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0 15:56: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考点归纳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24―01
初中历史升学考试,是具有双重性质的考试,既是学业水平测试,又是对学生三年学习历史素养情况的总检测,也是一次能力水平的测试。它还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学生的任务。鉴于此,笔者对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中考”升学考试复习,浅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提高认识,研究中考,早做准备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在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辨识异同,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活学巧练。同时,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及时检查落实,做到精讲精练,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清单,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为了准确定位知识,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精心研究,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教师要训练学生,规范答题,为此要对同类题型归类强化训练如读图分析、实践探究等,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解答同类题型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课堂;应用
微课教学模式,是当前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合,微课教学模式迅速的普及开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展现,有更多的历史场景需要学生去体验,所以,微课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展现的优势最明显。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实现微课的高效化应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来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定义解读
微课是什么呢?它是怎么通过“微”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扩大化呢?它是怎么通过“微”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呢?它是怎么通过“微”实现了教师思想、能力的最优化展现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微课。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
二、优势解读
微课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微课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在应用过程中展现出来极大的优势,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微课,实现了自身的教学设想,实现了教育教学目标。实践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应用策略
(一)实现“预”的功能
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就要关注“预”的环节。这里的“预”包含着很多方面。如,教师对于资源的积极准备算“预”,教师对于资源的积极整合算“预”,而学生的课前预习当然也算“预”,做好了“预”的工作,才能高效开启教学活动。在本学科中,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实现“导”的功能
在笔者看来,导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本职”,导也是微课应用于课堂的主要职能。在应用微课时,我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丰富学习资源的手段,而应该将其当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工具。因此,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实现“拓”的功能
关键词:中考历史; 复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8-001
初三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因为分散在六本书中,考点多,复习时间又短,因此难免仓促。那么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一)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明确中考考试范围和复习目标,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应解决的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潜质和潜力,不随意加深和拓展内容。
(二)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2月10日-4月24日,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阶段是“专题训练”。时间是在4月25日-5月19日,把中外历史知识专题化,打破知识点的时空界限,归纳分类,集合成一个个专题,理清头绪,便于分析比较,加深理解。将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0日-6月10日,根据模拟测试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阶段是“考前指导”。现在中考是网上阅卷,考前指导尤为重要。应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分配、利用时间,防止后面的材料题来不及做,造成失分多,得不偿失。还要提醒学生把字写端正,写在规定的答题范围内,杜绝乱涂乱画的现象,选择题答案一定要在卡上涂标准。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所侧重。我把本年度初中历史考查范围的知识要点归纳好打印给学生,让他们平时能熟读要点。此外,我又把要点一一分解,按照七(上)-九(下)的顺序,用训练题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训练题既有提示又有答案,这样学生读来方便,时间长了,反复读了,这些要点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他们做起试题就能得心应手。你还愁学生考不到高分吗?
附示例:八年级上册中考历史训练题(节选)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为了纪念近代史上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 。 林则徐
2.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 。
《》
三、关注热点,强化专题
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是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之一,命题者往往从当今社会某一热点问题入手,将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挖掘,多层次地展示这一方面历史的全貌。如我对温总理报告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经济发展是基础、改革开放要坚持、民生和谐是重点、三农问题特重大、科教兴国是战略、政府职能要优化,这些要点在九年级下册中都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或隐性的联系,复习中要对与这些热点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渗透,才能触类旁通。
近年来中考试题都着意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所以我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样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是纪念100周年,那么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国共合作等问题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清楚。我们要预测可能考到的历史内容,对学生加强训练,努力与中考命题趋势合拍,提高中考成绩。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取舍,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如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我把有关的历史事实按时间顺序串联好,由(分封制)-郡县制-推恩念-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废除宰相制度-军机处,条理清晰地讲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注重应试,提高能力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如题目问你是何时,你不能答成何事。
(二)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平时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答后分析自己答错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答标准,扣住中心。
(三)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因为历史考试虽然是60分钟,但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用时要均匀,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
(四)加强训练,正确写字。我平时把重要的历史概念用语文词语缺词填空的方式来训练,这样反复练习,力求减少错别字。
附示例:
⑴人文( )祖 ⑵炎帝和( )
⑶西周( )制 ⑷商( )变法
[关键词]初中 古代史 全局观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8-01
历史是一门长期连续,不断地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学科。在对初中古代史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古代史的全局观很有必要。树立初中学生对古代史的全局观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一味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弊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树立初中学生学习古代史的全局观中,应采用从点到面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进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古代史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拓展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方面的空间,最终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逻辑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目的。
一、树立初中古代史全局观的方法
(一)让学生进行模块化学习
模块化学习就是将诸多类似的历史问题总结在一起,并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下找出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在对某一类历史事件进行总结的时候,老师不仅要单论这一类,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类放大到历史的全局中,更要从这一类事件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具体在哪些地方与其他的模块有所不同。模块化学习不止要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各个类别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模块之间相互划分的原因。在学习中将模块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明确的区分。
(二)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联想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会有多如牛毛般的历史事件,在初中古代史里,老师主要捡取了教材与辅导资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归纳。但是在以后的考试和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闻所未闻的历史问题,学生要学会自己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和联想能力。在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历史问题时,通过对已学的历史事件,判断出它主要归于哪种模块,找出这种模块的共性,再关联到这些历史问题中就能迎刃而解。
(三)定期进行专题研究
在古代史连续不断的进程中,很多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是无法通过截取某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就能全面了解的。因此,在通过不断地学习中增长了相关知识,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之后,就需要历史老师进行专题研究以达到系统性学习的目的。老师可以通过贯穿教材中的要点然后利用网络、书籍中搜索出的资料加以补充,让学生掌握某个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的来龙去脉。例如,古代封建专制是如何建立并逐步走向强化的、小农经济如何发展而来的,类似的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从整体上全盘掌握,学生才能对历史融会贯通。[1]
二、在培养学生全局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培养古代史学习全局观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培养古代史学习的全局观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而在全局观的形成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全局观形成的普及性和基础性。普及性一是要让全部学生的思维中都有全局观的概念和努力培养全局观的意识,不能让部分学生因耐心和毅力不足就半途而废;二是要学生在整个古代史的学习中都紧靠全局观,不能在一部分的问题对全局观有清晰的认识,在另一历史部分中没有。基础性是要学生在培养全局观的开始打好基础,首先,学生在学习古代史时就要抱着全局观的念头来学;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稳扎稳打,对主要的历史事件有透彻的理解。树立全局观的普及性和基础性,才能提高学习古代史的总体水平。
(二)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繁、难、偏的问题
在初中古代史的学习中可以在掌握主线和重点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拔高,拓宽学生的思维线路。但是在教学中不必要对繁、难、偏的问题都进行训练和讲解。一是此类题目太过浪费时间,并且此类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导致学生从中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少;二是对这些题目的训练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古代史的信心,慢慢瓦解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全局观。[2]
三、总结
初中古代史的学习本来就是一项浩大而又繁琐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了古今中外之间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功底,而且各个学习要点之间相互穿插,错综复杂,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放大为一个考点。而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时间和能力都有点困难。因此,初中生必须从起点开始就要对古代史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上把握纵横交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摸透历史学习中的规律,然后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各个击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5-1一、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复习课要有三个“结合”
1.历史复习课要注意“新旧结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已学旧知,但也要上出新意。传统的课堂基本流程应该有课堂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和反馈练习四个环节。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延伸、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我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堂导入中,选用了《大运河示意图》、《武则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所放映的历史。既紧扣南京市中考考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复习《的兴起》(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个活动――《参加和领导的中国革命》图片展。活动中,学生动手查阅书籍,整理归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复习课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有新意,学生才有兴趣;有参与,教学才有效果。
2.历史复习课要注重“讲练结合”。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复习课上却不是这样:由于复习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师不自觉当中就会花去大量时间去讲解、梳理知识点,从而来不及让学生去“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应该想好这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时间怎么划分;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练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不能不考虑。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事先没有作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效益将无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节复习课都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馈练习”四部分,课上既有教师梳理知识的展示,又有学生的动手参与,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块看起来有点呆板,其实对学生来说,上课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也会“心中有数”。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还是先练后讲,教师可以根据复习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题目精选典型,训练落实到人头,评讲侧重讲方法。
3.历史复习课要讲究“点面结合”。点,指的是一个个知识点;面,指的是知识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等。“点”是基础的夯实,“面”是能力的提高。点面结合,既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拓展延伸,以达到融会贯通。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一个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建立知识体系。殊不知,这里还有很多讲究。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要素。学生在掌握基本要素之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拓展。如何拓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下手。
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掀起了一轮研究王阳明心学的热潮。王阳明是明朝中期重要的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之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人物。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漂洋过海,对近代东亚产生重要影响,更是被日本思想界称为明治维新的思想武器。近代日本走向现代化强国中,很多关键人物都是把王阳明当做思想导师。在接触学习王阳明思想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历史教学实践,笔者坚信阳明心学对指导提升历史课教学质量也将有一定指导作用。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示教读》(教读是教师)一文中明确指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阳明先生明确提出在中小学生教学中要根据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兴趣,使其“中心喜悦,进不能已”,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失去兴趣,导致其“偷薄庸劣,日趋下流”。如何解决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应试教育之间矛盾,是摆在每个有责任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阳明先生特别强调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在《答顾东桥书》中指出:“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出发点是从良知开始的,不是从私欲开始的,我们所做的事情才有可能正确,从而得到好的结果(皆得其理)。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出发点呢?国家在中学设置历史课程的初衷是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增长智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师的开展教学的出发点应该与此一致。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开展教学时,首先是要反思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是为了更多学生取得好成绩,考上重点高中,完成我的教学任务,彰显我的教学水平高,得以晋高级职称?还是为了能够支持学生掌握更多历史知识,培养其良好人格,扩充其良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支持学生生命的成长,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是教师最根本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教师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体现。从自己的私欲出发,学生内心一定是有体会和感受的,最终也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很可能最终会出现“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的局面。
在教学工作生活中,我们的私心难免时时出来作怪,影响干扰我们的最初正确的出发点。同志在党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王阳明在《大学问》对“格物”作了有别于朱熹的不同阐发:“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w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与自己的私心作斗争,不被私欲蒙蔽,战胜自我,人才能不断成长,实现真我价值。王阳明强调“事上磨”,教学工作过程发生的各种事情,正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在工作中完成自己的人格修炼。
在具体开展历史教学时,需要解决升学考试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如何统一的问题,既如何引导学生对应试知识点的兴趣。阳明先生早期致力于倡导“知行合一”,强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阳明先生认为,对一个事物的了解是不断深入的过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是知,思考是行,正是在这知与行相辅相成得作用下,才得以获得真知。
在具体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不断深入的思考,使其探究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从而获得自己的判断。这种经过深入思考后的判断就会深入学生的内心,形成长久的记忆。众多的历史事件彼此相连,没有孤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彼此内在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帮助学生建立历史大局观和辩证唯物史观。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大量历史事件的同时,建立了自己的完整知识架构。大量的应试考点正是分布在这历史知识架构之树之上的,学生参加考试就成为其检验学生知识结构完善、精确的试金石,实现应试知识点与学生兴趣点的知行合一。
良好的教学出发点和构想还需适当的教学方式与之相对应统一。马克思唯物辩证强调形式服务于内容。如何改进讲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性、趣味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丰富课堂教学方式,需要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进行不断创新和尝试。很多人惧怕创新,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没有渊博的知识,种种想法障碍我们去尝试和进取。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铅铜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最可宝贵的就是人人都有良知。阳明将之比喻为精金,圣人与普通人的差别就在于金子的纯度不同,如果我们能去除那些杂质,我们也同样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与圣人相同的事业。
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不缺少创新的想法,而是缺少创新尝试的勇气。因为多数人都为自己的私欲和执念所蒙蔽,如有些人会想:干嘛创新呢?成功了我也不见得能得到啥好处,失败了得我承担责任;还是安全点好,创新是上面的事情,我只是照着做而已。从内心深处抹杀了创新尝试的想法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