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园景观设计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篇(1)

从空间形态分析、展示方式、公共小品的设计、以及保护西安本土文化人类遗产的高度来看待各个景观区中的优点。最终尝试着提出现阶段在以后的同类的景观项目中,如何延伸各景观区本土文化的展示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环艺设计 模型制作展示研究营造方式 方法 思考

中图分类号:G35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随着当代城市景观设计,可持续性发展概念的提出和倡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在城市高速发展下的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比如说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形成了城市和文化发展的全新的环境,这种环境是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惯例。这些变化导致了当前中国传统聚落形态和城市景观文化发展面临着现代性的断裂。在以上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本土文化的迫切性。许许多多的城市新建景观工程开始了对本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展示的实验。如何视使传统的文化能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成了现在景观设计的一个发展难题。

从当代建成一些成功案例中能看到,有些优秀的设计师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案例。在整个园区的设计中贯彻了保护,展示,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念。在整个园区内运用了:遗趾保护

、装置艺术,和模型艺术展示的方式营造重现了大明宫曾经的辉煌。在核心区域,地势高坐落在龙首塬的高处在这一区域用了多样的保护和展示方式。对遗址原有的地基遗址保护用夯土台进行重现保护。在整个遗址的东南部还将古建用现代模型露天展示的方式进行重现。一方面让游人登高临远参与其中更好的感受了含元殿的宏大,另一方面模型展示将古建原有形态重现更好的起到了教育展示的作用。从外轮廓,和古迹保护两个方面呈现了原有魅力。入图:

含元殿东南侧模型展示

(后面就是含元殿遗址地基)

大明宫博物馆里的含元殿模型一角

在整个园区每个古迹建筑遗址都运用了模型展示重现,和古迹遗址保护的综合手法进行呈现。入图:

大明宫遗址公园中遗址周围的模型展示(后侧为原有古迹地基)

东侧贡院模型展示

在园区的东区用微缩模型的方式展示了大明宫原有的历史辉煌。入图:

园区东部整体微缩宫院

以上这些手法的好处一方面能更的保护遗址的原有风貌。另一方面能够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更好的教育游客普及历史建筑景观知识。

除此之外,为了丰富园区的展示方式使其具有更好的艺术效果,运用了大量的装置艺术和环境景观小品来营造艺术气息。如图:

装置艺术的表现原有古建

园区内景观小品1 园区内景观小品2

园区内小品坐椅的使用情况

模型作为设计师思考和表达的基本语言。在建筑、规划专业由来已久,可是在环境艺术专业还是刚刚起步,刚刚开始都是借鉴建筑、规划专业的一些手法。模型根据使用用途的不一有所分类,大体上来说分为展示模型、工作模型和数字虚拟模型。

篇(2)

关键词:城市绿化;景观设计;改进和提升

城市景观设计下的城市绿化环境是城市这个大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景观设计下的城市绿化环境工作是否做得好,关系到绿化环境给城市这个大生态系统里面的生态部分留下的印象好坏,以及影响城市生态部分的正常健康成长。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着中国城市这个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急剧增加,大量的人员走进城市这个生活圈,使城市这个大集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城市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了改进城市的生活环境,不得不在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下功夫。

1当今城市绿化下的绿化现状

城市发展的迅猛,当今的城市往往有新老城区的明显差异。也是由于新老城区建设时间、建设技术、建筑材料等各个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使城市景观设计下的绿化环境存在着新旧不一、美观性不强的局面。纵观城市景观设计下的绿化环境,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种种不利方面以及值得借鉴的地方。

1.1结构比较单一、覆盖面积不够

当今的城市绿化环境的建设主要是在城市街道两旁搭建花园,花园里面种植各种绿化环境的花草树木。这种花园在城市的街头小巷随处可见,但是往往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这个花园一方面由于建设结构的单一性,另一方面由于绿化覆盖的面积不广,所以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城市行走的人们,往往为了方便自己的出行而践踏花园,甚至采摘花草。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也是呈现单一化,多数公园的场地被水泥建设成路面,大量可以种植花草树木的场地就被这样浪费了,虽然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娱乐休闲带来了方便,但是花草树木给人们的观赏性微乎其微。城市绿化环境的建设只是突出了城市的个别景观,并不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全面的视觉感受,不能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质的飞跃。

1.2缺乏长远考虑,造成经济浪费

在城市这个大生活集体中,往往人和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人们才认识景观设计下的绿化环境的重要性。譬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等娱乐场所中绿化环境下的草坪往往随意被人们践踏、破坏。刚开始人们认为没有多大的事情,以为踩过的草坪可以长出来,但是大家都这样认为,你踩我也踩,久而久之,草坪被践踏成了路,人们才责怪起来,觉得这块草坪怎么没有被城市园林绿化者们种植上,然后再次种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的草坪践踏事件在各个城市周围肆意发生着,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给城市增加了经济负担。

1.3没有突显人文地理特色

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都有所不同,使每个城市显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景观特色。每个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城市显示出独特的地方性特点。北方很多朋友认为香蕉好吃,就从海南带回香蕉树苗种植,但是事情的结果是这些树苗都不能成活,这就是南方和北方在地理、气候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香蕉这类的花草树木不能再异地生存。而城市中引种其他地方的花草树木来进行种植,最终造成不能成活的案例也不少,很多成功引种的案例,虽然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极大的观赏效果,但是却不能突显地方的特色,外来人员感受不到这个城市独特的景观特色。还有一点,就是由于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人们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许多反映城市历史文明特色的景观被肆意拆毁,城市这些传统保留下来的文化历史、自然的景观被现代化的拆卸机器摧毁。可见,现代的高速发展给城市景观设计下的绿化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从中反映着当今城市景观设计下的绿化发展现状。

2城市景观设计提高绿化的措施

2.1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人在城市这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把城市这个大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景观、事物产生了复杂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感受反映着城市这个城市的色彩、活力,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就是强调人和自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充分而又合理的满足人们自身的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感受。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在空间结构布局上,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心里特点。譬如,要设立专用人行道、街道旁的花园里设立警示牌,使人们没理由随意践踏花园里的花草树木;在公园区的绿色草坪休息区的座椅旁、专用厕所旁等等群众聚集的地方设立警示牌,以及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这些群众聚集区的细部设施规划设计,给人们最方便、最舒适的感受,相信这样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能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觉上的双重享受,城市的街头绿地、公园休息区、广场观赏区等等场所必能成为大众的喜爱。

2.2提高城市绿化率

在城市整体景观设计的布局中,为了体现城市给人最自然、最亲近的感觉,城市绿化布局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植被种植方式。城市最常见的街道旁花园中,一般选择对称性的植被种植方式,大力最大限度的种植植被,花园里除了种植各种高大树木,对于花园里的空地大力最大限度的种植各种花花草草。而在城市这种观赏性的公园,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种植各种常青树和落叶树、种植各种乔木和灌木丛,从而极大的丰富公园的观赏性。而对于广场这种大型娱乐场所,种植各种花花草草就是一道亮丽的绿化风景线。

2.3在传统中求创新

城市景观的绿化景观很多保持着传统的格局,是历史再现的最好不过的画面。历史不能被人们所遗忘,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更该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创造出地方继往开来的特色。一方面要保留这些历史景观设计给城市带来的绿化环境影响,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些绿化反应者城市的人文价值。一棵古树的放置给这些城市传统绿化景观也会带来不少的韵味。

3总结

总的来说,当今城市绿化下的景观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景观设计下的现今绿化发展存在种种设计不合理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发觉和改善。认真剖析透彻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提高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提升人们对城市绿化重要性的觉悟,达到绿化城市这个家园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戴晔倩.城市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现代园艺,2012(02).

篇(3)

一、公共艺术与景观设计的相同点

公共艺术和景观艺术两者是有许多的共同点的。比如它们都需要进行人为地设计,无论是天然形成的景观和景象,还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思维建造出来的物体和景观,都是有很轻的共享性。景观艺术和公共艺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是没有一个清晰地划分标准的,有的时候它们是同时出现在某一个或一些物品和景观上的。但是,无论是公共艺术还是景观艺术,它们都是人们感情上的一种表达形式,人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体会到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陶冶情操,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还有一点就是它们都是供人们来欣赏的,很多人认为景观设计就是一种设计庭院的艺术,比如江南的很多庭院里都有山水的打造,很有自然的感觉。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景观设计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了人们欣赏的一大特色艺术,而公共艺术也是这样,他们面向的都是大众。

不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公共艺术和景观艺术都存在共同的特点,它们与建筑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就展示了景观、设计和建筑相结合的奇观。公园里的云门受到了市民的赞扬,成为了城市的标志,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豆子”。据设计者介绍,这个设计可以让人们觉得芝加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其中,皇冠喷泉更是让人们体会到了公共艺术的魅力,大屏幕上会播放很多的市民照片,通过独特的设计让谁从他们的嘴里喷出来,而周围的人则更喜欢嬉笑游玩。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体会到,公共艺术很景观设计是需要广大受众参与的,这样才能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上文提到的芝加哥的千禧公园这一案例可以体现出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都具有“公共”的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越来越适应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设计者也逐渐朝迎合人们胃口的方向发展,这对人们的生活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教化作用。

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即“风格”。由于不同的设计者有不同的文化素养和设计理念,所以他们设计的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也会有所不同,这是必然的,所以会形成不同的风格。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他们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是因为它们可以体现人们的生活,还可以反映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比较贴近他们的实际。当然,也有一些较为劣质的设计只是为了追求名利,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没有实际效用的设计,多设计一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们生活健康的艺术品,进一步充实人们的生活。

二、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的差异性

艺术品通常作为一种展品呈现在人们眼前供人们欣赏,很多人也就是为了欣赏其外在的美,而忽略了艺术品的内在魅力,其实艺术是有象征含义的。很多设计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将自己的艺术思想融入了其中,很多暗含的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这会使得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与设计者产生共鸣,引发受众的思考。景观艺术则是比较理性,缺乏个性化。

公共艺术和景观设计在一些作用上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公园里的长椅,它本来是供人们休息的,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作为公园的一个景观存在的,成为很多人的欣赏对象。其实传统的景观设计就是用来欣赏的。

艺术是供人们来欣赏的,公共艺术只有让更多人来欣赏和认识,人们才能够接受它。以前的景观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石头和花草,很单调,现在则更倾向于生态环保。一方面它可以很好地融入自然环境,给人营造一种舒适的感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周围的动物们生存,为它们的生活增添乐趣。现在,全球生态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需要人为来进行保护和恢复,而景观设计就是很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同时,公共艺术也可以对人们产生一种宣传教化的作用,让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公共艺术重在展现艺术效果,景观设计重在展现设计的技巧,这是二者的一大不同。

三、公共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环境的变化,对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同时也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提升和丰富,所以城市要重点打造环境的同时,更不能忘精神生活的建设。公共艺术可以为人们带来丰富文化内涵,也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而好的景观设计也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情。将二者结合则更有利于打造城市环境和精神的丰富景观。

篇(4)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景观设计,艺术化生存

中图分类号:J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我国现在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大片的拆除重建、“城市化妆运动”、“园林城市运动”在抹去城市旧日痕迹和工业痕迹的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面对如此现况,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实现景观设计的“艺术化生存”,进行环境的改造和城市的更新,以及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再次利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1.后工业社会设计及其危机

所谓后工业社会,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第亚尼曾说过:“就是一种超级工业社会,或者说,一个把工业化的结果推向顶端的社会。”①“进入到后工业社会,每一个人,只要是其行动在改变现状,使之变得完美,其行动就是设计性的。”马克・第亚尼说,“后工业社会设计即是艺术的,又是可教可学的;是非物质主义设计;在非物质主导时代的地位等。”②

伴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像世界其他地方一样,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城市化妆运功,近年来扩展到中小城镇及农村。在此,随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换来之的是当下我们正面临的一系列严峻危机:首先,环境与生态危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环境的破环、生态的失衡,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并努力实践着。其次,文化身份危机,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快速的社会转型中,中华民族面临着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机。在城市设计中,这种文化身份的丧失危机表现的更为明显。最后,精神信仰缺失,在当今充斥者唯物质主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却越来越低,这正是由于麻木的追求物质,忽视精神的需求,缺乏信仰的支撑所导致。在城市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保留当代人的精神花园。

2.后工业社会设计方法的探讨:艺术化生存

何为艺术化生存?在此的理解为:艺术化生存就是将生存艺术化,视生存为艺术。关键词是“化”,可看作动词,转化之意,当人类在艺术创造中得到的快乐与享受被转移、扩大、还原至生存层面,生存本身变成一种可资品鉴的艺术品时,艺术化生存便成为可能。③

以后工业社会景观设计来说,设计“艺术化”的生存,是使景观设计产物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是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中,如在大地艺术景观中,艺术家利用大地进行艺术创作,借自然之力来完成作品,从而有效地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的思考,而不仅仅表达作品的物质性。大地艺术家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作品是人与自然共同完成的,离开自然,大地艺术就不称其为艺术。

2.1 与工业为友的大地艺术――螺旋防波堤

螺旋防波堤,于1970年4月建造在美国犹他州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这是一片由于开采石油而污染的湖区。这个大螺旋形的防波堤长460m(1 500英尺),宽4.6m(15英尺),螺旋形的中心离岸边46m(150英尺)远。整个作品的形状像蛇一般缓慢地爬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螺旋形改变了湖岸的单调,但是罗伯特・史密森并不是想让人看到什么,而是希望观众可以顺着堤岸走到湖中去,通过进入作品,人能比较方便地接触自然,以抓住公众对当代艺术的想像。这样的作品完全不像过去的雕塑那样,只是让人仰视或旁观。

换言之,通过螺旋防波堤案例,设计者借助工业废弃地这个物质载体,运用大地艺术的手法,传达出的是让观者对当代艺术的想象这样的艺术观念,而非物质性的载体本身。20世纪60年代孕育产生的大地艺术对大地景观的改造,使景观再生的手法更加多元,更加丰富,同时很好传递了后现代文化意识流中的观念思想,引导人们对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进行思考和反思。

2.2 珍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案例④

中山岐江公园位于中国广东中山市,基址是一个废弃的船厂。该船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99年破产,虽该船厂是仅有50年的小船厂,但是深深的烙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运动的印记。面对这样的一个基址背景,在设计时,设计者并没有抛弃这些烙印着中国50年历史的机器设备,而是结合当地的环境,对这些材料进行保留、再利用,进行精心的设计。

通过珍视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中山岐江公园案例,它向我们展现了景观设计者是怎样运用新的设计来确认场地的文化身份、保护历史文化和循环利用公共设施,实现功能、生态和美学的统一。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因造船厂拆迁而失去工作、失去归属感的人们,重新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增添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3.结语

在这个崭新的后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的是众多危机,包括环境与生态危机、文化身份危机、精神信仰缺失。面对严峻现状,作为设计工作者,我们应该探索后工业社会设计的方法,以求达到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结合景观设计来说,我们应遵循场地现状,采用乡土树种,而不宜追寻“城市美化运动”的虚伪,重归“基址―人―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应确定设计的文化身份,尊重历史文脉,发现并表达特定地段的“场所精神” ;我们应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后工业景观设计思想与方法,利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实现设计的艺术化生存。

参考文献:

[1] 余文娜.后工业的景观更新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6

[2] 贺旺.后工业景观浅析[J].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

[3] 曹盼宫 陈 军.后工业景观艺术的先锋性初探[M].山西建筑,2009.10

[4] 杨青峰.论艺术化生存与艺术创作[J].湖北美术学院,2008.5

[5] 张玮.后工业景观的理性化设计[M].ART AND DESIGN,2012.5

[6] 张阳.繁华过后的宁静――理查德・哈格和罗伯特・史密森在后工业化时期的景观思想[M].建筑论坛,2006.1

[7] 俞孔坚.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8] Nor,Mubin Md; Ilias,Kamaruddin.NATIONAL HERITAGE SUSTAINABILITY:HOPE AND CHALLENGE IN MALAYSIA LANDSCAPE[M].Pakistan:Academ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2.

注解:

① [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② [法]马克・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3.

篇(5)

关键词:生态设计;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把握地域性文化的生态环境特点

在生态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的表现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一片美丽的风景,而是一个由设计环境与生命环境组合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只是处理人们的视觉问题,而是要处理城市环境、人类居住的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扩张的加剧,城市景观特色应该具有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性特点,应该建立在城市的独特个性,即地域文化的环境生命里。

针对任何一个景观设计问题,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城市的地域性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第一,尊重传统文化。依赖生存空间的万物都是有精神寄托的。一个场所的生态设计,首先考虑当地人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例如哈尼梯田文化之美,正是因为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渗漏、不溃决的坚实田埂上,祖先的伟大力量镌刻在大山之上,成为哈尼人永远的骄傲和光荣。这种文化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也正因为它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之美。

第二,适应场所的自然转变过程。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因此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场所的自然过程可以理解为城市地域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例如世博园区的建设中充分利用原江南造船厂等旧厂房和工业设施,保留了丰富的工业元素,展现了新的城市发展主题。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本身的最少设计,维护场所健康的同时也是设计物本身的健康。

第三,当地材料的有效应用。乡土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也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座城市的个性特点,例如:当展起来的城市莱芜市给自己的定位是以钢铁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对于其自身城市的发展要完全符合现代化的地域个性特点,建筑及景观完全可以做到就地取材,管理和维护最少成本,保护城市地域性的文化、功能生态、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只有这样城市的个性色彩才能给予人们整体持久的印象。

二、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居于闹市的人不乏常常惊叹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怡人的风景。在一座城市里大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生态设计注重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伊恩・麦克哈格说过:“人们必须听景观设计师的,因为他告诉你在什么地放可以居住,在什么地方不能居住,这正是景观设计学和区域规划的真正含义……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的行动的。”这标志着麦克哈格对生态设计规划有了成熟的认识,从而将景观设计学推上了解决人地关系危机的前沿。通过提高对自然的利用率,将自然的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保护维持生态的平衡达到可持续性。

生态化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是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是指对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以后的人类文明延续提供长期可循环利用的资源环境。城市地域性文化是作为一种静态的思维方式,运用在生态环境设计中可以起到城市个性色彩深入人心的作用。那么依附于这样的静态模式,城市的地域性景观设计要呈现的生态化的状态就衍生成为一种动态的形式所存在。因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就要将静态与动态形式相互结合,最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景观设计。例如德国著名景观建筑师彼得・拉兹的代表作,在萨尔布鲁克萨尔河畔的一座废弃的煤矿码头遗址上,规划设计了一个城市公园。守旧派的人称其为“垃圾美学”,一种空前的“材料形式和数字元素的混乱”。而拉兹坚持称:“该公园项目的艺术形式‘摆脱了旧的衣钵’,在观念上突破了原有的传统的景园模式。”案例表现在对基地原有面貌保存,同时针对德国这座工业化城市中工业生产的遗留物显得尤为重要。体现的静态地域性色彩则要求尽可能地将场地上的材料和资源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达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面对这些遗留下来的城市工业元素采取了保留、再利用的方式,而动态的景观设计形式则依附于原有地形的静态模式,为未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当代造园艺术形式。完整的诠释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

三、中国城市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的展望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景观设计已不再从属于单纯的设计美学的范畴,生态观念对其影响日趋深远。所以未来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势必是要讲究一座城市带有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和生态观念的高度融合,不可或缺。

生态景观实现了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转变。例如西溪湿地国家公园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针对这个案例,在中国是成功的地域性景观生态设计。不仅对原生态、地形加强保护,还系统的恢复湿地的水生态与优化原有的植被,并且建立了湿地水道。针对地理环境,不仅要加强在水环绕下的地表牢固性不被破坏,保护静态模式下的城市人文地貌文化环境,既可以被游人来观赏又可以持续性的用来耕种,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性发挥极致。

无论从方法上将生态设计引入到景观规划的努力中,由此引发的带有城市地域性标志的产业类建筑的保护、改造和再生问题的关注及特殊解决思路,由于其具有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却不能不对我们今天有重要启发,也是我们思考中国同类问题时的重要参照,值得当今中国景观设计研究人员借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7

【2】《老建筑改造与再生研析》,张煜等,《江苏建筑》2009,4

篇(6)

【关键词】 场地特性;地域文化;景观设计;项目教学法;城市公园

基金项目:西南林业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教学法在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b201108)

设计的本质是反映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缺乏对场地和地域文化尊重的景观空间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国内的景观设计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态势中,大量存在西方化、概念化、雷同化等问题,不尊重场地和地域特色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景观设计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尊重场地特性和传承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景观设计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就是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具体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

一、传承地域文化和尊重场地特性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区域内所具有的综合文化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状况、建设状况,更包含了此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景观扎根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沃土之中,应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然而在高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地域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尤其城市快速更新与扩充的进程中,这种破坏尤为严重。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言"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越来越陌生,别的城市越来越熟悉"。地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强化和保护地域特征也是保持城市个性化的重要手段。

场地由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动植物、水系、建筑和构筑物和人的活动组成,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这些物质的总和决定了环境的气质和氛围,即场地特性。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追求速度的同时,许多项目忽略了场地特性,涌现出大量"千园一面"的景观设计作品。而景观设计只有充分尊重其所在场地的内在物质特征和精神,才能创造出具有特定场所感和人文精神的空间环境。

二、教学设计

(1)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

在当前的景观设计教育中,大多采用虚拟的课题开展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往往封闭与孤立地进行地块内的设计,过分强调项目本身而忽略其与周围现有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缺乏地域和基地分析的基本训练,这无疑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

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以很好解决这一问题。选择实际存在的、当地的、具有典型性的项目作为教学的内容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开展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的调查,激发学生对设计项目周围环境的关注。通过调查研究,针对性地开展设计,解决问题。

(2)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

在项目设计教学中,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提炼场地特性、挖掘地域文化;第二,做相关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学其所长;第三,提出设计构思、展开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对方案进行调查、思考、分析、控制、筛选与决策,一步步推进方案。

我们把"调查和分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后续的设计都是在这些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展的。对地域文化和场地特征的调查可以从不同维度和不同层面展开。(见图1)

从空间角度来看,基地地形、水系、动植物、土壤,基地周围的交通、人流状况、地形地貌、绿化、材料、资源和建设状况,所在地域的气候和场地微气候都是调查的内容。因为每一块场地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是景观设计最宝贵的资源,应该在设计中仔细和恭敬的给予回应。从时间维度来看,场地的过去、现在,曾经和正在场地上发生的事件是场地的记忆。这些记忆通过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等表现出来。挖掘区域文化,理解了地方文化的特性,才有利于创造和维持地域和场所的文化内涵。

三、课程教学实例

在如何培养学生尊重场地特性,传承地域文化的正确思维模式的问题上,近两年笔者做了些尝试。下面以本校09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具体阐述。

为便于考察、体验场地,在教学中,选定位于昆明市盘龙山水新城入口的一个城市公园项目作为教学设计的课题。给学生的基本资料如下:该项目位于昆明市盘龙区,北京路以东,7204公路以北。基地整体形态呈斧形,占地7.4公顷,用地性质为城市绿地。

将学生进行分组。以3-5个人为一组,自行组合,并选定组长。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带学生到场地进行踏查。考察基地地形、水系、动植物、土壤,调查周围交通、人流状况,周边的地形地貌、绿化、材料、资源和建设状况,了解所在地域的气候和场地微气候。用手绘、剪贴等方式,将调查的结果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到附近去走访,了解场地的过去、现在,了解曾经和正在场地上发生的事件,找寻场地记忆。收集项目所在地域的民间传说、民间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等,挖掘区域文化。

教学过程中,同学们收集了不少关于场地的文化信息,了解这块场地的前世今生:项目所在的位置早年间是稻田,近十年变成了耕地,至今依然有些菜地保存在基地中。同学们去考察的时候,恰好看到附近的居民在其中耕种,一幅美丽的田园景象。附近有汇集了乡土文化的"百年集市"龙头街;有蓊蓊郁郁、密不透风的竹林而闻名的竹园村;有盛产土陶的瓦窑村;更有传说中有"神龙盘踞"的龙泉镇、龙头村,这里的一颗印民居历史久远,古色古香,西南联大时期,众多文化名人聚居于此。基地被昆明古"六河"之一的金汁河环抱,尽管"黄花入河,如金汁然"的景象已消失殆尽;紧邻基地是是云南省最早的广播电台,昔日的辉煌已经不在,但它依然默默发挥余热,向东南亚一些国家传播中国文化。这里是云南省开始中外文化交流最早的通道之一。

3、收集资料的同时鼓励学生多去基地、基地周边,以及项目所在区域去。或行走,或停留,深入认识、体验、理解,并融入场地和地域中。指导学生采用观察记录法记录人流和人的活动,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人们的需求,并且参与人们的活动。通过对场地的熟悉和对人的了解,深入理解项目。

4、指导学生做相关案例的收集与分析也非常重要。其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找到现代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接合点,指导进一步开展方案设计。

同学们通过广泛的阅读,了解到古今中外许多根植于场地特性的基础上,传承地域文化的精髓的好作品。如北京的颐和园、长沙的黄兴路步行街、广州的岐江公园、德国杜伊斯堡风景公园、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广场、苏州博物馆新馆等。

5、对场地特性和区域文化进行的深入分析、提炼,另一方面结合设计者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提出设计构思,展开设计。因为每个组得到的信息和关注的重点不同,提出的目标和理念具有鲜明的特点。教学过程中,由组员们每人提出一些自己的创意,小组讨论之后,选取较优的几个创意深入探讨。经过老师和同学提问答疑,确定最终创意方案。由小组成员补充收集资料,对方案作出深化和发展。

同学们非凡的创意能力在这一阶段表现得十分突出。有的方案,以"生态·生活·生趣"为设计理念,保留了原场地的稻田,让人们可以闻稻花香、听鸟虫鸣叫,还可以参与农作,充满生趣;方案中保留了原场地的植物,并且栽植周边原生植物,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群落。结合场地靠山、临水的自然资源,以"一脉山·一弯湖·一丘田"的空间格局来谱写景观设计的篇章。设施设计方面,从山林、田园吸取创作灵感,将丰收的谷垛、山间的木桩、林中的山珍作为设计源泉,进行了亭子和坐具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也有的作品构思非常巧妙,"念·思·源"为题,采用"一颗印、瓦窑、花灯戏、龙头街集市、万亩桃林、竹林、水源"等为设计元素,以各元素分布在基地四周的实际位置来布置景点。融合场地周边的各种文化信息,形成了花灯梦曲、龙头集影、玉带金汁、瓦窑故里等空间节点。而肖美凡这个组对周边的公共空间的功能做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将项目定位为运动主题公园,满足周围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体现了她们关注人的需求,注重功能性设计的特质。

四、结语

随着的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深化,对场地特性的尊重和地域文化的弘扬成为景观设计的必要前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尊重自然、维持和利用自然资源及建成环境,弘扬历史文化,是生态的需求、精神的需求,也是景观专业教师的社会责任。两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景观设计学科服务社会的优势,培养合格的设计人才,为环境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姚琛.论项目教学法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J].装饰,2012(10): 106-108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0

篇(7)

关键词:锐角;导向性;不稳定;游离

一、传统景观设计中对锐角元素的定义

1.锐角的数学定义

锐角——特指大于0°而小于90°(直角)的角,锐角是劣角。两个锐角相加不一定大于直角,但一定小于平角。锐角一定是第一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不一定是锐角。

2.从概念到形式

在我们设计过程中,从概念到形式之间的推导,可以说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在这其中,会出现许多的几何图案——空间得以初步形成。比如说矩形,圆形,弧形和三角形等等。在这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应该是矩形与圆形或者说通过切割圆形的出来的弧形。在景观设计经典书籍《从概念到形式》一书中,作者格兰特•W•里德认为:当我们在设计手法中使用不规则设计形式时,绘制不同长度的线条和改变线条的方向。在使用两圆或更多圆形相切时,应该要避免其小范围相交,以免产生锐角。使用角度在100°~170°之间的钝角,使用角度在190°~260°之间的优角。避免使用太多的同90°或180°相差不超过10°的角度,也不要用太多的平行线,避免在设计中使用锐角1。

3.形式的本体属性

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沙里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概念。它的中心意思是指在设计中,功能高于一切,只要所设计对象的功能不变,其形式亦不变。但事实证明,设计发展到现在,多种不同的外在形式的表现或者特征都可以满足相同功能的需要。这是由于各种形态自身的结构、形式和外观所带来的不同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也就是说,设计对象的外在形式构成是有其功能之外的、其形式自身的表达范畴和基本目的。它同时具有其独特的、本体自带的、独立的“意志存在”。它与另一种被外在环境和功能所需要的形式共同建成两者有机的结合。这就是外在形式的最终形态。设计师总是需要一种设计形式作为其设计形象的功能载体.在景观设计中,锐角元素并非一无是处,下文则是对锐角形式的本体属性做一些分析。

二、锐角形式在设计中的固有弊端

1.锐角形式在空间中的游离性和不稳定性

从人的认知角度来看,圆形、矩形和锐角等元素中,锐角在平面形式上会形成独立的点,这个点在空间中给人的感觉是独立的,停顿的,游离的,存在着向随时在它的周围空间游走的感觉——锐角无疑是这几个形式中使最使人紧张的。而在立体空间中,正立的三角体都可以视为“下强于上”,它的稳定性又是所有形式中最为稳定的。诸如埃及的金字塔。但当它倒立放置,则是另外一个极端,这会给人带来极度的不确定和不稳定感。

2.锐角形式的不溶性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在做方案时大多会使自己的方案中的各种元素在大的方向上呈现一种一致性,如图画家在作画时希望整张画面的色调协调。这就要求在方案中我们所应用的各种元素能够很和谐的相融在一起,但锐角元素的自身的独特性恐怕不易做到这一点,这也是它不被大多设计师所钟爱的原因之一。锐角除了在心理上给人一种锋利以及不安全感以外,它在设计形式上极难与其他形式形成很和谐的相接关系也是设计师通常规避它的主要原因。它在景观设计中大都是由于客观原因被动形成,如两条园路的交叉空间容易形成锐角形式或者两个小空间相连的过度空间也极易形成锐角。即使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它也是不受欢迎的——锐角形式的空间利用率极低。所以导致了大多数设计师一见到锐角形式或空间就会本能的规避。

3.锐角形式的不安全性

对于三角形应用也确实是需要设计师慎之又慎考虑的元素,特别是锐角元素,它会使得对立的形体之间显得牵强附会。对于锐角元素在相关案例中,贝律铭在设计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时曾说:“那是一块引人注目的地段,但利用起来十分困难……它类似一个三角形,带有尖角,在那里设计建筑绝非易事。”特别是在当景观道路出现交叉的设计上,大都认为应当尽量靠近正交,因为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而这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以至于在一些实际设计方案甚至规定避免出现坚硬线条及锐角形式的花池、道牙等的出现。对此,大多数设计师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1)硬质铺装或小品,锐角容易造成伤害,划伤或扳倒,或刮蹭。(2)植物种植方面,锐角形式的植物除了草坪以外,其他植物通常无法在锐角种植池中栽植出来。(3)锐角如果在道路上使用容易使人产生想走近路的想法,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且会破坏草坪或其他景观的完整性。

三、锐角形式的优势

1.锐角的强透视性与导向性

在透视中,当视距视高相同时,两个面之间的夹角将会相对越小,两灭点相近时,其透视线的斜度也越大,这将会使透视感变强,随之而来的是空间效果更容易产生更多的变化,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直角相交。锐角相对于直角更有导向性,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人处于一个矩形空间之中时,更多情况下注意力多集中在这个空间的各个面上;但如果他处于一个带有锐角的空间中,人的视线往往被构成锐角的线条与面吸引到锐角的最终点。不仅如此,带有锐角的空间给人的感觉锋利,具有动势,其透视感比直角时有更深远,甚至令人难以对真正的距离有一个正确的估计2。锐角元素在平面上,会有极强的一点透视感,并且由于单独的点的存在,它有很强的视觉导向性。比如在道路设计上,我们也能够利用锐角元素的规律性的,强烈的透视感与导向性来增加其纵深感,这样可以使加强人在景观空间中的方向感。从三维角度看,如果锐角朝上,不但空间存在极其稳定,且形式感更强。当锐角朝底部,由于支点只有一个,它不但透视效果大于其他形式,且有强烈的空间存在感,人置身其下,视线通透。在有一些高差或者堤坝的空间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个锐角组成的折线形式来加固边界,同时使其具有防洪功能。

2.锐角形式的灵动性与趣味性

在形式的协调与融合上,锐角确实不如圆形或矩形,但这一点恰恰说明锐角元素的组合相对于圆形与矩形来说更为灵动,它可以呈现出有别于后两者的动态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在处理一些高差方面的自然化解与过度,从而实现和环境有机融合。彭一刚在其著作《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提出关于均衡与稳定的观点:人们在与自然相处、在实践中发现——一切物体要想保持均衡与稳定,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像山一样上小下大、像树一样上细下粗。像人一样对称的体型等等。并认为凡是符合以上这样的原则,不仅仅实际是安全的,在感觉上也是舒服的。但格罗庇乌斯在《新建筑与包豪斯》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古来难于摆脱的虚有其表的中轴线对称形式,正让位于自由不对称组合的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3。这需要我们要有充分开放性的、发散性的思维,打破以往一些固有设计理念的局限,尝试一些非常规性的设计元素。而就形式来讲,尖锐相对于线条平缓的形式总是更有吸引力和更有趣味性以及视觉冲击力——这对建筑与景观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四、实例方案

以下我们对德国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奥林匹克雕塑公园、西班牙比斯开科技园区科技导览中心BTEK外部景观、日本新泻三角木屋、进行分析。

1.德国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

由美国设计师丹尼尔.李博斯金(DanielLibeskind)设计的德国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图1、2),同时也是德国最大的博物馆。设计师在一座新古典主义的军火库外加入了一个大约有30米高的楔形建筑,这无疑打破了立面的规则和节奏。这个新加入的部分外形抽象、锐角昂扬向天,其所指的方向,正是二战时期盟军轰炸机飞来的那个方向。锐角的不稳定性与破坏感在这里用的恰到好处,它让人在心理上很不安定,结合军事历史博物馆的主题,使人联想到战争、破坏。假如我们使用如圆形或其他不含锐角元素形式的话,我想很难达到现在的这种效果。

2.奥林匹克雕塑公园

奥林匹克雕塑公园(图3)位于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城市西雅图ElliotBay的海滨。这个公园设计目的是作为艺术馆的室外延伸,以雕塑公园的形式出现。但在事实上,它真正杰出的地方是其解决交通的策略和手法。公园空间中的各种大折线令人印象深刻,各种折线与它们组成的锐角是这个公园空间的逻辑所在,一个完整的“Z”字形将三个割裂的空间连为一体(图4)。这种形式,在提供便捷流畅的交通线路的同时,不但将场地高差化解于无形,也将空间的统一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这些自然而然形成的各种“锐角”的灵活运用,也是整个设计成功的关键之处,这使得游客能够不知不觉的走过整个公园。

3.西班牙BTEK外部景观设计

位于西班牙比斯开科技园区科技导览中心的BTEK新科技导览中心被设计成为一座里程碑,一个景观设计的基准点。在形式上它由两座相互独立的金字塔式建筑物构成(图5):第一座整体呈黑色,由地面升起,体量较重,由三个金属立面构成,屋顶完全由太阳能板组成;第二座由两面幕墙构成,从地面延伸开来的人工草皮构成了屋顶,进而覆盖了整个场地。两座金字塔式建筑物的地下连接部分也被草皮屋顶覆盖,融入到整个场地与周边环境之中。它的访客入口设在第一个金字塔,从金字塔的锐角转折从坡道往下进入BTEK,访客会先来到昵称为“山沟”的接待处,设计师通过刻意窄缩,挑高18米的空间(图6),建筑师用人类感官对于空间两侧及高度的相对知觉,形成一种逐渐压缩的空间序列,使进入者的空间感随着设计师的意图而改变。在这个案例中,建筑师显然利用了锐角空间的特性,影响人使之产生内在心理张力,当人处于这个环境中时,空间紧缩感越强,其张力就越发明显,所以在设计中如何表达空间本身并且承载其蕴藏的潜在张力是关键,在注重客体空间存在的真实感与心理体验产生的虚无感的基础上,在考虑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舒适度的前提下,促发并且鼓励,而不是弱化甚至于压制这种张力,才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空间特质4。图7日本新泻三角木屋图8日本新泻三角木屋

4.日本新泻三角木屋

在东京以北三小时的“雪国”新泻,澳大利亚大使馆新修了一座及画廊、工作室为一体的建筑(图7、8)。这个建筑是一个以三角元素为基本形式做成的木屋,特别是高高其上扬的锐角角度极小,给人以一种与一般建筑截然不同的感受。在这种环境下,这个三角木屋既是一个建筑,也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景观构筑物的存在。这个设计从154个竞赛选案中脱颖而出,评委安藤忠雄提到:“三角形建筑是难做的建筑,但是可以做的非常有趣,这个建筑很有吸引力,而且布局很好,对大雪气候的应对深思熟虑。假如下了一场不可思议的暴雪,周围的房子都被埋了,只有这个三角形屋顶是可以看见的。”大部分景观设计师认为锐角元素一定谨慎利用。他们甚至认为在利用过程中,锐角应尽可能消失在平面上,并且要绝对避免翘角的锐角,以免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身体上的伤害。但这个观点在以上案例中显然是不成立的。由此可见,在某些特定场景下,锐角形式其实能够比其他形式更符合功能性要求,同时在人的心理上留下更深的印象。

五、结语

随着现代景观设计的逐渐发展,许多常规性的设计元素使我们的设计缺乏创造性,在很多实际情况中无法满足人类对景观的需求。在设计中,在景观设计与自然风貌和谐统一的宗旨的前提下,追求自然生态的同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加入非常规性设计元素,使景观形式丰富多样,探索锐角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由此可见,锐角元素的运用在景观设计中并非是对空间规划完全不利的。巧妙运用能够极大的给设计方案添色加彩。但必须说明的是:对于锐角的应用的关键还是在于对选定的构图手法理解、掌握,运用得如何。对于一块设计用地,在没有真正理解它时,勉强运用锐角形式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锐角客观上存在着“不安全性”,锐角几何图形的构图方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设计师的设计手法,但也正如其它任何事物具有矛盾的两方面一样,它也毕竟会给施工和后期养护带来一定的复杂性,也许有人始终认为它不过是追求构图趣味而已。我们在设计中必须要根据设计实际需要来运用它。在运用过程中,我认为在平面上应当避免直接使用它。而在景区车行道交叉路口,我们应当避免出现小于70°的斜交角,以保证机动车驾驶员的视线。如果实在无法避免,可以利用导流岛等其他设计手法来削弱锐角的不安全因素,以保证交通安全。事实上,在现有设计界强大的竞争环境中,现代景观设计无论如何都不能一味停留在以往固有的设计常规理论框架内。盲目的跟风设计必将造成城市景观特色资源的流失,这对于景观设计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设计过程中如锐角元素在设计中的一些反常规设计运用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尊重客观事实,我们不能为了出现锐角元素而刻意的将它具现出来。它必须具备基本的功能需求和舒适性。总之,锐角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具备一定挑战性,它既然在以往案例中能够做为一种构图手法与元素出现并仍被采用,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就不应该对它持不予理睬甚至根本否定的态度,我们应该去研究它、分析它的特点,力求做出较全面的评价,并将它作为一个创新的出发点和基础,使它能在设计过程中刺激我们创新出更多的设计形式。

注释:

1.[美]格兰特•W•里德,郑淮兵译.《从概念到形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0,102.

2.王天锡.略谈锐角几何图形的建筑构图.建筑学报,1981(8):37.

3.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37,3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