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文关怀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文关怀建设

篇(1)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关怀 建设

1.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应当把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味,才能更好地发掘与发展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与壮大并反馈于社会的终端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职员工来完成,它是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职员工是学校可以发展和壮大的最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育教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去实现学校的终极发展目标,争取实现教职员工的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的一致。另一方面,教职员工虽说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但从“人”的本性需求来考虑,学校完全应该将教职员工视为与学校并列发展的独立主体,尊重其自身价值观念和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较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更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去满足教职员工的人本需求。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才能使得教职员工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才能使得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相关联。

3.人文关怀应反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

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并非不要制度或不遵守制度,而是要加强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学校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就必须将以下的几个方面全部实施制度化,使教职员工在学校的工作参与、工作回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等都能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理念。①教职员工能够借助于工作小组、任务团队等活动,广泛地融入并参与管理;②通过流程设计使教职员工入职伊始就获得指导和培育,工作更富有灵活性,并体现出责任感;③教职员工有更大的职业稳定性空间;④ 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持续进步的渠道;⑤教职员工深造和培训的着眼点不仅是提高学历和掌握某种技能或专业,而是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⑥构建给予教职员工工作业绩或工作成就的薪酬奖励制度;⑦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来构建教职员工和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和谐发展,教职员工才能和学校发展水融,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才会植入每位教职员工的思想之中,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4.人文关怀体现在各级管理者的沟通中

事实上,教职员工从接触单位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人起,他(她)实际上就已在感受具体的学校校园文化了,学校各级领导必须了解人格魅力是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应努力从自身要求做起,将“人文关怀”体现在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之间。人在潜意识中会寻找社会、单位、人群等的认可,也只有在一定的团体认可后,人才能体会到其心理所需的归属感,但人的性格认同及人的人格缺陷却常使人与人的交往存在客观障碍。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都应对一个集体里面的同事或上下级给与理解和沟通,工作上尽可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人的专业和长处,人性上尽可能给与人格上的尊重。从上而下层层的“人文关怀”能构建出畅通的沟通渠道,具有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

5.人文关怀使得校园文化魅力四射

一个优秀的学校团体应有一个求真务实、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而一个高效的校园文化不能缺少真诚的人文关怀。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对外的开放,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建立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一句话,就是要使教职员工关心学校,能够与学校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重要的在于教职员工能否分享学校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教职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学校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参考文献:

[1]金秀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研究,2004,(09).

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终极关怀;初级关怀;宣扬平等

一、注重终极关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中国人处于没有信仰的状态中。虽然我国也有不少宗教,但是却不是国人自己的宗教,只有一部分人从事,中国人的处境目前大致有三种状态:一是中国人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认为尽可能多的赚钱,尽可能多的消费就是生活幸福,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就看这个人拥有多少财富又消费了多少财富。消费的越多就是越成功。在这种以物质为衡量标准的状况下,国人的精神处于空虚状态,物质丰富并不等于幸福,物质并不能代替终极关怀。第二种状态是,崇尚科学主义。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是万能的。科学技术在形而下的器质层面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是一种工具理性。通过科学技术能实现人们需要的各种物质工具,但是科学解决不了人们的道德和精神问题。第三种状态是崇尚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事物,反整体,反本质,怀疑一切,把一切都消解为虚无主义,什么都不相信。后现代主义中的虚无主义和怀疑主义使人们躲避道德和信仰。在这三种环境中,中国人没有信仰,精神生活如此贫困,注重终极关怀,它是人类存在的意义的基础,是人自身真实生命存在的前提,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终极关怀是带有终极性的,超越性的,动态性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注重终极关怀,就要求企业文化要带有终极关怀意义,现在中国人缺少终极关怀,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种大众文化来普及和宣扬终极关怀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二、宣扬平等

人文关怀不仅要注重终极关怀,还要宣扬平等观念。平等观念人们并不生疏,以前也有提到过平等观念,但是还不够,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平等。男女平等是针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提出的平等观念,男女平等虽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还没有达到真正的人人平等。这里真正的平等包括个体的人之间的平等,人在社会中的平等,民族之间平等,国家之间的平等。个体的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个性,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性,但是每个人的内在的个人性是平等的。这里个体之间的平等并不是在西方意义上的人人在上帝面前平等,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有罪的,在上帝面前的平等是一种卑微的平等。这里的个体个体的平等是被肯定的。人在社会中是平等的。人在社会中是平等的,每个人自己的国家范围内在社会中都享有正当的权力和义务上的平等。社会和国家给予公民的待遇也是平等的。民族和民族之间也是平等的,民族当然有大有小,每个民族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世界上各民族间不应存在好与坏之分,优与劣之分,从本质上说各民族之间是平等的。国家也是一样,地球上各个国家都是一个完备的整体,都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体系和国家机构,虽然国于国之间的体系或是社会制度各不相同,但是国家间不论大小,不论发达与否都应该相互尊重,都应该是平等的。马克思认为平等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运动着的历史范畴。马克思认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平等的观念,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也就是说平等观念是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有条件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扬平等观念,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这里宣扬的平等观念不仅是马克思人为地有条件性的平等,不单指人公民和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而是指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平等的意识,这种平等意识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是人们思想意识上的无形的平等,企业文化建设应从人们精神上,从人们内心深处给予这种平等观念的人文关怀,这种平等的观念,在人的内心深处表现出人们的一种本质的善良心境,和平的心境,这种平等观念是人们向往和平的一种本质的观念,是人们和睦相处的一种本真的善。

篇(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素质、心理特质有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由此,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显得不能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本文对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因素做出分析,并据此提出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对策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75所,拥有一定规模。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有着不普通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而独立学院因起步较晚,基础设施较差,师资力量较弱,在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亟待加强

大学生人文关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他们,关怀和爱护他们,以人文精神丰富大学生们的心灵,提升大学生们的人文道德素养,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以及全面发展。然而独立学院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大学生人文关怀现状不容乐观。

1.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

独立学院经过多年实践已进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在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了不同于其它高校的一些特点。首先,在办学经费来源上,独立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投资方的投资以及所收取的学生学费,它的民办属性决定了它没有国家财政性经费的投入。其次,在办学场所上,独立学院从依附于举办高校到逐步地剥离,建立独立的校区。三是在师资队伍上,独立学院自身所拥有的老师较少,要么是吸纳的举办高校的离退休教师,要么是招聘的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对举办高校的依赖程度较高。最后,人文环境底蕴不足。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等都要体现出学校的人文精神,但很多独立学院在这一方面还存在不足。此外,很多独立学院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软环境”方面也存在不足。

2.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的学生属于本三,他们的社会认可度与其他本一、本二高校的学生相比较低,因而他们的心理压力要大于一般普通高校的学生。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表现在:学习基础弱,学习能力欠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两极分化”的现象严重;自信不够,造成心理压力大;学生综合素质偏弱,就业竞争力不强。人文关怀就要从独立学院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注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差异。

3.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情况堪忧

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点,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我们不能看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反差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对人文关怀呼声很高,他们十分需要人文关怀,但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感受不到学院的人文关怀。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师生间缺乏交流、教师的人文关怀难以到位,人文关怀的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体育馆等不能满足学生需求,校园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影响着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亟待加强。

二、 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因素分析

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说这项工程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只有客观地分析,准确地研判其各项影响因素,才能为针对性寻求对策找到有价值的依据。

1.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

独立学院原本是拥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普通本科高校参与举办的,因此独立学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举办高校共用一些教学资源,如师资、图书馆、实验实训室等。在专业设置与教学模式上也沿用举办高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这一状况长期延续则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独立学院的自身特点,也就是不能适应独立学院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2.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保障措施

人文关怀能够提高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确保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的展开需要将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但是目前很多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队伍保障、经费保障、执行保障等都存在不少问题。(1)机构设置不健全。独立学院按规定都要有独立的校区、独立的机构设置,但事实上根据学院规模的不同,很多独立学院的机构设置比较简单。(2)人员配备不合理。很多独立学院为了开源节流,并没有做到按1:200的师生比来配备辅导员。而在教学工作上,独立学院自己招聘的专任教师很少,很多课程都依靠母校的教师以及一些外聘的兼职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3)资金投入不足。独立学院因为没有国家财政拨款,主要依靠投资方的投资及所收取的学费收入来维持办学。所以不管是投资方还是举办高校,他们是难以从一开始就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人文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来的。

3. 独立学院人文教育队伍

独立学院发展十几年来,所拥有的师资队伍虽然提高很快,但离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文教育师资队伍不足比较严重,很多独立学院缺少专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缺少足够数量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缺少专职心理咨询老师。而这支人文师资队伍是否配备齐全,教师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直接影响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影响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工作的开展。

4.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不长,校园文化建设薄弱,很多独立学院已经认识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这方面还没有制定具体目标和措施,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学院建设中缺乏对学院精神文化的挖掘,精神文化建设常常缺位。此外,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活跃、最丰富、最多样化的部分,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活动举办中又常常出现过于注重商业回报的问题。

三、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的对策

独立学院要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必须要立足于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符合独立学院特点的人文关怀的途径。

首先,从学院的顶层设计而言,学院要根据其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特色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独立学院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目标及当今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从思想观念上引起对人文教育的高度重视,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分量,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引进和设立独立学院人文关怀的专项经费。人文关怀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独立学院应该要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作为人文关怀的专项经费。学院要加强与举办高校、政府、当地企业的联系,吸引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来投入到独立学院人文关怀工作上。这些专项经费的支出、使用都应该要有一个明确规定,保证“专款专用”。

三是要加强独立学院人文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独立学院要做好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必须拥有一支相对健全的人文师资队伍,包括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及人文教育课程的教师、配备充足数量的辅导员及班主任、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老师。这支人文师资队伍不仅要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教育,还要充当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领路人。另一方面,教师是人文关怀工作的实施者,独立学院要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就必须要提高老师们自身的人文素养,使其思想境界及道德情操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成为大学生最信赖的榜样。

最后,推进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其影响是无形且深远的。独立学院因为成立时间较短,不管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建设上都存在不足,要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关怀工作,要不断推进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点,建设校园精神文化载体,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质。在制度文化建设上,独立学院要通过制度建设,将精神文化建设成果,尤其是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以学院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科学规划学院的校园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学院标志性建筑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根据校园规划的不同功能分区,来营造相应的文化景观。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念已被高校所接受,但是如何实施,如何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人文关怀,独立学院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在这方面努力做功课。

[参考文献]

[1]王朝腾.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问题探讨[J].市场论坛,2012,09:88-89.

[2]刘莉.论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学理论,2013,29:379-380.

篇(4)

[关键词] 和谐校园 差异性 人文关怀缺失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以人文精神为思想核心,强调对人的尊重与理解,关注生命与人生,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特别要关注人的精神需要;同时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所谓差异性人文关怀就是尊重群体、个体的人格、权利和需求, 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使不同主体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高校来说,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大学生和教职员工的人格、权利,关怀大学生的成长,关注教职员工素质的提高,让大学生的生命自由生长,让学校成为教职员工共同的精神家园。当前,和谐校园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学校园作为教育基地,必然要肩负起建设和谐校园、培养适应和谐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因此,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建设一个师生员工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方面关系得到协调发展的和谐校园是和谐校园理念的内在要求。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应以差异性人文关怀为突破口。

一、差异性人文关怀与和谐高校构建的内在一致性

差异性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人本文化的内涵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理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差异性人文关怀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客观需要。

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态势。在和谐校园中,各种教育要素之间要稳定有序、良性互动。高等院校主要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一种特殊教育机构。高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人,人也是各高校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因此,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首先是内部人员的协调与互动建设。如果高校的工作不从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势必加重他们的负担,使学习压力、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突出,导致各种矛盾不断产生甚至进一步演化,阻碍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要在注重师生员工的主体地位的同时,突出注意他们思想情感的丰富和性格的多样 ,关注他们各自的生存、发展和利益追求, 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才能最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广泛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从而造就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职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身心俱安的和谐高校,使高校内的不同主体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差异性人文关怀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要求。

第一,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在人的诸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师生员工是学校的主体,是促进校园和谐的主要力量,离开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谐校园的建构也就无从谈起。差异性人文关怀,从人的个性差异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容易形成管理层之间,管理层与被管理层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

第二,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全体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归根到底取决于学校综合实力的增强。硬件投入的增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全体师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差异性人文关怀关注个体差异与需求差别,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教育和管理,这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全体师生员工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丰富多样的和谐氛围中敬业、乐业,为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而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实现自我,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水平。

第三,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是高校的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差异性人文关怀。差异性人文关怀能使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受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承认和发挥,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从而使得个性化服务、教育和管理成为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试金石。

第四,差异性人文关怀有利于平安校园的建设。安全稳定是和谐校园的基础工程,是学校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差异性人文关怀,通过关心人,尊重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校各主体和睦相处,同心同德,共同创建和谐校园。

二、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建设中的缺失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一是忽视不同教职员工与大学生的物质需要;二是忽视教职员工与大学生的不同精神需要。

(一)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物质需求方面忽缺的表现。

1、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社会教育系统支持中的忽视。由于我国社会教育系统对长期以来对各高校的投入都存在着差别化对待,而非差异性对待,至使人性化、差异化、特色化关注不足。如一些急需资金的高校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有的高校甚至还有拖欠教师课时工资等现象,致使一部分有特色的高校因投入瓶颈而长期得不到发展;近年来由于如房价等部分物价的快速上涨,更使高校教师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差距扩大,部分教师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也就无从谈起;从学生方面看,上世纪90年代实行了教育收费改革,其它配套改革措施却未能及时跟上,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背负了较重的经济包袱,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工挣钱,这就从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2、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建设中的忽视。高校本应使师生员工感到自己的校园赏心悦目, 从而对学校产生一种美好感情。但近几年, 许多大学大兴土木, 将大学校园规划似商务中心, 将教学楼盖成如写字楼,在设计建造中整齐划一,缺少多样性与特色性文化品位的内涵,文化娱乐设施种类单一,配套不到位,这自然是不可能做到让绝大多数师生员工的心田得到滋润, 心灵受到净化,从而使他们的人生目标明确和清晰。硬件建设如此,软件建设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后勤服务单调,文艺活动形式单一,人才的地域差异化不明显,等等。

(二)差异性人文关怀在精神需求方面忽缺的表现。

1、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管理方面的忽视。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理念是高校实现和谐发展的核心。从当前我国的教育系统和高校内部管理看,刚性规范约束突出,在管理上多半没有注意到教师群体及学生群体内的差异性需求。许多高校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不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领导,往往拘泥于教材及教学大纲,强调同化,忽略内化,忽视行政管理中的服务意识,从而造成教师教学思想和行为的僵化,学生墨守陈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整体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2、差异性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的忽视。当前许多高校仍然延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起着传声筒的作用,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学品融入教学过程,进而渗透进学生个体生命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失去了教学自,就谈不上工作的创造性,谈不上能够心平气和地享受教育过程中的苦乐,自身主体性价值的体现也难以到位,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将教育当作一种自己生命活动展示的事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手段,从而缺乏生命激情和快乐体验。从学生方面看,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接受、强调社会价值,强调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和所具有的作用,忽视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教学方法与教学程序单调,使学生厌学、逃学。这些现象在许多高校还表现的比较突出。

3、差异性人文关怀在教师自我追求中的忽视。教师自身对差异性人文关怀意识的欠缺,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主体性方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曾说,主体性是具有一定素质水平的主体性,素质也是具有主体性的素质,没有无素质的主体,也没有无主体的素质。人的主体性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四方面的特征。而许多高校教师在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下往往是为了迎合管理和教学程序的需要,放弃主体性追求,其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特征得不到充分展示,至使个性特征表现不突出。

4、差异性人文关怀在学生自我追求中的忽视。人是一种能动性、主体性的存在,教师如此,学生亦如此。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习惯于将教育对象看作一种实然存在,却看不到作为人的存在(“从不满足周围的现实,始终渴望打破他之此时―此地―如此的存在的界限,不断追求超越环绕它的现实――其中包括他自己当下的现实”[1])的应然向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使许多学生一味追求外在的、物质的东西,甚至是感观刺激,而忽视内在的个性修养和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追求,忽视了那种人之为人的终极性关怀,使自己的发展处于内在的停滞状态。

这些现象的存在, 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结果。宏观方面有: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方法长期未能根本改善;二是一系列负面的社会亚文化的影响;三是现阶段众多高校的一味扩张,无力顾及差异性文化建设等。微观方面有:一是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还未深入人心;二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三、差异性人文关怀与和谐校园构建

人既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一种超越生命的存在,是一种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存在。人的无限丰富和多样存在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建设和谐校园时要充分关注到师生员工自身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给予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际和谐,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打下基础。根据当前我国差异性人文关怀在高校建设中的缺失表现,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寻求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视与支持。

社会教育系统作为每个高校建设的大环境,理应为高校开展差异性人文关怀提供物质基础与精神保障。社会给予的关怀应从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人手,营造出和谐的社会氛围。

1、加大社会的物质支持力度,改善贫困生的物质需求,提高困难职工的经济地位。因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当低层次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社会应当通过社会分配与再分配,加大对高校的资金投入,提高待遇,满足贫困学生和困难职工的基本的物质需求,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让他们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为师生员工创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有助于激发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后,学生的能力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下岗、失业、教育无用论,给学生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有一定程度下降。这些都影响了高校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各界应该有意识地为高校师生员工提供宽松的精神环境,对教育改革中出现个别问题持客观的态度,不能以偏概全,搞一刀切。

(二)高校应树立差异性人文关怀的建设理念。

在管理中树立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理念,营造差异性人文关怀的管理环境,构建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服务机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应以尊重师生员工的个性差异为前提,管理制度的实施要注重差异性;管理制度的改革注重参与性,让有兴趣的师生员工参与到制度改革中来,尊重他们的创新性。管理的目的在于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促进师生员工的全面发展,使每个师生员工的个性和专长都得到充分发展, 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2]要做到这些,构建良好的服务机制是有力的后盾。因此,高校应着力构建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服务机制,解决师生员工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积极引导师生员工的自我教育,突出个性塑造。

“人的存在不仅是一个被外力塑造的自然过程,还是一个自主自觉的能动性创造过程,从生命本体性看待人的发展,人的能动性才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性的力量。”[3]因此,人的发展,主动性在其自身,个体的人对差异性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追求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作为高校主体的师生员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充分调动自己的能动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自己的个性人格与创造精神,加强自我修养,使自己成为高校和谐校园中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9.43.

篇(5)

人文关怀环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环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衡量该地区领导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升理念和创新精神的标尺,是该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又是整个地区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没有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就不会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吸引不来项目、资金和人才。依此类推,一个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文关怀环境的构建,残疾人事业更是这样。大连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处处洋溢着文明、健康、向上的气息。大连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得益于大连市委、市政府注重人文关怀环境的构建,这也是大连缩短与国际间距离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如何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构建人文关怀环境呢?

一、必须大力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涵盖了我们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性思考、观念转变、精神创新和前瞻性思维。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为资源,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其资源越丰富,社会关注我们的事业力度就越大,事业发展的动力就越大。为此,我们各级残联组织一定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残疾人及残疾人工作者加强人文科学教育,呼吁社会大力普及人文科学知识。近些年来,大连市委、市政府在增进城市吸引力方面,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使得大连的残疾人事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二、必须大力倡导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基点是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它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推进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以为残疾人解忧为优的思想。要做到辖区内残疾人情况底数清、情况明,掌握、了解残疾人所求、所需以及事业发展状况,为他们解决吃、住、行、医、教育等方面的困难,使残疾人心情舒畅,一心一意求发展;要尊重残疾人,要善于发现、培养优秀残疾人,大胆使用残疾人;要多为贫困残疾人、待业残疾人及子女上学、就业排忧解难,扶助他们脱贫致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关怀应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近几年大连市在倡导人文关怀方面,不但在物质环境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在精神环境方面也不断丰富、提高,整个社会较高的文明程度,给残疾人工作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三、必须积极推行人文服务

人文服务是人文关怀的表现形式。要在各级残联组织中积极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广泛开展“争做服务型机关、争当服务型公务员”的活动。在提高认识、养成习惯、形成约束上下工夫,逐渐养成自觉的服务行为;把残疾人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每个残疾人工作者工作成效的标准;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每一个需要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残疾人,实行全程跟踪服务;每个部门应设立窗口,提供咨询服务,为残疾人提供便捷的服务;地方政府应建立一整套人文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人性化服务。近些年大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及地方性法规,保证各个部门对残疾人的人文服务。无论从设施服务,还是个人服务,都明显地感觉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必须全力构建人文环境

篇(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护理是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促进康复的艺术,其核心就是对人的生、老、病、死全过程的关怀和尊重。

1关怀照护的概念及现状

关怀照护(简称关护),又称人文关怀,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而且会因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关怀照护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临床护理的各个学科。涉及的领域有临床护理各科、临终护理、护理管理、出院后病人的护理、癌症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教育等。说明护理工作人员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在护理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2关怀照护在临床护理的实践和评价

为研究关怀照护在临床护理中的人文价值,任俊翠等对其进行了评价研究[1]。对实施关怀照护的病区,从病人抑郁、焦虑、患病行为、病人满意度、护理人员业务素质、护理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从而判断其效果。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焦虑、抑郁、患病行为的心理取向分值呈现好转趋势,表明利用人文关怀理念服务于病人后,病人的心理状况得到了改善,而且病人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的满意度就越高[2],在护理业务层面上同时促进了护理业务品质的提高和发展,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3目前影响关怀照护执行的因素

3.1护理人员缺乏自身人文精神的建设:医学院校对关护理论的课程设置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医院又缺乏必要的关护理论知识的继续教育培训,护理人员缺乏自身人文精神建设。

3.2缺乏关护的相关政策:护理绩效评估中缺乏关于关护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的奖惩制度,医院缺少人文关怀执行的监督机构,护理管理人员引导护理人员注重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的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不够。

3.3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护理人力资源严重短缺,目前的护理工作主要为执行医嘱,大量的治疗任务需要护士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外界的压力和护理人员自身人文关怀意识和认知的缺乏,使其工作压力增大,身心疲惫,无暇关注病人的各种感受。

4护理与人文关怀融通的结构层面和实践途径

4.1护理与人文关怀融通的层次结构:(1)文化层面:融通的内涵就是强调对人的关爱,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护理理念上要解决护理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通的价值理念、现实意义和机制;在护理文化建设中,应当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护理学与人文学应当在精神和实践中得到统一。(2)研究层面:其内涵是护理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共同开拓新兴的护理研究领域,如护理礼仪、护理美学、护理沟通艺术、护理行为学等,这些研究的产生和发展将有助于解决护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同和发展。(3)教育层面:也就是要探讨如何在护理教育中贯穿人文素质培养,建立适应现代护理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护理人才培养模式。(4)工作层面:即在护理活动中充分体现人道主义,体现人文关怀,使现代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的仁术、医术与艺术将在护理人员行为中得到统一。

篇(7)

关键词:城市环保 环境建设 人文主义 城市发展

本随着城市的粗放型扩张,城市人口压力与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过渡的城市消耗导致城市环境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严重制约着我国城市环境文明的进程,使得城市发展与人文环境更加对立。

1.无法回避的城市环境问题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与时代化的消费水平,促使城市形成从地面到空中的立体性污染,严重损害着热门的健康水平,躲之不及、避之无处。

1.1污气排放

在城市环境中,工业企业燃料的运用,会产生大量的碳化物,硫化物等。城市空调以及制冷工业的发展,氟氯烃化合物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近年来急剧膨胀的汽车消费,使得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严重。这些气体直接作用于城市环境与人体健康,形成空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空气污染严重损害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空气污染对人呼吸系统的疾病造成了高达数亿个工作日的丧失,与此相关的经济损失进数十亿美元。据我国部分城市统计,市区居民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比郊区高2.4倍,肺癌发病率比郊区高7.3倍。

1.2生活垃圾

时代化的消费与丢弃垃圾成正比例关系。生活垃圾进入环境后破坏城市市容和旅游景观,影响人的视觉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废塑料制品无处不在。其结构成分是碳氢化合物,具有耐酸、耐碱、耐气候老化等耐腐蚀、不易分解的特性,导致不能够被自然分解,形成“白色污染”。有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废弃塑料约为960. 8万吨,占我国垃圾排放总量的15%左右。 “白色污染”严重地影响着城市景观环境,形成巨大压力。

1.3起居环境

交通环境压力巨大。城市的膨胀致民住区远离工作地点,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大增,形成人们的"交通疲劳",每天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交通上,致使车辆增多,人群熙攘,拥挤不堪,造成空气污染和流行疾病的蔓延。

居住环境恶化。居住环境是人们休息和恢复体力精神的港湾。因此,居住条件的环境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健康状况。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使得城市住宅拥挤不堪,住宅日照量不足造成疾病发生;住宅公共设施缺乏造成居民缺少室外活动条件而影响健康;人口过密导致的喧嚣声噪音污染也严重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加之商业竞争的广告喧嚣,使得人们无处可藏。

2.基于人文主义核心的城市环境建设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理论精髓就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求一切社会活动都要本着人文主义关怀,从人的角度出发,从有利于人的发展角度来规划发展、规划建设。在我们的城市发展建设中,也必须更新观念,确立人本主义的城市发展观。总结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发展经验,我们不难总结出动机与效果的错位问题。

追根究源,产生这种错位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发展的理念问题。传统的城市发展观念,就是人有多少、楼有多高的简单的加法计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人的环境需要和发展需要。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建设中充满了数字而缺乏了人文关怀。

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综合的发展,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不仅使经济指标的发展,也是环境的发展。城市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增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实现人与城市环境共生。

3.环境建设与人文关怀

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既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统筹兼顾发展与承载力的关系。为此,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环保,经济建设与环保事业同步同位发展,因此,必须构建环保建设的基本框架。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人文关怀与城市发展共生。

3.1强化科技治污

城市环境污染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垃圾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生活用水污染,噪音污染,视觉污染等。为此,必须强化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根治污染不仅是一个政策工程,更是一个科技工程,因此,在城市建设中,红头文件很重要,科技引导更重要。城市建设要引导和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对水污染问题,在污水排放系统中加强中水回用技术设备,污水处理药剂材料等,开发研制废水资源化设备。

3.2强调和谐环境、促使绿化与美化

在城市环卫建设中,要美化与绿化并举,强调视觉性和健康性的和谐统一。城市绿化和美化要兼顾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不仅给城市居民视觉美的享受,更要起到了防风,涵养水源,减少噪音的作用,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以人为本,完善生活功能建设

既要工作、还要生活。当代城市人的生活理念使得我们必须强化生活功能建设。城市社区的休闲广场,娱乐场所,体育锻炼设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关怀建设的重要方面。

另外,交通、住宅设计、卫生处理等无处不可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理念,必须将人文关怀思想融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工作平台。要突出人文思想,从关怀人、帮助人、发展人的角度构架城市大发展框架,从而架构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应四爱、陈前虎.城市规划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