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

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理念

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师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这对传统的语文教师来说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核心,在整个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着重抓住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和课本以外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跨专业学习和应用现代科技的能力,开拓他们的眼界。因此,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生活和学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求

(一)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师的束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且能够担任起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将教师定义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不能是学生眼中让人敬畏而不敢靠近的人,而应该是能够快乐从容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用心灵和学生很好地沟通,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朋友。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感,并且能够从学生那学到很多受用的知识,这对构建新型课程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更好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思想上接受新课程的教学观念,遗弃教师只是知识传达者的传统观点,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深刻理解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必须克服狭隘的工作价值观,将课程与教学转变成相融关系,突破以往用固定方式处理教材和教学大纲的习惯模式。创造性地、灵活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实践,才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教学和课程是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从而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也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要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三、在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新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一)以创新的模式构建语文课堂

构建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是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及科学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实现创新学习。整个课堂要充满着创新,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各种教学情境,以情感作为辅助进行教育,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目的。教师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表扬学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主动认真地倾听学生的想法、观点,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多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学边悟。因此,课堂上的创新对于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很重要的。

(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构建创新型课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鼓励和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与热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产生疑问的机会和条件,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教科书提出质疑。这样便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新型师生关系的促进以及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仅仅依靠语文教师传授知识还远远不够,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予以关注。开放的语文课堂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学和学习时,相对比较注重学科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现代科技,使学生在学习交叉学科的不同内容和方法时,能够深刻领略其中的奥秘,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慢慢地培养他们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四)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能够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的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在新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注意转变自己和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多方位学习的能力、创新的思维,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创新和具有新型师生关系的高效课堂,使得学生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游刃有余,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1.“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却被忽略

教学过程中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

2.许多教师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

3.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科学、合理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型”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

新课改下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

[2]饶杰腾 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0年1月

篇(3)

1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师生关系发生了角色的互换,并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以平等、平和的对话进行交流和合作。其次,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人们的认识也要发生变化,首先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要认识到新课改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环境等要素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做事、独立完成各项任务,要有较强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再次重视价值观培养,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变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变重教材为重实践。第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真正转变为课堂的主人,驾驭课堂,行使主人的权利。第四,教学结构的转变。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按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同,调整课堂结构,使课堂丰富多彩起来。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2.1融入情感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占据主体,通过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融入深厚的情感,倾注浓浓的爱心,让教学在师生情感共鸣中升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达到预期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2.2开展合作探究,培养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知识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

2.3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自由发挥能力,彰显学生个性,激发他们学习兴趣。例如利用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组织学生讲故事比赛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引导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开展一些学习技能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提高语文写作能力,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题小研究,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技巧,也使教师在小学语文课上,讲得有声有色。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形成。大大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语文课题研究能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使学生之间达到知识的互利互惠。虽然说小学生的这种“研究”本身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的严密性。但通过这种研究,学生在对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的过程中,学到了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还可以学会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方法。小学语文负载有丰富的文化,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并蕴含有丰富的创新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课题小研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师提出课题研究的大题目,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对课题进行研究活动,或由学生组成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和实现课题的研究工作。比如:“当今社会雷锋叔叔还在吗、校园文化应该都有什么、新时期小学生的任务是什么、我为社会做贡献、当代的孩子怎么了”等一些课题让学生开展课题小研究。

2.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强对知识的体验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面临着向全方位多角度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也担任着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知识的体验过程,是展示学生自我的过程,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是完成自我升华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与认知发展相伴相随的情感体验。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融入课文之中,与文章中的人物和情感同悲同喜,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过程如影相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感悟、理解等认知的发展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也就会逐步深入。

2.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扩大教学背景和范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开展开放式教学,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拓宽语文学习的知识含量,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开展小故事、小演讲、小辩论等形式的开放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篇(4)

小学语文 教学方式 新课程 转变

一、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弊端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大多数教师都坚持以教材为中心,依照自己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忽略了学生的个人感受。教师评价个人的兴趣和感觉进行教学,表面上教师的讲授很卖力,但是学生的接受效果并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学会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真正的语文思维。

2.标准答案式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为了应试的需要,将语文课程的讲授理解为标准答案的普及教育,针对考试的特点,制定一套应对考试的答题思路,让学生接受这样的应试思维,将语文当成一门考试的学问,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3.讲授方式过于死板。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极为死板,教师仅仅是单调的说教,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实际上,语文是一项基础性学科,它和很多学科都有很密切的联系,如果只是单纯地说教,就会将学生带入误区,影响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课堂的教学氛围也很死板,这就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处在了一个被动接受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转变

1.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教学的过程本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从课堂的“主角”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引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新的课程标准也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任何方面都要全面发展,而是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所以,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不应该对其批评,而是鼓励其个性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是传授给学生死板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内得到启发,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总而言之,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进行革新,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的投入。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进行训练式教学,只是关注对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以至于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简单的、机械的记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考虑到教学内容之中,课堂教学就必然变得妙趣横生。

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的心态,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微笑教学可以让教师赢的学生的认同,教师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会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印象,教师只有用鼓励性的话语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将以往命令式的话语转变成平等的交流,这也是为学生创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的需要。

3.为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空间。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展示自己,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见解。虽然学生提出的一些观点可能不完善,或者比较偏激,但是这些不完善的观点很可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不应该直接给出学生答案,也不应该随意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鼓励其进行逆向思维。只要学生的答案没有原则性的错误,就应该对其主动性进行肯定,通过这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终身快乐地学习。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每一节语文课,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同提高。

一、明确教学思路

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多读、善思、多写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读、思、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思想启发思想,以情感激励情感,以智慧碰撞智慧。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放自己和提升自己。在教学的初步阶段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重在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学生之间进行简单基本的有效交流,从而对课文有基本的认识;在深入阶段则要求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读,学生之间进行对学习成果的基本交流,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与感悟;在拓展阶段则重在通过拓展阅读及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使得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重视读写结合

读写训练强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读写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说一说或写个小感想、小片段,或续写,或改写等,让学生读后必动笔,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学会说话与写作。我们要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求得知,从而方便其自主学习。

三、教会学生预习

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预习,要求他们通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指导其运用审、读、划、提、查的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即,注意文章题目与内容的关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圈点文章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语句;提出不懂的问题,以便课堂上有目的地学习;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深层次理解课文。这样科学的预习方法,学生不会盲目读书,长此以往,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语文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以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竞争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然上课的时候听讲认真,积极主动,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自觉地研究课题,目标明确,从而很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教生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速度、比正确率;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感情、比体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式各样的比赛。

五、作业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和课内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群众,对身边的环境和人物进行调查活动,从而了解环境的变化,社会的进步,身边的榜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对学生人生的发展很有好处。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留心身边的广告语、警示语,把学生家庭生活、社会实践、其他学科等与语文作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从而深化和应用语文知识,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六、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公开课 误区及探析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实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新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充分展开和最终实现。笔者观摩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发现课堂形态呈现出的“过而无度”令人担忧。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势必对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影响,一方面忽视了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了教学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1.教师为了追求课堂预设的生成完整性,限制学生的学习探究

教师的精心备课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前提环节,但课堂是一个交流互动的过程,不是事先预设课件的翻版。新课程教学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预设的教学目标应该能够充分地体现“能力与知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奠基石。教学内容要能够为教学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从预案出发,又不死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教学内容,打破教学过程中的预案,从而使教学行为随着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灵活变化,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这种新的生长点就是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知识的源泉。我们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现实予以充分的点拨和指导,让他们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笔者在听课学习中也发现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并非如上所述,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的问题置之不理,或随意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有创意的人是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唯恐打破预设的教学流程,但是过于追求课堂预设的完整性,就会割裂学生探究的流程。学生学习的客观情况,仅从全篇文章的角度布置几个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这种做法一方面浪费了教学的宝贵时间,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明白清楚,因而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另一方面让学生的探究层次不深,视野角度不广,这对于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无疑又起了极大的阻碍。这样也不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逞才使学,压缩学生思维探究的空间

笔者曾目睹了一位特级教师上《归园田居》的公开课,该教师将原文诗句转化成散文化的诗句,这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但教师是自己把整首诗散文化了一番,展示了教师扎实的文学功底,学生却听得是朦朦胧胧,对于这位教师的教学提问自然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应该学习到的语文知识没有被充分地予以呈现和探究,给他们理解诗文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为什么不让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语言表述呢?教师对诗句逐字逐句一一讲解,这样的过度诠释压缩了课堂生成的空间。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当然不会理想。教师驾驭课堂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程度上,体现在营造课堂民主氛围,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上。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探究过程,这是一种动态学习过程,应该是“读书琅琅、议论纷纷、笑声不断”的局面。学生才是课堂上语文学习的主体,而教者仅是引导者,教者应该扮演“授之以渔”的角色,应该把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用慧眼洞察一切,用聪颖的头脑思考一切。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要比我们一味地说教更值得重视。学生的这种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能够自我激活语文学习的潜能,增强自身的学习内驱动力,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未来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3.课堂教学过于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淹没学生应有的自主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升华,更是一种自我思考与创新生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课堂教学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深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即让学生在静态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一味地进行互动,往往适得其反。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教师提出问题,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人声鼎沸了一阵子后,各组记录员开始分别发表意见,最后是教师以权威的姿态统一大家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削弱了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个体的独立思考。笔者也认为共识性的知识是有的,但充满个性的创见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是非常珍贵的。

篇(7)

高中语文; 新课程;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7-01

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1创设情境,引入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首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情境,教师运用情感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领域,产生联想与想象,理解文本精髓,引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当然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学的设计者是教师。所以教师要提供有助于学习的情景材料,围绕学习目标,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诱发积极感悟。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动力功能,能驱动主体投入学习客体,并对学习客体进行研习和体认,最终把握事物的结构、功能及其与自身的关系和对自身的意义。如教学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我注意调动诵读这一手段,教师先绘声绘色地勾画荷塘月色之景之情,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当学生情感处于积极昂扬状态之时,文本学习就能有效展开,学生充分想象,并通过品味其写景方法来体会荷塘月色景色之特点,感知第4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文中运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感知第5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之美景,了解该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

2每周一次说话活动课,指导学生能说会评

只依靠每堂课五分钟的课前活动就想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又开始举行每周一次的说话活动课。这种说话活动课,唱主角的完全是学生,老师只是充当总编导的角色。活动规则是: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人数多少,设计同等数量的签条,写下座位号,请班团干部随意抽出一组学生名单(可设计为每组五名),要求抽到的同学依次上讲台对某个热门话题发表简短演讲,或讲析成语典故,或交流学习心得。每一组结束后,又当场抽出三名学生对上述五位同学的发言加以归纳、评论。教师再对说话者和评论者分别加以简要地品评、指导。再次,通过抽签形式请出五位学生发言、三位学生评论,教师又加以指导……在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参与说话、评论的积极性、创造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少学生参与说话活动训练的激情空前高涨。他们事先都会作了精心的准备,有的讲南宋的古城墙,有的谈县城的街道变化,有的介绍高中学习的体会和感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种训练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诵读文本,强化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读本文体特点,加强朗读训练,从读中“生情”,从读中“悟情”,以此强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情感体验,产生真切实在的心理感受。为此教师要依据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或诵读一些富有激情并蕴涵哲理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获得情感体验,感悟文本哲理。如张洁的散文《我的四季》一文不仅哲理性强,而且情感表达富有张力,很适宜学生借助朗读来体验作者所阐发的敢于直面人生、勇于咀嚼苦难、善于负责生命的情感与道理。为此我在教学时既注意引发学生概括作者人生四季的特点,又选取不同形式训练学生反复朗读,以此一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人生春季生活艰辛但仍充满希望,夏天历经磨难仍不放弃,秋天感悟收获但毫不后悔,冬天步入黄昏但仍老有所为;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人生的春季要播种希望,我们人生的夏季要战胜磨难,我们人生的秋季要感悟收获,我们人生的冬季要发挥余热;三让学生认识到作者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弱化乃至丧失。《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深刻的怀念和无尽的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其奇巧清丽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们就应强化朗读,读出诗歌的行板,读出音乐的神韵,读出春雨的绵绵,读出秋雨的潇潇,读出雨声盈耳,读出雨丝濡目。学生自由读,班级齐声读,前后比较读,小组竞赛读,等等。以读引悟,以悟促读,读中体验作者所表现的那种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4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