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

篇(1)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及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战略部署,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我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新需要,按照以人为本,遵循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举,以工程综合效益为中心,以南罗水(下游段右岸)河道整治工程、中型灌区干渠改造配套、大广坝灌区干渠系统2013年度斗渠建设、面上小型水利防渗加固、农综农田整治、国土土地整理、水毁工程修复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集资投劳,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维修加固水利工程,保证我县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高其综合利用能力,为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目标任务: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86万亩,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9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7万亩,解决和改善2.07万人饮水安全,改造中低产田1.0万亩;增加蓄水能力10万立米,增加节水能力1500万立米。为实现以上目标,计划完成土方85.94万立米,石方1.93万立米(其中:浆砌石0.99万立米),砼4.12万立米,草皮护坡28.76万平米。工程总投资12173.4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908.00万元、省投资2675.00万元、县财政投资5464.4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算投入126.00万元。

(二)工作重点

1、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宗:县南罗水(下游段右岸)河道整治工程。

2、大广坝灌区干渠系统斗渠工程1宗:。

3、面上小型水利防渗加固工程4宗:。

4、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8宗:。

5、节水灌溉项目1宗:。

6、水毁工程修复:。

7、土地整理项目2宗:。

三、时间安排

根据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特点,结合我县实际情况,今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2014年12月1日开始,至2015年2月5日结束,历时65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2014年12月1日开始对重点工程项目全面开工,至2014年2月5日止,除大广坝灌区干渠系统斗渠工程、道隆村北边田节水灌溉工程外,重点项目均实施完成;第二阶段从2014年12月10日开始至2014年12月30日止,发动全县干部群众全面维修石碌水库干渠和小型水利工程渠道、水库以及田洋整治的维修加固;第三阶段从2015年1月2日开始至2015年2月5日结束,对石碌水库各分渠及农田整治和重点小型水利工程渠道进行维修加固。

四、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和领导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冬季农田基本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

为加强今冬明春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县政府成立县冬修水利总指挥部。

总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施工、质量监督、宣传、集资投劳等工作。各镇要相应成立冬修水利指挥部。此外,县四套领导班子成员和县机关包点单位要下到各自联村进企包干点,协调开展冬修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二)组织劳力,确保群众投劳到位

各乡镇要深入发动群众,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通过一事一议保证足够的劳力投入。同时,动员、发动农民、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各行各业集资投劳,打一场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

(三)改革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我县需要维修加固的水利工程任务非常繁重。在资金投入上,要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通过国家、省扶持一点,县地财配套一点、乡镇出一点,社会团体资助一点和受益企业出一点等办法,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鼓励公司、社会和群众集资办水利,合伙办水利,以加大资金投入。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修复水毁工程和冬修任务,各乡镇要善于运用典型来促进水利工作的开展。要根据自已的实际,水利工程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刻好样板,树好典型,以点带面。做到有一块高标准整治的田洋,有一条高标准配套防渗的渠道,有一宗高标准加固维修的水毁工程,使全县今冬明春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加强施工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了保证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这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施工任务,县总指挥部制订了“冬修水利工程技术要求”,各乡镇、各施工单位都必须按技术要求施工。做到一把“尺子”统一要求,统一标准,各施工地段最少要配2名工程技术人员,各乡镇的施工地段及项目,除县派的技术人员外,乡镇还要自配2~4名施工员。各级领导要深入工地,坐阵指挥,既当指挥员,又当施工员,层层分点把关。同时,要严格实行行业主责任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施工管理,工程承包后要严格履行合同,不得层层转包,确保工程质量。总指挥部将不定时对各施工地段及项目组织检查,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地段及项目立即责令返工。经第二次检查发现返工不合格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六)持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新的治水思路的要求,努力建立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积极探索水利工程设施有效的管理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明晰所有权。对于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除了落实县配套资金外,要通过“一事一议”的原则,发动群众集资投劳,实行“自建、自用”,管好管活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小型水利工程水管体制改革,配足乡镇水利员及其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人员。

(七)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利用电视、广播、简报、张贴标语、出墙报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水利法律、法规,宣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造成一种声势,营造全县大兴冬修水利的氛围

篇(2)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建国以来,吉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型工程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蓄、引、提、排相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在抗旱灌溉、防洪除涝、水土保持、农村饮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目前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干扰了其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其分析并加强管理。

1 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抗旱工作方面问题

1.1.1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

由于吉林省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差异,形成了与国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局面,从而导致或加剧了缺水危机,给抗旱工作增加了难度。

1.1.2未形成长期稳定的抗旱投入机制

多年来在抗旱投入方面,没有固定的经费渠道,抗旱投入严重不足,缺乏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先进的抗旱设备、技术没有大量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导致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1.1.3旱情监测预警体系与指挥调度系统建设不完善

目前旱情监测手段落后,不能对旱情发展趋势进行及时、全面、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影响了抗旱工作的科学决策和指挥调度,不能满足新时期抗旱工作的需要。

1.2 灌排工程方面问题

全省共有7处大型泵站,其中“引嫩入白”工程泵站(6台机组、总装机1.02万kW)为近年完成建设的泵站,其设备完好率为98%。其余6处泵站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或更早时期,设备完好率很低。具体情况如下:

1.2.1 前郭灌区泵站

目前,该灌区泵站有6座灌排站尚未改造,仍然带病运行,严重影响灌溉、排水效益的发挥。

1.2.2 松沐灌区泵站

该灌区泵站松沐电灌站已经改造完成,2009年5月投入运行,目前尚有大岗站、张屯站、老石砣子站、黑鱼站、二泡子站、小西屯站、泥鳅沟站、二嘴子站8座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3 扶余灌区泵站

该灌区泵站有6座站需要更新改造。分别为一级站、二级站、泉山子站3座灌溉站及骑马屯、张敏岗、四方台等3座排水站。

1.2.4 松榆灌区泵站

该灌区4座电力泵站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运行30多年来,由于机电设备一直无力更新,设备老化,工作效率降低,灌溉耗电过高,生产成本过大,不得不将四级站、三级站、二级站相继关闭,现只有一级站(设备一直没有更新过)勉强带病运行,实际灌溉面积只有水田300km2,仅占设计水田灌溉面积的5%,故该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5 松城灌区泵站

该灌区2座泵站均已运行20、30年,由于受资金限制,无力更新改造,现有一级站、二级站部分机组带病运行,故该泵站急需更新改造。

1.2.6 白沙滩灌区泵站

该灌区需改造4座泵站,分别为:白沙滩电灌站、新生电灌站、前杭排涝站及南莫排灌站。

1.3 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方面问题

1.3.1 现有工程完好率低

吉林省重点中型灌区现有干、支渠系建筑物大部分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工程建设质量差,运行年代长久,加之历年工程水毁不能及时修复,现有重点中型灌区工程完好率最低不足30%,不少工程带病运行,工程跑、冒、滴、漏水现象严重,不仅造成水资源损失浪费,也制约了灌区发展。

1.3.2 骨干工程不配套

吉林省现有27个重点中型灌区,各类渠系骨干建筑物工程欠账多,和原设计相比,工程配套率平均仅为70%,致使灌区长期达不到设计效益。

1.3.3 灌溉水利用率低

吉林省现有27个重点中型灌区,干支渠总长度3379km,其中有近30%的渠道渗漏水严重,加之建筑物的跑、冒、滴、漏水,造成输水损失大,水资源严重浪费。灌区渠系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48。

1.3.4 水分生产率不高

由于上述工程不配套和年久失修,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低,加之灌区大部分始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管理手段及管理设施落后,水分生产率仅为0.28~0.69kg/m3。

1.3.5 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

吉林省的27个重点中型灌区,现代化管理手段和设施基本空白,停留在看闸放水的初始管理阶段,无法真正做到计划用水、科学管水,管理水平极其落后。

2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涉及广大农村千家万户,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富民政策。目前灌溉排水续建配套、农村饮水、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项目的建设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为促进农田水利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2.1依托项目,促进发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做到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为以后项目的争取和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争取市、区项目配套资金,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2全面规划,统筹协调,促使项目发挥最大效益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兼顾,抓点带面,扩展规模,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2.3整合资金,提高实效

同时对工程建设资金必须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严格依据合同按进度拨款。把农田基本建设项目布设、工程建设同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严格按照规范组织建设,确保工程高质量、高标准。

2.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必须广泛发动群众

在农民自愿和充分考虑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把政府扶持和群众自筹挂钩,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鼓励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于农田水利建设,改变基础设施面貌。

2.5为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和安全运行,提高工程的使用效果,加强对乡镇水管站和水管单位运行人员定期开展技术培训2.6加强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

篇(3)

【关键词】平原绿化;林业建设;问题;对策

浙江省沿海地区平原面积十分辽阔,该省已经将平原绿化作为了林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1]。目前,浙江省十分重视平原绿化工程,要求高标准种树绿化,近几年一直加大对平原绿化工作的投入和关注,在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沿海防护林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树种搭配问题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生态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

1 浙江沿海地区的平原绿化现状

2010年,浙江省提出了将平原绿化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提出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战略目标的重要行动,并将其作为全面推动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平原绿化工作,不断加大平原绿化力度,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政策上都大力支持平原绿化工作,把造林绿化工作真正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平原绿化工作中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做好平原绿化工作。此外,各级领导也十分重视在平原绿化工作中的宣传和发动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群众积极参加到平原绿化工作中,共同促进浙江省平原绿化工作的进程[2]。为了进一步加快浙江省平原绿化工作的进行,浙江省委还提出并推行了“实行高标准平原绿化”的工作要求,进一步促进了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的发展。到目前,浙江省的平原绿化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沿海防护林等方面都比较出色,但是在树种搭配问题上仍存在着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制约了浙江省的生态发展。平原绿化工作的巩固和发展直接影响到浙江林业的发展,并且对整个浙江省的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应加大对平原绿化工作中树种搭配的研究,努力促进沿海地区平原绿化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 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高标准发展缓慢

浙江省部分沿海地区在达到绿化标准后便放松了对这一工作的坚持,使得该地区出现了停滞或滑坡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地区在认识平原绿化中有着明显的误区与不足[3]。与此同时,这些地区还缺少创新精神,不思进取、只单纯地停留在原有的成功上,这就使得大部分的地区都无法达到平原绿化的更高的标准,使得全省的平原绿化发展不明显。

2.2 林种和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

在浙江省沿海地区当前的平原绿化建设结构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树种单一,而且结构的配置也有很大缺陷,绝大多数沿海地区在选择农田防护林时都选择了农田林网和农林间,用材林与片林等却非常少,严重影响了其防护作用的发挥,使得其原本的作用丧失了。除此之外,不合理的结构配置也使得这些地区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收益。

3 解决对策

3.1 做好对平原绿化的宣传工作

平原绿化对于地区的林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原绿化不仅是平原地区进行生态建设与农田基本建设的工作之一,还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带动该地区农村的发展,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基础[4],因此,各个地区应充分认识到平原绿化的重要性,好对平原绿化的宣传工作。在宣传平原绿化时,要通过多种渠道(例如杂志、广告以及收音机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对平原绿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2 加快高标准平原绿化建设步伐

平原绿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向着高标准平原绿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发展方向只是在部分林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得到了实现,因此,浙江沿海平原各地区都应朝着这一发展趋势前进,解放思想正确认识,严格按照本省相关的平原绿化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将高标准作为最重要的原则,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稳定地进行高标准沿海地区平原绿化建设。

3.3 调整、优化结构,合理配置

结构优化是做好浙江沿海地区平原绿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各个地区都要将结构的优化当做本地区平原绿化的重点,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平原绿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应注意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生态防护林体系配置结构,按照当地的实际农业发展状况来采取相应的绿化措施,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态环境与发挥防护林原有的巨大作用;二是优化林种和树种结构,在种树前应明确科学的林种比例[5],种植时最好采用乔冠草结合的方式,这样就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商业效益与环境保护效果;三是优化林业一、二、三产业的结构,第一产业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平原绿化的基础,也是其他地区做好平原绿化工作的基础,而对于第二产业来说,要不断对其进行巩固,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发展第三产业,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充分认识到三者之间的联系,并协调好三者的关系。

4 结束语

对平原地区进行绿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搞好生态环境和获取经济效益,不仅是浙江沿海地区,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应充分认识到平原绿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对平原绿化给予应有的重视,并将其放在合适的高度,政府部门应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将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各地区也要对平原绿化有正确的认识,并做好力所能及的工作,共同为我国的平原绿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仄林.坚持不懈抓好平原绿化持之以恒建设生态强省[J].浙江林业,2013(5):4.

[2]吴才华.对路桥区平原绿化工作的再思考[J].防护林科技,2013(6):91-92.

[3]申屠惠良.县级平原绿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J].华东森林经理,2013(1):38-40.

篇(4)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田水利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数量的日益增加,受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工程建设和管理上问题日益严重,权责不明、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以保证其能发挥正常的效益。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省农田水利设施功能退化、工程标准低、配套差,农灌骨干水源工程缺乏,陈旧失修的水利设施比重大,建设、管理机制单一。加上近几年的旱灾、洪灾,致使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极为有限,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各地各部门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做好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切实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农田基本建设的领导力度、工作力度和实施力度,积极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民日常生产和生活而修建的田间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与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是相关连的,但是,近年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大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农民的生产和经营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和损失。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工程质量差,不能达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农民自建、自管工程,虽然在灌、涝区规划或区域性水利工程规划中规定了建设和维修养护标准,但缺少必要的施工组织、监督检查、验收等建设和维修养护的管理措施,再加上施工人员多为农民自己,施工单位本身没有质量意识,相关的建设标准落实不到位,没有专门从事质量监察的部门和人员,工程建设质量和维修养护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工程目的不明,重复建设隐患多。以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部分小区域农民自己建设,工程建设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其后果会导致在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多数工程都是小区域范围内农民自己根据目前最急需的情况,仓促开工,不从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效益去思考,这样修建成功后,就容易造成重复、工程管理不善,又容易造成质量隐患。

资金投入少,设施建设标准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除应急的抗旱打井和“农办公助”等少量投资由政府投资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政府投入,所需建设和维修养护资金基本上由项目受益村自筹。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自身的经济基础薄弱,自筹难度较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很难按时筹集到位。所以导致一些工程由于资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设单位放低标准建设,只要保证工程能完工就行,所以容易导致水利工程建设标准过低,过早地失去了其真正的使用价值。

三、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1、建立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节水力度。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田水利综合体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

2、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经济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方论证,科学规划,慎重布局,坚持走“政府组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全民参与”之路; 统筹考虑防洪除涝、水资源配置与供给、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需求,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强化管理能力,保全工程能力,扩展服务能力,促进农田水利全面发展。

3、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水利技术人员。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 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4、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 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在工程施工时,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5、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

6、加强资金投入。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动员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7、进行科学管理。要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农田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

水利是经济发展的的命脉,作为基础设施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发展农业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抗御水旱灾害、保障水资源供给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也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工程建设和建后管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标准和服务质量,才能为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顾斌杰,严家适,罗建华.建立与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若干问题[J]. 中国水利. 2008(01)

篇(5)

根据会议日程安排,15日下午,常务主席__*召集部分代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专题审议。

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代表们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意见:

一、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应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规模,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布局,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扩大林业生产规模,突出抓好木材深加工,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农作物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培植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切实搞好标准化生产。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在资金、土地、信贷、税费收取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培强做大现有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和工商户到农村建基地、搞开发,着力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导和协调,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生产与加工的有效对接。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通过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不断加大农技推广投入的力度,适当增加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短训班、远程网络教育以及送科技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切实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技组织、贩销大户、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兴办、合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流通不畅等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篇(6)

关键词山地农田林网;营造技术;效益分析;青海化隆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辖17个乡镇和2个管委会,总人口24.6万人,土地总面积2 740 km2。境内平均海拔2 600 m以上,平均气温2.2 ℃,最低气温-10.7 ℃,最高气温13.5 ℃,平均降雨量464 mm,多集中在7—9月,蒸发量1 241 mm,无霜期仅为89 d,总的气侯特点是干旱、少雨、寒冷、无霜期短、蒸发量大。现将化隆县山地农田林网营造技术及效益分析总结如下。

1山地农田林网营造技术

1.1营造类型

一是浅山阴坡半阴坡。坡度15~25°,农田与宜林地相间,宜林坡面积较大。农田宽10~15 m,间坡度3~5 m,海拔2 450~2 700 m,年平均气温2.8~4.4 ℃,年平均降水量350~450 mm,植物生长期160 d左右,土壤多为栗钙土,土层深厚,通气性好,无灌溉条件。在这类地区营造山地林网需提前整地,整地方式以小反坡梯田为主,宽1.5 m,反坡度3~5°,每个间坡可挖2~3条,在小反坡梯田的外沿栽植青杨,株距1.5 m,还可与沙棘混交,提高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的生态效益[1-2]。二是浅山水平梯田。这类地区的地埂都是推积的虚土,通气性好,有机含量高,田埂宽度小,一般在1.5 m左右,而且坡度较大,因此在栽植林网时,一般沿地埂栽1~2行树木,在坡面栽植柳、沙棘等灌木树种不仅可以防护农田发挥生态作用,而且还可以稳固地埂,防止塌陷滑坡。三是脑山、半脑山平地。海拔2 800~2 950 m,年降水量550 mm左右,气候温湿凉爽,土质好,多为黑钙土和暗粟钙土,有机质含量高,地埂多在1~2 m,坡度5°左右,营造农田林网一般是以地埂和田间道路为植树基线。一般栽植1~2行树木,行距以30 m为宜。四是脑山缓坡沟湾。这类地型农田与荒坡相间,荒坡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多为1∶7,坡度6~15°,土壤为黑钙土,气候温凉、湿润,植物生长期145 d,年平均气温为0.7~2.4 ℃。在这类地区营造农田林网,为不破坏植被,一般只需要大坑整地,株行距1.5 m×2.0 m,每条间坡可栽植林网树2~3行。

1.2树种选择

在树种选择上,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以乡土树种青杨为主。低位浅山地区还可以选用新疆杨,有些地区可与沙棘混交,以提高效益。

1.3布局与规划

山地农田林网建设的布局,应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实行田、林、路、渠统一规划,将护路、护渠、护田埂、护田林都纳入农田防护林体系之中,以不占或少占耕地为出发点,统盘考虑[3-4]。一是主林带。山地多为向阳避风,宽窄不一,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规划林带,主林带与山沟走向垂直,林带结构为株行距2 m×2 m,3~4行乔灌混交型的疏适结构。副林带沿地边、渠旁、路侧栽植1~2行,组成“小网络,窄林带”的农田防护屏障。二是护路林。利用路两侧种植1~2行树木,呈“品”字型两侧分布,靠近路边坡或排水渠沿,栽植1行树木。三是护渠林。针对支渠和毛渠较多的实际,争取将主林带设在支渠两旁,副林带与毛渠相结合[5-6]。鉴于化隆县山地大多数与宜林荒坡相间,因此农田林网建设与荒山造林相结合,实行水、田、林统一规划,能乔则乔,能灌则灌,乔灌结合,建成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

2效益分析

2.1经济效益

山地营造农田林网一般12~14年长成椽材,农田可栽植树木675株/hm2,保存600株/hm2。13年进行第1次隔株间伐,20年后长成檩材皆伐更新,则每年可收入1 995元/hm2;另外,林网控制区农田一般可增产10%,按全县山地未林网化农田平均产量3 000 kg/hm2测算,增产粮食300 kg/hm2;林网年可提供枝条薪材1 200 kg/hm2,按1.2元/kg计,价值为1 440元/hm2。

2.2生态效益

一是降低风速。有林网庇护比空旷地风速减弱20%~40%,减弱最大的地方是在林地平均树高处,可减弱45%~55%。二是减少蒸发,提高湿度,有利于保墒。据调查,有林网的农田日蒸发量比空旷地减少20%~30%,如果是在阴雨连绵的天气,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林网内的蒸发量反而比空旷地高,这主要是因为冷空气通过,平流降温,林网内温度比空旷地高的缘故。三是抵御灾害性天气。低温阴雨,大风常会引起小麦倒伏和病虫害的传播,影响产量。林网可有效降低风速,减少作物倒伏和病虫害的传播。四是由于林网降低风速,保护区内乱流交换作用减弱,导致小气候的改变,从而延长植物生长期。五是营造山地林网可以使坡耕地减少水土流失,使作物免受水冲淤埋。六是山地农田林网还可以提高植被盖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如果全县3.47万hm2农田都实现林网化,可植树2 350万株,如果按1 650株折合1 hm2,折合面积1.424万hm2,可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5.2个百分点。

3结语

山地农田林网建设虽然在化隆县起步较晚,由于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群众乐于接受,所以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山地农田林网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是浅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4参考文献

[1] 李明,陈胜利,耿存胜,等.平原农区高标准农田林网营造技术[J].江苏林业科技,2010,37(2):41-43.

[2] 刘恒新,翟秀春,秦伟,等.半地下畦田式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J].内蒙古林业,2009(9):114.

[3] 卢梅军.农田林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3):240,243.

[4] 刘菁,闫学昌,艾晓琴.三北农田防护林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J].陕西林业,2008(5):28.

篇(7)

1.科学的旗帜在春天里飘扬

当一场场科技培训班在前郭灌区所属场、乡进行时,人们在渴望中看到了希望。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区”的过程中,前郭灌区把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作为突破口。

2010年,东北地区的天气普遍回暖晚,冬雪大,春脖子短,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前郭县“一宣讲、三到户”活动,前郭灌区积极开展为职工群众送科技下乡服务,全灌区共进行了20场科技培训,培训人数达到8000人次。邀请了吉林省著名的农业专家,深入到场乡为干部群众讲解选种、育苗、管理等科学种植水稻的知识,通过面对面与群众交流,使大家真正的掌握了实用的科学种稻知识。同时灌区局投资1万元印发2000册《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免费发放给职工群众,达到科技户人手一册。为了确保科技的推广和应用,2010年,前郭灌区把试验、示范田建设作为灌区水稻发展的亮点,并纳入重要日程。每个场、乡都建立了2公顷水稻试验、示范田,试验项目18个,试验品种96个,这些试验项目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带动作用。

前郭灌区在水田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大了工作力度,主要抓住三条有效措施:

一是搞好病虫草害防治。能否做好病虫草害的防治是关系水稻获得高产稳产的关键,因此前郭灌区要求干部群众严格按照《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搞好田间管理,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各场乡科技人员走屯串户向群众宣传病虫草害的防治准备,搞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因此,2010年种植的水稻基本没有受到病虫的为害,为丰产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提升机械作业水平。提升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是一项既节本又增效的措施,前郭灌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完善多元投资机制,引导农户购置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实用、低成本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标准化和规模化体系。2010年,前郭灌区同省水稻所合作,引进了水稻钵形毯状育苗机插,水稻钵盘育苗行栽机插,水稻钵盘机插三种水稻新型插秧机械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灌区共有各种水田机械25774台(套)。插秧机3996台,收割机850台,2010年全灌区机械插秧面积50%,机械收割面积达到80%,机械化正在向水田迈进。

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米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销售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而大米品质的好坏不仅和品种的特性有关还和施用的肥料有关,尤其氮肥至关重要。2009年秋季,前郭灌区与市土肥站合作在红旗、红光、红星、八郎四个农场采集土样3250个,对土壤的氮、磷、钾含量进行了化验分析,建立了土壤档案,根据化验结果对大田进行配方施肥。这样既节省了肥料,又保证了稻米的品质。

到目前为止,全灌区共举办科技培训92场次,培训面达100%。在狠抓科技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了科技队伍的建设,为灌区局、水稻研究所增强了新生力量,总人数已达6人。各场乡农科站选调了一批技术干部充实到岗位,各分场、村确定了210个科技户作为示范引导。现已经搭起了以灌区水稻研究所为主体,以场乡农科站为依托,以分厂、村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三级服务网络的框架。在科技力量的推动下,前郭灌区2011年的备春耕生产动手早,抓得实。冰雪还在覆盖大地的时候,勤劳的灌区人就从春节的氛围中走了出来,轰鸣的马达声响彻田野,忙碌着拉运育苗土,短时间内就掀起拉土育苗、整理苗棚、整修维护农机设备的热潮。在选用水稻品种上,前郭灌区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加大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又组织所属场乡科技人员,分别到通化、公主岭、五常等地考察水稻优良品种,精心选购适合灌区生产的水稻品种,2011年全灌区将主推吉粳88、通禾836、吉粳803等9个优良品种,这些水稻品质优良,而且高产,对推动“前郭灌区”牌绿色稻米创出品牌将起到保障作用。截至目前,全灌区已经筹措备耕资金21620万元,农资已全部准备到位,其中,水稻种子933吨、旱田种子611吨、化肥26437吨、农药46吨。优质充足的农资,为春耕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标准化育苗大棚在春天里矗立

当一朵朵小花在春光里绽放之际,一座座标准化水稻育苗大棚在前郭这片飘香的沃土上建成。2011年,前郭灌区紧紧把握国家扶持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政策,按照前郭县先进水稻育秧技术推广试点工作的部署,灌区局主要领导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由具备集中育苗条件的莲花泡农场和红光农场各规划出一个占地10万平米和2.2万平方米的育苗小区,用于建设高标准水稻育苗大棚。目前,两个高标准育苗小区正在紧张地建设着,大部分建完的高标准育苗大棚整齐地摆放在小区内,展现出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发展景象。2011年两个小区共建高标准水稻育苗大棚310栋,其中,莲花泡农场260栋,红光农场50栋,可育苗93万平方米,占这两个农场育苗总面积的18%,可供插秧面积930公顷。高标准育苗棚采用钢筋骨架焊接,统一标准为12米宽、25米长、2.8米高。不仅坚固耐用,有利于棚内作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采光好,棚内通风好,积温高,有利于育好秧,育壮秧。高标准育苗大棚区的建设,为农业科技示范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推广的“三推、两早、一达标”水稻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标准育苗棚每栋造价为10000元左右,可获国家补贴资金6000元,群众建棚积极性非常高,20多天的时间,高标准水稻育苗大棚的焊接和安装工作就全部结束,可按时转入扣膜育苗阶段。

目前,红光农场水稻生产的基础条件和种植技术已基本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的阶段性水平。农场4.3万亩水田全部实现50×1000米的条田化,田成方、林成网,不但具有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条件,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辖区内水田全部引用松花江水灌溉,三条主干引水渠道依次排列,总长度约为21000延长米,保证了水稻生产的水源供应;25500延长米引支渠系和25500延长米泄支渠系公布合理,田间42万延长米引泄子渠系布局规范,田间农道纵横,方便实用,引泄排灌畅通,渠、林、路综合配套。正在施工的高标准节水灌溉项目,总投资2.6亿元,将田间干、支、子三级渠系全部硬化,成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标准化示范区。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家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松原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多年来红光农场全面推广了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高产栽培技术,采取了一年庄稼两年种的方式,即上一年秋季利用稻草覆盖置床,第二年春季提早扣棚技术措施,实现了早育苗、育壮苗。

多年来,红光农场一直用科学试验指导全场的水田生产。总场有标准化试验基地4公顷,11个分场各有0.5公顷试验田,每个分场配有2名专职技术指导员、10户科技示范户,科技服务体系成龙配套。2011年农场承担国家农业部农垦局精确定量栽培实验项目,省、市、灌区局的品种对比、肥料、密度、栽培等试验示范项目,为前郭灌区推广农业新技术提供了可靠地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