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管理认知

健康管理认知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5: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健康管理认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健康管理认知

篇(1)

关键词:体质健康;身体自我认知;健康行为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39-03

健康信念模式的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健康行为来源于个体对健康或对疾病抵抗的知觉,如果个体感知到体质健康状况不佳或自我评价不满意,那么这种认知评价便会成为他采取行动、调整健康管理的重要动机。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主、客观评价的一致性与自我健康行为管理,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探讨:1) 体质健康等级评价来源于客观标准,身体自我认知来源于自我对身体的主观认知与评价,将探讨这两种评价之间的一致性;2) 通过体质测试,对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身体自我评价及健康行为管理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自我身体认知的差异性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文以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和行为为研究对象,对330名深圳大学在校一至三年级的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测试以及身体自尊量表测试和健康行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1.3±1.60)岁;三项测试皆有效的大学生为271名,其中男大学生158名,女大学生113名。

1.2研究方法

1.2.1测量法1) 体质健康等级综合评价。采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等级评价,评价指标为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指数、握力体重指数、50 m跑。评分的等级为:及格:60~74分;良好:75~84分;优秀85分~100分。

2) 自我健康认知。采用Fox等人(1990)针对大学生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PSPP)进行身体自我健康认知。PSPP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自己身体各方面的主观身体能力,量表包括身体自我价值感1个总量表和运动技能、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力量4个分量表。根据Fox对大学生的连续研究以及经我国徐霞等人(2001)根据中国国情的修订研究,量表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由于该量表中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健康主要方面的感知,我们将其应用于个体对自我健康的认知评价。

1.2.2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大学生的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运动参与等健康行为进行调查。

1.2.3数理统计法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主、客观的一致性为考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是否具有一致性,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级分数与他们身体自尊(PSPP)各维度评分进行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表1)。

在PSPP量表的5个维度中,运动能力反映个体运动方面的能力与自信等评价,身体状况反映个体对自我体质强弱、个体精力感、运动参与及运动参与的适应性等评价,身体素质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是否强壮、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评价。这三个维度与学校体质健康等级评分的客观标准最为密切。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PSPP这三个维度上的评分与他们体质健康等级分数,除优秀组在“身体状况”未具显著水平(P>0.05)外,其余的相关具显著性(p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主、客观评价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背景、个性及社会文化背景的综合因素上,对自己的体质健康有较清楚认知,这点也是我们所期盼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与客观标准差异过大,当身体处于较差状态时而主观认知感觉良好,那么,这种主、客观之间的差距会使个体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发生混乱、并导致参与身体锻炼的动力性减低。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从现行体育教育或终身体育教育的角度,个体对自我体质健康的良好认知是个体实施良好的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的重要动力资源。我国许多精英科学家的“英年早逝”,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缺乏身体认知的主、客观一致性,因而在自我健康管理、参与身体锻炼等方面未能采取有效的行动。

2.2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及健康行为管理的差异

2.2.1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为探讨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身体自我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PSPP 得分进行检验(表2)。

统计结果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对运动能力的自我认知的差异非常显著(F=13.53,df=2,p良好组>及格组,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显示: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对自我运动能力的评分高于良好组(p

在PSPP评分中,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学生在“身体自我价值”、“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F=1.62,df=2,p>0.05; F=0.50,df=2,p>0.05)。由于PSPP身体价值与身体吸引两个维度的自我评价不仅受主观因素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身体吸引的认知,充满活力、健硕是因素之一,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外貌的美丽、气质的优雅等也是身体吸引的一个方面,因此,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这两个维度的主观评分没有差异性并不影响他们对身体运动能力及健康活力等方面自我认知的客观性。

关于健康行为管理,调查设计以吸烟、喝酒获得较低分数;睡眠、餐饮习惯、运动参与获得较高分数为健康行为管理的理想模式。调查发现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无吸烟现象,其余两个组虽然比优秀组吸烟多,但没有统计差异(F=2.29,df=2,p>0.05)。在睡眠、喝酒、餐饮习惯三个因子的得分,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在运动参与方面,方差分析检验显示:三组不同体质健康等级的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方面的差异非常显著(F=7.32,df=2,p

总体来看,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则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

体质健康为优秀的大学不仅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客观性,而且在运动参与方面也优于其余两个组,反映了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的自我认知和健康行为的管理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提示,大学生若想达到体质健康为“优秀”的等级,他们必须在运动参与上有更多投入。

本研究样本中,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为优秀的占17.7%,良好和及格分别占52.4%和29.9%。三个组的对比,只有优秀组表现出健康观念与行为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只有18%左右的学生在健康观念和行为管理上高度协调,而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虽然对身体的自我认知上具有客观性,但从统计结果上分析,这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两组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存在运动参与的分界模糊。由此也看出,学生对运动参与的动力仅仅来源于对健康的自我认知或给予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等级评价还远远不够,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因此,应开拓更为广泛的运动参与的动力模式,以促进从良好等级向优秀转化,从及格等级向良好等级的转化,从而也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及体质健康等级评定对学生健康的指引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对身体自我认知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客观性。体质健康等级高的学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三个维度上的身体自我认知为高分,而体质健康等级低的学生在这三个维度的身体自我认知为低分。2) 不同体质健康等级大学生在睡眠、吸烟、喝酒、餐饮习惯的管理方面处于较为适宜的自我健康管理范围,社会调查发现的吸烟、熬夜、酗酒作为健康“三大杀手”,可以审慎地认为不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处于低等级的主因素,而运动参与的差异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的主要因素。3) 体质健康优秀组的学生在健康行为的管理上不仅表现为不吸烟、良好的睡眠和餐饮习惯,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更多的运动参与。4) 体质健康良好组和体质健康及格两个组在运动参与方面与优秀组比较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说明即使学生对健康的自我认知为不满意,尚不足以在运动参与方面作出反应性的强化行为。

3.2建议1) 充分发挥体质健康测试对学生健康的评估作用。目前教育部已要求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有了一个客观标准,应积极利用每年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发挥其对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效果的评估作用。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综合等级评价,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反馈,使学生在了解自我体质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措施激发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终身追求健康身体和科学的自我健康行为管理。

2) 设立学生体质健康等级提升计划。即使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认知自我健康处于不太满意状态,并有运动参与的意向,但往往并不一定能在健康行为强化方面得以体现。可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测评,每学年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设立一项体质健康提升计划,以计划促进体质健康的实施。该项工作可以结合体育(与健康)及课外体育进行。

3) 运动处方指导。当代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科学锻炼理念,但是,面对书刊、网络巨大的信息以及众说纷纭的健身方法,尤其是如何针对个体状况、开展时间-效能高的体质健康锻炼,依然迫切需要科学指导。目前我们根据体质健康测评并开发运动处方,在校园网开设运动处方专栏,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的课内与课外互动机制,使学生的锻炼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美)赖斯(Rice, P, L.)著.胡佩诚,等译.健康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朱敬先,著.健康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孙延林,等.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20-22.

篇(2)

[关键词] 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程度;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7(c)-137-0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的报道很多,对高血压控制率的文献报道也很常见,但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调查并用于指导护理实践未见报道。对体检人群中高血压的患者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了解其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水平,促使其采取有益的生活方式、自觉的遵守医嘱、提高高血压的稳定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预防和延缓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和生存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2005~2006年,在进行体检的人群中随机抽取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参考中西部城市社区卫生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组统计的“高血压患者知信行调查问卷”自行设计问卷。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回收有效问卷率90%。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

高血压患者对引起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了解和重视程度不理想。如对超重、肥胖的正确认知率为 55.6%,吸烟的正确认知率为51.9%,高盐饮食的正确认知率为26.9%,中度饮酒的正确认知率为44.4%,高血脂的正确认知率为41.6%。

2.2 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和高血压控制程度之间的关系

见表1。患者的高血压标准采取WHO的标准,即血压

≥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为高血压。

表1 对控制高血压的措施认知和血压控制的关系(例)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了患者对控制体重的认知与血压的控制无统计学意义外,对其他危险因素的认知和血压的控制都有统计学意义。

2.3 对高血压危险因素认知程度与高血压控制率之间的关系

见表2。在调查中按患者的认知程度对患者进行评定,对表1中危险因素认知并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5~6项的为优;3~4项的为良;1~2项的为可。根据体检和实际情况认定其血压控制状况。

表2 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及血压的控制率(例)

经?字2检验,?字2=11.329,P

3 讨论

3.1 提高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及危险因素的了解是自我管理的基础

医学研究表明:对高血压的早期预防和稳定的治疗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使75%的高血压及并发症得到预防和控制[1],本调查显示只有47.6%的高血压患者知道吸烟、饮酒、高盐饮食、肥胖、情绪波动是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说明高血压病人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和全面,提示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反复多次的强化学习和健康教育,使其自觉遵守医嘱、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或减少加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3.2 提高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控制措施的认知,从而有效地降低血压

高血压作为一种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其发生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所以提示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高血压控制措施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按时、按量、按次数遵医嘱服药;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减少总热量的摄入,保持低盐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坚持进行有规律的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戒烟、限酒。同时应注意高血压病是一种心身疾病,精神紧张,植物神经活动均可引起高血压。故提示护理人员应从高血压患者的社会环境、身心状态、心理因素同时着手。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并分析了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与高血压控制率之间的关系,用于指导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延缓和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认知差异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33-010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seas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and cognitive of diseas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nurses. Methods Choosed 157 case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15 nurses for the study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o research. Results Between acute and patients with stable disease knowledge, treatment knowledge, exercise therapy, diet therapy, self-management, group classes, one on one guidance need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emand for knowledge, exercise therapy, diet therapy, self-management and other conten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urse cognitive(P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Cognitive difference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以不完全可逆性气道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除呼吸系统损害外可诱发其他多系统功能障碍或加重合并疾病症状[1]。根据疾病症状及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稳定期,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加重,严重者可能有生命危险;稳定期临床症状缓解,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健康教育是促进慢性疾病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住院患者往往由于急性期症状加重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并居家或社区进行病情控制和慢病管理,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健康教育需求,而患者需求与护士认知之间的契合度不仅可能影响健康知识的有效接受程度,更会影响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2]。本研究对不同时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需求和护士认知调查,为改进COPD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12年9月~2013年8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COPD患者和呼吸内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标准:符合COPD诊断标准[3],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FEV1/FVC

1.2调查工具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3]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的问卷包括10个维度,包括健康教育内容(疾病知识、治疗知识、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并发症预防、自我管理)和健康教育方式(集体授课、宣传栏、宣传手册、电教),每一项均有详细说明,维度包含具体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或举例,采用4级评分制。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一般需要、2分为需要、3分为非常需要,各维度得分范围0~30分,得分越高需求越大。随机选择急性期和稳定期各20例患者进行预调查,调查问卷内部一致性Cronbash'sα系数为0.923,具有较高一致性和信度,CVI值0.886,调查问卷有较高效度。患者和护士调查均以此问卷进行,并分析两者的差异。

1.3患者健康需求调查

于患者急性期(入院后第2、3天)和稳定期(出院前)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进行患者健康需求调查,由专人发放问卷,当面说明问卷填写方法和目的,解答患者对问卷不解处咨询,保证患者对问卷的正确理解和使用,由患者自行填写并现场回收,急性期调查共发放163份问卷,回收163份,经质检共回收157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6.32%,稳定期调查共发放157份,回收157份,经专人质检共回收157份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4护士认知调查

由专人向护士发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表”,经说明调查目的和表格填写要求后由护士自行填写,并当场回收,共发放15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评价一致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q检验,P

2结果

2.1不同阶段患者健康需求比较

急性期和稳定期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知识、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管理、集体授课、一对一指导需求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不同阶段患者健康需求与护士认知比较

急性期患者对疾病知识、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管理等内容的需求显著低于护士认知(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和稳定期患者对COPD健康教育的需求在多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内容往往由护士根据时间和经验实施,不仅存在内容和时间的随意性,还可能无法满足不同时期患者的切实需求。本研究对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保持了调查对象的均一性,排除了个体差异导致的干扰,较全面地反映了患者对自身所处疾病阶段的感受和需求。结果显示,急性期患者对疾病知识、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管理等知识的需求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但对治疗知识需求更为迫切。分析原因,急性期患者症状加重,身体和心理均承受巨大痛苦,对缓解症状的治疗更为专注,因而对治疗相关知识需求较高,而无暇顾及其他健康知识[4-6],提示在急性期治疗期间可以减少过多的理论知识宣教,而增加针对治疗的介绍,提高患者对自身病情、用药的知晓度,消除患者无助感,增加医患信任度,提高患者依从性;而稳定期患者由于症状减轻,此时期以维持症状减轻、阻止病情发展、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治疗目标,患者对疾病知识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的了解意愿更强[7-9],提示稳定期是开展系统性健康教育的理想时间段,患者病情稳定,对健康知识需求高,定期小课堂等教育,可以更好地传递COPD治疗、维持、预防并发症等健康内容,以达到治疗目标,减少和预防急性发作等不良预后。

健康教育内容的传播需要通过不同的媒介,集中授课、宣传栏/册、电教、一对一指导是经常采用的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患者更倾向于护士一对一指导,这一方式更符合急性期活动受限的患者,并且可提供更多人文关怀,让患者在交流中获得鼓励和温暖,一对一指导还能让患者及时获得问题的解答,缓解焦虑情绪,提示急性期患者住院期间心理需求高,增加查房次数和语言问候、交流有助于改善其心理状态;稳定期患者对集体授课较为偏爱,稳定期患者活动力恢复,对COPD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更全面要求也更高,集体授课不仅可以获得系统健康知识,尤其是对日常生活相关如饮食、运动等指导要求较高,而两者都是患者生活行为干预的重点,此时可作为健康教育的重点,增加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集体授课时可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而感受归属感,从行动和心理上获得鼓励和支持[10,11]。

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有研究显示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与护士知识结构、年资经验、心理状态、工作状态有关[12,13]。本研究选择具有一定年资经验的呼吸内科专业护士,以均衡专业素养上的差异,调查结果反映了呼吸内科护士对健康教育内容和形式方面的思维模式,在此指导下将影响健康教育的具体执行效果,护士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的认知无明显的侧重,更倾向于对患者提供无时间差别、无针对性重点的全面健康知识,在教育方式上方法较为传统,对幻灯、视频等电教方式重视度不足。而对比护患对同一问题的评价可见,无论急性期或稳定期患者的需求与护士认知均有一定程度区别,说明护士健康教育的思维模式无法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可能无法切实满足患者需要进行改进。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患者健康需求与护士认知之间存在7项显著差异,而差异主要体现在护士对部分健康内容的重视程度高于患者的需求,但对于患者最迫切需求“治疗知识”仍能给予较好的满足,但可能无法突出重点,不利于在紧张的临床工作中做到时间和内容的优化利用。因此建议对急性期患者应重点突出与治疗和缓解症状相关的健康知识的介绍,并更多采用一对一面对面的床边教育方式,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细微处体现人文关怀[14]。

稳定期患者健康教育需求与护士认知一致性略高于急性期患者,护士对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普遍重要性,无明显的突出重点,这对于稳定期患者需求有更多的契合点,患者对更多的健康知识均有较大的了解意愿[15]。但患者的关注重点由治疗转向控制,因此建议对稳定期患者应更注重疾病知识、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管理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方法以集体授课、一对一交流、幻灯、视频等宜于患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经验、直观易懂的方式为主。综合的方式可以设计为日常查房采用一对一交流询问和解答患者存在的疑问,定期授课,授课方式以幻灯、视频为主,课中注意教学互动以更全面地满足患者健康教育需求。

通过本次调查可见,不同时期COPD患者由于对治疗活动的诉求和关注点不同存在差异,专科护士一以贯之的健康教育可能无法满足不同时期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建议因需而异改进COPD健康教育,急性期患者有明确的关注重点,而稳定期患者的需求则更为广泛,因而教育方式则应视患者活动能力和心理状态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 马静,刘先胜,赵建平,等. 湖北省浩口地区农村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3,42(3):356-358.

[2] 刘翠贞,邹小芳,毕赐成,等. 聚焦解决模式在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6-29.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3):254-261.

[4] 鞠贞会,李军鹏,张秀婵,等. 社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0):2406-2410.

[5] 罗晓华,马宇,张静.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20-2421.

[6] 张|,沈佳丽.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观察[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81-3082.

[7] 李婧,赵海金,王凤燕. 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住院病死率的危险因素[J]. 中华医学杂志,2013, 93(18):1374-1377.

[8] 李连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细菌感染的特征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4-45.

[9] 江莲,陈建波,王兰,等.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状态调查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13,12(10):1486-1487.

[10] 刘丽,刘志国,金在艳,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门诊患者长期健康管理效果评价[J].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3, 27(4):251-252.

[11] 刘海燕,刘海霞. 同伴式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分析[J]. 重庆医学,2013,42(16):1923-1924.

[12] 吴航洲,陈雅静.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43-345,369.

[13] 于炳凤. 健康教育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850-851.

[14] 刘翠贞,邹小芳,毕赐成,等. 聚焦解决模式在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26-29.

篇(4)

【关键词】高血压;干预;社区管理;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低、服药率低、知晓率低等原因导致高血压患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因此在人们密切接触的社区进行高血压的管理与干预尤为重要。本研究于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对大稿村社区6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管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4月至2009年7月大稿村社区常住居民中的68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的舒张压≥90 mm Hg或收缩压≥140 mm Hg。年龄为36~78岁;病程为3~18年;男性为41例,女性为27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间年龄、病程、男女比例之间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社区管理方法 研究组高血压患者采用心理干预(讲解高血压病健康知识,明确高血压病危害和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性、必要性);运动干预(组织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督促保质保量完成锻炼计划);饮食干预(教育高血压患者饮食注意事项,如限盐、限油,合理膳食,减少暴饮暴食,减少甜食及糖类摄入);认知干预(定期举行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使患者掌握高血压防治的知识);用药干预(核对患者服用的高血压药物的用法用量,保证用法用量合理,督促患者定时服用药物)。对照组高血压患者采用常规社区管理方法。

效果评价:测所有患者管理前血压、实行社区管理后1年的血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进行t检验。P

2 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和管理后1年的血压对比均有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管理前、治疗后两组患者对比

组别管理前血压管理后血压P值

研究组(n-34)149.2±13.4/91.4±5.8128.1±8.9/76.5±6.3

对照组(n-34)148.7±14.1/90.9±5.3137.2±7.3/87.3±6.7>0.05

P值>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常见病、多发病,多个研究表明:社区防治可有效的控制血压[1-4]。社区可将高血压防治经验、成果、措施、政策变成社区实践,通过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认知干预、用药干预使血压降低,甚至达到正常水平。血压降低后心脑肾合并症发生率减少,患者病死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对高血压发生率进行干预、控制,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使危险因素在社区水平大大降低,减少了实际就诊的发生并发症和脑卒中、脑出血等患者。

社区管理方法主要以干预为主,主要有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认知干预、用药干预等方面。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病健康知识,明确高血压病危害和防治高血压病的重要性、必要性;组织高血压患者进行运动,督促保质保量完成锻炼计划;教育高血压患者饮食注意事项,如限盐、限油,合理膳食,减少暴饮暴食,减少甜食及糖类摄入[5];定期举行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使患者掌握高血压防治的知识[6];核对患者服

作者单位:101100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

用的高血压药物的用法用量,保证用法用量合理,督促患者定时服用药物。本研究表明通过以上干预措施可有效的控制血压。

综上所述,通过心理干预、运动干预、饮食干预、认知干预、用药干预等社区管理方法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沈秀方,陈俊生,李元香,等.陈义云.高血压病社区管理探讨.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2(32):186-187.

[2] 金岿立,夏弟明,王铮,等.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质量控制探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 28(3):189-190.

[3] 彭晓霞,梁万年,杜雪平,等.高血压社区综合管理的效果评价.中国全科医学,2003,6(2):135-136.

[4] 陈佩珍,文丰.浅谈社区卫生服务站高血压病人的管理.健康必读杂志,2010,10:162-163.

[5] 张均和,林启,徐徐,等.舟山海岛社区高血压综合防治模式探讨.浙江预防医学,2009, 21(12):3-5.

篇(5)

关键词:高血压;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是指患者服药与医学指引意见一致的程度[2],是日常医疗中的一种自我管理行为。本文随机对门诊或住院且自愿接受填表的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相关影响因子调查,讨论应对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资料来源于2013年3~12月我院心血管专科门诊或住院接受调查资料完整的8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34~89岁,平均年龄72.52岁。

1.2方法 基本情况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个人资料:有年龄、性别、婚姻、文化程度;②疾病资料:高血压病程、分级、并发症、自测血压(1次/w及以上)、血压控制;③社会学资料:经济收入、家庭支持。高血压认知评定应用认知水平16项评分表[2]。服药依从性应用MORISKY评价。

1.3记录指标

1.3.1高血压记录指标 ①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诊断标准[3](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及分级;②确诊高血压病程5年或5年以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③采用药物治疗。④血压测量:在问卷调查开始及结束时,用标定过的水银血压计按照标准方法测量,其均值作为血压值。

1.3.2高血压认知水平16项评分 对问题不知道或者不相信得0分,部分知道或者部分相信得1分,知道或者相信得2分,最高32分。把总分≥25分归为认知好组,

1.3.3服药依从性 应用戴俊明等推荐MORISKY 评价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4个问题:“你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你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当你服药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4个问题的回答均为“否”,即为依从性好;4个问题只要有1个或1个以上的回答“是”即为依从性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P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高血压患者基本情况、认知水平及百分率(%)见表1。

2.2服药依从性影响因子分析 服药依从性好为38例,占45.2%;依从性差为46例,占54.8%。各种影响因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认知水平、高血压病程、自测血压,并发症与家庭支持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服药依从性是一种遵医行为[4]。遵医行为指的是在治疗与疾病预防过程中患者的行为与医生的处方相符合的程度。服药依从性好应是患者服药与临床医嘱的高度符合,反之应为不依从。高血压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重要脏器损害已有共识,控制血压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致残性。降压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血压,防止疾病发生与发展,提高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国外学者较早前就关注治疗的依从性,研究资料显示服药依从率只有20%~50%[5]。本组调查资料结果显示服药依从性好者占45.2%,与此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服药依从性影响因子分析显示: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程、认知水平、自测血压等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有显著性意义;并发症与家庭支持同样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有显著性。

性别因子与依从性调查显示,男性服药依从性相对女性好,与田镇安等[6]报告女性服药依从性好于男性的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是否与女性在家中较多承担照顾他人角色及忙于家务,疏于自身健康管理有关?这一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高血压认知程度与服药依从性调查显示,服药依从性和文化程度及认知水平呈正相关,文化程度高且认知水平好者更能理解服药的重要性,主动性与依嘱服药性好。而认知水平不足者,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差,与文献报道一致[7]。

客观上说病程与服药依从性应呈正相关,病程越长,就医次数越多,接受健康教育机会就多,认知水平高。然而本组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程越长,服药依从性越差,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似[8]。分析原因: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长期服药易缺乏耐心,或已有脑血管损害使得记忆缺失,造成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难以坚持服药有关。能否自测血压对服药依从性影响有显著性意义,这一结果与多数学者的调查相同[9,10]。自测血压是患者注重自身动态血压变化的一种健康行为,对遵医行为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学者通过大量文献统计分析显示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有积极的影响[11]。健康教育内容包括自测血压、正确服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情绪调节、降低体重及戒烟限酒等方面。本文认为通过门诊教育、住院教育、社区教育三个环节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建立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档案,通过定期随访,督促高血压患者坚持长期治疗是一种很好的干预措施,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治疗依从性,提高高血压控制率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提示女性要更多的关注自身健康。

参考文献:

[1]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病人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65-67.

[2]李艳荣,柔卫军,樊云梅,等.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分析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0,15(5):302-303.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4]周达生,姚华庭.医学系统工程与遵医行为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1995,15(2):37-38.

[5]Oelzner S,Brandstadt A,Hoffmann A.Correlation between subjective compliance ,objective compliance, and factors determining compliance and hydrochlorothiazide[J].Inter J Clin Pharmaco ther,1996,34(6):236-242.

[6]田镇安,刘志明,刘建波.297例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9):1430-1431.

[7]孙素芬.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疾病知识和遵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8):793-795.

[8]宗媛.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调查分析及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4):47-49.

[9]陈爱萍,褚德发,王小男,等.住院高血压患者遵医用药和生活方式的调查[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4,39(12):660-662.

篇(6)

[关键词]视障;学生;教育教学

所谓树德育人,乃兴国之本。诚然,教育能够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也能使人掌握科学技术。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视障人群大约有1300万人左右,先天视障的人群大约占总数48%左右。由此可见,我国视障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在视障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笃行慎思,要结合时代特点及学生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具体情况,进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鉴此,下文则主要通过分析视障学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有的放矢的阐释了相关解决策略。

一、视障学生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认知能力存在问题

视障学生由于受视力缺损这一因素的影响,其认知能力始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说视障学生在视力缺损的情况下,他们的各种感官能力(如听力、触觉感知能力等)可能会有所增强,但是从根本来说由于视障学生视力不佳从而也就导致其具象认知能力较弱、形象化思维不佳,譬如在“数学空间几何”教学实际中,诸多视障学生便难以理解空间几何理论知识,自然也就无法有效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了。

(二)心理健康问题

一般来说,视障学生由于其视觉功能的缺陷,便会对视障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交际等各方面活动带来一定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由生活障碍转化为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育。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视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心理问题:其一,由于视觉障碍而缺乏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导致其接受的直观信息量较小,从而导致其过度相信自身直觉判断,并形成偏执、自闭、敏感甚至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其二,诸多家长对视障学生补偿教育缺失,并偏向于采取溺爱、过分保护等教养方式,从而就容易导致部分视障学生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总而言之,视障学生在心理层面容易出现诸多问题,于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则应该积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促使视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学习态度问题

视障学生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在学习上的困难也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然而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巨大阻力,很容易会造成其消极的学习态度,致使其产生“我不行”、“学了也没有用”等学习态度。尤其是面对高中数学中空间几何表象与抽象知识结合的内容,视障学生要理解起来则更加困难,如此一来其更容易形成自暴自弃的学习态度。鉴此,在视障学生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视其学习态度存在有关问题,进而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视障学生教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建立起民主、激励的教学管理机制

正如上文所言,视障学生在心理层面相对脆弱,且通常又有偏执的性格特征,其更加需要教师的关怀,也需要教师的包容。然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效建构起和谐民主管理机制,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及自主管理工作之中。在教育教学管理实际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加强沟通交流与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和谐平等关系,这即要求我们在与学生日常交流中要秉持宽容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关怀学生,要真诚的指出学生的问题,同时也应该关怀学生问题本质原因,并鼓励其积极矫治个人问题;第二,以赏识教育促使学生改变。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对于视障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换位思考,要认识到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对其的不利影响,譬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视障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效率较慢,我们也不应该过分责怪学生,而是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探寻其症结所在,从而鼓励学生正视问题并积极矫正。此外针对学生认知能力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应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譬如采取“几何画板”这样的教辅工作,帮助学生认知几何图形的特点,提升学生几何知识的内化效率。综上所述,于视障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实际中,我们应该积极建立起民主的管理机制,并采取赏识教育策略,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并树立起学习信心。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矫治心理问题

于视障学生教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应该重视对其心理问题的矫正。据视障学生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诸多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十分严重的心理障碍。针对这样的现状,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势必会导致学生心理人格的扭曲,这也许就会毁掉学生的一生。一言以蔽之,视障学生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有效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其一,积极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辅导和知识讲座,通过科学理论的讲解,并结合名人事迹如海伦凯勒、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身残志坚的事例,促使学生重塑生活的信心;其二,在各个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譬如在高中数学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引入盲人数学家欧拉创设三角函数的故事,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克服学习困难,并充分肯定自身的学习潜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视障学生在学习上通常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其最为主要的问题即是认知能力、心理健康、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视障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就应该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朝霞.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视障学生教学的整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29).

篇(7)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 元认知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固然很重要,但最核心的还是在于人才的资源。总理曾经特别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关键是看这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青少年群体是我们国家未来栋梁之才,是非常重要的群体。但青少年时期同时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健康的范畴已经扩大,需要恰当的引导。元认知是心理学新兴的研究领域,但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对此,笔者从元认知理论角度分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构建提出些建议,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 青少年身心健康标准的范畴扩大

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老师、家长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于在青少年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如身高、体重是否标准,身体是否残疾等。至于青少年在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视。但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了。今天的“健康”概念也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也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更注重健全。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那样:“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即为身心健康。”而所谓心理健康,确切的说就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在这种状况下能具有良好的适应,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笔者总结国内外专家的一些观点,归纳了当今世界的青少年面心理健康标准大致主要为以下七点:

①智力发育正常,一般是指智商(IQ)大于等于80。②心理特点与生理年龄基本相符。③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④有较强的意志力和一定的抗挫折能力。⑤情绪稳定愉快,懂得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⑥善于与人交往,能与他人合作,具有一定得团队精神。⑦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

所以,只有生理和心理双方面都健康的人才真正符合身心健康的标准。

2 当前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我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燕国才教授曾说过:“心理素质好似一个人的脊柱,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一个人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如很多被赞为神童的孩子成长的实例,的确,他们从小就有高于一般人的智商。但据一些专家多年跟踪研究,得出结论表明并不是每一个超常儿童最终都能成功,大多数当年所谓的超常儿童往往到了成年后反而默默无闻,甚至一些人由于前后心理反差大而一蹶不振。只有那些心理素质好的最终获得了成功。又比如篮球运动员姚明,他虽然身高有优势但是他早期耐力和投篮准确率其实都很一般。现如今他通过多年努力,最终成为中国人在NBA的骄傲,这靠的是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些事例让我们知道,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多么重要!

然而也有一些事例让我们心痛。几年来,因各种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也常见诸于媒体报道中。中学生因厌学离家出走,高三考生因自觉压力大跳楼自杀;一位中学生甚至只因嫌母亲嗦就残忍杀害了母亲。最大的浪费就是人才的浪费。这样一些痛心事件的发生不仅让我们扼腕叹息,更给我们再度敲响了警钟:如果只重视知识的学习而不重视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就会导致青少年种种严重问题的发生。

3 青少年心理困惑产生的原因多元化

青少年还处于树立理想、增长知识、增强才能、培育情感、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恰逢各类矛盾碰撞、冲突最激烈的时期。[1]P19-20这种各种矛盾和困惑是来自多方面的。

首先,自身主观的因素。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也是人生的转折阶段,他们的身心、思想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从幼稚逐渐过渡到成熟,自我意识在增强。青少年期虽然身心发展较快,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完全成熟,缺少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还不强。这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甚至是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家庭的因素。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们有时过多地关心孩子社会竞争力部分,提出“不输在起跑线上”口号。他们把自己相当大的心血和期望倾注于孩子的身上,将自己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的愿望加负于孩子。家长们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培养孩子,但是如果不注重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所学的知识就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反而让爱成为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再次,学习任务的因素。当前中国学生所面临的考试及升学压力可以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尽管各大高校已在逐步扩招,但我国高中、高校招生的人数与毕业生的人数之间存有的差距使中、高考仍然是无形的指挥棒,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为了让自己孩子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脱颖而出,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进行诸如奥数、星级英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青少年沉重的学习负担就可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学生因此因为陷入痛苦的恶性循环中。他们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来源于他们对学习现状的不满和社会氛围中不恰当的比较。一方面学生有时无法认清学习的真正目标,过分注重分数,体会不到学习的初衷和兴趣。那么在重压之下,当一部分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的青少年,就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情绪和反抗情绪,甚至采取极端消极的行为。

另外,客观环境的因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从某些方面来说,独生子女比多生子女更以自我为中心,更难被管理和教育。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易产生困惑。同时青少年好奇心及模仿性强,使他们很容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容易形成各种问题行为和心理健康问题。

除此以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网络科技的冲击,多元文化的冲撞,让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法律意识、知识面也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产生心理的困扰。[2]P53-54

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着青少年,元认知是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元认知理论对认识自我、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改善学习等方面有显著的帮助,从而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 元认知对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1 元认知的基本含义

元认知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心理学类刊物上出现的一组出现率很高的新概念。元认知这个概念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维尔在20世纪70年代在他的《认知发展》书中提出的。它包括了认知主体对自己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各方面的知识和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等诸多内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们围绕元认知理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元认知逐渐成为当前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约翰・弗拉维尔将元认知定义为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者认知活动。他所指的元认知含义是个全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对知识的了解,即对认知的认知。约翰・弗拉维尔还提出元认知可以被概括为个人因素、任务因素和潜在的策略因素。元认知技能的核心是强调个体的自我意识,如自我认识、自我指导、自我检验、自我调控等。现代健康的概念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生理学范畴,而是拓展到心理学范畴。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中的这种自我意识也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元认知理论对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4.2 元认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元认知理论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根据上文提到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认知方面尤其是在对自我人际关系、学习等领域的认知水平上。

由于元认知与自我认识程度密切相关。若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自我认识是很难成功的。所谓健康的自我认识,就是能正确认识自我,利用元认知理论,我们要学会看清自己,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又能接纳自己的短处,并根据自我认识水平对当下的包括人际交往、学习等方面进行妥善处理,并在这个基础上规划好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元认知与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们主要生活情境就是学校。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群体在人际关系方面主要是同辈关系相对单一,就容易产生人际方面的困惑。笔者同时认为缺乏交往对青少年除了认知水平外,对其情绪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人类的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个体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情绪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行为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情感丰富,好胜心强,情绪、情感变化急剧且易“心境化”,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4]P44-45青少年情绪一旦产生就会在以后较长时间内对个体情绪发生影响也容易感情用事。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认清自己控制情绪就不利于与他人相处。所以人际交往中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因此,从元认知这一角度来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话首先要调整认知的结构,增强其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青少年通过元认知理论可以对自己作深入的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情绪特点,以便在与别人交往中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达到相互理解,友好相处,改善人际关系。

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学习策略的选择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教师教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知识、技能。元认知是参与影响这一建构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理解的认知过程而已,同时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3]P107-109所以青少年应该意识到学习不单单是为了出色的成绩,更要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策略,使自己成为一个策略型的学习者。一个元认知高水平的学习者会随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这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在真正懂得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后的青少年在面临繁重学习压力时也会更加坦然了。同时元认知能通过影响个体情绪反映到学习领域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这种调控就是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做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例如,当一个中学生虽然学习非常努力,但学习成绩却总是差强人意,也许他一时都会感到情绪低落,但是若这个中学生能找出学习成绩不佳的原因并解决它从而取得进步。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他就会从原先的消沉中振作起来,总结经验与教训,抓住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扬长避短从而抱着一个平和的心境完成日后的学习任务。所以,一个学生如果其元认知水平较高,相应的他的自我管理、自我监测、自我调控的能力也较强,他的情绪也必定更健康稳定。所以笔者认为元认知理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优化和情绪问题的处理有显著的功效。因此,要通过恰当的引导促进青少年元认知水平的提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人才,对自我认知的认知能力又是未来人才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所以提高青少年的元认知能力是掌握运用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和情感以及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所以,元认知理念对如何引导和提高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贺雯.青少年心理与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9-20.

[2]李峻峰,李艳萍,吴光华.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2:53-54.

[3]王艳红,原晓林.元认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15(2):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