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时间:2023-10-11 16:14: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Abstract: As the mainstream mass media, news media is the window to disseminate the important information of society. The news media have publicity, guidanc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supervision and other functions, which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for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soci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s and realizing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ocial fields. It also plays an effective monitoring role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aspects.
Key words: news media;economic society;strategic role
中图分类号:G2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177-02
0 引言
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新闻媒体,从宏观社会发展到微观社会环境的构建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宏观社会发展的促进更多的体现在战略层面。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因此,新闻媒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价值就是其战略作用的重要体现,而其促进价值主要表现在对产业的积极引导,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助力国家品牌战略的落地、促进知名品牌的创建和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有效监控等4个重要方面。
1 新闻媒体通过符合国家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的宣传推广,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
我国的新闻媒体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包括为经济界提供信息、传播信息、进行趋向预测、营造社会氛围等,也包括对国家产业布局、产业政策落地的宣传推广,并基于此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的双重关注上。
1.1 推动产业政策的宣传与落地
在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企业、商业、农业还是新闻传播媒体,其生产与经营均在国家计划的指令下进行,但即使如此,媒体作用依然重要。媒体的宣传当时人们的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作用,引导着公众积极投身生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国家工作的方向向经济建设倾斜,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也成为新闻媒体工作的重要环节,而且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来看,新闻媒体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新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问题,国家新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落地更需要新闻媒体起到基础的引导作用。
1.2 引导企业市场发展新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新闻媒体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愈发明显。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新闻媒体既是人民群众的舆论工具,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而这“喉舌”作用无意中提升了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若一个权威性高的媒体来宣传某个企业或某种产品,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一定能获得巨大的提升,而后产生经济行为。我国新闻媒体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对企业行为和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整和修正企业的形象和行为,协调并沟通企业与社会其他群体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对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业界的行为实施监督与控制,使之规范运行。
由此可见,在当今中国,新闻媒体与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血肉相连的磁性引力,各方产生了各种因果关系的“互动效应”。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需要新闻媒体的支持与宣传,企业需要新闻媒体的引导与推广,而新闻媒体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资源支持,各方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2 新闻媒体强调社会效益,重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新闻媒体社会关系连接的重要沟通平台,通过传播信息、引导价值等方式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首先就是传播真实信息,尤其是在经济社会,新闻媒体所传递的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客观性更显得更加重要。大部分的新闻媒体能够起到正向舆论引导的作用,在促进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营造友善、良好的社会氛围上促进社会效益的实现。但是,随着媒体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变化,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诚信危机等问题越来越明显。制造舆论假新闻、娱乐炒作等导致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产生了相应的缺失,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丢失社会责任意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新闻媒体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发展,对于媒体本身,对于企业、市场,乃至对于国家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1 坚持媒体真实性,以公信力增加经济发展影响力
传播的真实性特征,是新闻媒体存在的命脉。新闻媒体报道中的每一个要素的出现都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能够经的起核对和检验,不得有任何虚假的信息存在。只有真实的信息报道,才能够赢得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同时对于新闻媒体本身来讲,在进行自身品牌建设时,将获得来的公众的支持认可,以及增强在行业内、市场中和经济社会上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传播优势。
2.2 把控正确舆论方向,以舆论方向引导社会发展方向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断涌现、自媒体不断兴起,公众参与度大大提高,互动性增强,多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交锋碰撞。这也就要求新闻媒体在信息传播上,不仅要求在传播过程中符合社会正确舆论导向,同时也要符合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点,正确的思想舆论予以传播扩散,虚假、不良信息严肃杜绝。正如所所强调的:“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因此,无论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新闻媒体做好正面宣传和正向传播,才能更好的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导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2.3 明确目标定位,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就我国的新闻媒体的定位与目标而言,新闻媒体既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主体,又是国家政策的宣传推广阵地;既要服务于国家全面发展和公众的社会收益,也要服务市场发展和经济繁荣。由此来看,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实现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环境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市场经济获得更加深入的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断的冲击着新闻媒体行业发展。各大新闻媒体组织重新改变其风格,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整战略、优化结构、整合资源等方式,以求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协同发展的目的。
3 新闻媒体与各产业的互动融合,促进经济健康长久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传统媒体不断演进,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变革,各种媒体的发展深深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新兴行业的崛起、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影响巨大。如今,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的同时,媒体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也正在积极展开,这些变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1 传媒行业内的融合,加速传媒产业的发展
新闻媒体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得传媒产业链、产业分工和格局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促进了新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的出现:传媒行业内的融合,促使稀缺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不同媒体之间的融合对改善整个传媒产业分散经营的状况有促进作用,防止恶性竞争,强化专业分工,进一步延伸品牌价值,通过输出品牌以强扶弱的方式实现系统内媒体共同发展。
3.2 新闻媒体融合的新路径,创造经济发展新形态
目前,新闻媒体的融合之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打造产业价值链,强大的产业链能够整合更优质的资源才能强化新闻媒体自身,并对对经济社会的发展甚有裨益;第二种是区域多媒体联合,通过整合地域媒体资源,加速传媒产业的发展和影响力,从而带动了多种行业的发展。在未来发展中,新闻媒体融合的路径还将不断革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不断增强。
3.3 新闻媒体发挥经济纽带作用,助力企业和品牌发展
新闻媒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纽带作,新闻媒体宣传推广企业与品牌,使其发展壮大,监督企业行为,是社会各行业、各经济部门联结合作的催化剂。首先,新闻媒体进行传播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增强品牌美誉度;其次,新闻媒体的传播,实现企业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助力企业和品牌实现其经济价值和品牌效益;再次,新闻媒体的宣传促进品牌的快速建立、快速发展,并且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不同企业、不同经济主体间的相互认同,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作,促进社会经济融合发展。
4 新闻媒体使用监控机制,助力经济调控与市场监管
新闻媒体自身具有告知性、广泛性等特点,其凭借自身的特点对经济社会上一些不法行为和事件形成独特的舆论环境,对社会上的不法行为进行非强制性的镇压,助力经济社会的正常而健康的运行。
4.1 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市场监管大环境
对市场的监管绝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独立工作,而应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有政府各相关部门、市场活动主体、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的共同参与,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形成监管的舆论大氛围和监管执法大环境,其中,对于舆论大氛围的形成,新闻媒体起到核心作用。
新闻舆论是社会舆论的其中一部分,是一种最快捷、最普遍的社会心理控制机制,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监督,凭借其广泛的影响力及道德压力,在社会上形成对企业行为、市场动态监管的大环境,也为政府监管经济、公众参与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4.2 以有效的媒体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直接监督
媒体监督作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没有信用,没有诚信,市场经济也难以运转。新闻媒体能够使用各种有效的媒体手段,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直接监督,对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大众传播,对违经济发展规律、损害经济发展的行为进行披露和曝光,促进经济参与主体讲诚信、守信用,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
众所周知,新闻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其战略作用而言,主要通过宣传路线,创造效益,促进合作和监督市场等方式产生价值。所以,无论是国家与政府、企业与品牌、公众与组织都应该重视新闻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新闻媒体自身也应该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和革新,更好的完善自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芹.新时期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研究[J].数字化用户,2014(24).
[2]孙新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分析[J].科技传播,2011(19).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术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普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直接、更密切。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与长久发展离不开职业技术教育。
一、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运行模式转变,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以及中国的资源、能源、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制约,都要求我们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就要靠职业技术教育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有效转化。职业教育又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2005年,联合国正式启动“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计划”。可持续教育属于每一个人,它涵指终身学习、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从早期教育到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可持续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职业技术教育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纽带和桥梁
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是指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它离不开足够数量的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才能普及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的整体水平,提高全社会劳动力整体技能素质。然而,当前我国仍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力技术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高新科学技术等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并存的社会,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同时存在。只有依靠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满足不同经济和产业结构及劳动方式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职业技术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对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至关重要。教育部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002年)的报告中提出:“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目标;开发人力资源是实现富民强国的第一国策;开发人力资源是中国各级政府的第一责任。”从生产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三大资源来看,未来中国惟有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这是中国21世纪经济持续发展并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最大优势和最重要的战略资产。面对如此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只有建构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四、职业技术教育是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就业是民生之本。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攻坚期和经济结构战略性结构调整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数量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失业,此外,二元经济结构所造成的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亟需就业,就业压力问题是中国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其根本出路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各种就业门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因此,加强岗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在职、转岗、再就业的技能培训,是劳动者扩大就业机会、提高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推进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城市化的根本特征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的农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进城寻求职业的农民大多只接受过普通初中教育,适应不了先进技能劳动的需要,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教育部提出“农村转移人口教育培训工程”,在接受农村人口较多的城镇,设立专门面向农村转移进城人员的、灵活多样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用性的教育培训项目(包括中、高等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农村转移进城中的初中文化程度以上人员拥有与城镇人口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受教育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职业技术教育是迅速实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在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而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现代建设的关键,也是难点。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加快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速度,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掌握从事机械化生产的技能。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农科教结合”,是促进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措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或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如何为发展农业、改造农村、富裕农民提供有效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一直是政府倡导、社会关注、教育界参与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七、职业技术教育是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柱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它要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社会的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又制约着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使国家不断迈向文明和进步,
各国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保障是政府通过法律和制度手段,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和服务,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其对社会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保障有利于实现公民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它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是基于人类生存本能而自然产生的。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种风险,基于人的生存权保障,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对这些陷入生存困难的人们给予救助,而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遭受风险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因此,社会保障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重要方式。
第二,通过社会保障实现社会稳定。社会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稳定的基础主要取决于人们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为人们提供安全感。社会保障通过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解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最终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从社会保障制度获得利益,并安居乐业,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三、促进经济发展。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当经济衰退而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时,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有助于提高社会购买力,拉动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复苏;当经济高涨而失业率下降时,社会保障支出相应缩减,从而使即期的社会总需求不致过度膨胀。而且,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社会保障费(税)率和待遇支付标准,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减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
第四、保持社会公平。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保持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发展过程中因意外灾害、失业、疾病等因素导致的机会不均等,使社会成员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二是通过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结果的不公平。
第五、协调各方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方面的物质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保障,彻底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必然会促使劳动者自觉地参与竞争,并更有效地为社会工作。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是以互助共济为主要行为方式的制度,其实质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保障在横向上是各种社会成员间的彼此互助、互济;在纵向上则是不同年龄劳动者之间的代际赡养、抚育,是代际互助、互济,这有利于社会成员间的团结,有利于代际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社会公德、道德观念的维护和延续,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社会各阶层为共同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这是先进道德观的体现,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勿庸置疑
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目标,符合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需要。在社会保险方面,应逐步将范围扩及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从而使社会保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更加凸显。也解决了在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阻碍这一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是社会良性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在快速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的实现
社会保障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它要求国家保证每个公民都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也是实现公民生存权基本内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强制实施的,强制性就意味着它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从各国社会保障实践看,主要是通过立法将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法制化,使它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地实施,法制化是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保障。只有通过国家立法,赋予公民社会保障权,才能使社会保障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明晰化,确保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实现;只有通过立法将社会保障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才能使其获得连续实施的生命力。而透过这些稳定的法律制度,社会保障主体对于自己的权利义务有一明确的预期,减少制度实施中的摩擦,使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只有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地运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工程,包括缴费体系的运作、支付体系的运作和基金管理的运作,这些涉及缴费和经费支出的问题必须由国家法律作为明确规定。因此,只有在法制的环境下,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有效地实施。
关键词:统计工作 经济 发展 促进作用
列宁同志曾经指出:“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认识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有力指出了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2010年颁布实施了新《统计法》,以法律形式对统计工作进行了规范,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统计工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统计工作渗透到政府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GDP还是CPI,无论是生产、消费、科技、投资还是人民生活、社情民意等,都涉及到统计部门和统计信息。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人们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各级党委、政府需要依据统计信息对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对未来经济走势进行科学预测;人民群众更多地需要通过统计信息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新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指明了统计工作的功能作用,也明确了统计工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发挥统计的信息功能,提高辅助决策能力
统计工作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经济决策的智囊团,是各级领导须臾不可或缺的工具。统计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手段、途径采集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当然这种工作是由专门的统计机构和人员,按照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和规范的统计调查方法,而进行的系统的搜集、整理、传递、存储统计信息的,统计工作的信息功能,有利于提高领导者辅助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统计信息是领导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统计信息是由专门的统计机构按照国家统计法规进行采集的,具有数据统计权威、统计范围广、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对各级领导正确分析形势,科学进行决策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政府充分利用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准确分析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经济的企稳向好,并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二是开展需求式服务,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后危机时代,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不同群体对统计信息多元化的需求,积极开展需求式服务,以满足决策机构及人民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三是创新统计指标,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新统计法进一步拓展了统计的范围,创新了统计指标体系,统计的范围覆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涵盖了宏观和微观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可以使领导者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教、医、保等各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二、发挥统计的咨询功能,当好经济发展的“哨兵”
各级统计部门既是统计数据的采集者,同时,也拥有较为完备的技术及资源,可以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研究,为相关机构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提高对经济运行情况的预警能力。一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注重发挥统计工作的时效性,及时将各类统计监测情况形成报告,并及时开展分析研究工作,力求第一时间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通过结合经济运行特点规律,综合开展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前景预测,提高各级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二是搞好预警服务。积极拓展统计服务的功能,变单纯的统计信息服务为产品服务,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走向,开展预警服务,做到防患于未然。充分利用所掌握统计调查数据资料,及时分析查找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进行科学的统计预警分析,为各级科学制定应对措施赢得时间、赢得主动。三是开展专题监测。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经济运行监测工作,针对经济社会中出现和存在的有关问题,提供专题分析研究报告,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进行重点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报告,进一步发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桥头堡”作用。
三、发挥统计的监督功能,确保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统计的监督功能主要是指统计部门根据相关统计调查与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客观地分析与反映,特别是对一些重点企业的生产经济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提出相关监测与预警报告,有利于相关领导及时采取措施纠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偏离“航向”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健康的发展方向。加强统计行政执法,突出抓好统计法的宣传工作,增强全民统计法制意识;进一步完善统计各项检查制度,加大统计违法查处力度。新的形势下,各级统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各地关注的重点和社会公众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为目标,实行监督式服务。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重视并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发展计划的统计评价,重视并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节能降耗等的统计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卢海.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增强政府统计公信力[N].青海日报,2011; 2-02
[关键词] 水资源现状 加强宣传 健全法规 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今天,社会各行各业都竞相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新鲜气息。但是在社会工业以及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扩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水资源也出现了如下一些问题: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是人均占有量水平较低,而且水污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带来了很多难以估量的后果;全国的污水排放量急剧增长,农业和工业方面的用水以及随意排放使得水质不断下降,在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出现供水紧张的现状;人们不断地开采地下水资源,破坏了大量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得到及时的补救和解决,才能逐步缓解水资源现状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问题,也逐渐权衡社会的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和利益,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以下几个措施将作出较好的说明。
一、加强宣传、引导与教育。群众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力量,在进行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进程中,在群众中进行有效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不仅可以使得水资源的相关措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和拥护,而且可以让各项政策在更大的平台上得以发展和创新。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必须尽可能深入持久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手册以及画报等在群众生活中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人们节水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为相关措施的开展打好坚实有力的基础;社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各个学校设置有关水资源方面的课程,建立独立的水资源教育实习基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将“节水经济、节水社会”等重要理念深入内心,督促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合理用水;要合理丰富水资源知识的宣传形式和手段,通过组织一些社区文化活动、有奖知识小问答、科学用水好榜样等活动激起社会群众参与其中的热情和主动积极性,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水资源的保护与节约的进程中来,节省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形成“开源节流”的良好社会风气。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强有关水资源现状、知识、保护必需性等内容的宣传,不仅可以为水资源工作的开展作好强有力的铺垫,而且在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创新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自从1988年《水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保护、开发以及管理等步入了“依法治水”的轨道,并逐渐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相关法律只有不断地根据最新情况进行健全和完善,才能使得各项工作在更规范的环境下得以进步。详细一点来讲,首先,各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需要,针对水资源的发展现状不断地完善诸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细则法规,给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实质有效的明文规定,减少破坏水资源等不法行为的出现;其次,要尝试着建立一个能统一协调与水资源有关的各部门在责任以及利益方面分配得仲裁机构,针对工作中出现的责任扯皮、法规条款执行的错误出发点等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完善,使得各个部门的职责更加详细和具体,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不可替代的活力因素,促进整个工作系统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再者,根据相关的法规条例建立和形成以经济手段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使得水德价值属性在市场中得以实现和稳固,利用商品化、市场化的方式调节水价,以保证水价格与价值之间有着均衡的关系,让市场的有利因素促进水法规的不断补充和创新;还有,基于如今用水效率极低、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以身作则,通过有关“节约用水”的条例规范的实施,使得节约用水的理念在更加健康和广阔的空间得以成长,也带动广大群众参与到节约用水的进程中来。只有根据现实情况和市场的发展要求进行各类水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才能使得水资源管理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视野下,确立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依据社会发展的最新趋势调整相应的政策和工作步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水资源发展中的必然选择,也是相关工作与时代的发展并驾齐驱的重要举措。要推进水价改革,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以及取水许可的配套制度,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实现跨区域用水,均衡各地用水短缺不一的现象;在合理地利用科学信息技术研制、开发有关节水的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水管理技术水平管理的提高提供催化剂的作用,不断地建立和完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服务网络等措施;各地区、各社会领域要根据本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来规划相应的发展布局,转变用水方式,在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现有水资源利用的配套设施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和创新,研究推广诸如污水净化利用机器等大批节水设备,引导各企业践行雨水净化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效率,为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和媒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在促进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不断地通过探索和实践发掘出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手段,促进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左战军.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发展的全息性》.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3)
关键词: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女性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凸显[1-3]。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近10年来,世界各国女性就业率不断提高,女性作为消费者、管理者和投资者的价值日益凸显。女性是经济繁荣的功臣,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4-5]”
本文基于CSMAR(China Stock Market & Accounting Research)经济金融数据库,通过研究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6]及从业情况,分析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SMAR经济金融数据库是中国目前规模最大、信息最精准、数据最全面的经济金融研究型数据库,有股票、基金、债券、金融衍生产品、上市公司、经济、行业、货币市场、科技金融等15个系列,115个子库,是开展实证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7]。
从国泰安数据库下载1999年至2013年上市公司数据,共约50万条。由于数据量大,手工操作已无法实现,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需要寻求一种简单、高效、低成本的数据处理方法。
目前应用较广的编程语言有Java、C++、VB和VBA等,其中Java、C++则是更为高级的语言,都属于结构化的面向对象的语言[8],重点在于算法与数据结构,一般作为底层架构来开发大型程序[9]。
VBA即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是微软开发出来的应用程序所共享的新一代标准宏语言,是一种执行通用自动化任务的编程语言,是应用程序开发语言Visual Basic的子集。它与传统的宏语言不同,传统的宏语言不具有高级语言的特征,没有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和方法,而VBA 提供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提供了相当完整的程序设计语言。通过VBA 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强化Excel 的功能,将某些繁杂或者重复的日常工作简化,还可以通过VBA 开发商业插件或者小型财务系统等。可以说Excel VBA 已完全融入办公文员的日常工作,拥有VBA 就等于拥有效率[10]。宏的出现拓宽了Excel的应用范围,后来这一应用促进了VBA语言在Excel中的全面发展[11],从股票计算、期权计算,最后到债券计算,VBA广泛应用于金融领域中的各种计算[12]。由于本文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从CSMAR导出的Excel格式数据。通过比较易学性、开发时间、与Excel操作方便性等,最终选择VBA实现。
二、数据处理软件设计与实现
数据处理软件[13]共包括数据校准、数据拆分、冗余数据剔除、数据聚类合并、数据排序、数据统计分析6个功能模块。软件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数据校准模块通过数据接口获取到Excel财经数据,在校准后交由数据拆分模块进行拆分,再由冗余数据剔除模块排查冗余数据并剔除,之后再次交由数据拆分模块深入拆分,直到最终得到数个字段简单且无冗余数据的子表。对于这些子表后续的操作有: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序、将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子表再进行合并,得到最终的财经数据处理结果,最后交由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进行图表绘制。
(一)数据校准模块
数据校准模块主要包括数据导出、数据缺项填写、明显数据错误校正等功能。实现原理为对于给定的报表数据,很可能存在一些单元格上的数据遗漏或者数值上与同列其他数据过于离谱的偏差,可以将这些单元格看作人为疏漏而产生的错误。本文的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会对主要标识值(例如Name)进行遍历,查看本文关注的行中和Name对应的Gender值是否有缺失,或者出现非Female且非Male的值,并给用户弹出提示,要求用户进行人工编辑。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为原表格数据,输出为校准后的表格数据,处理逻辑如图2所示。
(二)数据拆分模块
数据拆分模块主要包括每条数据的多个属性拆分等功能,直至拆分为单属性。实现原理为将总表中对应的列逐个拆分复制到其他若干个表。数据处理模块的输入为经校准后的数据表格,输出为拆分后的若干字表,处理逻辑如图3所示。
(三)冗余数据剔除模块
冗余数据剔除模块主要包括拆分后数据中冗余数据的识别、匹配和剔除等功能。实现原理为对某列数据建立一个无重复的词典(dictionary),然后再次遍历,将冗余数据剔除。冗余数据剔除模块的输入为上一步处理得到数据子表,输出为无冗余的表格数据,处理逻辑如图4所示。
(四)数据排序模块
数据排序模块主要实现上市公司对拆分后数据进行按年份重新排序功能。模块输入为上一步得到的子表格数据(乱序),输出为有序的表格数据,本文采用常见的冒泡算法进行数据排序,该模块实现原理和处理逻辑较为简单,不做赘述。
(五)数据聚类合并模块
数据聚类合并模块主要是按照上市公司、年度、高管性别和从业类型等进行数据聚类和合并功能。实现原理为通过VBA中的.Copy.Cells(...)作为核心语句完成表的聚类和合并。数据聚类合并模块的输入为多个子表,输出为合并后的总表,处理逻辑如图5所示。
(六)数据统计分析模块
数据统计分析模块主要实现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上市公司高管从业情况以及女性高管从业情况等统计分析功能。实现原理为将数据生成图表逻辑,并将图表导出为图片。数据统计分析模块的输入为表格数据,输出为统计图表,以上市公司女性高管从业情况的柱状图为例,处理逻辑如图6所示。
三、软件运行情况展示
基于VBA的数据处理软件界面如图7所示。数据处理软件运行过程如图8所示。
四、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本文对CSMAR中国财经数据库提供的1999年至2013年15年173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一)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分析
各年度上市公司高管数及女性高管比例统计如表1和图9所示。
从表1和图10可看出,从2002年开始,至2013年,上市公司女性高管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从1999年的13.27%增长到2013年的17.08%,十五年增长率28.71%。也就是说,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开始进入企业的管理层,而且在企业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日常管理和运营角色。
(二)上市公司女性高管从业情况分析
上市公司女性高管从业情况统计如图10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女性高管主要从事会计、金融、教育等职业,尤其会计比例高达41.43%。也就是说女性凭着对工作细腻、准确、耐心等个性品质,已较多地进入以会计、金融、教育等高技术为主体的高层次行业,即知识型服务业。女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有目共睹,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