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6: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技术调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于县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农业增效三大主题,紧扣“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工作,在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加强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更好发挥基层人才队伍在促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我县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X县不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主要有4支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政府专业技术人才队伍。X县共有农业专业技术类事业单位X个,分别是X、X等,专业技术人员X人,涉及农业、林业、畜牧等。按行业分,农业X人,林业X人,畜牧X人。按职称分,高级X人,中级X人,初级X人。
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及合作社人才队伍。X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农业合作经济组织X个,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蔬菜X个,共有专业技术人员X人。
三是高校专家教授队伍。X县与X大学等X个高校保持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合作教授X人,其中,农业X个,林业X个,畜牧X个。按职称分:教授X人,副教授X人,讲师X人。
四是农民自身队伍。现有懂技术、善经营、精管理、富经验的本地“土专家”“田秀才”X人,职业农民X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组织领导,精心谋划部署。领导重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关键和前提。为加强全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X县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列为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工作重点,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判人才机构、人才资源、人才利用等重要事项,围绕工作内容、工作环节、工作重心等方面研究部署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建立了科学的用人机制,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是注重自身建设,不断完善机构队伍。近年来,X县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和特色产业,不断完善机构建设,适应新时代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形势,先后成立了县X站、县农业科研中心等农技推广机构,为壮大基层农技人员队伍奠定了基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工作环境较为艰苦,不受毕业生青睐的工作,为破解这个难题,X县主动出击,通过到定向招聘、绿色通道、快速补充紧缺人才等方式,不断充实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年来共引进专业技术人员X人,其中研究生学历X人,高级职称X人。在补充人员力量的同时,突出提高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在实施专业技术人员再教育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并重,将专业技术人员送出去“取经”,沉下来锻炼,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并通过省、市技能大赛舞台来检验水平,让专业技术人员在一线战场上得到历练。
三是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断吸引技术人才。近年来,X县持续落实农业优惠政策,加大社会农业组织建设,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力量,吸引了大量的农业技术人才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建设者,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人才格局。如:位于X乡的X农资公司在短短3年时间内,延伸服务链条,从单一的销售业务逐步发展为集农资销售、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技能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连锁企业,与该公司长期合作农业教授X人,高级职称人才X人,常驻专家X人,为提升科级含量、发展壮大当地农业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真正成为了当地的“农民之友”“致富之源”。
四是注重发挥政府职能,不断增强队伍建设。X县以职业农民培育为重要抓手,以将农民就地转化成技术员为目标,不断壮大农业技术人才队伍。近三年,举办开展各类培训班XX余期次,培训农民XX人次,其中农业类X次,林业类X次,畜牧类X次。其中,参训龙头企业X家,农民专业合作社X家,种养大户X户。按照贴近主导产业、贴近农时季节、贴近服务对象的原则,选取X栽植、蔬菜种植、X养殖技术为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入户指导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媒体教学相结合、农业专家培训与种田能手示范相结合等培训模式,认定职业农民XX人。通过培训,传统农民就地转化为农技推广员,大大提高了“职业农民”的造血功能,壮大了技术人员队伍。
五是注重搭建沟通平台,不断加强人才交流。为解决农业专家匮乏问题,X县积极与高校加强技术合作,采取“合作社(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基地+农户”模式,利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的资金、人员、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来”的方式,建立农技推广服务专家库和科研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农资、培训和技术服务。目前,专家库涵盖农、林、畜、果、菜五大产业,吸纳专家X人,其中教授职称X人,高级职称X人。我们还将干部职工、种养殖能手、社会技术人员“送出去”,到高校和其他科研示范基地“取经”,学习引进最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技术水平。
三、取得成效
经过不懈努力,X县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近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批致富带头人和技术能手,这些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技术推广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X县充分发挥农业技术人才作用,利用农技队伍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扎实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如X镇的X合作社通过引进滴管、测土配肥、病虫害防治等现代化管理技术,X作物种植规模从X亩发展到现在XX亩,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效益3年内翻了2番。农业技术人才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该合作社通过邀请X大学教授现地指导、选派技术员到山东等地学习,在生产过程中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田间土肥水管理等技术,在品种选育上引进了X、X等X个新品种,X品质和产量得到极大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入社种植户人均种植面积X亩,年人均收入X元,已形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
(二)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极大提高。通过人才队伍建设,X县县、乡、村三级的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体系不断扩充,中、高级职称人才大幅增加,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科学种养殖和管理技术全面推广,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0X年全县新发展X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X亩,X畜禽养殖数量达到XX头(只、羽),年增长量达到X%。
(三)人才带动作用明显发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X县突出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并重的原则,加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设,在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增强管理能力,积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将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以实实在在的收益激发周边群众学技术、学管理的欲望,带动更多的群众一起生产、一起致富,种养殖大户、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农业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例如,X镇X村养殖户X通过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发展X养殖,在专家的指导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从最初的X只达到现在的XX只,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XXX元。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X县致力于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技术富农,在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上狠下功夫,使全县农村看到了希望、农业看到了前景、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仍然不足,还满足不了农业蓬勃发展的需求。二是实践水平需要提高,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较高,但实践技术操作水平偏低的现象,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不足。三是经费投入还需加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X县还存在农业创新方面经费投入不够,技术人员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制约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X县将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可靠人才保障。
(一)加强人才队伍自身建设。一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再教育工作,为技术干部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打造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断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培育农村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更多的“种养大户”、“ 流通大户”、“土专家”、“ 田秀才”等人才吸纳进来。三是加快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继续加大职业农民、农民技术员培育力度,扎实开展培训工作,认真做好资格认定,确保农民技术人才队伍逐年发展壮大。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现状;问题;成效;建议;安徽太和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221-01
按照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局2014年3月17日关于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落实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太和县农机局对本次调研高度重视,建立组织,明确专人负责,由农机局牵头,县农机推广站、乡镇部分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参与调研活动。对太和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研,现将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太和县农机推广的基本情况
1.1 组织机构
健全县级农机推广机构1个,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标识明确规范,农机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技术岗位设置规范(指县级站标准设立),县级站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及津贴能落实,经费按每人1 200元/月拨给。太和县乡镇农机推广机构管理体制现状:全县31个乡镇、1个县级开发区未设立农机推广站机构,22名农机推广人员(指学农机专业的在职人员)都属于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在不同管理体制下乡镇农机推广实行情况较差,没有建设独立的农机推广站或区域站,与其他农业部门相比不够完善。如农业综合服务站已经建立20个左右,乡镇林业站也正在定人定编,独立建站。
1.2 人员结构
太和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人员状况调查情况为:编制人数共22人,实有人数19人。按职称分,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2人;按学历分,大学本科以上2人,大学专科7人,高中及中专10人;按专业分,农机化及相近专业19人;按年龄分,41~50岁12人,51~60岁7人。太和县现有的农机推广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人员交流不畅。如太和县县级农机化技术推广站,高职称、高学历的人数偏少,年龄偏大,未进入农机专业学校学习的占1/2以上,且20年未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1.3 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开展了多项工作,县农业委员会组织了宣传活动,开展了多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宣传周活动,农机局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多次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读本,张贴标语,挂横幅,写墙壁标语,利用电视、广播进行多次宣传活动。
2 农机推广在实际落实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合理
农机技术推广力度不大,31个乡镇没有农机推广机构,全县没有区域站,甚至有的乡镇没有农机推广专职人员,达不到农机推广的公益性要求。这些盲点问题需要上级部门着手解决,解决乡镇农机推广人员的编制问题,建设乡镇农机推广中心站问题的关键在于省、市级部门。
2.2 经费不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定,农机推广技术应坚持按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进行,引进先进机具、试验、示范、推广每个环节都需要经费[1-2],通过示范成熟的技术,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效益才能把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但实际农技推广经费却严重不足。
3 取得的成效
1998年以来,在利用农办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农民技术员协助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方面作了一些偿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精神,太和县农机推广站在全县22个乡镇选择了22个农机维修网点和40个农机技术人员,通过考核,建立了20个农机技术推广站点,聘请了32个农机推广技术员,并且由省农机技术推广站颁发了《农机技术推广员》证书,10余年以来为太和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各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点不仅为农机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了试验、示范的基地、技术,而且也为太和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农机具生产研发提供了活动经费。如2000―2005年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工作;2002年的1LQ-220型多功能犁的研制,并获得国家专利和第十届“中国新产品、新技术”金奖,被华东五市确定为重点推广产品;2013年的高效节能栽插器、薄荷叶收集器获国家发明专利、太和县科技局科技进步奖。2010年以来重点推广的玉米精量穴播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大豆稀植技术,都蕴含了乡镇民办农机推广站点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4 对农机化推广工作的建议
4.1 完善农技人员管理
首先完善农机化技术人员的编制,每个乡镇至少有2名学习农机化专业的在编人员,在技术职称评定方面,按照相关文件执行,职称岗位设置数到位,建设独立站或者中心区域站,达到办公有场所,示范有机具,试验有基地。而且农村农民技术人员从未得到过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精神,应对这一批农民技术人员给予关注。农技人员所做的技术工作应纳入公益性职能范畴,给予其一定的扶持和补贴是合情合理的,更是合法的。省农委、省农机局应针对这一批技术人员建立考核机制,给合格的技术人员颁发推广员证书,促进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农技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力量,是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2 增加财政支持
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把农机化推广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且逐年增加。这部分资金应从其他涉农资金中筹集,如从每年增长的购机补贴资金中划出一点,关键是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
4.3 提升现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人员能力
按编制招进专业人才,建立完善考核机制,能进能出,能者上,庸者下;对现有人员进行专业脱产学习或专业集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复合型人才队伍,解决农机技术人才断层问题,适应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4.4 加强对民办农技机构的支持
国家应当鼓励和扶持民办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包括其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章第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农业技术服务站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对农民技术人员协助开展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活动,按照规定给予补助。农民技术人员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关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加强对农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和农民技术人员的指导[3-4]。
5 参考文献
[1] 周贤东,林昌庭,潘晓青,等.农技推广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280-282.
[2] 王新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J].中国农技推广,2008(9):11-12.
农地流转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新阶段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迫切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基于农业资源禀赋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农户资源禀赋变化对其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随着农户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农地流转意愿会增强;农业技术进步则会降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对河南省永城市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
关键词
农地流转;农业资源;农业技术进步;教育水平;Logistic模型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基础上的进一步制度改进,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也是土地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优化农业资源配置之必需。陈锡文等(2002)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农民就已经开始自发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1]。到2013年底,全国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2273万hm2,占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26%,比2012年底增长22.5%[2]。土地流转的增长速度呈逐年递增的态势。针对农地流转及动因的研究文献众多,钱忠好等(2008)认为农村教育投入与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有助于加快农地流转[3]。江淑斌等(2012)认为农民的非农就业增加会推动流转[4]。何京蓉等(2011)[5]、易小燕(2010)等[6]综合考量了多种因素对农地流转的影响,诸多因素包括: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地流转市场发育情况、宏观政策因素、农户年龄、耕种土地面积、流转租金、流转年限、区域因素等。更多的学者是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农地流转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冀县卿等(2010)[7]、王家庭等(2011)[8]、周海灯(2010)[9]、刘洋等(2011)等[10]。但是目前从农业技术进步角度研究农地流转问题的仍然较少,因此,本文运用经济学原理,从农业资源禀赋出发,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民受教育程度角度对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
1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经营农地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在此我们考虑两种最主要投入:劳动和资本。农地经营规模取决于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量,其中农业劳动者素质以其受教育水平(包含学历教育和其他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等)体现,农业资本投入量主要考虑农业技术水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农业劳动者素质和农业资本投入普遍较低,即农业资源禀赋处于低水平,此时分田到户,实行小规模经营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特点,实践也证明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地效果明显,整个80年代,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迅速。但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业资源禀赋发生变化:农民受教育水平提高,国家对农业投资增加,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等。如此均要求农地经营规模与之适应,由家庭为单位小规模散碎经营向专业农民为主的农场化规模经营模式转变,即农地经营权需要由农民家庭所有向专业农民过渡,农地经营权发生流转。
1.1.1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地流转农户是否愿意转让农地,取决于农业生产收益和非农收益的大小比较。如果其非农收益高,农业生产收益低,他会转出农地,成为农地供给者;反之,则保留原有农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农户的非农收益包含两部分:非农就业收益和农地租金收益。非农就业收益取决于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农地租金收益保持不变。如果把农地生产收益作为农户非农收益的机会成本,则可以推出,在农地生产收益和农地租金既定条件下,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转出土地,从而成为土地流转市场中的供给方。图1中的坐标系横轴表示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纵轴表示农户的收益水平。农户拥有的农地面积一定,单位面积农地收益不变,则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既定,在图中表现为一条水平线。而非农收益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而增加,因而在图中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线(即非农收益1),非农收益线1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1点,E1点对应农民的受教育水平C1,即对拥有既定面积农地的农民而言,其所受教育水平超过C1,他的非农收益将大于农业生产收益,那么他将选择外出务工,从而转出农地。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将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相同教育水平的农民工资水平会越来越高,从而外出务工收益开始增加,如图1,非农收益线1将以农地租金收益点为圆点发生逆时针旋转至非农收益线2,即在农民受教育水平和农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向城市转移,更多的农民成为农地的供给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逐渐减少。非农收益线2与农业生产收益线相交于E2点,即做出外出务工的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由原来的C1降低至C2,也即农村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从事非农生产,成为农地的供给者。考虑到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产量增加,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农业生产收益增加;另外,随着农地供给者转出其农地,农业生产者将会耕种更多农地,如此都将会导致农业生产收益线平行向上移动,只要农业生产收益增加的幅度低于C1与非农收益线2相交的点E3,农户仍然会转出其承包农地,从事非农生产。所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户转出农地,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数量将会减少。
1.1.2农业技术进步与农地流转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实行化的集体主义,以全体社员(农民)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为特征,社员劳动没有激励,加之当时集体对农业资本投入较少,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均严重不足,农业生产都处于极低的水平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土地实行,按人分地,责任到人,在“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的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鉴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技术水平非常低,同时受户籍政策所限,农民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此时农民的劳动相对于稀缺的农业技术投入来说,价格更为低廉。为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农户在生产中减少对农业技术投入(或不投入),代之以大量的劳动投入。单位面积农地上劳动投入量的迅速增加,使得农户的农业生产收益迅速增加。故改革开放初期农民很快解决温饱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收入水平的平均增速是快于城市的。但是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开始增速,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弃农从商、弃农从工,以获取更高收益;而对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则希望通过耕种更多农地来增加收益,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也为农民能够耕种更多土地提供保障。于是,该部分农民对农地的租入需求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烈。可见,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图2(农业技术水平与农地面积、劳动力的关系)所示,在农户耕种土地面积给定的情况下,为保证农业生产收益不变,在农业技术水平较低时,农业技术的价格相比农业劳动力的价格是高的,在农民耕种的土地面积既定时,农民会投入较多的劳动(N1),而投入较少的农业技术(T1);但是,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持续转移,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同时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力度加大,农业技术的价格相对农业劳动力价格变的相对便宜,农民为获得相同收益,投入的劳动量相对减少至N2,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农业机械投入至T2,即以农业技术替代劳动,增加的农业技术投入量T(T=T2-T1)替代的劳动投入量为N(N=N2-N1)。农户如不进行非农就业转移,家庭将出现N的剩余劳动。农户为进一步增加农业生产收益,在农业技术投入量既定为T2时,他们将增加农地耕种面积(农地面积L2曲线),其中L=L2-L1即为农业技术进步以后,农民对农地的需求增加量。综合,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增大以及农业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村中更多具有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从事非农生产同时转出农地;而越来越多受教育水平更低的农民则留在了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并耕种更多的农地。
1.2研究假设为进一步分析,我们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假设1:农民的非农就业收益与其所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非农就业收益也越高,其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假设2:农业技术与农业劳动力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农业技术越发展,农户可以耕种更多农地,也更可能在农地流转中成为农地转入者。
2农业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影响的实证分析
2.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对河南省永城市3镇15个自然村的随机调研所获,调研对象为河南省永城市的顺和镇(轩村、赵营村、朱庄村、西街村、朱庄村),芒山乡(郑楼村、山城村、刘厂村、柿园村、后尧村),演集乡(时庄村、李楼村、柒坊村、武庄村、陈楼村);通过在农地随机选取调研对象,每村发放问卷40份,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15份。在这515户中,有448户参与土地流转,其中,转出土地农户335户、转入土地农户113户;没有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有67户。从参与流转的土地面积看,转出土地面积为1787.9hm2,转入土地面积为810.5hm2,参与土地流转总面积为2598.4hm2,占样本农户土地面积的62.65%,在所有受访农户中,有203户农民参与农民合作组织。
2.2变量设定在借鉴现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笔者运用调研数据,从微观农户的角度出发,建立影响农地流转选择行为的多元回归模型,来进一步验证资源禀赋变动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结论,我们重点论证农户的受教育情况与农业技术进步对其农地流转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农户的受教育情况用农户接受教育年限来反映,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主要用农户的农业机械投入量来反映。具体分析变量选择有:农户基本信息(包括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参与合作组织等),农户非农收益信息(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非农收益、自营收益等),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信息(人均土地面积、可否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农业机械作业面积、农业劳动人数等)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区域农地流转价格和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等四部分共计12个变量信息。表1中详细描述了各变量的赋值及统计情况。
2.3模型选择模型选择农户农地转入行为和农地转出行为为因变量,即2个变量均为虚拟变量,不符合一般线性回归分析对于因变量的连续性要求,故选用BinaryLogistic定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为便于分析,将模型进行对数转换,得到关于因变量的发生概率函数和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
2.4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地转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2.4.1模型分析以农户的农地转出与否为因变量,以所选择的上述12个因素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本文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模型结果中的常数项不显著,故将其去掉,建立不含常数项的模型式,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2.4.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结果分析得出,农户基本信息中有2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户主受教育程度(10%显著性水平)和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5%显著性水平)。农户受教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为正,说明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越倾向于转出农地,与上述理论分析结论及假设一致。农户是否参与合作组织对农地转出影响系数也为正,说明参加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出农地。另外,农户自有资源禀赋中有3项与因变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分别是人均土地面积(10%显著性水平)、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5%显著性水平)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5%显著性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对农户的土地转出影响系数为负,说明农户的人均土地面积越多,其转出农地的意愿越低。可能的原因是农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在农地单位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农户经营农地数量越多,其收益也将越大,其转出农地的机会成本也就越高,故其转出意愿越低。其次,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指标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的系数均呈负,说明农户在农业耕作中机械化程度越高、机械作业面积越多,农户的农地转出意愿越弱。这与我们在实际调研中所获情况基本相符,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对便于机械作业的地块,农户则更多的自己耕作,而不转出土地使用权,即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不愿放弃耕种农地,而是选择在农忙时请假回家耕种,以增加自己总收益。
2.5农户机械投入对农地转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2.5.1模型分析我们仍然使用上述12个自变量来分析农户的机械投入量对其农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变量代表农户是否转入农地,2表示转入农地,0表示没有参与农地流转;自变量为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12个自变量,通过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在将回归分析中对不显著的变量和常数项剔除以后,其分析结果如表3.
2.5.2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所有影响因素中仅有1项(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在10%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且回归系数为负,即农户是否有非农就业经验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户的非农就业经验越少,农户越倾向于转入农地,反之,非农就业经验丰富的农户则越不倾向于转入农地。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和使用农业机械作业面积两变量在统计水平上均不显著,但从其回归系数的正负判断,两变量均与农户的农地转入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即可以进行机械作业的农户更倾向于转入农地,农业机械作业面积越大的农户也越倾向于转入农地。
3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上述对农户转出和转入行为的实证分析,我们得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地的转出影响比较明显,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与理论分析部分及假设1保持一致,表明提高农户的受教育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地流转。但是,农户是否可以进行机械作业与农地流转并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关系,也即农业技术进步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不显著,与理论部分的假设不符。其原因可能有二:
(1)农地转入的相关数据量有限,仅有113户;
(2)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对气候的依赖程度还很高,而普通农民个人的抗风险能力又很差,耕种越多风险越大,从规避风险的角度考虑,个人转入农地进行经营者就少,绝大部分农地都转入农业合作组织内,故农户个人的农地流转行为受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限。根据以上理论和实证研究,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快农地流转。
(1)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量的增长。
(2)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农业是高风险行业,整个生产过程持续时间长,受到自然、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虽然目前我国出台有《农业保险条例》,但仍然很不完善,需要财政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健全相关制度措施,以使农户的耕种风险降低,农户才愿意耕种更多农地。
(3)继续鼓励和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业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农地向合作组织内部流转,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并通过规模化生产规避农业产品销售中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加快农业先进生产技术推广,有效规避农业技术风险。
(4)增加农业机械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虽然从分析的结论看,农业机械化提高无助于农地流转,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锡文,韩俊.如何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3):35-37.
[2]农业部经管总站体系与信息处.2013年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情况[J].农村经营管理,2014(5):42.
[3]钱忠好,张骏.农村教育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与实证分析——来自江苏省的数据检验及其政策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08(9):4-9.
[4]江淑斌,苏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动力视角的研究[J].经济经纬,2012(2):110-114.
[5]何京蓉,李炯光,李庆.农户转入土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峡库区427户农户的调查数据[J].经济问题,2011(8):77-81.
[6]易小燕,陈印军.农户转入耕地及其“非粮化”种植行为与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河北两省的农户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2010(6):2-10.
[7]冀县卿,钱忠好.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73-79.
[8]王家庭,张换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即制度创新[J].农村经济,2011(3):31-35.
[9]周海灯.新时期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约理论解释[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8):118-124.
阐述了黑龙江省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了这一推广模式下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创新农业推广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期促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问题;黑龙江
建国以来,通过多年的实践,黑龙江省农技推广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技推广体系发展迅速,从原有单一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发展到政府为主,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民协会、涉农企业等相关团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模式。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
1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业推广技术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黑龙江农业推广技术机构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法规和政策;负责农业技术推广计划的实施和农业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工作;负责搜集、传递农业科学技术信息,总结推广增产经验;指导农民建立各种农业技术服务、合作组织,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负责农业技术培训、技术宣传、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省、市、县、乡4级推广网络。近年,黑龙江省农技推广体系虽然不断完善,但仍面临着主体单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运行不畅等问题,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一免三补”政策出台后,国家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问题不断出现。
2黑龙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适应新形势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体制不顺;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推广人员文化素质较低,欠缺农技推广技能;推广观念陈旧,手段落后。农业科研、教育单位的推广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是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拥有的高技术人才、高端仪器设备、多渠道的资金支持、成熟的科研成果。目前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只是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一支力量,各自为战,并没有把推广工作视为其工作重点,农业科研成果没有及时流入推广单位,农业科研、推广、生产断层,无法从真正实现“科教推三结合”。涉农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问题多。涉农企业进行推广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推广的技术、产品更注重经济利益,农民对其推广的技术、产品信任度不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缺乏规范的章程和运作机制,科研能力薄弱,推广的成果科技含量低。农民综合素质低、参与度不高。农民是技术推广的目标群体,是直接受益者,其综合素质影响推广效果。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农民的参与程度不高。在整个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农民只被认为是新技术的接受者,只参与流程中最后技术应用环节。
3问题的成因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对落后,问题很多,但造成这一情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受了战乱,社会动荡等多次打击,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整体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实力非常薄弱,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农业科技水平较低,新成果新品种较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3]。在特定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改革中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对各种社会力量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引导,同时广大农户的文化素质较低,接受新技术新成果意识不强,这些都是制约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要想进一步科学化的完善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系统的分析调研,摸清现状,借鉴经验,从多方面入手,多部门配合,才能使黑龙江省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加有效的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莉.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成效评估[J].农村经济,2011(04):108-111.
[2]王洪秋,安载学,方淑琴,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05):318-319.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wxszjg,大专学历,现年**岁,199*年参加工作,200*年入党,200*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如果这次竞岗成功,我计划从以下五个方面继续努力工作,让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有效办法
中图分类号: S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132042
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0%还多。因此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必须被放到主要的发展课题上。当前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经济要想获得持续高效的发展,就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与科技化。因此国家实施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就变得极为重要,而对其体系模式的选择也成为重要的讨论课题。
1 农业技术体系推广实施的必要性
国家推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措施,并不是对农业技术进行简单的普及应用。而是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其表现形式是方方面面的。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处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度的阶段,因此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必须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1]。农业技术的良好推广会极大的提升生产产量、提高农民受益,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受传统农业观念以及多种社会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许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没有被采用,先进的农业设备也未被充分利用甚至闲置,进而导致科技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业技术体系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加强和改进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合理选择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各地农业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要依据不同地区实际发展状况及工作现状进行科学合理选择,进而促进当地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选择原则
2.1.1 以市场为导向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经济制度。因此要想提升农业经济收益,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就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相关技术的普及。通过对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将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商业化形式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市场的竞争机制,让技术推广工作适当的脱离政府机构的控制,以私人的形式在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与交易。
2.1.2 以农民为导向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因此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要将农民作为主要推广对象[2]。因此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建立时,首先应从农民生产的需要进行考量。因为如果所推广的技术不是农民真正需要的,即使科学技术含量再高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关组织,深入到农村地区去了解农民真实想法。并以经济利益作为桥梁,进行相关科学技术设备的研发。例如舟曲县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就坚持以农民为导向,对农民的生产需要进行综合的考量,充分的发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
2.1.3 针对性原则
在以往的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工作不能有效进行。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经济水平也偏低并且拥有的土地数量以及生产的经济作物也不同。而技术推广人员推广的技术又没有针对性、花样繁多。因此农民在进行技术选择时,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在实际的推广工作中,工作人员还要依据地域、经济等多方面有针对性的进行。
2.1.4 主体多元化
农业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大计,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维持的。因此可以将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变为多元化,依然以政府作为主导,呼吁广大社会人员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如可以适当放宽市场,允许商人进行农业技术的开发与经营。参与建设的人多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力度也就随之增大,进而就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的新思路
建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模式,要将组成主体进行扩大,可以将教育、科研单位,农业发展企业以及农民都纳入到该模式中来[3]。通过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形式,以政府为主导力量,以其他力量进行辅助,进而共同推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
可以将农业推广技术的经营性和公益性职能进行分离。国家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负责提供公益性的服务职能,同时非政府组织也可以进行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而政府机构要将经营职能分割开来,将其放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运作。也可以不对其职能进行分离,但是要在社会上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允许社会大众对其进行监督。例如进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实行农业信息化对策。为了给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劳动从事者以及相关推广工作的领导提供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以便提高农业生产率。建立一整套的信息调度平台,有效的延伸农业信息的发展,甚至将该网络直接延伸至农户家中,让县乡联网的农业信息调度平台更加综合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3 结语
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因此作为农业大国为满足自身的社会发展需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目前我国的农业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因此为实现农业经济的顺利转型。相关机构就要针对目前的农业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倪锦丽.打通“最后一公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创新的必然选择[J].农村经济,2013(05):89-91.
[2]高启杰,谢建华,申建为,高霞.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与改革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5(12):10-13.
一、影响因素
1.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我国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农业技术人员,在人才的储备和分配上还有着严重的缺陷,被分配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的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都较低,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现了推广速度慢,取得效果不理想,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效率,严重的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
2.科技投入不足和地方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投入到基层乡镇农业部门的经费少,人员工资较低。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卸包袱”,将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推向市场,有的甚至将服务部门拍卖,造成人员离岗和流失,已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虽然一些农技部门经营农资,少数农技人员开展有偿的指导咨询服务,但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够满足生产上对科技的需要。
3.科学研究与生产需求不对接
农民需要的是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的技术。一些科学研究往往缺乏市场调研,不知道农民需要什么,研究的成果同生产需求不对应,在实际生产中很难有效地推广。如对水稻高产栽培研究,农民不需要通过繁琐的测定来施肥,他们需要通过简单的观叶色来管理。
4.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农业技术推广接受程度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范围在边远的农村地区,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又因为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植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使农业技术推广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推广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阻力。
二、对策建议
1.多项措施并举,激发农民需求
农业技术推广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无论是领导还是农民都应该积极的配合,但是一些领导和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还很浅薄或是根本没有认识,针对此种情况,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让所有人都真正的意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让他们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积极的支持和配合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尽快的完成推广工作的目标。
2.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接受能力
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培养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对农村中不识字或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员,通过农民培训和科技人户等形式,实行以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为主的培训,传授“一技之长”,使他们掌握致富本领。对农村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且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中青年劳动者进行培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成为支撑当地农业的专业户和种植大户。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增强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接受能力,才能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3.加大投入,建立监督机制
农业技术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为了确保农业技术推广能够持久、稳定的推广下去,除了上面所谈到的几点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加大投人力度.包括资金的投人、物质的投入以及人员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力度才能确保农业技术推广不会因资金、人员匮乏等人为原因而中途夭折。另外,为了确保资金的投入能够到位,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能够各尽其职,还应建立监督机制,对资金的流人、人员的工作情况等进行监督,才能保证物尽其用,人尽其职,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4.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顺利实现最终还是取决于推广人员,因此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养。让他们在充分认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价值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使他们都成为“专家”,可以更好的解决推广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的步伐,尽快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