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6: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给孩子的美学启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给孩子的美学启蒙

篇(1)

当今社会,动画片以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对于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扩充孩子的知识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未将动画片进行分级管理(婴儿级、6周岁以前、15周岁以前、全龄段等),很多的动画片都存在成人化、暴力、低俗的现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良影响。

二、案例举隅

案例1:2013年4月6日,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8岁的冉冉、5岁的浩浩与8岁的邻居小伙伴李某某在村边树林里模仿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烤羊肉串的剧情,做“绑架烤羊”游戏,李某某把浩浩弟兄俩绑在树上,点燃地上的树叶,导致浩浩兄弟俩严重烧伤。

案例2:2013年4月1日,深圳的一个5岁的女孩模仿动画片中的场景,手里拿着雨伞,从6楼跳下,导致严重骨折。

案例3:安徽一名四岁男孩在家模仿动画片,刀割小手指。

三、案例剖析

(一)动画片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身体健康。长时间看动画片容易伤害大脑及眼睛健康。

2.制约社会性发展。动画片使不少孩子“上瘾”。

3.诱导暴力及伤害行为。《猫和老鼠》中老鼠用火烧梯子,忽视了玩火危险的警示。

4.导致孩子“被成人”。孩子在看动画片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人物语言、穿着、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小大人”了。

……

亲子教育专家认为:“喜羊羊”之类的动画片并不适合幼儿,这不是观看不观看的问题。动画片制作者不懂幼儿教育,只是以成人的视角“玩味”乐趣。

(二)动画片的益处

1.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社会,学习基本的行为规范。如动画片《我会过马路》,通过小猴的有趣行为及朗朗上口的童谣,让孩子懂得“红灯行、绿灯停”等规则。

2.促进语言学习。研究证明,在相同智力水平的儿童之中,看电视较多的儿童的语言和词汇使用水平明显地高于看电视少的儿童。

3.认识一定的道理。几乎每一部动画片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让孩子在观看动画片过程中习得。

4.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动画片以其离奇夸张的情节或瑰丽多彩的环境吸引着孩子,让孩子天马行空地自由想象。

三、策略试述

作为家长与教育者,应该怎样避免动画片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让动画片成为助推孩子健康成长的“助推剂”呢?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实施“三避免”“三引导”策略。

(一)“三避免”

策略1.避免只看不“导”

成人在陪伴孩子看动画片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分辨动画片中的真善美、假伪恶现象。如《喜羊羊与灰太狼》里有一个镜头是红太狼拿平底锅打老公,孩子一看就笑,但成人不能一笑了之,要让孩子懂得打人不对。

策略2.避免只买不“选”

家长在购买或选择电视动画片时要做到三点:(1)选教育性、启蒙性强的动画片。如,《巧虎》以歌曲、舞蹈、科学知识的教育为主。《大耳朵图图》中以幽默诙谐的成长故事,一方面满足了孩子旺盛的好奇心,另一方面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质。(2)选择审美性、娱乐性强的动画片。选择动画片,还要关注动画片中的图像、声音、人物等传递的美学价值和娱乐价值是否高,是否能给予孩子快乐的童年。(3)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征的动画片。如2~3岁的宝宝就喜欢《天线宝宝》这类的情节、语言都简单的动画片,他们百看不厌。而5~6岁年龄段的孩子就喜欢情节、语言都复杂些的。作为家长或老师一定要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

策略3.避免只放不“陪”

大人应该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这样既有利于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又有利于及时掌握孩子对动画片中人物、情节的理解,能及时矫枉过正,避免“模仿危险情节”等事故的发生。

(二)“三引导”

策略1.引导孩子讨论动画片内容

讨论时,成人应尽可能地抛开道德灌输与干预,细心地观察孩子们对于动画片的理解。智慧的教育者懂得尊重孩子们的意见与想法,懂得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自主评判媒体内容的能力。

策略2.引导孩子表演动画片中的情节

在家庭里,成人有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动画片,进行随机教育。当孩子特别喜欢某个动画情节时,可以利用餐前或餐后时间让孩子进行动画内容的演绎表演,引导讨论,学习其优秀品质。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让碟片的小主人介绍故事内容,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策略3.引导孩子养成看电视的良好习惯

成人要和孩子有一个约定:看完电视,每次只看20分钟;看完后,要护眼,眺望远方。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体检;激发;引导;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42-02

通过三年在小学的教学我从中体会到,要教好美术课并不是单单教会孩子们画的像什么或者会画什么,亦或教孩子们用什么工具画画等等,这些都不是上好美术课的标准。好的美术课应该是看孩子们通过美术课学习到了什么,是否在其他方面有所进步。比如是否获得一个健康的右脑,一个流畅逻辑的左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种对艺术的热爱,一份敢于创造的勇气,一身表达畅想的能力,一颗感恩自信的心灵。这些对孩子的综合考评才是一个老师是否教好学生美术的标准。

真正的美术教育应由以下三个阶段的学习而得。

体验。体验有很多种。一种是人们常说的模仿。孩子是喜欢模仿的,孩子的内心很纯洁,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和负面的情感。在这个阶段,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模仿,在脑袋里打下烙印,能达到闭上眼睛就能画出的境地。第二种体验就是心的体验及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海的对话、体验山和眼睛的交流、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与感恩达到拥有心灵的美好与崇高,体验画画入境的专注和自我而达到美好人格意志的训练,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只是把体验片面认为是模仿,也就是依葫芦画瓢,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下面画,模仿老师。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可以说是错误的,在孩子们的印象中美术课就是把老师画的样子描下来,好的标准就是画的是否和老师的一样。这样的教法会让学生慢慢对画画失去兴趣,还会让孩子对美术有种狭隘和错误的理解,这从我们现在的家长朋友身上就能看出。

一次,一个小孩的家长跑来找我说我家小孩画画很好,画什么像什么,将来准是个艺术家,我心想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可不是画什么像什么就断定的,我又问他家小孩平时都画什么,她说就照卡通画临摹,照着书上的插画临摹。我就说孩子喜欢画画是好事,但是需要一个正确的老师引导,画画不只是画的像就行,还需要悟性和体会……之后我注意到那个小孩也看过他画的画,给我的感觉是画面里面没有感情,都是别人的东西。这让我很苦恼。最后我总结的是家长过于干预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行为评价太多的缘故,我只能希望家长们能尽量给孩子多一点自己的空间。家长期望孩子成才不论孩子学习什么,家长和一些老师都对他们寄托了无限的期望,画画当然也不例外。对于成人来讲,成人画一幅画一般都有一个目的。比如参加展览,出版画册等等。孩子画画当然也需要这些,但是如果家长和老师只把孩子学习画画的期望放在参展、获奖、成为专业美术工作者这样具体的目标上,那么,最后往往会让您失望,因为孩子在这种高期望值下画画,往往带有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又常常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孩子硬着头皮学下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过分争强好胜的心理,一旦有一点小小的失败,都会使孩子丧失了自信心,丧失了自信心的人怎么可能有所作为呢?另一些孩子则采取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达不到父母所期望的要求,因而对画画漫不经心,随意涂抹,玩玩算了。这两类孩子能从学习画画中有所收益吗?

作为家长和一些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上,为孩子确定合适的目标,当孩子在经过一定的努力以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够不断实现目标的时候,他们情感与心理就会保持在一种平衡发展的水平上。在孩子学习画画时,积极地鼓励孩子面对周围世界去画,最容易使辅导者找到对孩子的适当期望值。当孩子照着某种范画去学习的时候,无形中总有范画作为衡量的标准,由于这是一种一对一的对照,像与不像、好与不好的标准非常明显,而孩子的临摹能力又很有限,有几个人可以依照着范画画得百分之百地“像”呢?当然,他们势必面对着批评和指责。但当面对周围世界去画画就不同了,表现真实的事物并没有范画那样硬性的标准,在大千世界中即使是两片树叶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相异之处,而且成人一般也不会以“和照片一模一样”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就给了孩子一个比较自由地发挥的余地,能够更容易地使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增强了。也就得到了良性的体验。这时我们就该到了第二个阶段,那就是情感激发。

情感激发。情感激发是建立在和自己的视觉连接上。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达到可以画到脑中所想,随心所欲地去表达。通过情感激发出的灵感更能让孩子们的心灵触摸到艺术创造的真实,更容易达到手和脑的和谐感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在教《美妙多变的线条》是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美术第四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节课里,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大量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我用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在心里产生这样的感觉,就是想把看到的听到的马上画下来,此时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老师这时候就不要再干涉孩子们的创作了,应该是微笑着看着他们画然后在旁边说,嗯,画的不错~~~有时候还真会被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折服。有时候真不需要课本,课本只是上课的参考,如果教师觉得可以用更合适的方式教授那就抛开课本。

比如教奇妙的微观世界这一课,一般学校里不能让每个小朋友人手一台显微镜,孩子们看不到微观的世界体验,怎么办。我们不妨这样想一下,不用显微镜能不能看到微观的东西,或者换个思路想想,可不可以把微观的事物于我们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相对应。在课堂上,我让孩子们看看自己的课桌,那是用了好多年的课桌,不知道多少人在上面留下痕迹,我们的课桌还是在那里默默为我们付出。我让孩子们在课桌上用粉笔画一个三厘米大小的方格,让孩子们就锁定这一方格,仔细观察方格里的内容。平时这是基本不被人注意的,在这节课里,孩子们在课桌上发现了太多太多,当孩子们正看着自己的课桌无限思考的时候,我叫孩子们把这个方格里的内容画下来,此时在孩子们的画画本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像每个孩子都是绘画的天才,很会应用点线面之类的美术知识。这可以说是在情感的充分激发下,只要给予孩子一点形象,孩子们会创作出更好更充分的形象。

知识情感内化。知识情感是和自身的感受建立连接,目的是回归自身。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也是回归灵性的重要阶段。在有了一、二的基础后,笔下流淌出来的是真实的情感。这个时候,再往高处走,就已经什么都不用画了。这是夸张,但是也有道理,在这个阶段画画本身已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绘画,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体验心与海的对话、体验山和眼睛的交流、体验自然带给人的感动、体验把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的快乐,体验因表达美而得到的自信、体验把美与他人分享,与感恩达到拥有心灵的美好与崇高,体验画画入境的专注和自我而达到美好人格意志的训练,从而体验到――创造的幸福!当孩子们能领会到这一点,画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可以看到他已经变成孩子的一种能力,一种人生活在世界上所具备的一个完整人格的人的雏形。具体的说美术的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最好的艺术教导只是引介美学的认知、材料的可能对创造性从来不设限,好像什么都有教可是孩子学到了西。 一个好老、好父母不过是在美学与创造教与不能教的两难间整合了矛盾求取了平衡掌握了其的巧妙而已”这是写在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的一段话,这也正是我所要表达的观点和在教育中所得到的心得,其中寓意我想大家都可心领神会。

参考文献:

[1]王蕾.思维力是孩子的核心 直接决定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水平[J].小演奏家.2003.11.

[2]试试你的创造力(英文)[J]. 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 . 2004.

[3]葛文清.用亲情促进婴儿的智力发展[J].启蒙(0-3岁).2005.12.

[4]朔风.什么时候容易“灵光闪现”[J].小学青年教师(数学版).2006.5.

[5]刘志安,翟丽萍,郭文英. 创造力及创造力测验[J]. 山东教育.1999.7.

[6]试试你的创造力(英文)[J]. 英语辅导(疯狂英语中学版).2004.5.

[7]常建芳.智力、创造力与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新观[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2.

[8]周国芸.如何教好智力发展差的孩子[J].幼儿教育.1982.8.

篇(3)

一、什么是绘本

绘本英文称Picture Book,概念源自日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现在市面上的绘本图书以低幼儿童阅读为主,内容涉及文学、教育、科普等。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孩子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被公认为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读物。

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颜晓燕认为早期阅读是一种集记忆、观察、想象、思维等活动的综合认知过程,也是一种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活动,它可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和其它领域的知识,并将教育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活动。在本文中将“早期阅读”界定为3-7岁的儿童在成人帮助下或是独自理解读物中的图画、色彩以及少量文字所传递的信息的过程。早期阅读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基本阅读能力,为上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7 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也叫做幼儿期。这一时期,幼儿心理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心理发展主要包括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智力的发展、幼儿认知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在幼儿期读过的书,不易忘记,它影响着幼儿的心身发展,并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善于理解幼儿阅读心理, 使每一位不同年龄的儿童能够充分享受读书的欢乐,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热爱读书。对儿童而言,读绘本就是轻松愉悦的文学生活的开始;是对艺术的感知启蒙;是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与体会。因此,在欧美、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及地区,绘本阅读早已成为少儿阅读推广的主要手段。我国相比其他国家,绘本阅读推广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绘本才正式进入中国。公共图书馆作为培养少儿阅读兴趣、提升综合素养的教育阵地,有责任、有义务开展、探索绘本阅读推广,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情感。在阅读推广的实践中,本人认为绘本阅读有助于激发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三、绘本阅读有助于幼儿智力发展

1.绘本阅读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性的直观思维,而绘本以图画为主,文字少而精炼,画面色彩丰富,以画表达故事情节,绘本阅读可以借助丰富的图画,“读”出其中的意思,使阅读变得更为简单,符合儿童早期阅读的心理特点。好的绘本,每张图像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独特的叙事关系,表达绘本的整体寓意,通过直观化的绘本阅读,孩子吸收、激荡、转化着各种观点,无形中便培养出精湛的阅读能力,促使孩子积极地从图画阅读向纯文字阅读过渡。如《鸭子骑车记》是一本在艺术、思想、认知上都具有独特价值的绘本,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描写生动、视角多变,可以引导孩子贯彻它们的表情、神态、动作,结合背景和文字揣摩它们的心里,图中出现有趣的小动物,如小鸟、蝴蝶、蜜蜂等等,对孩子来说发现这些动物也是阅读中重要乐趣之一。故事讲完后,可以组织孩子进行绘本续写和编绘等。

2.绘本阅读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其一生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绘本阅读幼儿通过图画进入了故事和知识的世界,幽默风趣的画面满足了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将幼儿轻松带入阅读的快乐之旅。如《我喜欢书》一只猩猩表情憨厚,体型圆胖,穿着背带裤,就像可爱的孩子,画里它坐在恐龙身上,小朋友马上就理解它在看恐龙书,图画诙谐有趣的画面,更让小朋友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小丑如果踩到香蕉皮,就会跌倒,看恐怖书时,连影子都觉得是鬼,恐龙背上的骨质板也是书,画面到处显示书所带来的种种乐趣,让读书变得有趣极了。

3.绘本阅读能激活幼儿的想象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是在客观事物的影响下,在言语的调节下,人的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幼儿天生就是幻想家,喜欢想象。幻想和创造是儿童思维认识过程的必然手段,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在其设定的虚幻世界里寻求快乐。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认为:“……对于读图画书而言,读书就是读故事,通过图画读懂故事。那么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在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的能力,也就是一般被称为想象力的能力。如果想象力丰富,人就能看到看不见的东西。图画书与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绘本故事横跨国界,穿越各种文化背景,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让创造力无限扩大。绘本里还会预留给孩子许多想象的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对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自我扩充、延伸。如《小猪变形记》,孩子的想象不仅可以基于绘本原有的画面内容,更可以向外延伸小猪遇到了谁他怎样让自己变成别人的样子,结果会如何。所以在绘本教学中要做深层次地挖掘和准确地引导,让孩子带着好奇、兴奋的心情,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并透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孩子逻辑思考、预测推理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

四、绘本阅读有助于促进品格塑造

1.提高孩子的美学修养

优秀的绘本都是出自世界各地绘画大师之手,也称画中精华,孩子从小接受名家名画的熏陶,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提高审美情趣和美学修养。好的绘本无论线条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空间的布局,多种媒材的使用,绘画的技巧以及风格的统一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运用各种手法营造故事情节,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享受文学,也感染到美学。绘本阅读在把孩子带入美好故事情节的过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艺术审美能力不断发展。如瑞士马克斯.菲斯特创作的《彩虹鱼》,通过一条有闪亮七彩鳞片彩虹鱼的经历,告诉孩子一些生活的真谛:痛苦与朋友分担,痛苦会减半;快乐与朋友分享,快乐会加倍。该绘本插图采用水墨画技法,融入了中国画的传统元素,鲜活亮丽且富有现代感,画中水的场景,仿佛每个水草都在荡漾、漂浮,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2.促进幼儿人格健康发展

著名教育家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前就已基本完成,6岁以后只是在以前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对人的一生来说,很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方式来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塑造并基本定型的,且定型后很难纠正。因此学前是儿童人格塑造的奠基石,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阅读关于优秀品德方面的绘本,儿童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会激发并促使他们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在生活中会不自觉以其为榜样并努力向其靠拢。例如《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用温暖亲切的小故事生动再现孩子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莽撞淘气又温柔善良的小兔波力则教会孩子为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克服恐惧、如何关爱别人、如何与人相处等等。只要在阅读时正确指导,就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出健全而有魅力的品格,搭建好通向社会的桥梁。

3.培养多元智能

篇(4)

教育作为人类最具特色的自觉行为,都是在一定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育科学发展观不是空洞的,它深深地嵌入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教育科学发展观也不是主观臆想的,它是根据历史和时代所提出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密切联系当前中国教育的实践,产生构建的理论体系。我国教育正处于体制改革和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教育改革越是深化,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就越需要科学的回答。由于教育的复杂性和周期性长的特点,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

曾经有诺贝尔奖得主说过,他经历的最重要的教育是在幼儿园,这一说法实在很深刻。因为,幼儿阶段其实正是奠定基础的启蒙阶段,民间亦有“三岁看大,七岁至老”之说。在幼儿教育阶段,其实应该涵盖“德智体美劳”诸多学科。提到儿童美术教育时,很多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的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怎样才能提高画画水平等等。但是,谁都知道,不懂得心的教育就不能有好的教育主张和方法;不懂得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就不可能有突出的教学效果。丰子恺先生对人文精神的教育观体现了他对美术、音乐、文学的全面精通和研究,他将人文精神的塑造贯穿于整个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涉及到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历史学,艺术门类等都有广泛的涉及。以人文为主线的美术文化贯穿于美术学科中,我们传达给儿童的视觉艺术应该具有一定的价值,儿童的潜在能力是通过人文文化的感召力来释放的。

我们从来都是和孩子从同一方面看他们的画,而且是从同一视角。我们往往忘了考虑,儿童美术教育是一个承接和释放情感的载体,儿童绘画和他的身心发展一样,有一些早期的原生态净土,在这片净土上,每个孩子都在发展着自己的个性,按自己的规律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的位置,教师和家长应该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儿童美术教育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元文化思想渗透的、综合的、全面的审美文化教育,“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美的事物。传统的美术课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绘画及技能的培养上,使原本应当丰富、生动活泼的美术课,变成了机械的模仿和乏味的操作训练。美术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中,课堂造成了儿童部分个性的缺失,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不是要儿童走向一个共同的点,这不是最终的目的,而应该注重过程,即在过程中提炼美术的精华,让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受阻碍,自由发展。

大自然是每一位儿童向往的天地,儿童的生活源于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是美术教育的教学核心,是儿童绘画的源泉。孩子看的多,经历的多,留于心中的印象就越多,画画时内容就会丰富,想象即无穷。观察并不是让儿童照实描绘他们的所见,而是通过观察来培养他们对生活的一颗敏感、细嫩的心灵,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教育者要善于抓住观察的时机,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适宜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提升儿童对绘画的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蜕变,新的跨越。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

篇(5)

【关键词】敬业 专业知识

中职生本身对学习的兴趣不浓,贪玩心重,所以真正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做一个中职学生喜欢的音乐老师确实不容易,只有在实际教学中不断的去总结经验和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才能让课堂更成功,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着,引领孩子们走进更开阔的音乐天地中去,所以做一个智慧型和敬业型的教师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笔者结合多年中职音乐教学,就此问题浅谈如下思考。

一、中职音乐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敬业精神

要做好一个中职音乐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一份挚诚的爱。敬业的重要内涵是要爱学生,不但要爱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差,音乐素质低的学生决不能歧视。而要付出"四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平时他们在班上得不到爱,得不到表扬,得不到参与等,只要得不到的,在我们音乐课上都让他们得到。长期来,差生特别喜爱上音乐课。有一次,一位差生脚扭了,到三楼形体室上课不方便,可他不愿意放弃这节音乐课,自己一瘸一拐地来到音乐教室,满头是汗,我急忙迎上去扶他上位,并说:"你脚不方便就不要来上音乐课了?"可这位学生回答"不!我要上,这是我最喜欢上的课。"当时,我听了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上课时,我在全班表扬了这位同学,全班听了都为他鼓掌,课后,我把他送回了教室。通过这件事,同学们再不看不起他了,这位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发展,成绩也有所提高。因此,只有爱学生,理解学生,才会实现你的职业价值。

二、教师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新型的中职音乐教师,应该拥有过硬地专业基本功和音乐素养。只有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才能让我们胜任本职工作,才能在孩子们面前提高威信,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才能在教学中运用自如,如鱼儿在水中尽情嬉戏。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课堂中,我们的范唱要充满情感,要呈现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扉、开启音乐启蒙的明窗;我们的弹奏要娴熟,技巧运用恰当,才能稳住同学们的情绪,启迪同学们的情感;教师的舞蹈要符合中职生的心理,才能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渴望。作为一名中职音乐教师,惟有坚持学习,不断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要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不能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落伍。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沐浴着阳光,我们面对的是一天天学生的成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的音乐素养,我们要不断地“美容”自己的教学,每天站在学生面前时,展现自我别具一番的神采飞扬!

三、中职音乐教师要学会多给学生一些空间

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老师的严厉指导下,一遍又一遍的,一句又一句的学唱课本上歌曲,我一直觉得音乐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因为没有谁会在唱歌的时候沮丧着脸,可是为什么孩子们在课堂上似乎很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在唱着一些乏味的歌曲。教师这个时候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机会,去聆听他们的想法。问问为什么唱不好,或许有学生说有一句总唱错,让自己失去信心了。教师应该把歌曲的歌谱认真分析给学生,如附点部分的节奏是如果掌握的,或者是切分的节奏该怎么打,只有真正找到根源才能把问题解决。或许还有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唱歌曲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强调学生都会唱,能唱好节奏,能唱准音高,可是学生没能理解歌词的含义,或者对歌曲的内容一无所知,那难免会出现唱的很乏味。我一直觉得课堂应该是学生为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着和组织者,如果变成学生在老师的严厉管制下,灌输性的教学那学生就会变得可怜兮兮,像一只被束缚的小猫,其实他们应该是翱翔于蓝天的小鸟,学生有很多想法是我们老师都想象不到的,记得以前汽修专业的有几个学生在学唱完一首歌曲后进行了歌词的改编,当然改编的歌词很滑稽,引起哄堂大笑,可是我更多是表扬她的创新,因为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天赋需要老师给与一片开阔的空间,而不要把学生的思路堵死,否则只能跟着老师打转转。在上一堂课上,我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希望学过乐器的同学都精心准备好一堂课,讲解关于你学习的乐器,关于它的构造,功能,并能演奏一段而且讲讲曲子的写作背景,让很多学乐器的学生都有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能学习一门乐器本来就是一件不错的事情,但是很多学生学了很久之后缺乏兴趣,其实也和他们缺少展现的机会有关,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赏识和鼓励的,这样才能更有信心。

四、中职音乐教师要多才多艺

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在做好教书本职的同时,还应不断的加强自身音乐气质的提升,具备像演员一样高雅的气质、丰富的才艺,和坚定的自信心。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在举止、言谈、手势、眼神乃至整个体态等方面赋予动态表情和随时随地的变化,才能寓知识和技能于形象趣味之中,使得学生们在课堂里得到气氛美,身心愉悦的感染中自觉地“出神入化”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优秀的音乐教师,要多才多艺,能够根据教材要求,吹拉弹唱,自编自演。在教学中展示自己最擅长的一面。优秀的音乐老师能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来更好的演绎音乐,带给学生以音乐美的享受。

总之,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比一所歌剧院的指挥宝贵和重要得多。一位蹩脚的指挥,不过是一两次的失败,而一位鳖脚的音乐教师如果连续失败二十年,那么会至少扼杀二十几批孩子的音乐天赋……”。所以,作为新时期的中职音乐教师,我们一定要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己,为我们中职音乐教育添砖加瓦,做一名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廖幸瑶.音乐美学教育实践之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48)

篇(6)

一、现行基础教育阶段识字教学的误区

(一)误读拼音

现行基础教育国语学习主要是从汉语拼音的学习开始,然后用拼音拼读汉字的方式来学习汉字。实质上,这种以拼音学汉字的方式是对拼音的误读。

首先,从拼音的发展史看出,拼音的产生主要是为了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通话)的,而不是学字功能。

不管是1913年2月“伺候汉字,偎傍汉字”①(黎锦熙语)的注音字母还是1930年改名的“注音符号”,拼音的前身注音字母(注音符号)的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拼音,不作为拼音文字,并且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在《当代文字改革的任务》中,也提出“注音字母对于识字和读音统一有过一定贡献”,由此可见,注音字母其实就是方便识字,统一语言的一种符号而已,并不是为了学习汉字。

1958年的开始实施的汉语拼音方案,对它的界定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②。也就是说新时期汉语拼音的制定是为了方便不同区域的人们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

这个道理不难明白: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这使得全国各地的方言差别很大,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地区的语音不一样。随着农业时代向工商业时代的转变,不同地域的人口之间频繁流动,这时如果各地区的人还使用各自的方言,就很难实现自由有效的交流。比如,一个北方人到两广、福建等一些区域,如果各自还说自己的方言,就无法顺畅地进行口语交流。

其次,从汉语拼音方案实施与应用的领域来看,汉语拼音主要是进行扫盲教育、方便交流与汉字的查找、改革等。

汉语拼音方案自制定以来,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主要有如下方面:③

1.用于给汉字注音;

2.用于教学普通话;

3.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

4.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5.用于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

(二)误解学生的识字能力及识字规律

现行基础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识字能力存在以下误解:

1.认定小学生记忆汉字,一年级学生能力最低,六年级学生能力最高;

2.认为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同样适用于汉字的学习,汉字的学习应该由易到难。

古人与今人,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小学低年级多识一些字和少识一些字,哪个更科学呢?外国学者给我们上了一课。日本石井勋博士从1953年开始从事日本小学生学习汉字的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持续研究数十年之久,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1953年,石井勋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教孩子们学习超出文部省规定十倍以上的汉字,结果效果很好。由此他得出以下结论:一年级小学生的语言以及学习汉字的实际能力远远超过了成年人,即使是伟大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比不过幼儿所具有的这种能力。

经过进一步的实验和总结,石井勋发现了一系列以往的认识误区:一般说来,一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赛跑,年岁小的肯定输。由此,人们产生了一种错觉,不管做什么,一年级学生都会输给六年级学生,以致认定记忆汉字,一年级学生能力最低,六年级学生能力最高。但事实恰恰相反。1960年,石井勋接了一个新生班,一直教了六年,直到送学生毕业离校。六年中,他尝试指导同等水平的小学生,发现汉字的记忆能力,一年级学生最强,其能力随着年龄递增而趋于下降。因此,他认为应该因势利导,让一年级学生学的汉字量最大,随着学年递增而逐渐减少识字量。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单凭直觉来判断或者决定与教育有关的重大问题,实在很危险,即使认为是很有道理的事,也有必要进行实践与检验。由此,他得出: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识汉字的能力随着学年的递增而逐渐减弱。

从简单到复杂,这一条所谓认知规律,快被人说滥了。然而,石井勋惊奇地发现,汉字字形越复杂越容易记,而且记住之后还不容易忘掉。这是因为汉字笔画多、字形复杂的汉字,特征反而明显,可记忆的特点就越多,更容易记、容易读。相反,字形简单、没有什么特征的汉字,看起来容易记,其实要想记牢更难。我所带的三年级一个班的学生同时记忆“焦急”、“爱戴”与“必须”三个词语,我发现学生对于“爱戴”的“戴”字记忆的速度与准确度明显高于“焦急”与“必须”,而在“焦急”与“必须”两个词语中,学生记忆“必须”的难度又略大于“焦急”,这由生词第一次听写时全班89%学生能听写对“爱戴”,81%的学生可以听写对“焦急”,而顺利写出“必须”的学生只有74%可以看出;第二次听写时,“爱戴”与“焦急”两个词语基本上都能听写出来,只有“必须”这个词仍有五名学生记忆不清。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教室”、“滑梯”、“或者”与“互相”四个词的记忆上,学生对“教室”、“滑梯”的记忆效率远远高于“或者”与“互相”。

(三)含有笔画多、结构复杂的字的《诗经》、《论语》之类传统文化经典不适合基础教育年龄段的学生学习识字

我们识字教学的思路,大致是自简而繁,自慢而快,识写结合的,并认为这样才符合儿童识汉字的规律。然而,中国优秀的古人从来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教儿童识字,一上来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完全不管笔画多少、结构繁简的制约,即笔画多、结构繁杂的字亦可先识;唐朝儿童入学是从诵读150首《咏史诗》开始。唐朝不仅在经济上达到世界之颠,还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丰富的精神文化,所以,唐朝在文化教育上的一些做法应该更值得思考。

诵读富含韵律和乐感的诗文总是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愉悦,采用韵语读物作为识字教材,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④民国时期著名国文教授罗庸也曾谈到国文教育尤其是诗教的重要性,他认为《三百篇》因其直抒性情,所以感人最深,文学的价值也最悠久。诗教为六经之后中国文学的正宗。

二、现行基础教育教学中识字教学策略

(一)以《诗经》为教材,淡化拼音,形象识字

因为中国的汉字本身就是来源于图画,所以《诗经》除了富含韵律和乐感之外,一些象形、会意字本身的讲解学习,还可以增加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识记汉字的趣味性。

比如“采”字,以及与之相关的“手”字,可以看出一些史前人类活动的痕迹。古人造字之初,并非用提手旁来表示手部发出的动作,而是用“采”字。《诗经》中也是先出现“采”字,其中第一首诗中就有“左右采之”,表示采摘的意思。“采”字,上半部是动物的爪子,而“木”表示树,这样,“采”最初的含义首先是“在树上摘果子”(最初“木”上还有三个果子的形状,但后来省去了)。老师可以把采字的象形字给学生展示一下,来解释采字的含义,这对于有过采摘经历的小学生而言很容易理解并且记忆。而且,学生可以通过“采”字本身,体会一种劳动快乐的情绪:看着那漫山遍野、挂满枝头的果子,伸手就采、然后嘴里满满的全是果子的滋味,那种身心的愉悦学生很容易感受的出来。

而且,由“采”到“手”字的造出,还可以看出人类认识功能的进一步提高。其实,我认为古人最初造“采”字时,更多的还是一种无意识的采摘活动或者说本能的生存需要,所以那个阶段,还没有真正地审视过自己灵巧的双手,因而并没有把自己的这双手从动物的爪子中区别开来。直到后来认识到,不同于动物爪子仅限于采摘的功能,人类的双手还可以做别的,例如缝制衣服。或许直到此时,古人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双手,于是,造出一个不同于动物爪子的“手”字,《诗经》中第一次出现“手”字就是“掺掺女手,可以缝裳”。“手”表示缝制衣服等精细动作,以及现在发展为可以用“手势”表达感情,如“挥手自兹去”,以及“挥一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样,学生通过了解“采”及相关字词的含义,不仅很容易就可以把它们记住,而且还可以带动他们了解人类史前活动的一些痕迹。我相信,这些知识的介绍,将会带动小学生主动去了解相关的科普读物。老师更可把相关的科普读物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熟读经典,阅读识字

孔子强调“不读诗,何以言”⑤。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认为人文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他成为院士的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美学家及文学理论家敏泽先生说他自己⑥,“尽管早年我所背诵的东西,并不都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力特强,这些背诵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他认为“童蒙时期的心灵,像一张纯净无尘的白纸。他在此时的所习所学,常常永生地刻在他的心灵上,与他的生命相始终。所谓“器成彩定,难可翻易”。

朱光潜先生在其“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一文中回忆说⑦:“私塾的读书程序是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去,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这早年读经的教育我也曾跟着旁人咒骂过,平心而论,其中也不完全无道理。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阶段启蒙读物的重要性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在孩子擅长背诵记忆的时候多给他们积累,所谓厚积薄发,随着知识、见识的增长,原先记忆的知识总会在不断的成长中有所感悟,对自身有所启迪。那么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积累的众多经典著作中,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堂上首先应该读哪些内容来识字呢?

朱熹认为“诸子之学,皆出于圣人,其后愈远而愈失其真”,朱自清先生的是孩童易于诵读短的句子。因此,我认为,语文课堂上需要反复朗读而且应作为阅读识字材料的内容有四部分:一、《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童蒙读物;二、《诗经》、乐府诗等民歌;三、孔孟经典,例如《论语》;四、历朝历代的经典诗词,特别是唐宋时期的诗词。因为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还是后世著中字词的源头。我们后世很多诗歌、文章中的词汇,无不从最原始的著作中直接引用或者演变而来。因此,在反复朗读这些经典篇章的过程中,通过一边识别字形,一边揣摩意义,无疑有利于准确地把握古书中各种字词的读音和含义,从而可以扫清阅读古书的文字障碍,为接下来的博览群书开辟道路;再进一步,为步入科学、经济和艺术人生领域,奠定一个良好的人文基础。

只有一直给孩子阅读一流的作品,他们以后才会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懂得甄选,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书是读不尽的,就是读尽了也没用,很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就是告诉我们要重视所读的书的质量。现在很多学生,包括大学生都会让老师推荐阅读书目,其实就是因为二流甚至三流不入流的的书看得太多了,已经不懂得什么是经典了,就像一个人如果一直吃世界一流的美食,那么他在吃到次品的时候他的舌头自然就会本能地作出反应。

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如果把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比做一棵古老的参天文化之树的话,那么,这些最一流的作品,就像是这棵参天古树的根系,它代表的是我们国家的文化源头,可以看作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地基。这就犹如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一些著作,代表着西方的文化源头一样。所以,语文课堂识字与阅读教学如果舍弃这些最一流的作品,无异于舍本逐末。

注释:

①闻述之《读音统一会与注音字母》第560期.语言文字报.2011年11月.

②.

③郭倩《汉语拼音应该/不应该被国际音标取代》.语言文字网.2010年3月.

④朱光潜《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9月版,第14页.

⑤《论语·季氏第十三》.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⑥http://.cn/rjwk/cxyuwen/2012/035/xy/.

⑦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朱光潜自传.商金林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9月版,273—274页.

参考文献:

[1]闻述之《读音统一会与注音字母》第560期.语言文字报.

[2]刘占全《汉语文教材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3]郭倩《汉语拼音应该/不应该被国际音标取代》.语言文字网.

[4]郑林曦.《论语说文》.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5]朱光潜.《谈读诗和趣味的培养》.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年9月版.

[6]《论语》.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