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2 09:49: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急诊常见护理常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急诊常见护理常规

篇(1)

转眼间,一个多月的外科实习生涯已告一段落,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以、***思想、***理论为指导,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

在外科的实习工作中,本人严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时参加护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能正确回答带教老师提问,规范熟练进行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正确执行医嘱,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对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作出应对。通过学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做一名合格的护士。

在带教老师指导下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无菌操作技术,基本了解了内科常见病的护理及护理操作。熟练掌握护理文件书写,病情观察等。希望在以后学习中能够更完善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内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工作积极主动,责任心强,基本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较好完成实习计划。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外科

实习内容:熟悉外科常见病的诊断处理和手术适应症。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外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熟悉掌握外科无菌技术操作,手术前备皮,术前术后护理,熟悉换药,拆线,包扎,各种引流管与胃肠减压的使用与装置,掌握了外科常见器械,物品的清洁消毒,污染敷料的处理。希望在下一个科室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外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掌握了外科常见病的术前护理以及护理宣教,了解了心电监护和各种仪器的使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完成各项技术操作,以及静脉输液,给氧,肌肉注射。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妇科

妇产科

实习内容:掌握妇产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妇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产程观察处理。熟练掌握听诊胎心音,骨盆外测量,阴-道冲洗,灌肠。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基本掌握常见病的护理常规及阴-道分娩的基础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产前产后护理等知识,望能继续努力,能争取更大进步。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儿科

实习内容:熟悉疾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了解其诊疗常规,常见急症的处理方法。

个人自我鉴定:本人在儿科实习期间,遵守医院及科室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早退。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能完成生命体征的测量,新生儿的各项生活护理,以及新生儿培养箱,蓝光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希望在接下的科室能更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带教老师评语:该生在妇科实习期间,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无菌观念强,基本掌握儿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科室考核成绩:考核评定;良

急诊

实习内容:初步掌握各类急诊病人的处理原则,护理实施及各项施救技术。

篇(2)

[中图分类号] R58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a)-0149-02

在急诊科中,昏迷是各种疾病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糖尿病昏迷其病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昏迷(亦即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昏迷;且在患者昏迷后,病情的变化也较快,这就使得得临床治疗难度提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死亡[1]。而这类患者在急诊就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其无法在进入医院治疗中就能第一时间够获得对症和护理,故而,必须要通过提高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的有效性,来降低患者的生命风险[2]。在急诊治疗中,对患者的护理措施基本都是常规标准化的流程,相对而言不够细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各个医院的急诊室患者流量大,面对的疾病种类很多,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而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医疗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该院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常规护理进行对症改进和调整,更加注重时效性与有效性,通过实施针对性急诊护理措施提高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对该院糖尿病昏迷患者护理效果回顾总结,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糖尿病昏迷。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62.10±6.3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2.38±6.23)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要在入院后给予相关的检查诊断,且给予静脉补液治疗。治疗中需要为患者预留胃管。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患者的血糖浓度低于13.9 mmol/L,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流食补充。在对症急诊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病情监测、给药、与家属进行沟通等基本内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针对性急诊护理。其护理内容有:①在患者因昏迷就医时,必须要第一时间与家属或相关人员沟通,且第一时间配合医师对其相应指标进行检查,诊断其昏迷原因,进行病情评估。根据患者昏迷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方案。糖尿病昏迷临床多存在糖尿病酮性酸中毒与糖尿病非酮性酸中毒两类。在诊断中对于血糖明显增高,且血酮增高,pH值下降的患者,视为糖尿病酮性酸中毒;反之则视为非酮性酸中毒。对于前者需要给予胰岛素注射,从而调节患者的血糖状况,纠正其酸中毒;而对于后者,需要适当的给予患者注射生理盐水,从而纠正其水电解质平衡,使得血容量逐渐恢复,从而使血压正常化[3]。对低血糖患者10%葡萄糖糖液维持治疗,严密监测相关指标,配合医师做好进一步针对性治疗和护理[4]。对乳酸中毒性昏迷患者则需迅速补液、纠正酸中毒,并做好抗感染的治疗和护理[5]。所有病情严重、抢救效果不佳患者均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②在患者苏醒、意识恢复正常后,需要及时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告知,且结合患者的文化、职业等情况就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讲解,以提高患者警惕性。③心理护理。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会因为疾病的长期存在,而导致其负面心理相对严重。而一旦发生昏迷,多数患者会产生恐慌、焦虑等多种情绪,从而使得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发生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在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中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及时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并且适当的为其提供该院治疗该种疾病的成功案例,以引导建立其治疗信心。④并发症护理。不少到糖尿病昏迷患者需长期卧床,须做好压疮等并发症预针对性防护理。如预防压疮护理措施主要有定时翻身,拍打易发压疮部位,至少1次/d[6]。⑤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时,必须要就其饮食、用药、运动等几个方面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提高其生活的健康水平。对于昏迷后自理能力缺失的患者,需要与之家属进行沟通。针对患者的病情康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嘱其进行对应的锻炼,促进患者更好康复,从而提高其自理能力。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状况,并且对患者病情治疗情况进行记录。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的意识清晰,生活自理,无其他并发症;有效:患者意识清晰,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尚未恢复;无效:患者昏迷状况继续。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糖尿病昏迷

糖尿病昏迷是指患者由糖尿病诱发的一组以意识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包含糖尿病酮性酸中毒、糖尿病非酮性昏迷、低血糖昏迷和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昏迷,均为临床最常见的并发症,且其危险系数较高,如果没有加以重视且及时处理,很容易导致患者死亡。一般来说,糖尿病昏迷不会在没有其他条件下发生,也就是如果患者仅仅患有糖尿病,其?T发昏迷的可能性不大。在临床调查中显示,在如下几个情况下,其诱发的可能性较大:①处于应激和感染状态;②水分严重缺失;③高糖分摄入与输入;④部分药物的大量使用;⑤具有其他脏器疾病[7]。由此可见,糖尿病昏迷本身的发生可能性比较低。但是,这几个情况都是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时的常见情况,故而其发生率就相对增加。而由于多数糖尿病患者都不知道自身患有糖尿病并发症,这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症状缺乏典型性,不能引起患者重视。在这种状况下,患者如果发生昏迷,危害性也就会相对增加,并可能造成严重后遗症,甚至危急生命安全。

3.2 糖尿病昏迷的诊断

糖尿病昏迷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因此,对该种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该种疾病的治疗时机。就临床对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救治而言,其主要诊断步骤为:①入院后立即对患者的血糖、尿糖、血酮、尿酮、血纳、pH、乳酸、二氧化碳结合力等多种指标进行检验。②给予患者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并就患者尿常规与尿酮体进行检查。③诊断分型:如果患者的血糖明显较高,血酮较高,且尿酮呈阳性可以确定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如果患者血糖极高,且无明显的酮症酸中毒现象,则可以判定为高渗透性非酮症性昏迷;如果患者因休克或者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而使得其存在血乳酸增高、酸中毒现象,一般为糖尿病乳酸性中毒;如血糖显著降低则可诊断为低血糖昏迷[8]。不同类型的昏迷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与护理方案,故而,在临床糖尿病昏迷的诊断分型对于其治疗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3.3 针对性急诊护理的优点

针对性急诊护理其更加注重整个治疗的时效性,在患者进入医院后,就及时对其进行一些保障性的护理措施。同时,就患者昏迷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诊断,采取对症针对性的策略来进行护理,能够最大程度的稳定患者的状况,并且使之在进入治疗之前的生理指标相对恢复。另外,针对性急诊护理中,其也包含了饮食、生活、运动以及心理护理等多个内容,从而使得糖尿病昏迷患者在治疗后,能够充分认识到该种疾病,且提高其生活中的自我护理能力,降低该种疾病再发生的可能性,使得患者的心境较好,在整个治疗中会更加配合。

4 结论

篇(3)

1.1急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时间性强,所以一切工作突出一个“急”字,要分秒必争、迅速处理。这决定急诊护士应有巨大的潜能,投入高速度、高效率的工作。

1.2忙急诊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因此随机性大、可控性小。尤其遇有交通事故、集体急性中毒、传染病流行等,患者常集中就诊。所以急诊工作十分繁忙,要做到紧张而有秩序[1]。

1.3多学科性急诊患者病种复杂,疾病谱广,几乎涉及临床各科常需多科人员协作诊疗。因此要有高效能的指挥组织系统和协作制度。

1.4易感染性急诊患者因无选择性,常有传染患者,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要特别注意无菌操作和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涉法及暴力事件多如服毒自杀、车祸、打架斗殴的刀伤等。因此,要遵守医疗法规及要有高度的自控力,防止发生医患冲突。

2急诊护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2.1承担急诊护理工作对病情紧急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能得到及时诊治和处置。

2.2承担急救护理工作制定各种急诊抢救的实施方案。对急危重患者以及成批伤员,要上传下达立即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对急诊留观的重患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以明确诊断,正确治疗,必要时给予监护。

2.3承担急诊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急诊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培训急诊护理人员的抢救水平,加速急诊护理人才的成长。

2.4开展急诊护理领域科研工作开展有关收集急症、危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过程的第一手资料和护理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可总结诊治、护理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律,提高急诊护理质量;进一步找出问题,研究、分析急诊护理工作质量的检控。

3护士在急诊医疗中的多种角色

3.1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主力军护理工作是具体实施抢救和治疗方案的“主力军”。医师所制定的治疗和抢救方案固然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关键在于确切地执行所指定的方案。如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抢救,就应严格地做好雾化、翻身拍背、吸痰、观察病情、无菌操作,如有一环失败,即前功尽弃。

3.2护士是急诊医疗中的先行官急诊护士也就是“一线人员”,在24h内与患者保持密切接触。患者一进急诊科,首先接诊分诊的是护土,是分诊护士把他们安置在抢救或诊治场所;危重患者进入抢救室,首先接诊的又是抢救护士,根据病情即作紧急处理;如患者留置在急诊科,又是护士进行巡回观察,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所以护士是首先接触患者、首先抢救患者、首先发现病情变化的“先行官”。

3.3护士是急诊工作的管理者为保证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护士负责管理全科的一切设施,负责医疗物品的领取,负责抢救仪器的管理,从而保障了医疗用品的供应,保障了抢救仪器的完好备用状态,保障了急诊工作的正常运转。

4急诊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急诊护士是急救医疗的重要力量,是抢救、护理急症患者和危重患者的主要成员。因此,急诊护士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急救工作的质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要求是[2]:(1)急诊护士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动作迅速,思维敏捷,身体好,还要有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2)急诊护士必须具有各科急诊临床知识和经验,并具备一定的应急能力和基本抢救技术。(3)掌握急诊分诊原则,鉴别分诊快而准,以缩短候诊、分诊和诊疗时间。(4)要熟练掌握抢救技术操作,掌握监护仪器、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的使用方法和管理技术。掌握心电图的操作和阅读,掌握气管插管、除颤及小伤口的清创缝合术。(5)熟练掌握常用急救药物的名称、剂量、药理作用、用法、禁忌证及注意事项等。(6)掌握急诊常用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7)抢救患者时,按规定有权调度医院有关人员来急诊参加抢救。(8)急诊护士要举止端庄、文明礼貌、作风严谨、语言精练贴切、能宽容患者并具有良好的自控力。超级秘书网

5急诊护理工作的制度和常规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各项工作制度、各岗位职责、抢救制度、差错事故防范制度、规范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使护理人员职责明确、有章可循。(2)健全常见疾病抢救常规,如呼衰、心衰、脑出血、心跳骤停、心梗、休克、中毒等的抢救常规,使抢救工作规范化,护理人员配合程序化。(3)健全抢救护理常规,如CPCR、昏迷、出血、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三腔双囊管等护理常规,使护理工作规范化,护理操作程序化。(4)建立急救物品的保障制度,要求急救药品、物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合格率100%。做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及时补充[3];无药品过期、失效、变质;消耗性物品要定位、定量、无过期。

【参考文献】

[1]范静.急诊科护理工作的特点与对策[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9):108621087.

篇(4)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效果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为急诊科常见的循环系统急症,AMI患者的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预后差,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需及时接受有效的急救治疗和配套护理[1]。急诊护理流程的有效优化被多次证实可以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抢救和急救护理,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的护理优化效果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期间我院的33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患者为为试验组,作为本次的临床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32~60岁,平均(46.9±12.8)岁;试验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30~62岁,平均(47.8±12.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临床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纳入研究,可以纳入研究。纳入标准要求如下[2]:(1)入院后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患者及患者家属知情后同意纳入研究且配合完成遂放着;(3)上报我院医学伦理会且获得批准。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急诊护理,患者入院后被指导卧床、心电监护、吸氧,同完成开放静脉通道、抽血化验等常规急诊项目。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更新了急诊护理流程,试验组护理内容如下:(1)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要求急诊室于呼救电话5分钟内完成与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的有效的病情沟通,并确保患者维持卧床、给氧、心电监护,随时沟通患者病情;(2)创建责任人负责制,第1负责人为接诊护士,怀疑为心肌梗死的患者被要求于10 min内即被送往抢救室,同时保持患者绝对卧床,完成常规急诊检查项目,同时有效完成心肌标志物检查、心电图以进一步明确诊断;(3)缩短交接流程:在送至手术室、导管室的过程中,确保患者随行有监护仪、简易呼吸囊、除颤器以减少转运风险,另有一名护理人员随行并负责患者的护理记录、病历等相关资料,并确保病情交接的完整性;(4)心理护理:于护理期间对意识清醒的患者及时沟通,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直至抢救结束。

1.3疗效评价标准指标

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评价指标主要分为急诊指标和护理指标两方面,急诊指标包括:分诊评估时间(min)、急诊停留时间(min)、急诊时间(min);护理指标主要包括抢救成功率(%)、患者满意度(%),于出院时问卷调查记录患方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数据所用的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 l5.0软件,计量资料均以(X±S)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t比较;计数资料均以(%) 表示,组间比较选用卡放比较; P

2结果

据统计,试验组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停留时间、急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结果

组别

例数

分诊评估时间(X±S ,min)

急诊停留时间(X±S, min)

急救时间(X±S ,min)

抢救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

试验组

33

0.5±0.3

10.2±3.5

45.2±13.5

90.91(30/33)

75.76(25/33)

对照组

33

2.0±0.6

21.2±7.4

65.2±13.8

75.76(25/33)

54.55(18/33)

3讨论

近几年,国内外普遍关注 “时间窗”对AMI治疗的重要意义,提倡缩短急救时间。因此,我院与2013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更新,临床效果较为理想[3]。

据文献整理报道[4], IRA开通时间的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急诊室前处理时间、确诊时间、转至导管室的时间、发病至治疗时间、溶栓准备时间等,这也是护理优化的重点内容。本次研究中,急诊护理流程的重点内容即为简化院前抢救及转运流程、急诊接诊流程、优化 PCI 术前准备流程,降低转运风险,试验组患者无一人于转移途中发生死亡。另有多份报告结果显示[5],护理人员还应给予患者及家属充足的心理安慰,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避免紧张情绪对病情的干扰,提高依从性,确保临床治疗有效。本次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各项急救指标均优于常规护理结果,且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提示了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不过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有待进一步更新、改进。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临床效果较好,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中可考虑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雪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作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25):111-112.

[2] 范锦娣.急救护理路径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14):16-17.

[3] 刘红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236-237.

篇(5)

【关键词】 风险因素;管理;急诊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期待也随之增高[1 2]。尤其是社区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人们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 4]。风险因素管理是最近几年护理工作中较为新颖的概念,我院将其引入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分析和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35.6±10.6岁,急诊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衰1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依据是否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3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特点、急诊原发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P>0.05,提示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 根据急诊科收治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因素管理:(1)风险因素管理评估:由急诊科资深护理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对急诊科一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方法。(2)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感办组织的感染控制学术讲座,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消毒和隔离操作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演练,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1)风险因素认知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患者对急诊科常见的物理化学风险、微生物风险、暴力性风险、心理风险等情况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2)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如化

1.3.2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急诊科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如表1)

2.2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比较(如表2)

3 讨论

风险因素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访者可能伤害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过程。急诊科是一个专科性较强的科室,其常涉及急重患者,患流量大,各种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护理人员常会接触到携带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因急诊科收治患者紧急,一些患者病史询问不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急救工作,可能增加护理人员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急诊科常用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其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另外急诊科常会收治一些患者,由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和个人饮酒等素质不同,可能对医护人员出现肢体语言过当,恶语伤人、动手打人等情况。此时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工作培训,减少职业暴露,坚持以预防为主要的方针。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的原则做好急诊护理工作。本研究通过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风险因素管理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临床工作质量。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晓凤,刘恩君,闰晶,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2):387-389.

[2] 梅申聪,徐玉芬,孔晓霞,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79-81.

篇(6)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护理 急诊救治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塞。ACS的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 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 同时可伴血管痉挛,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完全堵塞从而出现心肌的缺血缺氧,严重的出现心肌坏死,临床出现胸痛胸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目前治疗ACS主要是尽早进行血运重建,尽早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和增加心肌的灌注。近年来,AC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每年由急诊科收治诊断的ACS患者也日益增多,随着对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对其急救护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120例急诊ACS患者急诊救治过程的抢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ACS患者120例,均来自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68 例,女52 例,年龄28~85 岁。临床表现主要是胸闷,剧烈胸痛呈压榨感,呼吸困难、大汗、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少数病人出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等表现。ACS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改变和实验室检查按照ACS的诊断标准而确诊。

1.2 急诊急救护理过程方法:根据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进行初步危险分层,按照胸痛的急诊诊疗常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病人的危险分层评估,建立静脉通道、留取血液标本做相关的血常规、血型、急诊生化、血糖、出凝血功能、心肌酶、血肌钙蛋白等检查,进行标准12导联、必要的时候进行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等,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安抚工作。接着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心电图表现、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完成临床危险分层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决定急诊救治护理措施。

2 结 果

本组ACS 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66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22例。全部病例均给予扩冠、抗凝、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其中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有40例适合静脉溶栓治疗,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其中有4例采用rt-PA(爱通立),其余均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有38 例在病情稳定、患者经济许可,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CI) 。除5例在发病后4~24h 内死亡外,其余病例均在住院期间内达到临床治愈或明显缓解。在急诊科的120例ACS患者,绝大部分得到了迅速及时的抢救、正确的诊治,抢救诊治护理的过程顺利迅速,避免了重大医疗差错的发生。

3 讨 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粥样斑块破裂引起冠状动脉的狭窄加重、血栓形成,甚至完全闭塞,造成患者的心肌缺血、坏死,临床上出现严重的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是最常见和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心血管急症。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急诊参加抢救的护理人员,在对ACS的危险分层、诊断、治疗、观察和监测病情、转送、收治以及病情的随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心电图的检查和心电监护是ACS诊断和治疗的基石,对于ACS患者的诊断,离不开心电图的动态观察,因此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心电图的操作技术,及时的获得高质量的心电图图片,以及追踪心电图的动态变化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是对ACS进行及时确诊的必要保证。

在急诊救治ACS患者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对其心电监护的观察,及时发现恶性的心律失常、缺血性心电图的变化对于诊断和及时处理抢救ACS患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组患者,经过及时的心电图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的30min内基本完成了分型诊断,根据抬高的ST段以及其他的QRS波群的典型变化,初步诊断了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66例,其它的病例根据心肌酶,心肌肌钙蛋白,以及临床症状的演变也在短时间内得到了确诊。病人到达医院之后,护士是第一个接待者,对胸痛的患者一旦明确ACS 诊断,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照顾,使病情得以缓解。而对无典型症状的患者,为防止漏诊和误诊,护士应在获得检查数据和医生做出诊断之前,选择必要的紧急处置措施,如给予吸氧、静脉输液、连续的EKG监护,其中急诊心电图检查是必须的。这样必须按照急诊有关急性胸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常规,迅速有效的开展相关的急救过程。

篇(7)

关键词:质量;门诊;护理;控制;患者满意度

0引言

门诊应该说是一个医院的门面[1-2],由于门诊具有患者人流量大、空间有限、病情复杂、涉及内容多等特点,所以门诊易出现风险问题和医患冲突。本文根据我院近年来所收治的门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探究和分析,着重说明门诊护理质量控制在门诊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方面所显现出来的积极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涉及资料均来自某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460例门诊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有患者230人,男性147人,女性83人;最小年龄1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40.61±1.37)岁;其中常规病例183人,急诊病例47人。护理组有患者230人,男性129人,女性101人;最小年龄5个月,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5.71±1.65)岁;其中常规病例169人,急诊病例61人。对比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对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策,主要包括:给药换药、辅助治疗、辅助检查、疏导秩序等。治疗组采用护理质量控制对策,主要从常见问题控制和风险因素预防两个方面进行。

(1)常见问题控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长居居民体质、流动人口数量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医院的门诊有着不同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门诊护理人员要能够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发现并且总结这些常见问题,并对这些常见问题作出相应有效的预防方案和对策。如某院所处地区城市绿化面积较大,赏观花较多,所以在春季易出现大量的花粉过敏患者,这就是该医院门诊的常见问题,该院开设了相应的花粉治疗通道,这样就可以将花粉过敏患者与其他常规患者区分开,从而提高了就诊速度和治疗质量。又如本院门诊在春秋季易集中出现儿童感冒患者,这样本院门诊就在春秋两季开设了儿童感冒绿色通道以提高就诊速度和治疗质量。

(2)风险因素预防,门诊存在一定风险因素,主要分为技术风险和患者风险,技术风险是指由于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关进而导致的护理风险,院内应该以月为单位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对考核成绩较佳者着重表扬,对考核成绩不理想者督促其改善和进步。另外就是要对门诊护理人员的德行做重点培养,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全程微笑服务,提高患者好感。患者风险是指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如磕碰、突况等,应对这类风险门诊护理人员要合理布置门诊设备和摆设,对一些尖锐物品做好包裹,并设置警示牌。护理人员要做好每日的门诊消毒工作,以降低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可能。对于急诊病患制定突况的预防对策,将急救用品放在安全、实用的地方,方便使用,并开设急诊绿色通道,以提高急诊的治疗速度和治疗质量。

1.3疗效评估。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无需进一步治疗。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仍需进一步治疗或住院治疗。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作为判定对比数据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对比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效果。另外,两组急诊患者均无死亡案例,死亡率为0%。

3讨论

治疗和护理是保证门诊治疗质量的两大关键因素[3],而护理又起到协调医患关系、辅助治疗计划、协作患者就诊的作用[4],可以说门诊护士与患者发生最直接的接触[5],而门诊护理质量的好坏就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门诊的就诊秩序和治疗质量。所以在日常门诊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根据本院门诊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门诊护理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规划,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解决方法,提高对门诊护理质量的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就诊速度和治疗效果。总而言之,护理对门诊日常工作十分重要,有针对性、有效果、有方法的护理质量控制方式不仅能够提高门诊的整体护理质量和治疗质量,而且还能提升门诊的治疗速度,减少患者候诊时间,改善医患关系,应于临床做重点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瑞霞.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门诊的运用[J].中国护理杂志,2012,12(01):323-324.

[2]李秋红,郭彩霞.浅谈人性化护理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4,10(11):1172-1173.

[3]聂玉洁.运用人性化理念进行护理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3,18(12):353-354.

[4]王伶莉,黄健,宋宏.门诊、分诊系统的应用体会[J].现代临床护理,2013,11(0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