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篇(1)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三、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四、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篇(2)

【关键词】 抗旱节水 提高 粮食生产效益

1.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适应干旱形势必然选择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篇(3)

我国农业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一方面粮食生产稳定跃上新台阶,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增收成效明显;一方面资源约束加强,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加快培育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培育职业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实质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低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依靠科技,而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农业劳动者。作为新型农业劳动者的职业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强,必然会加快技术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同时,职业农民对农业新技术的持续旺盛需求,刺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和发明,扩大了技术供给。“三农”问题中的农民问题,主要是收入太低问题,尤其是农业的收入太低,导致大量高素质农民转移就业,造成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所以培育职业农民不但可以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解决“种好地”的问题。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的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农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可以这样说,“三农”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培育合格的职业农民。

二、培育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传统农业是经验型农业,而现代农业则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它的一个主要标志是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把产前组织、生产过程和产后服务有效组织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这就要求现代农业的从业者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相适应,也就是要实现职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

三、培育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

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过程是社会化大生产作用的结果,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也必将经历此过程。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就是农业高新技术被引进到农业生产之中,使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专业,最终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就是人才,就是职业农民。

四、培育职业农民,顶层设计需先行

篇(4)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业综合服务 体系建设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越健全。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推动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的必要保障。

一、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现代化越发展,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就越健全。

1.产前供应不足。如今,农村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家里只剩下劳动力不足的老人和小孩,并且很多人认为农业没有出路,挣不到钱,因此出现土地荒废等问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减少,势必加重农业服务功能不全面和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很多地区都是单一农业,并且因为农业知识缺乏,只能耕种一些简单的、价格低廉的农作物,没有形成农业生产链条,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些在生产中存在的短板使得农业服务发展的综合性难以提高。

2.产中加工不足。因为农业科学教育的缺失,目前我国农村的生产加工大多停留在手工或简单的机械加工层次,经过简单加工的半成品只能以低价售出。如一般的国产猕猴桃,刚从树上摘下的硬鲜果在田里直接批发销售只能卖到每斤1.5元左右;农民经过大小好坏筛选将它拿到集市上可以卖到每斤3.5元左右;如果加上塑料袋包装,摆在超市货架上,便可卖到每斤5元左右;如果运送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价位可以上升到每个4元左右;如果将水果切片制成果脯,则可卖到每斤15元左右,加上礼盒包装则价位更高;水果还可以制成水果汁、水果酒等。由此可见,随着加工复杂程度的增加,农产品的价位不断上升。如今物价不断攀升,农药、种子、化肥、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不断攀升,不过不能有效加工农产品,低廉的销售价格只会让农民觉得农业生产是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从而形成外出人员增多、留守人员农业生产情况差的恶性循环。

3.产后销售不足。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作物大多都是卖给收购站或者加工工厂,这种被动的销售方式风险极大,一旦市场变动,农作物就有卖不出去的危险。并且在这种销售方式中,价格都是由买方制定的,农民没有价位的客观感知和谈价的主动权,只能任人宰割。

二、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加强农业科技化的普及。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化是兴农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农村进行国家政策措施宣传,让农民知道目前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到额投入和关注程度,让他们知道国家不仅没有放弃农业,还一直依赖农业。

2.加大农业建设投入,完善农业加工体系。农业“毛料”注定卖不出好价格,并且单一的作物形式难以应对多变的市场经济,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农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种子种苗基地建设,发展茶叶、蔬菜、中药材、渔业等新型农业,使得农业加工成为链条服务,丰富农作物品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建设农作物加工储藏工厂,使得农作物可以直接投入市场销售,主导市场消费走向,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风波,可以及时储存农产品,等待风波平息,避免低价销售导致的生产亏损。

3.发展信息农业。所谓信息农业,就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售及相关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目前网络发展迅速,农村可以培养一批网络人才,并且利用网络开通自己的销售链条,与各地方的销售渠道,如超市、饭店等联系沟通,并且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改变加工方式,使农产品多样化,再不用担心市场经济变化带来的影响。农产品出口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民可以利用网络与国外商家联系,将自己的产品贴上出口的标签。农民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新的农作技术,通过网络向专家学习,及时解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将生产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杜华章,蒋植宝.论新形势下我国的农技推广[J].农业科技管理,1999(12):14-17.

[2]杜华章.试论农业信息产业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7,13(1):77.

[3]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话的必要条件[J].前线,2010-05-08.

篇(5)

――坚持五个原则

一、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原则。这是农技推广的三步棋,试验是解决能不能的问题,示范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推广是解决效益的问题。也就是地区适应性原则。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受自然环境影响特别大,因此农机推广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二、需求原则。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我区农业生产需求,这是大前提。二是我区农民需求,这是推广的主体和基础。要在这两个需求推动下,两级政府、业务部门以及生产厂家注重农机与农艺的紧密结合,加强引导与服务,加快农机推广普及步伐。

三、质量原则。农业机械的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大体是由先进、适用、可靠、廉价、节本、增效等综合经济技术指标构成,在功能设计和生产制造时必须全面考虑。

四、效率原则。这是由农业机械本身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的作用所决定的,也是必须应该具备的一项指标。

五、效益原则。推广农业机械一定要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不仅要求机具本身具有增产增收的效果,而且还应表现为我区经营者或生产者可获得经济效益。

――实现五个转变

一、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棚室机械转变

多年来,随着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区以棚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现有棚室7.8万栋,面积7.3万亩,但是与棚室生产相配套的农业机械却没有跟上,目前卷帘机械已得到普及应用,但是棚室整地施肥机械和植保机械还没有得到普及,应加大推广力度,提高棚室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我区棚室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二、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特色农业机械转变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我区在特色农业发展上闯出几条成熟之路,可是,与之配套的机械化措施总是跟不上步伐,经过各级推广人员和生产者五年的辛勤努力,机械化措施基本配套。一是林源镇和双榆树乡的4万亩花生种植;二是中药材板蓝根种植已达6万亩;三是以有机绿豆为主的杂豆生产已达2万亩;四是优质谷子种植面积达2万亩;无论是花生、板蓝根、绿豆还是谷子,从种植、收获到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农业结构调整永远是个过程,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永远没有止境,必须紧随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与时俱进发展特色农业机械化。

三、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转变

目前,我区的名牌农产品“红满天”花生、“大官贡米”、“绿珍珠”绿豆、“道地”板蓝根等,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过广大农技人员的多年努力,都已实现加工机械化。下步将大力发展黄金玉米和食用菌等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机械化。

四、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林果业机械转变

几年来,我区的林业发展很快,现有林地总面积48万亩,林网2149个,林网覆盖率15.7%,绿化道路158条、427.7公里,绿化村屯278个,全区果树面积2000亩。虽然林果业发展迅速,但是造林机械、林果施肥机械、植保机械发展比较缓慢,机械化程度较低,仅达到40%,下步将以上三个环节加大机械推广力度,力争五年使我区的大面积林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五、由推广大田粮食作业机械向畜牧业机械转变

篇(6)

1.发展节水灌溉技术

近年来,针对干旱发生频率高、水资源匮乏的实际,白城市掀起了以打井抗旱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目前,全市抗旱井总数达到10万多眼,解决了800万亩易旱耕地春季播种水源问题,作物全程灌溉能力达到420万亩。全市已有大、中、小型喷灌设备10382台(套),节水灌溉能力达到359.76万亩,其中喷灌、微滴灌138.22万亩,地面管道(小白龙)和地埋输水管道灌溉面积达到216.74万亩,渠道防渗4.8万亩。同时建成了14处高标准节水增效示范区。温室、大棚滴灌、果树微喷也正在有计划地发展。

2.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2.1推广机械抗旱技术 通过推广机械深翻(深松)、机械化节水保墒、抗旱机械播种、苗带重镇压和保护性耕作等机械抗旱节水技术,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渗深度,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和贮水量,减少水分流失和蒸发。2011年,全市春翻地面积174万亩,机械化节水保墒技术120万亩,抗旱机械播种面积365万亩,苗带重镇压面积50万亩。

2.2推广农艺抗旱技术 加强以根茬粉碎还田和增施农肥为重点的有机肥投入,注重传统施肥向节水高效施肥制度改革和施肥结构、施肥技术调整,突出以肥调水和水肥耦合技术措施的应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供肥性能。2011年,全市实行机械灭茬面积68万亩,施用农肥2030万立方米。

2.3推广化学抗旱技术 在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抗旱种衣剂、抗旱蒸腾剂和土壤保水剂等,增加作物的抗旱能力。2011年,全市推广化学抗旱技术180多万亩。

2.4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保护性耕作是传统耕作技术的一次革命,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未来农业耕作的根本出路。它特别适合白城的条件,通过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次数,不但极大限度地增加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也把农民真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而实现节本增效,提高经济效益。2006年,白城市开始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当年试验、示范和推广面积达到12190亩。通过大力宣传、技术培训和机具研改等措施,2011年全市保护性耕作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达到了10万亩,比2006年增加了9倍。目前主要推广两种模式,一是秋季玉米收获时对秸秆不做处理,秸秆直立在地里进行的免耕播种;二是秋季玉米收获时留高茬的免耕播种。

3.推广抗旱、耐旱作物品种

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引进、推广抗旱、耐旱作物品种,扩大高效低耗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2011年,全市推广高粱、谷子、杂豆、葵花、花生、芝麻、棉花、打瓜等抗旱、耐旱作物面积411.2万亩,占旱田播种面积的43.5%;推广玉米抗旱、耐旱品种(四单19、白单13等)260多万亩,占玉米播种面积的77.8%。

篇(7)

【关键词】绿色壁垒 农产品出口 生态农业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政府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 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 (1).