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 培育 阅读 激发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标中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教学在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习博大精深的语言及感悟浓郁的人文思想的同时,还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当前的语文教学较之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有所变化。

一、语文学习由主渠道变多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但主渠道不是单渠道,要在承认课堂主渠道的前提下,突破课堂的局限,为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1.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学生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著名作家吴伯萧先生曾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要在紧张的语文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进行轻松自由的阅读”。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即读自己喜欢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用作思考题,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一本。这样的阅读就是一种自主性阅读。

2.开设选修课。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前苏联的影响,一直没有重视选修课的开设,常常“千人一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用班级授课的方式,一个教师甚至一次可以同时对300个学生授课,学生要接受这样的教学,前提就是要隐藏自己的个性。”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恰恰是新课程的核心思想。因而,作为以大班授课为主的我国基础教育,选修课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新课标规定,选修课设计五个系列,学校可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及实际水平自主设计模块。通过丰富多彩、灵活生动的选修课教学,学生知识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师只要适时地启发他们去感悟文学教学,学生知识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教师只要适时地启发他们去感悟文学艺术的魅力,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高。

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诸如组织各种社团(如:文学社、读书协会、演讲协会等),举办多种活动(如:艺术节、文化节、参观、访问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游戏。

4.强调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学生不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得”,还需要自然状态下的“习得”,学生学数理化,学史地生都以汉语文字为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语文;学生与他人交流,使用的是母语,也可以视作语言实践;学生的书面作业(外语、数学除外),更是语言实践。语文教师必须主动与各科教师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语言“习得”。

5.强调语文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这也是营造大语文学习的环境。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联,生活、网络、语文学习,三者已形成一个整体,正如有人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二、语文课堂由讲堂变学堂

从“讲堂”到“学堂”,虽一字之差而境界顿出,标志着对课堂教学主体的再界定和语文教学价值重心的位移。要想由“讲堂”变“学堂”,首先教师要转换角色。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处于“我教你学,我问你答,我讲你听”的优势地位;学生处于受教育、受灌输、被摆布弱势地位,主观能动性自然难以发挥。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换角色,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教师应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形成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师生彼此走进心灵。教师要做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探索,并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其次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学习。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尽管在上一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地位,要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就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学习方式的结合,要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沉入文本,感受内容,感受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赏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由屈从于教师或权威指令的“被压迫者”转换为平等交流和沟通的“对话者”,由顺应教师意愿或思路的“取悦者”转换为互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合作者”,由忍受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克己者”转换为敢于诘难、敢于争辩的“批判者”。养成学生问苍茫宇宙、就天人之际的博大的人文襟怀。

三、教学模式由填鸭式、诱导式变为共享式

李镇西先生曾比喻性地分析语文教学中的三种模式,教师不研究学生食欲如何、消化能力如何,也不顾囊中的精神食粮营养程度如何,一味居高临下地“填”和“灌”的填鸭式;教师有意识地创设“美餐”的情境氛围,刺激学生食欲,使其本能地、主动地就餐的诱导式;教师以“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身份引导众生共进“美餐”,一起品尝的共享式。应当看到填鸭式和诱导式有形式之别,无实质之异,都是以教课书为代表的教学内容的天然富有营养,以教师为象征性的教学权威的天然正确为前提而展开的教学。所以,在新课标下必须将传统的“填鸭式”、“诱导式”变为“共享式”。因为共享式具有自和互补性两大特征,自就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语文学习内容,选择语文学习方式,选择语文作业,选择形形的语文学习资源。互补性就是鼓励学生积极交往,多边互动。面对有口皆碑的言语作品,既需要自身细嚼慢咽、含英咀华,也需要与伙伴交流人中滋味及感受;物别是面对各执己见,众说纷纭的多样化体验,他人的评说将有助于自己拓展视野、丰富感知、完善思想。在这里,互动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真诚平等的对话,在生本、本本、师生多边之间展开的,以人格平等为基准的对话。置身在这种等边对话框架内,教师是对话的主持人和对话进程的协调者;置身在这种等边对话框架内,学生既善于倾听,更乐于表达,他们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不仅仅是他们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更是他们心灵搏动本身、血脉涌动本身――由此,他们就会获得超越语文学科意义上的完美成长。

四、教学评价手段由一元化变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它旨在促进发展。因此,要改变过去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作法,要将考试与其他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处理好几种评价方式的关系。

1.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都很重要,但要加强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这样一种评价: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信息。“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教育评价学》)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进行诊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把以检测知识为目标的考试转换为诊断性评价,就提升了教学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总结性评价往往表现为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对这种考试,大家的目光都不自觉地聚焦在分数上,但人们往往忘记了分数不等值规律。因此,在对学习个体的学业成绩进行分析时,更多地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考试的效果。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而定性评价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具有模糊性。整合其效能,无疑会强化语文的效能。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互动;学生;教师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积弊甚多,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老师们也积极地进行过许多探索和实践。不过,从整体上说,语文课程仍较为封闭落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呆板僵化,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学生仍然是以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唯师唯书,缺乏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能力。这导致学生语文素质与人格畸形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健康成长。语文老师所特有的诗情、激情、锐气和思想的活力,往往在这种僵化封闭而缺乏活力、缺少挑战的工作中被消磨殆尽,慢慢地丧失了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教越不会教”成了一种可悲的普遍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口若悬河,提问不断,而学生却无动于衷,一脸茫然。老师提出问题后,教室里鸦雀无声,好长时间都没有同学发言。教师自以为趣味正浓的教学在学生心中却荡不起“涟漪”。这是怎么回事?主要症结就在于语文教学缺乏互动。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张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那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互动如何实现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一定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是进行初中语文互动教学的第一步。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有独立的人格,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都享有足够的表决权和话语权,都需要受到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只有彼此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和沟通,才能将互动式教学顺利的开展下去,实现共同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相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沟通、探讨、总结,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加速了知识认知、理解和运用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跳跃性的色彩的。在互动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问题,且有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师生在这个民主、和谐的氛围里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必定会促进创新精神的不断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要致力于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还课堂于学生。一般情况下,我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

二、引导自主探究

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觉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我构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学习要求。兴趣能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求新的知识。新课标在教学目的方面要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自主探究是在学生充分运用老师所提供的和学生自己在课堂外所搜集的资料的基础上展开,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在质疑基础上的讨论问题为主,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要赋予课本内容和所讲知识以绝对真理的色彩,要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独特的阐发、评价和质疑,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满腔热情地激励学生以独立的人格立场和建设性的价值取向来对教师的既定之论作出科学的批评和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

三、巧设问题情境

创设情境,寓教于乐,是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之中,如果能不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里,在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接受知识,能够帮助学生融入进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之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四、鼓励讨论质疑

讨论质疑是思维碰撞、理清思路、升华思想过程。教师要创设发言讨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最终达成共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与集体的协同发展的能力。教师要利用教学内容,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选择其中对学生发展价值高、兴趣大的问题展开讨论质疑。在教学中设法鼓励学生去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养成求知、好问的习惯和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通过设疑、质疑、激疑,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课堂气氛跌宕起伏,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有着极大的促进的作用。这种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篇(3)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合作学习 培养能力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本,还课堂以学生。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的课堂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种思维文化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提出问题;也不是要求我们教师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是鼓励我们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如此反思过去自己曾经努力求索的课,过于注重知识灌输,所以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有几点认识:

一、创设情境,开放课堂,教师应树立服务意识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宽容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我们教师产生亲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轻松感。有时我们教师形象生动的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一个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技能,也能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我们教师还应树立服务意识,把“玩”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习任务交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从而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自主探索获得知识的舞台。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压抑,不同的声音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才得以自由绽放,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情感愉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舒展,个性得以张扬,生命的潜能才会不断的开发,生活品质才能不断提升。每一个孩子的潜能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要让“爱”充盈课堂,爱每一个学生,细心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快乐为学生打造一个快乐的家园。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的课堂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学习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常言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当学生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教师的责任在于以丰富的教育经验、智慧和教育艺术来培养和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激活”状态,从而爆发出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之责任不在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结合语文特有的学科内容,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课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否则就变“我要学”为“要我学”,课堂效果不会太好。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每课的内容,巧设导语或问题或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机会,合作学习

篇(4)

1 提高教师本身的素养

课改专家认为,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1.1 新课程在教师的知识面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应博览群书,先要有“面上”的积累,再是“点上”的深钻。语文教师除在本学科的知识上努力拓展外,其它各学科联系上也要相应拓展,我们应成为“杂家”,正如新课程中提到的教师应具有“大语文”“大课堂”观念。

1.2 深入地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1.3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新一代成长起来的学生最忌讳的是自己得不到尊重。教师在选定教学内容、上课形式、课下的辅导、写作的指导等方面,都得遵循这个原则。

1.4 备课时,一定要按照新课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观念,深钻教材,选择教法,适应学生学法。并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领悟课文,把握“亮点”,讲出兴趣,讲出感情。

1.5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良好榜样。学生以教师作为榜样,便是良好的开头。听其言莫如服其人,爱其言莫如效其行。这样,学生便会由此而幻化出无穷无尽的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动力。冰心曾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改革不仅仅是语文教学观念的变革,更要带来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行为的转化。不可否认,语文教学有着悠久而丰厚的传统资源,但即使是优秀的传统,也并不能在这场改革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它只有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在新的形势下绽放出应有的活力。

2.1 在新课程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学生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不能是授“鱼”,而应是授“渔”,教师应是点拨、启发、激趣,而不是包办强制。有人打比方说,我们的教师把牛拉到一个地方去,告诉它,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好,然后就不由分说地把牛的头摁下——吃;而西方的教师把牛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它,你自己去吃吧,同样的好水、好草,中国的牛吃得很难过,而西方的牛却吃得很舒服。这个比方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自己的历练中才能感到收获,教学才会有实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才会从学生的成功中感到真正的快乐。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2.2 教师应主张分层次的教学,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都要予以鼓励,而不是“拔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制定适当的、适合学生的目标,计划。即使学生偶尔达不到预先的目标,也不可揠苗助长,应耐心地引导,甚至采用“迂回战术”,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写作技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2.3 重视学生“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自觉地打开自己的心胸,在身心愉悦的阅读中去自我发现、自我吸收、自我创造。“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的教学方式,学生不烦语文才怪呢?这就要求教师融入学生,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和自由思考的时间,提供相应的资料,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去提炼文章的要点、难点和疑点,把课本真正当作一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去解剖、推断、体会,或在学习中摸索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或在学后总结学习的方法。教师应该从旁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感悟。这样才能使学生尝到乐趣,进而提高水平。

2.4 由于活动课形式新鲜,并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连,而且涉及到语文知识的方方面面,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又强,所以课堂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进行“错别字普查 ”;研究广告的创意,仿写广告;编写颁奖辞;老师还可以走到台下,让学生们自己主持,组织起辩论会和讨论会;甚至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与思想品德、科学、艺术相结合;还可以通过实验、游戏、画画、唱歌、表演,甚至上网查资料等以前根本不敢想像的手段来达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目的。 学生通过参加活动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全面的,准确的,也是扎实有效的。

篇(5)

一、以读为本,以读激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读”的重要性。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于读,更注重于读的方式,摒弃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法,而是教给学生读有目标、读有形式、读有竞争、读问结合、读中有导等多种朗读方法。其中,我最常用的是“读有竞争”的朗读方法。因为竞争出生气,出活力。具体操作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组进行朗读赛。一组在读时,其他组认真倾听,等到该组读完后,其他各组对朗读组进行评议。每教一课,教师都评出优秀小组。实践证明,多种朗读形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能调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明读兴趣。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只有善于研究和掌握提问艺术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生搬硬套,搞形式主义的提问,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智力的作用,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调动学生课上积极参与学习,我常常采用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和评析型提问等提问类型来进行教学。如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则采用“理解型提问”法提出:文章哪几段写迎春?哪几段写绘春?哪几段写颂春?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明确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更深更透地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教学时我还使用“运用型提问法”提出:“盼望着,盼望着”这是什么修辞方法?这里表达了作者是用怎样的心情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的?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别运用修辞和读写知识来分析阅读中的具体问题,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表达中的作用。可见这个问题的提出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有很大意义的。

三、借助媒体提高效益

由于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 有很强的可感性和可观性。在合理继承传统教学媒体的同时,我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从而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实现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如《济南的冬天》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特的冬景:这里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唤醒。在教学时,学生一边朗读课文,老师一边把几幅幻灯片投影出来;学生不仅对济南冬天的景色产生了感性认识,而且对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也会产生切实的体会。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端正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同步改革,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新教法,探究新课型

多年来,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努力钻研新教材,摸索新课型的教学,大胆尝试,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我每周都抽取一节课进行演讲比赛、背书比赛、查字典比赛、找错别字比赛、成语接龙、作文片段描写比赛等。这些生动有趣的课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更加激起了他们对语文这门课程的热爱。使他们“爱学”、“乐学”。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也在这种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得到了提高。

五、借积累材料,激写作兴趣

篇(6)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施语文课堂教学的全人教育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思维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着一个从经验型思维到科学型思维转变的重大任务,要构建开放型、多维型和创造型思维,要把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从根本上改变思维方式,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认识,真正做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教师就要使自己努力成为知识的活水源头,只有教师思维活跃了,学生的想象力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学生才能做到长足、实效地发展。

二、教师要不断学习,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

要实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形成扎实的知识功底。一位先哲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们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甚至多二十倍以便能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可见,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课堂教学才能丰富多彩,才能做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全人教育,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三、教师要有掌控权,促成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合作交流、互相沟通、共同探索、共同实践思考的课堂,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放手学生,做到师生平等,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一种互相尊重、和谐平等的新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如我在教学散文《散步》时,通过对话讨论:《散步》通过选取了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一些片段来描绘子孙三代幸福和谐、令人愉悦的场景,这些场景的描绘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相互讨论,课堂氛围浓浓。接着,我又留有课堂空间,让学生向老师提问。有同学提出:老师,您是老师,同时,您也是儿(妻)子,若有类似书中的事情发生,您是怎么处理的?举例说说。我倾吐真实的感悟,这样,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师生的互动进入了深层次、高效率。

四、教师要具应变能力,以应对教育突发事件

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拓展性与可塑性。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要教学环节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进行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求知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与互动,使语文教学课堂充满活力,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最大有效。《范进中举》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我站在学生中间进行巡回与指导,突然,一个平时不太学习的同学站起来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范进的悲剧在我们这代读书人身上,会不会重演啊?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尖锐,确实令我很紧张因为我毫无防备,我静下心,经过冷静思考,对学生进行了合理解释。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感我们语文教师走进课堂时,与学生一样,共同经历着接受新知识的过程,或许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精彩还是平淡,我们教师都要认真面对,给予解释,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更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面对一切突发的教育事件。

五、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活动形式很多,诸如板报、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都是使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的好形式。

篇(7)

[关键词] 方法 新课标 师生关系 兴趣 实践 思维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当代的小学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的智者。教学模式也要从单一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程式走向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客观的板块式程式。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又有哪些新的教学方法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学生是需要被理解的,教师应“深知每个儿童的内心世界”,学生方能用心灵感觉到教师的情绪,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不应只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天地,随时随地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样的高度,尽可能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当学生无意中犯了错误时,我们不能无端地训斥和责备,给学生造成无形的伤害。看着已经很伤心地学生,我们可以带着微笑并把他揽入怀中问:怎么想的……让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久而久之,学生会消除对老师的惧怕心理和敬畏思想,当然,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远离我们每一位教师。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儿童探索追求知识的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导,也是培养高素质语文人才的先决条件。一堂语文课能否吸引学生,抓住学生的心,导语很关键。精彩、适度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热爱上语文,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情感人,以趣激人,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教师应巧妙、适时地提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解放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想。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着力解决教改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解放教学形式。只要开放教学形式,学生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见解“释放”。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司马光》一文时,学生读懂课文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想对文中的哪个小朋友说什么?”开始,学生面面相觑,露出想说而不敢说的神色。我改变了形式:“这样吧,吧你的想法下位去告诉的最好的伙伴。”一下子,教师热闹了。然后,我再点名(其伙伴)来说,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的想法可真是出乎我的意料。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畅所欲言,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在这开放过程中,学生毫无顾忌地吐露真言,这让老师无比开心。

实践教学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统一起来,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让他们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时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激情,自主、创造性的读书。

学生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应该说,课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老师培养的,也是老师压抑的。要学生自主学习,就要保护他们的这种可贵精神。课堂上,欢迎学生提问,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而应积极鼓励表扬。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也不必直接回答,可以把问题反传给学生:“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使得一堂课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动脑、动口,甚至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实践出真知,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相信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我们一定会在不断的实践、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