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1 10:15: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品质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社会本位、产品质量法
对于一个现实中已客观存在的问题争论的持续而激烈,既说明大家对这一问题的关心并有所研究,又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因并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真理愈辩愈明,对于经济法相关问题的争鸣,当然也预示着经济法的繁荣。经济法作为一个年轻的法律部门,对其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大家仍有异议,从调整对象到原则、价值,甚至包括其体系,学者们都能拿出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应的论据。争论的存在也并不是说完全没有一致的交汇点,单就其体系来说,产品质量法作为经济法的一块领地,似乎已成为所有经济法学者的共识。这样说的根据是现存几乎所有经济法课本及分论著述中无一例外地都将产品质量法收纳进来。而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产品质量法毫无争议地归属于经济法?”
一
经济法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传统民商法有所纠葛。而近年来商法是否可作为“独立的部门法”的争论,又使得民法和商法愈来愈“分道扬镳”。区别地看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的关系对于分析产品质量法作为经济法的一个分支而不是其他有着“纲举目张”之作用。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现在看来实际上并不复杂,仅从两者调整对象和利益本位的不同决定了经济法与民法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以个体利益为本位;而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法律,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在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中,商法作为调整市场运行机制之法与经济法发挥着功能互补的作用,商法从保护商人的利益出发,着眼于商事交易秩序;而经济法则从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维护市场的整体秩序;相对来说商法具有基础性、前置性,经济法主要解决市场已经运行,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如贫富分化、市场失灵等现象危机整个市场秩序存在时,才有政府自上而下,对这些运行机制中的偏差进行纠正。
通过以上经济法与民法、商法区别的重点归纳,如果还不足以说明产品质量法就归属于经济法,但可以明确的地方就是:产品质量法不会是民法和商法的领地。产品质量法是为了调整产品生产与销售,以及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而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其主体来讲,除了理论上的平等主体生产者、销售者一方与消费者一方外,还有国家质量管理监督机关。主体地位的不平等或者说监督管理关系的存在,将其排除在民法的领域之外。
商法,上文已经提及,乃市场运行机制之法,就其基本原则来说乃维护市场正常运行、提高商事交易效率和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同时商法的独特的调整对象也不可能将产品质量法包容进来。
与其说经济法与民法、商法之间关系因亲近而争论颇多,深究起来,不如说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更值得玩味,难怪有人至今都认为经济法不过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而已。按我国的通说,行政法是“规定国家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的总称。” 是关于“调整行政关系和基于行政关系而产生的监督行政的关系的法律规范体系。” 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行政法在本质上是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之法,虽然经济法在一定程度上所包含的政策性,但其内容并不限于经济行政, 它还包括其它相关方面。从以上对行政法的分析来看,产品质量法也不能归属于行政法,尽管其中也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对生产者、消费者的监督管理成分的存在。
对于经济法是否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研究,则经济法与民法、商法以及行政法的关系必须区别清楚。因为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这几个的部门法的关系最为接近甚至发挥着功能互补之作用,对部门法关系的清晰区别,那么对其下子部门的分析则不易有所偏差。当然实践中的一部法律,在理论上部门法的划分来说,有些具体的规定并非完全专属于某单一法律部门,就产品质量法来说,我们之所以把它归入经济法的领域而没有争议,是基于它主要所体现的精神、原则、价值追求以及主要权利、义务的分配和责任形式。
二
关键词: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概述
1、建筑工程产品质量
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是指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特征和特性的建筑工程产品内涵,它包括建筑工程产品的使用性能、安全性能、经济价值性等。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是建筑工程产品的生命,是建筑工程产品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市场竞争优劣的重要因素。
2、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指建筑工程中以尽量少的消耗建材和资源占用,取得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建筑工程劳动成果。它体现了建材消耗和建筑工程资源占用与劳动成果的一种比较关系。具体表现为建筑工程活动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
2.1经济性
建筑工程活动中,是否节约的程度。在一定的建筑工程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好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和数量。
2.2效益性
建筑工程活动投入的劳动量与劳动成果之比。在建筑工程资源的使用中,以一定数量的资源消耗获得更大的建筑工程产出,或者在产出既定的情况下,减少建筑工程资源的耗量,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2.3效果性
建筑工程活动对社会生产的效应。既建筑工程产出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预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目标要求,反映建筑工程活动的效果。
二、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必然联系
建筑工程产品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所谓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既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建筑工程作为商品,是建材、机械、人工结合的产品,本来就是为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出来的。因此建筑工程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建筑工程产品使用价值是建筑工程产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无关。但它确与经济效益有着必然的关联,这是因为建筑企业生产出好的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消费者都愿意购买使用它的产品,产品的使用价值由此而得到体现。而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差的产品就会被好的质量产品赶出市场,产品没有了市场,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没有经济效益作为回报,建筑工程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就是市场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随着中国建筑工程市场的发展,建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建筑工程企业为追求单纯的经济效益,不重视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不顾消费者权益,严重地扰乱建筑工程市场秩序和损害国家和消费者利益。1993年2月22日和1997年1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从此我国的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有了立法。它的原则是:
1、坚持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标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护合法建筑工程企业和消费者利益,必须保证不断提高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是《产品质量法》和《建筑法》的基本要求。
2、国家对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实行统一立法,区别管理。各地区在国家统一管理标准下,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性法规。特别是对可能危及人身健康、安全的建筑工程产品,实行强制建筑工程质量监管。
3、贯彻奖优罚劣《建筑法》管理。对生产优质的建筑工程产品企业要给予重奖,并大力宣传该建筑工程企业生产的优质产品,使优质产品尽快进入消费市场获得更好经济效益回报,以此引导建筑企业进一步改进生产管理技术,搞好售后服务,提高建筑企业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上档次,上水平。对制造伪劣建筑工程产品建筑企业要给予严厉经济和法律制裁。
4、实行建设行政主管和有关部门监管相结合。对建筑工程产品质量实施监管制度:
4.1建筑企业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制度。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管技术部门授权的认证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对建筑企业申请的产品质量体系内容和技术标准、进行审查和鉴定,达到合格者由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生产许可证。
4.2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检测制度。是检验机构依据国家标准,对建筑企业生产的建筑工程产品进行全面检测,这需要建筑企业自己严把每一道生产工序,将优质合格建筑工程产品推入市场。
4.3奖惩制度。对建筑工程产品质量达到国家、国际优质的,经济效益显著的建筑企业和个人,国家应给予重奖,对生产伪劣产品建筑企业给予重罚。
三、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统一
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事物发展必然结果。评价建筑企业建筑产品质量的优劣,只要评价建筑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高低,就能综合反映出建筑企业生产建筑产品质量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所以建筑企业建筑产品质量优劣与取得经济效益高低是有关系的,建筑企业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升级换代。这是建筑企业的利益之本,生存之源。建筑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质量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要相互一致。所谓社会效益是指建筑企业生产建筑产品质量和经营活动对社会健康发展所做的有益表现。诸如建筑企业生产出的优质楼盘,就能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居住需要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有利于促进建筑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建筑市场的发展。最终体现为社会效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在评定建筑企业生产的建筑产品质量优劣与所取经济效益高低的关系时,必须从全局出发,综合分析,把建筑企业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来衡量建筑企业产品质量在消费品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评价建筑工程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标准内容为:
1、国家的有关建筑法规、方针政策、制度。这是评价建筑工程企业产品质量生产经济效益的首要标准。建筑工程的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方针政策和制度,只有这样取得的经济效益,才是真正的建筑工程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以此来评价建筑工程企业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的高低,有利于促进建筑工程企业不断地提高自己生产的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有利于建筑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去占领消费市场,也有利于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健康稳步发展,确保建筑企业长远建筑产品质量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项目、预算、定额、经济技术指标等。将建筑企业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的实际指标、数值与项目、预算、定额等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距,并进行综合糸统的分析、评价,以此来寻找影响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抓好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是提高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比建筑工程企业或国内外同行生产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的优劣水平。用这种指标考核评价建筑企业的产品质量与实际经济效益对比,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本建筑工程企业与同行业其他建筑工程企业存在的差距,就有了较强的说服力,易于被建筑工程企业接受,这种建筑工程企业生产建筑工程产品质量的技术指标是对项目、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建筑企业产品质量虽然完成或达到了建筑企业预定的项目、预算、定额,若建筑企业产品质量还是低于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说明建筑工程企业生产的建筑工程产品质量所取得经济效益不一定是很高,尚有潜力可挖。运用这评价建筑企业生产建筑工程产品质量而取得经济效益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从而更加准确评定建筑企业生产建筑工程产品(楼盘)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统一。
结束语
工程质量与工程造价之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决定了每一项工程建设的实施阶段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科学的组织建设,正确处理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力争达到高质量、短工期、低造价这一理想目标,使之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利益、符合生产建设目的、符合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均想达到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琪佳.工期影响对造价成本控制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08).
如果不带偏见,应该承认,在金砖四国里,中国的表现是最好的,无论是资金状况,还是对其他国家的帮助,比如向欧盟采购、增持美债、向俄罗斯和拉美国家贷款等,都获得世界舆论好评。
某些人在比较“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我不这么看,我以为中国的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国民性中的优良成分。可以列举出一千种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但有两种优秀品质不能否认:第一,中国人与日本人和韩国人相比,对朋友更慷慨;第二,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对自己更节俭。
第一个品质是“慷慨”,不是挥霍。对朋友慷慨,是“礼”,也是“义”。投桃报李,这是“礼”;投一报十,就是“义”了。中国人家里来了客人,连正在下蛋的母鸡都舍得杀,连口袋里的最后一枚钢钅崩都舍得花。
中国游客在欧洲、美国的购买能力,已经慢慢超过日本和韩国游客,不是中国人口袋里的钱更多,是中国人更讲义气,他们是为了亲朋好友才买那么多东西作为礼物回来送人。我家乡有个特讲义气的老板,到日本访问时,在“银座”买化妆品,把整个柜台都买空了,售货小姐笑得合不拢嘴。
在这点上,我曾经在日本还找到点民族自豪感。1989年2月,我们中国青年干部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当时虽然穷,我们许多团员与日本接待方交换礼品时,我发现我们的礼品仍然更贵重。我们的大多是中国手工艺品,他们送的要么是一摞手写纸,要么是一支简易圆珠笔,或者,是一块精美包装的夹心饼干等。访问期间,接待方为了省钱,好多次特意到旅日华侨开的饭店就餐,对老板说:“你们故乡来的客人,送瓶清酒吧。”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丰田汽车公司中国科科长,不仅请我们到豪华饭店用膳,还送给每个女士两瓶法国香水,每个男士一个手提箱。第二天到丰田公司参观,他还送给我们每个团员一个车模,这些礼品即使在今天都算厚礼。闲聊中才知道,这个科长原来是在中国沈阳长大的日本裔战争孤儿,中日建交后回到日本。一旦与中国文化发生过亲密接触,一个日本人也能如此感恩和好客,我当时觉得他的赠予更加贵重,不在价钱,在情分。
在我国现今的经济形势下,电子商务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阶段,许多经营者为了抢占市场份额,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凸显,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建设,并在逐渐的发展中为消费者所重视。所以,在整体的发展局势下,经营者需要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问题有所重视,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但是,这个过程不仅需要电子商务经营者自身的约束,还需要加强对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在基本环节的产品质量保证,实现新经济形势下中国特色化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一、我国电子商务产品质量问题分析
在电子科技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现今经济形势下,我国的传统产业也纷纷加入电子商务的大军,越来越多行业参与加大了整体的竞争,经营者为了有效抢占市场份额,开展了价格竞争。经营者在降低价格的基础上,增加来了运营成本,所以,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出现了对质量管理不严格的问题,并在逐渐的发展中为人们所认知,造成了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经营的不信任现象,影响电子商务的有效可持续发展。任何商品的经营离不开质量的保证,在无法确保质量的基础上难以实现有效的经营。比如,就电子商务涉及最为基础上的服饰产品来说,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有不符合标准要求的纤维含量,另外,在产品标识方面也存在着不规范建设的现象,且基本的安全技术也没有达到标准化的要求。通过这样的质量问题可以以点及面、以小及大的对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整体化的反映和说明。
二、新经济形势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策略分析
国家政府是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的运行主体,并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撑下确保整体监管活动的整体有效性,然后在具体的监管中将产品的质量问题进行记录和披露,在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确保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以有效推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的运行建设。
(一)构建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虽然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对相关的制度管理和法律规范实现完善和健全,这就需要在质量监管方面由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以实现政策方面的有效监管,强化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和抽查的力度。另外,传统经营方式下的调查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电子商务产品调查活动,在这样的基本现状下,国家可以对电子商务产品进行详细有效的分析和了解,进而针对具体的信息披露实现科学合理的抽查方案确立和制定,以在有效调查的基础上能够对质量问题进行分析,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电子商务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时,国家就需要实现质检、知识产权安全和商务以及工商等多个部门间的合作,实现一体化的质量监管体系建设。
(二)加强对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的惩罚和信息披露力度
在国家对电子商务所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监管时,需要实现相应的媒体资源应用,以有效的对具体的质量问题进行报道和披露,使消费者能够对电子商务中的产品质量问题有所了解,实现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另外,需要对存在质量问题的电商企业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和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一体化的系统监管,在各个环节实现对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保障,打消消费者对于电子商务产品的不信任,使电子商务能够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电子商务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同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电子商务产品标准相较来看,我国处于相对偏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国外产品通过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销售时会降低质量标准的要求,这样的基本现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全新形势下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国家认清基本的形势和现状,对电子商务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进行完善和更新,为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在此环境需求下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的制定标准化的体系要求,并结合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特色,有效推动整体标准化的进行,确保电子商务的产品质量。
(四)电商企业重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质量竞争在整体的激烈化竞争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这就需要电商企业认清运行现状,强化对产品质量的监管和控制。在这个环节,国家需要强化对质量管理的宣传力度,并且在强化电商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督促实现质量监督管理的整体责任,并建立完善的网络质量监管体系,确保对产品质量的保障。
【关键词】质量管理 经济效益 产品质量 考核和评价
一、企业全面质量管理
对企业整体质量管理在于它的全面性,推广质量管理是全面的、全过程的,是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的质量管理,它要求“三全一多”的特点,即企业、全过程、全员的质量管理和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一)企业的质量管理。
在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企业各个层次的都要参加质量管理活动明确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各个部门充分发挥质量职能,以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
(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全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效地进行控制,形成一个综合的质量体系,产品质量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
(三)全员的质量管理。
对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形成需要全过程的控制,而企业进行产品质量的控制需要不同岗位的责任人来负责完成。要提高产品质量,只有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参与企业产品质量的管理,才能生产出合格的顾客满意的产品。
(四)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控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全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做好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社会效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考核全面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考核企业的产品质量
虽然有的产品合格品率(或废品率)和一等品率等指标,对企业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不够明确。用什么指标才能正确全面地评价及考核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当前的首要任务。
(一)设定的指标应能反映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所有内容,全面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即以最经济的耗费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质产品,并取得尽可能多的有用成果。合格品率指标只考虑了产品质的一面,而未能反映经济耗费的一面。因此,不能作为全面评价与考核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指标。
(二)设置的指标应便于企业落实经济责任制和加强质量管理,推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如果采用“合格品率”作为考核指标,极易造成片面追求质量,不借工本的倾向。因为、合格品率的变化会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产品合格品率提高会减少企业的事故损失成本,使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合格品率,只顾好不顾省,无原则的增大生产费用开支,甚至生产很多“过头质量产品”,使成本上升。并不是质量越高,经济效益就越好。所以,按产品合格品率考核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忽视了“经济性”,不利于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三)设置的考核指标要简单准确,有特定的经济含义。
二、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加强提高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是质量成本利税率考核和评价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最有利保障。其理由如下:
(一)质量成本是企业质量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和质量改进的经济表现。
(二)利税构成社会主义的积察,是扩大再生产的唯一源泉。同时,它又是社会消费基金的重要来源,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利税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是“牛鼻子”通过它能够综合地反映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质量及其结果,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产品成本水平以及是否产销对路。
(三)质量成本利税率是一个对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益高度概括的综合指标,它把质量成本和企亚的经营成果融为一体,关联到资金、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内容。运用数学原理,通过公式的引伸与分解,直观地表现如下:
质量成本利税率?100%? ?销售利润总额 质量成本总额
质量成本利润税率= =资金利税率
资金周转率质量成本销售收入率
公式(1)表明:质量成本利税率的高低受销售利润率和质量成本销售收入率两者共同变化的影响。销售利润率高,企业的质量成本利税率就高;质量成本销售收人率高,质量成本利税率就高。反之,质量成本利税率就低。
公式(2)表明:质量成本利税率不仅决定于质量成本销售收入率的高低,还决定于资金利税率的高低和资金周转的快慢。在质量成本销售收入率不变的情况下,资金利税率越高,资金周转速度越快,企业的质量成本利税率就越高。如果产品销售不出去,合格品率再高也没用,也不可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运用质量成本利税率考核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科学性。
(三)运用质量成本利税率考核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便于企业连续对比。运用它既可以进行现状分析,也可以进行历史分析,作比较。可在不同时间进行观察考核,不受时间的限制,具有连续性。
三、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指标
用质量成本利税率作为考核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经济效益的指标,至少有以下优点:
(一)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产品设计、制造、零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全面评价同行业的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素质,促使企业改善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二)有利于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质量方面的主要问题,寻求质量成本最佳模型,确定尽可能经济合理地满足用户要求的质量水平,探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为企业质量投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三)能反映质量管理工作的内在联系,提出质量管理括动和质量管理小组改进的方向,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便于集中攻关,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四)用质量成本利税率考核企业质量管理的经济效益,既有利于促使企业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加速其周转,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又有利于防止企业不顾盈利,不问市场销售及产品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精度,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经营思路。
关键词:工业;工程;质量管理
一、产品质量管理的作用
现在是21世纪,是高科技的年代,每个国家都是以这种科技来综合国力的,所以一个国家的工业工程质量问题需要抓紧。在全球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当今市场环境的特点之一是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就更要求企业将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和生产运作战略之一。
我们要清楚,这个产品质量管理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变重要任务,所以我们应该掌握好,不要乱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产品质量是主攻方向。其次,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质量和产品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着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总理指出,要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坚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和以质取胜战略,这充分说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的重要作用。此外,产品质量管理是维护我国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对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保证生产安全和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2.1 产品的动态性。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高了,而现在的科技发展也是相当的快,人们的需求也是在不断的改变着,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企业应适时准确地识别顾客要求,创新技术、更新设备、研发新产品,持续改进、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
2.2 质量的相对性。现在的市场,质量的相对性也是需要掌握妥当的,由于地域差别,经济和技术发展程度不同、顾客的饮食习惯不同、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不能对同一类型的产品按同一个标准生产,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提供适当的产品。
2.3质量的可比性。我们要清楚,质量的某些对比是不科学的,比如说产品的性能和产品的质量好坏是不能作比较的,两者的概念是不相同的,性能等级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质量好。在评价产品质量时,应注意到把比较的对象放在同一“等级”的基础上。
三、质量改善方法
每个产品都是有缺点的,没有十全十美,而我们这些产品在管理过程中要不断的改善,不断的做到适合顾客的产品,这才是我们初衷。在ISO9000:2008标准的引言部分列示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持续改进”是一项重要的原则。标准中明确指出,“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持续改进”原则,积极寻找不足与差距,不断改进质量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提高企业推行质量管理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不断改善产品服务质量水平的目的,是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3.1 质量改善的原则
每个产品的好与坏并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顾客说了算,顾客满意了,证明这产品是好的,不满意,那就需要改进。因此,质量改进是通过过程的改进来完善的。为了实现持续的改进,企业应不断进行改进,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问题出现了才进行改进,这就是质量改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质量管理活动而言,通常可分为“维持”和“改进”两类。维持的重点在于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保持现有的质量水平,因而要运用质量控制的手段防止类似的质量问题再次发生;改进的重点则在于提高现有的能力,以期望更好的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维持与改进虽不是一样的概念,但它们又是密不可分的、互相联系的质量管理活动。质量改进活动是在过程稳定的基础上,即维持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过程尚未进入稳定状态,质量波动的规律尚未明确,则改进难以见成效。
3.2 质量改善的环境
1) 管理职责和领导
一个企业的目标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质量的改善,这也是企业的意义,这个是企业存在的目标和初衷。要使持续的改进有效果,企业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质量改善环境,这要求企业领导者加强质量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在企业各层次人员中进行普及,以形成重视持续改善的氛围。为把质量改进工作落实到实处,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加强对这方面的工作的重视,要将持续改善、追求卓越的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内容纳入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使之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质量改进的目标
企业在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时,各级都应着眼于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及过程的效果和效率,规定具体的改善目标,并统一认识、增强合作,同时通过对目标的定期评审,使其正确反映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
3) 合作与交流。
在企业改善质量时,合作与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消除有关机构之间和人员之间的障碍,而且这种交流和合作应扩展到包括企业和顾客的整个供应链。若要每个职工都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相互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
总之,新时期,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在全面、全程、全员开展质量基础对此,我们应该明白,管理是对关键工序M行监控和持续改进,对产品质量进行不断改进和提高,才能提高企业存在的价值,才能给对手一个致命的打击,进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樊自强.加强工业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 张公绪,孙静编著.新编质量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易树平,郭伏主编.基础工业工程[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7
【关键词】棉花生产 优质棉 机制创新
江苏是全国的主产棉区。1981-2002年江苏累计种植棉花1094万公顷,占长江流域的35%,位居该棉区首位,占全国面积的10%,列全国第五。江苏也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自1999年以来全省年纺织用棉稳定在50万吨以上,目前年纺织用棉量发展到现在的130万吨左右,占全国的l/5。棉花生产对棉区农民的经济收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棉花生产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江苏主动适应纺织工业多样化需求,在全省大力推广种植了适纺中高支纱、精梳纱的高品质原棉,给全省棉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活力。2005年全省棉田面积36.8万公顷,其中高品质棉8.67万公顷,占棉花总面积的23.6%。棉花质量水平也登上新台阶。但是在棉花产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1)纺织企业对植棉和轧花环节缺乏信心,对生产基地和轧花企业能否种植和加工出符合要求的高品质棉表示怀疑,不愿与植棉基地和轧花企业进行紧密型的联合,不愿冒风险建立生产基地和订单生产。
(2)轧花企业对棉农的履约能力没有信心,担心签了订单却不算数,不是收不到棉花就是掺杂使假,怕亏本。
(3)农民选用高品质棉怕优棉卖不到优价。
2 提高棉花产业竞争力的几点对策
(1)优化棉花区域布局
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必须从总体上重点抓好下列四个环节:一是统一规划布局,建立优势生产基地。二是搞好高品质棉品种的宣传,提高统一供种水平。三是搞好订单生产,实施链式开发。确保与棉农签订订单合同率100%以上,与纺工企业或棉花企业签订订单95%以上。在建设生产基地过程中,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型、“纺工企业十良种棉加工厂十农户”型、“棉农合作组织十农户”型等有效的产业化模式,健全利益机制,使生产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自然松散的利益联结为契约式的紧密联结,促进生产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对棉花产业的带动能力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首先应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把扶持培植壮大龙头企业作为促进高品质棉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切实抓在手上。其次,培优做大龙头企业。积极鼓励轧花、纺纱、织布、服装企业进行优势互补,适度整合,通过设备、资金、人才、技术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以合作、股份等办法走集团化经营的路子。最后,引导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高品质棉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引导,调动方方面面力量,发展高品质棉龙头企业。
(3)加强机制创新,让棉农得到真正的实惠
一是建立高效务实的高品质棉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棉农合作经济组织应坚持引导不强迫、扶持不包办的原则,在高品质棉核心县重点建立一批法人型、规范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棉农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二是建立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和规范合作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推进订单生产,实行产销直挂,逐步实现高品质棉产业化经营。应本着双赢、多赢的原则,明确各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关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连结基地和棉农、企业和基地、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建立信用担保机制。在目前企业和棉农缺乏信任和沟通的情交由镇村合作经济组织来管理。在合同兑现后,返还给各方,以确保合同各方都信守承诺。通过定金、良种补贴、优价收购、利润二次分配等经济手段确保合同兑现,以满足企业对棉花质量和数量的要求,保证棉农真正得到实惠和稳定收益,使高品质棉生产真正形成市场决定生产,企业建立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动作新机制。
(4)加强指导与服务,提升棉花产量和质量
在目前县乡财政比较紧张、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推广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及省市财政应加大棉花技术服务经费的投入,支持农技推广人员针对生产实际研究推广高品质棉优质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技术和棉田简化节本增效栽培技术等,确保正常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棉花栽培新技术的到位率,提高棉农的植棉水平,提高棉花品质和产量,提高棉田综合经济效益。
3 结语
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棉花品质结构,提升原棉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调整棉纺织结构,满足纺织工业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产业链各环节效益,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它对于提高江苏省棉纤维质量水平,增加棉花附加值,全面提升棉花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纺工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