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11 10:15: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二年级下册音乐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春雨;教学反思
Abstract: Through “Light rain Rustle” this class’s teaching, lets us realize fully, regarding the lower grade child, must synthesize each method which utilizes them to love, carries on the direct-viewing appreciation teaching. Learns through playing, causes it just likes experiences personally, the stimulation interest, raises the study efficiency.
Key words: spring rain; teaching reconstruction
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种自然景象。它蕴藏着许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着美的因素。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艺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小雨沙沙》这一课时,笔者主要围绕春雨这一景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春雨的颜色、唱春雨的歌曲、诵读春雨的诗歌、画春天的画等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雨的美好,体会春雨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赞美春雨,表现春天的美丽。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平台,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我觉得更要利用他们的年龄特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采用各种灵活教学手段,从而更好地获得乐曲所表现的情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和形象。一二年级的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而在上这一阶段年龄欣赏课时,我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视听、律动、绘画、剪剪贴贴、游戏、情景表演、节奏乐敲击等相结合的,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从而更好的为低年级音乐唱游教学服务。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进行音乐创造,探索学习的过程和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聆听和学习《小雨沙沙》,探寻不同的音源表现音乐节奏,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春天,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启迪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体现新课标中的重要理念“培养学习能力”和“鼓励创造”。
我在多媒体辅助下,通过朗诵、感受、分析、创造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味和春天的美,有效发挥审美教学辅助的作用。指导学生用轻松、柔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小雨沙沙》,体会用不同的速度、情绪、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体现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通过学习歌曲的过程和才艺展示的过程,我注重了学生音乐感受个性的表达,体现新课标的“注重个性发展”和“面向全体”的原则。
教学“欣赏感受、寻找小雨”这一环节时,我边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春雨声的春雨图,边用喷壶在空中喷水,并对学生说:“春天来了,请大家闭上眼睛,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听后都激动地大声说:“是春雨!”而当他们睁开眼看到美丽的春雨图时,更是兴致盎然。我随即请学生说说你刚才或者平时听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能用声音模仿给大家听听吗?有了刚才的铺垫,这时学生显得很有自信,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春雨的声音是滴哒、滴哒”。还有的学生说:“我感觉雨的声音是“沙——、沙——。”另一位学生则说:“我觉得春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沙沙/沙。”学生的发言让我感到惊喜,一年级的学生竟能把春雨的声音模仿得这样准确,特别是能够抓住下雨声的节奏来模仿,这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可见,对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他们往往能够轻松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艺术要素。我趁机请学生们都拿出课前通过往塑料瓶中装上沙子自制而成的简易沙筒,让刚才发言的后两位学生带大家用沙筒模仿着摇出春雨的声音。众多沙筒发出的声音让人感觉真的在下雨了,孩子们兴奋极了。
一、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核心理念
教育应该真正把“人”作为关注的核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出发,牢固树立教育的生命意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使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成为可能。
观念一:音乐唤醒耳朵,耳朵唤醒心灵。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我们不能忽略“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音乐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们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理解和感受;懂得欣赏每个孩子心中不同的音乐形象。
在欣赏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钟表店里》时,有的同学说在音乐中听到了各种钟表的声音、听到有布谷钟的声音、觉得音乐写的在那里的人们生活的特别快乐,有同学说仿佛看到了小动物们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载歌载舞……我尊重每个孩子的跳跃思维,使他们的收获不仅是知道这段乐曲的曲名是《在钟表店里》,而且从内心获得一些启迪和唤醒,获得一种对音乐的热忱及自信。
观念二:精神的相遇相通――真诚地倾听与接纳。奥尔夫说:“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颗音乐的种子,教师的作用就是使这颗种子发芽。”因此,教师应有一种对话意识,一种呵护“种子”生根发芽的真挚感情,让孩子们在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隽逸才情和灵动思维,使课堂充满音乐唤醒与精神唤醒。
“还有不同意见吗?”倾听是一种尊重。如果我们不懂得倾听孩子独特的情感,那么教学将难以激发他们鲜活的生命力。我们不需要按照自己的思想预设去“给予”他们,去剥夺他们的成长机会,如,欣赏完《森林中的铁匠》之后,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老师,我听到了鸟叫声”“我听到了小溪流水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铁匠打铁劳动的场景”等,大家各抒己见,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我没有力求统一,而是倾听他们稚嫩、鲜活的感受,尊重学生的个性,从儿童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建构课堂。
观念三:个性的恣意驰骋――主体的凸现与解放。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张扬学生的个性是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孩子,音乐课首要的不是“音乐”,而是自我的流露和生活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充满着孩子的声音,洋溢着孩子的音乐的课堂――他们是课堂的主体。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活动课《郊游》时,我尝试着打破了单一、常规性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课堂上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收集春天的影子,做好记录,再集合起来小组讨论,共同合作。有的小组表演坐火车,有的小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有的小组创编了首儿歌朗诵给大家听,还有的小组以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郊游时的愉快心情……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发展、个性探究、自主“说话”的交流空间,收到了很好效果。
二、教学行为的飞跃是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的翅膀
构建生命化音乐课堂,仅仅有全新的理念还远远不够,只有融入到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中才会让老师与学生都获得一种非凡的体验,让音乐真正走进每个孩子的心里。
做法一:把课堂更多地让给孩子们。实验过程中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学生参与度上。首先改变了音乐授课的原有模式,不再是由老师演奏范唱之后请全体学生模仿,而是把一支歌曲先分解开来,逐句逐节地让孩子们体会、感受里面所包含的情绪与情感。老师作为帮助者,启发孩子们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和情绪体验与词曲建立起初级的联系,进而引发孩子的进行交流。课堂氛围变得热闹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动作模仿词曲的情绪;有的同学以拍掌模仿歌曲的节奏……这样,就会让孩子们自己完成自己的音乐审美构建的初步过程。
做法二:小组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我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方法把所教的每一个班,都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平时教学掌握的情况,如,班里同学谁发音准、谁乐感强、谁善于表达、谁有组织能力等,同时还根据学生个性特长和能力大小进行搭配组合,使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两位各具特色的同学,让他们带动全组同学。这样,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起来,课堂的相对时间和相对空间,被小组活动方式放大了。在教学的整个进程中,每个孩子都能够参与到音乐欣赏和自我表达的活动中来,都能体验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发展自己的音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实践的反思是构建生命化课堂的重要保障
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检查和修复,是教师专业成长剂。音乐教育怎样与时俱进?怎样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生命化音乐课堂?我们应以此为奋斗目标:
目标一: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个性、充满快乐的课堂。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种内心愉悦的体验,是一种惬意、幸福的感觉。我们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课堂也应该是快乐的,即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建立学习共同体系。这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平等对话,营造出师生一起成长的快乐课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雨沙沙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多种形式表现歌曲。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同学们自主分成了四个组:图画组、乐器组、表演组和歌唱组,充分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参与音乐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张扬学生个性,诱发学生展开思维,展现自我,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把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表达出来。“享受艺术”的理念让孩子们精神振奋、意志昂扬、倾心投入艺术的怀抱。
目标二: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想象、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经常讨论:课堂上,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哪儿?是学生?知识?还是教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精力放在了教案上,尤其是在优质课、公开课上害怕节外生枝,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设计,常常去赶环节,以至于使学生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自生自灭。教案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支配和牵动着教师与学生,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生命化音乐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一次,在教延长记号时,对学生说:“延长记号的作用是在延长记号下的音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延长。”之后问学生:“你们看它像什么呀?”此时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学生说:“老师,它多像眼睛”“老师,我觉得更像眉毛”“老师,像换了方向的小括号”“像帽子下面有小眼睛”……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用了一首儿歌就能记住它了。”顿时,学生兴致高涨,仔细聆听他的儿歌――“眉毛弯又弯,眼睛亮又亮,要是遇见它,歌声要延长。”果真,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而且兴趣盎然。于是就有了“大大嘴巴朝上张,要在这儿换气啦――换气记号”“两粗两细四根线,中间圆圆四个点,歌声到此要反复――反复记号”“大大嘴巴朝左张,音要唱得重一点――重音记号”“看见黑黑倒三角,音要唱得跳起来――顿音记号”。通过编儿歌不仅清楚地了解了音乐记号的作用,而且便于记忆,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精彩源自“生成”。充满生成的音乐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将在这里诞生。
目标三:生命化音乐课堂是富有创意、充满意境的课堂。教师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与众不同,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课堂教学“艺术”。
一次音乐课,我给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可能是节奏练习枯燥乏味,学生们积极性不高,甚至连最基本的节奏都拍打不准。正当我一筹莫展时,突然有个迟到的学生敲响了教室门:“砰砰砰,砰砰砰。”我去开门时,便听见有学生在拍凳子“砰砰砰,砰砰砰”,听到他们拍凳子的声音,我就对大家说:“不错嘛!”与此同时,我将学生拍出“XXX,XXX”的节奏型写在黑板上。忽然有个学生说:“老师,我会在门上敲出不同的节奏。”还没等我回应,其余学生纷纷说:“我也会……”如果我对他们的想法加以否定的话,他们会很失望。于是,我拿来一块小黑板作为“门”,让学生想出各种敲门节奏并上来展示。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把几个难点节奏问题也解决了。把枯燥的节奏练习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亲近感,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生活音乐,进而生成智慧,促进发展,提升音乐价值。
个性和快乐,让音乐课堂走向愉悦。
想象和生成,让音乐课堂走向灵动。
创意和意境,让音乐课堂走向浪漫。
一、 利用有效时间,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
我在执教二年级上册《动物过冬》一课时,发现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简化了课堂教学环节,直击重点,将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有效地利用起来,为学生搭建起一个综合性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理解、感悟课文”的教学环节中,通过读书、找找、画画、汇报、交流、质疑、释疑,指导朗读,对比理解,词句训练,随机扩展等形式,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能力的训练。最后的总结扩展环节,又将知识的拓展和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习品质的培养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对三个维度的要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使课堂结构安排得合理、实用、紧凑,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被牵引,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学内容更充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充分,让课堂教学活起来,使学生在这种充分的交流中实现综合性的学习。既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又培养了多种能力。
二、利用兴趣和重难点的有效结合,设计课堂教学
在教二年级下册《寄给青蛙的信》一课之前,我对以往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前在教这一课时,我和多数老师的处理方法大致相同,基本上是按文中内容的先后顺序依次处理、解决问题。虽然思路清晰,设计环节和学习方法得当,但缺乏新意。孩子们自主读、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需要老师较多的引导和启发。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其实就是这封“信”。因为现在的学生没有见过“信”这种联络方式,也没有写过“信”,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重新设计了开课时的环节,直接由这封信入手,用媒体将课文中的“信”呈现出来,让学生练读这封信,并把自己通过读信了解到的和想知道的同大家交流交流。这样一来,立刻就把孩子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各项环节中,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提示与引导,学生们自己就把许多问题甚至重难点突破了。最后,我播放了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将整堂课的气氛再次烘托起来,请学生们写信、读信,传递他们的真情与快乐。
本次教学,使我更加理解了“教无定法”的含义,懂得了有些课只要能将学生的兴趣和文章的重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围绕着它去设计教学,就能让课堂活起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针对特点,利用有效手段完善课堂教学
在我们使用的课本中,诗词的录用对当代儿童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诗是民族的心声,文化集萃的载体之一。中华古诗词更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如何教好古诗词一直是我们教师在不断探讨的一个课题。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怎样让他们在乐中学的同时既理解诗词的内容和含义,又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常常引发我的思考。
在教一年级《江南》一课时,我潜心钻研教材,查阅了许多有关《江南》一诗的资料,最后决定“别出心裁”试一次!我课前用吹塑纸、彩纸、硬卡纸等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具。上课前两分钟,我开始快速地在黑板上搞起了创作:挨挨挤挤、碧绿茂盛的莲叶,各种姿态、婀娜动人的莲花,饱满、挺秀的莲蓬,各种各样、美丽可爱的鱼儿……有贴出来的,也有手绘的。学生们在下面专注地看着,不时发出声声赞叹。原本普通、宽大的黑板,立刻变成了一幅绝佳的图画。上课伊始,学生们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兴趣盎然!围绕着这美丽的图画,学生不仅学会了诗句,理解了诗意,想象出了诗得意境,而且会诵读,会表演,会唱,会跳,感受到了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本课教学中我最为得意的几点是:(1)整首诗板书于画中,诗境和画境融为一体。(2)借助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了“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对学生感悟、朗读的指导帮助极大。(3)表演环节的设置,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学生对后四行诗的感悟和朗读问题。孩子们或是莲叶,或是荷花,或是莲蓬,或是鱼儿,或是采莲人,个个参与其中,鲜活可爱。(4)唱唱、跳跳,不仅活跃了气氛,更让孩子们知道诗词是可以唱出来的。因为这本就是一首歌唱江南劳动人民采莲时愉快情景的民歌。
摘要:音乐“创编与活动”板块是小学低段音乐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阐述如何在“创编与活动”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环境,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低年级学生审美认知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关注创编活动评价的教学策略,让低年级学生在创编与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在体验、表现、创造音乐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小学低段;创编与活动;教学策略
音乐“创编与活动”板块是小学低段音乐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板块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歌曲、乐曲等。学生通过对音乐音响的探索、即兴演唱、演奏、创编歌词、律动与舞蹈以及对音乐的不同演绎,去感受、体验音乐的美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但笔者发现,小学低段“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中存在活动内容单一、想放手又不敢放手、浅尝即止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教学理念,探索如何在“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的环境,优化教学内容,遵循低年级学生审美认知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关注创编活动评价的教学策略,提高低年级创编与活动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良好的创编与活动环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教学中“主体”地位,而老师则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创设良好的创编氛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营造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
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是进行创编活动的前提条件。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最直接的工具,是传授知识的最快捷方式,也是激发和鼓励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工具。
例如:在一次创编教学中,我提出:“请你听歌曲,想想可以用哪些你喜欢的动作为歌曲进行表演?”学生们边听歌曲边自己在那里设计动作,但在音乐结束后,请学生来进行表演时,只有最喜欢跳舞的学生举手想来表演,在表演过程中,周围的孩子却掩嘴而笑,觉得不好意思。这时候正在表演的孩子脸上表情也稍显不自然,在表演完她的动作后,我肯定了这位想象丰富和勇敢的孩子,表扬她的大胆表现。在学生们的眼里,同学的表现受到老师的积极肯定,再请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时候,孩子们踊跃举手,想来表演的同学明显增多。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语言的动机和内容要富有感染力,引导学生并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为班级营造一个民主、平和的学习环境。
2、创设良好的实践空间
创编活动的进行应创设良好的实践空间。教学中可以根据创编内容设计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座位调整。例如:例如根据《乃哟乃》歌曲中的“mi sol do”三个音进行即兴编唱,即任意组合,编一编,拍一拍。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利用实践空间,将教室的座位分成三个纵例,并分代表“mi sol do”三个音,可以横排的三个人任意组合,编一编,唱一唱,也可以三个组任意组合进行创编。灵活的形式使单调的三个音丰富生动起来,学生也乐意参加。
二、优化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内容
教师对音乐教材的全面认识与把握,直接影响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应充分认识教材,有效重组和优化教材内容使实践活动更有效。
1、优化教学内容要有机灵活
“创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机灵活。可以联系单元的主题内容优化和重组创编实践内容。例如:在一年级(人音版)下册的音乐教材内容中,八个单元的主题内容,有四个单元的演唱歌曲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第一单元的《小雨沙沙》、第三单元《数鸭子》、第六单元《闪烁的小星星》、第七单元《粉刷匠》,在这些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中,就可以在唱好歌曲的基础,进行切实有效的“创编与活动”。在《数鸭子》的歌唱教学中,可以侧重即兴表演的创编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探究歌曲进行即兴的情景表演或动作创编。又如:在《闪烁的小星星》-课的“创编与活动”中,因为一年级学生的音高感、节奏感还比较弱,教师可以安排听辨游戏,即兴创编节奏游戏,通过聆听与对节奏变化体验,感受音高变化与节奏变化。
“创编与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与本课内容相联系的,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内容,例如:在《闪烁的小星星》一课的“创编与活动”中,可以安排“抢答”游戏、即兴节奏创编等。在《火车开啦》的音乐教学中,安排“模仿火车开动的声音,分组学一学”来展开即兴节奏创编和声音创编的实践活动。
2、优化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创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和重组创编实践内容,注意从学生能力水平出发,尽量减低创编的难度。创编活动的内容安排一定要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适合学生现有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创编与活动”的学习是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体验即兴创编与参与活动的“喜悦感”和“满足感”。例如:在《快乐的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在音乐中聆听做动作,然后请学生主动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进行《快乐的一天》的即兴表演。
三、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
音乐“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即兴创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
1、创编与活动教学应具有合理性
小学低段(1-2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乐于表现的年龄阶段,在音乐课堂中喜欢参与各项表演活动,勇于积极表现自己。教师要注意在创编过程中给予积极引导,创编活动的内容要有可操作性。给学生提示越明确,创编活动的可操作性越强,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越高,但要留给学生可发挥的空间。例如:在二年级(上)《小麻雀》即兴歌词创编活动中,根据歌曲《小麻雀》内容,启发学生创编适合“XX X”节奏的歌词,体会节奏的韵律特点。学生在创编过程列举很多如:“小花猫喵喵叫,走起路来静悄悄,见了妈妈跳个舞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小花狗汪汪叫,跑起路来轻轻跳,见了妈妈亲一亲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这个创编活动,指向很明确,也贴近孩子的认知特点,可以留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创作中获取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即兴创编兴趣。
2、创编与活动应具有趣味性
“有趣”的即兴创编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创作的生命,也是学生参与创编活动的动力和兴趣点。例如:在人音版一年级(下)《理发师》的教学中,当学生唱会歌曲后,笔者让他们进行歌词创编:“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师傅,如清洁工、泥瓦匠、油漆匠等,现在就请大家用《理发师》的旋律自由组合创编。”学生们创编的有《小木匠》、《清洁工》、《小铁匠》和《粉刷匠》等,他们在优美的旋律中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先一起讨论匠人们是怎么干活的,配上音乐旋律创编歌词,再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如“马路边的老爷爷呀,刷刷刷刷,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刷刷刷刷……”、“木匠屋的老爷爷呀,叮咚叮咚,手里拿着一把锤子,叮咚叮咚”,“铁匠屋的老爷爷呀,铛铛铛铛,手里拿着一把大锤,铛铛铛铛”,“屋子里的老爷爷呀,刷刷刷刷,手里拿着一把刷子,刷刷刷刷”。学生唱着自己创编的歌曲,情绪欢欣饱满,觉得非常有意思。
3、创编与活动教学应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
作为小学低段的即兴创编还要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模仿是音乐学习最基本、最简易的方法,创编过程中可将模仿作为一种启发和导入的手段,当然要恰如其分采用这种模仿方式,既使学生们受到启发,又不至于代替学生自己的创编。
四、关注创编与活动的评价
创编活动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进行创编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价值与成就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关注对学生在创编活动中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设立一些直观的奖项,如:在创编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可以用趣味“小贴纸”进行奖励,还可以设立最佳“表演小贴纸”、最佳“想象小贴纸”、最佳“歌词小贴纸”、“最佳组合小贴纸”等等。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动作,对学生的即兴发挥,进行及时肯定与表扬。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教师自身不要轻易用“对”或“错”判断性评价,要鼓励学生在探究中有不同的想法与做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样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和学生要一起分析活动中的进步与不足。
结语
小学低年级“创编与活动”板块的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民主的、平和的学习环境;应优化创编与活动的内容,做到有机灵活、循序渐进;应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审美特点,做到创编与活动的教学合理、有趣味性,要处理好创编和模仿的关系;关注创编活动的评价,让低年级学生在创编与活动中,快乐地学习音乐,在体验、表现、创造音乐中获得快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潘永庆,关于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04.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时间不等于效果 课前准备 激发兴趣 动手实践 课后复习拓展与检测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我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要创设高效的数学课堂,不是单纯时间的积累,时间不等于效果,而是充分发挥有限时间的无限价值,我觉得可从以下几点努力:
一、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讲,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级的思维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区别对待,同时每节课每个班级都有各自的差异性,教师应灵活处理。
其次,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重难点问题加重力度巩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基本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精确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1、宽松愉悦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我校的段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马路边川流不息的车辆场景――让不同类的车辆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车?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着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
其次,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充满激情,语言抑扬顿挫,其欢乐的情绪,好听的声音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是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在情境中自然地引导。
在教学新知识前,教师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比如猜谜语,讲故事等引入新课,从而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叮当和康夫分蛋糕,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也能把数学学习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当然,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也要注意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3、动手让课堂更活泼。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必须要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时让学生摸一摸感受长方体每个面是什么样的?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发现,“镜子里的数字倒了。”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继续追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课后及时应用检测并适当拓展。
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课后复习能够给学生以总结、探索、发展的空间,这样不仅能巩固和发展课堂所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钟表时,以如下例题为例:“小红说我们10时有一节音乐课,小明说我们10时早睡觉了,谁说的对?”这类题目是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由复习钟表指针一天的转动开始,使学生容易体会一天有2个10时,从而较快地理解为什么要把时间说清楚,从而知道有2种计时法,对以后学习起铺垫作用,因此要重视相关部分知识的课后复习和拓展。正是在注重课后复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才能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在教学的路上必须不断地反思和总结,课堂才能更高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多维互动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六年的识字量为2500个,连节假日算上,平均每天的识字量仅1.14个。翻开12册的小学语文课本,2500个常用这散落在30多万字的课文中,学习生字犹如沙里淘金。
然而,“识字难”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拦路虎。“识字难”必定制约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对外交流的发展和大量知识汲取。识字难,识字晚,导致中国儿童阅读难、阅读晚。“阅读晚”是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阅读习惯和兴趣、思维的发展和良好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原因。人们经过对众多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统计,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中以上的都是早读者。他们并非因为是天才而阅读,而是早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育、智商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造就了“神童”和巨匠。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巨大的记忆潜能正是儿童大脑快速发育的特征,3-8岁是儿童形象记忆的最佳年龄,也是学汉字最佳时期。8岁以后,形象记忆的发展就变得非常缓慢,记忆同样的内容需要多花6-7年的时间,错过这一时期,给儿童造成的损失有时是终生无法弥补的。专家提出,3-8岁是儿童学汉字的最佳时期。小学生六岁入学,这一最佳时机稍纵即逝。
几十年来,尽管不少人为探索识字法耗尽了心血,但主流教学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如果我们没有创新的识字理论,没有崭新的教学思路,识字难仍然难于上青天。
现代科技的结晶――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能创造出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识字教学过程,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问题的研究
1 关键词界定
1.1 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教学过程由讲解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媒体作用也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信息化教学模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信息化教学的特点,才能胜任信息化教学。
1.2 多维互动
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教学基本模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突出了主体性,活化了思维。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导学谐振,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需要,从而促进主体发展。多维互动教学模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人境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它以活动教学理论为依据, 把教学活动视为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与交互活动过程。“多维”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信息传递、师生交往等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立体的;“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活动(交往、沟通)。因此,“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将从活动入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师生的人际关系,强化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的构建将有利于改善课堂中的人际关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各方面的素质和谐全面地发展。”
1.3 信息化教学下的多维互动识字课
综上所述,信息化教学下的多维互动识字课就是在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各样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识字教学,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的丰富多彩刺激的教学情境,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体验,动眼观察思考,动口表达议论,动耳感知体会,动脑思维创新,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丰富学生识字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探究识字的愿望,喜欢学习汉字,轻松学习汉字,并从中领悟到有效的识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和写作的水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研究目标
2.1 运用将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的多媒体信息化技术进行识字教学,以此来创造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多维互动的环境,丰富学生识字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巩固学生所学的生字。
2.2 通过识字方法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汉字音、形、义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提高对生字的记忆效率。
2.3 学生的识字能力有所提高,帮助学生减少错别问题的困扰。探索出新课标下教师引导学生高效识字的教学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识字,并能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4 让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首先应该教会学生识字的方法,在掌握了识字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对以后的阅读、写作以及其它各科的学习起到帮助。
2.5 教师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挖掘汉字中所包含的巨大意蕴,可培养学生对汉字厚实的感情,培养对祖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
2.6 学校教师中的教学研究、探讨的氛围日渐浓厚,提高低段教师创造反思的能力,专业发展走入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 研究内容
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六年的识字量为2500个,连节假日算上,平均每天的识字量仅1.14个。翻开12册的小学语文课本,2500个常用汉字散落在30多万字的课文中,学习生字犹如沙里淘金。然而,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 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教师总习惯采用挂图或卡片等辅助教具来进行识字教学。通过卡片的反复运用,加深学生的记忆,达到识字的目的。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的注意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静态的、不具有生动性的传统教法显得单调和枯燥无味,没有生趣。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过来,经常是事倍功半,达不到识字最佳效果。而遵循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电教手段,可以使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显得比较简单、明确和具体。艳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还能很快领悟字词的意思。
3.1 运用多媒体丰富的图像激发学生兴趣,使集中识字生动有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在识字过程中,根据汉字规律合理的利用多媒体的图像等信息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如,教学第三册《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中的“呀、蚜、鸦、芽”时,我先在计算机上出示“牙”,让生齐读,再出示生字的拼音yá,让学生齐读;接着出现“蚜”,告诉学生这是“蚜虫”的“蚜”,同时在旁边出示一条蚜虫。然后,再度出现生字拼音yá,让生齐读,并出现生字“鸦”,告诉学生这是“乌鸦”的“鸦”,同时在旁边出示一只乌鸦。在学生认识了这两个字后,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前者是“虫”字旁,而后者是“鸟”字旁呢?学生通过看图很快就知道了,“虫”和“鸟”表示字义,是形旁,“牙”表示字的读音,是声旁。那“呀、芽”字呢?学生很快就能根据前面的理解自己说出其中的字义了。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揭示形声字的规律,所以学生能用“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独立识字。再如: 在教学形声字“浪”、“粮”等字, 我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学习这两个字, 然后总结这两个字的结构、特点, 告以都是左右结构, 都是由独体字“良”加上不同的偏旁, 所表示的意思不一样。然后, 让学生自主学习“娘”、“狼”等字, 最后让学生写出所认识的其他同结构的形声字。根据这种方法学习“跟、恨、很、银、根”等字, 不需教, 学生就能自己掌握其构字方法和偏旁部首的名称意义,用一个声旁“艮”加上不同的形旁, 带出相当数量的形声字。这样, 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还大大的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3.2 巧用多媒体,创造性地教学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中的汉字都是按一定规律而组合成的,多媒体的介入,会更容易地 将带规律性的难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减少时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按动物的类别来排列的,第一行,属鸟类,汉字的形旁都是“鸟”;第二行, 属昆虫类,且都是害虫,汉字的形旁都是“虫”;第三行,是兽类,汉字的形旁 是反犬旁。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学生容易掌握生字且能够认识更多的有关这一类的生字的课件。以第一行为例:画面上先设计好除了形旁之外的另一边,然后从天上飞来一只鸟,跟原先设计好的“丽”、“昔”、“区”字合在一起,缓慢的变成“鹂”、“鹊”、“鸥”,并且变一个字,读一个字音。这种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这些字,掌握了这些字的规律。
3.3 图文并茂使单元整合妙趣横生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一个例子。”实施新课程其中一点就是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活用课本。课程是学生手中的教材,又远远超出了这本教材。它应该是一泓源源不断的活水,能巧妙地拓展利用课程资源可以体现出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和智慧。
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单元整合,找出汉字的规律,并利用几种识字方法识字: 加一加, 猜一猜, 编一编, 换一换等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他们先观察生字, 看字形, 记字音,后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在学生观察和老师引导学生找规律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中的各个方式,教师的演示讲解和学生的操作演练促使学生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的综合利用他们边听、边看、边动手、边思考记忆对汉字的识记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极大的提高,大大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
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时,可利用实物图片进行字形匹配,如在教“驰、地、他、池”这一组形近字时,第一幅画面先出示基本字“也”,第二幅画面仍先出示“也”字,然后让学生结合屏幕上显示的小池塘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 池塘的“池”字在“也”的基础上加什么偏旁呢?学生会很快地答出加三点水旁, 教师在“也”上用鼠标一点,一个活灵活现的三点水旁就飞了过来,与“也”字 组成了“池”字。以同样的方法教“驰、地、他”几个字。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 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一组教完,大屏幕上 再出现这一组字,驰(奔驰)地(田地)他(你我他)池(池塘)。然后,大屏幕上出现谜面“有马能行千里,有土能种庄稼,有人不是你我,有水能养鱼虾。”让学生猜一个字。学生很快地就想到是“也”字。最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驰、 地、他、池”这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以及怎样才能又快又好地记住这一组字。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组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 样,学生就很容易的记住这些字,而且记得尤其深刻,以后就不会混淆了。学生逐渐地了解、理解了这一识字方法,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形声字的特点就 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学生认识和掌握,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这样, 结合了具体语言环境的字词句教学,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符合小学生的认 知规律,帮助他们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触类旁通。
例如在学习加一加的时候,就可以利用PPT逐一出现,也可以把本单元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字拆开,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用手拖动,在“生字娃娃”和“偏旁娃娃”里自由组合,发现规律,巩固识字。在学习换一换的时候,“青”繁衍出“请、清、睛、晴”等字。也可以利用白板的特性拖动、放大、展示。
3.4 动画演示汉字书写,直观形象的加深学生的记忆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培养识字的能力提高对汉字的识字的能力,在识字的过程中又要重视写字的指导。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的过程来进行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的教学就显得死板单调。
随文识字,利用白板的自由拖动性,可以在课堂中灵活勾画、突出和运用重点句、重点段落,并可以和学生一同修改勾画。反复识字,并可以在课堂上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及时突破,拓展练习。
计算机所显示出的每个汉字的一笔一画笔顺规律笔画数每一笔每一字的书写方法、位置都是动态的且有提示、重写等特点因此直观性更强。教师利用直观材料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定向、定位观察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所学的每一个汉字。学生通过操作再现汉字整体形象和部分笔画、部首的形象确认已知、巩固学字成果反馈学习效果确立正确的感知。语文第一册中“鸟”字的笔顺和第四笔不易掌握,可制作一个书写“鸟”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变静为动,配之笔画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ㄅ”这个笔画学生难写到位,显示这一笔时,动画速度慢点,并反复演示,学生看了动画,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了。又如第二册“事、黑、跳”等字笔画多,书写难,可让学生跟着动画,先书写一个个难写的部件,再整合在一起书写。还有一些字,某些部位易写错,可闪动关键笔画或偏旁,加深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与重视。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一课中“垂”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就不容易掌握,就可以制作一个写“垂”字的动画,一笔笔写出来配之笔划声的音乐,让学生认识笔顺“垂”这个字是独体字,写时要均匀些,要注意横竖的不同长度和位置,以及笔画的间距。在做动画的时候就可以专门提醒孩子们要写均匀一些,这样留在记忆里的痕迹就深。因此现代直观教学是对传统识字直观教学和其他电教的直观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它的识字和教学效率是明显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节省了教学时间。
3.5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创设情境,随文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如何使枯燥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利于学生掌握呢?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声、光、色来制造出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情境去帮助学生识字。这样,学生随着情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联想,形成记忆。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的《识字6》一课时,我就利用CAI课件创设出一个大自然的美景,有小桥流水、有海鸥飞鸟、有沙滩帆船,有动听的音乐、吸引人的动画效果……把学生带进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中。而且当鼠标移动到某一景物时,旁边就会显现对应的词语,这样可以便于学生把事物和生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生字形成记忆,避免了脱离环境、独立识字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又如《比一比》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参观旅游的方式,把学生带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小院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当学生要把看到的事物进行表达的时候,可以把相关的词语拖动到该具体事物的旁边,进行相应的识字、说话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一个参观者的身份,亲自来到了农家小院,情绪一直处于兴奋高昂的状态,从中激发出主动识字的欲望。而且通过拖动词语,自己联系事物进行识字,并在口头表达的过程中又巩固了识字。这样不但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也容易体验到学习过程中愉悦快乐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张辉
[3] 《电子白板助语文教学“一臂之力”》 马爱华 摘自《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第5期
浙教版(2013年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节《二氧化碳》中,在二氧化碳的制取活动部分,教材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图片让学生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所需要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上看,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所用的药品为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催化剂),装置如图2所示;而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用到的药品是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装置如图3所示。
同时,教材安排二氧化碳的制取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之后,而且,学生已经在制取氧气时学习了如图1装置选择的要求。所以,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用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反应时不需要加热(反应条件)不难选择出发生装置选择图b;同样,由于二氧化碳微溶于水且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不能用排水集气法,而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也较容易就能选择装置c。
教材提供的是一种学习资料,虽然它也让参与学生知识的建构,但往往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大的功能在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逻辑结构的合理性、内容层次的适切性等针对知识结构本身,而没有关注学生学习心理的变化、认知特征等,当然也不可能关注认知主体(学生)知觉、注意、记忆、心象(即表象)、思维和语言,也就是说,缺乏了学生对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正是体现学习主体认知过程。这种认知的过程不是仅仅只对提供内含一定科学信息的文字、图片等的认知过程,还要认知主体从认知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在不断满足认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地建构与完善认知对象在认知主体中的知识体系。
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选择的装置,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这是已经被人类掌握的知识,而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未知的知识。学生对于未知知识探索过程的心理变化与科学家认知未知自然界现象、规律的过程是相同的。基于构建主义理论的课堂教学,正是要创设一系列情境,营造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层层递进的“心理需求”,如同科学家发现新规律般进行科学学习。基于此,对二氧化碳气体制取的装置构建,不是如教材图1般直接呈现5种装置让学生去选择。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知道用不同的药品、反应条件,制取装置也不相同。你能简单画出用不同药品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吗?
此环节“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前知识,也为后续不断地构建搭建一个基础,找到一种资源。
生:(独立作图。)
展示:先选择一些不太规范的“作品”来展示,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特别对不太规范的部分可以造成的后果提炼出来,进一步完善“作品”,这样,最后展示“作品”都类似于图2、3的情况。
建构的过程,就是根据“作品”的功能缺陷,不断摒弃不符合“需求”的,构建比较“理想”的,而“理想”正是我们建构的目标。
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块状的石灰石或大理石(配以药品展示)和稀盐酸反应。你觉得应该选择图1中的哪种装置?为什么?
学生的“作品”就是图1选择中的一部分内容,这是为此处选择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服务的。而教学时不是直接呈现图1,是通过学生回忆原有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复习对制取气体装置选择的标准。
生:选择图1中的装置b,因为石灰石或大理石为块状固体,稀盐酸是液态,而且反应条件不需要加热,所以选择装置b。
师:为什么选择a不可以?
生:反应不需要加热,而且稀盐酸是液体,倒入图a试管中会流出来的。
师:那如果我们选择装置a,但去掉酒精灯,而且将略向下倾斜的试管改为向上倾斜或正立,可以吗?
生:(讨论)应该可以。
师:这样的装置与装置b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试管,一个锥形瓶,一个没有长颈漏斗,一个有长颈漏斗。
师:试管与锥形瓶对化学反应来说有区别吗?改为烧杯可以吗?
生: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反应物容量多少的区别;不能用烧杯,因为无法密封收集气体。
师:这样看来,反应物的容器只要适合化学反应,可以密封收集气体,就可以了。你觉得图4中的实验室玻璃仪器可以用作制取气体的反应容器吗?(由于学生对实验室中的玻璃容器还不熟悉,所以改为提供图片进行判断。)
一、教材分析
《搭配中的学问》是三年级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生活当中事物的搭配体现事物之间简单的排列组合。这一知识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已经接触过,本节课是在二年级初步认知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活动找出事物之间的排列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地思考。”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最初步的知识,而且也是今后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对中学阶段的学习帮助尤其大。因此,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但认知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对搭配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排列组合的思想方法,本节课以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将课堂作为一个游乐场展示给学生,在一个个趣味情境中把数学思想渗透进去,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情境化、活动化、情感化的探究活动中,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找出寻找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会用实物图摆一摆、画简易图连一连、列式算一算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养成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多种方法的求解,体验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感知搭配。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老师放一首《虫儿飞》送给你们,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
(学生跟着音乐齐声唱《虫儿飞》)
师:真好听。同学们充满活力的歌词搭配上动听的旋律让人陶醉,这是词与曲的搭配。今天就让我们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板书:搭配问题)
2.借助活动,体验搭配。
(1)具体情境,引出问题。如果今天是同学聚会,你早起穿衣打扮。如果你的衣橱里有2件上衣和3件下装,并且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算一种穿法,请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设计意图:通过把例1创设成学生自己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那到底是不是有6种呢?2×3=6又有什么道理呢?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验证,让我们研究一下。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如何寻找答案背后的原因,自然过渡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去,使他们感受猜想—验证的数学方法。
(2)独立思考,操作验证。①借助信封里有5张实物小图进行验证。②如果你不选它们而有更好的方法验证,请把你的方法写在练习本上。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一般还停留在直观层次,所以给出衣裤的实物小图让他们摆一摆能帮助他们寻找答案。但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可能会有其他验证方法,所以不要局限学生的思路,而是肯定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有帮助。
(3)交流汇报,总结方法。实物小图摆一摆。
先以第1件上衣为标准分别去搭配3件下装,有三种不同的穿法;再以第2件上衣为标准分别去搭配3件下装,又有三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2个3种不同的穿法,一共有2×3=6种不同的穿法。
如果以下装为标准去搭配上装可以吗?又该怎么搭配呢?先选下衣,一件下衣分别与两件上衣搭配,有2种不同的穿法,三件下衣就有3个2种不同的穿法,也就是2×3=6种不同的穿法。
设计意图:大部分学生都会以上衣为标准去搭配下衣,这时通过一个小小的逆向思维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问题不要受局限,要敢于打破传统。
画简图(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符号)连一连。
摆一摆和画简图连线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都按照有条理有顺序的搭配,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区别:画简单示意图使解题过程更方便、快捷。)
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符号再次表示吗?画完之后同桌之间交换欣赏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让全体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图形连线表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再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解决本课中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合作互动,进行生与生之间的评价,能够锻炼他们的交流能力,让他们学会欣赏他人,达到对他们情感与人格的良性培养。
列式算一算:2×3=6种。
设计意图:从解决搭配问题的策略上,力争体现从具体逐渐到抽象的过程,即体现“猜一猜——摆一摆(动手操作具体事物)—画一画(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出搭配过程)—算一算(形成数学方法)”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充分体会了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升华。
3.联系生活,拓展搭配。
(1)搭配营养早餐:牛奶、豆浆、面包、馒头、蛋糕。“早餐搭配“这一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渗透了饮食时要注意营养搭配这一生活常识。
(2)选择出游线路:大门到猴山有3条路,猴山到百鸟园也有3条路可走,大门到百鸟园共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3)拍照留影纪念。4个小朋友每个人都想单独和小精灵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留念,一共要照多少张照片?
(4)组数游戏。
设计意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是由早起穿衣—吃早餐—出门玩—照相留念—回家游戏贯穿起来,紧凑自然,紧密联系学生平时放假一天的生活情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不但不枯燥,相反非常生动有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今后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
4.总结延伸,畅谈感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很高,学得愉快,并能够举一反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情境为依托,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教材中的问题1是“搭配衣服”,笔者便以学生早起穿衣—吃早饭—公园游玩—照相留念—回家游戏这样的流程贯穿本节课的所有内容,内容完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乐意学、主动学,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