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篇(1)

关键词: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物流企业;服务产出;功能扩张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19-02

一、物流业中的规模经济

(一)理论模型

用x代表物流公司投入,f(x)代表物流服务产出,规模收益递增是指产出扩大规模大于投入扩大规模,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对于任意t>1,x>0时?押

f(tx)>tf(x)

如果这个定义在所有生产规模和要素组合下都成立,就是全局性规模收入递增,但是?熏物流服务的生产函数不可能满足全局性规模收益递增,它可能在某个范围内是规模收益递增的,而在某些范围内是规模收益不变或递减的,在物流业中同样我们用局部收益弹性刻画这种局部性规模收益情况。

设f(x)为物流服务生产函数,t为正数;记y(t)=f(tx),t=1代表企业以原有规模提供物流服务,t>1代表各要素投入都同比例的放大,而t

如果e(x)=1,说明技术在x处规模收益不变;类似的e(x)>1或e(x)

理想情况下,物流服务生产函数的规模收益弹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e(x)>1,因为规模越大才能充分利用物流设备设施,才会使得物流中的距离经济得到进一步体现,所以?熏在我国物流服务应主要以大型物流企业提供为主。

(二)现实中的物流企业规模格局

中国仓储协会在进行的中国物流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物流企业规模在500人以上的企业占13%左右,较第五次调查的11%增加了12个百分点,但大部分企业规模仍在500人以下,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综合分析我国开展的六次调查,我们得出我国企业规模格局的如下特征:

1.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小,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企业规模扩张速度较慢。对比前六次调查报告,大型物流企业所占比例逐步递增,符合物流领域的大多数范围内规模报酬递增的推论,但递增速度慢,说明我国没有形成第三方物流良好发展机制。发展速度慢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其一相对于欧美国家和日本,我国引入物流的时间比较晚,认识不深;其二是体制、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中小物流企业规模和功能上的扩展比较困难;其三是在提供单一的物流服务上没有进入和退出物流业的壁垒导致大量小的物流企业存在。其四,由中小物流企业发展为大的物流企业后再退出物流就比较麻烦了,因为大的物流企业一般会需要大量实物投资,而且现在物流外包中的交易成本过高,物流业中的诚信度还没很好解决,企业也不敢贸然进行扩张,因为扩张之后物流服务需求不足会使企业进退两难。当然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这种小的物流企业存在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小的物流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灵活方便性;大量小资本投向物流业可以吸收部分劳动力。但是,目前这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的格局不太利于我国物流总成本的下降和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中大量小物流企业过度竞争有时候会妨碍物流服务需求双方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大量小型物流企业恶性竞争会导致物流作业中违规事件大量存在。

2.第六次调查表明,物流供给企业的仓储与设备供给能力平均水平均比前几次调查数据有所提高,但是闲置率还是较高。从企业填报的数据及提供的设施利用情况看:现有的物流运作供给能力要大于物流市场需求。这是小的物流企业恶性竞争造成的结果:小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通过违规而降低成本从而索取较低的价格导致大的物流企业在价格上不具备优势;小物流企业在提供物流服务时的低诚信度导致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增速不快。

(三)目前我国物流业规模格局的深层次原因

目前,我国中小物流企业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这些小的物流企业提供的是单功能的低级的物流服务,在行业进入方面既无技术、经济方面的壁垒,也没有政府管制方面的限制,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小资本都流向物流业,买个车,建一些仓库是比较容易做的事情,这样一个个小型物流企业就诞生了。另外,我在这儿强调一点,不要一味地把只要是提供了运输或简单的仓储服务的公司都叫物流公司,如果只是简单的单一的物流服务就以所提供的服务命名更好,如搞运输就叫某某运输公司最好,当然在注册方面可以注册为物流类企业。

很多小的物流企业倾向于打游击战,因为进入物流业的一些投资者本身对物流理解不深,规模小时退出物流业也比较容易,另外,政府在扶持中小物流企业方面也没有好的政策,所以,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还不是很好,小的物流企业扩张动力不大。

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还没有更好地挖掘出来,企业只是外包一些简单的物流作业层面的服务,小的物流企业也能很容易提供,这也会妨碍我国更好物流规模格局的形成。

二、物流业中的范围经济

(一)理论模型

物流企业可以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也可以提供综合物流服务,甚至还可以额外提供与物流活动交互紧密的服务,尽管不属于物流服务范畴,但由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作业的时候一并提供这种密切相关的服务可为企业节约成本带来便利性。

我们在讨论规模经济时候只是讨论规模上的扩张,是在原有业务上的扩张,例如,提供区域运输服务的企业变成规模更大的提供全球性运输服务的企业,在这儿我们要讨论的是业务上的扩张,讨论从单功能少功能物流企业转变成多功能综合性物流企业甚而进一步提供与物流相关的服务。

若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止一种,我们以 代表物流活动中某一子功能活动的产出,则下式就说明存在着范围经济。

即由一个综合性物流企业提供的综合物流服务的成本比n家企业分别只提供物流中的单一的服务成本之和要低。例如,一家公司既从事运输又从事仓储会比两家分别只从事仓储或只从事运输的企业节省成本。在物流领域显然是存在范围经济的,归纳企业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理由:

第一,由于物流子活动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且存在二律背反,联合起来提供物流服务可能会带来成本总体最小。

第二,N种子物流服务或者物流相关服务在需求上是不太可分离的,联合起来提供服务也可降低成本和物流服务需求者带来便利性。一家企业同时提供完整的物流产品,这可以利用需求上的互补性而提高效益,例如,配送服务和流通服务加工一起提供,甚而一并提供资金融通等。

(二)现实中的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在第六次报告中显示企业外包物流服务时第三方物流公司参与数量集中在2~10家左右,说明我国现在大多数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功能比较单一,企业只能选择多家物流企业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这使得物流服务需求方不得不和很多物流企业打交道,从而也提高交易成本和不便利性,再者物流作业成本也会比较高。从实际看我国正慢慢改变这种局面,企业从单功能物流企业向多功能物流企业发展,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物流企业都呈现出提供的服务多样化、综合化趋势。国外物流业已掀起了一阵阵兼并浪潮。

(三)目前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单一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格局是我国物流企业规模单一的很重要原因,企业规模小,更别说提供多功能的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另外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发展时间短和政府的诱导政策不够也是截然分不开的。

三、我国物流业企业规模和功能的调整与优化

国外这种调整很明显,国外物流企业兼并加速,跨国物流公司越来越多,而且提供的服务也超出了物流服务范围,因为在物流领域中,在大多数范围内是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当然并不是说要彻底消除中小物流企业的存在,就像有的人说提高物流企业的注册资本金一样,这是一种错误的提法。我们是要对物流业进行规范,建立一种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中小物流企业在进行规模扩展的时候资金上的制约比较明显,因此政府在对其贷款方面可放松条件,何况物流业的投资一般都形成实物资本,贷款风险也比较小,另外,企业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合作例如联盟,加盟的形式来进行轻资产扩张。

篇(2)

关键词 多元化经营 规模经济 相关多元化

1 多元化经营与规模经济

1.1 多元化经营的涵义

多元化经营,又称多样化经营,是指个别企业供给市场不同的产品和劳务的增大,也就是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或提供多种劳务。一般认为多元化与专业化是相对而言的,专业化是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成长的必然选择,高度的专业化可以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而获得规模经济;而多元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继续成长必然面临的现实选择。

1.2 规模经济的内涵及扩展

(1)规模经济的内涵。规模是指生产系统的大小,它一般由固定资产、职工人数与生产能力的大小或多少来衡量。规模经济则指企业或工厂扩大到一定规模,由于固定成本可以分摊到较大的生产量而成本下降,其存在基础是一些产品或设备的整体性以及生产活动的不可分割性。一般认为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与专业化经营联系到一起的,且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有一个前提,即市场容量足够大,产品价值的实现不存在困难。

(2)规模经济的扩展———范围经济的提出。随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认识也有了深化,有人提出范围经济的概念,并提出要将范围经济纳入规模经济的范畴。范围是指生产系统的集合分散程度,范围经济来源于生产活动的多样化,企业内部生产多样化或数个企业完成不同的生产又相互协作。存在的基础是某些生产活动的可分割性。范围经济的本质上是对企业剩余资源的利用和共享。范围经济的存在似乎为多元化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显然范围经济的存在也不是普遍和任意的,许多企业滥用范围经济盲目多元化其实是逆逻辑而行,结果导致范围损失。

2 多元化经营面临的风险

(1)非关联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新进入的产业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则对企业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此种情况下一般不能通过直接投资来进入,通过对该产业内现有厂商的兼并或收购是较为现实的选择。即使如此,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首先,可能因为收购兼并的成本太高、投入太大,对企业原产业的规模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产业必需能提供足够的现金支持;其次,收购或兼并后的整合可能时日较长,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企业容易陷入两难困境。正因为这样,非关联产业的多元化经营因进入、退出都存在较高的壁垒,企业都不愿轻易涉入。

(2)某些“游牧民族式”的企业对收益较高的行业的逐利行为。除了要考虑到许多企业相继进入后,新行业收益率的变化可能会使之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同时还要考虑进入壁垒虽低,但退出壁垒却高的后果(典型的多元化陷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不能盲动,要考虑到各“元”在技术、生产、销售、管理等要素上的相关性,也就是力求获得内部的范围经济效益。

(3)建立在企业现有资源基础上的多元化也必须考虑规模经济问题。虽然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是多元化经营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其剩余资源的量不足以转移到其他产业领域利用。就是对大企业来说,剩余资源也有一个度量和合理利用的问题。

(4)建立在核心能力理论上的多元化。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已经拥有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是把核心能力在多个行业领域内重复使用,对目标行业的选择要考虑核心能力的适应条件,以及核心能力在新行业内的重要程度,即延伸的领域与原领域能否产生协同的范围经济性;二是企业尚未建立核心能力,基于对核心能力的认识,通过多元化来构筑核心能力,这时往往要对其他行业进行收购、兼并,并进行剥离、清理、整合,往往还须伴随着业务的对换和战略联盟的建立。此时多元化目的是长远的,而不是急功近利。

3 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容

(1)纯粹的规模经济是在专业化经营之上。它对产品实现即市场规模存在较高的要求,但在现代经济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迫使企业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甚至是定制化的经营和组织生产,因而出现了多元化与范围经济的概念。这其实是对范围经济、多元化经营概念的延伸。规模经济主要是指量的规模,如资产、职工人数和外在需求的规模,而范围经济是指质的规模,是核心能力、核心技术、战略性资产的规模,是对现有核心能力的规模利用,是对抽象的能力利用的规模,多元化则是对核心能力的多方面扩张和利用。多元化如果逆规模经济而行,则风险太大、困难重重。

(2)相关多元化是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协调的体现。理论界推崇相关多元化,实践证明相关多元化成功率较高,这是因为相关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相协调而存在以下潜在优势:多元化的各个“元”———战略业务单位之间可以共享同一战略性资产,从而可以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利用建立和维持某一战略业务单位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核心能力,可以提高另一战略业务单位的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质量,使现有战略性资产的规模进一步增长;利用在建立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过程中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会更迅速地或以更低的成本去创立一项关于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这显然是对现有核心能力的规模利用;相关多元化可能会增强现有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建立新业务的战略性资产过程中,公司会学到新的技能,这反过来又会提高现有业务的战略性资产的质量,这是核心能力的聚合效应。

(3)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经营战略时,必须注意到多元化与规模经济的相容性。相关多元化较好的结合了多元化与规模经济性,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较好选择。而且,要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不能多管齐下,在次序上要有先后。规模是基础,在规模上培育了核心能力,才可以多元化。企业只有立足自己原有的优势,不断向更深的层次拓展,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品种,这样在主业基础上的多元化,才能保证企业效益不断增长。

篇(3)

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根本含义在于,一个企业的供销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组织数量,经济学家菲力浦科特勒经过实证分析认为,连锁组织的店铺应达到11家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经营效果。这一数字也被“国际连锁店协会”所公认。

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时代特征。当零售业连锁组织发展不够充分时,连锁发展的区范围较小,采取统一配送也较方便;由于供给与需求呈现出“卖方市场”特征,也使集中采购的存货风险较小,因此,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较紧密。规模经济连锁发展的“店数量”也是可量的。

零售业连锁发展经营方式的改变。在商品的市场供给充分发展,“买方市场”形成以后,随着零售业连锁发展的区域范围不断扩大,供应链商品的品牌化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地增强,零售业连锁化发展“统一配送”的功能,逐渐被品牌化商品的连锁发展所取代;而“集中采购”的功能和“存货风险”,也逐渐被代销(寄卖)的经营方式所取代和化解,经销采购商品的比例大大降低了。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零售领域的利润率在趋于平均化。

零售业连锁发展“规模经济”的内涵。零售业在连锁发展的过程中,当“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的功能削弱以后,零售业连锁发展的“规模经济”,将更多地通过“利润最大化”的效能体现出来,“成本最小化”的效能将逐渐地被削弱。连锁发展的固定成本和不变费用与销售额和利润间的函数关系也不再明显。连锁发展则更多地体现在商号价值、信息共享、业务流程、行销方式、企业文化、资本运营等商流的管理要素上;而物流配送在跨地区的大连锁发展过程中,却更多地体现在货源的组织上和对成本率的控制上。因此,零售业连锁化发展,要以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作为衡量“规模经济”的根本法则,而不必刻意最求“统一配送”和规模经济的“店数量”。

零售业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第一、规模经济的绝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形成一定数量规模后,应在经营中进行动态调整,确定规模经济的店数量,使经营效果最优,绝对地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范围越大,绝对规模经济实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国际连锁”、“全国连锁”等。第二、规模经济的相对性。零售业连锁发展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主客观条件,不能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只是在现有条件下适当地扩大开店数量及营业面积,相对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市场规模的范围越小,相对规模经济出现的可能性越大,如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区域连锁”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若刻意地追求规模经济的绝对性,会给企业造成一系列难以挽回的被动局面。

篇(4)

[关键词]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理论 企业并购

一、引言

当前,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逐渐显示出来,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为日益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去。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规模经济更是成为主要研究热点,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多是通过企业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在优化产业组合的过程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在生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

二、规模经济理论综述

规模经济理论最早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最大原因,同时认为分工又受制于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量的大小。自亚当・斯密之后,马克思以及斯密理论的继承者阿林杨格也都从分工角度对市场与经济规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之后,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概念,他利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理论来说明规模效应,。认为报酬递增是由于企业扩大其不动产而获得了种种新的大规模生产经济。马歇尔以后,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从节约生产成本的角度论述大规模生产的好处。还有些经济学家,比如科斯、张五常、黄有光、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从交易费用的节约和内部化优势方面探讨组织管理的规模经济。巴克莱、卡森和拉格费等则沿用科斯等人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内部化引起企业规模经济的原因。哈伯勒(Haberler)进一步发展了规模经济理论,他创立的机会成本说为企业并购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关于规模经济的理论已经日趋成熟,现在重点已经从理论方面转向了应用方面,当前在规模经济理论的应用方面的一个重点就是企业并购,美国的企业并购从19世纪下半叶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并购理论,详细分析了企业规模扩张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并购。并通过一个具体实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三、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

对于企业并购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主要有两种理论:

1.规模经济理论

研究证明了企业规模(或产业集中度)与企业的利润率成正相关关系。在资本较为密集的工业里,集中度较高的大企业可以比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其根本原因在于集中度高的产业中,大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中小企业低,企业规模扩大带来了单位成本的下降,超过了集中度提高价格上涨的效果,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高于平均数。这种成本优势就能增加工业产出的份额和减少单位成本,同时,联合生产经济即范围经济带来的成本减少也是显著的,这方面的成本利益来自于企业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研究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从而降低了每一单一产品的单位成本,增大单位投入的收益。而企业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在并购之前没有运营在规模经济水平上的企业整合,使其获得规模经济,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的效益。

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

经营协同效应的理论基础最早见于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兼并来组织企业会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经营协同效应可以通过横向、纵向或混合并购来获得。对横向并购而言,经营协同效应的来源代表了规模经济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同类资源的合并,使并购双方形成了能力上的重要补充,并购后对各方面能力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会带来在短期内通过企业内部投资所难以得到的收益。对纵向并购而言,将同一行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合并在一起,可以获得行业上的规模经济性。企业并购后如果能将并购双方的优势和特长协调

与结合起来,并同时消除各自的劣势和不足,这将可以使得企业获得规模经济。

四、企业并购理论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应用

以中国的汽车产业来看, 自1953年我国从前苏联引进汽车制造技术和成套装备 ,建立以年产3万辆卡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厂以来,经过近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但是,我国的汽车产业却存在致命的弱点,即企业数目太多,厂家过于分散,生产厂家遍及除和宁夏之外的省区,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厂家数量已超过了日本、美国、欧洲等汽车大国的所有汽车厂家之和,可谓汽车企业数上的“超级大国”,然而我国1998年汽车产量仅为156万辆,只相当于通用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6,丰田汽车公司当年产量的1/3.我国1956年至1998年的43年间累计生产汽车1580万辆,而美国1978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290辆,日本1981年一年的汽车产量就是1118万辆。目前,国外一般单个汽车企业的最小生产规模是年产40万辆到60万辆,而我国汽车年产量超过10万辆的企业只有一汽、二汽、上海大众和天津夏利四家。与我国125个汽车厂一年生产 156万辆汽车相对应,美国3个汽车厂生产 987万辆;日本7个汽车厂生产1011万辆,德国 3个汽车厂生产427万辆;意大利1个汽车厂生产150万辆。由此可知,中国的汽车产业远远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因此,如果通过资本之间的并购重组,汽车企业可以实现迅速的规模扩张,规模的扩张有利于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赢得宝贵的利润空间,而有了利润保证,才能使资本有效循环周转起来,才能进一步支持在研发、管理、市场开拓等方面需要的巨额投资,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85.

[2]赵全民.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规模经济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147).

[3]张海如.规模经济:理论辨析和现实思考[J].经济问题,2001,(1).

[4]王美桃、王海龙、吕瑞亨.规模经济文献综述―――以呼和浩特市奶牛养殖业为例[J].北方经济,2006,(12).

[5]汤惠.规模经济理论对企业购并活动的启示.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 徐鑫波,宋华. 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 现代商贸工业,2007,(7).

[7] 周世中吴国萍.企业并购与并购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篇(5)

聚集经济性是王步芳所著《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关系到网商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对于阿里巴巴这样的网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什么是聚集经济性

聚集经济性,是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在地域产业层次上的延伸。众所周知,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是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钱德勒分析工业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两种主要经营方式。从成本角度讲,规模经济是指品种越少,规模相对越大,成本越低;范围经济是指品种越多,规模相对越小,成本越低。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从企业分析,延伸到集群分析,对于理解电子商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聚集经济性的具体含义,是指集群企业平均成本随着集群企业数量的递增而逐渐下降的趋势(王步芳,2007,P110)。以阿里巴巴网商集群为例,加入阿里巴巴的中小企业,其长期平均成本随着加入者的递增而逐步递减,我们就说阿里巴巴具有聚集经济性。与之相反,聚集不经济,是指在某一产业集群中,随着集群企业数量的递增,集群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也不断递增。聚集经济与不经济的区别,在于成本递减与递增的区别。

聚集经济性好有一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聚集在一起,收益递增,而成本递减,一加一大于二。人们凭借常识,就可以接受这种经常能够观察到的现象。

聚集经济性的概念,对于理解网商十分重要。什么是网商?网商就是哥伦布加大海。每个网商是哥伦布,所有网商加在一起是大海。按照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是节点的平方。我们也可以说,大海的价值,是浪花“节点”的平方。那么网商的价值,自然就是商网中各个节点的平方。这是一个大航海的时代。每个网商通过点击起航,在网商集群构成的大海里,发现商业新大陆,降低企业原有成本。商业的进入门槛和创新门槛,正在迅速接近人类商业史上的最低点。

小企业替代大企业的临界条件

意大利生产活动部部长马尔扎诺指出:“一般地说,企业规模越大,协调成本也就越高。当中小企业专业区内交易成本低于大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时,小企业的优势就会大于大企业。”

作者从理论上,也得出近似结论,认为“当边际聚集成本递减效用大于聚集的货币效应时,产业集群度不断升高,说明聚集企业的成本递减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王步芳,2007,P135)。

这里涉及的协调成本或交易费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费用、运输成本、市场交易的搜寻成本、缔约谈判费用、履行合约的执行成本、信用成本、资本专用性水平等等。

小企业替代大企业的过程,通常是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特别是从威廉姆森的中间体制理论看,产业集群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克服企业组织的内部管理低效与外部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安排” (王步芳,2007,P128)。

我认为,对于网商,也可以作如是理解。网商实际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与市场、企业并列的一种组织形态,具有市场和企业双重性质。

对于互联网本身,是不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种组织形态,过去人们看法不一。一种普遍认识,认为互联网是扁平化组织。但这种看法,没有辩析出互联网的结构化特征,即接近企业特征的一面。如果互联网只有扁平化一面,那与市场就难以区分了。由此会得出网络化就是市场化的结论。事实上,就象网商来说,阿里巴巴并不仅仅是个大卖场,它还起到一种象企业那样的组织管理作用。说它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第三组织形态,也许更加接近实际。

这一点定位准了,才能抓住产业集群包括网商关于协调成本或者交易费用的治理模式的准确特点。

聚集经济性的来源

王步芳在《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中探讨了聚集经济性的来源,认为一是来自集群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而这种外部规模经济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一是来自集群企业的外部范围经济,认为也是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这个观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无疑是聚集经济性的来源。指出范围经济是产业集群经济性的来源,本身就是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需要进一步区分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对企业的不同含义。我认为,由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归入机械系统;由外部范围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可以归入生态系统。把握二者的本质区别,对于电子商务具有重大意义。

举例来说,阿里巴巴的网商系统,不是一般的集群,而是生态集群,或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网商生态系统。是不是生态系统,对阿里巴巴来说,关系太大了。比如,浙商的社会资本,就具有生态性质。但阿里巴巴要实现全球化,社会资本的地域性与网商的全球化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认为从本质上说,互联网一定是生态的,或者说,一定要成为生态的,那么阿里巴巴就必须探索将关系和信任构成的社会网络全球化的有效途径。这是由理论延伸出的现实问题。

反过来按照生态的观点审视《企业群居之谜:集群经济学研究》,其中有个观点值得商榷。王步芳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认为外部范围经济也是源于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我认为不准确。集群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是外部范围经济形成的第二位的原因,第一位的原因是集群企业之间的生态协同。

这里所说的生态协同,需要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分散化,二是自组织。分散化,指的不是分工,分工是有中心的;而是指分布式、节点化,它是去中心的。自组织,说的也不是职能和层级本身的事,而是以边际成本递减为本质特征,以流程再造和扁平化为实践基础的社会组织仿生过程。合在一起,就是生命体的特征。这是“生态”的本意。

篇(6)

关键词:城市规模 规模效益 规模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50-01

一、城市规模涵义

所谓城市规模,通常是指城市的土地、人口及经济等方面的数量规定,它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时间内,构成城市的各种物质和经济要素的集聚程度和数量多寡。通俗地说,城市规模就是城市的大小,它是城市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大小的标志,是一个含有社会经济意义的数量概念。

按照城市内集聚的要素不同,可以把城市规模分为城市空间规模、城市人口规模及城市经济规模这三个互相关联的部分。其中,城市空间规模是指城市占用、使用土地范围的大小,通常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土地面积;城市人口规模是指城市人口的数量,通常以市区的常住非农业人口作为标准;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中诸经济成分,诸产业部门以及社会再生产的诸方面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量的聚集程度,它是城市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一般用城市资产规模、城市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等复合指标来表示。城市资产规模是指城市自身所拥有的财产规模,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它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基础,城市资产规模越大,城市规模相对也越大。城市市场规模是指城市市场的数量、等级、辐射力以及市场交易流量。市场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规模扩张是否具有较强的张力,市场规模越大,这种张力也就越大。经济当量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主要反映在一定城市规模下的单位经济实力。

按照城市内各种要素集聚的程度和数量多寡,一般可以把城市规模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以及小城市等几种类型。这种类型划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体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数、城市化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政治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则将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列为超大城市。人们一般都把中国的城市规模划分为五个等级,即超大城市(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特大城市(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大城市(城市人口在50万―100万人)、中等城市(城市人口在20万―50万人)和小城市(城市人口在20万以下)。

二、城市规模经济

城市规模经济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它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城市生产、生活以及建设与运营的单位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城市较高生产力和递增收益首先来自城市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还表现在居民个人、企业和城市。

从居民个人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居民工资收入的增加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两个方面。美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城市的工资水平是城市规模的一种函数,不同城市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异可以用城市规模的大小不同来解释,并且工资水平大致上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上升的。在消费上,一个更大规模的城市会具有更加多样化的消费品和生产投入品,这种多样性可以增加产出和效用,使大城市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城市居民的福利水平也会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在规模较大的城市中生活的居民能够得到相对较多的便利或相对较高的福利水平。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城市规模效益主要表现在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市场容量的扩大。美国58个大城市研究结果表明,2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生产率要比规模较小的城市生产率高出8%。城市人口增加一倍,与之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大约增长6%,市场容量大小与城市规模大小成正相关,市场容量越大,企业获得的需求支撑也越大,而且市场容量增大势必带来劳动力队伍的壮大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企业更会因市场容量的扩大而享受到更多更便捷的服务。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从城市角度来看,城市规模经济带来的城市规模效益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是由于中间投入品的规模经济,生产中的范围经济,商品交易中的规模经济以及信息传递的规模经济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城市范围内的规模经济的出现。以信息传递的规模经济为例,信息和知识的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了行业之间,不仅使人力资本的形成获得了正外部性,而且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力和工资水平。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经济存在一定的正的相关性。超大、特大、大、中等以及小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存在较大的不同,这一点有不少研究并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在我国,城市规模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韩士元(2004)选取了2000年的20个超大城市、20个大城市、20个中等城市的GDP和利税总额数据,分别计算这些城市的人均GDP和利税总额数据,分别计算这些城市的人均GDP、人均实现利税指标,通过计算得到以下结果:2000年,20个大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实现利税分别为20个超大城市的49%和50%;20个中等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实现利税分别为20个大城市的88%和65%,20个超大城市的人均GDP和人均实现利税分别为20个中等城市的2.32和3.08倍。

城市增长与城市规模发展所谓城市增长,其实是指城市综合体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很显然,城市增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城市量的增长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增长,城市规模的增长具体表现为空间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量方面的增长。城市质的增长是指城市素质的增长,表现为城市自组织能力的增强,城市结构的优化、技术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制度的变迁、管理的改善、环境的优化以及市民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城市质的增长会使城市更为美丽、更清洁、更和谐、更文明、更富裕、更高效、更民主、更富有活力。

篇(7)

关键词:产业集聚;产业集群;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产业集群理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完善,吸收了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诸多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已逐渐发展成为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

产业集群概念的形成与产业集群发生机制的认识紧密相连的,随着对产业集群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化,抓住产业集群的本质特点和发生的内在机理,逐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丰富、系统的内涵。

产业集群不但是相关产业中企业在地理位置的集中,而且是其他组织(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在地理位置的集中,其实质是知识网络、生产网络和社会网络的融合。目前与产业集群相关的一个词是“产业集聚”,其实两者本质是相通的,只是产业集聚注重的是一种动态描述,而产业集群注重的是一种静态描述。可以认为, 产业集聚的结果就是形成产业集群。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马歇尔认为是外部经济,克鲁格曼认为是递增报酬,社会经济网络理论认为是网络化的组织模式,而新产业群学派则认为是区域创新环境。应该说每个流派都有其科学性和局限性。在对各种流派的集群动力理论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可以归结为以下方面:

(一)交易成本的原因

对交易成本的认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网络组织理论出现以前。此时的经济学家主要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分析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零部件专业化和生产工艺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增强。同时在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情况下单个企业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囊括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使得企业间因为分工而来合作关系也越来越紧密。随着交易的频繁,交易成本也成了企业生产过程中一项主要的投入。企业在空间上越分散,交易成本必定会越高。因此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第二个阶段是网络组织理论出现后。网络组织理论认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植根于社会网络之中,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往往植根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之中。地方社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信任基础。从交易效率的角度来看,地方社会网络有利于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彼此信任,从而有利于协议的达成与履行。同时,这种社会网络还有利于节省企业搜索市场信息的时间与成本。

(二)外部经济的原因

1、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看,集群内的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了分散布局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2、从专业化角度来看,产业集群是使得大量专业化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使得区域内通过分工与协作实现规模生产。

3、从劳动力的需求角度来看,集群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这种地方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吸引自由劳动力,形成较大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4、从知识的外部性的角度来看,创新发生的可能性强烈地依赖于公司间、产业间以及公司企业和知识机构间供应商和用户关系的数量和种类。

(三)创新增值的原因

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集群内部的创新功能也越加明显,并且创新对集群的生存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创新的分析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集群内知识、信息的“积累效应”产生以及快速流动;通过集群内新企业的产生与成长,实现更有效的资源组合与配置。

1、集群实际上一个知识创新型区域。知识创新具有较强的地方化特点,这主要是因为创新活动赖以为基础的知识属性和知识传递和交流的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编码知识的传播不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然而对创新活动有极大影响的是隐含的经验类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存在于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当中,难于用语言表达。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这种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的速度。

2、集群内创新增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新企业的快速诞生和成长。集群通常由类似的企业组成,这使得供应商能够较容易地找到市场机遇。随着集群的扩大,对中间产品和辅助产品的需求也增加,这又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遇,促进新企业的诞生。由于集群内的服务设施较为完备,专业化分工较强,新企业创建所必需的资产、技能和人员很容易在区域内部得到解决。新企业进入到产业链条的障碍也降低。同时集群内的员工也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空隙,可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创办自己的企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系,其中创新是产业集群的动力核心。

三、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动力分析

(一)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解释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土地、劳动和物质资本是实现经济增长的3大要素。新古典增长理论引入解释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技术进步,而新增长理论进一步把技术进步作为解释经济增长的内生要素。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图基于产业集群的框架对经济发展的3个要素: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进行解释,提出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并认为不同于传统物质资本、劳动和土地的经济发展3要素,基于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植根于所在产业集群,具有植根性。这种植根性决定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是难以模仿的,从而形成产业集群的独特竞争优势,进而推动区域乃至国家和全球的经济发展。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其物质资源禀赋的假设是:不同区域的差异就是物质资源多少的差异,而物质资源天生的特性决定其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新增长理论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解释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经济学探讨制度安排与制度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基于传统经济理论的经济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在传统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新解释引入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内生变量。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单个企业水平的不可分性要求必须基于比企业更大的组织才能更有效发挥其作用,而产业集群提供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存在的载体。产业集群作为经济中观层次解决微观和宏观分析的不足。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植根性决定其不能脱离组织(产业集群)而有效发挥作用。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模型如图2所示:

(二)基于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1、专业化分工合作与规模收益递增。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主要原因是分工的不断深化,但是市场规模限制分工水平,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水平形成收益递增的机制,同时收益递增取决于专业化分工的演进。因为单个企业通过专业化分工所达到的经济程度是有限的,单个企业不可能清楚地分析收益递增机制,而在产业集群的框架下分析收益递增是可行的。舒尔茨(1986)指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专业化分工和收益递增,专业化分工与竞争市场可以通过企业家的协同而相容,并认为专业化分工导致的递增收益不仅仅表现在物质资本方面,而是主要表现在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杨小凯(1991)基于专业化分工演进构建了经济增长的模型。以上研究基于专业化分工演进所导致的递增收益解释了经济发展的机制。但其主要是强调企业或企业家对个人分工合作的协调,而忽略基于组织(企业)的水平探讨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问题。实际上企业作为经济组织通过层级结构协调个人专业化分工合作,而产业集群通过法律和社会资本协调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合作,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全性。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使企业间合作与竞争同样重要,没有任何企业可以单独完成从最初投入到最终市场间的全部经济活动。基于地理接近的产业集群为其成员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产业集群中相同的社会背景与价值系统是协调专业化分工的剂,从而降低专业化分工合作的交易成本。产业集群的内在优势使专业化分工合作产生了基于产业集群的递增收益,从而实现长期经济发展。

2、专业化分工合作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钱德勒(1990)认为:规模经济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或分配的单一经营企业由于规模的提高而产生的生产与分配成本的降低。范围经济指来源于单一企业内部由于生产或分配多种产品而带来的成本节约所导致的联合生产或联合分配的经济性。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产生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内部生产或分配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为该企业扩大生产或分配的产品数量提供可能。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差异产生于生产和分配技术的差异、市场规模和市场位置的差异。生产的规模经济要求企业在最小经济规模上生产,范围经济使企业可以大规模地节约成本。而潘扎尔和威利哥(1981)认为范围经济是由于企业的范围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可共享投入存在是范围经济存在的前提。以上学者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层次,而熊贤良(1997)认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但存在企业层次,而且在行业、区域和国家层次存在。事实上,产业集群中的组织(企业)间核心能力是互补的。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不是传统意义上企业层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是基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产业集群层次上降低参与者的交易成本与成本,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中,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推动经济发展。

3、基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的逻辑。专业化分工合作产生递增收益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收益递增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水平。其逻辑关系如图3所示:

实际上,产业集群理论以及产业集群的实践正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且产业集群的实践正在成为推动区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梁琦.产业集聚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钱平凡.实施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3(11).

5、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6、樊根耀.区域产业演进与结构优化实证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M].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