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7 09:40: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急救护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一般资料
本院在2012年3月~2014年5月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选取40例患者,均符合《神经疾病》诊断标准。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7.2±7.3)岁,发病时间2~3h。
1.2排除标准
①有恶性肿瘤、全身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②6个月内受过重伤或有手术史的患者;③不接受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基本方法
密切注意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做好相应的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节奏的记录,有效防止脑水肿和脑疝的形成,同时严密监测并记录患者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部位和次数。为患者选择环境安静、光线较暗的病房,减少外界刺激,做好咬舌患者口腔护理,及时更换长时间不清醒患者的,保持大小便失禁患者衣物及床铺的清洁。装床栏,避免患者因坠床发生意外。
1.3.1发作护理
发作时及时让患者平卧并将头偏向一侧,在患者上下臼齿间放置开口器或压舌板,并给患者松衣领腰带,为避免骨折和脱臼,不可强行按压患者肢体,尤其是特殊部位。
1.3.2建立静脉通道
用比较柔软的管针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方便及时给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过程中,选择前壁粗大的部位而非关节处,减少因穿通静脉壁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静脉用药时还需避免药物外渗等意外的出现。
1.3.3用药护理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关键在于及时控制患者抽搐症状。安定作为一种常用注射药物,可有效降低血压,抑制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控制稳定病情后的口服用药主要有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安纳、拉莫三嗪等,具体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而定。用药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其病情变化,定期检查,了解药物疗效,如有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嗜睡等不良反应,需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干预措施。
1.3.4呼吸道护理
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痰液,若出现舌后坠阻塞呼吸道的情况,则需要用舌钳拉舌或者放置口咽通气导管,以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另外,还需对患者脑部及其他组织进行持续低流量的吸氧,严重情况下应插气管甚至切开气管,若仍出现换气不足的情况,则进行气囊人工呼吸。1.3.5脑保护急救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出现高热症状的情况比较多,脑组织代谢增加和颅内压升高等问题也会随之出现。脑保护急救护理是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降温,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或进行擦浴和用冰帽降温等都是可行的办法。
1.4观察指标
①护理效果;②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5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护理效果有4个程度,即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具体评定标准如下。痊愈:患者癫痫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无复发状况出现。显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次数在70%以下。有效: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在20%~70%之间。无效:癫痫发作次数没有明显的减少,甚至有升高的情况出现。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采用急救护理后,4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中,痊愈27例(67.5%),显效8例(20.0%),有效3例(7.5%),无效2例(5.0%),即护理总有效率为95.0%,无效率仅占5.0%。
3讨论
患者,男,84岁。因“行为怪异,兴奋话多,吵闹8月,加重5d”入院。入院诊断:血管性痴呆,2012-12-12起开始出现明显的怪异行为,如兴奋话多、吵闹、有时高声喊叫、外出时不知道回家的路、骂人、抓垃圾、衣服到处走等,于2012-12-17由居委会工作人员送入我院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6.3℃,心率79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4/67mmHg(1mmHg=0.133kPa)。辅助检查:既往史:Ⅰ型糖尿病;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CT: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脑萎缩。于2013-7-3011:20进食时突然出现呛咳、面色苍白、随即出现呼吸心跳停止,意识丧失,经采取海氏法、心肺复苏术、面罩给氧、静脉推注肾上腺素及心电监护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生命体征恢复,遵医嘱行内科一级护理,对症支持治疗,目前病情稳定。
2护理措施
2.1病情监测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变化,检测患者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灵敏度;②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及皮肤黏膜颜色,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③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吞咽功能;④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床上擦浴、协助大小便等生活护理。
2.2吸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双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4~6L/min,增加血氧浓度,预防脑缺氧损伤。
2.3饮食护理①遵医嘱给予患者糖尿病饮食、半流质饮食,避免患者进食带骨、刺的食物;②对该患者,专人守护进食或喂食,必要时给与鼻饲流质饮食。
2.4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患者口服石杉碱甲0.1g,每日3次;佐匹克隆片7.5mg,每晚1次;利培酮1mg,每晚1次;氢氯噻嗪片25mg,每日2次,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2.5心理护理对患者给予安慰、鼓励及疏导,做患者坚强的后盾,减少或缓解其紧张、恐惧的情绪。
2.6健康宣教①安慰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诉求,并向家属讲解防噎食注意事项;②做好饮食卫生宣教,督促患者逐步改进不良饮食习惯,帮助患者建立细嚼慢咽、适量进餐的健康饮食行为。
3讨论
2012年1月~2014年7月本院共收治142例严重创伤患者,其中男82例,女60例,年龄2~54岁,平均年龄(32.0±4.3)岁。患者自行来院就诊77例,呼叫120就诊65例。其中车祸伤52例,打架斗殴伤37例,严重挤压伤29例,高处坠落伤24例。
2护理
2.1院前急救护理院前急救的原则是先救命再治病,包括现场急救和转运监护。医护人员在赶往患者现场的途中,应通过电话与患者或其他求救人员沟通了解患者的致伤原因,预先准备好抢救所需。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应迅速对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四肢活动状况等进行观察,对患者伤情进行初步判断,以更好的配合抢救。对患者快速进行现场初步急救护理,包括包扎、止血、建立静脉通道、开放气道等。转运患者入院时,应注意患者,将患者平抬上车,利用车上设备给予患者生命支持,监护患者生命体征。
2.2接诊患者到达急诊室,护士接诊时应保持冷静,观察患者的呼吸、循环状态,把握患者受伤部位的情况,简单询问伤情,对患者的神志状况进行了解。
2.3护理评估患者经过诊断后,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进行护理评估,对患者现存及潜在的护理问题有预见性地评价,及时做出护理诊断。
2.4科室合作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涉及到多个科室,为赢得抢救的最佳时机,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初步护理体检和评估后,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程度和创伤部位,预先与相关科室医师联系抢救,使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病情危急的患者,直接推入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抢救。2.5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严重创伤患者常伴有呼吸道梗阻,容易导致窒息•。护理人员应及时清除患者口咽部异物,如分泌物、凝血块和呕吐物等,防止患者呼吸道阻塞。若患者已有窒息时做气管内插管或切开气管;患者胸廓运动减弱、嘴唇发绀或苍白,应警惕气胸,并做好胸腔引流准备。
2.6监测重要脏器功能、维持有效循环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重,常合并多个脏器损伤,护理人员应持续对患者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和尿量等变化,警惕早期肾功能损害发生。重点监测患者瞳孔、颅内压和神志等的变化,警惕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发生脑疝。此外,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维持患者有效循环,防止患者休克。
3结果
142例严重创伤患者,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128例(90.1%),死亡14例(9.9%)。抢救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道阻塞35例(24.6%),经及时清除梗阻物症状解除;休克2例(1.4%),经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建立有效循环,患者恢复。
4讨论
严重创伤患者的病情危急,有资料表明,患者休克后的1h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病死率为10%,倘若患者休克后得不到及时救治,超过8h,病死率将升为75%。因此,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要特别强调时间的概念。同时,护理人员应注意积极主动的护理配合,科学规范的进行急救护理,并熟练自己的业务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质量。
4.1护理配合积极主动,为抢救成功提供基础护理人员的护理配合要想达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急诊护士不仅要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对待护理工作,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急救意识,特别是超前的急救意识。急诊科首先接触到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护人员就是护士,在配合医师抢救严重创伤患者时,急诊护士若能在医师到达前能采取一些有别于常规工作程序的措施,如初步的抢救措施,则可以为抢救成功提供基础。
4.2科学规范急救护理程序,为抢救效率和质量提供保证经过临床实践证明,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有的放矢的急救护理对策,不仅能提高抢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能避免在抢救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因紧张或因患者病情危急而出现焦急慌乱,导致抢救出现混乱局面。实践中,不断在工作中总结,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一系列的急救护理规范化程序,如颅脑损伤、多发伤、烧伤、烫伤等急救程序等。急诊接诊时,便可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已形成的急救护理规范化程序,一一应对,为抢救效率和质量提供保证。
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3~79岁,平均(56.2±2.3)岁。发病的首要症状表现为胸痛合并冷汗11例,其次为心力衰竭4例,休克2例,晕厥1例。既往病史包括:高血脂2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5例,胆石症3例。
1.2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急救常见的护理方式
1.2.1给氧护理:实施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量,减少疼痛与缺血。
1.2.2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减缓并发症的出现,提高治愈率有着关键作用。因发病急、心前区疼痛感异常强烈,患者难免产生焦虑甚至绝望等心理疾病,疾病承受力低下。因此,当患者疼痛加剧时,护理人员和家属应在旁陪伴,增强患者攻克疾病的信心,消除负面心理,以乐观开朗的心态配合各项护理。
1.2.3止痛护理:给予止痛类药物,并时刻监测患者的呼吸及血压变化状况,密切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药效功能及作用的发挥。
1.2.4饮食护理:护理开始后的4~12h以内,给予流质饮食,缓解胃扩张,随后选用低胆固醇、低脂类食物,遵循少食多餐的理念。发病后12h内卧床休养,营造舒适宁静的护理氛围。
2结果
18例患者中,17例经急诊急救护理后病情得到有效地缓解,在随后的治疗中配合得力,最终治愈出院,1例由于并发心律失常而死亡,治愈成功率为94.4%。
3讨论
本研究显示,17例患者病情均得到缓解并最终治愈,但1例因心律失常而死亡,表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仍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所以,应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及特征,有针对性的总结出合理的急诊护理策略。
3.1加强心电监护:做好急诊急救的前期护理准备,确保急救设备及药品的供应及时,接诊之后应就地抢救,使患者去痛镇静。全部患者初入院即行心电监护,时刻观察患者体温、呼吸及血压等指标数据的变化规律,尤其要特别关注急救24h以内有无心律失常,以避免致死率,查看心电图的变化情况。
3.2充分吸氧,畅通静脉通道: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增强患者血液氧饱和程度,切实缓解心绞痛症状,降低心律失常出现率。本次研究中,11例患者就诊初伴有心绞痛加剧并有冷汗,嘴唇和脸色发绀,呼吸短促,需予以面罩给氧,30min后病情得以改善。表明早期吸氧可缓和心绞痛,缩小梗死范围。如若患者出现呼吸终止,则需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确保按时供氧。当患者入急诊科后,应畅通静脉通道,服用镇静、抗凝、溶栓药物,控制输液速度。溶栓治疗期间需构建两条静脉通道。
3.3实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心理表现及特征,科学调试情绪。对于十分在意隐私感的患者,要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带给患者的影响;针对情绪焦虑、波动明显的患者,需告知心理情绪与病症的关系,包括消极的精神因素带给疾病康复的负面影响,促使患者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完成各项护理。
3.4缓解疼痛感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一旦发作,疼痛感的加剧极可能使患者情绪紊乱并加剧病情,甚至引发多种并发症。因此,为预防心绞痛,护理人员可给予患者常规服用由山西云鹏制药有限公司出品的消心痛,规格为5mg,5~10mg/次,2~3次/d;为快速镇痛,可肌肉注射哌替啶,注射剂规格为50mg/ml,25~100mg/次,剂量150mg/次,600mg/d。服药时查看患者病情动态,一经发现血压骤降或心跳加快的现象时,需及时报告医生。
3.5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普遍的并发症,通常在发病后7d内出现高危心律失常,并能提高致死率,因此,要时刻准备好除颤起搏。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体征合理调整药剂用量,加强精神调节,叮嘱患者切忌用力排便,严控输液速度,运用抗生素防范感染。
4总结
论文关键词: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探讨
院前急救是医院急救的前沿阵线,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具有随机性强、时间紧、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复杂等特点[1]。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病人人性化照护[2]。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的人性化护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1 院前急救的目的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EMSS)的首要环节,主要目的是对突发性、急发性伤病员,在第一现场及转送中途实施尽快、准确、有效、连续的医疗救治和护理,最大限度的控制、稳定病情,赢得救治时机,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方法
2.1配备优良的急救仪器设备 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院前急救,更需要不断改善设施设备,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和齐全的医疗设备,如: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也就是说,救护车就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医院。
2.2建立规范的急救管理制度 院前急救护理绝非单纯的注射和普遍处置。因此,坚持建章立制的严肃性和操作规程的严格性,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坚实基础。如:《急救信息管理制度》《急救护理人员值班、调配制度》《救护车医疗设备配置、使用制度》《监护转送制度》等规章制度。每位护理人员就象执法一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患者安安心心地接受急救护理。
2.3掌握高超的急救护理技能 院前急救涉及病种广、学科多,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在实施生命救护时护理论文,其时间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病人的生命至关重要,急救技能、应急能力、反应水准的高低是决定急救成败的关键[3]。
2.4形成密切的急救医护配合 司机、医生和护士是院前急救中一个三位一体的抢救单元。在整个抢救的过程中,要本着病人的生命、利益第一,医生、护士、司机不分彼此、通力配合,努力将院前急救工作做得天衣无缝,圆满地完成急救任务。
2.5建立融洽的人性护患关系 人性化服务是在原有服务理念上的一种升华和发展,它是医院赢得病人的基础[4]。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使患者眼中的我们,不仅仅是医生、护士,更是朋友、亲人。
3 院前急救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3.1坚实的物质保障 院前急救随机性大、时间紧迫,需在最短的时间到达现场。为此,必须随时掌握路况信息,指挥司机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第一现场,以免因交通阻塞而延误抢救时间,错失最佳抢救时机,这点体现了建立救护车远程监控体系的必要性。抢救乡村病人,配备防震性能好的救护车尤为重要。院前急救面对的是急危重病人,病种病情复杂,为确保能充分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紧急情况,急救车除备有必需的急救物品外,还应配备齐全的医疗设备。
3.2严格的操作规程 完善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是保障院前急救质量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院前急救呼叫紧急,无时间界限,护理人员必须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接到指令后,迅速限备急救物品,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第二应建立“知识技能考核机制”。护理人员要能护理、急救内、儿、妇、外、五官等各种病种的病人,因而要有较全面的护理知识与病情观察能力。第三应建立“护理效果考核机制”论文格式模板。急救工作要求果断、迅速,分秒必争,必须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场工作环境大多复杂,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第四,应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机制”。在抢救中,所有用药及治疗均依据医生口头医嘱,护理人员须保存用药后空瓶,以备查询。如果情况许可,应该做好抢救记录等。
3.3熟练的护理技能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知识和精深的医学技能,如不加强学习和训练,就很难完成院前急救护理任务。第二要掌握熟练的复苏操作能力。这不仅是医生应具有的能力,也是急救护理人员所应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可能为伤病员带来更大的希望。第三要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现在的急救设备绝非单纯的一个急救箱,全自动心肺复苏器、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供氧装置等现代医疗设备已逐步配备进救护车。这就要求医生护士都要掌握这些现代抢救设备的使用。
3.4积极的团结协作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既要有明确分工,又需要积极地整体参与,尤其在突发事件中有大批伤病员的情况下护理论文,就更要求统一指挥、团结协作。护理人员一定要主动参与、主动协助。首先要能独立操作,根据现场紧急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完成基础性的护理操作和医疗操作。其次,要积极协助医生,使护理过程与诊疗过程相辅相成,配合默契,使患者及时得到有效的医治和护理。
3.5人性的护理服务 院前急救病人多为突然发病或病情加重,病人或家属心理上焦虑、恐惧、求救心情迫切,对医务人员期望值高,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要在现场即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是尊重患者。人性化护理的核心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还有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与面子,不使患者感到窘迫、尴尬或难堪等。第二要诚实守信。对患者的承诺就一定要兑现,而且一定要做好。护理人员必须要能够被患者所信赖[5]。第三要善解人意。护士能主动察觉患者的需要并及时伸出援手。例如,注意到患者在转运途中情绪有异样,甚至十分激动。护理人员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揣摩人心,切身了解患者所面对的恐惧和困境,与患者建立温馨、和谐的护患关系,以“朋友”“亲人”的角色真诚而无私地帮助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医疗是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它维系着病患者的生命和家属的期待。因此,院前急救护理要重视病人及家属的需要,将人性化护理理念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体系之中,尊重病人的生命价值、人格尊严,使病人在就医全过程中感到更放心、更安心、更称心、更舒心,整体提高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促进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卓.应用行为科学方法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J].中华护士杂志,1997,32(8):462-463.
[2]顾海杰.现代护理艺术性简论.实用护理杂志,2000,16(3):1-2.
[3]梁俊莲.反应水准与急救效果的关系[J].中华护士杂志,1999,34(11):696.
[4]缪春平.以人为本开展人性化服务[J].实用医技杂志,2003,6:656.
1.1岗位绩效
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结合我院护理部对全院护理人员的考核标准,以及抢救室的工作性质、责任轻重、技术难度、工作风险等要素,制定抢救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把护士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工作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内容包括:①护理服务质量(含德、能)占40%,德(15分)主要指病人、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等;能(85分)主要指护理人员抢救病人的工作质量、急救专科技术操作水平等。②勤与绩占30%,主要指出勤情况(40分)、各班完成工作量(60分)等。③护理岗位占30%,高职护士系数1.2,专科急救护士系数1.0,助理急救护士系数0.8。④其他奖惩即上述未涉及的一些考核盲区,如突发事件、表扬信、科研论文等。护理服务质量分值=护理服务质量(含德、能)合计分值×40%;勤与绩分值=(出勤班次分值+工作量)×30%;岗位分值=岗位分值100分×30%×护理岗位系数。绩效考核总分=护理服务质量分值×40%+勤/绩分值×30%+护理岗位分值+其他奖惩分值。
1.2效果评价
实施岗位管理前后对急诊科工作质量及医、护、患满意情况进行比较,了解实施效果。抽取2011年1月—12月和2012年8月—2013年1月护理部对抢救室各项护理工作检查考核平均结果对比,各项工作质量标准依据《河南省医院综合评价细则》临床护理质量管理要求制定,以合格率计算。设置简易问卷,分别对抢救室护士、医生及就诊过的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应用率及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率的比较应用χ2及U检验。
2讨论
各项护理工作质量结果显示:实施护理成组管理模式后抢救室各项工作质量(合格率)均有所提高,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护理服务满意度实施护理成组管理模式前后,病人、医生及其相关科室对抢救室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对高职护士要大胆授权,放宽管理
信任是驱动护士工作的一种动力,管理者越信任,护士越感到欣慰,工作也就越努力。高职护士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协调沟通能力,护理层级管理模式通过合理授权,充分发挥了高职护士的管理才能。他们承担了中午、夜间、节假日护士长的组织、协调、指挥、质控职能,避免了这些时间段管理上存在的盲区。同时,高职护士与大家一起倒班,参与急诊病人的抢救护理工作,更容易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通过及时上报,护士长检查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实施成组管理模式以来,高职护士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有效避免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控制与持续改进。同时也使护士长从繁忙的事物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工作更有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管理和学科建设之中,使管理效率得以提高。
2.2对专科急救护士要适当授权,参与管理
专科急救护士为工作5年~10年的熟练护士,积累了一定的急救经验,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生活中处于恋爱或婚后没有太多负担的阶段,有着充沛的时间、精力,成组管理模式给他们提供了施展个人知识、能力的空间以及独立承担工作的机会。专科急救护士主要负责危重病人的急救配合,病情记录单的书写,指导低年资护士参与急诊病人的抢救,高职护士不在时,能代替高职护士完成协调工作。负责科室每月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及实习护士的带教。经常带领参加院外讲座、培训和交流。在提升专科理论水平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
2.3对助理急救护士要适当约束,教练式培养
助理急救护士在急诊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为减少在护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负责急诊病人的登记、病情相对较轻病人的治疗、配合医生进行清创工作,在急救护士或高职护士的指导下参与抢救治疗。工作中适当给她们增加压力,预设一定的目标,使其有目的、主动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要求熟练掌握科室规章制度,在工作中做到勤学、多看、善思。掌握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急救护理措施,重在夯实基础,在高职护士及专科护士的带教下快速成长。
3小结
实施岗位管理下成组护理模式后,低年资护士能在小组内得到具体的来自高年资护士及专科护士的指导,成长较快。另外,在抢救危重病人时,由于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水平。小组团队精神有所加强,提高了互助意识。在遇到突发事件护士长不在或人员不足时,高职护士能及时启动科室人员应急调配方案,使人员快速到达科室参与抢救,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了科室医疗护理安全性。成组管理模式能发挥各级护士的作用,能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分层管理拓展了护士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为专科护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各层次护士为自己制定3年~5年职业规划努力的方向,明确了工作目标及重点。
【关键词】 军队疗养院;疗养淡季;护理训练
军队疗养院不仅要保证广大官兵的康复疗养和疾病矫治,而且担负着部队战备医疗保障,以及随时应对各样难以预料的突发性事件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1]。因此,军队疗养院护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院校大中专教育普遍未设立较系统的疗养医学理论和课程,这与疗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2],因此,军队疗养院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工作就十分重要和必要。我们除了狠抓日常业务训练外,疗养淡季的业务训练已经成为在职培训的工作重点。我院自2004年以来,充分利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这段疗养员入住相对较少的淡季时间,积极开展疗养护理训练工作。实践证明,我院的培训做法科学、合理、有效,是提升疗养院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将做法及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抓好疗养淡季护理业务训练的做法
1.1搞好开训动员,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情况,科学地制订训练计划每年10月初,通过召开疗养淡季开训动员大会,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淡季护理训练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大家的参训热情,明确了训练要求和目标。训练计划由护理部结合我院业务发展建设总体规划、学科发展方向及动态,并结合该阶段社会流行病学,制定出淡季护理训练内容。做到了每年的训练既有相同的内容,如:疗养康复基本理论、护理学基本理论、疗养护理常规、护理岗位技术操作、礼仪知识、优质服务规范及平战时急救护理技术等;又有不同之处:如2006~2007年,我院淡季业务训练根据总后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在全军护理战线开展岗位技术练兵活动的通知》精神,按照军区联勤部卫生部的相关要求,开展战伤救治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2008年,结合汶川发生“五一二”特大地震自然灾害,就现场救护技术、各项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及灾后疾病防护知识进行训练;2009年,针对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我们对其相关防控知识进行了培训。使训练计划做到既有重点,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2周密组织系统综合训练
1.2.1分层次、全方位地开展训练通过深入开展军队历史使命、理想信念、战斗精神、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爱院敬业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改进和加强护理队伍作风建设。坚持以《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疗养技术常规》、《疗养康复护理学》、《战伤救治规则》和《疗养服务规范》作为业务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操作训练的依据,进行护理礼仪、优质服务规范、保健疗养护理、疗养康复护理及疗养院常见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护理质量。在此基础上,对初级护士主要进行各班工作程序、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三基”等基础培训的学习,以此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护师的培训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急救护理技术水平,力争能熟练掌握常见老年病的疗养康复护理知识和健康教育水平、常用疗养康复护理操作技术以及学习相关的边缘学科,如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美学等,逐步培养撰写论文的能力。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资历的护士除全面掌握常用基本护理技术和平战时急救护理知识外,还应培养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和指导复杂、疑难的急救护理技术操作的能力,熟悉老年人急危重症的急救护理程序,并能较好地组织安排护理人员配合医师做好急救工作和具备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担任行政职务的护士长除进行相应职称的业务训练外,还要进行以护理行政管理、护理业务管理、护理管理新理念等为内容的培训,着力提高护士长队伍的组织管理能力,强化护士长工作的独立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1.2.2采取多形式和多渠道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训练中,主要采取全院集中训练、科室分组训练与个人自主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全院集中训练采用由各科护士长轮流进行专题授课,主要讲授疗养康复、护理服务规范、临床常见疾病的病情观察、护理及急救知识、医院感染管理、流行病学相关知识。每次授课均做成多媒体课件,长期放在院局域网上供大家交流、学习。我们还定期组织收看“全军护理新业务、新技术远程教学讲座”及聘请疗养护理专家进行业务授课。操作训练主要是通过在全院选出3~4名业务训练尖子,每人负责一项操作规范程序,统一在全院进行现场演示,并和其所在科室护士长一起负责该项操作的全院指导工作。各科室内还成立互帮小组,在护士长组织下实施训练,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充分发挥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战伤救护训练主要在播放影像教材的前提下,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及转运等常用护理技术训练。急救护理训练主要模拟急救现场、急救过程中涉及组织、医护配合、吸氧、输液、心电监护、护理记录等急救技能操作和急救设备操作等内容。根据各科室的工作性质,我们还有计划地安排疗养科护士和门诊部护士进行交叉轮训。护理礼仪培训以收看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现代礼仪》系列讲座和现场示范讲解为主。同时还分批组织护理人员到邻近星级宾馆学习服务礼仪,观摩本市举办的职业技能比赛。根据我院的客观条件和工作需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计划地选派护理骨干外出参观、进修、专科培训学习或参加军队护理专业学术活动。外出参加学习的同志以授课的方式将所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进行介绍,有力地带动了护理队伍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保证取得满意的训练效果。
护士长培训主要是学习有关护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以便了解护理管理新进展,掌握一定的护理管理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安排护士长进行短期的脱产专科进修,定期举办护士长培训班,召开护士长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针对新形势下护理队伍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管理经验、心得体会。为着力提高护理队伍的科研素质,近期我们成立了护理科研小组,积极探索可行的护理科研课题。
1.3进行严格的分阶段考核、验收和评价每年3月下旬至4月份,按照训练计划和要求,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职务制定考核标准,对各级护理人员分阶段检查训练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和评价。每次考核成绩均与年终评功评奖、晋职晋级挂钩,并对成绩优秀的护理单元及个人予以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爱岗敬业精神。
第一阶段是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主要就本年度疗养淡季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组织统一考核,考场纪律严明,严禁作弊行为。第二阶段是护理技术操作考核:由主管护师及以上的人员组成评委,对每一位护理人员进行逐项护理技能考核,并分别确定各项的个人名次和护理单元集体名次。第三阶段是及时做好训练工作总结,找出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予以纠正和改进。最后对每名护理人员的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并评选出训练尖子和优秀护理单元。第四阶段是利用每年的“五一二”国际护士节,组织各护理单元业务训练尖子,向院领导、专业人员进行业务技术比武和礼仪表演汇报。在我们自己的节日里,向全院展示“白衣天使”的风采。
2效果分析
通过疗养淡季进行的护理业务训练,提高了全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了在平战时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急危重症的抢救技术水平,护理综合保障能力得到较大提高,使每一名护士都拥有了更好的职业修养和更专业的礼仪规范,从外表到内涵修养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训练中人人参训、个个达标,参训合格率达到了100%。通过训练,还激发了护理人员爱岗敬业,以疗养院为家、视疗养员为亲人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由此可见,疗养院利用疗养淡季开展护理业务训练的做法是科学、有效的,是提升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和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这必将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官兵和老干部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飞,李丽.军队疗养院聘用护士业余时间的半军事化管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9):51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