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5: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欣赏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音乐课已不再是单一的教会学生认识“do、re、mi”,会唱一二首歌曲了。现在的音乐课更加重视丰富学生的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欣赏能力和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进入了课堂。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知识层次有限,以及教师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不同,使得音乐欣赏课比起其它的课更为难上,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如何使音乐欣赏课上的生动、活泼、有趣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欣赏课不像唱歌、舞蹈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能力。如: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从童话故事本身入手,将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看,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启发学生叙述故事内容,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学生对童话故事主题的理解为欣赏交响童话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其次,我还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精选好音乐作品入课堂。人们都知道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试想在一个校风差,校风歪的学校里,学生将如何健康接受教育?这又何谈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呢?作为老师,对社会的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但可以在这个音乐小堂里,精心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让学生欣赏分析一些好的歌曲、乐曲外,还经常播放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闪闪红星》等佳品,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党的崇敬和热爱,感受欢快活泼的气氛,使学生的高尚情操等审美能力都得到培养,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我播放有关新疆风景的一些画面,还让学生欣赏新疆的一些乐器,好听的歌曲,优美的新疆舞蹈,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 以欣赏为主,将唱歌、乐理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训练融会贯通。欣赏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占有主导地位。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欣赏作为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歌唱和乐器演奏对欣赏起到一个再认识的作用。同时,将基本乐理知识与基本技能技巧训练融于欣赏、唱歌练习和乐器演奏之中,这样做是对学生自身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如欣赏歌曲《小白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的画面,接着我在用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在通过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这样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感知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学生更加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记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三、“听、看、唱、想、动、说”全方位引导,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的飞跃。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看、唱、想、动、说”的参与方式。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而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从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看”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通过视觉的结合来感受美,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里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来实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特点,因此我借助多媒体,通过观看动画、绘画、剪贴画及情景表演进行直观欣赏教学。其次,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音乐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准确辨认主题的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而“想”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不同于文学和美术,它由情而动,由感而发是有抽象性、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因此,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思维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广阔性、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这也是我们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接着“动”是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与美术相结合使学生动起来。音乐与美术作为艺术的两种不同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在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正当地添加美术成分,大胆地尝试,让学生亲自动手描绘所欣赏的音乐情景,培养他们的情趣、动手、动脑能力,有效地将美术融入音乐中,让学生从声音、图像两方面去感知美、欣赏美,并创造美。最后“说”就是让学生说出了聆听作品后的感受。我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说的参与,及时引导学生说出听后感,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使我们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使学生的欣赏过程能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步步深入,达到深刻、高级的阶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中职音乐;欣赏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6-01
音乐欣赏,是中职学校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欣赏教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在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欣赏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讲授与学生学习完全脱节,没有真正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不能就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了几点建议。
一、现阶段音乐欣赏的重要性
音乐欣赏是现阶段音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与此同时,它也应该是有效地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感知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某个人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仅只是体现了他自身的审美修养,还应该是考察这个人文化底蕴的一个显性的标志。我们通过对音乐进行有效而又冷静的欣赏,往往能够使学生获取到丰富的音乐知识,这种手段也会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丰富,对于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很重要的培养作用,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渴求与希冀,使他们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感知的培养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完善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1、根据中职学生特点,实施音乐欣赏教学
中职学生大多数是16岁至18岁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向逐渐成熟的方向发展,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情绪变化很大,若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会产生错误的、不健康的审美观念,如刻意追求新潮、时尚,认为当下最新潮的歌和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高雅的、最有品位的音乐艺术。而且在上课时发现,由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自偏远农村,小学和初中基本没有受过音乐教育,对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上无任何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对未知事物积极主动地探索,也要注意不能一味地迎合、迁就、放任自流,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欣赏艺术音乐。
2、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欣赏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生动活泼、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实践,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高度,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
3、组织课堂创作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一般有预设之中和预设之外的生成。音乐课教学中“创作教学”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音乐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也是音乐课堂生成的一种的重要途径。创作教学作为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验,我们可以作为一节课中的一个环节来实施,结合教学内容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用即兴的方法进行简短节奏的创作;进行简短曲调、歌曲的创作;用声音模仿与创造;还有运用包括音乐、诗歌、戏剧或舞蹈的形式相结合的创作。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诱导、多启发,少批评,少强制、少替代,这种活动的创设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4、注意情境渲染,发展音乐感受与情感体验
感情,是伴随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和意志行为而出现的心理体验。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感的艺术。在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的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中职学生由于学业上多数不太成功,在情感方面则比普高学生更为敏感,体验入微。而作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于真挚感情的需要更为强烈,而音乐欣赏正是要求欣赏者通过音乐的外部形式与内部情感的沟通,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音乐鉴赏恰恰可以满足提高他们的审美需要。因此,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鉴赏能力,关键是要使学生具有鉴别音乐格调高低好坏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的能力,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使学生有能力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
5、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引导欣赏高雅音乐
在适当地听一些流行音乐的同时,还要大量地欣赏中外古典音乐。教师要设法创造良好的欣赏环境,如每天通过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播放古典音乐,并由播音员讲述音乐家故事、创作背景以及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表现手段,这样在全校范围里,学生们共同欣赏,充分发挥群体效应,耳濡目染,使欣赏艺术音乐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三、总结
音乐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说音乐创作者赋予音乐特有的情感联系,从而音乐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特质,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不一样的全新体验,另一方面音乐欣赏在对提高人们对音乐鉴赏力,艺术审美力和思维拓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谢 华. 谈中职音乐欣赏课有效的教学设计[J].职业技术. 2011(07).
[2] 李萍萍.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J]. 丝绸之路. 2010(22).
[3] 徐小凤. 浅谈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 2011(05).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因此,要全面完成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中小学音乐课就不能不重视音乐欣赏这一环节。音乐欣赏教学归根到底不是学生 “学到什么”或“了解到什么”,而重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以及“参与中是否获得了美感体验”。必须拓展课堂聆听开放度,也只有开放的课堂才能放飞学生思想,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所以音乐教学应该是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音乐欣赏,其实也就是“第二度创造”。笔者认为音乐欣赏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益处:
一、可以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本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的非语义性、非模拟性及自然性是音乐欣赏中拓展感受内涵的基础。在欣赏作品时,当我看到很多学生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就是音乐中的小主人,吹着欢快的口哨,心爱的小狗在身边摇着尾巴蹦来跳去,我不禁为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二、有助于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时,我给学生讲述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事,寓教于乐,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祖国、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壮志。又如民族器乐曲《百鸟朝凤》是我国民乐中的瑰宝,学生通过欣赏,可以引起自己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可以使学生接触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经典之作
许许多多的音乐作品是经过锤炼、考验的艺术生命力较强的精品。学生欣赏后,可以开扩其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那么,如何在唱歌课教学中,让学生展开“音乐欣赏”的翅膀,提升音乐课堂的魅力呢?
1、简介背景是“音乐欣赏”的前提。
音乐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创作背景,有些歌曲还具有创作的故事或创作花絮。
如果在学唱歌曲前把它们简要地介绍给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音乐欣赏”的空间里。例如在教《卖报歌》时,可以把聂耳当年在上海认识了一个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他的生活十分艰难后,写下这首歌的经历讲给学生听。通过介绍,让学生体会到报童无依无靠、吃不饱、穿不暖的滋味,想象一下报童忍着饥饿和内心痛苦,在凄风苦雨中奔跑叫卖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田里埋下了对报童无比同情之感,为接下来学唱时展开“音乐欣赏”作好了先导与准备。
2、歌词教学是“音乐欣赏”的基础
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本里所选歌曲的歌词大都鲜明生动,是内容美、声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的统一。有表情地朗诵歌词,细致地分析、体会歌词、吟诵歌词,可以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此基础之上再来学唱歌曲,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展开“音乐欣赏”的翅膀。教材中有的歌词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既叙事,又抒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了解了音乐歌词的生动故事和背景,脑海中会出现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从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理解每段歌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处理。教学实践证明,由于重视歌词教学,打开了学生“音乐欣赏”的大门。
3、课本插图是“音乐欣赏”的桥梁
音乐课本中的插图,是最直观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内容通过视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符合学生对形象事物乐于接受、容易理解的认识特点。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课本插图的作用,一定要把插图很好地运用起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边唱边看彩色插图。在彩图的视觉作用下,随着美妙的旋律,学生的思维就会很快进入神秘的夜空,插上“音乐欣赏”的翅膀。重视观看彩色插图,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使学生的音乐思维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优美、广阔的音乐情景音调,从而把学生带入那美丽的图画。
4、舞蹈表演是“音乐欣赏”的展现
自古以来,舞蹈与音乐就是一对有机的结合体,是形体美与音乐美的交融。
一、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关键点在于,让学生自己能够真切的感受音乐欣赏带来的快乐,这将是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收获乐趣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要深入的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以一种直白、生动、形象的方向向学生来呈现这些内容,快速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如何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呢?如何进行呈现呢?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挖掘的点与呈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教师在考虑这些问题以前,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来开展教学设计,找到两者的共通之处。下面我结合一个教学案例来进行说明。
例如,《苗岭的早晨》这首曲子主要用到了小提琴的音调来表现旋律的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询问班上是否有学生学习小提琴,如果有学习小提琴的同学,可以让该同学结合自己的音乐知识来给其他同学解读这首曲子的内涵。在引导学生欣赏该音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比如与曲子内容相关的动画类视频,在播放该曲子的时候也播放该动画视频,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接着询问学生是否有去过苗族这类少数民族的地区旅游过?让曾经去旅游过的学生,对比课堂上播放的曲子与自己亲耳感受过的民俗音乐,寻找两者的共通点。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让课堂教学的氛围变得轻松,对于有音乐才能的学生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而有音乐欣赏经历的学生则要求要注重相互分享,活跃课堂的交流套路氛围。
二、教师要注重对自身教学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一般说来,学生喜欢上一门课程,不仅仅是因为课程内容本身所具备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往往是因为喜欢这门课程的教师而愿意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可以说,教师自身在建立学生与学科之间兴趣点的过程中,其发挥的作业是巨大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获取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呢?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对自身进行改变:第一,改善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弱化自身在班级建立的权威者形象,尝试者與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第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言。第三,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去主动了解学生,知道学生普遍喜欢的音乐类型,并从中选取合适的作为教学材料,这样才能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中情感内容
1.教给学生音乐欣赏的基本知识
单凭听去体会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还只能停留在较为浅薄的层面。教师要想真正让学生具备完整的音乐欣赏能力,必须要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即音乐的基本乐理知识以及对于音乐力度与音色的认知。乐理知识主要指的是一些旋律、拍子、速度以及简单乐曲的认识;音乐力度与色度则是音乐中的重要表现手段,不同的乐器其音色与力度是不同的。对于这些学习内容,教师要在日常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扩充与积累。
2.构建音乐欣赏的桥梁
什么样的音乐才是好音乐?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最为普遍的回答,即能引发听者共鸣的音乐才是好音乐。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能轻易的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并不是说这些音乐不好,而是学生本身所具备的音乐水准还不能理解这些作品。尤其是初中音乐教材中存在一批民俗的、古典的音乐,对于大多数听惯了流行乐的学生来说,听这类音乐是很难让他们产生共鸣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音乐时,首先要构建起一座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音乐的桥梁。比如,通过给学生放音乐文化纪录片,让学生感受一种音乐兴起、繁荣的过程,体会这些音乐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或者多多开设以传统音乐或者古典音乐为主题的班会,鼓励学生学会自主的去欣赏这些优秀的音乐,让这些音乐能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音乐看法,与老师以及同学进行及时的学习交流,只有这样,音乐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里栖息。
(一)教师在幼儿音乐欣赏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主导作用
幼儿教学的目的是与幼儿互动,建立互相信赖,互相喜爱的真挚的感情渠道。在这种互动当中,教师要培养幼儿积极阳光的兴趣爱好,传递给幼儿所需的知识信息,建立幼儿学习的第一阶梯。
1.教学不仅仅是一项任务,同时也要把它当作一件乐事。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得到真实的回应。
2.从幼儿的发展角度来考虑问题。除了简单的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还应注意考虑那些音乐是适合幼儿欣赏的,要注意节奏与歌词朗朗上口,适合幼儿接受。同时在幼儿发展兴趣上,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在幼儿有所进步的时候,有及时给予赞扬。树立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增强信心,乐于表现自己在音乐方面的能力。当幼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帮助他们并且适当穿插其他内容,再次引起幼儿们的兴趣与注意力。
3.改变授课状态。众多青年教师,习惯于板着脸,以此树立在学习中的威信。不得不承认,这个方法在某些方面是有效的。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求知心来自于喜爱、新奇,并不喜欢死板、冰冷的东西。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幼儿教育并不适用。另一个极端是,过度的热情,动作声音都经过修饰,象演员一样教学,这样过度的热情,并不一定能获得他们的喜爱。因此过冷或者过热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在幼儿教学中注意肢体动作与声音的配合,随时注意他们的表情与状态,塑造出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环境,才利于幼儿学习。
(二)发挥幼儿在音乐欣赏中的主体作用: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往往是对音乐的感知、欣赏与最初级的模仿。他们理解音乐的方式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方式,会伴随着肢体的简单活动,咿呀学语的呢喃以及表情的变化。喜悦、好奇、烦躁这些表情是幼儿表现最多的。所以幼儿音乐教师不应该设定幼儿学习音乐的固定模式,幼儿天真浪漫,没有那种固定的模式是适合所有幼儿的。幼儿音乐教师应该让幼儿自由的发挥,自由的去享受他们心中理解的音乐。在幼儿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指导,或者以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在他们的世界里,共同享受音乐。伙伴是最适合幼儿的;是最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他们最喜欢的“身边人”,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看见年龄相仿,外貌相似的同年龄段的孩子时,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幼儿音乐教师,虽然在年龄上不同于幼儿,但让他们感觉是另一个伙伴和他分享着音乐时,沟通也就不再困难。也就消除了填鸭式教学,在教学中枯燥无趣的弊端。所以积极调动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才能使幼儿迅速的接受音乐,理解音乐,学习音乐。
二、幼儿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
(一)、使幼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寓教于乐。
通过实践活动,以幼儿为主,进行幼儿团体表演,帮助幼儿扎实掌握所学的歌曲。同时通过表演过程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含义,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比如以班级或者幼儿园为单位,组织故事配乐。把音乐融合进故事,表现出当时的环境。让幼儿熟悉歌词。唱好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通过屏幕放映,令环境更加真实。在老师的指导下,幼儿理解整个故事的发生,想象自己扮演的角色应该有那些表现,伴随音乐作出各种动作。互相配合完成表演。而老师在幼儿歌唱和表现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使学生表演更加恰当合理。这种以幼儿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的活动,常常会产生极好的效果。所以要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们自主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会更高。
关键词:音乐教学 欣赏 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5-029-02
马克思曾经说过:“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诚然,作为听觉艺术,“听”是音乐最为本质的特征,音乐内在魅力的散发和对人类情感的触控都建立在音乐欣赏能力基础之上的听音辨音。感悟音乐,离不开一双耳朵,更离不开良好的欣赏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日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欣赏教学逐步成为了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以及帮助学生感知和体会音乐的深层魅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对音乐欣赏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意义颇深。
一、音乐欣赏概述
对于音乐而言,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非只是五线谱之上音符连缀而成的乐章,更是表达人类情绪,抒发人类情感的一种载体和寄托。通过音乐,人们可以获得精神与情感上的愉悦感受,达到丰盈内心,深化思想的目的。但音乐的情感极其难以准确把握,其深层次内涵和独有的魅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悟得到,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音乐欣赏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和体会音乐之美。
而音乐欣赏即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历经感官与情感的欣赏,逐步升华至理智的欣赏,从而使听众全面体会和把握音乐,获取愉悦的艺术感受与艺术享受。
对音乐欣赏能力良好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教育阶段。通过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的引入,将音乐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促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逐步体会音乐的内涵与魅力,把握音乐的情感与实质,形成对音乐的审美。
因而,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欣赏即是指学生通过对音乐的聆听,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享受,继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契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
二、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音乐欣赏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学生美育素质的发展,实现全面进步。
(一)拓展学生的音乐知识,丰富学生的音乐常识
将音乐欣赏引入音乐教学中,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促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需要教师教授学生正确的听音辨音方法,掌握一定的欣赏技巧外,还需要向学生讲解音乐背后的故事。这既包括一些乐理知识,譬如五线谱的识别记忆等,还包括相关拓展知识,例如作者的生平简历、作品创作的背景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教授,使得学生形成对音乐的总体印象,对乐曲有一个充分直观的把握,为正确有效地欣赏音乐奠定基础。
这就在无形之中拓展了学生的乐理知识,在帮助学生积累音乐词汇的同时扩大了音乐视域,强化了学生对于音乐的认知以及感知,使其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音乐学习。与此同时,一些作者的介绍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介绍也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音乐常识,使得学生得以了解国内外的音乐家以及众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促使学生音乐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欣赏中,通过对音乐的听、唱以及音乐知识等的了解,学生各相互联系环节的音乐技能都将得到极大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将更为准确和深刻,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力也会随之提升。这就有利于建立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将音乐欣赏从课上延伸到课后,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与此同时,学生拥有了正确的音乐欣赏能力,其对于音乐的体会和感悟将会更加深入,也更能体味音乐的深层次内涵和魅力,音乐素养将会得到较大提升。通过对音乐美感的体会和感知,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其对于美的认识和定位更加贴合实际,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古今中外众多体裁不同、风格各异的音乐作品,在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需要由浅入深,从听到辨再到感知和把握。当到达一定的水平和层次时,学生便需要对众多音乐进行综合的分析和透彻的理解,从而做到对各个类型的音乐作品的准确定位,真正欣赏其实质和内涵。
因而,学生除了获得了丰富的乐理知识和音乐常识外,其综合分析和深入理解音乐能力也将会得到提升。在音乐的模糊和粗线条表现形式中,一些具体的情境无法展现,此时,学生便会自觉构建相关场景,引入具体的人物、景物等,使得音乐更加充实和饱满。譬如在对贝多芬的《月光曲》进行欣赏时,如果单纯欣赏旋律很难充分把握乐曲的真正美感,这就需要发货想象力和思维力。在脑海中构建出具体的景物,想象皎洁的月光透过层层云雾,轻盈地洒在湖上,伴随着湖面的粼粼波光一起闪动。此时再结合音乐欣赏,将会更好地体味到音乐的变化,从温暖柔情到激荡癫狂,再到沉寂静穆,犹如月光随着湖水的波澜变幻莫测。形与音结合,欣赏也将更加透彻。
由此可见,音乐欣赏过程中音乐场景的构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摆脱了枯燥无味的音乐学习方式,在“兴趣”这个最好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对于音乐的热情和水平都会提高。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也将带动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使其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拓展。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方法
鉴于欣赏能力在学生乐理知识拓展、审美观提升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通过适宜的对策和方法,促使学生欣赏能力的普遍提升。
(一)营造良好的音乐欣赏氛围
在音乐教学中,环境对于音乐欣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适宜的环境往往更能促使学生融入音乐环境,用心体会音乐内在,激发其对音乐的想象,使学生建立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
因而,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对音乐欣赏氛围的营造,通过环境与音乐作品的结合,创造出与作品最为匹配的环境氛围,给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欣赏音乐提供铺垫。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开设专门的音乐教室,配备齐全的音响、幕布、钢琴、古筝等音乐教学中需要的器材和设备,以艺术化的环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充分融入艺术氛围之中;另一方面,还要努力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欣赏作为身体和心理放松的一部分,通过得体的言语举止对学生进行示范和引导,调动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热情,对其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进行大力挖掘。
以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为例。在教学开始前,教师要事先对环境进行布置,准备好古筝、音响、视频图片等设备器材和资料。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以轻柔舒缓的话语引导学生放松心理,继而对筝曲的创作环境和背景进行介绍,通过亲身的古筝演奏示范带领学生遐想步入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想象渔船逐次归航,在古筝乐曲的声调变化中体会渔船归来时刻的喧嚣热闹以及江面的歌声四起。在良好的物质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中对音乐进行深入透彻的欣赏。
(二)注重情感与言语的沟通交流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形式,“听”是其本质特征。但要欣赏到音乐的内在魅力,实现对音乐内涵和实质的理解,就必须在“听”的基础上融入思考与感悟,全面分析音乐的各方面要素,从而掌握正确的欣赏技巧。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提升的过程,只有到达了一定的层次和水平,才能形成对音乐的个人思考与间接。在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教授必不可少。教师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介绍与欣赏方法的讲解逐步带领学生向音乐欣赏的更高层次迈进。
一方面,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首先要对音乐作品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充分酝酿适宜作品演奏和讲解的情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自身的言语举止以及范唱等向学生传递这种情感,以情引人,以感促学,通过情感的交流传递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正确地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言语交流,在讲解、范唱以及欣赏之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知以及体会,逐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以及力度等,为学生自行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譬如在贝多芬著名的《暴风雨奏鸣曲》中,教师要实现了解和掌握贝多芬的创作背景,向学生讲述《暴风雨奏鸣曲》是在贝多芬耳疾加重,生活的困苦和挫折一同袭来的背景下创作的,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欣赏中大胆构建各种音乐意象,真实回放暴风雨来临的情景。教师要通过影音播放和钢琴演奏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曲,传递音乐情感。在欣赏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作品背景各抒己见,具体阐明自己对于每一乐章的感受,并适当予以指点。在语言交流之后,再次进行乐曲的回放和弹奏,让学生重新去欣赏和感知,从而实现深入透彻欣赏音乐作品的目的。
(三)灵活授课,博引古今中外经典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性格特征灵活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其对于音乐作品和音乐欣赏的兴趣,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欣赏教学的目的。
与此同时,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在授课内容逐步深入的基础上要博引古今中外的经典,在与教学曲目互相映衬的同时,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使其对于国内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能广泛涉猎,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人文历史,并在对众多音乐作品的欣赏中实现精神的舒缓,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有一个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良好方式。
譬如在我国少数民族民歌《小河淌水》中畅想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在优美的旋律与柔婉的歌声中体会作品所寄托的深厚情谊;在莫扎特的《摇篮曲》中感受乐曲的舒缓柔美,充分放松身心;在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中体味乐曲忧郁深沉的格调,想象船夫的敦实质朴……通过众多音乐作品的欣赏,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乐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使其更加深刻地欣赏音乐。
[关键词] 音乐欣赏 聆听方式 能力培养
音乐是听觉艺术,它通过声响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性、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从感受入手,遵循听觉的感知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欣赏教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要把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作品传承给学生,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优良品格。罗杰•诺斯曾说过:“音乐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人类情感的产物,都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音乐的情感体验,把情感作为首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应围绕着审美体验而展开,而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审美莫过于聆听音乐了。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基础,也是根本。对学生来说,“听”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欣赏教学中重视并运用恰当的聆听方式更能接近音乐的本质,更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
一、背唱主题,重点聆听
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调,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它可以很快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随心所欲,积极创新。正如门德尔松所说:“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语更好得多。”因此,在音乐欣赏中,要让学生懂得聆听,学会聆听。而要让学生尽快记住音乐作品的音响,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法,尤其是较大型的器乐曲,更是如此。另外,背唱音乐作品主题旋律对学生理解音乐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记住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才能感受到作品主题的发展和变化。熟悉了主题,就等于找到了欣赏的向导,最好在欣赏作品之前的教学中就将主题唱熟或背记下来,当学生在生疏的乐曲中听到了熟悉的主题音调,就如同在旅游风景区遇到了向导,马上会和乐曲亲近起来,激起听音乐的兴趣。学生只有专注地听了,才能为记住打下基础。一般情况下,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如“牧歌”等作品,由于音乐的整体性强,很难将其片段拆分,提供的音响应该考虑相对连贯和完整。当然,更多的时候将作品重点片段的听和完整的听相结合,可更有效地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在欣赏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时,我往往将音乐作品的主题音乐先单独进行听赏并范唱,用优美如歌的旋律和主题的来历背景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欣赏全曲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加深作品主题印象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在欣赏全曲,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后,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要求学生记住这段旋律,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题谱例,或以语言描绘,或画出图谱等,根据学生的音乐感受再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这种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用心聆听,重点聆听,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学习理念。
二、动中取静,静心聆听
学生的欣赏过程,就是他们对音乐作品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生动的引导固然必要,但过多的铺垫与说明,不仅会干扰学生自主的去聆听音乐,使学生不能专心致志地有意识地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而且将会框住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发散性的感受与体验。郭沫若先生曾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聆听环境和条件,不给学生过多的任务,将学生的静心聆听放在第一位。精选作品重要片段,合理安排教学节奏,适时把握讲解时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聆听,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想象。也许有些想象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标准,甚至天马行空,有时令我们难以理解,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肯定,将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鼓舞,并成为学生自主感受音乐,学习音乐的强大动力。
在教学八年级欣赏《卡门序曲》一课中,在请学生初听乐曲前,先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卡门序曲”和“春节序曲”有什么区别,给我们怎样的不同感受。在学生发表了自己对音乐所表现场面的见解后,我向学生揭示“谜底”,简单介绍创作背景,并鼓励学生继续欣赏,“看谁能听出‘妇女和儿童在斗牛场上欢唱跳跃的旋律’和‘斗牛士之歌的旋律’”。前面猜想成功的学生对这一挑战踌躇满志,而失利的学生则因不服气而更加专注于再一次的聆听。果然,“斗牛士”神气、威武的形象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浮现,表现这一形象的音乐主题也在大家的模仿中脱颖而出,这为后面环节的再度欣赏和创作实践活动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孩子们理解了作品,仿佛自己就是那位勇敢、威武地斗牛士,对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几年后的某个街头,我还仿佛听到有人在哼唱这首作品的主题。没有过多的辅助手段,只是引导学生静心聆听,但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到了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只是因为每一次的引导、启发都是围绕着音乐本身而预设与生成,都是给学生之所需,都是在为学生更好地专注于音乐创造条件。
三、精心选择,比较聆听
比较聆听法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们的探究意识。我在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时,先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自己的授课意图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去选择相应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一堂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我国有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没有被列入教学内容中,我在授课时,会有意地选择一些优秀曲目加入到课堂中。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民歌的特点及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我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了一节题为“中国茉莉齐争艳”的课,给学生们欣赏了流传在河北、江苏的两首民歌《茉莉花》和创作歌曲《亲亲茉莉花》。通过两首《茉莉花》的比较聆听后,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相同点在于,都是表达了一位姑娘想摘花,又担心受责骂的爱情类歌曲。不同点在于,河北名歌《茉莉花》旋律多跳进,曲调明快、硬朗,体现了北方人爽朗的性格;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曲调柔美,比较含蓄。当我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时,学生回答:(1)民歌有即兴演唱、随即而来的特点,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再加工和修改及再创造,因此同一题材会产生许多不同的曲调。(2)不同的区域,造成了人土风俗与性格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同一题材不同区域的民歌色彩的不同,反映了中国民歌的同宗性和多样性。当现代气息浓厚的《亲亲茉莉花》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学生们会总结出让人欣慰地“创作源自生活”;“民歌是作曲家们创作的源泉”等结论,这不是新课改中所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吗?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啊!
四、表演创作,深化聆听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它的情感表现源自音响和精彩的形式。获得情感深入体验,首先要聆听音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唤起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有更深层次地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产生美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要素将聆听和表演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想象,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教学中,有意将速度、力度、情绪、节奏对比幅度极大的《新疆之春》和《春江花月夜》进行对比性分析欣赏,让学生讨论发现音乐要素与表现内容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拉威尔的管弦乐舞曲《波莱罗》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以拍手、跺脚、捻指等方式加以律动,对音乐段落进行归类区分,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了波莱罗舞曲的音乐特点。在介绍中国管弦乐合奏曲《瑶族舞曲》中,让学生和着音乐,配上自己制作地打击乐器的敲打。这种“音乐领、听者和”的律动形式,更能让学生感觉到喧闹欢腾的瑶家庆贺节日的场面,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又如,在欣赏教学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时,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华尔兹摇摆动作,这样的体态律动虽然形式简单、直接,但它说明学生已经体验到乐曲本身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演唱乐曲的主题音乐,让学生从自己的演唱中进一步体验情感,感受歌曲的内在美。同时,这样的律动表演将更有助于体会音乐的形象,深化聆听的效果。
在对音乐进行一定量的聆听积累后,鼓励学生进行词、曲、表演和创作,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更加完整和全面,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华夏古乐》一课中,学生听赏了埙独奏曲《阳关三叠》以及古诗词曲《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作品后,对古风古韵的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极具热情地完成了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忆江南》等一些简单诗词歌曲的创作。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是在有了情感之后,才去歌唱的。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实践者、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精髓与内涵,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端正对音乐教学的价值取向,完善课程评价机制,不以课堂表面气氛论英雄,为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而努力,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触摸音乐之魂,从而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国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
[4]李春艳.当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方法简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