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6:14: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企业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盱眙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宇峰.城市郊区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 山区农业;发展现状;区域统筹;措施;贵州省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16-01
1 贵州省山区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基于安龙县抑或黔西南州乃至贵州省土地破碎的实际,要想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一个县或是小范围内要上大项目基本没有条件;已经申报项目落地实施的,效果也不理想。特别是山区,由于地形起伏、地势落差以及各种小气候明显等因素,导致作物类型分布呈多样化趋势,也决定了某种特定作物在一定范围内分布绝对数量不多、规模有限。很显然,单就一个县而言,从原材料保障上就不具备做成大产业的基本条件。但现实却是在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上,各县市之间缺少配合,因而始终受困于资源条件和协调机制的限制,难于破局。
2 区域统筹发展措施
2.1 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域联动
在资源类型相近的几个县、整个市州或市州之间,探索相关协调配合机制,形成跨行政区域联动。一定区域内实行资源统筹和产业项目合理分布。比如按照市场情况,黔西南州已经有了比较宏伟的设想,晴隆县建立起了号称全国最大的肉羊屠宰企业,但仅仅一个县饲养的羊出栏量显然无法满足需求,甚至全州的羊出栏量也未必能够满足。另外,兴仁县也建立起了大型生猪屠宰企业,设计年屠宰量并非1~2个县能够满足。同时,安龙、兴仁两县都建起了薏仁米加工企业,其原料消耗及需求也不是这2个县自身能解决的。这时就必须引入统筹的思想理念,将几个县的资源整合起来考虑,共同支撑起做大企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理顺农产品生产供应和统一收购渠道,把分散的初级农产品资源聚合起来,从而实现更大规模的加工销售增值。若进一步拓宽眼界,不仅需要统筹好全州的产能,甚而至于可纳入更大范围来作统筹考虑[1-3]。
又如当下的一些高端蔬菜企业,产品供不应求,而且港澳、海外有企业下订单,农产品供应远远不够。若是采取统筹的思路,问题便可迎刃而解。由于目前贵州省农产品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仍需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有待提高,因此只能通过观念和思路上以及实际操作上的调整,实行项目统筹运作,实现资源整合,扩大规模。
2.2 形成统筹运作机制,实现农产品集约经营
某些产业基于各种小气候而在特定区域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又因为一定区域内立体气候差异明显的实际,某种特色作物分布不集中,一个县或特定范围内面积不大,但又都有一定面积,却难以独立形成产业。对此,若能引入区域统筹的思维和理念,通过建立和形成一定的运作机制,由某产业领域或某特定经营方向的龙头企业对某一特色农产品实行统一组织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将一定区域内分布在各个地方的同一资源集中起来,达到一定的集约经营,从而体现较大程度的规模效益并进一步实现创品牌、做大做强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产品质量不自信且产品供应不稳定的尴尬,应采取化零为整的经营模式,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产品批量供应,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产业[4]。
2.3 运用区域统筹观点,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至于如何形成联动机制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进一步加强探索。结合各地制定“十三五”规划以及试点省直管县等机制的大好机遇,可以尝试融入区域统筹的思想来考虑问题,使产业规划和落实达到更高的起点和运作层面。具体到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也应当用区域统筹的观点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结合龙头企业培植,可以重点打造和扶持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走集约规模经营道路,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使其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起主导作用,集中利用原料基地和市场把握优势,更好地实行规模化生产销售,做大做强产业和品牌。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实现工业管理、商业经营、科技支撑。用工业方式管理农业,用商业模式经营农业,用科技力量支撑农业,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角度拓宽新型工业化内涵。
2.4 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助力农业企业发展
联系到某些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还可以更好地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煤矿、房地产等产业和行业注资农业企业,实行和实现转产、转型发展。
2.5 统一质量标准,推动农产品品牌发展
在组织市场销售和创品牌上,结合省、州、县各级提出的抓销售、抓生产、抓品牌“三抓”的思路和要求,立足资源整合,将一定区域内从事同一行业农业生产的企业组织起来,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的格局,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组织销售,形成同一商品质量统一的格局。这样势必可以更加有效地集中盘活资源,同时充实活跃了市场,还可满足外部大宗的订单需求。
3 结语
可以预期,若能实行区域统筹,化零为整,抱团发展,必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利用。也只有这样,实现规模经营和产业化发展才更可能成为现实。从效果上讲,只要集中精力、整合优势资源,不贪多、不虚耗,势必可以使农业发展更有效率。在方法上,实行区域统筹、整合推进,势必可以减少不确定因素,降低风险。化零为整,可以使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推动山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撬动固有的沉寂,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激活体制机制,统筹市场运作,整合各方力量,盘活现有资源,实现跨越发展。希望在社会变革的春天里,在农业发生深刻变化的档口和过程中,看到更多积极的令人鼓舞的利好政策和扎实效果。希望能更多地实现立足资源禀赋,找准产品及市场定位,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发展独特优势产业。通过区域统筹,整合有限资源,实行集约节约经营,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又增加企业及群众收入、贡献社会、造福人民尤其是山区人民。
4 参考文献
[1] 张光新.关于调整山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2(2):41-42.
[2] 杜亚填,吴金明.论山区农业逆向发展战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16.
关键词: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优化
富硒农业企业为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必须重视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组织制度的优化,从而增强富硒农业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实现健康发展提供内部保障。财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富硒农业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富硒农业企业未能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保障措施,使富硒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组织活力不足,并面临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富硒农业企业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引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并将其合理运用到自身的管理体系中,进而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达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帮助富硒农业企业创造更高地经济收益。因此,为帮助富硒农业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增强经营效益,本文基于富硒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以及保障措施。
1富硒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在经营规模上,近年来富硒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品种类都逐年增长,并且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富硒农产品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加工,不仅提高了食品的价值,而且为富硒农业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其次,政府针对富硒农产品项目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给富硒农业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良好条件。并且富硒农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富硒农产品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产品和品牌,进而增加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富硒农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富硒农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富硒产业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相应富硒资源的利用还不够深入,给富硒农业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并且富硒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引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提升整体富硒产业的规模。另外,富硒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不够健全,富硒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产品技术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开展。
2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2.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富硒农业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应强调全面性、全员参与,而随着富硒农业企业经营规模的增长,内部管理层级增多,从而给内控制度构建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并容易在富硒企业内部出现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内控制度未能实现全流程的、全员的构建,不仅使得富硒农业企业对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能力降低,引起管理混乱,还减弱了各业务部门经营目标和行为的整体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富硒农业企业的内部经营效率。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各业务部门人员容易出现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徇私舞弊等私利行为的出现,给富硒农业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害。富硒农业企业未建立严格的会计信息控制制度,从而降低了富硒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控制不足。同时,富硒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未能较好结合本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了内控制度对企业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作用,削弱富硒农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富硒农业企业在内控制度构建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不足,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防御以及市场机遇的掌握。
2.2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富硒农业企业各经营层级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不利于富硒农业企业经营效益的获取。大多数富硒农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还只局限于财务部门或财务管理体系,而忽略了涉及各层级人员、各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富硒农业企业针对各管理体系风险防御机制的构建缺乏其他业务部门的参与,从而使得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容易面临较多的风险。同时,富硒农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忽略了企业各层级的信息沟通与联系机制,从而使财务部门及人员收集及分析各部门会计信息的难度增加,不利于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富硒农业企业未能有效使用科学且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法,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面临较多管理风险。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存在监督评价制度的建立不健全问题,容易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出现随意更改预算目标和资金用途等行为,最终给企业引致较大的风险。
2.3信息平台不完善
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内部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保障,实现及时收集、处理内外部相关信息,使富硒农业企业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变化,而且能够明确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富硒企业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另外,富硒农业企业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各层级员工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各部门的互相监督和合作交流,从而减轻富硒农业企业整体监督控制的压力。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升了富硒农业企业对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的获取能力,而且增强了富硒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减少企业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而目前富硒农业企业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仍不够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富硒农业企业自身运营和服务的特点和要求不符合,从而不利于富硒农业企业对各业务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及时监控。
3经营管理模式优化途径
3.1采用科学、合理的内控方法
富硒农业企业应积极引进科学且适用的内控方法,从而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体系运作效率。同时,富硒农业企业在引进科学内控方法时不能盲目,要认识到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而针对自身的内控开展情况积极利用科学方法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富硒农业企业的内控方法的使用还应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发展需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灵活性,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对各经营管理环节的控制能力,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时要注意合理建立各经营流程、各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达到约束和规范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的目的。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应优化内部治理环境,变革组织结构,细化规章制度,从而使各经营管理流程更具规范性,并建立企业内部各经营流程、各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增强各部门整体性。富硒农业企业需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加强各层级人员的内控意识,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各部门人员主动实现经营目标及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应注重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达到预期经营管理目标。首先,为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富硒企业应完善风险防范流程,通过引进科学方法使风险防范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提升,并适用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现状。因此富硒农业企业应充分调查分析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利用数据分析有效评估各经营管理环节的运行情况。其次,富硒农业企业风险管理化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各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而且能够促进各业务部门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富硒农业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方法的动态性,建立动态、开放、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3.3构建信息平台
在新经济发展背景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富硒农业企业应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企业专业人才对信息平台构建的认识。富硒农业企业应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和人才,构建适应当前经营管理模式和未来战略目标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富硒农业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应覆盖各业务部门、各经营流程的员工,并构建涉及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全方位信息管理体系。富硒农业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整体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构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切实提高各业务部门及人员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始终保持较快的发展,但是在总量快速扩张的状况下,也产生了值得高度重视的高能耗与高污染等负面问题。这就需要引入循环经济,通过对环境的友好方式运用好宝贵的资源,切切实实地实现清洁生产与资源综合化利用、可持续消费等的无缝对接。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列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当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能够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更好地发展。本文论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了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
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如何实现更好发展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不但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还应当将本企业的发展切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系统之中,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出台了许多新的优惠政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突破。然而,因为受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环境、技术能力以及自身认识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依然水平不高,部分始终困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还是未能得到全面解决,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将本地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合理的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统一。作为全新的环境保护新观念,循环经济的首要要求是降低经济活动之中源头污染物的产生总量,对源头无法加以削减的废物则应当予以回收利用,让其能够重回循环之中。唯有在避免产生以及回收利用均难以成为现实之后,才能同意对最终产生的废物实施无害化的处理,这对于末端治理来说是一场十分深刻的革命。当然,循环经济注重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生产与消费更加多的农产品,而是应当努力提升可以用在消费之中的商品以及所提供服务之总体质量,并且切实提升产品的使用周期以及耐用性。这样一来,就能够让经济发展从数量型的物资增长发展到质量型的服务提升,从而促进经济从粗放型往集约型加以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应当全面坚持人本化原则,努力提升人类生活的整体质量,从而为更多人力资源实现就业创设出更加多的岗位以及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并且促进传统文明往生态文明方向加以转变。农产品的实质是农业生产一种产出,而农业生产则是依赖于农业环境的一种开放型生产,所以,农产品资源质量之优劣,生态环境之差别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之高下。所以,一定要妥善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才能够切实保持更好的生态环境。如此一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才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障。应当说,就长期而言,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是促进农产品行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对农产品生产进行了积极扶持,并且引入了最为先进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从而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广大农村的经济面貌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其中主要农产品的总产量已经处于全球首屈一指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在农产品领域出现了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的问题,这就是我国之所以是世界性农业大国而非全球性农业强国的原因。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入到全新发展阶段,怎样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进而提高农产品行业的总体效益已经成为其发展的第一要务。具体来说,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体产量来观察,我国的主要农产品,诸如粮食、水果、肉类以及奶类等均位于全球第一,成了公认的农业大国。但是,从我国农产品的总产值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以及出口创汇等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其和全球先进水平之间具有极大的距离。一是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现状。我国是全球性粮食生产以及消费大国,粮食的总量处于全球首位。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农产品行业为解决主要粮食的不足,全力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却忽略了农产品的品种以及品质,导致农产品加工工艺十分滞后,所加工出的大米以及面粉的品种相对较少、质量也不高,无法满足于食品加工行业之所需。随着近些年来引入以及自主开发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新型技术,才使得农产品加工水平有了非常大地提高,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距离不断缩小,但是农产品加工装备技术仍需迎头赶上。因为粮食仓储、转化以及深加工能力十分滞后,导致了粮食的高产和高效出现了非同步发展的状况,从而极大地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依据一项调查,我国储备粮的损耗率居然达到了9 %之多,而西方发达国家的损耗率仅仅为 1%。同时,我国农产品后加工的损耗率也有 3%至 7.5%,每一年所储藏和加工损耗的粮食产量达到388亿公斤之巨。可见,当前我国粮食加工行业在整体上还是相当滞后的,还处在初加工或者说粗放式加工的状态下,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增值效应之提高以及粮食资源所具有的利用率。二是水果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果树种植时间最长、品种也最多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性的水果生产大国,其总量处于全球第一位。但是,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水果有90%以上为鲜销品,和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有40%至70 %的水果加工率比较起来,尚具有极大的差距。三是肉奶加工企业发展现状。自从实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肉类的总产量已经出现了连续十九年的大增长,而且年均增长达到了 11.3%,已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肉类生产性大国,其中猪、羊肉的总量都处在全球首位,但是我国肉类加工企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浪费非常大。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积极开发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中国农产品行业进入到发展新阶段之后的重要任务,十分有助于提升我国农民群体的收入,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经济实现更好地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指标,而且也是中国从农业大国转换为农业强国的重要战略性选择。
三、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一)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对于循环经济的深入认识
要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所开展的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其资源环境意识、节约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忧患感,切实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发展方式,有力改变以往片面地追求所谓经济增长但是却忽略环境、资源之倾向。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视为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加快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更好地发展切实转换成为企业的主动行为,不断提升其应用循环经济观念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决策力,促进其使用循环经济观念来推动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更好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员工积极学习循环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落实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之中。
(二)组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支持体系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一定要面向资源开发、消耗、再生以及无害化处置等各个主要环节,形成由生物技术、节能技术、清洁技术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共同建构而成的全面技术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循环经济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为切实推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一定要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力度,积极安排精干力量实施与循环经济重要技术相关的技术攻关工作,持续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加工行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政府一定要实施好扶持、补贴以及课题招标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和富有实力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来进行合作,不断引入与培植各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创新型工作团队,建立起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市场为主要导向,产学研彼此紧密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机制,并且推动循环经济共性以及重要技术的研发工作,保障循环经济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积极支持。
(三)创建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网络体系
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和分布较为零散的状况下,各类政府组织在开发信息资源时应当合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循环经济体系,要以政府涉农相关部门为其主体,以各大企业以及农业院所、农业科研机构等为其重要依托,由政府组建起宏观化的信息管理平台。企业以及农业类研究机构应当加强联系,组建起符合自身意愿的信息管理网络。要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主导之下,形成与规范信息搜集、加工、传输以及反馈等工作机制,促进政府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并且及时相关市场信息,切实推动资源在各地之集聚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共享,有效帮助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得到与循环经济有关的各类生产、市场、技术、政策、法律法规等信息,为循环经济之应用提供信息上的大力支持。
(四)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形成促进农产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要深刻借鉴与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努力健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要运用政策上的大力调整,让能够实现农产品加工循环利用资源以及保护生态的企业的经营能够做到有利可图,从而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外部体制以及内部运行系统。二是要健全完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让受污染区域得到较好的治理,让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的补偿。因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相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也较为薄弱,所以当地政府一定要运用立法手段,将推动农产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列入地方政府的相应职责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十分有利于促进原料生产之中的各类资源节约,能够更好地实现农产品加工之中的综合性利用,而且还有助于对秸秆以及林地废弃物进行更加深入地运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产品行业以及农村地区循环经济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为我国不断推进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湖南农机,2010(05)
[2]王汉斌.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升福建农产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3]高艳.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农业循环经济微观组织模式分析[J].中国农机化,2012(03)
[4]王淑琴.循环经济环境下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化农业,2013(01)
[5]钟芸香.循环经济视野下的农业企业技术链[J].中外企业家,2013(32)
关键词:物流金融;农产品物流;宿州砀山梨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物流金融是指各种金融机构在物流供应链中,运用金融工具为物流产业提供价值增值的融资活动。农产品物流金融是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和业务创新,为需要资金的农业企业开展农产品运输、储存和管理等活动而提供的融资活动,它是现代农产品物流与资金流的有效融合[1],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从宏观层面来看,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农产品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供给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降低业务风险、提高利润来源,营造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宿州市地处皖北,是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以砀山梨为代表的水果产业是其农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砀山梨也是皖北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水果产业的一个重要品牌和形象。发展农产品物流金融对促进水果产业发展、构建科学的物流系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金融需求分析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宿州作为中原经济区在皖北的重要城市之一也确立了在“十二五”期间“促进服务业大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发展和建设现代物流”的目标。在这一背景下,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领域的投资力度也将不断加大,对金融机构而言有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1.1 农产品物流基本建设的金融服务需求
宿州是皖北乃至全国重要的水果生产基地,随着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市场全国化格局的形成,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的不断发展,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升级改造成为近年农产品物流发展基本方向,也将产生巨额的资金需求。宿州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西南片区、符离和蒿沟等三个区域大型物流基地的建设”,重点建设“光彩大市场物流园、市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宿州现代粮食产业园等物流园区……”。据测算,仅上述几个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投资额将高达数亿元。与此同时,宿州市现有两家农业部定点市场(即砀山惠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皖北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也急需升级改造。以砀山惠丰市场为例,截至2012年1~11月底累计交易量为342 625吨,累计交易额为
76 724.4万元[2],承担着皖北乃至周边地区大部分果蔬的流通,其交易量和成交额分别以平均每年10%和30%的速度增长。但因其物流功能不全、市场总体布局和规划有待完善[3],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农产品交易和物流的需求,其升级改造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1.2 农产品物流现代化发展的金融需求
在农产品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的背景下,现代化是农产品物流的必然选择,也必然产生投资需求。冷链物流是当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但构建冷链物流体系投资大、周期长,传统的农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难以依靠自身力量来建立。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是导致农产品物流损耗大、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皖北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步伐缓慢,以砀山梨为例,其年产量达110万吨,但其冷库库容量仅5万吨,冷藏运输车辆更是屈指可数,显然难以满足其储运的需要。因此,大批现代化物流技术及设施设备的更新需求也为金融机构的介入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
1.3 农产品的新兴交易模式催生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砀山梨等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平台。这种新兴的交易模式的深入发展,在提升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信贷资金支持的金融需求的同时,也必然会催生网上支付、结算、转账等一系列衍生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国家推行的“农超对接”等农产品流通模式,将会推动农产品连锁经营等农产品物流形态的蓬勃发展,在产生大量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资金汇兑、结算等金融服务需求[4]。
2 皖北地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对策
2.1 积极创新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是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5]。农产品物流银行实际上是质押贷款业务的一种,只不过客户用于抵押的东西不再是不动产,而是价格波动幅度小、变现能力强、抗跌性好的农副产品。发展农产品物流银行业务不仅扩大了现代农产品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而且很好地解决了困扰中小农产品物流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加快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开展农产品物流金融业务有效的运作模式。
二是创新和开发农产品物流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传统的资金贷款业务对象拓展到符合条件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依托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推出供应链融资产品,为入驻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针对新型农产品物流形态,如电子商务、农超对接等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发展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的融资租赁。大型专业化物流设施设备(如冷链设备、专业化仓储设备等)资金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往往成为了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使物流企业将融资和租赁合二为一,缩短建设周期,迅速扩大规模,并以此减少现金流的压力、优化企业资产结构,对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引导物流主体积极参与农产品物流金融
农产品物流金融的发展需要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积极参与。政府和金融部门应当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一些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物流服务能力的大中型物流企业主动开发和提供农产品物流金融服务,成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的引领者。同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砀山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农户为中心的直销型物流模式、以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为中心的联营物流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平台物流模式和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化物流模式[6],在此基础上可以支持培育果蔬经纪人、专业合作社、批发商等中介组织,完善“农户+合作协会”、“农户+经纪人”等模式的合作机制,并在整合分散的物流主体资源的基础上来组建农产品物流协会。通过搭建农产品物流协会平台,有利于农产品物流企业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农产品物流过程、客户运营状况、库存商品市场价值作充分的了解和监控,以实现其与合作伙伴、客户以及监管机构协同作业的信息化,从而间接方便银行对农产品物流的监管。
2.3 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保障机制
在制度层面,国家应当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金融的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当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经济政策,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具体操作层面,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政策优惠和支持。可以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大对农产品物流的支持力度,可以采取贴息或免息贷款等方式,探索股份制合作开发运作物流园区的模式,为农产品物流金融发展拓展业务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防范。通过农产品物流协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方合作来建立健全信用机制和信用评估体系,制定信用标准,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对其历史经营记录、资质状况、信用状况与经营能力进行掌控,对企业进行信用分级。金融机构在立项环节也要强化价格风险的评估,在做好农产品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营销、授信和贷后管理策略,确保信贷资产质量安全。同时,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新型农产品物流业态的研究,对与其合作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风险如何有效防范等进行综合权衡。
参考文献:
[1] 黄志平. 物流金融在现代农产品物流的应用探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1):56-57.
[2] 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 砀山县农产品惠丰批发市场信息[EB/OL]. (2012-12-20)[2013-02-30]. http:///xxgkweb/showGKcontent.aspx?xxnr_id=150973.
[3] 刘峥. 宿州砀山梨物流发展现状及组织模式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2):103.
[4] 刘献良,孙立刚. 农产品物流行业发展的金融机遇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2(2):72.
关键词: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敏华,马永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J].农业经济,2009(2):3-4.
[2]刘彦,张旭,郑策.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2(16):7-10.
[3]李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以方山县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6(08):95-97.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湘南地区金融平台;金融支持
中D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21
湖南省从区域经济角度将湖南省经济带分为“长株潭”、“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四个经济圈。在湘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工作推进会上,已明确提出将在2019年全面建成湘南地区小康社会。大湘南地区的衡阳、永州、郴州三市均为湖南农业大市,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及特色农产品。农业现代化是指在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将农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使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具备当代生产力水平的生态农业。依托湘南地区已有的农业资源和特色优势,构建大湘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是湘南地区崛起之本,是将湘南地区建设为小康社会的必然之路。由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技术的引进、农业机械设备的购入、农产品加工生产线的建成需要较大程度依靠金融市场融资支持,现有湘南地区金融机构对湘南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存在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农业现代化仍面临资金短缺,因此,加强湘南地区金融发展对该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力度,对按期将大湘南地区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1 湘南地区农业现代化现状
1.1 农业产出水平提高快
湘南地区三市农业在“十二五”规划时期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发展速度快。衡阳市201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85亿元,比2011年增加177.19亿元,增长37.3%。永州市2015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5.34亿元,比2010年增长77.74%。2015年郴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35.31亿元,比2010年的212.32亿元增加122.99亿元,增长57.9%。由下图1可知,湘南地区三市2015年农林牧渔总产值共1542.5亿元,占全省14市州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739%,三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平均增速超出全省农林牧渔总产值增速1.8个百分点,产出水平居湖南省各市州前列。
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农业机械化程度等方面。截至2015年底湘南地区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达9648家,占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数的21.44%,三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到804家,占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的21%。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水平较好。在农业机械化水平方面,郴州市2015年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416.8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13.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5012%;衡阳市2015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50.01万千瓦,增长5.7%,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5%。永州市2015年末总动力580万千瓦,增长2%,全市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8%,湖南省至2015年末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4%,可见除永州市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外,其它两市均高出平均水平6个以上百分点,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居全省领先。
1.3 湘南地区特色产业及品牌效益明显
湘南地区着重发展本地区优势农业产业项目,形成特色产业群。如永州市7个县区列为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260.53万亩,居全省第1位。永州还形成了鲜食脐橙优势产业带和宽皮柑橘加工原料生产片区及江永县柚类鲜食生产基地。全市现有中国名牌产品2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湖南省名牌产品15件,湖南省著名商标47件。2015年末,衡阳市形成有机稻、黄花菜、席草、中秋酥脆枣、葡萄、早熟梨等地方特色产业,全市农业领域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8个,国家地理标识农产品认证7个。郴州市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冷水鱼生产基地之一,鲟成鱼、三文鱼产量分别占全省的87.5%和69%,同时,农业产业成功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6个,湖南名牌产品19个,湖南省著名商标40个。湘南地区三市均已形成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产业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品牌。
1.4 湘南地区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态势强劲
因湘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农林产品及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旅游休闲农业发展迅速,至2015年,郴州市发展三星级以上休闲农庄122个,休闲农业营业收入42亿元,较上年增长200%。永州市2015年休闲农庄发展到349家,其中星级以上农庄23家,共接待游客9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和27%。衡阳市目前全市省级以上星级农庄发展到82家,近三年新增国家级休闲农庄10家,实现了国家级休闲农庄和休闲农业示范县“零”的突破,2015年全市休闲农业实现营业收入8.92亿元。湘南三市生态农业发展以郴州市为首,正成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2 湘南地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2.1 涉农贷款占新增贷款额的比例高
2015年,郴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45.71亿元,其中新增涉农贷款95.03亿元,占新增贷款额的57.47%。2016上半年,永州市新增贷款1207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新增77.50亿元,占新增贷款的64.17%。衡阳市2016年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544.06亿元,同比增长11.25%。近两年湘南地区涉农贷款数据看出,在湘南三市的新增贷款总额中,涉农贷款占新增贷款额比例达50%以上,各市金融机构对涉农融资均予以较大支持。
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善
湘南地区各市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可知,三市已基本建成较为完整的金融机构体系,四大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为湘南地区农牧林渔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2014年8月,郴州农商银行在郴州市北湖区、苏仙区两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并基础上成立,2016年8月,衡阳市及永州市同样也在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的基础上成立衡阳农商银行及永州农商银行,农商银行对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落实金融服务“三农”有重要意义。
2.3 农业金融产品数量增加
为服务“三农”经济,湘南地区金融机构针对农林牧渔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增加,主要体现在抵押贷款创新及金融服务的创新两个方面。由于在涉农贷款中缺乏抵押品大多数农户、农业企业为不能借入资金的硬伤。在多年的探索下,湘南地区推出各种农业金融信贷产品,如郴州市“订单农业贷款”与“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衡阳市“家庭农场+商标权质押贷款”、“家庭农场+订单贷款”、“农机具打包抵押贷款”,永州市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贷款”等多种信贷产品创新。其中,衡阳耒阳融兴村镇银行2014年10月推行的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是省内首单,为湘南地区涉农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有效经验。在金融服辗矫妫湘南地区在农村积极推广符合资信条件的农户开办信用卡业,对农户实行一次授信,可循环使用,大幅提高信贷效率。开设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信用担保公司,通过对农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授信,提高贷款信用等级。同时,由政府建立贷款风险被偿机制,对出现因自然灾害引起的农村信贷风险的金融机构直接给予一定的补偿。
3 湘南地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湘南地区金融资源未能流动
湘南地区永州市、郴州市、衡阳市三市中,因衡阳市经济GDP总值位居三市第一,是中南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其金融发展水平居于三市之首。从表1:2015年三市存贷款余额可以看出,衡阳市存款余额比永州市存款余额高出1214多亿。永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最低,但其存贷比为湘南地区最高,衡阳市金融存贷比反而为湘南地区最低。
数据来源: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由图2格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永州市的存贷比一直呈现上升走势,该市农业贷款的投放占新增贷款比例的一半以上,有较强贷款需求,郴州市存贷比在2013年一度高达66.45%。而衡阳市本外币存贷比除2014年略高于其它两市外,其它年份均是湘南地区最低。三市金融资源流动性不强,存贷比差距明显,湘南地区内金融资源未能有效配置。
3.2 小型农业生产缺乏快速有效的金融支持
伴随湘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小企业数量增加,二者都有旺盛的贷款需求。农民工返乡创业同样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创业型贷款的需求量在增长。由于宅基地、存栏畜禽、农作物等不能用于贷款抵押,此类小型农业生产的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另外,种植业、农业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存在“小额、急需”的特点,而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时间往往与其生产周期不能有效配合。
3.3 较大规模农业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且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湘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较偏,金融创新意识、金融人才储备及融资渠道信息等金融综合实力相对落后,本地龙头农业产业企业较少利用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由2016年湖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运行监测数据知,湘南地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9家,在2015年11月公布的拟推荐重点上市名单中,湘南地区农业企业仅10家,仅占湘南地区推荐上市企业的6.7%。2016年已在A股上市的企业湖南企业中无一家农林牧渔业企业。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融资依靠的主要是金融机构贷款及民间融资渠道,以间接融资为主。现有国有商业银行县以下分支机构因利润薄而撤出农村市场,新建村镇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数量未能及时跟上,使得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难以获得足额信贷资金支持。
3.4 金融服务机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湘南地区现有的金融机构包括有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小额贷款机构、担保公司等,向农村、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以存款、贷款、汇兑、支付结算等为主。在农业保险方面,解决农业保险的补偿的保险品种仅限于水稻、烟叶、棉花、育肥猪等传统种养业,特色农业如中药材、茅根鼠养殖等尚未有对应的保险品种。同时,还存在保险保障赔付金额较少的问题,不能完全补偿农户风险。在农业担保方面,现有的涉农担保公司以财政出资成立为主,且兼顾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涉农担保业务少。因注册资本要求较高,民间担保公司发展缓慢。在贷款抵押配套服务方面,衡阳率先在耒阳试点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建设农村权证服务中心、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农村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湘南其它地区尚未建立此类融资服务平台,农业抵押贷款发放缺乏必要的金融服务平台。
4 推进湘南地区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湘南地区融资合作平台
为加强湘南地区三市间金融资源的流动,可构建三市间的金融合作平台,加强湘南地区间金融业务联动。首,先可建立湘南地区三市政府和金融监管的高层协调机构,定期举办三市市长和金融管理部门的联席会议协调地区金融发展。其次,鼓励湘南地区内金融机构合作开展联合授信,发放银团贷款,从而可为大规模农业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也可降低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第三,建立湘南地区农业现代化信用评估平台,由区域内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湘南地区内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共享;第四,湘南地区金融机构加强业务交流,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反响好金融创新产品在区域内推广,谋求共同发展。
4.2 继续推进农业金融产品创新扩大农户小额贷款
由于农户及农业小型企业贷款均有“小额、急需”的特点,应通过贷款条件及审批程序的简化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可尝试通过本地农业产业发展协会提供会员担保及农户信用档案认定的风险防范方式,发放不同额度“农户贷记卡”方式解决大部分农业小额贷款需求。继续推广农业经营权抵押贷款,在权属调查、审核公示的基础上加快农户土地流转经营权确权证颁证工作,为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放创造条件,为家庭农场解决信贷资金困难。推广衡阳市进行林权抵押贷款、农业机械所有权抵押贷款实施的经验,解决湘南地区种养大户贷款难题。
4.3 扩大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
湘南地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000多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加工企业的资产规模达1500万元以上,此类对信贷资金需求额度大,已有的针对龙头企业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金融机构贷款不能有效满足此类企业的资金需求。在扩大信贷资金供给方面,可以尝试多个银行联合授信,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大额资金需求。在融资渠道扩展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帮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行股权融资及发展债券融资,可充分利用我国场外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湘南地区合格农业龙头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的Q板、E板、N板市场,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上市交易,培育重点上市企业A股市场上市,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4.4 优化金融服务机构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优化湘南地区金融服务体系,建成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共同支持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体系,建成由县域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涉农担保基金等构成的农村信贷风险分担体系,构建由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司等金融机构组成的非信贷融资服务体系。由湘南地区各市政府主导,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农村产权评估中心、农村资产管理公司等产权流转抵押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经营权、林权、农业机械抵押贷款的发放提供权证依据。建设湘南地区农业企业信用体系,市级农户信用体系,形成信用评价信息共享,为信贷资金的发放及农业企业发展股票、债券融资提供准确的信用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喜梅,彭云.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途径研究――基于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01):86-91.
[2]王鹏.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因素与协调问题研究――基于山东省的面板模型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06):51-57.
[3]雷德雨,张孝德.美国、日本农村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6,(05):50-54.
[4]彭晓明,朱成斌,刘爱龙.金融支持罗霄山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问题研究――郴州实证[J].金融经济,2014,(24):60-62.
[5]卧颂危李锋,李兵等.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发展活力――湖南省永州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调研报告[J].农村工作通讯,2015,(08):45-47.
[6]周F基,皮修平.衡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体制机制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2):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