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时间:2023-10-11 10:16: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机制 优化课堂
这么多年以来,农村的素质教育始终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原因何在?如何在农村现有的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拙见。
1.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
1.1 评价机制限制,师资缺乏。评价学校、教师、学生以考试成绩为主,造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被动局面。
1.2 教师素质低。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教师的职业道德低下。②落后的教育观念,沉睡的创新意识。③较低的专业素质。④消极的职业态度障碍:厌教、厌学、厌思、厌管。
1.3 领导意识淡薄,教学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缺乏图书资料,缺乏器材,缺乏实践学习基地。
1.4 教育经费不足。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所以学校不能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但是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办学条件的提高受到限制。
2.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2.1 转变评价机制,使评价机制多元化。评价机制是学校、教师平时教学的指挥棒。评价一所学校不能光以成绩为主,要多方面评价,不能只看升学率,只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这样势必使学校在平时的教学中仅仅以教学成绩为中心,只应付考试,在教学中只培养考试机器。
2.2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①充实农村师资,特别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至少每所农村小学要有一名音乐教师、一名美术教师、一名体育教师,做到教师专职。
②针对农村信息闭塞的弱点,千方百计转变教育领导及教师的教育观念,让老师把准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
③针对骨干教师、特长教师缺乏的现状,应充分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④抓好全员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结构和智能结构。
2.3 以课堂为主渠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最大特征是让学生自主化。所谓“自主化”,简单地说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作主、自主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②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③重视使用现有教学媒体资源。
关键词:计算机 学生 素质教育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同时,也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是当今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目前,我国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们不能忽略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载体和工具,正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课程,计算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置成为必需,而且由于计算机教育贴近现实,有着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实效性,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环,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使我认识到我们教师肩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任。作为计算机教师,应怎样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计算机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要针对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理清操作步骤,严格按操作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地解决操作问题。
二、教师应根据学生特征、教材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使教与学达到最佳效果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中,学生通过上机操作各种软件,绘制自己喜欢的图片和动画,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培养他们深入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中学生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计算机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计算机的学习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计算机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理论课和操作课。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不可以按部就班,应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在师生之间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用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教学艺术,唤起学生的喜爱,使之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影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师要善于从学生主体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中,正确实施和渗透素质教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遏制消极情感,帮助他们排除计算机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完成"爱师"到"乐学"的迁移,确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五、教师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素质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老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计算机老师应具有精深的业务知识,广博的文化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老师的专业知识越宽厚,基础越扎实,对教材的理解才能越精越深,以便在课程教学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计算机老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有较强的教育机智,能随时调控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变化,来调控教学节奏和各个环节的变换,还应能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新世纪呼唤素质教育,市场经济培养素质人才,而素质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因此培养学生的素质是当代教师研究的首要课题。
另外,面对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落后局面,由计算机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启迪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总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增加学生未来的择业机会,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能力,促进我国高新科技的发展,使我国成为科技大国。
参考文献:
一、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含义
“素质”原本指事物本来的性质,心理学上则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后来泛指人多方面的能力和修养。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减负提质,就是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原因
在过去,我国的教育一直强调“一切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学生能力的养成不过是训练应试技巧过程中的附属品。这严重阻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技能的提高。素质教育则不然,它注重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一般意义上,素质教育是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理想,值得提倡。
与倡导实施素质教育极不相称的现实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一些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观念还没有转变,搞的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消极的甚至反面的后果”不断出现。《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教育事业》中曾指出:“现在一些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心理压力很大,这不得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容易产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可见,给学生减负,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三、实施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主要层次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谋生手段和发展技能,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这一基础,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所以,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意识和技能。在社会化过程中,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意识,在个人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进而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素质教育不能只教人学会“找工作”,而应当“开发和培养人的真心、爱心、责任心、羞耻之心。”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要弄清负担的成因在于学生升学压力大;升学压力大,在于高等教育资源短缺;高等教育资源短缺,又在于……
据此,给学生减负,(1)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积极采取措施:严禁组织学生统一购买辅导资料、订阅报纸杂志;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更不得收费上课等等。
(2)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投资环境,大幅度开放教育市场,为青少年提供更广阔、多渠道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和个人投资教育,加速放开,放手发展,太力发展民办大学。丰富高等教育资源。这样,升学就不再会成为一种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才有望随之减轻。
(3)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着力培养独立思考、诚实守信、大胆创新、自由创业的现代公民人格,摒弃或妄自菲薄、因循守旧,或偷奸钻营、尔虞我诈的传统奴化人格。”
四、摒弃对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的错误看法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对素质教育与减负提质往往理解得不够深入,甚至产生了歪曲的理解。有人认为,既然素质教育有别于应试教育,就应该抛弃应试教育的“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少考试甚至不考试,这样就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抛弃“一切以考试为中心”是对的,但据此就否定考试无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素质教育既然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安排合理的、必要的考试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1.汨罗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放在首位。
实施素质教育要从转变教育观念抓起,特别是首先转变各级领导的教育观念。汨罗的素质教育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正是因为有湖南省各级党政领导的正确认识和大力支持的结果,否则是搞不成功的。因此,我市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强化宣传力度,宣传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使社会各界形成共识,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正确认识人才首先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熟练的劳动者,这是我国人才的主体;其次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类技术人员;第三类是数以千万计的各级管理人员,克服传统的、偏面的人才观、质量观。要营造一个素质教育的良好的社会大气候,使社会、家庭、学校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架起素质教育的“立交桥”。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首先表现在教育思想上,没有一个正确的教育思想,是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的。汨罗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四个面向的教育原则: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除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教育。
2.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汨罗的实践告诉我们,有了正确的教育思想还必须有一套保障机制,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大范围内变成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汨罗选择目标管理为实施素质教育保驾护航,他们坚决废弃了“应试教育”的考绩办法,将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逐项量化为“钢性指标”,严格按照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发挥特长的成绩,对校长、教师和党政领导进行考绩。与目标管理设置相配套的一整套量化和评价措施及一系列导向政策、激励机制,把每个人都推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堵死了“应试教育”的旧路。他们这样形容自己的目标管理:“管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说堵不死“应试教育”的路,就迈不开素质教育的步。
3.持之以恒、迎难而进的改革精神。
汨罗的实践还告诉我们,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到底走自己认准了的路。汨罗自1984年推行素质教育,十二年来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是相当大的。如果动尧退缩,甚至走回头路,那就不会有今天汨罗教育崭新的局面。汨罗人深深体会到,改革旧的、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是相当困难的。刚刚实行“三控制”时(控制班额、复读生、留级生),汨罗的高考升学率跌到了历史最低水平,引来了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发生有人提出要罢免市教委主任黄泽南官的风波(黄主任曾坚定地表示:随时准备干,随时准备不干)。但是,他们顶住了压力,坚持改革,坚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搞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总会上来的。这种信念两年后就得到了印证,升学率不但数量大大超过以前,而且这个升学率的提高,是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上提高的,是真正过硬的质量。目前,汨罗不仅小学、初中、高中的会考成绩领先于全省水平,而且高考升学率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可以说,这是推行素质教育水到渠成的结果,是百折不挠、坚持改革的结果。
汨罗的经验远不止以上这些。尽管汨罗素质教育的转轨改革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但目前已经看到,汨罗的基础教育已进入全国素质教育的良性循环轨道。
实践证明,汨罗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为区域性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回顾我市自89年开展素质教育以来,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义务教育阶段取消了通考,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学生就近划片入学等等。但总的看,只是取得一些近期效益,是治标措施,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不大,教学质量不高,这是多年来困扰我们的薄弱环节。为了把学习汨罗的经验落到实处,加快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子,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个人有几点设想,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首先,要对我市素质教育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调查、了解和评估。
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切人口。为此,可抽调有关干部和人员组成调研组,重点调查了解我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现状、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准备解决问题的措施。
调研的内容既包括学校领导的办学方向、教育思想,也包括课程设置和热点、焦点问题(如减负、择校、乱收费等)。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向教委领导汇报,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决策、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其次,抓住热点问题,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近几年,我市择校生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种现象既不利于办好每一所初中,又加重了某些学校的负担,同时容易引起“应试教育”的反弹和回潮。为克服上述弊端,招生期间应严格执行“划分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任何学校、任何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不能“见利忘义”,乱开口子。应将招生办法和学区划分在报纸、电台公开,增加招生工作的透明度,请社会予以监督。
学区界定有争议的请予公正,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象汨罗禁招复读生那样,把择校现象一抓到底,坚决走出以权择校、以钱择校、以关系择校的怪圈。
要克服择校热现象,应把加强薄弱初中做为重点工程来抓。除从班子、师资、体制、机制上加强建设外,还要加大投入,也可考虑从学校布局上做适当调整。
有些薄弱学校,该撤的撤,该并的并,该连(尝试九年一贯制)的连,该带的带(较强的中学办分校),能改的改(改民办或民办公助学校),从而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集中力量办好调整后的学校,为择校热降温,为素质教育铺路,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提供较为平等的受教育条件。
再次,建设好校长、教师两支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终解决问题的是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要选派素质高、思想好、作风正、懂教育、善管理的同志担任中小学校长,一个优秀的校长可以弥补某些办学条件的不足。汨罗认为,一个好校长等于一所好学校。好校长也要靠创造条件积极培养,建议市教委除按计划加强对校长教育理论、专业知识培训外,应让他们有机会进修大本、研究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校际之间的干部一段时间后可进行交流,这样做除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外,可以促进地区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加办学的活力和后劲。市教委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每年有计划地派少量校长到外地挂职锻炼,到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先进地市去学习、考察,取他山之石攻玉。鼓励校长积极开展教育专题研究,做魏书生、黄泽南那样的学者型校长、科研型校长。
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全市教师要在去年开展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师德教风活动基础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既要讲奉献精神又要讲科学态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象汨罗那样,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应让广大教师都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不是当“伯乐”,在万马奔腾中选出千里马,而是要当“园侗,爱护培育每一株幼苗。人民教师应该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做到以人育人、以德育德、以素质育素质。
第四,加深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走出实施素质教育的误区。
实施素质教育重在搞好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为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课堂上度过的。因工作关系,笔者近两年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活动,看到多数学校在全面育人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存在着一种片面倾向,好象素质教育就是多搞些德育活动和文体活动,似乎学生考试少了,活动多了,负担轻了,素质教育就会搞好了。虽然这种认识在当前还不是主流,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同志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还缺乏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校进行的一切教育都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做到严肃执行教学计划(音体美课要开足,其他文化课不得多占课时),严格控制课外作业总量,严格禁止节假日全班性补课。要改变应试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错误做法。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这些都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靠在课堂上培养、提高。所以,只有认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素质教育有可靠的载体,同时才能真正发动全体教师重视这项工作,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要改革教育的评价制度和方法,构建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我市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妈终没有象汨罗那样形成自已的系统的科学的过硬的考绩机制目标管理。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汨罗的实践证明,教育目标管理有着决策的民主性,指挥的权威性,评从蝗精确性和机制的激励性。过去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用不象工厂生产那样,一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二不能用尺码来衡量,所以无法进行量化管理和钢化管理,只有模糊管理、弹性管理,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站不脚的。汨罗教育目标管理的特征,恰恰是量化,是钢性,有人说:“汨罗的先进不是评出来的,是算出来的。“这话确有道理,所以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素质教育 创新能力培养
一、提高学校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学校素质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育人功能。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科学管理水平,这是学校素质形成的主要因素。二是办学条件,包括固定的经费来源,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各类设备装备、基地、场地以及生源、社会文化,这是学校素质的基础。三是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和管理手段,这是学校素质的关键。提高学校的素质,就是要从不断提高管理者及教育者的素质和硬件建设以及校风等软件建设精神素质入手,使学校充分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础条件。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一线的教育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水平。
教师的素质由“师德”与“师能”构成。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正己、敬业、爱生、奉献”是师德最基本的内容。教师的言行,道德行为不仅反映教师自身师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每时每刻对学生都有着潜在地影响。这种影响,包括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教师的道德风范对学生的间接教育。这种直接和间接教育,自然会在学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产生相当大地影响。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对每个学生负责,重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培养就一定会取得不可估价的成效。 “师能”包含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两方面。文化素质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最基本的基础,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较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不仅对他的自身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利地影响,而且也不可能胜任好“教书育人”的任务。
三、制度创新是素质教育的保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人事制度、教育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和管理制度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比如当前的“应试教育”也就是由招生考试制度所决定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也要建立有利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度,这种制度创新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和教师来说,主要的是指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校规校纪、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学生成绩考核评价制度、教师的教学教育制度和管理学生的制度等……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对以上制度进行系统的清理,加以创新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种创新制度要体现符合人性,即要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要求、人的发展来构建学校制度。比如学生成绩考核评价不光只看学生考试的分数,应从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尝试多种学习方法的能力、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独特的个性品质和特长、集体生活的适应性以及表现出来的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几方面进行。力求客观、准确地评价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水平,指导和推动素质教育有序、有效地实施。
四、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提供机会,拓宽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开设辅修专业,有利于推动学分制的实施进程,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达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学生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学校将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辅修专业的开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到了理想的工作。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应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活动为主,提高其综合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使学生尽早接受科研和工程素质训练,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五、创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是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三是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四是继续学习、适应职业变化、立业创业、欣赏美和创造美“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五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高明海.从高职素质教育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职业教育研究》,2006,3.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明确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继续重视考试分数,但绝不能将分数定位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唯一”位置上,全体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都应该从分数衡量质量的狡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另外,学生能否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都是评价的标准,既看升学率,也看合格率,还看成才率。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还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方式的改善,优化各地考试招生制度以及质量评价制度等,切实减轻受教育者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报告要求,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阐述: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第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第三,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一基本道理。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阐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在此,笔者针对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行阐述:第一,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第二,素质教育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三,素质教育要求突出育人的功能,在学生严格完成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鼓励和促进其培养和发展各自的特长与爱好;第四,素质教育致力于文化素质、智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的培养。
三、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管理
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大众都已经将素质教育视为中国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层次。从广义上说,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质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水平,因此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和改变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不断改革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制。
(一)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明确全面素质教育的总体教学管理目标
校长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则首先要通过其所信奉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来实现。同时,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其主要职责是科学的制定学校的管理目标,并推动管理目标有效地被组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向是向着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全民性,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第二,主体性,在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要求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起坚实的基础;第四,整体性,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评价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因素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五,差异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上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充分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育;第六,时代性,不同时代队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不同,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把握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和当代儿童、少年、青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探索和研究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目标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探索和研究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积极寻找素质教育的切入口,积极探索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和途径;其次,学校应该尽量做到扬长补短,依靠地域差异和区域文化特征,逐渐形成本院校实践和推动素质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第三,学校要整体优化资源配置,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加快构建适应和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层次。
(三)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学校素质教育开放型教学管理体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场所,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求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的开放型的管理网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因为社会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社区;第二,完善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多种多样的学校、家长联系制度,例如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等;第三,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因为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广阔的课堂,具有取之不竭的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源。
(四)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教育体系改革
课程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教材与教育目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课程教材体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课程在课程教材体系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改革;第二,课程结构的改革;第三,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建立一个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学体系,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第二,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决策。国家要求我们共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科学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其中,科学的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促进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涉及评价思想的转变、评价内容的完善及评价方法的改革等内容。学校应该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积极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四、总结语
一、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小学数学新大纲从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指出“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体小学生数学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数学文化素养的训练、潜在智能的开发、数学心理素养的培养以及在数学文化素养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性教育。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体现了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基本要求的全面性和群体性以及发展性。全面性是指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内容而言,它包括数学文化素养、数学学习心理品质素养、潜在智能开发和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数学文化素养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学习心理素养包含学习数学的情趣、主动性、习惯和意志力;智能开发包含探索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质疑能力、类推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口述表达能力、综合计算和解题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及创造力等;思品素养包含理想、道德、审美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等;群体性是指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性是指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因此,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为依据
新大纲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而制订的。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规定和意见,均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认真学习、钻研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自觉地以新大纲来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新教材是根据新大纲和小学数学教育实际,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好媒体,那种认为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要或可以离开新教材另搞一套的认识和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是错误的。而恰恰相反,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紧
三、扣新教材,理解与运用好新教材:
(1)明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2)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其中包括教材是怎样对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进行表述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编排意图,每一插图的用意,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3)正确理解与掌握新教材知识内容,其中包括对新教材中的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的正确理解,对每一插图的正确理解,每一道题的正确解答;(4)正确理解新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顺序和教学方法等。实施素质教育要正确把握课时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是课时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课时教学目标上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把单纯的知识传授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而素质教育则是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做到“四落实”,即数学知识目标的落实(含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能力培养目标的落实(含探索能力、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培养学习数学心理品质的落实(含数学情趣、习惯、意志力等)、思想品质教育点的落实。“四落实”中数学知识目标在教材中是显见的,而其余三项目标在教材中则是比较隐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从中正确把握好教材中所体现的能力、心理素养和思品教育目标。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时的知识教学目标,课题本身就可告诉了要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而这一课时教材内容的能力、心理素养和思品教育点不是一下就可以看出来的。但是,只要认真钻研教材、阅读分析教材,就不难得出:
(一)该课时的能力目标是:①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和实验操作的方法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如教材先是出现在方格纸上画了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提出“不用数方格的方法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紧接着教材分别出示三个实验,要学生仿照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操作实验,最后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②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如教材中出现的图形和文字说明,要学生先去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抽象、概括);③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如教材安排的第一个实验,出现小华与小林的不同拼法);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如教材安排由数方格的方法和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迁移类推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⑤渗透转化、旋转的数学思想方法(教材是用旋转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