相关费用的时间。
什么菜都没有的时候,三是由商务局研究白菜、土豆、圆葱等耐储蔬菜的临时贮藏问题。储菜的问题要拿出具体方案。极端点讲。这三样菜必须得有。
特别是北京、天津以北,四是立即研究叶菜的推销体制。黄河以北。冬季叶菜主要供应地,要尽力稳定叶菜供应渠道,稳定购销关系,保证叶菜供应充足。
提前收获,五是要超前组织地产菜生产。组织大棚提前育苗。保证市场供应,同时也给农民一个增收的渠道。叶菜生产供应上,可以根据需要研究一下补助办法。
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启动实施。六是对进入蔬菜批发市场经营业户在原有政策之外的补贴问题。要做出预案。
供应就会短缺,七是研究市在蔬菜价格上涨情况下对弱势群体的补助问题。这件事由治莹同志负责。地方政府在市场面前是十分渺小的市场供应、价格调控上没有多大能力。要通过行政手段把价格拉下来。人为的向下压价是不可取的和市场的关系是协作关系,不是简单的对抗关系,没有那么大的本领,不能过于自信。一方面,不过分干预价格,保证供应,坚持总量充分;另一方面,要补助弱势群体,兼顾中间阶层。省里现在补助低保群体15元钱,市里给不给要认真研究。
市场是面向全省的蔬菜供应是保证全省的请省里给予支持。八是向省政府寻求支持。要向省里打演讲说明情况。
蔬菜的数量、价格、品种、动向等数据要一天一报。这些事先不对外宣传报导,九是建立演讲制度。从现在开始。内紧外松,防止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市场供应就会相对稳定。同时,只要这九条政策出台。要认真抓好检查、检疫及生产环节。如果出现其它应急情况,随时随地研究。鉴于这次南方灾害给我提供的教育意义,治莹同志要从综合经济角度,学战同志要从乡村建设角度,各部门要从各自职能角度,进行认真分析。大家都要吸取南方灾害的教训,都要认真研究怎样提高乡村的承载能力。比如电,目前我市电网最大使用量与最大供电量之比为11.42低于国家规定的1∶2可靠性要求,电网承载能力太低,必需加快建设。这里向大家说明一个情况。农历大年三十,12345总共才接到220件投诉,其中供水投诉102起,并且主要集中在红旗花园、解放花园、车城花园3个小区,主要是物业方面引起的二次供水问题。供暖、供气、供电的投诉仅20起。投诉量这么小,乡村承载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说明我去年一年的工作见了效果。今后,供水,要以水务集团为主,产权单位为辅,总水量保证的情况下,解决二次供水问题。供暖,要以集中供热为主,区域性大锅炉房为主,逐渐取消小锅炉房,保证质量。天然气,要在保证气源的情况下,建立一个以天然气为主的逐渐提高气化率的体系。电力,今年要消灭临时用电的小区,解决2万多户居民临时用电问题。相信,通过这样的不懈努力,乡村承载能力、承载水平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另外,今年政府已经布置7亿元资金,专门用于解决地下供水管网问题。这些钱用于地下工程,虽然看不到但是着眼于未来,非干不可。另外,灾害的救援组织上,要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以便有事临战不慌,妥善应对,这是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标志。
四、着力做好项目建设的三抓”工作
往“三抓”上转。一要抓前期,现在又到抓项目前期、抓招商、抓开工的时候了整个政府工作、经济工作都要往“三抓”上集中。该办的手续要办全,该提前做好的工作要做好。经开区一次就拿到224公顷土地,春节前就把开行14亿贷款拿到手,值得学习;二要抓招商,完全赞同刚才万民同志讲的4个“对接”就是与中央企业、与省属企业、与江浙一带著名企业与战略投资者进行对接,要马上组织推进,争取招商取得大的效果;三要抓开工,确保项目按期开工,依法合规地进行建设。这个期间,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要创造条件,给予支持。下周治莹同志和万民同志下去检查,要按照分工,逐一落实今年的指标和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另外,三抓”时候要突出重点项目。像丰田这样的战略性项目,进展情况要一天一调度,必需保证在5月份开工。陆路干港项目在运作过程中,由于涉及到铁路问题,由德金同志协助万民同志,与相关部门搞好协调,加快项目推进速度。
[关键词]货币政策;透明度;通货膨胀率;非完整性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来抑制央行的欺骗冲动,防止产生时间不一致行为。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等国家中央银行更是从目标、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操作过程等多方面实现了透明化,建立了完整的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Haldane和Read(1999)的研究表明,在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整时,完全透明、完全可信的货币政策将使收益率曲线免于出现跳跃。然而,大多数货币体制都是非完全透明和可信的。其典型特征是,在官方利率发生变化的时候,收益率曲线会出现跳跃。但是,英国的证据表明,伴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以及一系列透明度改革的完成,收益率曲线的跳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阻抑了。显然,透明度提高的效应通过收益率曲线的稳定性被表现出来,尤其在短期内更是如此。同时,随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信性不断提高,即使货币政策发生变化,更长期限的收益也会更加稳定。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使透明度建设具备了完整的体系,其中包含了通货膨胀率明确而严格的目标,则其目标透明度自然是整个透明度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概念及分类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央行就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央行决策过程相关依据和程序的公布程度。透明度提高,有利于公众对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约束央行的行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货币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中认为,货币政策透明度是指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和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并且,该《行为准则》对透明度提出以下几个要求:明确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作用、责任和目标;公开中央银行制定和报告货币政策决策的过程,以及金融监管机构制定和报告金融政策的过程;公众对货币和金融政策的信息的可获得性;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可信性和责任性。我们说,透明度有利于实现公众对央行的监督,在公众监督之下,有助于央行更好地完成其责任,使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其可信性的增强,则有利于在长期内使货币政策更具连续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平抑长期波动,使经济稳定增长。
以上定义显示,货币政策透明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政策目标、决策过程和决策信息。显然,要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出发,Hahn(2002)认为,透明度应包含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其中目标透明度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要明确,如果是单一目标,则自然明确,如果是多目标,则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政策偏好必须明确。知识透明度,是指与货币政策相关的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央行对未来经济状况、通货膨胀预期的知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和充分程度,以及公众对其的理解程度。操作透明度指货币政策决策过程的公开程度,主要包括决策方式、政策会议记录和投票的公开程度,以及对决策结果的解释等。
二、货币政策透明度的结构和原理
既然货币政策透明度体系包括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则三方面内容的组合自然就是货币政策透明度的基本结构,然而三类透明度的作用却并不完全相同。
(一)三类透明度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及透明度基本结构的合理性
依据中央银行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信息、经济模型等,市场主体不仅要形成对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还包括对中央银行将采取的货币政策的预期。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本身是保证通货膨胀的一定目标范围的,中央银行的透明度体系只是根据经济形势的现状会不会使通货膨胀改变来进行货币政策决策,如果通货膨胀状况发生变化,则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即可。此时,并不涉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因为此时的货币政策只是使现时的超越目标范围的通货膨胀率回到范围内,并不是避免将来出现某种不合理状况而采取货币政策。然而,将市场主体的预期全部整合为共同预期,却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的加大。机制是这样的:如果市场主体发现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并预期到中央银行会采取措施使之回到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会调整其投资和消费计划,因为其相信通货膨胀的升高只是暂时现象。如果中央银行信守承诺,采取措施使之回到目标范围内,则市场主体并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显然,在以上分析中,发挥作用的是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这两者足以使市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会采取货币政策使通货膨胀率回到目标范围内,然而对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进行认定却成为一个困难的任务。当然,我们可以使用物价指数或者通货膨胀率水平,但仅凭物价指数并不能确定目前宏观经济形势是否过热,也许目前经济增长是需要通货膨胀率上升到某个程度的。如果当通货膨胀率超出目标范围就立即采取反通涨的货币政策,则可能形成误判。而货币政策的结果也许可以压制通货膨胀,但也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则经济衰退的原因就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误判,误判的原因是仅凭通货膨胀率来认定经济形势是否过热,而没有全面地分析经济因素的影响。显然,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率的目的是让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保持稳定发展,但是通货膨胀率并不是经济是否过热的可靠凭据,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并不一定代表经济过热。那么,当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时候,央行就必须对经济是否过热做出判断,既然仅凭通货膨胀率并不能对经济是否过热做出判断,则中央银行就可能误判形势。不幸的是,在完整的透明度体系中,却必须单独依据通货膨胀率这一指标来确定货币政策,并执行货币政策。因此,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目标透明度效率比较高,其原因在于通货膨胀率是经济是否过热的一个最直接的反映指标。
对于经济是否过热的判断,三类透明度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目标透明度的作用首先是判断经济是否过热,其初衷是利用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从而使经济不过热,也不过冷,平稳发展。另外,当意外通货膨胀产生时,可以稳定市场主体的预期,使其相信央行会立即采取措施使之下降,而不至于立即做出对投资和消费计划的调整,而使通胀率大幅度上升,从而增加央行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本。而知识透明度,包括宏观经济数据、经济模型、对未来预期的公布等,可以使市场主体深入学习中央银行是如何对货币政策进行决策的,以及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是否过热的。其目的在于弥补仅凭通货膨胀率判断经济是否过热的缺陷。于是,央行在知识透明度的建设中进一步介绍其使用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数据的详细信息,甚至公布了货币政策报告来教会市场主体,央行是如何使用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的,是如何利用模型对未来形成预期的。然而,由于对经济过热与否的判断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对于通货膨胀率、宏观经济数据,市场主体会形成不同的解释;又因为模型的条件是会变化的,凭借某个经济模型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即使具备了目标透明度和知识透明度,还是不能避免形成对经济是否过热的误判。因而需要进行操作透明度建设,由不同的专家分别对经济是否过热形成判断,并详细分析和说明原因。
(二)货币政策的时滞及其对透明度体系的要求
以上分析显示,央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有可能失误或存在偏差,即使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不一定能解决现实问题,原因是货币政策的力度是很难把握的;即使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采取的货币政策也是适时的,力度是准确的,其效应也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原因在于货币政策的执行是有时滞的,我们无法准确的判断货币政策执行后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一般认为,央行无法克服货币政策的时滞,则由于时滞的存在,当时正确的货币政策在已经不再适合的时间开始发挥作用,会对经济稳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见,货币政策透明度虽然可以让市场主体了解和学习央行是如何判断宏观经济形势的,又是如何根据该判断进行货币政策决策的,甚至通过反对意见的表达标示了风险,但仍然无法克服误判的风险和时滞问题。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并不能克服央行误判的风险和解决执行时滞的问题。央行并不能准确地判断经济是否过热,也不能准确地通过货币政策来抑制经济过热,央行可以保证的仅仅是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或者说叫做物价的稳定。但是我们要明确,虽然这并不能表明经济是否过热,但却是央行唯一能准确控制的,所以通货膨胀率目标是重要的,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是重要的。
由于时滞问题的存在,因此货币政策必须考虑对未来的预期,预期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然后在货币政策决策和执行中考虑这些因素。由于央行会在货币政策决策中考虑该因素,对未来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就变得十分重要,市场主体必然也需要进行该预期。那么,对于央行来说,也就需要引导和管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这一点也可以通过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部分得到解决。因此,透明度所应该解决的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的问题应该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引导和管理在现时状态下市场主体对经济过热的判断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二是引导和管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其重点则在第二部分。
三、我国的实践
由于货币政策透明度建设在许多国家发挥了良好的效应,我国央行也开始着手采取措施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然而,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体制的限制,目前情况下,透明度建设遇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的目标透明度没有建立起来,目前也不太可能建立起来。
(一)我国央行提高透明度的措施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1996年起中央银行正式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公布每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包括N1和M2的目标区间,并按季度向社会公布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在每月中旬公布上月MO、M1和M2实际增长率、金融机构短期和中长期贷款、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以及外汇储备情况等月度金融统计数据。
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文告》,该文告主要刊载有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办法、决定、通知、金融统计资料和其它需要公布的事项。
1998年3月开始,央行坚持每月与各商业银行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会上,央行通报全国金融情况,并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各综合经济部门和商业银行介绍其运行情况,并向央行提出货币信贷政策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从2001年第1季度开始,在每季度结束后对外公布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以详尽的统计数据阐明了货币政策执行情况、货币信贷概况、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并对下阶段经济金融前景进行预测,提出货币政策操作意见。
200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将货币政策决策依据和过程等知识向公众公布,包括我国当前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由来、内涵、实施效果,以及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所要采取的措施等。
人民银行网站可供公众随时查询其公布的各种信息,包括中央银行的职能、各种政策法规和大量宏观经济和金融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人民银行公告、季度与年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政策调整及其相关解释、货币政策委员会季度例会情况、对金融形势与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状况的分析说明、货币供应量统计表、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汇率报表、外汇交易统计表、黄金和外汇储备报表、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全国城镇居民收人与物价信心指数表等。另外,央行也通过举行新闻会和中央银行负责人发表谈话的方式来说明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形势分析会与《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其他公告形式提高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知识透明度,在市场主体和央行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渠道,有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成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从当年6月开始每季度召开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主要针对有关货币政策措施、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并在会后公布相关信息和会议决议。
我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建立了透明度较高的公告制度,每周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中标结果产生后,央行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中国债券信息网”和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中国货币网”及时向社会公开当日交易品种、期限、招标量、招标利率以及中标利率等相关信息。
(二)我国透明度体系的非完整性
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通胀率目标一般被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必须长期坚守。然而,我国目前公布的货币政策目标是货币供应量的M1和M2的目标值,且每年都有变化。显然,该目标和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通胀率目标存在明显差别: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只是央行对下一年度货币供应量的一个预期值或预期区间,并不是央行必须长期坚守的目标。因此,该目标对于共同预期的形成不能产生明显效用,只能显示央行对一年内货币供应量的预测以及央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意向。依据目标透明度、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的分类和定义,则货币供应量目标值属于知识通明度的内容。
同时,目标透明度要求货币政策目标是单一的,避免多目标。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体系中,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多目标的,或者说是被迫采用多目标的,包括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汇率稳定。我国目前不可能采用货币政策单一目标,也就是说,目标透明度建设目前是不能完成的。既然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不符合目标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目前不存在目标透明度;同时,由于我国央行实质上被迫采用多目标协调的货币政策,不能实施单一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因此,我国目前也不可能建设所谓的目标透明度。然而,在完整的透明度体系内,目标透明度是知识透明度和操作透明度的基准,没有目标透明度,就没有货币政策目标的严格范围,从而共同预期不易形成,可信性得不到改善。显然,我国不能建设完整的透明度体系,则透明度体系必然具有非完整性的特征,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透明度建设是失败的、无效的。如前所述,知识透明度可以通过公布和介绍央行使用的经济模型,宏观经济数据的详细信息,甚至公布货币政策报告,来教会市场主体央行是如何使用经济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数据的,是如何利用模型对未来形成预期的。市场主体同样能够掌握央行判断经济过热与否的复杂和灵活规则,并掌握其决策的依据和方法,于是也能形成对央行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的预期。那么在目标透明度缺乏的情况下,我国央行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知识透明度的建设,从而使透明度体系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义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能够促进财政收支由年度预算平衡转向跨年度周期性预算平衡,提高年度预算的可执行性,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继开展了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为主要模式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改革部署,财政部提出要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制度,对于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提升政府决策的有效性
中期财政规划把中长期的政府战略目标和政策体现到预算之中,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了以部门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编制方式,使政府要办的事与要花的钱得到前瞻性更高的匹配。因此,中期财政规划改革,有助于推动政府决策方式从以年度为主转向年度与中长期的有机结合,实现财政预算的平衡。
(二)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提升政府风险防范能力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映并制约经济。作为一种公共风险,经济风险、金融风险通常会转化为财政风险。政府治理的核心能力是风险预见能力。中期财政规划是提升政府风险预见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预算编制机制,控制财政风险使财政可持续,有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三)中期财政规划有助于提升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传统的年度预算控制方式更多以年度收支平衡为目标,容易导致顺周期调节。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宏观调控的需要,中期财政规划将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更有利于发挥逆周期财政调节功能,保持规划与财政政策的一致性,使财政预算管理与政府规划相互衔接,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
二、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难点
2015年,国务院、财政部出台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指导意见,标志着中期财政规划从研究和准备阶段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按照国家要求,全国各地也纷纷制定和出台了地方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本市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从2016年开始,市、区两级部门全部编制部门三年滚动中期财政规划,财政汇总后编制了涵盖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政府中期财政规划。总体来看,经过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市区财政和部门逐步树立了中期财政规划的理念,工作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在编制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难点。
(一)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基础不扎实
1.中期财政收入规划方面,收入预测难度较大
一是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带来了收入预测的较大不确定性。如在政府性基金收入方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一般会占到政府性基金收入70%以上,土地出让收入与土地收储、转让密切相关,房地产业形势不明朗,土地市场可能波动较大,造成土地出让收入不确定性较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方面的国企实际经营情况,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方面的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水平,同样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给预测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带来一定难度。
二是减税降费、收入划分改革等政策调整因素,对收入预测的影响较大。目前税制改革尚在推进过程中,全面营改增后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也处于过渡调整状态,这给财政收入中占比最大的税收收入的准确预测增加了难度;国资国企改革的推进带来的国资收益收缴范围和方式变化,社保政策调整带来的社保缴费费率变化等,相应影响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保基金收入的预测。
三是相比年度收入预算的编制,多年期收入编制的难度增大。目前收入年度预决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准确预测难度较大。以全国为例,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增长7.3%,决算数增长5.8%;2016预算增长3%,执行数增长4.5%。收入测算的时间段从年度拓展到多年后,预测难度相应增大。上级对下级的转移支付是地方收入的重要组成内容,目前这类数据只能参考上年数进行编制。
2. 中期财政支出规划方面,支出限额的确定较难
一是部门重视程度还不高。中期财政是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多年期预算拨款方案。相比年度预算,部门对中期财政规划的认识不一,部分部门积极性不高,对未来财政年度的支出目标不够清晰,支出规划编制的随意性较大,导致支出规划编制质量不高。
二是部门利益相对固化。中期预算支出规划需要以部门中期政策目标和支出需求测算作为基础。在中期支出规划编制时,部门从主观上不倾向于预测年度的财政支出总额减少,为争取资金分配的主动权有可能多预测支出,以“基数加增长”模式测算支出规划,由此产生政府全局与部门局部利益矛盾。
三是规划项目审核较难。在预算编审过程中,部门具有专业和管理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财政部门无法全面掌握部门的预算资源、预算需求,导致对部门中期支出规划项目的审核较难。同时部分项目如占支出规划比重较大的建设项目,目前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具体落实规划测算和编报工作,导致支出需求中缺失这一重要内容。
(二)中期财政规划编制机制还有待规范
中期财政规划与年度预算编制还有待进一步衔接。目前中期财政规划大都与年度预算同步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第一年规划等于当年编制的年度预算。按照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程序,只有“二上”r才基本可以确定较为准确的年度预算数据,以此为基础再编制后两年规划,造成规划编制较为仓促,难以与年度预算同步完成编制。
定量分析不足带来分析深度欠缺。中期财政规划不仅强调定性分析,更加强调定量分析。如收入规划预测需要掌握GDP等经济形势分析数据,税收和非税收入测算数据,未来三年土地储备和出让情况预计,国有企业经营情况预计,人口结构、老龄化程度等数据的分析,支出规划需要掌握重大项目、重大政策情况,这些都需要财政与其他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中期财政规划缺乏基本分析规范。中期财政规划需要在收支数据预测的基础上,对财政可持续发展和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但是对于财政收入质量高低的衡量、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的分析、财政是否可持续的判断,还缺乏较为科学合理的分析指标或标准体系。目前各地分析或判断的情况不统一,为以后报送人大和向社会公开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中期财政规划效力有待发挥
一是法律效力不足。目前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依据主要是国务院、财政部的指导意见,最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法也仅有“各级政府应当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的原则表述。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的法律规定,如中期财政规划的支出限额约束等,使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决策程序、控制方式等做到有法可依。
二是规划指导作用不强。作为一项研究财政政策目标、运行机制和评价办法的规划,理应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规划编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期规划滚动编制还跟不上政策调整的节奏,导致最终编制的数据只能是作为参考、对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的指导作用有限。
三是规划约束作用不足。从长期看,中期财政规划要逐步过渡到中期预算,对年度预算产生约束作用。目前情况下,中期财政规划对部门预算的约束力较低,执行力不足,不能达到平衡控制支出、优化资金分配的目标。
三、中期财政规划编制的对策建议
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是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的重大转变,需要从制度、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中期财政规划编制。
(一)进一步夯实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基础
在收入规划编制上,需要更侧重因素分析。从长期来看,需要建立模型,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实现较为准确的收入预测。但在现有政策调整和改革等外部约束下,模型并不能解决太多问题。现阶段中期财政收入规划重点应放在分析可能性和不确定性上。一是可以测算多种情形下的(如增长较多、一般增长、负增长)收入预计,分析不同情况对财政收支平衡、赤字规模、债务安排等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二是重点分析不同因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使用敏感性分析和迭代分析法,为收入政策的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支出规划编制上,需要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自上而下”设定部门支出限额。限额确定方式上,可以统一要求零增长方式核定支出上限,对于部门确有支出增量需求,由部门提供项目政策依据、资金需求测算,报请政府批准后纳入规划。将限额与年度预算进行挂钩,加快建立以中期财政规划为基础的年度预算约束机制,真正使部门重视支出规划编制,实现有限预算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加快推进支出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加强四本预算之间的统筹,推进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整体进行规划编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项目库,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二)进一步提升中期财政规划编制质量
逐步提早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时间。目前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中期财政规划编制,一般是要求中期预算规划必须在年度预算编制前完成。为了确保实现中期预算规划与年度预算的有效衔接,应逐步将中期财政规划的启动编制时间提前,对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实行“错时编制”,将年度预算置于中期财政规划的视野和框架中。
进一步完善中期财政规划报告体系。美国财政中期规划包括经济展望、预算展望与预算过程、支出展望、收入展望和促进经济复苏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内容;欧盟规定中期财政规划必备的大类要素为“政治支持、时间跨度、覆盖范围、支出上限、财政稳定目标、排除某些事项、财政顺延条款、约束性”等。参考借鉴欧美等其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在中期财政规划框架结构上,除目前已有的经济形势分析、收支分析、风险评估外,将“公共财政可持续性”“公共财政质量”“财政政策制度框架”等方面内容,纳入中期财政规划报告范围,建立完整的中期财政规划报告体系。
进一步充实中期财政规划的定量分析内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编制中期财政规划时,更多是基于各类数据的实证分析比较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如在对公共财政长期可持续性进行分析时,一般会运用一系列计量分析和比较模型,以及人口依存率、人口老年化指数等经济指标,对人口演变将导致公共财政可持续性风险增加作出预警。以此为借鉴,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中期财政规划的分析工具和预测手段,加快构建既符合跨年度预算平衡要求,又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宏观经济和预算分析模型,从定性分析逐步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模式转变。当前需要区分支出规划中的刚性支出(如社保基金补助、偿还政府债务等)和非刚性支出,以分析在不同的财政收入形势下,如何合理安排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三)进一步发挥中期财政规划的作用
逐步提升我国中期财政规划的地位和效力。对中期财政规划的法律地位和编制、审批、执行等事项作进一步明确。条件成熟时,将编制中期财政规划的有关规定,纳入以后年度国家将要新修订的相应法律法规中。在目前条件暂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逐步推进中期财政规划制度化,试行将中期财政规划中的部分内容(如未来三年的收支预测或财政可持续性分析)作为报送人大的附件材料,条件成熟后再全部报送人大审议及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