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09:50: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项目驱动;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是保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经济也保持稳步的增加,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探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基于项目驱动课程建设模式,更能够符合学生就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专业课程结构趋同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更多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相关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多是重复的。没有与专业体系知识结构相一致。这也是导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晰,理论课程的交叉与重复,又导致专业的培养方向性不明确。再者,理论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消费个性化分析存在资料陈旧,数据不详实,市场定位也没有及时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吻合等,这些差别容易给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1.2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在这方面,学校主要想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更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注重员工的“行为导向”,而对素质要求并没在学校所想的那么高。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与规划有很好的促进,但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而言,业绩和成果是企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1.3营销理论与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冲突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仍显出诸多不足。专业技术的知识无法与营销理论结合起来。一般来讲,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经过一段时间营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很快的成长为该专业领域的营销人才。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技术领域的不了解,使其很难进入到技术领域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这给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2基于建立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2.1重构课程体系建成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为适应企业现代营销模式多元化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能力三递进、销售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即通过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技能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高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专业技术、综合技能的进步和发展。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开设不同营销方式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营销能力。

2.2“工学互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将企业对本专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市场运营的相关知识,教学评价中结合企业考核评价,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深度结合。通过举办企业专家讲座、品牌策划技能大赛、营销状元秀、跳蚤市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指导专业建设作用,听取企业对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3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2.3.1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的探索。通过在一个项目驱动下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习、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本专业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创新与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3.2项目流程的确立

一个项目可以是会议或者展览、某一营销策划方案、渠道建设、网店(微店)建设、某个庆典、某项具体活动等。应根据不同项目实施,确定相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在确定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流程的具步骤以及每个流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高项目实施中利用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依据项目流程设计课程体系

在进行项目驱动市场营销人才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生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社会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重点对学生市场分析能力、交流沟通专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课程体系根据培养重点,由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平台通修课程、营销实践模块、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一是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其内容以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其中项目策划包含营销策划、投资学等课程。项目研究包含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项目组织包含市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等课程。项目现场管理包含销售管理、管理沟通、服务营销等课程。客户管理包含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二是平台通修课程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以及通识模块。本专业必修主要包括营销专业必修知识类课程。通识模块包含必需的政治、文化、身体类课程,例如马哲、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三是营销实践模块。此模块主要以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为主,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将专业知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相结合,从而缩短学生岗前适应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技能性人才。四是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限定选修课,一部分包含品牌管理、价格策略、广告学等课程;另一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移动商务与电话营销、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五是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拓展、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等课程。在这方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为今后职业发展储备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拓宽学习面,可以选修学生感兴趣的技术专业课程,也可以学习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面的广度。

3课程体系优化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制定在实训项目的选择时,要注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过程来进行,项目要符合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也要保证每个项目完整性和系统性,最好具有整合不同知识、不同专业的特征。而且项目要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使得通过一个或若干个项目群可以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覆盖。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分析项目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优化项目的针对性。3.2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固化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由教师课程和项目的认识不同所决定的。这些不同之处,造成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学效果出现波动。这方面,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要加以注意。通过教师团队统一对项目和课程体系的认识,在运用项目优化课程体系后,对课程教学方法也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寻求满足项目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细化,从而可以保证专业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

4结束语

在对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岗位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而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以项目驱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合面、更科学,从而使学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其职业技能的要求。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刘金岭.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

[2]柯浚.基于项目驱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1,(22).

[3]刘春英.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

篇(2)

关键词:材料化学 课程体系 建设

一、引言

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材料科学及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而是材料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学问题[1-6]。目前国内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其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定位教学型大学,依托地方,借力总校,培养适应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是理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已招收九届,已成为我校“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8个专业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在经过多次调研和细致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调整为电子与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养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的调整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与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课程与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相对划分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校专业人才培养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包括“综合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体系。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根据这三段式培养体系构成。

(一)综合培养阶段课程

综合培养阶段课程是由教务处安排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英语、体育和军事实践、理工类通识、大文科类通识、计算机基础、创业教育、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计58学分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类六方面内容,由教务处确定课程目录,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计8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是鼓励教师利用研究成果,开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

(二)专业培养阶段

专业培养阶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共计33学分。专业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子材料》和《印制电路材料与工艺》。其中,选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和《电子材料》为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部分需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中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如现代仪器分析、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课程中均设置了课内实践课程内容。

(三)多元化教育课程

多元化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四大部分。这些课程旨在为推进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分层、分流教学而设置,供学生选修。材料化学专业的提升类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英语》《半导体材料》《工业分析》《材料物理基础》《大学生数学提高课程》和《大学生英语提高课程》等14门课程,共计18学分。另外三部分则根据其他专业和教务处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可自由选修。学生可以在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中任选一个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块间实行学分互换。

(四)实践教学课程

随着我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明显增加。实践教学安排以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按照“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展开。材料化学专业不仅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基础实践,即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即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即毕业(论文)设计和生产实习;综合素质,即军事实践、思政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这部分学分是36学分。通过实施“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提高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入,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材料化学专业办成省内优秀、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技能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长员,李文魁,多树旺,娄谨,沈友良.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静,罗春华,韩燕,崔玉民. 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

[3]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4]耿树东,张福胜,张钰.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

[5]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何轶伦,周忠诚,黄劲松,欧阳鸿武.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7]文胜,龚春丽,郑根稳,汪连生,周环波.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

篇(3)

【关键词】药物制剂;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

药物制剂专业是研究如何将原料药制成适于医疗应用的成品药,是一个兼属药品生产及其安全有效应用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具备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物制剂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和领域,具有较强的学科综合性、技能实践性的特点。

药物制剂专业是2009年在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结合药物制剂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是我们农业院校开设此专业的关键。我们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再通过实践教学强化学科发展。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探讨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发展,以适应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培养。

1、课程体系的设置

1.1药物制剂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

药物制剂主要培养能在药物研究与开发、生产和管理等领域从事天然药物提取精制、药物制剂与剂型设计和制备、药物分析检验、质量评价等方面工作的科学技术人才。该专业主要学习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30余门课程,为加强药物制剂新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应具备较完整的化学和药学知识模块,在此基础上,还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此,我们将理论课程设置为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的三阶段课程体系:第一阶段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解剖生理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医药数理统计、生物化学、药理学、仪器分析等,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学生下一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专业课程,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生物药剂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主要是为培养学生掌握药物制剂专业所需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调整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实验、综合训练、科研训练、教学和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不仅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制备原理及技术,并且通过课程实践锻炼与强化以满足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医药行业生产一线,具备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制剂制备、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药物研发、销售和管理等能力,可在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品检验部门、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制药工艺设计、药物剂型制备、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经营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2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

从教学实习、教学实验、生产劳动、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探讨。分别建立相应的基本框架,即基础实验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及实验能力拓展,分别从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专业实验教学、实习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创新与素质教育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目标: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课程实验训练和考评,使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本操作,如称重、量取、倾倒、观察现象和科学分处理结果和数据等,要求学生结合理论课的学习,将实验原理理解透彻,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具备规范化操作的基础实践能力,总结分析问题能力。专业实验教学目标: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基础上,根据已学过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进行专业实验设计。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具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实践能力。实习实践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技创新目标:主要是通过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目标: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药厂,企业根据本院实习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提高学生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和职场规划。

1.3对课程体系的实施

通过专业理论课方面、实践教学环节、毕业环节等环节的实践,找出问题与不足,制定解决方案。专业理论课方面,每一门专业理论课都成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团队内教师职称结构及学历层次合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药物制剂专业共开设两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六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医药数理统计实验、生物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学实验和药理学实验。六门专业实验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实验、药剂学实验、药物分析学实验、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实验。以及相关的专业选修实验课程,生产实习,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提高自身实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毕业环节,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契机,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及药厂制剂设计中。

2、教学实践改革[1]

2.1基础实验训练层。以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确立训练学生基础实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认识到实践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同时增强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2.2综合实验训练层。通过方案的确立,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前期学到的实验技能,解决一些生产实际问题,并明确这些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产意义。

2.3实验能力拓展层。通过教学实习环节、第二课堂活动、师生合作课题、到药厂生产一线锻炼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并能紧密结合前沿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生产实践。通过完善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为吉林地区中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落实措施

3.1对药物制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进行修订。到医药企业、兄弟院校进行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召开学生座谈会;根据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3.2改革教学模式[3]。药物制剂专业教育与公共教育并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搞好第一课堂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使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互融合,知识结构合理化、课程体系最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基本要求统一化、学生发展个性化。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外药物制剂GMP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理论为主转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按实际生产流程,对主要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消化与理解,从而使实训内容有针对性,理论教学内容的学习更深刻、更扎实,两者相辅相成。

3.4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加强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稳定骨干教师队伍,造就拔尖人才,培养若干名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通过贯彻实施国家及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计划”,造就一批国际国内一流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通过实施学校的“院士工程”、“紫江学者计划”、“优秀团队计划”、“优秀后备人才计划”和“博士后培养计划”,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学校“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进行,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科研配套经费和博士后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结合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情况,鼓励教师“走出去”,到药企等生产一线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达到“双师型”要求。

3.5加大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实习基地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思想上对实习认识不足,不能适时进行角色转换,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实习过程中缺乏职业精神;对实习基地专业指导教师队伍的配备上,部分高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的指导工作流于形式,实习质量难以保证;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三方之间的责权划分不清,当学生和实习单位发生纠纷的时候,学校和实习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

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药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药剂学、药物化学、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等方面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具备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制备、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使本专业学生得到系统的药剂学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因此,农业院校药物制剂专业课程设置不应单纯地以学科型为主,应兼顾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的认可为依据来设置课程。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体会到只有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玉霞.药物制剂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07(6):47-48.

篇(4)

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名称更名后,相应的其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也将会有一定的调整。主要的改变是新增了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热科学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无论在作为甲方的业主、负责设计的设计院、负责建造的建筑单位、还是从事运行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都大受欢迎。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目前本领域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普遍不太满意。诸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进单位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面、背景知识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原有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研究满足行业需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本展业的发展、提高就业至关重要。

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

专业名称改变后,专业范围与原有范围相比有所扩展,所以原有的课程体系显然不足以涵盖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本行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在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装备,这都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和部分教学内容已显得比较落后,甚至一些即将淘汰的产品和技术还在给学生讲授;同时,一些教学内容和不同课程里均有讲授,显得重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挤占了讲授新知识的时间,进而形成了新的应用技术于陈旧的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针对上述情况,提出:新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原则,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基础课方面:增加热科学原理和方法方面的课时。在原有体系中,热科学方面的前期基础学习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后在专业基础课之一—传热学课程中系统进行了学习,但是这些内容对于新课程体系来说内容偏少,需要增加内容。在专业课方面:新的课程体系中需新增能源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也更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3设定新的知识体系下所包含的知识单元

篇(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76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是保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经济也保持稳步的增加,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探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O,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基于项目驱动课程建设模式,更能够符合学生就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专业课程结构趋同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更多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相关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多是重复的。没有与专业体系知识结构相一致。这也是导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晰,理论课程的交叉与重复,又导致专业的培养方向性不明确。再者,理论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消费个性化分析存在资料陈旧,数据不详实,市场定位也没有及时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吻合等,这些差别容易给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1.2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在这方面,学校主要想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更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注重员工的“行为导向”,而对素质要求并没在学校所想的那么高。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与规划有很好的促进,但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而言,业绩和成果是企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1.3营销理论与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冲突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仍显出诸多不足。专业技术的知识无法与营销理论结合起来。一般来讲,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经过一段时间营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很快的成长为该专业领域的营销人才。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技术领域的不了解,使其很难进入到技术领域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这给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2基于建立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2.1重构课程体系建成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为适应企业现代营销模式多元化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能力三递进、销售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即通过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技能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高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专业技术、综合技能的进步和发展。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开设不同营销方式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营销能力。

2.2“工学互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将企业对本专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市场运营的相关知识,教学评价中结合企业考核评价,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深度结合。通过举办企业专家讲座、品牌策划技能大赛、营销状元秀、跳蚤市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指导专业建设作用,听取企业对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3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2.3.1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的探索。通过在一个项目驱动下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习、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本专业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创新与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3.2项目流程的确立

一个项目可以是会议或者展览、某一营销策划方案、渠道建设、网店(微店)建设、某个庆典、某项具体活动等。应根据不同项目实施,确定相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在确定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流程的具步骤以及每个流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高项目实施中利用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依据项目流程设计课程体系

在进行项目驱动市场营销人才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生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社会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重点对学生市场分析能力、交流沟通专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课程体系根据培养重点,由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平台通修课程、营销实践模块、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

一是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其内容以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其中项目策划包含营销策划、投资学等课程。项目研究包含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项目组织包含市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等课程。项目现场管理包含销售管理、管理沟通、服务营销等课程。客户管理包含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

二是平台通修课程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以及通识模块。本专业必修主要包括营销专业必修知识类课程。通识模块包含必需的政治、文化、身体类课程,例如马哲、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

三是营销实践模块。此模块主要以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为主,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将专业知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相结合,从而缩短学生岗前适应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技能性人才。

四是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限定选修课,一部分包含品牌管理、价格策略、广告学等课程;另一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移动商务与电话营销、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

五是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拓展、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等课程。在这方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为今后职业发展储备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拓宽学习面,可以?x修学生感兴趣的技术专业课程,也可以学习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面的广度。

3课程体系优化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制定

在实训项目的选择时,要注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过程来进行,项目要符合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也要保证每个项目完整性和系统性,最好具有整合不同知识、不同专业的特征。而且项目要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使得通过一个或若干个项目群可以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覆盖。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分析项目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优化项目的针对性。

3.2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固化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由教师课程和项目的认识不同所决定的。这些不同之处,造成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学效果出现波动。这方面,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要加以注意。通过教师团队统一对项目和课程体系的认识,在运用项目优化课程体系后,对课程教学方法也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寻求满足项目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细化,从而可以保证专业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

篇(6)

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最近几年,通过对多个企业方对所聘用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满意度的调研问卷以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统计的信息来看,17%左右的毕业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岗位工作,其余的83%左右的毕业生不能独立完成工作,仍需经过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做到独立工作[1],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的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已经成为物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此外,这也反映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施载体———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的设置与企业的需求不对应等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因此,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研究分析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不足

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不够系统科学自从教育部批准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以来,先后已有较多所高校先后设置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2]。然而,大部分高校仅仅在原来相关的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或调换了物流相关课程,或者把同类兄弟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拷贝过来作为自己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没有在课程设置上作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更没有将培养方案中毕业生的培养定位及自己院校的专业特点考虑进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国内有些高校在建设物流实验室的过程中仅仅片面追求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未将院校以及专业特点考虑进去,从而导致实验室建设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院校自身的专业特色设置相关实验课程。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实验室建设中缺乏岗位能力调研,存在企业岗位设置缺位的问题,实验室建设缺少企业实践运作环节,从而导致实验课程的实战性不强,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实验室的利用率也较低,物流管理实验教学的质量也不高。

(三)理论课程的设置与实践课程衔接不好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实践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物流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其在物流管理实践中的动手能力。然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实践环节课时数偏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较简单、单薄,并且与物流管理理论相关性较差等现象。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也对建立校内、外综合性物流实习基地不重视,因此造成学生的物流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衔接不好。因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高校应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展开研究,以构建科学、系统、强化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需以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并且参考教育部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相关培养方案[3],以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编写教学大纲—创新实践性教学条件为建设主线,关注整体效益,注重系统优化,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不断调整提高。在新时代电商物流背景下,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体现跨学科专业融合的特点,突出办学特色,并且以对接产业链为前提,积极推进产学研相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注重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协调发展。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要求,根据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认识实践、课程实践、综合性课程设计、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四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4]。第一阶段—认识实践,即通过去企业认识实习,在实验室仿真模拟,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相关工作内容;第二阶段—课程实践,即通过软件操作、研究报告等方式组织物流相关课程实践,通过实践使学生更深入掌握物流专业课程知识;第三阶段—综合性课程设计,即运用管理学、运筹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四阶段—职业能力形成综合性实践,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利用实验室硬件设备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环境,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数据整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完成模拟企业运行,既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的能力。

(一)与相关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以保证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前沿性和有效性,可主要开展以下几种活动:(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主要包括拓展性阅读、专业性讲座、去企业实地参观等,通过拓展性阅读及专业性讲座,可以使学生了解目前物流行业发展状况、行业趋势等前沿知识。通过去企业实地参观,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运作的感性认识,为之后学习的课程及以后工作打下基础。认识实习一般可以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2)专业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在大二之后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选择知名物流公司作为在校生实习基地,要求学生采用顶岗方式在企业开展一个月左右的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可以达到如下目标:一是巩固之前所学的物流管理理论及实践知识;二是通过岗位实践,可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现状及具体岗位职责;三是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保证学习有针对性。(3)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双方优势,发挥高校为行业、社会提供人才的功能,使高校能够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更大空间,需加强同业界知名物流企业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在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校企双方需建立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之前,即在完成全部课程之后到企业现场参与一定实际工作,通过综合运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及有关基础知识解决专业技术问题,获得独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全面锻炼,并进一步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毕业实习在大四阶段完成,是培养合格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校方可通过多种渠道建立与相关物流单位的友好合作,逐步建立足够数量的校外教学实践培训基地,以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得到较好的岗位实践训练。

篇(7)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F224-39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分析

高职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职业功能与职业人才规格而制定的。专业培养的教学过程设计则在对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的基础上,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操作程序中列出操作点,筛选出符合相关职业和相关岗位群共同点的主要操作要素。这些具有职业岗位(群)职业性特征的操作要素是专业培养教学过程设计的逻辑起点。

1、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信息产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依据这一现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定位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具有优势职业品质与技能,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的初级程序员。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采用“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双证融通”是指在课程中引入国家或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功能为模块,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工学结合”的实质是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技能为目的。

二、计算机应用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质是基于就业岗位定位的职业要求,由工作任务(项目)的过程分析推导出典型的工作过程,再从这一典型工作过程中导出所需知识和技能,然后建立起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

通过企业调研,根据程序员岗位群的职业要求,从问题提出到问题的解决,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程序调试、试运行等环节。每个环节既可相互独立,也可联合起来构成一个项目完整的开发过程。

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分析,每个工作环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如编写系统需求说明书、概要分析报告、详细分析报告、界面设计、模块设计、代码编写以及测试计划和用例等。我们在完成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对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重组、简化,从而得到相应的课程设置,并根据课程的难易程度,安排学习、训练的时间。

2、课程结构

我们以职业岗位(群)工作过程中的操作要素为依托,分别列出每一要素在操作时所需要的技能、知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行为、品质、心理、能力、体能、形象、拓展、证书等职业岗位资格和素质要求,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分门别类设计出课程及课程结构。

虽然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它更兼具高等教育的角色,这是高职与专业培训机构的最大差别。为此,我们将涉及高等教育任务及公民素养培养的课程又归为基础课程。所以,整个专业课程结构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实务课、技能实训课和岗位实习)、职业拓展课程和社会活动课程四个部分。

(1)基础课程

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公民和现代职业人所应具有的必要的政治思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质、修养、体质、语言、工具等共同性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素质所涉及的课程为基础课程。该类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国防教育与军事训练、形势与政策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教育等。

(2)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是指依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知识、技术、能力、素质等而设置的课程。依据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特征又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实务课、技能实训课、岗位实习四大类。

①理论课,指以理论知识为教学内容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计算机电路、工程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结构等。

②实务课。主要是指教学内容既包含理论知识,又需要技能实训的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程序设计、程序设计、SQL SERVER应用、Java程序设计等。

③技能实训课。技能实训课是指以技能实训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动画设计与制作、网站建设与管理、IT市场营销、礼仪与沟通、应用文写作等课程。

④岗位实习。岗位实习主要是指直接面向行业和岗位,让学生从认知、感知到完全适应职业岗位的课程。包括专业认知考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3)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为增强职业发展后劲,拓展专业,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竞争优势所设置的课程。拓展课程分为专业拓展、人文素养、艺术基础与欣赏、必读书籍、考级考证五类。

(4)活动课程

以活动形式为主要载体的,实施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课程为活动课程。目的在于提高综合素质,重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活动课程有: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社会实践。

三、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对策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多以学科为中心,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能,更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为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需要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边教,边做,边学。

1、强调实践教学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必须通过实验方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实践教学是个整体观念,要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根据系统设计,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三部分,它们又是一个完整体系。教学计划要对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统筹安排,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渗透。

2、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为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改革考核、评价方法。要以考查学生能力与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不再单凭一纸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项目实践能力来决定。要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课程设计、技能测试、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等。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等职业院校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身份,因此,它不同于学科式教育的本科院校又区别于以就业为目的的专业培训机构。高职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在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正视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并针对性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并为下一步专业建设明确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凡.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9: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