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5 07:03: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生消费现状调查报告

篇(1)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上海市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发表的有关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问卷调查法。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以及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590份,回收有效率96.7%,发得到随机样本。

(3)数理统计法。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录入。

三、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

1.高校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性别特征

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也迥然各异,具体到体育消费领域,性别对男性与女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显然亦存在诸多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大学生在付诸体育消费行为时,男生有402人,占样本总数的68.1%;女生有188人,占样本总数的31.9%。这些统计数据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人数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对比女生的体育消费行为更加积极活跃。

2.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3.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一般分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和娱乐型体育消费。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物型的体育消费主要包括体育服装、运动鞋袜、体育音像产品,以及体育报刊等产品,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了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绝大部分,构成了目前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的主流。同时在被调查的4所高职院校中,通过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进行比较发现,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未呈现显著性差异(P=0.369),表明在进行实物型体育消费时,男女生体育消费结构的差异程度不大。从访谈情况看,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表示假如他们选择某项自己喜欢的收费体育项目进行体育消费时,为保证更好地掌握所授体育技能,将会相应的购买所需体育设备。比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校大学生在报名参加跆拳道社之前,会以个别购买或团购的形式预购跆拳道服和相关的训练器具。显而易见,为保障参与体育活动,一些实物型的体育消费品已经自然而然的成为高职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实物型体育支出占据其体育消费主体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过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发现上海市高职大学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偏低,对娱乐型体育消费的支出大多局限于现场观赏各类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业余时间参加各种体育项目培训费用等,并且男女生的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男生在娱乐型体育消费能力上大大优于女生。这些数据说明娱乐型体育消费在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需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

4.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根据访问调查,上海市高职院校大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中,多数青睐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男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按选择人数的多寡依次为:足球、篮球、羽毛球、网球、跆拳道等,女生分别是:瑜珈、体育舞蹈、羽毛球、游泳、网球等。在选择这些项目进行体育活动时,由于身在学校的学生可以免费使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加之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也能学到较多体育技术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发生体育消费行为时,主要体现利用业余或假期时间在校外的诸多社会经营场所的体育消费行为,例如,在收费场所打羽毛球、篮球,以及跆拳道训练等等,而在学校进行体育项目消费亦仅限于不满足体育课获得的体育信息量,或者本校不开设此项体育课程,学生转而借助学校体育设施并聘请体育人才以实施收费的形式进行体育健身。此种体育消费方式构成了校内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部分。这有力佐证了高职院校大学生虽然体育消费项目种类繁多,但校内体育消费意识薄弱的事实。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乡土资源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而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说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着眼于未来的创业生活,培养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习和生活有计划性、创造性、超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图片或网络是不够的,应该利用地方乡土资源,开发地方资源中丰富的知识因素和教育因素,一方面强化、巩固政治课堂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得到升华,探索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特色之路,从而使政治研究性学习呈现出勃勃生机。

一.认识乡土资源价值,明确政治研究性学习目标

要使政治教学与时代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观念,突破固有模式。《关于福建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管理的意见(试行)》中指出:“地方课程的内容以地方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为主,既要体现地方的传统、特色,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时代性、地方性、实效性的原则”。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把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方历史、文化、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资源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能够以政治学科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植根地方乡土资源,确定政治研究性学习方向

中学政治研究性学习,实际是一种探究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确定研究方向为首义。虽然,各地区、各学校在内外条件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不同程度上都会具有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地方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漳州市,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是福建的“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是著名的“鱼米花果之乡”。漳州平原是福建最大的平原,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为文明富庶的经济开发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是闽南商贸重镇和富有亚热带风光的海岸地区。先后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称号。境内有东山岛、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南靖土楼等景点。。漳州有着我们政治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方文化资源。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开发利用好漳州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探究地方乡土资源,实践研究性学习过程

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提出研究问题――提出设想和方案――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进行相关拓展研究――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激活已储知识――学习和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提出相关建议――用文字或书面表达进行交流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获得政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发展的过程,更是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具体操作过程为:

1.精选内容,确立研究主题。政治研究性学习强调社会性、实践性,因此,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引导、管理与监督。研究主题的确立非常重要,在积淀丰厚的乡土资源中,应选择与确定那些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又能反映社会、地方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有利于实现基础教育的理想和培养宗旨的资源,确定主题。如笔者曾指导学生开展过的研究性学习主题有《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研究》、《漳州户外广告状况的思》、《漳州市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研究》、《漳州市“摩的”市场现状调查》、《漳州市婚礼习俗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漳州拖鞋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漳州市民不文明行为的调查与研究》、《漳州市消费品过度包装调查研究》、《漳州市民理财方式的调查与研究》、《漳州大型超市满意度调查与研究》、《漳州九龙江水资源状况调查与研究》等课题。

2.上报课题,制订目标。选定课题后,师生密切协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规划是课题实施的保障。设计目标前,教师根据《高中政治教学大纲》和《高中政治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选择提供可供借鉴的研究资料,并作专题讲座,营造有关问题情境,接着,让学生围绕主题从兴趣和爱好出发,成立研究小组,推选组织和研究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并要求能从研究的目的、研究现状与基础、实施方案、活动安排、评价方式、成果交流等方面撰写课题方案,这样可以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比较规范和有序。

3.实践考察,活动实施。课题方案确定后,教师应带领有关课题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与课题相关的乡镇、街道、工厂、社区、历史名胜古迹参观考察,开展社会调查;如《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实地参观乘坐漳州市公交车,漳州至天宝,漳州至南靖,漳州至龙海等线路的车辆,同时对乘客、司机和服务员进行采访、问卷调查等,详细记载了活动经过,收集到大量信息。《漳州九龙江水资源状况调查与研究》课题小组在老师的带队下,从加塘溪的源头开始沿溪而下进行实地考查;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溪段溪水质量的变化,溪两岸的污染源、污染物,溪水受污染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同时采访岸边耕作的农民、路过的行人等,在附近居民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记载了活动记录,并在电脑之中储存有关资料。这一过程,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是活动能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4.筛选信息,整合材料。经过长时间的社会实践后,课题组成员在组长的主持下,交流、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拓展相关研究,整合部分材料,写成结题报告,如《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小组写出了包括:(一)公交车上存在的不文明问题及分析,分别从乘客、司机、服务员的不文明举止及公交车上的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剖析;(二)我们的思考及建议,从社会各方面说明如何加强公交车上的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文明车厢的构想。《漳州市民不文明行为的调查与研究》课题小组写出了“美德贵在坚持,文明重在行动”为主题的结题报告,分别从舆论宣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市民素质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

5.交流评比,深化成果。在社会实践活动、总结交流之后,教师应把学生的主要探究成果融汇总结,参加学校的成果展示评比;同时,本人还结合漳州市级各类小论文评比,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送去参赛,近六年来有三四十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如《推动绿色发展,创造低碳生活》获优秀乡土地理小论文高中组一等奖;《生财有道,理财有法》、《构建和谐车厢――漳州公交车上文明状况的调查报告》、《文化生活,和谐消费漳州市民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报告》、《美德贵在坚持文明重在行动――漳州市民不文明行为的调查报告》均获漳州市政治小论文评选高中组一等奖;《飘落花瓶的诉说――交通安全的警示》、《“摩的”取缔与否――漳州市“摩的”市场现状的思考》、《贴出文明,秀出精彩》、《遏制过度包装,倡导简约生活--漳州市消费品过度包装调查报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二等奖等。这些都大大得激发了学生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同时教师本人也结合自身在做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加以整合、推广。二年多来,笔者结合主持《乡土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建设》这一省级教研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在开放的现实背景中主动对漳州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使我校的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步构建起了以漳州乡土资源文化为研究内容的的特色之路,形成了有地方和校园文化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体系。开发出了《政治小论文写作与鉴赏》、《漳州民俗风情》、《漳州旅游》等校本教材,大大丰富了地方的课程资源,同时这些教材对指导学生进一步参与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涉及的范围很广泛,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和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生活问题和社会问题;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政治研究性学习,确实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实践机会。在高中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发挥教师科学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展就会越来越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大纲》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3)

行动素养:信息时代民众迈向成功的关键

近代文化变迁中的图书馆学思想

文华图专师资力量探析和启示

系统用户搜索行为日志分析

论作为PIM对象的个人信息

民办图书馆的概念界定与类型

全民阅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索

基于语义搜索引擎的学科知识服务研究

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提升对策研究

高校图书馆组织机构变革历程分析

广东省图书馆权利状况调查

民族志方法与图书馆用户研究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服务消费的作用力分析

《图书馆学季刊》及其学术特点刍议

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分析变革研究

新市民社区信息服务创新与思考

基于XML中间件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研究

专利地图和知识图谱视角的大数据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国家修书活动控制史论

文化统计框架中的图书馆:定位与统计指标

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的形成与矫正研究

公共图书馆数字视障资源服务的调查与思考

国外信息服务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调研与分析

国外开放存取发展中的政府介入行为分析与借鉴

网络问答社区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进展及展望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大数据研究热点分析

大型电网企业凝炼关键情报课题的途径与方法

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二十世纪前半期图书馆与中国文化传承研究

面向图书馆的服务等级协议研究

结合替代计量学的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新模式

描述研究人员论文水平的文献计量新指数

研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评析

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背景及实践探索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探析

基于用户信息的馆藏资源语义化研究

数字化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共建共享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探索

图书馆学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之他山之石

我国高校学生信息和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和分析

语义环境下馆藏资源深度聚合结果可视化框架研究

基于用户声誉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资源管理机制研究

教育质量管理:AACSB认证与我国的图书馆学本科教育

国外图书馆行业组织LIS教育认证标准及其质量控制要素研究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图书馆与情报学教育

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与情报学第一学位课程体系——基于英美的考察

篇(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信贷渠道分析

水稻价格保护制度:历史演变、现实困境与政策建议

后ECFA时代两岸金融合作展望研究

基于贸易平衡的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分布研究

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对策研究

论高速铁路对重庆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地方政府财务信息网络披露影响因素分析

国外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流派述评

期望不一致、游客情绪和游客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述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论“侵害(trespass)”令状所体现的严格责任思想

瑕疵证据之新解读

法制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中国诉讼法溯源》为例的解读

南来与本土——简论香港《文艺青年》(1940—1941)

多丽丝·莱辛的种族歧视思想——《野草在歌唱》的叙事裂缝解析

模因论与EFL学习者词块习得

网络中式英语的特征及其成因

网络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都市报纸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以《重庆商报》为例

惠稿须知

大众化的历史经验探析

论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基础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文关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模式演进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劳动力要素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转轨经济的债务期限结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

燃油税实施效果评价——基于北京地区的调查报告

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执行力提升研究——基于执行主体层面的思考

划拨土地流转的法律问题研究

近代中国钱业制度内生性的进化博弈分析——以上海钱业公会为视角

近代华侨投资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以闽南地区为中心

诉求下国民德性的现代重塑——以梁启超《新民说》为中心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比较分析

重庆市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对策

环境权的私法规制初探

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以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制度为视角

论商品房预售法律制度的完善

建立中国的治安法庭制度——司法职权优化配置探索

古诗词曲英译中声音文化的展现

敬告作者

大众化研究述评

我国当代社会阶层探析

论中国化进程中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行为经济学的逻辑主线和理论贡献

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9年度工作会在我校召开

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经济合作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运用与组织绩效关系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报纸消费市场的影响——基于老龄化程度与报纸发行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的重庆市宏观投资效率研究

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统筹视角下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构建

公共协商视阈中的公共治理运作机制研究

汲取儒、道、释的和谐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近代中国林业资源的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辽代酿酒业及其发展

秦汉社会保障研究综述

篇(5)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247-02

一、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不仅信息的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而且它的扩展领域也已达到无所不在的地步,已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作为信息传播载体与平台的各种媒介,其类型也极为多种多样,包含从传统的报刊、杂志、书籍、广播、影视,到近代的网络、手机、视频、数字出版物、电子报刊、动漫、博客, 微博等等。它们通过文字、图形、艺术、影像、声响、数码、符号等形式的信息产品的传播,对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施加各种影响。媒介已成为近代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媒介本身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对未来社会与文明将产生更为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在精神上与物质技术上预先做好各个方面充分的准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具有完整的分析、评估与创制的能力。这一概念是由媒介素养教育(Media Education)的先导美国学者I・Altman和M・Chemers在合作出版的《文化与环境》一书中最先提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具有识别选择能力,理解与使用能力,媒体的互动能力以及能够创制与生产媒体信息的能力。

在媒介素养的培养中,特别注重下述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对各种信息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另一种是独立创制媒介信息能力。所谓分析批判能力,一般是指能够对信息的作者、动机和观点,以及信息的真实程度等进行判别与鉴定的能力,进而甚至能对媒体的结构性技术与类型、媒体信息的代表性以及媒体的经营背景具有识别推断能力;在深入了解各种媒体特殊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媒体活动,逐渐使自己成为媒介信息独立创制人的能力。媒介素养的树立有助于把媒体消费过程转化成积极的和批判的信息吸纳过程,对某些基于不良商业动机和其他罪恶动机所产生的具有严重误导性和杜撰性的信息,具备必要的防御和抵制能力。媒介素养是反映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所展现的一种人文素质,也是媒体消费者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文化品位。

二、大学与媒介素养

大学是集知识、人才、信息于一体的重要集体,也是近代信息的创制、储存、传播和频繁使用的一个集中场所。特别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媒介信息的使用、评价与创制,规范大学校园信息网络的管理,确保校园以至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不仅是当前大学教育改革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稳步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根据2005年“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报告”,上海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媒介消费的主要动机方面,在对媒介的理解与判断方面,以及在媒介信息的主动应用与制作能力方面,都存在不少缺陷。上海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先进的地区,也是传媒产业和传媒消费比较发达的地区,上海一般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为今后制定提升全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规划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大学中拥有大批具有较高科技与文化知识水平的青年学生,同时他们已构成当前媒介信息的一个主要消费群体,因而在高校中完全有条件也有可能普及与加强媒介素养的教育。树立起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当前大学生本身的媒介素养,今后还可以通过他们的引领带动全民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一项不可推卸的重大社会责任。

三、对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几项部署性建议

中国大众传媒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正逐步步入产业化进程,各类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与电子媒介等正迅速介入并影响着社会和广大受众。大学生作为思想和行动最活跃的社会群体,已把各类传播媒介视为课堂之外最为主要的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大众传媒对大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和扩大。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面对媒介传播的信息,能否理性地加以分辨与认知,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年传媒信息中出现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杀人案”都是在信息的思辨缺陷上所反映出来的典型反面案例,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也说明了在高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宁斯・布莱恩特曾提出:“大学生进入到一个社会化的环境,传媒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就像谚语所说的水容易被鱼遗忘,大学生经常接触一些关于传媒对大众文化影响不准确、夸大其词的宣传,以至于创建与传媒效果直接相关的记录已经成为文科教育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一种经常被称为传媒素养和传媒教育的现象。”大学生通过个人的直觉领悟来形成自身的媒介素养,很少通过正规的科学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的途径来获得。这是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较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他们无法在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判断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无法将信息内容与自身的信息需求合理地联系起来,从而无法充分地理解和利用媒介资源。我国一部分大学及传媒类高校已开展对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已逐渐被一部分高校列为具有跨学科特性的基础培养项目。媒介素养教育也是近年来倍受各界重视的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件,已成为大学生培养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核心内容。在现阶段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重要的教育改革部署。鉴于媒介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通过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 学生本身和社会大环境的紧密配合。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重视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教育主管部门应从源头上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管理机构,要在着眼于提升全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媒介素养认知度的基础上,研究并制订高校的媒介素养的教育纲要及其逐步实施的计划。要加大媒介素养的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有关设备,增加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要规范高校网络管理,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 增强校园网络安全。要大力组织各学院有关专家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的深层次的研究,加强研究者之间以及相关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探讨。 媒介素养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媒介本身的教育和文化诱导的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体资源为媒介素养培养工作服务,并在努力将媒介变成积极向上的传授知识技能和文化娱乐领域的同时,要设法坚决抵制不良的社会信息,控制与防御网络犯罪的发生。

(二)高校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工作

高校应发挥其应有的硬件设施和师资人力优势,强化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要注意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将媒介素养课程内容编排或渗入到日常的课程体系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提高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广阔的媒体实践平台。开展类似“媒介素养论坛”的活动,以学校自身影响力邀请知名媒体人士来校园开设讲座,开办培训班等。高校还应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到涉及校内报纸、广播、互联网、电视等的校园媒体活动与组织中,鼓励他们积极地与校外媒体接触,增加实践经验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视野。

(三)大学生应不断增强对媒介素养培养的自觉性

大学生本身应明确树立媒介素养的目标,制订出自己对媒介素养培养要求的计划。要对准积极的信息方向保持媒介行为意识。努力掌握各类媒介形式的特性及信息制作过程,认识媒介产业的运作机制; 尽可能多地参加一部分媒介的信息制作过程,加深对媒介实质的整体理解。作为有较强认知判断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学会正确处理与运用媒介信息。当年的“非典”事件, 就需要由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群体来正确引导全社会对突发媒介信息的正确认知。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和媒介一样,担负着信息正确导向的社会责任。

(四)社会大环境应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提高与巩固

媒介的消费具有全民性,因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该迈向社会化和全民化。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限制,直到最近几十年才充分觉察到媒介的巨大影响力,才有媒介信息多元化的急剧扩张。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的准备工作显得十分滞后,经常受困于由信息汇成的大海中,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而在某些西方国家和其他地区,由于很早就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工作,情况就好得多。我国应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积极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启蒙和普及工作。除重点抓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应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未成年人教育内容中去,再通过逐渐普及,实现媒介素养教育大众化和社会化。 应将个人、公众、组织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相互促进与相互激励,形成全国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不仅有助于推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大学生在全民媒介素养教育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应从整体上注意防御与抑制不良媒介信息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提升社会媒介信息环境的净化度与安全性。

结语

正确地使用传播媒介,发挥其应有良好作用,抑制其不良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大众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其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出于媒介自身,有时还可归结于某些社会原因,媒介素养的培养也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一种主要力量的大学生而言,必须责无旁贷地学会如何主动地取得信息,正确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力争使自己成为主宰信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在校生;消费现状研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2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即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进而,笔者认为,思想道德甚至应当大过知识的比重。然而据一份来自网络的调查报告显示,以基本生活、休闲娱乐、人际交往三项为主的高校学生消费已超出了家庭对学生的日常消费供给,学生要满足消费的需求,就必须要扩大收入来源,而在这样的动因驱使下许多高校学生不择手段谋取消费所需,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对家庭乃至社会和谐埋下了隐患。在这样的前提认识下,本文从学生的角度论述了高校在校生的消费现状,并针对不良消费提出了解决策略,以期能够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并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提供借鉴。

一、高校在校生消费现状研究

在当前我国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越来越受到一些商家的关注。大学生的年龄普遍较低,然而又区别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他们大都被视为成年人。一方面大学生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却没有获得经济上的独立,他们的消费受到了极大程度的限制。因此,研究高校在校生的消费现状,即是从另一个角度弥补高校教育的不足,是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共同的重要课题。

1.必要消费

所谓必要消费,是指高校在校生为维持必要生活以及学习所需所支出的一系列费用。如伙食费、住宿费、衣着、书籍,等等。

据一份来自网络的数据统计显示,以苏州市某高校为例。其中,伙食费方面,每月300元伙食费的约占高校在校生的30%;每月500元的约占50%;每月700元的约占20%。住宿费方面,按照国家统一标准计算,人均1200元/年,每月100元左右。衣着方面,每月100元的约占高校在校生的50%;每月200元的约占40%;每月300元的约占10%。书籍方面,每月100元的约占高校在校生的60%;每月200元的约占20%;每月300元约占20%。其他必要费用每月200元的约占高校在校生的30%;每月300元的约占60%,每月400元以上的约占10%。

综上统计可以看出,高校在校生的必要费用支出每月最低800元,最高1500-2000元或更多。诚然,在GDP并不均衡的我国各个城市中,这份数据或许不能够代表平均数据,然而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每月将近1000元的学生基本供给费用也会成为家庭的重要负担。

2.不良消费

对于学生而言,一切与学习以及基本生活无关的费用都可以纳入不良消费范畴,尤其是高校在校生,不良消费更是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部分。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来看,不良消费占据了月消费额的绝大部分,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消费。游戏消费包括电脑、宽带费用以及网吧上网费用,同时还包括各类网络游戏的基本投入费用。其中,宽带费用每年600-1500元或更多,电脑维护与维修费用约计1000元/年,还不包括购买电脑费用在内。

(2)交际消费。交际费用是指聚会或聚餐所投入的费用,当前同学或乡友聚餐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重要消费项目,动辄消费上百元,聚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按照每次聚会消费200元计算,最低每月2次,每年24次,则每年在交际中的消费大约在5000元左右。诚然,交际是大学生的学习项目之一,然而从学习到不良消费,对学生而言,这是一项较大的经济担负。

(3)恋爱消费。当代,大学生恋爱是高校中极为普遍的现象。据统计,约有77%的高校在校生有过恋爱经历,心理与生理的早熟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恋爱消费在大学生不良消费中居首要位置,有关恋爱的各项消费在高校在校生的总消费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如互送礼物、装扮乃至同居生活,等等。此外,有些大学生恋爱甚至得到了家庭的支持,对于一些普通家庭来说,这无疑也增加了家庭的负担。

由此可见,不良消费对学生的学业乃至高校教育都构成了影响,因此,研究高效在校生不良消费的成因以及解决策略,不仅是高校教师的职责,并且也是实现教育效用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心理分析

高校在校生的心理有着绝对的共通性,然而又因生活环境以及个性差异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心理。高校在校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社会潮流,这是高校在校生的共通心理;然而家庭又是学生最重要的供给保障,家庭条件的优劣对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以中国青少年的心理为依据来分析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心理,其所有的消费都有一定的目的。如衣、食、住、行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高校在校生心中却是身份的象征。此外,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与手机相关的消费项目,有网络调查表明高校在校生手机拥有率不低于80%。而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学生除却基本生活消费之外的主要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在人际交往方面,“情感投资”更是大学生的重要消费项目。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据统计,江苏科技大学东校区所处镇江市京口区,在以科技大学为中心的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遍布着300多家旅社,乃至形成了产业,而这些旅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即是江苏科学大学的在校生。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心理一是受家庭条件的影响,二是受学校环境的影响。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心理是相同的;在不同等条件下,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心理受家庭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在校生的观察统计,一些高消费的群体一般都来自于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经济上的宽裕,使这些学生对于“消费”的概念相对比较模糊。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高校在校生的消费心理中没有个人意识,且大多数学生缺乏自制力,而这正是影响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前提。

三、针对高校在校生不良消费的解决对策

综合上述高校在校生消费现状以及不良消费的成因,高校可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笔者认为,策略的实施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教育

积极向上的思想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保障,要消除不良消费对学生的影响,首要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责任意识的缺失以及精神的空虚是促成不良消费的主要因素,单调、枯燥并且长期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了厌学心理,与丰富多彩的校外生活相较,学习始终在学生心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强化思想教育的主要措施除了加强教学功效之外,还应当组织、开办更多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如带领学生参加志愿者行动,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参观当地的著名企业,学习企业成功的经营理念;或成立校内文艺演出团,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等等。一方面,这些活动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和责任感;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是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在强化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理财观念和理财能力的培养,要帮助他们树立理财意识、掌握理财方法,形成一种“科学理财、合理消费”的正确观念。

2.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换一个角度分析,高校即如同企业,教师是企业管理者,学生是职工。要建立如企业般健全并且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强化制度的约束力。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制度,要确保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在企业中,管理者无权干涉职工的私生活,然而在教育中,学生即如成长中的小树,需要教师的辛勤灌溉与维持,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而管理制度即是维护小树成长的重要工具。因此,在高校中建立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管理制度的内容需侧重于对学生的行为约束方面,如学生需入住校园宿舍,出入需登记理由与去向,等等。

3.为学生树立健康的教师形象

高校教师个性人格的表现及言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必须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担当起教育的重任。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育中,教师是应当伴随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加强学生的自律意识,消除不良消费对学生所带来的影响。

在对策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把握一定的“度”,要避免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要进行反复的实践并更正其中的问题,逐步的完善策略,最终使其成为改变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工具。

四、结语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中一个最重要的群体,从大学生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我国社会在未来的演变,也能够看到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向。因此,纠正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转化大学生的思想,是具有当代以及未来意义的重要举措。当前,国际形势变幻莫测,而我国在新世纪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稳定的发展,并加快发展速度,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大学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担负着重任,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是教师与家长的责任,同时还是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利红,张文霞.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部分高校为例[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03):98-100.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北京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2日

一、研究背景

消费是经济社会中所探讨的重要话题,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点明了经济在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中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而经济中自然离不开消费。消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古老的社会行为。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我国国内需求正在逐年增长,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十后,国内经济改革全面深化,服务业为首的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较为感性,思想开放,生活压力相对较小,同时长期处于较为安逸的成长环境,一方面不能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却在各个方面花销颇多,而且其消费观念、消费特点并未完全形成,仍需进行思想教育引导。

在当今社会,影响消费的因素越来越多,除原先有的因素如家庭状况、性别等先天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新兴因素,如电子商务、明星代言、同学朋友间交往花销等,这些因素都以不同比重在影响着现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与消费额度。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大学生消费方面一些不好的消费习惯,如餐饮购物方面的浪费与虚荣、对名牌的盲目追求和生活上所谓的“不拘小节”等。

北京理工大学是北京市优秀高校之一,作为20世纪40年代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延续,北京理工大学有着其内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本次调研报告是以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的统计调查,这些样本有着相似的学术背景与生活背景,我们可以通过探究个人方面的种种因素来有针对性的分析其自身与外界对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调查报告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整体表述与细节概括相结合等方式,主要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北京理工大学学生消费概况与消费特点,在统计结果上进行深入分析,再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合理消费的策略。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图表分析法。在数据的处理方面,主要使用了IBM SPSS 20.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本文采用的大学生消费态度的数据来源于大学生消费水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采用在课堂上发放、学生在课堂上当场作答、填写完毕立即回收问卷的方式采集数据,然后及时对问卷进行整理、编号、统计,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真实性。

本次样本调查对象是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生。每个同学的家庭背景、青少年时期所处的环境,以及上大学后的专业各不相同,因此不同专业、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均有涉及。采取全面发放试卷后做完立刻收集的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保证时间的同时性。样本的选择是主观的,调查结果虽然不能根据随机原则对全国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参数推断,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本次调研共发放1,220份问卷,其中有效收集问卷为1,2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样本基本情况:填写问卷的同学中,文科学部占比18.9%,信息学部占比34.4%,机械学部23%,理材料学部23.8%。受调查者女生为240人,男生为980人。独生子女占比78%,非独生子女为21.1%。受访者中,家庭月收入5,000以下为110人,5,000元至1万元为489人,家庭月收入1万元到2万元为492人,2万元以上为129人,1人数据缺失。

三、问卷结构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问卷采取单选与多选并行,基本情况与个人态度并行,对不同消费态度又有不同的进一步深挖其更明确的态度的多方面不同维度进行设计,同时选取同学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编制本次调查问卷。问卷采取自填式数据搜集方法,采取不记名方式,减少被调查者回答敏感问题的压力。问卷的设计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统计同学们基本情况,共5题;第二部分则是统计同学们消费态度,共15题。对于问题是经过反复揣摩推敲,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所统计的内容,从而更好地配合调查,对于问题答案则是以生活为基础抽取同学们最感兴趣的答案,同时也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有适合自己的答案。

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软件辅助分析处理,将每个ABCD等选项使用123等阿拉伯数字替代以方便进行方差等项目统计。对于多选,则根据每个选项是否选择以0或1为替代,以探讨每个选项对同学们的接受程度和普及程度。分析类型主要为多变量描述统计,SPSS图形生成器的图形生成,分析报表的OLap立方等功能。

四、数据分析讨论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

1、大学生经济来源调查。大学生经济来源是指其在大学期间支付个人生活花销以及学习费用的来源,本次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家庭给予、校外工作兼职、学校提供兼职、奖学金、其他方式共5个选项,采取多选形式。其中,学校奖学金可以对自身经济有一定帮助,有奖学金的人数为284人,无奖学金为916人;有校内兼职的同学占比2.5%,有校外兼职的同学占比5.7%,校内兼职的学生明显小于校外兼职的学生;家庭给予生活花销的同学占比95.9%,仅有1.6%的同学家庭未给予生活费,统计时有21个数据缺失值。当前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家庭给予。

2、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概况及其相关性

(1)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概况。大学生可支配费用是指大学生由各个方面渠道所取得的,用于日常基本生活、娱乐、学习等方面可以使用的费用,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受可支配费用和物价水平的制约。研究大学生可支配费用可以探究大学生日常生活水平与满足感,从而从侧面来反映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根据大学生可支配费用百分比统计表与描述量统计表,发现有36.1%和34.4%的大学生月可支配费用在1,000~1,500元和1,500~2,000元的区间上,整体占到了70.5%,同时有13.9%的大学生可支配费用在500~1,000元之间,生活较为拮据,另一方面有15.6%的学生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众数分布在1,000~1,500元这组数据上,被调查者每月可支配费用中位数为1,500元,平均数为1,508.5元,极差大约2,000元,标准差为101.6512元,离散系数为0.06738,样本中位数、平均数、众数相近,样本可支配费用的数据近似正态分布。1为500元以下,2代表500~1,000元,3代表1,500~2,000元,4表示2,000元以上,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图1)

(2)可支配收入与家庭背景相关性。我们通过经济来源调查中发现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来自家庭,因此来分析下大学生可支配收入与家庭情况之间的相关性。由表1列联表和表2Pearson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在置信水平为0.01时家庭月收入与可支配费用之间Pearson相关系数为0.368,为正相关,从表中我们得出其两者显著相关的结论,即家庭月收入越高,大学生每月可支配费用会越多。大学生的消费基本上是量入为出的,以适度消费为主,但也有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存在。(表1、表2)

3、可支配收入与能否满足需求相关度。大学生可支配收入只能从侧面推测出大学生大学生活的满意程度,对于不同的同学来说,重点关注其可支配收入能否满足需求。能否满足需求是指大学生能否满足对日常基本生活、娱乐、学习等方面所需费用,是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数据整理,有97.5%的同学处于“勉强满足”及以上,表明大部分同学满意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有2.5%的同学并不满意目前的状况,32.5%为勉强满足,有64.8%的同学表示能且富裕。

大学生可支配收入和能否满足需求的相关性是指是否可支配收入与满意度是否相关,根据普遍经验我们认为,可支配收入越多,生活水平质量也会越高,从而满意度会越高。(表3)但是,从表3可以看出,可支配费用与能否满足需求的Pearson’s Coefficient Correlation只有0.138,表明可支配费用与能否满足需求是正相关的,但是两者之间相关性并不大,这表示能否满足需求并不只在于可支配费用多少,还与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等其他个人主观方面有很大关系。

(二)大学生消费态度现状

1、大学生消费重点调查。大学生月消费重点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平均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主要花销方向,包含基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以及娱乐、休闲等各个方面。通过调查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目前费用的普遍花销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大学生学习与饮食支出为大学生消费重点,并且其离散状况非常集中,标准差只有0.267和0.130,另外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服装支出与交通支出和日常用品也占据很大比例,而对于奢侈品消费和旅游支出则各不相同,标准差达到了0.496和0.442相比较为离散。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目前仍旧以学习和饮食等基本需求为主,少数同学则会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2、大学生消费规划现状。大学生是否记账或预算是指大学生在每一笔花销上是否经过思考和有所记录,是否记账反映出大学生在消费方面的自主性与规划性,研究是否记账或预算可以反映出大学生消费是否有规划以及对消费是否有一个合理的态度。

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理财方面全权由父母代管,导致大学时代学生理财能力不足,大学时代每月可支配费用较中学相比陡然增加,易出现盲目性和无计划性消费,甚至奢侈性消费。

通过数据分析,有32.8%的同学有着记账或预算的习惯,证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对支出和收入有一个合理的预算和统计,而大部分,占到总数67.2%的同学则并没有这个习惯,证明大学生大部分对收入和支出没有一个合理消费的概念,这反映出大学生生活压力小、理财能力不足。

而对于是否记账和预算,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会对其有一定影响,当家庭收入偏低时家长很有可能有着记账和预算的习惯,这会使孩子很有可能会养成这样的习惯。(表4)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月收入与是否记账和预算有着正相关性,同时表中得出其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因此这也反映出月收入越高的家庭其孩子可能更不会养成记账或预算的习惯。

五、结论及建议

(一)根据上述讨论分析反映的现状以及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可以得出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生目前仍旧以日常基本支出为主,并没有太多攀比现象,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没有一个合理规划的习惯,因此学校需要加强舆论引导的作用,引导同学们建立一个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习惯。学校应成为消费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强化马克思消费理论和中华民族传统消费观教育,引导学生按照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个人发展的方向进行消费。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音乐、影视作品的欣赏、文学艺术导读课程,提高大学生欣赏高雅文艺作品的能力;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沙龙活动,充实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和专题讲座,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心理;开设与消费理财方面有关的全校性通识选修课,通过课堂学习进行思想教育;利用互联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把科学的消费理念、正确的消费行为等通过动画、讨论争鸣、理论探索等形式搬到网上,让学生在上网的同时,受到消费观的教育。这些既可以把大学生的闲暇消费引上正轨,又改进了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提高了消费质量。

(二)根据上述讨论分析,大部分希望兼职的同学会选择去校外打工,一方面这表明学生期望提前进入社会,提前了解社会,但是也反映出学校内部兼职机制并不健全,不能吸引同学在校内打工,因此学校也应完善兼职机制,使同学们可以有更多机会参加校内兼职,宣传并提供校内兼职工作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消费思想教育,又有利于保护学生安全,减少校外兼职被骗等不良隐患的发生。同时,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父母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让子女了解家庭经济状况,有利于大学生做出正确的消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父母不应无限制的满足子女要求。

(三)大学生还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进行花销,不盲目消费,从众消费。弘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理财能力的缺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状况,积极自学理财基础知识,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活井然有序,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崔材坤.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消费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4.4.8.

[2]贾俊平等.统计学(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