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14: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信息技术应用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针对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发放,包括市、县、乡级共7所中学。在样本选择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按学校类型将本市中学分为重点校和一般校,并根据重点校和一般校教师人数比例3∶17,在重点校发放问卷45份,一般校发放问卷255份,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73份,有效问卷252份。问卷回收率为91%,有效率为92.3%。[1]
2.研究方法
本问卷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主要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及课后辅导三个方面进行调查。其中课前准备主要从三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问题三);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问题来调查,即教师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拓展学习内容(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七);对课后辅导主要从以下两个问题调查,即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问题八)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问题九)。为方便读者阅读,下文图表中对于问卷涉及到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的问题均以上述问题代号代替。
问卷每一个题目都采用Likert式五等分计分方式,教师在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选项中选择适合自己想法的答案,非常同意记为5分,同意记为4分,不确定记为3分,不同意记为2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
二、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分析
据调查,目前呼伦贝尔地区中学教师已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辅导,我们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行为进行加权平均数统计,并对其重要程度做了简单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主要是课前准备,其中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问题二)排在前两位,其次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后是课后辅导(问题八和问题九排在第八和第九位)。
具体应用情况如下:教师在备课时,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占被调查者的77.8%(问题一),在准备教案时常使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料的教师占80.6%(问题二),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提供的资源进行备课的占69%(问题三);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占71%(问题四),常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如PPT或其他工具软件)来展示教学内容的占75.4%(问题五),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的占65.5%(问题六),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的占75%(问题七)。教师在课后辅导中应用信息技术较少,如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教师占被调查对象的37.3%(问题八),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教师占44%(问题九)。如图1所示。
三、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行为差异性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们探索分析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学校类型的不同对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判断。根据前期对样本的分析,各个样本均是随机抽取并相互独立,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整体并根据方差齐性检验,方差相等,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各样本均值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检验(即ANOVA检验),并以P<0.05为标准。
1.性别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3<0.05)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根据均值比较,女教师(均值为4.32)在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方面较男教师(均值为3.92)更多一些。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2.年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年龄主要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1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对各个年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所示,问题一即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sig.=0.00<0.05)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比较,教师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的行为越来越少,20—30岁教师的均值为4.46,31—40岁教师的均值为4.17,41—50岁教师的均值为4.00,51岁及以上教师的均值为3.36。在其他问题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3.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学历主要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对不同学历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所示,教师的学历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有三项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是问题一(sig.=0.01<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根据均值比较,在教师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4.21)、专科(均值为4.04)、研究生(均值为3.43)。在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这一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专科(均值为3.23)、本科(均值为3.17)、研究生(均值为2.00)。在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本科(均值为3.37)、专科(均值为3.34)、研究生(均值为1.93)。从整 个均值比较可以看出,本科和专科教师差异不大,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稍差一些。
4.教龄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教师的教龄主要分为5年以下、6—10年、11—20年、21年及以上四个阶段,对各个教龄段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表5所示,教师的教龄主要在问题四(sig.=0.01<0.05)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常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根据均值显示,其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6—1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4.20)、小于等于5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93)、11—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84)、大于20年教龄的教师(均值为3.63)。经进一步分析,创设情境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龄较短的新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学校或在培训中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因此较老教师相比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更多。其他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5.学科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按照中学学科的重要性及学科性质,将学科分为数理化、语外政、史地生、音体美、信息技术和其他六个方面。对各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根据表6显示,各学科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差异。我们进一步对各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均值加以分析,发现以下几点: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各种行为活动中,均值最大的绝大部分都出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除问题三和问题八),这是因为就信息技术课程本身而言,信息技术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内容而存在,故应用较多。问题三和问题八分别是教师常使用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和常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较迅速,而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不能及时更新,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教师在这方面的应用较少;同时,信息技术在中学课程体系中还没有像其他课程纳入中考或高考的范畴,往往很少有留作业的情况,因此对于学生的辅导也较少。
(2)对于数理化这些理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比较多,而且从网络和资源库中搜集资料相差并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理科课程知识点比较固定而决定的。在具体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以展示教学内容为主,然后依次为创设情境、补充或深入说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对于语外政这些文科性质的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做教学补充和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依次是展示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4)对于史地生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然后依次为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拓展学习。
(5)对于音体美这些课程,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应用Internet搜集资料的情况比使用资源库中的资源更多一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创设情境和补充或深入说明教材内容,然后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最后为展示教学内容。
6.年级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将中学教师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年级组,对两个年级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所示,初中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并无显著性差异。根据均值分析,在准备教学资料方面,初中教师比高中教师利用Internet搜集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情况要多,而使用资源库中资源的情况,初中教师却不及高中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教学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基本持平;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方面高中教师较初中教师更多一些;而在利用网络资源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这一项,初中教师应用相对多一些,但不明显。在课后初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辅导的情况要多于高中教师,而指导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和作品的情况相对高中教师要少。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由于高中生较初中生有更好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此高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比初中教师更多一些。
7.学校性质与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差异性分析
我们根据呼伦贝尔地区实际情况,将呼伦贝尔地区中学分为市重点中学、区/县重点中学和一般校三种类型,对三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ANOVA检验,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表8所示,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在问题一(sig.=0.00<0.05)、问题六(sig.=0.02<0.05)、问题七(sig.=0.00<0.05)、问题八(sig.=0.00<0.05)和问题九(sig.=0.00<0.05)存在显著差异,在问题二(sig.=0.05=0.05)处于临界值。即教师在常通过Internet搜集能运用在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和教案、为培养学生能力常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拓展学习内容、常利用网上资源来做教学补充或说明教材内容、常使用信息技术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常指导学生利用PPT或其他工具软件展示学习成果和作品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均值判断,在这几个方面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区/县重点学校、一般校和市重点学校。经过进一步分析得知,由于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因素不单单是硬件及软件的建设问题,最重要的还要衡量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往往学业成绩较好,利用新型教学媒体和改变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冲击,故使得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反而受制。而一般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相对较差,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能完全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也不是特别理想。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主要是对教学中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教龄、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和学校类型,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进行分析,从上述数据分析中我 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学校类型的差异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历的差异,其他性别、年龄、教龄只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个别方面有影响,而任教的学科和任教年级并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学校的基础设施状况、领导及环境的支持仍是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尽心教学的最大因素,需要高度重视。其次对教师本身的学历、年龄、教龄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态度与能力也需要进行关注,而对于任教的学科和年级则根据其不同的性质进行合理使用即可。
一、正确看待信息技术课程
在高考指挥棒下高中信息技术充当着副科的角色,因此信息技术课往往成了学生紧张学习生活中上网、打游戏的放松时间。教师对教学工作没有热情,上课随便甚至采用放羊式的教学。从另一方面看,我们也应该清楚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尴尬的地位中也伴随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教材内容宽松,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教师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这门课程,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师的成就感。
二、优化教材,写好教案
1.优化教材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要在对教材有足够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环境和学生的知识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吸取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丰富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实现高效课堂。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多媒体作品的界面设计,以学生在我校看到的元旦汇演海报进行讲解,不仅使得学生感觉亲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在对作品已有的认识上,更深刻地认识到一幅好作品的界面
要求。
2.写好教案
教案是教学蓝图,是教师在理解内容后对一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一节课的成败。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在上课前认真设计好教案。根据学科特点,教案的撰写过程中除了在格式上需严格按照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内容、教学方法上的选取必须与学校自身的环境、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结合
1.在学的方面采用少讲多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1)少讲多练
在操作课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而教师讲的效果远没有学生做得效果好,因此教师要注重少讲多练。一般情况下可以把教学环节分为:5分钟课题导入,15分钟知识讲解,20分钟学生练习、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比如,《信息技术基础》5.3.1操作数据库,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上机操作,学习两张表的不同和如何利用数据库查询数据,而不是教师口头讲解。
(2)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广大学生在一种良性竞争并且充满活力的环境之下,充分的展现自身的才能,有效地解决课堂问题,进而增强教学效率。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小组数、小组人员数要合理。②选择负责任、学习积极的学生担任组长。③男女搭配,干活不累。④优差搭配,共同进步。
2.在教的方面采用分层和分段的教学方法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在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课堂效率。分层教学包括:①目标分层,根据高、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②作业分层,根据高、中、低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定困难、中等、容易三种难度的作业。③评价分层。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2.2.3交互设计,高层次学生要求交互按钮位置风格统一,易于使用;中层次的学生就要求交互按钮要位置风格统一;低层次学生就要求可以独立制作一个具有交互性的按钮。
(2)分段教学
分段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难度或教学目的的不同,把整个的教学过程分割成两个或多个阶段,让学生分段学习、消化,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多媒体技术应用》2.3.2制作脚本及其写作,第一段讲解什么是制作脚本及如何设置片头或主页面;第二段讲解如何设置校园风景板块;第三段讲解如何设置片尾和教师总结。
四、多元化的激励式评价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不同的教学要求就使得教学评价中不能以传统的标准评价,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激励式评价,通过语言、情感多角度评价学生。对于优秀生,要通过更高的目标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对待中等生,肯定成绩同时指明提升的方向;对待后进生,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关键词:电脑升级;美术;教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203-01
近年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有人曾风趣地形容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就如你刚从商店里抱出最新配置的电脑,你的这台电脑转眼间就落伍了,因为店内新到的电脑就在你前脚踏出商店的大门时悄悄地又升级了。是的,我们常常为花了好大努力刚弄明白这个应用软件是怎么一回事,更新版本的软件就又出来了,杀毒软件的更新速度之快更是以月、周、日进行升级换代。
一、实现原教学资源的再利用
相信多数的美术教师都有同感,由于中学美术每星期就一节美术课,如果学校的规模不大,初中各年段都只有一个教师担纲,每年只要教材不变,授课内容几乎都是一样的,教案年复一年的写着,美术教师多数的时间却消耗在毫无创新的书写上,有时为了应付学校常规管理检查,还不得不将教案写的八股一些、规范一些。另外,在教案本上写教案,往往一个学期结束了,教案也旧了,来年要上这一堂课,多数教师也不会去翻找旧教案,还得按照书写教案的要求标准再重复劳动,造成原有资源的浪费,而用电脑写教案具有可以随意增添、删除,存贮容量大的特点,它能很好地保留原教案里教学的精华,删除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地方,增加更合理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式到教案中,特别是美术课需要备一些范图,在电脑上进行绘画和图画资料的插入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教师的劳动就从过去的反复爬格子,不断的书写转化为以提高教学效果的创造性劳动中来,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设计教案,查找资料上,大大节省抄抄写写无谓的劳动。
著名画家徐悲鸿曾有名语:“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画可采入者融之”。这名话虽谈的是画法,但也同样适合指导教师备课,用电脑管理和书写教案对原教案中佳者守之和对不佳者弃之,未足者增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二、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十分有效地塑造明日的社会”。不难看出以计算机为主的新技术将改变我们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电脑管理教案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极大的便利。
1.共享网上信息资源。过去教师书写的教案相对封闭,所开发、应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往往就是教参之类有限的几本书,虽然也可以去图书馆找资料,但是中学教师繁重的工作量,图书馆资料的难找和不全,倘若不是很重要的课,如公开课、汇报课等,很多教师一般很少去书店、图书馆找资料。而用电脑书写和管理的教案,只要一根电话线,我们就能很快地进入因特网神奇的网络世界。我们可以登陆相关网站看看同行的教案、论文,下载美术教学所需的图片资料并以他人的教学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诸多相关信息的不断碰撞中,构架起开放的教学模式。我们还能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拓宽我们的教学空间,用互联网资源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对我们现在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提出的打破过去过分强调学科中心原则,提倡知识的综合性、兼容性、应用性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2.网上交流、教研。因美术学科属于小学科,在校美术教师一般仅为一至二名,势单力薄,过去学校搞的是应试教育,对非统考科都比较不重视,将音、体、美小三门简单地划在一起教研,美术教师难以分享群体的智慧,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横向的网上交流形式,可以登陆相关网站共享互联网资源,参加网上论谈,同行之间也能彩互相用电子邮件交流,以此拉近了同行之间的距离,大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局部走向整体,积累更多的教学经验,使教案更趋丰富,充实。
三、实际效益
一、两种模式在备课过程中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的教案主要是演示文稿、视频等电子文件,这种可视化的教案综合了图片以及声音效果,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量。传统教学的教案主要是纸质版的经过教师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学内容的框架,只对教师是可见的,而学生需要根据老师的讲解来学习。教案中涉及的内容一般也都是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难免单一晦涩,容易使学生感觉乏味。
二、两种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主要为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并辅之以黑板进行讲授。可视化的课件集各种数据模型以及模拟过程于一体,可以帮助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力,对一些教学设备难以模拟的情景进行模拟,增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电教媒体的直观刺激下,学生浮想联翩,萌发说的冲动,从而在理解的情况下,达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也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下,教师省去了很多课堂板书,但是一些学生却因为专注于抄写教师准备好的课件而忽略了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只是匆匆忙忙记录笔记,而很多课程难点却被隐藏了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学生的关注焦点在老师的身上,教师通过语言以及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课堂是一个整体的交互式的过程。教师会随时在黑板上记录难懂的部分并进行解释以增进学生的理解,但是这种课堂形式效率不高,很多时间浪费在了板书上。
三、两种模式在课间休息中的比较
信息技术教学因为有多媒体的辅助使教师可以在课间为学生营造一些轻松欢快的氛围。很多教师选择在课间休息时间为学生播放一些流行歌曲,或者一些短小的搞笑视频,缓解一下学生上课紧张的氛围。但这种形式的课间,少了老师和学生接触以及交流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间休息时间很多学生会选择请教教师一些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难点,或者和教师进行一些交流谈话,拉近师生关系。但对于那些不善提问或者交流的学生来说,课间休息只是停止那种上课的气氛而已。
关键词:信息技术;改进;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设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老师们已深刻地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对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改进了师生备课方式
近年来,学校大胆地进行了教师备课改革,教师不需花大量的时间将教案长篇地抄写在备课本上,而是让教师自己选定一本参考教案,花更多的时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上网、查录象、文字资料等多途径获取更全面的信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已有的教案进行改进,设计出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案。老师们可以把事先查找到的知识的相应的网站保留在收藏夹里,上课时直接进行网上搜索。比如:老师在上“秒的认识”一节课时,师生互动,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人刘翔吗?(生:知道)。师:刘翔在100米跨栏时,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世界记录,为我们的国家挣得了荣誉。想不想感受这激动人心时刻啊?(生:想)。于是,老师就搜索出了视频,令人激动的画面,让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整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改进了学生的预习方式
在老师们布置的家庭作业中总是多了这样的题目:回家上网,查一查有关×××的知识。数学呢,一般就上网查一查某些数学知识产生背景,或者一些知识在历史上相关的一写链接。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秒之后,我们布置学生回家收集从古至今,人类使用了哪些计时方式;在学习了圆的周长后,可以让学生回家查一查圆周率的相关知识等等。上网查资料,让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其学习真正由课内走到了课外。从而让学生学会处理(塞选)、吸收、汇集、储存信息,学会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加工和创造最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机会和学习兴趣。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现代的教学不仅要学习好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除了在教师那里获取知识外,更多的信息要通过书籍、互联网络自学得到。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以上两个目标就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是信息技术。数学教师注重发挥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教师自做的课件以图片、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教师所设的情境当中,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时通过网络和资源共享等途径让学生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和信息,然后通过多媒体、实物展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参与能力。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上课教师用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引入,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请看课件――这样的引入到处可见。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直观形象动态的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为了突破难点,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出示3捆4根小棒表示34,再出示2捆8根小棒表示28,整捆的与整捆的对齐,单根的与单根的对齐,接下来演示把10根单根的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下面,使学生明白满十进一的道理。通过电脑演示把计算过程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理,完成了由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例如:在教学“秒的认识”一节课中,,在建立秒的概念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钟面,一边让学生用眼看秒针一秒一秒的走,一边听那有节奏的滴答滴答声,还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在一秒钟内能完成的动作,这样调用了多种感官真正的去感受一秒钟的长短。(课件:秒的认识)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刘老师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呈轴对称的实物图片(课件展示),试想,有哪种方式能有这样效果。
5、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组织学生的练习活动,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课件:求面积 平移展示)诸如这样的习题,有了课件就方便多了。
6、课外,师生还可以利用QQ平台,微信平台进行时时对话,大大拓宽了我们的数学课堂。
不难看出,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信息技术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一种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全新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四、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且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学生在主动获取信息时方式要灵活,对较难的问题可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而较容易的问题可独立完成,教师只充当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总之,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合理的运用到课堂中,是实施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只要我们正确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功能,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宏 孙月圣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2010年5月
一、学校领导重视对远程教学的科学管理与规划
学校在构建远程教学工程的同时,还认识到要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作用,还需要制定有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措施和办法。为此,我们做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1.配齐一个班子。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田军为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涂永鸿为常务组长,教导主任为谭衡具体负责人的江夏区五里界中学远程教育工程领导小组,直接领导学校远程教育的开展实施工作。XX年底,学校各处室、年级组的所有计划、通知、方案、总结等材料已经可以自行打印,无需请人了。学校配备专职管理员,负责维护、安排师生使用。
2.形成一个机制。学校制定了《江夏区五里界中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制度》具体规定和安排教师利用课件、多媒体教室、上网教学的时间和效果;《江夏区五里界中学多媒体教室使用的规定》鼓励要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上课。《江夏区五里界中学学生上机的规定》规定了计算机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足的上机和上网时间。《江夏区五里界中学电子备课室的使用规定》规定了全体教师每学期至少制作一节优质课件。《江夏区五里界中学文明上网的公约》规定了学生上网的时间和要求,同时学校星期日开放机房供学生使用,让学生上网学习。《江夏区五里界中学优质课评比条件》规定优质课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学校规定复印室不复印手写试卷,不报销校外打印费用。这些制度和规定,大力宣传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大力倡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提供一个优质教育的平台。
3.XX年学校为教师的电子备课室装配了11台带液晶显示器的电脑。XX年学校在办公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为满足领导班子和班主任工作的需要,为办公楼的每一个办公室都配置了一台电脑,并为校领导、班主任和教研组长配置了13部笔记本电脑。XX年春又购买了一台新投影仪来满足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和培训,计划在近两年内教师能用上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二、加强对教师和为农服务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
学校领导率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安排电脑专业教师利用双休日及每周星期三、星期四的晚上,分两批培训全校教师,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office办公软件、flash、authorware、课件大师、wps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技巧,同时还利用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畅通无阻等学习软件开展业余自学,全校教师掀起了触电忙的热潮。
经过近两年多的培训和个人自学,我校五十岁以下的教师都基本上掌握了office的操作。人人能够电子备课并打印教学辅助资料,能够上internet网查寻、整理、下载教学资料,会自己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在每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校教师一次性合格率100%,95%的教师都取得了高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计算机已成为教师备课和教学必备的工具。有8位教师制作的课件,参加市优质课件评比获奖,每次市区领导来校视导,对我校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都很满意。
学校每月至少开展一次为农服务的教育培训,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术的培训和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坚持微机室节假日在规定时间内开放。到目前为止,假期内免费上机学生累计达5000人次,涉及到各个年级学生。
三、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教研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教学。各学科组教师经常登陆xx信息网、xx信息网和xx科学等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吸取外校教学的经验,来指导我的教学工作,同时,筛选出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为学生学习资源。
建立学校网络资源库,学校利用机房的硬件资源,花费4000多元购置科学光盘全部复制入微机室硬盘,实行共享。从教研室借回各学科光盘资源,复制入微机室硬盘,实行共享。收集学校教师和外校教师制作的课件资源、试卷资源实行分类共享。
我校在区内率先实行电子备课,为加强对备课组电子集体备课的管理和监控,各备课组长每月应将集体备课的电子教案存入教导处电脑内,教务处和教研组长对备课组集体备课的电子教案的质量进行检查和审核、禁止照抄照搬原集体备课的教案或网上下载别人的教案不加修改。
人人上一节多媒体公开课。规定每学期5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必须利用多媒体上一节多媒体课堂教学课,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热情。同时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渗透各学科教学中,无限的资源,开阔了学生视野,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搭建教研网上交流平台
我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校本研究网上发表教科研论文三百多篇以上,居全省初中学校第四位,其中精品文章16篇。网络科技时代杂志专为五里界中学“一主多辅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期特刑。
去年九月份,我校在网上建了一个五里界中学博客圈。将博客圈作为我校教师教学、教研、管理交流及师生情感交叠的网上平台。学校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备课组长率先建立博客,随后大部分教师建了自己的博客。学校领导及管理人员将各块的管理资料,工作安排、活动开展情况、计划、行政值班手记、总结等写在自己的博客里。教师将备课教案,学案,课堂教学中的反思,课堂教学实录,课堂观察报告,学习心得体会,教学研究论文都写在自己的博客里。领导与领导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评论。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主动性 坚持性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55-01
“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教案”与“学案”的关系
1.“教案”与“学案”的联系
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索、要点强化等全程学习活动的案例。它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知识的构建,通过自我检测达到每节课知识的掌握与落实,不留死角。
2.“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学案在目标要求、课堂角色、教学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教学过程案例,它着眼于教师讲什么、如何讲,侧重使学生“学会”。而学案则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的案例,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主要区别在于:①在教学目的方面,“教案”是为了教师上好课,预设教学方案,而“学案”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学习方案;②在性质方面,“教案”是着眼于如何“教”,侧重于使学生“学会”,而“学案”是着眼于“学”,侧重于使学生“会学”;③角色方面“教案”侧重教师主导,而“学案”是侧重学生主体,主动地“学”;④表达方面“教案”是界面规整,表达严整,多用书面,而“学案”是界面亲切,表达生动,多用口语。
二、信息技术“导学案”的设计的原则
1.学案以任务为导线进行,每个任务的设定应直观便于理解。
2.任务的设定要有层次性,应由易到难,技能的应用应层层递进。由开始的一两步的操作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过渡到多步操作才能完成。
3.每个任务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应各有侧重点,有的任务偏重于技能训练;有的任务偏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的任务偏重情感教育,有的认为侧重学习方法的体验,尽量不要让一个任务包含太多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会不知所措降低了目标的达成度。
4.每个任务的侧重点应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强调,如文字修饰和段落修饰的关键;Flas中引导线能否有断点;引导动画中开始帧和结束帧中运动对象的位置在哪里;Excel排序操作中如何打开排序对话框等。
5.教学建议点到为止,如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与旧知识对比或同位交流、小组交流等。
6.不要把学案做成测试卷和教材,过多的题目设计会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这些填空上,而信息技术教学更多的是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会不同应用软件学习的共通性,而非纸上谈兵。
三、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评价者。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以鼓励为主,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个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切忌顾此失彼。
4.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四、信息技术“学案导学”的意义
1.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传道授业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着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像力,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超常思维,即打破思维定性,改变思维习惯,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2.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坚持性、自信心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平时对于一些简单的操作,我在课上不再一一列举操作方法,而是通过提前发的学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摸索操作进行学习。鼓励学生尽可能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显然,要想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必须踏实,肯干,并持之以恒的去探索。在把自己摸索到的知识与别人交流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
3.学案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新性。
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而学习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潜质一般都会超出老师的预料,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对于学生提出某些不同意见教师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教师给予必要指点的同时,尽量把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张扬个性,勇于探究。
4.学案导学的使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