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6: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非遗红色文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luckywen”为你整理了这篇市文化和旅游局年度总结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贯彻落实“重点工作攻坚年”精神,围绕“一轴六区”、“九大禹城”重点任务,对照打造水韵禹城、书香禹城发展目标,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高点定位、勇于创新、真抓实干,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2020年以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情况
(一)城乡共建共享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再提升行动,夯实文化主阵地,增强文化软实力。
一是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对标达标提效能。在集精力、集资金、集政策于一体强力推动下,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达标建设基础上,社会参与、重心下移,服务效能继续优化升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市直五馆高质量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复审通过国家一级馆,服务质量实现大幅提升,智能听书机、盲文书籍、热水、无障碍通道、免费wifi、免费储物柜等服务设施日益健全。24小时城市书房免费对外开放。全市布局安放电子书借阅机8台。1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达标建设,无线网络全覆盖,10处数字文化广场建成,新建5处文化舞台。村级342个社区(村)文化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休闲娱乐、教育引领等功能于一体,刚刚代表德州市接受省级考核验收,创造了送戏下乡的德州模式,近期,德州市文旅局将发文推广。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城市品质。为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读书需求,实施政府与企业、社区多向合作,扎实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禹城建设。1、打造“15分钟阅读圈”。投资70余万元,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1处,覆盖周边3所中学、2所小学、5个商业小区,辐射近4万人。在各乡镇和城市社区设立分馆,全部与图书馆联网,图书通借通还。第二批城市书房建设正在进行中,近期,将正式面向市民开放。2、举办多彩阅读活动。在全市开展图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进家庭、进军营“书香六进”,举办读书朗诵、图书捐赠、读书大王比赛等10余场,举办书香家庭、最美读书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评选活动8场。为全市3万名小学生,免费统一办理借阅卡,全面推广少儿阅读,纳入2020年全市20件为民实事。
三是城乡文化惠民供给转型创新。盘活文化资源,延伸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坚持“活动特色化、城乡一体化”全社会同参与、同创作、同分享的 “送、种、创、秀”公共文化惠民新模式。1、数字文化领先启动。在德州率先启动数字文化乐享工程,推进线上线下一体互动,扩大“送、种”文化平台。开办“耕耘讲艺”、图书推介、抗疫作品展、禹城红色历史展等线上线下文艺活动60余期。开设书法、声乐、民族舞、广场舞、乐器、剪纸等线上课程50余期,点击量6000余人次。“耕耘讲艺”成为全省文化馆系统的品牌活动之一。2、群众“创文化、秀文化”多样性。创新落实省文旅厅“五个大家”系列活动,带动全市群众参与文化、融入文化、创作文化,群众“创文化”“ 秀文化”热情高涨,20余个群众自创戏曲、舞蹈、歌曲、相声作品涌现。完成送戏下乡895场、公益电影放映6809场。组织完成第三届农民丰收节文化活动,连续十天乡镇专场,2000余人参与,“农民丰收戏”得到市委滕书记的批示肯定。开展“书香禹城”广场舞大赛活动,各镇街自下而上全动员,市文化馆辅导各乡镇广场舞大赛30余场次,广场舞大赛秀出了农民新时代的文化风貌。德州广场舞大赛实现“六连冠”,为德州唯一。3、优秀文艺创作涌现。开展文艺创作青蓝工程,创作战“疫”作品200余个,20余件作品被学习强国、大众日报等媒体采用。抗疫原创作品先后荣获省级一等奖,荣获德州市疫情防控文艺宣传工作先进集体。2人荣获第三届德州市“长河文艺奖”。
(二)文旅互促互进激发产业新活力
围绕文化旅游产业破题行动,着重在补短板上抓项目建设,在扩大消费上抓产品打造,在乡村旅游上抓示范培育,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一是扎实有力,项目建设生机勃发。建立全局上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在项目谋划、资金争取、招商引资等方面全面布局。1、在建项目5个:总投资2.5亿元新街口文化产业园项目已完成90%主体建设,招商签约50余家商户;总投资1.1亿元山东基石建材项目,车间主体工程完工,设备安装竣工,正在调试;投资2亿元红色文化果玩综合体项目,将红色文化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山东杰奥杰尔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年产300台升降机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D7号车间,已投产;济南槐勃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年产5000台套激光雕刻机生产项目,落户高新区协同发展产业园A01号车间,正在进行设备采购。2、签约项目3个。创业商学院项目、众福智能机械设备项目、山东鹏森建材交通与住宅产业新材料项目。3、深度洽谈项目。甜蜜之城-文旅康养特色小镇项目、美丽乡村文化综合体、上古文化乐园项目、中国功能糖城高新技术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和施女湖风景区项目等多个项目正在深度洽谈中。
二是文旅联动,文旅产业乘势发展。以景区引领带动、产业融合互动、文旅全面联动的形式,主动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禹城文化旅游特色品牌。1、“红色游”。整合各类资源,做活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革命纪念馆为依托,先后开展亮化工程、改陈布展、红色记忆征集,纪念馆的红色文化更加浓郁,教育意义更加浓厚。以“发展生态旅游、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果玩田园综合体项目,集党史教育展厅、生态农业观光、四季果园采摘等功能一体,带动周边经济发展。2、乡村游。结合区位和经济优势,因地制宜打造30余处“一村一景”乡村游,6处乡村记忆游项目。各类农场采摘游、老物件记忆游、研学游、体验游,年接待游客1万余人。3、工业游。以禹王、保龄宝、麦香园等极具禹城代表性的工业游精品线路为依托,体验禹城工业文化资源,感受禹城工业文明和工匠精神。现有省级工业游示范点6处,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投放引导资金10万元开展第四届“山东省文化惠民消费季”,组织开展第一届草根带货直播大赛,75家商家参与。
三是强化管控,文旅市场安全健康。争取文旅市场扶持资金,配备执法记录仪、执法车辆等执法装备。开展网吧、KTV、旅行社、印刷、营业性演出等150余家文旅市场主体规范化执法行动60余次,净化市场环境。公开24小时举报电话,加大社会监督。开展“护苗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
(三)遗产亦护亦用开启文化传承新局面
将文化遗产安全工作作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底蕴的重要抓手。一是坚持护起来、管起来,狠抓文物保护安全底线。从底线抓起,集中有限财力,着力推进文物保护“四有”工作。聘用6名文物保护员,持续保障馆藏文物和野外文物安全。完成窦冢遗址和小城子坡高唐故城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考古勘探工作,对后续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姚高东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中。开展2次文物消防安全检查。落实占地超过二万平的基建项目考古勘探告知。二是坚持留下来、“活起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2020年,抢抓省级非遗五年一评的机遇,集中攻坚,全力突破,申报大禹治水等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4项,不仅实现禹城省级非遗的零突破,而且实现德州各县市区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为提速非遗主题创作、开启非遗生态区创建,奠定良好基础。非遗+文创产品“秤心如意”系列在全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德州唯一。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尽管各项工作取得一定进步,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文化投入相对滞后,文化服务精准化、多样化不足;文旅产业融合不全面,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不足;基层文化人才专业队伍单一,队伍流动性大。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入落实市委全会精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工作节奏和时间节点,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文旅工作持续提升。
一是打造精准供需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数字文化平台,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文化需求,积极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大格局。
二是打造“书香禹城”全民阅读。加快推进第二批城市书房工作。健全图书馆及分馆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阅读环境、不断提升阅读服务、不断提升阅读资源,不断提升阅读网络,让全民阅读无处不在。
一、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宣传工作形式
对县级文化部门来说,充分发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以境内丰富的“民俗文化、虞姬文化、花卉文化和生态文化”为依托,使主题教育浓墨重彩,文化建设有声有色。
(一)城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2010年以来,以虞姬生态园和市民广场为主阵地,组织了“欢乐广场”、送电影进社区等系列文化活动350多次,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以“沭阳人写、沭阳人唱、写沭阳人、唱沭阳事”为主题的“花乡歌会”至今已举办7届,成为靓丽的群众文化品牌。
(二)学校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沭阳县东关小学“长荣少儿京剧团”4次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分获金银铜奖,先后荣获第二届深圳少儿艺术节金奖和2次央视少儿春晚节目金奖,参加了省委团拜会、省梅花节等大型文艺演出,央视戏曲频道“过把瘾”栏目专门为该团录制了专场晚会;积极开展“淮海戏进校园”活动,城区各学校已将淮海戏纳入学校教学内容。
(三)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大力实施“三下乡”和“文化三送”工程,各乡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利用文化站小戏台等阵地,组织演出小戏、小品演出,群众还自发成立了“六塘春”民间艺术团等5个农民业余剧团,累计演出190余场,推动了农村自办文化的发展。
(四)重磅打造民俗文化
沭阳县将非遗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拨付专款用于非遗项目的调查,珍贵资料实物汇集,队伍培训和重点项目建设。今年将建成《工鼓锣传习所》、《剪纸传习所》等,重点打造《虞姬传说》传习所。工鼓锣传习所已完成室内效果图设计工作,准备开工建设,《虞姬传说》传习所完成了改造方案,正在收集虞姬传说的相关资料。
二、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化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内涵
(一)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立足点
为唱响科学发展主旋律,沭阳县文化激发建设斗志为主题,结合和谐文化、民间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积极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打造虞姬文化品牌,着力唱红花卉、民俗、生态文化。重点打造“中国沭阳花木节”和“沭阳虞姬文化节”、“沭阳生态旅游节”等,把特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助推沭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以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为重要载体
沭阳坚持在抓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等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把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与政治性、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组织当地文学爱好者开展主题征文活动等,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供创作平台。将艺术的舞台设在了社区街头、文化搬进了村社文化大院,为广大群众送上了一份份宝贵的精神食粮;把“三下乡”变成“常下乡”、“多下乡”,为基层群众“送理论、送科技、送文化、送卫生、送法律”。
(三)以创新机制、推动发展作为突破口
机制创新是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发展的活水源泉。在这方面沭阳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成功的的实践。活动年年有不同的主题、内容和形式,实行城乡联动、片区组合、行业地区互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活动方式,将舞台艺术、街头文艺、广场文化、农家大院文化、场馆展演、电影、电视、广播、传媒等各种文化手段综合运用,串起熠熠生辉的“沭阳文化”珠玑,形成一条魅力四射的文化活动链。2012年春节前后,沭阳文化吸引新华社、半月谈等媒体记者的眼球,基层文化活动被争相报道。
三、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增强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实效
实效性是宣传思想工作的生命力所在。近年来,沭阳本土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用和整合,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探索,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有力提升了沭阳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媒体多次对沭阳文化活动进行专题宣传推介“虞姬文化、花卉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成为沭阳对外宣传日益响亮的四张“名片”。特色文化的大力宣传,对外树立了形象,打造了品牌,营造了氛围;对内进一步突出了中心,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有效引导和激励广大文化界人士积极投身建设主战场。
(二)结成了丰硕的本土精神文化产品
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繁荣沭阳文化阵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三贴近”原则,深入挖掘和弘扬本土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剧目生产,每年都设立了50万元文艺创作基金,采取专项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扶持剧目创作,由我县作者创作的淮海戏《月牙楼》、《牡丹情》、《孙明芝》,小戏小品“人情债”、“姑嫂剪花”、“两把刀”等多次在省内获奖,《孙明芝》还荣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少儿舞蹈“海那边”荣获了省“五星”工程奖。县淮海剧团《金水河》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文艺新人。
[关键词]信阳;茶文化;文旅融合
总书记指出,旅游是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的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河南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但与京、沪、粤、苏、浙等第一梯队相比,尚不是文旅大省,更不是文化和旅游强省。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作为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河南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一环,信阳以茶为媒,通过茶叶搭台,旅游唱戏,发展“茶叶旅游”,培育茶旅文化融合的新型发展模式,已经迎来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信阳茶旅文化发展现状
信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南端,种茶历史悠久。东周时期,茶在信阳地区开始种植。近代以来,信阳毛尖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荣获嘉奖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和“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自1992年始,信阳开始举办茶叶节,迄今为止已连续举办29届,成为信阳的盛事之一。而信阳域内八县两区,拥有众多旅游文化资源———1.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区域内遍布梯田,河流密布,酷似江南风光。这里四季分明,景色各异。信阳市森林覆盖率近40%.其中,鸡公山下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负氧离子22万个,比四川九寨沟、福建武夷山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高出1~8万个,是目前全国此类测量的最高纪录,信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全市已建成多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风景区如鸡公山、南湾湖、灵山、黄柏山、西九华山等近10个。2.大别山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著名的红色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育出红二十五军等多支主力部队,100余名将军从这里走向全国,有鄂豫皖革命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以“苏区首府、将军故乡、江淮抗战、千里跃进”为主线的红色旅游文化,正在成为大别山区域红色旅游品牌。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信阳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以茶会友、以茶兴城,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取得可观的效益。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与运营,品牌效应不强。目前市场上比较知名的信阳茶企仅限于文新、五云、蓝天、九华山等少数茶企,其茶文化传播存在散而太乱、行而不远的局面。
二、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人们经常说诗与远方,这里的“诗”即文化,“远方”即旅游。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可以更好地走向“远方”,旅游也就更有“诗”意。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可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价值感,同时也赋予旅游更多的趣味性。这是服务地方经济、传承并发扬地域文旅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立足于信阳地区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田园、生态景观,深入挖掘大别山区民风民俗和农耕文化,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动茶旅文化融合发展,无论是对茶产业发展还是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对于实现地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传承保护大别山非遗文化,力争实现富民、宜居的扶贫规划效果,为大别山地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提升城市影响力
“文旅融合”是一个互惠共赢的过程。它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赋予到旅游中,这能够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发展旅游产业时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信阳坐拥八县两区,除了已经颇有名气的信阳毛尖,同时拥有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信阳毛尖及其所衍生的茶文化都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与吸引力。而信阳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也是颇具地域特色。通过茶旅融合的方式,以茶为媒,茶叶搭台,旅游唱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信阳的经济作物与精神财产合二为一,打造成一体化、规模化的文旅文化资源,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极其重要。
(三)提升地域文化软实力
对于信阳这座城市来讲,茶文化和人文旅游文化便是其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所在。信阳积淀着丰富的茶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对于发展信阳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培育信阳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旅游”、“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茶文化+文创”、“非遗+文创”、“非遗+民宿”、“茶文化+民宿”等多种形式,探索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拓展茶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茶旅融合文创产业新亮点,推动信阳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之路。
三、融媒体时代信阳茶旅融合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融媒体传播成为新时期提升信阳茶旅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的知名度、降低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宣传成本、增加信阳茶旅文化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信阳茶旅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媒介手段。
(一)利用融媒体技术,构建信阳茶旅文化大宣传平台
一是打造线下宣传平台。比如,由信阳市文化旅游和广电局精心设计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媒介渠道进行无缝宣传。当旅客途经或进入信阳境内时,由移动通信公司发送信阳茶旅文化特色信息;定制信阳茶旅文化宣传特色彩铃,发动信阳地区居民选用,从而进一步扩散信阳茶旅文化影响范围;打造茶旅文化相结合的主题广场、精美广告牌等,为市民、游客提供线下活动场所的同时,实现信阳茶旅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加深对信阳茶旅文化的印象。二是打造线上宣传平台。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线上媒体平台,结合各自平台的宣传优势对信阳茶旅文化之一进行分门别类推送,让市民对信阳茶旅文化耳熟能详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视听结合的图片、文字、短视频等形式,全方位展示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扩大信阳茶旅文化影响力与覆盖面,扩大客源市场。
(二)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特色品牌
一要凸显信阳茶旅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实地调研与大量查阅读文献资料,充分挖掘古今涌现出来的典型的信阳茶旅文化故事及资源,并以此为依托,重新概括信阳茶旅文化的核心精神与内涵,以提高信阳茶旅文化的吸引力。如,依托民间流传甚久的茶姑“画眉衔籽”的故事,以此为题材,谱曲、出书、拍摄影视剧等,让信阳茶文化以多角度多形式呈现,吸引游客到信阳实地旅游。二要丰富信阳茶旅文化传播的内容。比如,线下文化宣传机构或民间团体可以通过探索开展茶旅文化读书会,发展茶文化主题旅游,组织茶旅文化主题文创活动、主题摄影、主题短视频大赛、主题征文等形式展开相关活动,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信阳茶旅文化专题网站以及专属的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不同形式将各种与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相关的信息、活动如茶文化节、文旅文化节、博览会、展销会等,让受众即使不在现场,也能感受到信阳茶旅文化的魅力,并萌发到实地一探究竟的欲望。另一方面,积极开发信阳周边茶山资源,提升乡村旅游智慧化水平。借助茶山独特而秀丽的风景,在城市周边打造近郊的乡村旅游景点,如茶乡康养、山水民宿、休闲茶庄、创意茶会、会展培训等项目,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体验采摘、揉捻、炒制、烘干、装罐等信阳茶的制作全过程,并欣赏茶艺、茶歌、茶舞等艺术,让信阳茶文化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对信阳茶旅文化留下深刻记忆。
(三)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为信阳茶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信阳当地产学研合作。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联合培养专门性的茶旅文化专业人才;依托高校现有开设的旅游、茶艺、茶文化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茶艺内涵,热爱信阳茶文化,为茶旅融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二是政府部门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茶旅文化相关的大师工作室、茶旅文化体验馆、茶旅文化专业培训点等方式,加强对信阳茶旅融合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以及结合当地特色对茶文化、旅游文化经营者及负责人的专门性指导,力争形成政府搭台、高校唱戏、企业参与的茶旅融合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葛振:《赋能“文旅+多产业”新业态助力提升沈阳城市文化软实力》,《第十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年4月
[2]李明军:《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对策研究》,《福建茶叶》2021年第4期
[3]王彬:《文旅融合进入深化期高质量发展引领前进步伐》,《中国文化报》2021年8月6日
[4]李峰:《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部旅游》2021年第4期
[5]胡玲:《全域旅游视角下信阳市茶旅融合发展探究》,《商业经济》2020年第8期
[6]郭文茹:《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旅融合的SWOT分析》,《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7]邵瑞:《网络传播与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传媒》2021年第13期
一、基本情况
郾城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夏朝建立古郾子国,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置郾城县,2004年漯河市区划调整郾城县一分为三设郾城区。在郾城历史上发生过刘秀郾城搬兵、裴度郾城伐蔡、岳飞郾城大捷、郾城战役等历史事件;这里出现过许慎、陈实、范滂、公孙大娘、赵伊坪、苏进等历史名人;郾城区境内的“许南阁祠”是海内外学者的向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经幢”,清道光年间的“八角硫璃井”、“镇河铁牛”,以及新时器时代的化身台遗址,五千年前龙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筑郝家台等人文景观,显现出郾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区现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郝家台遗址和彼岸寺碑),省级7处(裴城洄河石拱桥、文庙大成殿、许南阁祠、裴城遗址、城高遗址、凌云台遗址、特授郾城县正堂加五级记录十次鲁碑),市级5处(化身台遗址、裴晋公祠碑、镇河铁牛、赵伊坪故居和革命烈士陵园)。近年来,郾城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⒙糜我抵哺于历史文化、以保护促开发的人文历史游发展思路,使全区的旅游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了兴国寺、府君庙、彼岸寺经幢、许南阁祠等一大批优秀旅游景区景点,年均接待游客20余万人,旅游收入超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措施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发展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汇报进行专题研究,建立了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等各项机制,明确了区直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形成了工作合力。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跑步进厅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政策性项目资金。同时,通过政策倾斜、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介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项目开发,拓展资金来源。近年来,共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772.5万元,引进社会资金4000多万元。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严格执行旅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条例,不定期对景区及其它旅游经营单位进行安全排查,广泛开展旅游接待点选荐评定、A级景区评定和创建文明景区(点)等活动,规范行业经营和服务行为,促进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打造“三个品牌”,加快发展进度
一是打造古文化品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彼岸寺碑的碑身保护工程,启动名人塑像群、名人字画碑林等配套设施建设工程,着力丰富景点内容;以许南阁祠为依托,打造了由282块石碑组成的《说文解字》碑廊景观,大力弘扬许慎文化;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大成殿进行修缮,进行了孔子儒家文化布展。初步打造出了以许南阁祠、彼岸寺碑、文庙大成殿为主的汉字文化、石刻文化和儒家文化游。二是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形成了以赵伊坪故居、烈士陵园为一体的红色革命教育游。2012年,对几近塌陷的赵伊坪故居进行了修缮保护。同时,邀请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栏目组一行前来拍摄宣传教育片,有力提升了郾城乃至漯河的知名度。三是打造宗教文化品牌。在做好道教场所城隍庙及府君庙景区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投资4000万元,对兴国寺大雄宝殿等建筑进行了重建,并对兴国寺的传说故事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扎实推进化身台兴国寺建筑群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兴国寺、府君庙、城隍庙为一体的宗教文化游,为把我区打造成为漯河及周边地市的宗教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
(三)深挖民俗文化,丰富发展内涵
特色民俗文化是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始终坚持将保护、传承、推介特色民俗文化作为丰富文化旅游业发展内涵的重要内容。一是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组织文化工作者对全区各乡镇实行分片包干,拉网式排查,严格做到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线索,确保全面、准确掌握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先后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1.2万条,立项245条,照片260张,录像13个小时。二是认真做好传承发扬。为杜绝优秀的非遗项目失传,我区加大对非遗项目资金、道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组织民间艺人加强对传承人的辅导培训,并推荐优秀非遗项目到省、市进行展演比赛,如孟庙何庄青龙舞,在原表演人员均为中老年男性的基础上,又培育了一支女子舞龙队;东关双狮舞培养出了青年继承人近二十名。三是积极做好宣传推介。对极具民俗特色的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手工技艺的民间艺术进行整理,积极申请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目前,全区共有省级非遗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15个。同时,以民间艺术节、民间绝技绝艺展演、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的举办为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有效增加郾城旅游的知名度,有力地带动了全区旅游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我区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历史文化景点建设缓慢、开发深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达不到旅游业发展要素的要求。二是历史文化景点小而散,缺乏吸引力。主要表现为各景点参观活动范围小,浏览活动时间短,且景点之间距离较远,缺乏便利的公共交通条件,“人文历史游”品牌缺乏吸引力和带动性。三是许慎、岳飞、冯玉祥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知名度相当低,是制约旅游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范围较广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先行,统筹开发。但目前我市尚未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造成以县区为主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各自为政、品位不高、功能不全等共性问题。二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是一项前期投入大,收效速度慢的产业。由于区财力有限,再加上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还未形成依靠合理政策引导、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金补充、招商引资资金助推的良性发展模式,致使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缺乏动力和后劲,难以形成规模。三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包装宣传不到位。历史名人事迹及历史古迹对内对外宣传不到位,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缺乏,致使游客接待量不足。
四、意见和建议
1.建议市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工作,建立《漯河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规划》,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行科学引导、合理开发,尽快形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
2.建议市政府尽快形成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涉及土地、财政、规划等,牵涉面广,需要上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调配合。建议市政府牵头,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县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持力度,确保县区旅游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现状 问题 建议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的创造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和党的十精神,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支柱性的产业。云安是南江文化与西江文明的交融之地,人文荟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方风情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其中马塘庙会、陈传说、玲珑子母灯均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如富林马塘庙会和云利醮会等规模盛大,远近闻名,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围绕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课题,本文对云安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云安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云安县成立于1996年,地处粤西、西江中游南岸,位于云浮市中部,全县总面积1202.9平方公里,总人口32.6万人,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山区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年轻的云安县在文化市场方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云安县文化市场主要包括全县出版物市场、音像制品市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演出市场等其他市场,文化经营单位共135家,其中网吧36家,电子游戏经营场所2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音像)35家,复印35家,印刷业2家,电影院2家,从业人员总计3000多人。在文化市场中,民营企业和经营摊点占90%以上,成为云安文化产业的主导力量。
纵观云安文化产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云安从初期的文化单位率先开展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开始介入,经营范围和经营领域的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作为新兴的行业,文化产业在云安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云安文化产业在短短的时间内从无到有,由弱渐强,已经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二、云安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历经十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云安文化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从全县文化产业情况看,全县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总体规模偏小,发展水平偏低,许多问题仍制约着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总量和规模偏小
综观全县文化产业市场,云安的文化产业不但总量小、注册资本少,规模不大而且分散,没有明显的产业链,根本难以做大做强。
(二)产业竞争力偏弱
目前,全县的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普遍较低,这就直接导致整个行业竞争力差,发展起来步履维艰。
(三)缺乏文化产业精品
文化产业品牌不多也不精,具有云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也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包装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能够体现云安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四)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云安文化产业人才总体来说是严重不足,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型人才高度缺乏,这不仅影响了文化消费群体的接受力和参与度,同时也影响了文化产业队伍的竞争力,无法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云安文化产业市场机制不够健全,许多文化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全县文化产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三、推进云安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正在不断提高,追求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积极参与文体休闲活动,已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构建文化强县的产业规划,加大对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充分发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精品文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努力培育以点带面的龙头企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为实现云安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搭建崭新的平台。
(一)深挖传统特色文化资源
云安应该依托本地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资源,根据云安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传统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力度,充分发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六种文化”,即体现“开放”特质的陈文化、体现“淳朴”特质的歌墟文化、体现“兼容”特质的祠庙文化、体现“敢拼”特质的红色文化、体现“自强”特质的石艺文化和体现“和谐”特质的生态文化,并将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相融合,以文化为魂,以企业为脉,以各行业文化产业为载体,大力促进文化与各行业文化产业的联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从而形成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和特色旅游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二)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
文化品牌是包含深刻文化内涵与特色服务的名牌产品,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反复转化为物质财富。云安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必须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积极擦亮云安的文化品牌。如陈文化,省级非遗项目玲珑子母灯、马塘庙会等,这些都应该作为云安的精品文化着力培育,要以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其经济价值,从而实现云安文化价值链的整体升级。
(三)积极培育文化龙头企业
要想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就必须要有影响力的大企业财力支撑,这样才能把文化做大做强。因此,要想法设法为文化产业搭建有效平台,促使一些资金雄厚、具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如天山水泥、云浮新港进军文化领域,同时对全县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分阶段、针对性的予以扶持,帮助其逐步扩大生产和效益。政府还可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方面的相关优惠政策,对文化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促使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从而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四)努力提升文化消费水平
毋庸置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文化消费需求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文化消费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文化产业的生产和再生产。因此,积极培育群众的文化消费观念,引领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将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消费引导,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提升群众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培养群众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二是要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文化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努力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在社区增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通过文化设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化消费。
(五)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
当地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去,为实现云安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充当强大的助推器。总投资1.5亿元建设的陈文化产业园就是吸引民间资本的成功例子,据悉该产业园分核心人文景观区、自然景观区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区组成。其中,人文景观区总投资3000万元,由县财政支持和申请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补助建设;自然景观区、旅游配套服务区计划投资1.2亿元,由民间投资建设。
(六)深化改革文化体制机制
现有的文化产业市场机制由于不够健全,导致许多文化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也不合理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制定科学的文化人才引进和激励制度,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同时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基地的建设,增强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此外,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升文化市场经营规模和档次,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省、市也对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做出了新的部署,这无疑给云安的文化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云安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抢抓机遇,步调一致,多措并举,围绕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地方风情文化资源大做文章,相信必定会大有作为,早日实现文化强县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凤华,陈倩.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经济论坛,2010年第4期,第123页;
[2]徐萍.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特征.统计与决策,2011年第1期,第25页;
不是我不想实习,而是我的专业想找实习的地方很难,而一般的地方对我的以后工作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所以只闲在学校。
有时候,机会总会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悄悄来到你身边,即便你没有任何准备,此时的你只需要抓好机会,尽全力迎接它。只要努力就行,只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当我第一次踏进xx电视台时,根本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三十天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学习广告专业的朋友介绍我和他一起去xx电视台做毕业实习。虽然说我的专业似乎和电视台的工作搭不上边,我是学习电影方面的,但是朋友的好意也不能推脱。说干就干,没什么大不了的。熟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豁出去了,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一天去电视台实习,我怀着既激动有有些担忧的心情。之前就听说过很多关于实习的新闻,说他们在单位实习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是整天干着各种各样烦琐的杂活。我担心我会和他们一样。不过我也做了一定的心里准备。不管他们安排我做什么,我都会很乐意去做。毕竟我是来这里学习的,而不是来这里玩的。踏进办公室,我热情的和每个人打招呼。xx县实施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破年,县上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这个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点,做大做强红色旅游。xx电视台特举办了魅力xx栏目。xx县正在把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黄土风情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xx旅游形式。红色文化已经成为xx人民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和精神遗。我被安排到魅力xx栏目组做编辑与播音工作。到了编辑室,李主任向我介绍了魅力xx栏目组编辑与播音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之后我便开始了我的编辑播音生活了。
虽说第一天到编辑部工作就有同事和我开玩笑说,学电影的怎么来这里当编辑了。但我总是笑着说,来和你们学习啊。我并没有把他们说的话当作是泼冷水,相反,他们的幽默风趣倒消释了我心中的陌生感。很快,我便和他们打成一片了。从我决定到电视台实习开始,我就一直坚信那句话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也许经过的专业的编辑训练功底不是太厚实,也许我没有编辑部前辈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但我依旧相信自己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我接手第一批新闻稿件时,真是有些忐忑不安,手足无措的感觉。我暗暗对自己说,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一定能完成。然后我凭着自己之前学过的知识及经验审稿,修改。在这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每次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虚心的向前辈们请教,学习。他们都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的为我解答,向我传授很多经验和知识。经过几次审稿,我发现,新闻工作者除了掌握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有很宽的知识面。因为新闻本身就会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决定好好的给自己补补课。每天实习回家后,顾不上一身的疲惫,我就钻进房间,把自己所有的戏剧影视文学的专业书全都翻出来,重新温习和学习有关新闻编辑的知识。与此同时,我还坚持每天阅读一定量的新闻及报刊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我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坚持,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同时也帮助新闻部的记者们修改了很多稿子。当我听到编辑部的主任对我的夸赞时,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的努力和自信,换来了他们对我辛勤工作的肯定。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使我更加努力地投身于这份工作中。
编辑工作需要激情,耐心和细心。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支持你前进。编辑部的工作者闷每天都要争分夺秒地修改、编辑,还要经常加班,有时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但我从来没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疲惫和厌烦,他们总是精神饱满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中。我想,正是这份对工作的激情支持着他们。如果没有激情,他们不可能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精力。
在编辑部工作也有很闲的时候。没稿件的时候,编辑们都会看看杂志和报纸打发时间,或是聊聊天,说说笑。而此时,我总会很自觉的地抓紧时间多看看些新闻编辑的书记或是拿出之前改好的稿件,学习和总结一些常见的稿件错误。总之,编辑部是一个既充满欢乐气氛又可以学习和拓展知识面的地方。
我刚来的那几天,就听到他们在议论,说我是走后门来的或是说编辑部的主任对我很偏心之类的闲话。但我不会把这些话放在心上,我想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尽管他们那样对我,我每天依旧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还常常提前来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慢慢地,他们的态度不再冷漠,还常常主动帮助我。我想,人和人之间都应该互相关心、坦诚相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打动你身边的人。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被忙碌的生活所忽视了。
时间过得很快,短短的三十天很快就结束了。这些日子里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似乎对这份工作有利感情,对这里热情的人们有了感情,对这里我曾经朝夕相处的一切有了感情,离别之际,心中充满了感激与不舍。
实习让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理论上的知识,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让我受益非浅。我认识到在学校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拓展自己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多思考,多练习,多听多看。同时要学会与人相处和沟通,处理好人际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
这一次实习的收获是如此之大,令我有点接受不了,我以为我的实习只是走过场的呢,没想到收获这么大,我为之前没有去实习感到后悔了。可是现在去实习也不是很晚,至少我刚到了实习的收获之大和实习的乐趣。
我在这里也建议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出去实习,到社会上见识一下,这样才会意识和体会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改进自己的有了明确的方向了。
文化产业是在一定资源基础上通过文化挖掘、品牌创意、优势集聚、民俗展示、改造创新形成的业态,良好的历史文化禀赋往往给予特定地域发展文化产业以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表里山河的三晋大地历史文化资源禀赋异常丰富,“晋善晋美”是极为准确的概括。自然风光、人文积淀、红色文化、艺术表现、民俗风情等为山西发展多种形态的农村文化产业模式提供了极为雄厚的发展基础。1.特色鲜明、品格各异的自然风光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绝佳选择。南北东西差异性的自然风貌使三晋成为我国北方旅游休闲的绝佳胜境。北国雁朔风光的壮阔,塞外“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远,黄土高原沟壑的纵横,黄河壶口奔腾的气势,加之山西北部夏季气候的凉爽、便利的交通都使山西具备了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的条件。2.积淀深厚、极富魅力的人文传统提供了认知三晋文明的广阔课堂。华夏发源的历史踪迹、内陆农耕文明的开拓业绩、遍布全省的宗教寺庙及其文化、不同时代产生深刻影响的各方面杰出人物、晋商文化的诚信进取精神、南北各地各具神韵的非遗制作等,都是华夏文明在三晋凿刻的历史痕迹,乡村常态生活中亦处处散发出历史文化深厚积淀的魅力。山西农村文化产业的独特空间是认知华夏文明绝好的课堂。3.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提供了感知我党发展历史的生动讲堂。一百多年反压迫求解放的艰辛历程中,三晋儿女英勇不屈,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非凡业绩,武乡、左权、黄崖洞等红色遗址是最好的见证;建国以来三晋儿女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大寨、西沟、右玉等创业之地仍历历在目。4.异彩纷呈、花样繁多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的宽阔大舞台。山西的左权小花戏、河曲二人台、孝义皮影戏、祁太秧歌、绛州鼓乐等闻名全国,享誉海外;各类民间舞蹈、鼓舞、秧歌舞、狮子舞、高跷、旱船、背棍、铁棍和抬阁等极具审美价值;民间绘画、剪纸、面塑、砖雕、木雕、造像等艺术表现传神。观赏岁月中留存的这些瑰宝,定能帮助人们深化对中华文化神韵的理解。5.淳朴厚重、魅力无穷的民俗风情提供了休闲娱乐、回归传统的温馨空间。三晋民间故事笑话、传说典故、交往礼俗、婚俗节庆、食俗居俗等生动展示出千百年间民众劳作生息、繁衍发展的图景,徜徉其间品味咀嚼,其淳朴厚重的内涵令人感喟。总之,潜心挖掘资源禀赋的丰富矿藏,用足用好其文化内涵,发展山西农村文化产业的视野就会充分打开,境界起点就可不断提高,思路办法也会愈益丰富。
二、在推进相关要素深度融合中促进山西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在深度挖掘多元融合中强化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魅力当今时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刻板地享受一种文化消费,而是将旅游等文化产业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体验,从中更多希望获得的是独特的精神感知和满足。适应这种需求,国务院2014年3月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国务院2014年8月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在某种业态中融汇多种相关元素,在向人们提供一种服务时满足其多方面需求,同时获取更丰厚经济效益已成为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譬如,央视在山西忻州农村拍摄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后,村民把当地生产的小米装在刻有“喜耕田小米”的葫芦里去销售,葫芦有“福”、“禄”的美好寓意,刻上“喜耕田小米”,植入文化附加值,简单的农产品就增值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农村文化产业许多门类的发展都可以通过挖掘文化附加值提升其社会效益,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一个乡村休闲景点,如果只简单陈设供游客观赏的风物,人们往往会因其缺乏更多内容而较快离去。但如能增加演艺项目,游人为看演出就要住下,因此就产生了住宿、餐饮、消费、购物需求,与相关旅游要素的融合就延展了乡村休闲的产业链,经济效益也就随之增加了。
(二)推进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发展农村经济与农村文化产业,其最终受益主体都是农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文化产业会因此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与经济价值。对农村文化产业产品精神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追求,也要求我们从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的角度,一体化推进两者协调发展。山西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高起点谋划、整体性开发是农村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明智之举。如山西享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誉的皇城相府在开发中秉持了“综合创新,集成创新”的理念,融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一手做足做好皇城相府的文章,恢弘的古典官宦建筑、重现历史盛况的开城仪式《迎圣驾》、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音会都展示了皇城相府厚重的文化内涵;一手打造融合多种产业要素的综合开发,现代气派的大型文化演出,体验现代田园风光、采摘品尝新鲜瓜果的相府生态园丰富了景点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文化品位。皇城相府由此荣获“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仅2014年春节假期,景区就接待游客5.54万人次,门票收入达310.24万元。成功的范例还有临汾古县,其特色文化不仅催生了各类乡村文化产品,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全县有5000余名妇女从事手工布艺制作,成立了“锦织”土织布、“红梅”布艺、“俏姑娘”编织等协会,仅“春媳妇”土布鞋协会就有200余名妇女联手从事土布鞋制作,其产品销往北京、广州、韩国、日本等国内外城市,2011年手工艺品的营业额达到200万元。
(三)拓展农村文化产业相关要素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作为一种综合性、渗透性、关联性极高的产业,文化产业与多个产业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推动农村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会带动其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也必将促进其文化价值理念向相关产业渗透,推动相关产业升级。1.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的融合发展。近年来山西各地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生产性开发融合发展的成效,从实践角度证实了这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政策性激励、地方社会民间的合力作用使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闻喜花馍、平遥推光漆器技艺、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广灵染色剪纸、洪洞走亲习俗、清徐徐沟背铁棍、老陈醋酿制技艺等非遗保护通过生产性开发得以传承,众多农民也因此得到了就业机会。2.推进文化展示与深度参与体验文化的融合发展。处于现代生活紧张节奏中的人们,常希望通过乡村风光与乡野生活的感受暂时缓解疲惫的身心,乡村生活因此成为许多城里人复返自然、回归既往、寄托情感的难以抗拒的诱惑。以传统物件、食物、场景,传统制作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传承历史,留存记忆的氛围,使其通过乡村旅游能够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就成为了拓展空间,深化产业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如山西孝义贾家庄村的农耕文化展览馆展示的犁、耧、耙、碌碡、纺车、风箱、水车等传统农具让游客触摸到了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中农民的生产劳作,感受到与现代生活的强烈反差,其心灵感受自然是城里人难得体验、久久难忘的。3.推进文化展示与演艺业的融合发展。如前所述,消费者享受文化产品往往希望得到更具内涵的多方面感受,尤其是体现特定地域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貌的精心制作,往往更能给农村文化产业锦上添花。山西在这方面不乏范例。号称“民俗文化三绝”的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的展演,让众多游客流连;折子戏中变脸、甩发、喷火、舞长绸、梢子功、翎子功等高难度特技也让观众叫绝,精心打造融合地方历史文化的艺术精品,乡村文化产业亦能成为人们尽情享受的民俗文化盛宴。4.推进休闲观光旅游与耕作农业的融合发展。通过搭建亲身体验的平台,改变游人单纯旁观者的身份,使人们通过劳作“过程”形成更丰富的感受,找寻更多样的乐趣亦是增强农村文化产业内涵、增强吸引力的有效方式。以采摘这种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的常见项目而言,如果不是让游人直接采摘成熟的果实,而是将土地租给他们,由农民指导其种植,使其亲身体会从种到收的过程,最终品尝亲身劳作的成果,就既能满足城里人尝试感受新奇的心理,得到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体验,又能通过出租土地、辅导管理增加农民收入,传统的种植农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由此就衍生出一个新的业态———体验感受式产业。这已经是发达国家和国内许多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成功推行的办法了。综上所述,密切跟踪消费需求,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以挖掘文化内涵为先导,不断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各要素的深度融合,农村文化产业的层次才能不断提升。
三、发挥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共同作用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作用。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向高层次发展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一)以市场导向引领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迈进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将更加旺盛,农村文化产业迎来了全盛发展的大好机遇期。随着“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市场正逐步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向追求品质的集约式发展转型。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早已超越了简单吃吃、简单逛逛、简单玩玩的阶段,变得更注重品位、更追求多样、更具有个性,要求有更高的文化内涵,农村文化产业也远不是搞些“农家乐”、“采摘节”就能吸引来城市人了。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必须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动向,研究和有效追踪消费者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准确把握市场脉搏,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产品内容与供给方式,通过增加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提升文化内涵,以文化底蕴吸引游客。
(二)有效发挥政府在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向高端发展中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其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服务和监管职能,全面落实国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政策,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税收、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2014年3月国务院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8月国务院又《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基层各级政府引领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准确把握党和国家这些政策法规的实质为先导,在引导、服务、监管中大力宣传这些主张;其次,各级政府组织要针对各地历史文化资源条件,针对各地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整体布局,针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适时制定出台引导、支持、鼓励其产业健康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再次,基层政府组织在实践中要经常关注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与困难,通过积极的政策帮扶、有效的资金注入、优惠的贷款贴息、必要的项目补助和必要的人才培养保护,为地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排忧解难,为其持续迈向产业高端不断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