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6: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品德教育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创设育人环境,激励情操
苏霍姆林斯幕说过:“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他把环境同教育摆到了同等的位置。中国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语,也道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成长。
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的志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的美好品质,养成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应创设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校里的一切都看作是育人的阵地。这样,通过环境建设,让校园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说话,让校园中的每个地方都起到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优秀思想品德得到培养,良好习惯得以养成,情操得到陶冶。
二、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行动
小学生富有模仿性,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可以以一些先进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激励教育学生。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吸引力和鼓动力,能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所以,我们要把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思想品德教育中来。
三、运用故事情境,激励启发
小学生的天性是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标,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
四、再现生活情节,提高认识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他有意义的真实的生活,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我们应当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巩固、内化、应用到相关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如《家乡变化真大呀》中感受家乡的交通方式多样,交通网络发达,要形象直观。教材只是范例,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让生活中的事再现在课堂中。如:假日到某地旅游,用什么交通方式,可选择多少条路线出门?哪条路线最经济便利?在地图上画一画,小组内说一说。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课堂十分活跃。再如《长江两岸是我家乡》“家乡的习俗”中所举的例子土家族有哭嫁的习俗,端午节赛龙舟,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就会举办庙会等都离学生很遥远,如果我们照本宣科,那样难免会让学生产生错觉。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 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8-02
在新课程实施中,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体育课教学中,怎样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成为教师所面对的新课题。渗透德育教育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三大任务之一,充分利用好体育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树立目标,全面发展
在体育课教学中,需要加强组织性纪律性与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教师除严密地组织好各项练习外,还要注意活动开展的多样化。在体育课中,有的学生对球类或做游戏比较感兴趣。觉得好玩,就乐意去练。但是,到学习田径有关知识及活动时,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去做,认为单调乏味,产生消极为难情况,甚至怨声怨气,怕苦怕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强令人与人之间服从,而是应该启发他们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锻炼的思想和自觉性,用一些伟人自学锻炼身体的范例去启发他们,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去感染他们,使他们懂得今天的锻炼是为了明天作出更多的贡献。把学生的活泼好动建立在为崇高目标而努力学习、积极锻炼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
二、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接力跑的活动过程中,弱小的同学由于跑得慢,经常受到同组一些同学的责备。从主观的角度出发,这些同学为的是集体荣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应肯定同学的责备是为了本组的荣誉,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做会极大的危害某些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知道督促的方式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是建立在友谊、互助的基础上。其次,应用积极有效地引导差的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为集体争光的责任感。
教师要根据情况区别对待,以鼓励为主,决不要影响学生的锻炼情绪,对那些比较弱小的学生应特别为他们提供方便,帮助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培养学生具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德。同时我们还要在培养对集体有责任感与荣誉感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之间要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积极完成任务。
三、合理安排,抓好集体观念的教育
当我们在安排各项新的活动或竞赛、游戏时,往往发现学生不但很感兴趣,而且积极性很高,获得竞赛胜利又使他们无比振奋,更增加了对这些活动的激情。我们在这时可以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也要注意到由于教学组织,竞赛规则和思想工作落实得不恰当而产生的一些乱子或事故。这时,我们要合理地安排和及时调节运动的密度和运动量,加强保护和帮助,严格按照竞赛和规则去指导和开展活动,密切关注活动的进行和变化情况,使学生自始至终有组织地进行练习,养成井然有序的良好风气。让学生真切的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大家庭的温暖。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培养良好的上课习惯。
小学生的注意是无意占优势,他们的神经兴奋过程较强,抑制过程发展较差。往往不能长时间地保持一定的优势中心。他们的注意力会随着周围的任何刺激而分散,影响学习效果。例如:几个班同时在一个操场上上体育课,不同的口令、吵声和活动情景都在互相渗透,一些学生就不容易自控,左右顾盼。有的学生练习某一项目,一两遍后就不能专心地往下练,而私自去做老师不允许的练习项目。出现这些现象,从儿童的心理角度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他们却不能就此迁就,顺其自然。我们老师除了应该尽量排除那些容易分散儿童注意力的因素外,还应在教学组织上搞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以增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尽快排除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要让学生知道,一切有损于集体阵容和声誉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一切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做法都是不对的。在教学中要切实的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使他们充分的认识到无论上什么课,保持良好的注意力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五、身体力行,知行结合
在体育课中,老师是他们活生生的榜样。他们容易接受教师的各种影响。所以,教师的“言教”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上课时,教师的动作要规范,示范要认真,凡事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决不可指手划脚,做到知行并重。总之,我们要有对事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爱护,言行举止端庄,仪表风度典雅,诸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和模范,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和熏陶他们,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课和其他课程一样,大有思想工作可做,而且,这个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它和锻炼是有机地结合着。我们只有针对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每个练习中,及时引导,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标,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吴奇程;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缺失;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57-02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我国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四有”公民。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必须“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说明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初中英语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已经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积极呼吁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但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处在缺失状态。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落实中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目标集中体现了人们对教学的设计、实施的价值理解。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育是多重目标的全面教育,即英语教育应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质、意志、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进行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标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般能按照新课标要求,从英语语言能力、品质、意志、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方面设计教学目标,但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目标和智力发展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高尚道德情操、人格素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目标的落实,把学生看成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容器。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形同虚设,造成缺失。
(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忽视对思想品德教育因素的挖掘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实施的中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注重单词、短语、固定搭配和句子等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思想品德教育内涵的挖掘,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英语的思维思考问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教材知识的学习,没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致使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缺失。
(三)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教师只有综合考虑教学各有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加以组合运用,才能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选择运用教学方法较多地为语言法中的讲解法、重复练习法等传统的方法,教学的顺序也是程式化的课前预习――单词学习――短语学习――语法讲解――课文翻译――重点语句的语法分析――课后作业(单词、短语、课文背诵,语法理解等)。即便有教师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互联网选择翻转课堂、对分课堂、自主学习法等现代教学方法,也只是蜻蜓点水,将重点回归到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上,忽略了现代教学方法的内涵。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主要靠升学和排名,没能充分合理地挖掘教学方法的内涵,发掘思想品德教育因素,致使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四)初中英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管理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通过课堂组织纪律的管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由于班额较大,学生人数较多,管理存在得过且过现象。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怕影响教学进度,没能很好利用突发事件,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草草了事。管理中没能用足够的时间详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即便发现一些思想不端或行为不端的苗头,在教学管理中也是无暇顾及,或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及时引导处理。有些教师为了充分运用课堂时间,课堂常规中应有的规矩礼貌也被忽略,对成绩好的学生的一些不端行为网开一面,视而不见,致使初中英语教学管理中思想品德教育不够充分,造成初中英语教学管理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
(五)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考核忽略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分
教学工作的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对教师教学工作态度与质量进行的检查和评定。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上级部门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考核,以升学率,获得学习、竞赛奖励等为准;学校对教师、班级工作考核同样以学生考试成绩为准,教师、学生评优评奖仍然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这就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工作考核中处于“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紧张起来不要”的软指标行列,导致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不受重视。教学工作考核,大多依赖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绩以外的因素涉及较少,形成教师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略思想品德教育、体育、美育,造成初中英语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一)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是青少年人生的设计师,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教师有高尚的生活旨趣和良好的认知风格,其言传身教就能深入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确信教师的教育,并转化为自我要求。同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生活旨趣脱俗。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通过初中英语教学多重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初中英语教学目标提出应对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品质、意志、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进行教育。初中英语教师不仅在教学设计中实现目标的多样化,也在教学中,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每一个环节,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每一个环节,更重要的是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目标,以加强对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通过发掘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教学过程之中,要研究和掌握教材的特点,发掘其思想教育的独特功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交际用语中的文明礼仪,不同的问候语“How do you do ?”“How are you ?”“Thank you very much.”“Can I help you ? ”“Could you please ...?”等的正确运用及内涵,不仅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友好待人、相互信任。固定搭配中的乐于助人的help sb. do / with sth,甘于奉献的devote oneself to,诚实守信的be honest with sb.等,蕴含思想品德教育成分。语法教学中,学although/but 时可以教育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学because/so 时可以教育学生了解付出和收获的关系等等。教学中教师不能就讲知识,而应充分发掘蕴含的思想品德成分,并作为教学重点加以突出,以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四)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选择运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同时要发挥好不同教学方法的作用,将不同教学方法本身包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加以积极运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倡导运用自主学习法、“对分课堂”等现代教学方法。在选择运用自主学习法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意义,学生在英语课程学习中的效果,主要不是由教师教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学生如何接受,如何学决定的。只有在初中英语学习中“能学”“想学”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选择运用“对分课堂”时,不仅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对分课堂”进行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对分课堂”不仅仅是学习时间上的对分,还包含学习责任的对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担当意识、自律意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五)通过教学管理,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和课堂常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把执行规章制度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思想作风、组织纪律及安全教育,把耐心细致的说理疏导和必要的严格纪律约束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自律的良好习惯。教学组织管理中,对学生一视同仁,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严格要求,规范日常行为。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教师要认真处理,通过突发事件的处理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六)通过对英语教学工作的全面考核,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在初中英语教学工作的考核中,应全面考核学生的英语学习,做到“长其善而救其失”。既考核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评价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既考核学习结果,又评价学习过程;既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评价情感因素。既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考核,也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以让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从而实现学习考核的全面性和多样化。评优评奖也进行全面多样的评价,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通过全面考核评价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智力水平,还能完善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三、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初中英语教学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学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合格公民,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落到实处,绝不能缺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6)06-0023-0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含义及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心理品质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时事政策教育等。其主要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掌握思想、道德规范,形成对事物是非、好坏、美丑、善恶的辨别和评价能力。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在教育活动中了解、研究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是有效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导向性,是指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其次是针对性,就是要“有的放矢”,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找出学生存在的思想品德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进行解答;最后是长期性,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细致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更为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外在的行为,再通过引导将外在行为内化为学生深厚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最终达到知、情、信、行统一。因此,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自身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身边小事入手,持之以恒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社会主义转型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与新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息息相关。因此必须把学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对象,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1]其次,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可塑性还很强。同时,他们又处于社会变革、时代变迁的复杂社会环境里,他们的成长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不利因素将严重干扰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品德课逐步失去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思想品德课在发挥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学校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缺乏灵活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思想品德教育得不到重视,思想品德课形同虚设,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偏少,缺乏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地位。
(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被忽略
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传统道德教育逐渐被新的文化教育观念所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思想品德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为传统道德教育观念的淡薄。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渐渐脱离人们的生活,很大一部分中学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是陌生的。其二,表现为传统道德文化教育渠道缺乏,当代的很多中学生对传统道德文化很感兴趣,但是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并没有专门为中学生提供传统道德教育的渠道,使得学生失去了学习传统道德文化的机会。而传统道德教育中的许多优秀的内容都是当今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所需要的,例如,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义等。因此,吸收和继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规范学生品德行为,构建和谐的社会。
(三)家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诸多误区
父母是孩子真正的教育者,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当今家庭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当代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丰富,享受到众多的关注,家长的溺爱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其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从而使得子女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三,“一些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等会给子女的思想品德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带来负面影响”[2];其四,家长难以树立一个知行统一的模范形象,青少年正处于思想和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很多家长通常不能做好表率。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失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能陶冶学生的精神,是其他教育形式不能代替的。学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可以使情绪驱向平衡,心灵得以净化,品德得以美化,情感得到深化,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校对校园文化重视不够,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投入不够,缺少必要的规划,正是这些实际的困难造成了脏、乱、差的校园文化现状,使学生得不到优美的校园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能够最为直观感触到、接触到的文化现象,学校应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以及组织丰富多彩的大型活动,如校园运动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促使学校形成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发挥校园文化隐形教育的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无形地完成自身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在现实中,更多的情况却是部分中学由于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片面提升升学率等原因,很少开展校园活动,造成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得不到有效发挥,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它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团队活动、班主任工作、其他学科的德育渗透,共同构建成德育网络体系形成以德育为首的学校教育格局。”[3]教师应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积极探寻其中的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积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二)继承、吸收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
辩证地对待我国传统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汲取、继承其中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进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值得当代乃至未来社会去吸收、传承。首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教育思想,例如,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忠”“义”等思想,通过对爱国主义等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提升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其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志向教育思想,例如“立志”等思想,并帮助学生将学习到的传统道德文化应用于实践,指导其学习与生活。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孝道思想,又要学习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尊师重道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加强家庭思想品德教育
家庭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学校、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必须掌握并实施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以及方法,把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上。首先,家长必须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塑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娱乐之中。其次,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于家长,因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系统,想要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学会与其他两者的合作配合。再次,家长必须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在与孩子的生活中,仔细留意孩子的性格爱好、行为习惯,寻找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育经验;同时,家长还应该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策略,并将这些用于实践中。最后,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良好的素养,成为良好的行为模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
(四)发挥校园文化的应然价值
校园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存在着,影响着每一位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可以说,校园文化建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与否,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协调统筹好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把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激发校园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完善的校园环境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其次,必须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文化的载体在无形之中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全校开展一些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以爱国为主题的诗朗诵、以发挥团结精神为目的的体育比赛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一教育工作,就要在了解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策略,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吴巨安.浅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及对策[J].科教文汇,2008(12).
[2]周顺文.当代大学生家庭和学校德育内容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
一、处理好“以教学为中心”与“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关系
总结最近几年教育与教学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首先是要处理好“以教学为中心”与“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我们决不应该把德育工作孤立开来,而应该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密切联系起来,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理所当然应以教学为中心,但这并不等于要以学科知识的教学为中心,片面地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把追求学业成绩(学科分数)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要在以教学为中心组织教与学的各种活动时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位置,既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教育,更针对他们的心理特点与思想实际,进行切实可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品德教育,一是要发挥政治课的主渠道优势,以及班会中的政治教育,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二是要发挥各科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做到在教学中从各个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 用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三是要抓好学风建设,特别要抓好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通过学风建设,推动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
二、思想品德教育要与中学生内在需要相结合
当代中学生思维活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期,思想认识和心理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从实际出发,把握住他们思想变化的脉搏,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心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我们要做到不回避中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释疑解惑、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实事求是地对待,将思想品德教育做深做细。同时要学会运用民主的教育方法,在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从而把社会、学校对他们的要求变为自身的内在需要。
三、开展德育教育形式要多样化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还要注意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力戒教育方式的单调乏味、急功近利,更勿以走过场、随意应付的方式进行教育。因为学校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活动,其效果往往与学生的参与率成正比。为了保证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情绪自觉地参与教育活动,自愿地接受品德素质的教育,我们要注重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为他们设计各种生动活泼、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方式,除了配合各种纪念日而举行比较大型的活动或校会,比如演讲会、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主题班会、文艺表演会、周末晚会、征文比赛等之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品德教育的内容,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组织兴趣小组,编写版报,自编小报……所有这些正面的教育活动,针对性强,形式活泼多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也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觉接受教育,从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要树立校内外协调一致的德育工作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一定要重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结合,形成校内外协调一致的德育工作网络。因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品德素质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学生家庭以至全社会都应担负的责任。我们是矿山学校,学生总体思想素质偏差,违反纪律、抽烟、打架、进网吧的事情时有发生。学校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既显迫切且确又有一定的难度。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现在,我们已基本摸索出一套对薄弱学校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这就是: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采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支持的方法,齐抓共管,既抓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又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爱国”、“爱党”、“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及“遵纪守法”等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学生在校学校管、放学回家家庭管、文明共建单位协助学校与家庭一齐管,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综合影响的合力网络,创设一种内外一致的教育氛围,有效地发挥教育途径一体性的强化作用。
五、思想品德教育要与教师的以身立教相结合
一、明晰意义:以包容之态感受虎翼之乐
作为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法避开学生心理活动,无法避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如果以包容之态,融入心理学视野,可使思想品德教育如虎添翼,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应有先见之明。中小学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时候他们无暇、也无法排解内心压力,常常将不良情绪淤积于心。一旦积满,就会犹如火山爆发般造成意想不到的问题。倘若教育者仅从思想品德的角度进行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教育者有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将问题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教育讲究科学性。思想品德教育亦是如此。随着年级的递增以及学科本身的科学化、系统化,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更为讲究做事、做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转化工作中更应融入心理学的视野,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率。要知道,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其严谨的研究范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精准的研究数据、可信的研究结论都可以充实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呆板、乏味的。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教育者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心理学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所吸收、借鉴及运用。因此,融入心理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剥落问题:以刮骨之为获取疗毒之效
当前,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倘若我们与心理学结合,及时地剥落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刮骨疗毒”的功效。
问题之一:忽视了与受教育者的交流。受价值观、知识结构、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极为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受教育者处于弱势,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育者给予的观点。从表面上来看,教育者的说教目的似乎实现了,但从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来看,由于得不到教育者平等话语权的给予,得不到个体生命的尊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断加深,他们与教育者的之间的心理距离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问题之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如下教育规律:一方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这条规律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循。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偏重于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人、工具人,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人、自然人的一面。教育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受教育者往学校、社会、国家等层面去引导,而把受教育者很多正当的个人需要置若罔闻。教育的天平出现明显偏颇,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之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久已有之,但直到目前为止,教育者仍倾向于自上而下地给予受教育者既定的、正面的观念和理论等,而对于尖锐的思想言论、社会矛盾等问题避而不谈,将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严重割裂开来,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等观点渐行渐远。这种“偏一点而废全局”的教育缺乏足够的活力,是无生命的教育,难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问题之四:忽视了教育者需具备的素质。教育活动的双方都是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然而,正视眼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者只顾着对别人说道理、提要求,却忽视了研究自己的态度、能力、气质及性格等,忽视了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教育者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呈现方法:以脚下之路通往教育之梦
融入了心理学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变得更为多元化,教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中的需要理论、逆反心理理论等迁移到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脚下之路开始,朝着教育之梦走去。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一,运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小学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拥有归属感。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把他人对学生的需要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将学生的个体内驱力演变为群体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其二,运用心理学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是学生与教育者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会使教育双方情绪对立、矛盾加深。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三,运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如果某一事情发生,有的人喜欢从自身找原因,反省“我哪错了”;而有的人喜欢从外在找原因,琢磨“他(她)哪错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问题归因模式各不相同。教育者应努力学习归因理论,认真分析受教育者的归因特点,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其四,运用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育者才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才会以真诚豁达、满腔热忱的心境去关爱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作用实效不言而喻。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在刚开始进行教育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没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常常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抵触,教育过程难以维持,教育效果难以巩固。因此,教育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影响思想品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当然,教育者还应加强各种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
2.双育结合,珠联璧合
其一,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方法。学生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此,教育者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以采用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不过,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地移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否则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其二,加强心理咨询对学生的攻心效果。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引人心理咨询的方法,就是要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解决角色混乱、心理失衡等问题,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不足,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调节情绪、恢复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消除他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逆反心理,缩短他们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三,加大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教育是生命体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低下,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为此,应加大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关心理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把科学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影响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叶湘虹.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人本教育;方法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的必要性
人本教育,简言之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教育中制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也随之展开。初中,作为教育的主要营地,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大力发展人本教育。初中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对社会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的思想等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正处在“三观”树立的黄金时期,初中生涯是学生“成人”的关键阶段。但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较为严重。因此,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关注。这样才能实现人本教育的目标,培养会做人、会做事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民族的明天更有希望。在应试教育的形势下当前初中教学体制和方式存在一定的误区。“考上重点高中就等于向重点大学靠近了一步。”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是教师,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越来越重视考试和分数,而其他的如思想品德、人文等方面的教育便随之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淡化,为了考试为了高分而学习是目前不少初中学生和学校的教学状态。人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学。太过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学生软实力是不科学的。我们都知道,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人们不会再只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他。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个学生为人如何,思想道德品质如何,以及学习能力有多强。这些才是将来真正决定一个学生发展好坏的因素,而不是学习成绩,所以,初中教学应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
二、初中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本教育的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狭义上说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课”或者是思想品德课,其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为例)有家庭社会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方面。从七年级刚进人初中时对自尊、自强、信等的教学,教会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到之后八年级学习交往与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再到九年级对“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的明天”的学习,不难看出这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从学生本身出发,教会他们成长道路上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怎么样才能收获成功等等。广义上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除了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其它时候其他课程上也或多或少都在学习,这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为以后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做奠基的课程。人本教育也是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出发点,目标是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实力。“先做人,再做事。”人本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方法。综上所诉,人本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本教育。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的方法与建议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论是教育事业还是学生个人的科学发展也要以人本为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初中思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也要注意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等多方面的共同发展。
3.1宣扬人本教育的重要性,突出人本教育目标。要发扬人本,首先要确定目标,确定对象。很明显,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其目的在于发展人本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对象就是所有的学生。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他的需求和拥护,人本的弘扬亦是如此。为了弘扬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人本,上至政府,下至学校,都应该大力宣传人本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更要认识到人本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让他们明白人本教育的弘扬和实施,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是提高和充实他们自己的过程。初中人本教育同样离不开教师,所以要在师生之间都宣传人本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行动上才会配合。
3.2转变教学方式,发展人性化教学方式。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弘扬人本,学校要有响应的教学制度。首先,要重新平衡学习成绩和平时综合素质的比例关系。对一个学生的考核不该局限于分数,而应该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如诚信、礼仪、尊敬师长、学习态度等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再结合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考核,这样就会使学生时刻注意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潜移默化之中就会有人文氛围的产生,有助于同学更全面的发展;其次,改变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都是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书本的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而初中生正是好动好表现的时期,这样的教学方式显得不够人性化。为此,应转变教学方式,如多设置讨论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各抒己见,有交流才会有比较才会有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