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全球农业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全球农业发展趋势

篇(1)

随着我国贸易进出口常态化、频繁化,再加上英语的通用性特征,在国际商务贸易交流互动过程中,要求相关翻译工作人员具备能够的准确翻译英文、灵活运用英语知识查找文献、了解国外相关农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多种素质能力。各地高校农业英语相关专业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进、优化自身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增添更多助益。

《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研究》基于当代农业人才自身英语水平同国际化需求的差异,主要论述了当前社会农业人才英语培养的社会背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知识,并据此深入探讨了农业人才培养策略,例如根据实际需求为农业人才英语能力培养制定方案、为农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为农业人才的英语能力培养提供助力等。该书理论阐述清晰明确、理论结构明朗科学,可作为高校农业英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之良好借鉴书籍。目前,从农业英语专业人才就业调查报告大数据来看,我国农业英语专业人才能力水平总体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很多人的英语水平局限于文字书写,无法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第一,国内英语教育是以分数产出的应试教育,农业工作者们大多不具备过硬英语翻译能力和素养,进入社会后脱离大学英语教育的语言环境,英语使用明显不太流畅,能实现汉、英流利转换的人屈指可数。第二,农业工作者本身不注重英语在农业建设方面的应用。第三,我国农业改革速度虽快但时间不长,加强国际农业合作与交流的理念还未形成深刻共识,故高校农业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并未充分重视人才英语翻译、运用能力素养的培养。在经济全球化的21世纪,要想实现农业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先完成四个前提。首先,生产国际化。农业生产的过程不局限于本国生产,在全球各国间形成生产链,加强国际合作。

其次,商品国际化。中国农产品物资数不胜数且受许多国家青睐,让农业产品“走出去”实现商品的国际价值,促进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国际性流通,增强国际竞争力。最后,人才国际化。农业人才承担的不只是指导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科技研发创新,研究全球性农业产品融资,把握农业国际化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农业发展与国际社会快速接轨。

笔者在2019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WC-JG-2019A026)、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SJGLX224)的资助下,结合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及我国高校农业专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际,对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略作探讨。

一、以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为依据,切实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师生思想工作,提升师生对农业英语教学国际化发展的认识,激发师生参与农业英语翻译学习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优化、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在加大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实践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的基础上,高校要积极联动农业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国内外高校等多个主体,积极构建资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合作平台,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翻译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教学模式,不断切实调整、改善自身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专业性、时代性。

二、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教学

农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向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高校要坚持以教学实践中的多种问题为导向,脚踏实地,依托农业专业知识“抓好”、“抓精”农业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教学。农业英语翻译的核心是农业专业学科理论、技术知识,要想提升农业英语翻译人才整体素质能力水平,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学科基础理论、技术革新、前沿发展等知识,讲方法、讲技巧地开展农业英语翻译人才翻译素养、技能培养。同时鉴于农业英语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高校还应积极开辟更多实习、实训渠道,例如与农业国际博览会、交流会以及农业生产加工相关企业构建合作教学新模式,既为农业英语翻译教学体系理论提供行业发展第一手资讯,也为学生锻炼、强化农业英语翻译能力提供良好条件。

三、以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

篇(2)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现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

 

我们将从农产品供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几方面来阐述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农业技术的选导性、农业要素的选导性、农业功能的多导性四、农业产业经营的一体性、农业效益的综合性、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二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技术经济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有完整的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 如良好的道路和仓储设备;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整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农业生产高度社会化、专门化;电子计算机等在农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

 

现代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也使农业生产和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1.我国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的潜在趋势是势不可挡的

 

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说明,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自身具有发展的要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农产品的品质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对农作物品种质量要求有所提高。所以。这些变化致使我国的现代农业必须走以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采用精细形态生产

 

方式之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之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之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之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之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之空间。第三,精细形态之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之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

 

3.信息农业进入信息化时代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之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之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进之过程。

 

三、都市型之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之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之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之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内,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用现代科技装备之工厂化农业,集成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现代先进农艺等,其间作物之播种、生长、施肥、灌溉、环控等全过程都实现自动化,可以通过对生物和环境之控制,使农业生产中之多种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还由于未来人们保健意识之加强,对食物品质之要求也随之提高。未来对食物之要求,首先必须符合“干净”和“营养”之标准。所谓“干净”,是指食物不用化肥、农药生产,不用人工防腐剂、染色剂,不经辐射处理。为了满足上述一系列之严格要求,农产品就必须当地生产、当地消费。 农产品长途运输不但降低品质,还要大量消耗能源,造成大气乃至海洋之污染。为都市居民提供安全、放心、健康、新鲜、高质量食品和为市民提供休息、体育活动、农业体验等之产业;因此,发展都市农业必须打破传统观念上之农业概念,发展大农业,使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扩展、延伸。

 

四、生态农业大发展

 

为了创造一个生态平衡之农业,就必须抛弃原有之以大量消耗石油、化肥、化学农药为代表之农业现代化之模式,取而代之之是以遗传工程、生物技术为主之高技术方法。当今时代由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工程等学科之飞快发展,在分子水平上探明生物机能已经成为可能。因此,人们对于利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之研究成果解决农业生产领域中存在之诸多问题寄予很大希望。这对于丰富人类食物之来源,解决人口不断增加、耕地日益减少之严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之形势下,我们必须研究农业现代化之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在做好基础工作之前提下,创造条件,大力发展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一条龙的农业道路。要想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机制,就必须根据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有效地使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转换各自的角色,使科技创新的职能逐渐由政府向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过渡,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民在农业生产上的主动性,从而使我国农业尽快走上现代化之道路。

篇(3)

一、支持农业信息产业化的发展,避免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散、广泛性,客观上存在着生产的盲目发展,导致农产品类型余缺的不平衡性,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目前,我国对于农业非盈利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特别是农业生产和销售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化信息服务几乎处于空白。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就要对农业产业信息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有力的信贷支持,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农业相关部门的大力协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经济组织在政府的领导和财政的补贴下,建立起市场价格、各类农产品供需状况,国内外同品种农产品供求状况、各类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预测、气象、良种、病虫害预报和防治措施,各类农产品市场预测,重要农业政策、进出口需求等等方面的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详实、及时的信息支持,以引导农业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克服农业生产分散性带来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和资金利用效率,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

二、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农业发展银行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就在于对农村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动物资源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通过开发,促进农村产业和区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均衡发展,这将具有长远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克服趋利性、短期性、分散性、有限性的危害。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其带动、辐射、示范作用,从而加快农业产业的开发速度。只有对农业资源的深度、广度开发,才能提高生产能力,解决社会扩大再生产、人口增加、土地减少、消费质量提高对农业产品造成的压力,更好地保障社会需求。

三、促进区域经济依托当地资源和技术向产业化、集约化方向良性发展

在市场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差异逐步拉开,并在特定的经济结构、资源状况、人文条件和战略导向下形成不同特征的经济区域。农业政策性金融正是政府实施货币区域调控和产业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发展银行应以市场化、区域化发展趋势为契机,对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实施适度差别的区域产业信贷政策,从而有效调动农业资源,推动区域经济优势化、一体化,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篇(4)

关键词:一带一路;兵团现代农业;制约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新时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是顺应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解决当今时代问题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兵团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

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些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不断加强。现代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而兵团农业作为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其发展具有了非凡的意义。综观全局,兵团农业与地方农业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互为借鉴,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为新疆农业发展注入更深、更强的动力,这同时也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2兵团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

2.1农业生产资源受限

一方面,新疆远离海洋,气候干燥,日照常,降水量较少。新特的地理位置导致这里水资源严重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虽然兵团土地占有量很大,但是由于水资源过少并且分布不均的限制,一部分土地却无法耕种,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非农产业开始逐步侵占农业用地,使得形势更不乐观,问题更加突出。

2.2自然环境恶劣

新疆地形特点是: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北为阿尔泰山,南为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兵团大部分土地都分布于山前平原或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沙漠边缘。这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土地沙化、被侵蚀和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每年水土流失情况十分严重,严重影响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近些年来在耕作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化学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也是制约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2.3农业成本过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物价普遍上涨,对于农资产品来说,也不例外。同时,外出打工人员数量的逐渐增加,使得兵团农业所需的劳动力价格逐步呈上升趋势,再加上农资产品价格的上调,进一步减少了农业生产所能够带来的利润。长期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会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甚至还会动摇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必然会严重阻碍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

3促进兵团实现农业现展的对策

3.1加强资源整治,改善环境

我国兵团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着水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下降、土地污染等问题,要想实现农业现展,首先要着重加强资源整治,改善环境,促使兵团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资源整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用水用地,守住耕地红线。对于城镇发展用地实施严格的审批规划,实现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用地的分开;二是积极改善土地质量,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办法来实现耕地利用面的扩大。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如,兵团联合农作物科研单位,根据我国西北部的环境特点,积极研制扛倒、防冻技术;三是必须要严格控制耕作过程农药的使用,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当地脆弱自然生产环境的影响。

3.2有效应对成本过高,加强兵团自身建设

为有效应对兵团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成本过高的现状,兵团就必须在国家帮扶的基础上,积极实现自建,来提高自身发展能力,降低发展成本。尤其是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要想稳固农业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有关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从而有效应对兵团农产品成本过高的情况。如,国家可以采取减免税收、政策扶持等措施来降低兵团农业生产成本。兵团农业自身则可以通过对机械化的高度引入,来实现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发展目标,以此来有效应对逐渐上涨的人工成本费用,减少人工成本支出。

3.3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亦是如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的农业管理体系,用先进的科技来支撑农业发展,这在当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农业发展趋势,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此,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影响下,兵团农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来形成合力,借助各国优势资源,在共同研发、成果共享的基础上,共同促进沿线国家农业的发展。

3.4不断提升兵团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

在以往受我国教育水平、传统就业观以及西部落后发展现状等情况的影响,导致我国兵团农业生产主要以军人、当地农民构成,即便是有外来务工人员也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普通务工人员。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要,我国兵团农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生产人员参与其中,以满足兵团农业科技化、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为此,国家可以针对兵团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对高校涉及到的农业科技、植物种植等专业人才实施政策优惠,并借助媒体的力量在全社会当中对“投身西部建设”进行倡导,促进高质量人才向西部的流动。同时,兵团农业也需要在人力资源建设工作上提高投入力度,为高质量人才提供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并通过与当地民政、教育等部门的合作,为高质量人才解决户口、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保障性措施,为其在兵团农业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此外,兵团农业还需要组织专家、学者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种植、生产、科技、管理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以促进现有生产者素质水平的提升。

虽然现阶段在兵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但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兵团现代农业发展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新时期,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同国际各国进行交流借鉴,并在此基础上依据自己的国情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促成制约因素的转化,真正实现我国兵团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要积极为其他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实现各国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作者:张斌 耿荣 单位:新疆军垦天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卢玉文.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4(11):29-35.

篇(5)

关键词:有机认证制度;全球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建议;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7)06-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消费者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感兴趣的问题,消费者食品安全观念不断加强,消费理念发生革命性改变。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近10年来,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有机食品成为消费者的新宠,有机食品市场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Raynolds,LT.2004)。目前,全球有机农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农田面积约1150万英亩,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古巴的面积。西欧从1985年至今,有机农田面积增长了34倍,平均每年增长30%;美国和加拿大,整个20世纪90年代有机农田面积年均增幅在15%~20%之间(布莱恩・哈尔韦尔,2006)。

这种发展趋势引发全球农业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革,以有机认证制度为核心的全球农业网络正处于重新构建之中。与有机认证相关的研究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挑战(Bass,Markopoulos,&Grab,2001,p.xi)。大量学者从社会、伦理、政治、经济、贸易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有机农业网络的全球化结构、空间构造、社会组织(Bemstein,1996;Gibbon,2001a;Hughes,2000;Ponte,2002a,2002b;Raynolds,1994;Talbot,2002)以及商业化网络(Dicken,1998;Gereffi&Kaplinsky,2001;Gereffi&Korzeniewicz,1994;Henderson&Dicken,2002)。可以说,与有机认证制度相关的研究正成为跨学科、多领域研究的前沿问题。

二、有机认证制度与全球农业结构调整

目前,有机食品新市场的需求巨大,诱致大量农业生产者进人有机生产领域(Buck et aL,1997)。除有机生产在全球的迅速扩展外,有机消费、有机市场、有机农产品贸易、有机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都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在与有机农业相关的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领域的网络中。有机认证制度在其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ITC,1999)。出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从农业生产、消费、贸易与市场结构转变的角度对有机认证制度的功能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有机认证制度的核心是确保有机生产者遵循有机生产的规定,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的有机法规均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照生产的标准从事生产,并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进行监督。只有符合认证标准,并通过认证机构检验许可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贴上有机标签或者有机转换标签。同时对于认证机构的认证,生产者或者经营商必须支付一定数目的认证费用,具体金额包括认证申请费、检查人员的差旅费、食宿费、实地检查费、样品检测费、报告编写费、通讯费、报告审核费以及批准颁证后的颁证费、未通知抽检准备金、标志使用费等诸多费用。由此推算,从申请认证到通过有机认证,商品贴上有机(或者有机转换)标签销售,认证项目繁多,费用高昂,在增加生产者责任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关于有机认证制度对生产者行为的约束研究,Tad Mutersbaugh(2002)认为,认证主要是在生产者之间进行,加大认证力度能够对生产者形成重要的新责任:(1)开展有机认证能够在市场与价格之间建立动态的相互依赖的新生产关系;(2)通过为村庄提供包括农户监督和社区技术在内的认证服务,能够对村庄和农户的农产品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3)实行有机认证制度能够对全国范围的大型龙头食业和经销商产生影响,促使这些团体帮助中小型生产者进行认证。但是,Julie Guthman(2004)从土地租金的角度对有机认证的功能进行分析,她认为认证费用在提高土地价值的同时,增加了有机生产的成本,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生产者可能并不一定会严格执行认证标准的要求,在生产方面减少投入,这使认证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与政策制定者初衷不一致的矛盾。

Luanne Lohr(1998)认为,有机认证制度的主要职能在于拓展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市场联系的渠道,扩大了市场信息,生产者能够从高于非有机食品的价格中获得应得的受益。但是前提条件是认证必须是值得信赖的过程,认证的价格溢出(price premium)只有在标签信用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发生作用。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对比分析,本文认为,有机认证制度对不同类型生产者的影响差别较大。对于规模较大的生产者,生产者重点从有机市场中寻求“商机”,普遍认为贴有有机认证标签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中更有竞争能力,有助于市场的开拓,经销商也能够从高价的产品销售中获取更多的利润,每年认证的费用相比较生产者和经销商利益而言,并不算多。而对于亚洲等地区的小农而言,他们的产品主要是销往周边的邻居,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采取的是面对面的直销方式,这些邻居也许在平时的散步中就能够对有机生产进行监督,对以有机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比较放心。因此,对于有市场的小农来说,是否贴有有机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比如日本的有机农业生产,主要是通过Teikei系统搭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联系的桥梁。

然而,对于生产规模一般,同时市场与生产基地相距较远的生产者,尤其是需要出口的生产者,有机认证制度成为生产者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产品消费结构调整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普遍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不少专家认为,尽管在整个食品市场所占的比例目前尚不到2%,有机食品行业却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行业,估计销售额年增长率几乎达到5%~20%。

国际上大量的学者通过实证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从认证角度对有机食品快速增长的驱动力、认证对社会福利的改进、认证对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与消费供求的影响等多层次进行研究。

得到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是,随着现代自由市场的扩大和产业链的延伸,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突现,有机认证制度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Luanne Lohr(1998)认为,有机认证能够增

强消费者区别有机食品与非有机食品的鉴别能力。如果有机产品在出售之前普遍进行了认证并贴有有机标签,购买者就可以在购买前轻易分辨出质量的高低,价高质优的产品也能够获得其应有的价值。

与此同时,有机食品价格比一般食品价格要高2-3倍,这成为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有机食品的主要因素(如Thompson,1998;Marvin et al.,2004),也成为有机产业能否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有机认证制度是有机食品价格高的重要原因。不少学者采用WTP(willing to pay)方法,对消费者对于认证费用支付意愿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支付意愿一般比较高,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12岁以下儿童数量比较多的家庭、年轻人。Diakalia(2002)认为,市场对有机认证制度产生诱致性需求,他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模拟了贫穷的非洲西部城市年轻母亲对婴儿食品的支付意愿,系统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由于婴儿食品属于信用品,即使消费以后也不能对其安全性进行判断,因此,母亲更愿意为认证的婴儿食品支付较高的溢出费用。

另外,有机认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也有助于解决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通过产品信息的提供,改善市场合作,从而推动市场信任体系的建设,增强消费者购买有机食品的信心。

然而,国际大量的研究文献也表明,由于有机产品的认证普及度低,公众对认证产品尚未建立足够的信心。因此,有机产品如何更好地建立社会公信力成为当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有机认证制度与农产品贸易结构调整

目前,有机农业相关的贸易主要是从发展中国家出口到发达国家,因此又称为南北贸易。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南北之间的有机贸易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

专家预计到2010年,全球有机贸易将达到1000亿美元,有关有机认证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 。由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准严格,并采取了不同于欧洲有机生产标准,由此引发广大学者(Gobi,2000;Lohr,1998;Mogud and Toledo,1999;Renard,1999;Rice,2001;Rice and McLean,1999;Rice and Ward,1996;Soto-Pinto et aL 2000;Waridel and Teitelbaum,1999;Whatmore and Thome,1997)对有机认证在公平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争论。一方面,有的学者认为全球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变,而有机认证制度提高了发展中国家从事贸易的成本,作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阻碍了有意愿进入有机食品市场的小生产者。比如,Marie-Christine Renard(2005)认为,食品安全标准已成为世界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有机认证对于出口国,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成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发展中国家只能遵循欧盟有机认证制度的后门条款,不能享受与欧盟成员国同等的待遇。尤其是近年来,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有机认证制度作为一种非关税性壁垒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有机产品的出口(Marian Garcia Maranez,et ac,2004)。由于有机农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并与传统农业具有兼容性,而发展中国家的小型生产者是有机出口的主力军(Crueefix,199807;Raynolds,L.T.2004),因此有机认证成为拉丁美洲小生产者进行有机贸易的主要阻碍。Barrett et al.(2002)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有机贸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当地认证比国际认证要便宜,但是生产者并没有主动选择认证机构的权利,认证成本高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小规模生产者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有机认证制度作为一种诱致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对国家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有利于一国国际贸易的增长。国内不少学者(比如。杜相革、王惠敏,2001)认为,在统一的认证和合格评定条件下,有机认证能够有效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四)有机认证制度与市场分配结构调整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机食品市场也不断扩大。通过大量的规范性和实证性的研究,学者预计目前全球有机市场价值约为11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食品市场的2%,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数量为50亿美元(Blowfield,1999)。

从有机市场分配渠道进行分析,以前,有机食品销售或者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比如日木),或者主要通过天然食品商店、健康食品店(比如德国)等方式销售。这些方式相对来说针对性强,销售规模受到一定的约束。而土壤食品的全球化、食品零售行业的联合、私人零售标准的提高导致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的出现,并引发现代土壤系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革。Maki Hatanaka(2005)认为,TPC的出现对于全球价值供应链的管理意义重大,无论是在公共认证还是在私人认证领域都发挥了主流的作用。随着TPC的出现,超市供应的有机食品在近年来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BarryKrissoff,1998)。FAO(2001)的研究表明,全球有机果蔬的70%通过超市销售。

不仅如此,与有机认证制度相关的供应链研究也发生本质性的变化。最早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基于生产者与消费者者之间的线形研究(Whatmore andThome,1997);随着认证体系的发展,不少研究者发现认证商在供应链中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TadMutershaugh,2002)。而当前,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有机商业网络重构又成为供应链研究的前沿和核心热点(Raynolds,L.T,2004)。Raynold将物质和非物质的关系融入到商品生活所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关系中。她的研究发现,有机食品网络的更新建立在个人信用、认证企业可获取“国内”规则的程度以及广泛的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基础上。Paul Thiers(2005)认为有机认证制度规范了有机市场,有助于市场采取激励机制建设可替代食品网络。而这种网络建设的过程也是农业生产、消费、分配格局重新构建的过程。

三、如何发展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度视角的分析

有机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性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当前正成为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不仅已经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不断增长,消费市场和分配市场也发展迅猛,全球性的有机农业网络正处于重新构建之中,而认证在这个网络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核心作

用。但是,有机认证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认证标准增加了中小生产者的经营成本、当前我国认证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之间认证标准互认期待发展,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目前需要加强以下几方而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一)加强有机认证的政府补助

近年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对有机认证进行了一定的政府补贴。比如,早在1993年,欧盟就制定了有机农产品统一标准,鼓励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生产,并给予财政上的补助。2001年欧盟为有机认证提供了25亿美元的补贴,并于2004年形成欧盟有机农业行动计划(A European Action Plan for organicagriculture),等等。

John et ac(2001)的研究亦发现,近年来,政府和国际援助项目用于有机认证的资金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为了对政府是如何有效资助有机认证进行研究,他运用单阶段logistic模型和数理方法对认证成本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并对认证费用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在完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自愿性认证是有效的。无论认证成本是否固定,私人认证与公共认证所带来的社会福利是一致的,对有机食品实行认证制度有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然而,尽管认证能够提高社会整体福利,但是对于需要进行认证的企业而言,由于认证增加了生产者的经营成本,因此造成企业负担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这成为生产者是否采纳有机生产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Maki Hatanaka(2005)认为,尽管第三方认证(Third-party certification)在全球发展迅速,但是TPC对于中小型的经销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经销商提出巨大挑战。如果缺少资金、技术甚至教育的支持,供应商要维持TPC体系的正常运转非常困难,因此,政府和国际援助项目在提高其竞争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借鉴发达国家有机农业发展的经验,增加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对有机认证的资助,有助于我国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和有机农业的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有机认证制度市场体系

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发源于民间团体,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标准可能是英国土壤协会早在1967年制定的协会性质的有机农业标准。1972年,全球性民间团体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这为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带来了新的契机。1991年,欧洲议会颁布了VO(EWG)Nr.2092/91法案,即《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法案》,简称《欧洲有机法案》,其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并促进私人认证的发展。欧洲有机法案的出台,为有机认证标准化提供了新的蓝本。

尽管如此,由于各国各地的环境、文化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完全实行全球统一的有机认证标准很有可能成为制约当地有机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种认证组织在全球各地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各种认证组织有100多种。其中,私人性质的认证仍然是有机认证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有机认证主要包括联合国、国际性非政府组织(比如IFOAM)以及国家组织(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三个层面的有机认证,各国内部还有众多民间认证组织的大量存在。总结欧美国家有机认证市场体系发展健全的主要原因不难发现,发展多元化的市场,形成国际、国家、地方标准相补充和协调的认证体系有助于有机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也有的学者认为,有机认证的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降低有机认证的标准和对私人企业有机认证的限制(Patricia Alien and Martin Kovach,2000),以促进有机认证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但是,有机认证体系多元化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各种标准之间有可能相互冲突,这既增加了社会和企业的交易成本,同时也有可能为投机者提供机会。有机认证体系多元化运作需要趋利避害,形成各种标准之间的互补机制。

(三)注重有机认证制度体系的国际接轨

篇(6)

措施。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农业发展银行;应用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内涵

战略管理会计,是基于战略管理的视角为企业的发展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需求,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会计。在激烈的市场条件下,金融市场不断深化改革。在银行业中,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环境受到巨大的挑战,面对内部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外部的机会和挑战,引入战略管理会计是为科学管理提供战略决策信息服务。与管理会计相比较,战略管理会计注重农业发展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长远发展能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注重农业发展银行在经营中的稳定状态与创新能力,通过持续的指导,实现农业发展的总体性目标。战略管理会计,是银行高层管理者为保证银行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银行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研究,对银行的所有经营业务进行长远性和根本性的谋划与指导。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银行经营格局总体发生很大变化,行业间的竞争,经营格局的变化迫使农业发展银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其自身竞争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发展让农业发展银行认识到了提高战略管理会计的重要性。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尚未全面系统地推行战略管理会计,主要是理论上的探索,并未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应用,可以说我国农业发展银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应用处于初始

阶段。

银行竞争经营格局的明显变化使得农业发展银行必须加速探索出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因此,在新时期农业发展银行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经营绩效的影响尤为明显,合理运用自身资源,建立新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适应经济转型,灵活运用新技术,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力。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困难

20世纪80年代,全球进入战略制胜的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理论方法,受到银行业的青睐。作为传统管理会计的变革与发展,战略管理会计于20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受到专家推崇,我国银行业开始学习和应用。由于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的前沿性尚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与规范制度,再加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特色政策,使得我国银行业长期以来对其应用空间有限,导致战略管理会计对银行业的整体应用价值得不到彰显。客观上限制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应用推广。

(二)成本管理方法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银行成本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银行的发展要求。农业发展银行从事的业务种类多而且程序复杂,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属于一种无形的产品。因此在识别现有资源、分析资源变动原因,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与核算,规划成本作业等方面,存在实际的困难。人为的判断和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和处理,具有主观性,不能高效准确地获得真实的相关数据信息。因此选取合适的成本动因就成为了分配间接费用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对占总成本比重较大的间接费用的分摊不合理,极有可能很大程度影响成本核算,无法反映银行各部门的运营效率。为避免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所以选取数据要合理,过多或过少的数据都会对准确性造成重要影响,合理的数据有利于做出正确分析,有利于制定策略和相应的管理。

(三)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农业发展银行现行的绩效考评制度与标准,在信息技术向大数据技术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能满足银行的战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平衡计分卡在农业发展银行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起到判断银行员工的作用,而对银行整体业绩的衡量缺乏战略考核。这使得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价值局限于普通员工层面,与银行发展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相分离。考核评价指标系统中,指标类别与指标选择存在针对具体职位具体分析而设置说明书的情况,这使得指标设置数量过多、指标设置标准虚高、指标设置重点缺位,而对于银行整体战略性财务指标的实现没有起到支持价值。评价考核指标的采用,对银行短期利益的取得虽然效果显著,却缺乏长远性。现有的评价体系短缺于考虑消费者的利益、短缺于考虑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利益,缺乏对员工的长远激励机制,缺乏对消费者的可持续利益机制。

四、改进措施

(一)建设农业发展银行的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已转型升级为数据技术。农业发展银行银行需要基于战略管理会计的眼光高度重视自身数据平台的建设,以DT时代的思维积极参与大数据建设。顺应信息技术到数据技术的变革,借助数据技术提升农业发展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强化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市场全面放开的竞争格局下,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价值应在农业发展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中得到有力的发挥。可以考虑对农业发展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以推动高层管理者对战略管理会计的战略重视。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对农业发展银行的业绩进行评估,结合各个部门自身的特点,明确战略管理会计在各个部门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并做出评价和总结。

篇(7)

1.影响农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农业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同的因素对农业竞争力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并通过农产品生产成本、农产品的实际价格、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实际质量、市场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份额综合体现出来。

(1)农产品成本。一般来说,成本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成本低,竞争力强;成本高,竞争力弱。而在农业经营中,除生产费用以外,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区域布局、生态环境、生产条件、加工条件、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农产品成本水平。

(2)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一般来说,实际价格与竞争力呈负相关。即在质量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实际价格越低,竞争力就越高;实际价格越高,竞争力就越低。而且,要通过降低农产品的实际价格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其难度相当大。

(3)农产品质量。一般来说,农产品质量与竞争力呈正相关。即质量越好,竞争力越强;质量越差,竞争力越弱。而且,随着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形态已经从产品的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的高低,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又决定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高低。

(4)营销能力。一般来说,市场营销能力如何,既决定了农产品在市场的地位和份额,又直接体现了农业竞争力的大小。积极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恰当的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正确的销售策略、有效的促销手段和良好的服务等一系列市场营销活动,不仅是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关键,也是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2.当前竞争农业的发展趋势

今后的农业竞争,将日益趋于白热化。竞争农业,也将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其总体趋势为:

(1)从局部性、区域性向全局性、全国性、全球性方向发展。今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能否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不仅要比较区域内的产业、产品优势,还要从全国和全球的产业格局比较中寻求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郑州市必须站在全国和全球的制高点,认真审定本地区的农产品发展对策,指导产业结构调整,并采用现代化的营销观念拓展农产品贸易。

(2)从传统的经验指导向信息引导方向发展。要在竞争对手越多越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关键是要充分掌握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变化的最新“情报”——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加强信息网络的建设,发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迅速、更准确地掌握影响农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将是郑州市必须尽快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

(3)从低技术水平的开发利用向现代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才能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做到以多样化取胜、以优取胜、以廉取胜。郑州市必须审时度势地抢占农业科技的制高点,集中力量组织对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的攻关,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以及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无公害、营养保健和廉价方面的需求,作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必要条件。

(4)从产后推销向产前订单农业、期货交易方向发展。以产定销这种被动营销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不适应市场农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农产品产后市场势必会被产前的订单农业和期货交易所替代。郑州市必须将订单农业、期货交易等贸易方式,作为今后农产品营销竞争的重要形式。

二、郑州农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既体现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又反映在诸如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

1.观念上的差距

郑州市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业观念,认为农村的主要功能是经济功能,忽略了农业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而发达国家是现代农业观念,强调在提高经济功能的同时,着力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的作用。

2.发展阶段上的差距

一般说来,农业分为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等三个阶段。目前,郑州市差不多是三种类型并存,只有少部分地区进入现代农业阶段。而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现代农业。3.农产品质量上的差距

以前,郑州市农业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忽视了质量,造成农产品质量水平总体较低,并已成为制约出口的隐患。而发达国家的质量农业早已走上了正规。

4.科技水平的差距

目前,郑州市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80%左右;郑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国家为60%~80%;郑州市农业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2%左右,而发达国家是5%;郑州市肥料利用率只有30%,而发达国家则达60%以上。

5.农业开放程度的差距

郑州市农业的开放程度与其他行业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基本上是与工业、服务业等“一视同仁”的。

三、从农业政策的重点内容上健全和完善提升郑州农业竞争力的公共政策

1.把“三品”打造成我市安全优质农产品主导品牌的政策

“三品”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简称。我市“三品”的发展要按照“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思路,加快发展,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形象。在发展“三品”时要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为核心,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为主线,保证消费安全为出发点,树立农产品品牌为基本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主要手段,标志管理为突破口,监督检查为保障措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

2.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农业产业化政策

农业产业化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通过区域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以科技进步和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经营与统一的大市场衔接起来;通过按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兴办加工和运销企业,把农产品生产同国内外市场需求衔接起来了,提高了生产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进而把农业纳入了市场化轨道,也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3.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

一是以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为重点,提高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的效益;三是打破“大而全”、“小而全”地域格局,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结构调整,重组资源要素,提高农业的效率和效益;四是着眼于增加附加值,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五是发展二三产业和小城镇,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构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4.构筑多元投入机制,完善农业投入政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投向主要是由经济效益决定的。而农业投资大多数具有周期长、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特点。所以,政府不但自身要承担一部分农业投资职能,而且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其他投资主体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根据我市近期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执行《农业法》。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明确地方政府在支持和保护农业方面的责任,调动地方财政支农的积极性;二是提高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政府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三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集体和个人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四是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五是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范围和数量,吸引外商投资农业综合开发。

5.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农业保险要逐步对主要农作物进行全程全季自然灾害保险和市场保险,改变小阶段如小麦收获时的防火保险的做法。对农作物和家禽家畜进行市场保险难度大,但这是农民最盼望的保险,也是保护农业、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重要措施,应试行并推广。还要开设农民最低收入保险,如农民的一年收入达不到一定的数额,保险公司给予适当补贴,保证农民所得,以此来保护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6.加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完善农业科技进步政策

在提高我市农业竞争力方面,农业科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入世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需要科技发展做支撑。其次,要提高我市农产品的质量竞争力,更需要科技发展做支撑。再次,保护知识产权,对加强我市农业科研力量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改革农业科技机构和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新的农业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四是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